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13 10:44: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课程标准】
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古代两河流域国家产生的时间和概况;
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统一后的社会基本状况;
知道古代两河流域出现的文字是楔形文字;
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重要历史价值;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习通过网络或工具书,检索关键词搜集历史信息的方法;
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初步学习从历史文献中发现历史信息的方法;
通过前期的资料收集,学生分组展示各民族的文明成果,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搜集资料的能力以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人类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不同的地理环境产生不同的文明成果;
人类的文化遗产是宝贵的,必须十分珍视;
古代亚非地区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引以为傲;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两河流域地理位置;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
2、难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历史地位、实质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合作、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星期制度、六十进位制,通过这两项文明成果的发源地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整合教材,展示目录}
1、识文明之源头
2、展文明之成果
3、析文明之缘由
4、鉴文明之启示
多媒体展示材料:
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文明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提问:文明的特征是什么?
目录1 识文明之源头
一、识文明之源头——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产生的地理位置
展示地图两幅,引导学生进行解读,并且完成基础知识大闯关1。
基础大闯关1
两河流域又称 。
指的是 亚的 与 流经的区域,意即“两河之间的地方”,东西两面分别与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大沙漠相邻、北接小亚细亚山地、南临波斯湾,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 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主要的民族有 、阿卡德人、 、亚述人、迦勒底人。
小结: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的文明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和优点,都有其价值,都值得尊重、值得珍惜。人类社会每一种文明都彰显着思想之美、生活之美、创造之美。
目录2 展文明之成果
{小组合作,展示成果}
组一:苏美尔人的文明成果——最早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创建者
1、展示时间轴,了解古代两河流域兴衰历程。强调约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南部出现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
2、展示地图:让学生了解最早的苏美尔人居住的地区。
3、具体文明成果:
(1)展示图片,介绍楔形文字。
(2)展示图片,介绍阴历。
组二:阿卡德人的文明成果——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的缔造者
(1)展示时间轴,了解古代两河流域兴衰历程。约公元前24世纪,两河流域实现初步统一。
(2)展示地图:让学生了解阿卡德王国的疆域。
(3)展示成果:图片阿卡德王萨尔贡一世青铜头像和纳拉姆辛胜利石碑,体现铸铜和雕刻技术。
组三:阿摩利人的文明成果——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的缔造者
展示时间轴,了解古代两河流域兴衰历程。公元前18世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出现统一王国——古巴比伦王国。
展示地图:让学生了解汉谟拉比统治下的巴比伦。
展示成果:算术、代数、几何、法律等方面的成果。
《汉谟拉比法典》
法典的发现:《汉谟拉比法典》石柱(现存卢浮宫)
1901年12月,由法国人和伊朗人组成的一支考古队,在伊朗西南部一个名叫苏撒的古城旧址上发现了三块黑色玄武石,拼合起来恰好是一个椭圆柱形的石碑。这块石碑高2.25米,底部圆周1.9米,顶部圆周1.65米。
结合学生的展示,完成基础知识大闯关2。
基础大闯关2:
1、古巴比伦王国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游的一个小国,建立于公元前_____________________世纪。
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____________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策略,完成了整个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统一事业,建立了一个统一、强大的__________________国家,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在位时是古巴比伦____________的时期。
法典的前言:图文
材料一:
安努与恩利尔为人类福祉计,命令我,荣耀而畏神的君主,汉谟拉比,发扬正义于世,灭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者不凌弱,使我有如沙马什,昭临黔首,光耀大地。 ——江平主编:《汉谟拉比法典》
思考:材料一可以看出汉谟拉比制定法典的初衷是什么?图片和材料体现出什么共同思想?
法典的正文:
材料二:
第201条 倘自由民击落穆什钦努之齿,则应赔偿三分之一明那。
第205条 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颊,则应割其一耳。
思考:
(1)结合课本第8页的“相关史事”和材料二,可以看出古巴比伦社会分为几个等级?
材料三:
第196条 倘自由民损毁任何自由民之子之眼,则应毁其眼。
第200条 倘自由民击落与之同等之自由民之齿,则应击落其齿。
思考:
(2)你是如何看待材料二、材料三中针对民众人身伤害纠纷的条款?
