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体稳态的神经调节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题3分,共39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它们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它们都属于自主神经系统,但作用并不“自主”,必须在意识的支配下才能进行调控
B.排尿时,交感神经兴奋,会使膀胱缩小
C.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
D.交感神经总能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加强,副交感神经总能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减弱
2.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如果传出神经受损伤,其他部分正常,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表现为( )
A.既有感觉,又能运动 B.失去感觉,但能运动
C.有感觉,但肌肉无收缩反应 D.失去感觉,同时肌肉无收缩反应
3.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物和微生物也具有反射活动
B.反射需有中板神经系统的参与,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
C.反射只是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活动
D.眨眼反射、膝跳反射、草履虫游向食物都属于反射
4.某小组将电表的两个微电极放在神经元的膜外,分别刺激①②③④四个部位,如图所示。通过观察电表指针的偏转情况和效应器的反应,能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的部位有( )
A.①和② B.①和③ C.②和④ D.③和④
5.如图是用甲、乙两个电流表研究神经纤维及突触上兴奋产生及传导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静息状态下,甲指针偏转,乙指针不偏转
B.刺激a处时,甲指针相对初始位置偏转一次,乙指针偏转两次
C.刺激b处时,甲指针维持原状,乙指针偏转一次
D.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再刺激a处时,甲指针相对初始位置偏转一次,乙指针不偏转
6.如图显示的是正常神经元和受到一种药物处理后的神经元膜电位变化,则此药物的作用可能是( )
A.阻断了部分Na+通道
B.阻断了部分K+通道
C.阻断了神经递质的释放
D.阻断了神经递质酶的作用
7.如图为躯体运动分级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躯体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以及脑干、脊髓等的共同调控
B.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必须经过小脑或脑干才能传给低级中枢
C.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脑干等连接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
D.由图可知机体运动在大脑皮层及其他中枢分级调节下,变得更加有条不紊与精准
8.如图为大脑皮层言语区的分布示意图,参与学生听课和做笔记的功能区至少包括( )
A.W区 B.W区和V区 C.S区和H区 D.W区、V区和H区
9.成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婴儿却不能。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成年人和婴儿产生尿意的部位不同
B.成年人和婴儿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置不同
C.排尿与憋尿过程都依赖神经递质的作用
D.排尿反射是经后天学习建立的条件反射
10.研究者对身体健康的志愿者进行了下列实验:趁受试者不注意,用橡皮锤轻轻叩击志愿者膝盖下面的韧带,发现受试者均有抬起小腿的动作。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实验说明脊髓的膝跳反射中枢受到损伤
B.上述实验中兴奋会从脊髓传至大脑皮层从而产生相应感觉
C.该实验中反射弧的感受器是小腿中的肌肉
D.受试者的反应是后天通过训练形成的
11.如图表示神经纤维上的生物电现象,关于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A.A、C两处表示未兴奋区域,B处表示兴奋区域
B.A、C两处膜外电位相同,B、C两处膜外存在电位差
C.B处产生的兴奋能传导至A、C两处
D.A处膜外只存在阳离子,B处膜外只存在阴离子
12.蜘蛛毒液的主要毒性成分为多肽类神经毒素,其作用部位有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在该神经毒素的作用下,双重地阻断了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使骨骼肌呈舒张状态。某兴趣小组为探究该神经毒素对兴奋的传递和传导的影响,他们做了如下假设,其中不合理的是( )
A.该神经毒素可能会抑制突触前膜对乙酰胆碱的释放
B.该神经毒素可能会影响感受器的功能
