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5.1《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12 22:03: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第15课-《谏太宗十思疏》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B.则思知足以自戒
C.则思虚心以纳下
D.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2.“十思”大致说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它们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观点?
3.魏征提出的“十思”在构思和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4.王安石被称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本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非凡的政治胆略?
5.王安石在文中说“某知罪矣”。这是不是在向司马光认错?为什么?
6.本文的语言具有“骈散结合”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冷泉亭记
白居易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
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洁澈,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本文第二段文辞兼美,请就其语言特点,举出一例进行赏析
8.一词多义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 )
(2)齐师伐我(《曹刿论战》) ( )

(1)承天景命 ( )
(2)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 )
(3)四时之景不同(《醉翁亭记》)( )

(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
(2)克勤克俭(成语) ( )
(3)克己复礼为仁(《论语》)( )
(4)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 )

(1)简能而任之 ( )
(2)衣冠简朴古风存(《游山西村》)( )
(3)若止印二三本,未为简易(《活板》)( )

(1)必固其根本 ( )
(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 )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

(1)能克终者盖寡 ( )
(2)则思慎始而敬终 ( )

(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
(2)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 )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
(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

(1)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 )
(2)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
(3)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
(4)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

(1)必固其根本 ( )
(2)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
(3)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
(4)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

(1)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
(2)虽董之以严刑 ( )
(3)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
9.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
(1)则思江海下百川 _________( )
(2)诚能见可欲 _________( )
(3)将有作 _________( )
(4)载舟覆舟 _________( )
(5)人君当神器之重 _________( )
(6)居域中之大 _________( )
(7)居安思危 _________( )
(8)则思正身以黜恶 _________( )
(9)简能而任之 _________( )
(10)择善而从之 _________( )
(11)欲流之远者 _________( )
(12)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_________( )
(13)必固其根本 _________( )
(14)则思知止以安人 _________( )
(15)则思虚心以纳下 _________( )
(16)则思正身以黜恶 _________( )
(17)弘兹九德 _________( )
(18)何必劳神苦思 _________( )
(19)乐盘游 _________( )
(20)忧懈怠 _________( )
10.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
(2)江海下百川。( )
(3)虽董之以严刑。( )
(4)振之以威怒。( )
(5)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
11.通假字
振之以威怒(“ ”通“ ”, )
12.古今异义
(1)必固其根本
古义:__________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凡百元首
古义:__________今义: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3)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__________今义:尽情。
(4)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__________今义:走路。
(5)则思三驱以为度
古义:__________今义:认为。
13.(8)以
①故今具道所以 ______________ ②以致天下怨谤也 ______________
③以授之于有司 ______________ ④以兴利除弊 ______________
⑤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______________ ⑥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______________
⑦自以寿不得长 ______________
14.(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动词作名词
诚能见可欲 ____________
16.(1)不复一一自辨“_______”同“_______”,_______
(2)于反复不宜卤莽“_______”同“_______”,_______
17.(7)为
①不为侵官 ______________ ②为天下理财 ______________
③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______________ ④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______________
⑤未能助上大有为 ______________ ⑥不足为外人道也 ______________
⑦若属皆且为所虏 ______________ ⑧何辞为 ______________
18.(1)必固其根本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主要的,重要的。
(2)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走路。
(3)承天景命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景致,风景。
(4)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
19.意动用法
①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____________
②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____________
20.(1)安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____________ ②则思知止以安人 ____________
③死于安乐 ____________ ④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 ____________
⑤项王曰:“沛公安在?” ____________
(2)克
①能克终者盖寡 ____________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 ____________
③克己复礼 ____________
(3)信