小结:《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体现当时实行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展示材料:古巴比伦人存在着“家人奴隶制”。……这个时期的战俘已经开始变为奴隶,还有债务奴隶、购买的奴隶,他们在父系家庭内从事生产、生活等项劳动,有些家庭成员的地位也接近于奴隶。父家长在家庭内享有很大的权力。
——李汝明《从汉谟拉比法典看古巴比伦的家长制奴隶》
提问:结合教材,反映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象?(答案:家庭奴隶制盛行)
材料四:
第6条 自由民窃取神或宫廷之财产者应处死;而收受其赃物者亦处死刑。
第25条 任何房屋失火,前来救火之自由民觊觎屋主之财产而取其任何财产者,此人应投于该处火中。
提问:结合教材,反映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答案:重视保护私有财产)
古巴比伦时期的商品货币经济比美索不达米亚以往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发达。
——于殿利《试论<汉谟拉比法典>中商人的社会等级地位》
提问:结合这几则材料,说明了什么?(答案:商品经济活跃)
展示材料:现在西方各国的法律都可以找到《汉谟拉比法典》的影子,许多法律原则都起源于这部法典,比如有证据才能定罪、所有案件要立案并记录以便日后查看与审阅。它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它较为全面的反映了古巴比伦社会的情况。……为后人研究古巴比伦社会经济关系和西亚法律史提供了珍贵材料。 ——《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世界古代史》
提问:结合材料和课本,请回答《汉谟拉比法典》的地位和意义。
材料五:
第23条 如强盗不能捕到,被劫者应于神前发誓,指明其所有失物,则盗劫发生地点或其周围之公社及长老,则应赔偿其所失之物。
第24条 倘生命被害时,公社及长老应赔偿其亲族银一明那。
政府及官吏,对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如此负责,除巴比伦外,今天还找不到这样的国家和城市。 ——威尔·杜兰《东方的遗产》
(感受法典内容的超前意识,以及值得今天社会借鉴。)
法典的结语:
材料八:
怨声载道的统治,寿命不会长,将出现连年饥荒、一片黑暗、突然死亡……他的城市将毁灭,人民将离散,王国将更换,他的名字永远被人遗忘……他的幽魂(在地狱里)将喝不到水。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思考:法典的前言和结语都出现“神”,而正文部分讲述的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结合《汉谟拉比法典》的学习,完成基础知识大闯关3。
基础大闯关3:
1、《汉谟拉比法典》是_________为了加强_________制定。从法典内容中可知,古巴比伦分为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古巴比伦社会的一大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是奴隶的主要来源。同时反映了_______经济比较活跃。
2、《汉谟拉比法典》的地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反映了______阶层的利益要求,表明人类社会的_______源远流长。
组四:亚述人的文明成果——缔造西亚第一座有系统性的图书馆
1、展示图片:萨尔贡王宫——亚述时期最为重要的建筑
2、亚述巴尼拔图书馆——西亚第一座有系统性的图书馆-亚述巴尼拔图书馆。公元前612年亚述王朝覆灭。的大量泥板因隐没在废墟中而得以保存下来﹐1845—1854年被发掘。约20720块泥板保存在不列颠博物院。
组五:迦勒底人的文明成果——缔造了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建筑
(1)展示地图,了解新巴比伦的统治区域
(2)讲述空中花园:文字+图片
(3)展示时间轴:讲述国家的灭亡。自此之后,波斯文明取代了两河文明……
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部落文化区别开来的文明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小结:根据文明的特征,展示各民族的文明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说:每一种文明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民族传统中生长起来的,体现着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代表着一方文化的沃土和绿洲,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录3 析文明之缘由
{展示地图材料,分组探究}
为什么早期文明都产生在大河流域?
材料一: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希罗多德
材料二:(苏美尔人的诗歌)猖獗的洪水呀,没人能和它对抗,它使苍天动摇,使大地颤抖。……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希罗多德说,在美索不达米亚,小麦的收成是播下种子的200倍。普林尼说,一年可收获两次小麦,此后还可以长出优质的饲料,棕榈树繁茂,水果种类众多;至于建筑材料,美索不达米亚有一种可以制成砖的粘土。
——H·G·韦尔斯《世界史纲》
(分组讨论,展示答案,并进行总结。)
目录4 鉴文明之启示
展示图片一: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深刻阐述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文明观,这一重要演讲在全球范围引起强烈共鸣。
展示图片二:
2019年第9期《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节选)
1、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2、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
3、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
4、对待不同文明,我们需要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
5、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小结:(学生齐读)习近平总书记说: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古老的中华文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焕发了青春,一个真诚信奉文明交流互鉴、美美与共的社会主义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推动建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师:(展示图片)预祝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成功举办!
【作业布置】
以“先进的文明不会随着国家的消亡而消失”为主题,制作一份手抄报。
【板书设计】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二、古巴比伦王国
三、《汉谟拉比法典》
【教学反思】
在奴隶社会,古巴比伦王国就做到了统治有法可依,实在是不简单。法典对维护奴隶阶级的利益和维护当时的统治秩序起了很大作用,这也是法典的先进之处,所以法典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并成为研究古巴比伦奴隶社会的第一手材料,它不愧为世界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因为距今太过于久远,搜集资料难度很大,很受限制,所以有些细节处理的不是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