C.该神经毒素可能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
D.该神经毒素可能会阻断突触后膜上的钠离子通道
13.如图为一个传出神经元在X位置受到刺激,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冲动会达到效应器 B.冲动会达到脑部
C.冲动会达到Y处的感受器 D.在Z处会有神经递质释放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不止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全部选对得5分,选对但选不全得3分,有选错得0分。
14.训练小狗趴下的过程是这样的:先给小狗下命令“趴下”,并用手施力让小狗趴下;当小狗完成这一动作时就要给予狗粮奖励,经过反复训练,小狗就能按照命令完成趴下的动作。下列有关这一训练过程中小狗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大脑皮层没有参与命令引起小狗趴下的过程
B.命令引起小狗趴下和吃狗粮引起唾液分泌属于不同类型的反射
C.施力让小狗趴下和命令引起小狗趴下的过程中,涉及的效应器不同
D.命令“趴下”引起小狗产生听觉属于条件反射
15.电流计与神经纤维的连接方式如图1所示,图2 是在箭头处施加一定的刺激后,根据电流计指针的变化做出的曲线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无刺激时,电流计测得的是静息电位,且图1中a、b两处膜内K+浓度均比膜外高
B.若在ab中点用药物阻断电流通过,在箭头处施加刺激,电流计指针发生一次偏转
C.若减小图1中ab间的距离,则刺激时图2中的d也随之减小,当ab = 0时电流计指针偏转1次
D.若将a点处电极移向膜外,在箭头处施加刺激,电流计指针变化曲线图与图2相同
16.在突触小体内,Ca2+可与突触小泡上的M蛋白结合形成Ca2+-M蛋白复合体,该蛋白复合体作用于突触前膜后,能促进乙酰胆碱的快速释放。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突触前膜含有与Ca2+-M蛋白复合体结合的特异性受体
B.释放神经递质后,突触后膜一定首先发生超极化
C.M蛋白的合成增多时突触后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减弱
D.抑制Ca2+-M蛋白复合体的形成能减缓乙酰胆碱的释放
17.当你在野外草地上玩耍时,旁边的草丛里突然窜出一条蛇,于是你非常紧张,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此时,你可能撒腿就跑,也可能原地不动冷静地应对。当你确认安全之后,心跳、呼吸等会慢慢恢复。关于上述反应过程,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疾跑等躲避动作依赖骨骼肌的运动,受躯体运动神经支配
B.人可以控制自己是否跑开,是因为躯体运动神经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
C.自主神经系统是脊神经的一部分,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D.心脏等内脏器官的活动受自主神经系统控制
18.动作电位的产生、传导是完成神经调节的基本要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动作电位只能在神经元上产生,可称为负电波或神经冲动
B.在神经元中,动作电位只能在树突产生,最终由轴突传送出去
C.发生反射时,动作电位最初产生于传入神经元的末梢
D.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因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36分。
19.将蛙脑破坏,保留脊髓,做蛙心静脉灌注,以维持蛙的基本生命活动。暴露蛙左后肢屈反射的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分别连接电位计 和 。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 和 有电位波动,出现屈反射。如图为该反射弧结构示意图。
(1)用简便的实验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而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_____________。
(2)若在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将蛙左后肢趾尖浸入0.5%硫酸溶液后,电位计 有波动,电位计 未出现波动,左后肢未出现屈反射,其原因可能有: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
20.某学习兴趣小组研究突触间作用关系时,进行了如图1实验,结果如图2,其中甲、乙、丙3条曲线为不同刺激引起神经元M上的电位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突触由_________构成,图1中三个神经元构成了_________个突触。
(2)图1所示的 囊泡结构称为_________。
(3)图2甲结果表明只刺激轴突1时,兴奋迅速传递给神经元M,此过程中在轴突1上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_________,所引起的神经元M胞体膜外电位变化为_________。
(4)图2中丙较甲电位差小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