①信者效其忠 ____________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 ____________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____________ ④今行而毋信 ____________
⑤屈而不信 ____________ ⑥低眉信手续续弹 ____________
21.(1)于反复不宜卤莽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颠过来倒过去,翻悔;(不利的情况)重新出现;重复的情况。
(2)故略上报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刊登在报纸上;向上级报告。
22.(1)名词作动词
①以膏泽斯民 ____________
②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____________
(2)形容词作名词
①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____________
②以兴利除弊 ____________
23.(3)见
①冀君实或见恕也 ______________ ②终必不蒙见察 ______________
③见渔人,乃大惊 ______________ ④夜缒而出,见秦伯 ______________
⑤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______________
(4)修
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______________ ②乃重修岳阳楼 ______________
③邹忌修八尺有余 ______________ ④好修容仪 ______________
24.(3)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3)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名词作动词
①则思江海下百川 ____________
②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____________
27.(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
(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
28.(1)度
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______________ ②度义而后动 ______________
③春风不度玉门关 ______________ ④崔九堂前几度闻 ______________
(2)固
①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______________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______________
③固国不以山谿之险 ______________ ④少年固强之 ______________
29.塞源( ) 载舟( ) 夫在殷忧( ) 懈怠( )( ) 浚其泉源( )黜恶( ) 谗邪( ) 戒奢以俭( ) 谬赏( ) 壅蔽( ) 弘兹九德( )
30.补写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早就有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警示,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再次表达了这样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君王能创业者多能守业者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②,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③,④。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⑤。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东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⑥;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⑦,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⑧。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31.请将文中空缺的语句补充完整。
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⑦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_
3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必浚其泉源( )(2)人君当神器之重( )(3)盖在殷忧( )
(4)虽董之以严刑( )(5)则思谦冲而自牧( )(6)则思正身以黜恶( )
33.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不是形容词用作名词的一项是( )
A.人君当神器之重 B.简能而任之
C.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D.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34.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没有使动手法的一项是( )
A.必固其根本 B.宏兹九德 C.振之以威怒 D.居安思危
3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2)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3)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36.魏征提出的“十思”在构思和写法上有何特点?
3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题孔子像于芝佛院
李贽
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人人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父师之教者熟也;父师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所闻于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与异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其曰“圣则吾不能①”,是居谦也。其曰“攻乎异端”,是必为老与佛也。
儒先亿度而言之,父师沿袭而诵之,小子矇聋(目不明曰蒙,耳不聪曰聋)而听之。万口一词,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不曰“徒诵其言”,而曰“已知其人”;不曰“强不知以为知”,而曰“知之为知之②”。至今日,虽有目,无所用矣。
余何人也,敢谓有目?亦从众耳。既从众而圣之,亦从众而事之,是故吾从众事孔子于芝佛之院。
[注]①圣则吾不能:见《孟子·公孙丑上》:“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②知之为知之:《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里指出道学家们只取孔子原话的上半句,装得一切都“知”,实则是“强不知以为知”。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驳论的主要论题是什么?是用什么来批驳的?
38.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他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他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他魋结箕倨见陆生。陆生因进说他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则越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他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赐陆生橐中装直千金。陆生卒拜尉他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
简要概括陆贾是如何成功游说尉他的。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这是针对古今异义设题,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A项,“行路”,古义,路人,比喻毫无关系的人;今义,走路。
B项,“知足”,古今都表示“满足于已经得到的(生活、愿望等)”。
C项,“虚心”,古义,使心虚;今义,谦虚。
D项,“根本”,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部分;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故选B。
2.内容:
在生活方面,提出应知足知止,游乐有节。
在修养方面,提出应谦冲自牧,慎始敬终。
在用人方面,提出应虚心纳谏,正身黜恶。
在执法方面,提出应赏罚分明,不徇私情。
