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13 10:39: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堂教学设计
课题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课型 新授 教师 备 注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第2课。《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本课的要求是:“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知识储备和分析史料能力,加之之前学习过第1课《鸦片战争》,已经对中国近代史有了初步的感知,所以在学习本课时较为轻松。
学习目标: 1、掌握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火烧圆明园、逼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俄国侵吞我国大片领土等基本史实; 2、理解为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历史; 3、通过列强在华暴行认识到侵略者的贪婪和凶残,以及列强的侵略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原因;通过对《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分析,理解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加深,初步形成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史实 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
情境导入 展示咸丰皇帝像及简介——中国近代历史上唯一客死他乡的皇帝,在位期间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导入新课。 探究学习 欲壑难平 战争再起 展示课件,教师提问:为什么有人把第二次鸦片战争称为亚罗战争?请学生讲述“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的经过。 展示英国理事巴夏礼等人在亚罗号事件发生后的言论等相关材料,请学生分析思考:如果没有“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还会不会发生? 教师引导,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借口是“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根本原因是列强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活动——旧闻新作 用新闻报道的形式报道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概况,内容包括战争爆发的时间,参与国家,路线,结果。 罄竹难书 屈辱重现 教师展示关键词:三个条约、两个强盗、一方国土,请学生归纳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犯下的种种罪行。 罪行一:签订不平等条约 2、活动——把《天津条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北京条约》的内容与条约一一连线,熟悉条约内容。 罪行二:火烧圆明园 3、展示雨果的信,教师提问:两个强盗是谁?夏宫是什么?雨果对这一事件什么态度 展示视频资料,对比圆明园前世今生,引发学生共鸣,对文明被毁灭的惋惜和对强盗行径的谴责。 罪行三:侵占大片国土 4、展示沙俄侵占中国领土动态图,用图标形式归纳近代沙俄侵占中国领土的情况,教师讲述:俄国乘火打劫,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三个安徽省,是近代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展示被侵占的美丽领土,唤起学生守疆护土的使命感。 劫数难逃 程度更深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从三个方面: (1)条约中看影响 展示《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的内容,《通商口岸图示》,请学生讨论:两个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教师小结:中国领土主权完整遭到进一步破坏 (2)生活中看影响 展示材料,学生分析得出结论:传统的自然经济遭到进一步瓦解 (3)朝廷中看影响 展示材料: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 教师提问:“军事失败”指的是什么?“少数人觉悟” 又指什么? 结论: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开始学习西方。 小结:从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得出结论,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对比两次鸦片战争,出示表格,请学生从目的、时间、侵略者、结果等角度分析,为什么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活动——一站到底 两位学生进行题目问答比拼,巩固本课重点内容。 国耻难忘 责任愈重 播放习近平“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的讲话:铭记历史,不是为了仇恨,而是要共同引以为戒;传承历史,不是为了纠结过去,而是要开创未来,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 。 学生齐读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感受少年强则国强的责任和使命感。
板书设计及课堂小结: (
经过
1856—1860
英法
) (
爆发
导火索
根本原因
)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
罪行
条约
圆明园
领土
) (
影响
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及作业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