21.如图是研究脑、脊髓功能及下肢活动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四个位点是供试验麻醉剂阻断神经冲动的位点,每次试验只阻断个位点(当阻断位点功能恢复后,再进行第二次试验),据图回答:
(1)人体感觉中枢位于_______。
(2)给受试者大腿一个适宜刺激,如果没有感觉,但医生让其踢腿,可以完成有意识踢腿动作,则被阻断的位点可能是_______;如果能感觉到刺激,但不能完成有意识踢腿动作,则被阻断的位点可能是_______;如果既不能感觉到刺激,又不能完成有意识踢腿动作,则被阻断的位点可能是_______。
(3)刺激S处,可引起踢腿动作,这种应答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4)人脑具有学习和记忆的高级功能。在人类的不同形式的记忆中,由“短时记忆”转变为“长时记忆”需要对输入的信息进行_______,对获得的信息持有“长时记忆”可能与_______的建立有关。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所以也叫内脏神经系统,因为其功能不受意识支配,所以又叫自主神经系统,A错误。副交感神经使膀胱逼尿肌收缩,尿道内括约肌舒张,引起排尿动作,B错误。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加强,交感神经的作用受到抑制,C正确。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在不同的状态下对内脏器官的活动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例如,人在剧烈运动时,交感神经的作用加强,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则受到抑制,交感神使心脏的跳动和血液的循环加决加强,肺的通气量增大,以适应人体剧烈活动的需要。相反,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加强,交感神经的作用受到抑制,副交感神经使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加强,以便适应人体在安静状态时的需要,D错误。
2.答案:C
解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因为感受器无损伤,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到脊髓,再通过脊髓的传导功能传到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形成感觉。而传出神经遭到损伤,兴奋不能传导到效应器即肌肉,所以肌肉无收缩反应,可见C符合题意。
3.答案:B
解析: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植物和微生物没有神经系统,所以没有反射活动,A错误;反射需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且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B正确;反射是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C错误;眨眼反射、膝跳反射属于反射,草履虫没有神经系统,游向食物不是反射,D错误。
4.答案:C
解析:刺激①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向右传导(递)时可看到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效应器有相应的反应,但是向左传导无观测指标,所以刺激①部位不能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刺激②时,向左传导可观察到指针向左偏转,向右传导可观察到指针向右偏转,效应器有相应的反应,故刺激②可以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刺激③时,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向左传导时无可观察的现象,因此刺激③不能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刺激④时,兴奋向左传导可观察到指针向右偏转,兴奋向右传导时可观察到效应器发生相应的反应,故刺激④能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综上所述,②④可以验证,故选C。
5.答案:D
解析:甲电流表的两个电极分别位于膜外和膜内,静息状态下甲电流表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甲指针偏转,乙电流表的两个电极均置于膜外,静息状态下乙电流表的两个电极均为正电位,乙指针不发生偏转,A正确;刺激a处时,对于甲电流表,兴奋传到电极处,膜外为负电位,膜内为正电位,甲指针相对初始位置偏转一次,对于乙电流表,兴奋先传到乙电流表的左边电极,然后传到右边电极,乙指针偏转两次,B正确;由于兴奋在突触处单向传递,刺激b处时,兴奋无法传到左边神经元,因此甲指针维持原状,对于乙电流表,兴奋无法传到电流表左边电极,只能传到右边电极,因此乙指针偏转一次,C正确;因为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神经递质传递兴奋的,所以清除c处的神经递质后再刺激a处时,兴奋无法传到右边神经元,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可以双向传导,即兴奋可以向左传导,所以甲指针相对初始位置偏转一次,乙指针也偏转一次,D错误。
6.答案:A
解析:结合图示可知处理后神经元动作电位降低,所以药物作用可能是阻断Na+进入细胞内,从而使神经元动作电位降低;神经递质释放与膜电位的形成有关,与膜电位的高低无关;神经递质酶的作用是分解神经递质,阻断神经递质酶的作用,使细胞处于兴奋状态,但不会导致膜电位下降。
7.答案:B
解析:躯体的运动受大脑皮层以及脑干、脊髓等的共同调控,A正确;分析题图可知,大脑皮层发出的指令可以直接到达脊髓等低级中枢,B错误;大脑皮层是最高级中枢,脊髓是低级中枢,脑干等连接低级中枢和高级中枢,C正确;脑中的相应高级中枢会发出指令对低级中枢进行不断调整,机体的运动在大脑皮层以及其他中枢的分级调节下,变得更加有条不紊与精准,D正确。
8.答案:D
解析:学生听课和做笔记,需要学生理解听课的内容、能书写,同时需要看懂自己所写的内容,所以需要H区、W区和V区参与,故选D。
9.答案:C
解析:成年人和婴儿产生尿意的部位相同,都是大脑皮层,A错误;成年人和婴儿排尿反射的低级中枢位置相同,都是脊髓,B错误;排尿与憋尿过程都需要多个神经元参与,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需要依赖神经递质的作用,C正确;排尿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可受高级中枢控制,D错误。
10.答案:B
解析:若脊髓的膝跳反射中枢受到损伤,则不能完成反射,A错误;膝跳反射中,兴奋会从脊髓传至大脑皮层,从而产生相应感觉,即感到腿被叩击了,B正确;该反射弧的感受器是位于膝盖下面韧带中的感觉神经末梢,C错误;膝跳反射中枢在脊髓,脊髓控制的反射是先天就有的,D错误。
11.答案:D
解析:神经纤维在静息状态下,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后,表现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A正确;A、C两处膜外均为正电位,A、B和B、C处存在电位差,能产生局部电流,使未兴奋区域产生兴奋,B、C正确;A处膜外存在阳离子,也存在阴离子,但阳离子较多,同理,B处膜外也存在阴、阳离子,其中阴离子较多,D错误。
12.答案:B
解析:神经毒素会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处,抑制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的过程,使骨骼肌呈迟缓性麻痹,A正确;
由题意可知,该神经毒素作用部位有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所以该神经毒素不会影响感受器的功能,只会影响效应器的功能,B错误;
该毒素可能作用于运动神经与骨骼肌接头处的突触后膜,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相结合,从而使运动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不起作用,最终导致骨骼肌松弛,C正确;
如果该毒素会阻断突触膜上的钾离子或钠离子通道,则会使动作电位不能传递到神经轴突末端,从而不会刺激神经递质的释放,最终使兴奋无法正常传递,D正确。
13.答案:A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了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过程。由于图示神经元为传出神经元,所以能把冲动传到效应器,A正确;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传出神经元上的冲动不会传到脑部,B错误;由于神经元为传出神经元,Y处不可能是感受器,C错误;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而Z处为树突是突触后膜,不会有神经递质释放,D错误。
14.答案:ACD
解析:题中训练小狗趴下的过程涉及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命令引起小狗趴下属于条件反射,是建立在“用手施力让小狗趴下”和“给予狗粮奖励”的基础之上的,需大脑皮层的参与,A错误。吃狗粮引起唾液分泌的反射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经过后天的训练就能发生,属于非条件反射,B正确。施力让小狗趴下和命令引起小狗趴下的过程中,涉及的效应器相同,均为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与“趴下”相关的肌肉,C错误。听觉的产生过程不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故不属于反射,D错误。
15.答案:ABC
解析:无刺激时,静息电位为外正内负,因此电流计测得的是静息电位,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为K+外流,并且其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因此图1中a、b两处膜内K+浓度均比膜外高,A正确;若在ab中点用药物阻断电流通过,在箭头处施加刺激,产生的兴奋只能传导到a点,b点不能兴奋,因此电流计指针发生一次偏转,B正确;若减小图1中ab间的距离,则刺激时图2中的d也随之减小,当ab=0时,电流计指针偏转一次,C正确;若将a点处电极移向膜外,在箭头处施加刺激,电流计指针变化曲线图与图2不同,D错误。
16.答案:BC
解析:Ca2+-M蛋白复合体能作用于突触前膜,可推知突触前膜含有能与Ca2+-M蛋白复合体结合的特异性受体,A正确;乙酰胆碱多数情况下是兴奋性神经递质,被释放后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首先使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B错误;M蛋白的合成增多会促进乙酰胆碱的快速释放,增强突触后神经细胞的兴奋性,C错误;抑制Ca2+-M蛋白复合体的形成能减缓乙酰胆碱的释放,D正确。
17.答案:ABD
解析:疾跑等躲避动作依赖骨骼肌的运动,不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受躯体运动神经支配,A正确;奔跑等身体运动是由躯体运动神经支配的,明显受到意识的支配,所以人可以控制自己是否跑开,是因为躯体运动神经受到中枢神经系统(如脑)的控制,B正确;脑神经和脊神经中支配内脏活动的传出神经构成自主神经系统,所以自主神经系统中也有脑神经,C错误;心脏等内脏器官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受自主神经系统控制,D正确。
18.答案:CD
解析:动作电位也能在肌肉细胞上产生,A错误;在神经元中,动作电位在刺激位点产生,可向树突、轴突两个方向传导,B错误;发生反射时,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元的末梢会产生动作电位,C正确;在兴奋部位和相邻的未兴奋部位之间,因电位差的存在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D正确。
19.答案:(1)方法和现象:刺激电位计 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观察到电位计 有电位波动和左后肢屈腿,电位计 未出现电位波动
(2)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神经递质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兴奋的传导和传递的相关知识。图示反射弧为皮肤上的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骨骼肌。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的实验设计思路:刺激神经纤维的某一点从该点两侧观察反应。结合图示信息,刺激电位计 与骨骼肌之间的传出神经,观察到图示刺激点左侧电位计 有电位波动,左后肢屈腿,可验证兴奋能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验证兴奋在反射弧中只能单向传递,需跨突触检测,在上述实验基础上,电位计 未出现电位波动,左后肢屈腿,可验证兴奋在反射弧中只能进行单向传递。
(2)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可通过神经递质完成,易受药物影响。若在灌注液中添加某种药物,用0.5%硫酸溶液刺激蛙左后肢趾尖,电位计 有波动,电位计 未出现波动,左后肢未出现屈反射,推测其原因是神经递质传递受阻。结合神经递质的作用过程,其传递受阻有两种可能,一是突触前膜不能释放神经递质,二是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20.答案:(1)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2
(2)突触小泡
(3)电信号→化学信号;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4)轴突2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轴突1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减少,导致神经元M的Na+内流减少,电位差变小
解析:(1)突触是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和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形成,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图1中三个神经元构成了2个突触。
(2)图1所示囊泡结构称为突触小泡, 由高尔基体出芽的囊泡形成的,其中包裹着神经递质。
(3)图2甲结果表明刺激轴突1时,兴奋迅速传递给神经元M,此过程中在轴突1上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由电信号变为化学信号, 所引起的神经元M胞体膜外电位变化为由正变为负。
(4)图2中丙较甲电位差小的原因可能是轴突2释放的神经递质为抑制性递质。
21.答案:(1)大脑皮层
(2)①;③;②
(3)不属于
(4)运用;新突触
解析:(1)人体的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
(2)受试者可以完成有意识踢腿动作,说明受试者的神经中枢和传出神经正常,给予其大腿一个适宜刺激后,受试者没有感觉,说明传入神经有可能被阻断,所以被阻断的位点可能是①;给受试者大腿一个适宜刺激,若能感觉到刺激,但不能完成有意识踢腿动作,说明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是正常的,传出神经被阻断,所以被阻断的位点可能是③;给受试者大腿一个适宜刺激,若既不能感觉到刺激,又不能 完成有意识踢腿动作,说明脊髓的上行传导束被麻醉剂阻断,被阻断的位点可能是②。
(3)刺激S处,可引起踢腿动作,这种应答不属于反射,因为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
(4)人脑具有学习和记忆的高级功能。在人类的不同形式的记忆中,由“短时记忆”转变为“长时记忆”需要对输入的信息进行运用,“长时记忆”的形成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