观点:概括起来说,“十思”就是作者在第一段里所说的“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内容要点并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第一问,文章第三段以“十思”全面阐述“积德义”的具体内容。“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这两条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等;“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两条是戒骄戒躁,劝皇帝要恪守职分,不骄不躁,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是劝皇帝不要放任自己的欲望,要持之有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是劝皇帝勤勉政事,处置谨慎,不要怠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是说“兼听则明”,放低身段,多听取臣下的意见;“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是说“偏听则暗”,自己有倾向直臣,罢黜小人;“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是说赏罚要按国家尺度实行,不因喜怒而有所偏颇。据此可从生活、修养、用人、执法四个方面加以概括。
第二问,解答此题,先理解概括“十思”的内容;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文中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关键语句等概括作者观点,最后整理作答。
“十思”的角度不同,但都贯穿着“积其德义”的主线,作者告诉唐太宗治国具体该如何做。再结合第一自然段关键语句“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可知,“思国安”必先“积德义”,“积德义”对人君来说,就表现在“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总之,概括起来说,“十思”就是作者在第一段里所说的“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3.① 陈述意见具有针对性。这奏疏是给皇帝的,所以“十疏”的内容无不针对皇帝的易犯病,无不为“垂拱而治”的封建统治者着想,使唐太宗乐于接受。
② 思考问题具有全面性。“十思”的内容涉及与帝王治国兴邦有关的十个问题。
③ 安排条款具有序列性。“十思”的排列井井有条,多而不乱。
④ 语言表达具有齐整性。“十思”十句,句式大致相同,构成排比,一气呵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分析文章的构思和写法特点的能力。
(1)陈述意见的针对性。
这篇奏疏是给皇帝的,写作上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文章根据唐太宗在取得巨大政绩之后,逐渐骄傲自满,生活日趋奢靡地情况,指出了他“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不可以“竭诚以待下”,必然会使“骨肉为行路”,最后导致至亲疏远,君臣解体,离心离德,难于保守天下。奏疏不仅把“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危害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而且还对症下药,提出“十思”的措施“十疏”的内容无不针对皇帝的易犯病,无不为“垂拱而治”的封建统治者着想,使唐太宗乐于接受。
(2)思考问题的全面性。
这“十思”的内容涉及到与帝王治国兴邦有关的十个问题。从生活到政治,从人个欲望以品德修养,凡存在的主要问题作者全都考虑到。不但指出问题,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真是面面俱到,煞费苦心。
(3)安排条款的序列性。“见可欲”“将有作”“念高危”“惧满溢”“乐盘游”“忧懈怠”“虑雍蔽”“惧谗邪”“恩所加”“罚所及”,排列井井有条,多而不乱。
(4)语言表达的齐整性。“十思”十句,句式大致相同,构成排比,一气呵成,形成齐整,气势磅礴。
4.(1)“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改革前就已经将这种情况洞明于心,却敢于挑战,体现了其非凡的胆略。(2)“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直斥当时苟且偷安、不思进取、附和世俗的社会现象,不回避,不妥协,不遮掩,体现出其敢于直言的勇气。(3)明知寡不敌众,却“欲出力助上以抗之”。(4)在论辩中,面对司马光这样的政敌,用强烈的反诘语气质问:“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本文多处体现了王安石非凡的政治胆略,结合文本分析如下:
主要在课文第三段中有所体现。
①“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直斥当时苟且偷安、不思进取、附和世俗的社会现象,不回避,不妥协,不遮掩,体现出其敢于直言的勇气。
②“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具有坚强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
③“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在论辩中,面对司马光这样的政敌,用强烈的反诘语气质问,充满正义感。
④“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改革前就已经将这种情况洞明于心,却敢于挑战,体现了其非凡的胆略。
5.王安石说“某知罪矣”,并不是向司马光认错。王安石认为自己“错”在“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由此可见,王安石不仅没有因变法“认错”,反而认为自己对变法还不够坚决,不够迅速,不够彻底。
【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王安石在文中说“某知罪矣”,并不是向司马光认错。这是作者欲擒故纵,先让开一步,说如果对方是责备自己在位日久,没有能帮助皇帝干出一番大事,施惠于民,那么自己是知罪的。这虽非本篇正意,却是由衷之言。紧接着又反转过去,正面表明态度:“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委婉的口吻中蕴含着锐利的锋芒,一语点破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直刺对方要害,使其原形毕露,无言以对。
6.这篇奏疏用了许多骈偶句式,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对偶句、排比句的运用,使文章具有骈文的整齐美。作者大量运用骈偶句的同时,有机地穿插了一些散句,句法既整齐又富于变化,使文章越发显得音调铿锵,别有一番情趣。如“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等,这些散句的插入,使得文章骈散相间,错落有致。
【详解】此题考查赏析语言的能力。赏析语言可以从五方面考虑:①语句的含意和作用。②语言的特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等方面思考。③语言的风格。有幽默、辛辣、自然和谐、含蓄、深刻等。④语言的技巧。多从修辞角度思考。 ⑤语言的作用。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本文是一篇奏疏,语言采取骈散结合的句式。这样的句式,为作者要说的理完美结合,使文章音韵谐调,错落有致。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些对偶句、排比句的运用,使文章具有骈文的整齐美。再如“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作者大量运用骈偶句的同时,有机地穿插了一些散句,句法既整齐又富于变化,使文章越发显得音调铿锵,别有一番情趣。
又如“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等,这些散句的插入,使得文章骈散相间,错落有致。
7.(示例1)(从句式运用角度答)整句的运用是本段的大特点。如“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运用两两相对的整齐句式,营造了抑扬顿挫的音韵美,描摹出冷泉亭环境的宜人,表达了作者对冷泉亭的喜爱。
(示例2)(从用词角度答)叠词的巧妙运用是本段的大特点。如“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情景交融,描摹了冷泉亭景色之宜人。表达了作者对冷泉亭的喜爱。
(示例2)(从用词角度答)叠词的巧妙运用是本段的大特点。如“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情景交融,描摹了冷泉亭景色之宜人。叠词的运用使节奏铿锵,读来情韵无穷。
(示例3)(从语言表达方式角度答)第二段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在冷泉亭,春天“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夜则“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描写逼真,景中融情,于草木、泉水、清风中可体味到作者对冷泉亭的喜爱。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文本语言的能力。鉴赏语言,通常从修辞、句式、用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角度去赏析。
例如从句式运用角度进行赏析:
整句的运用是本段的大特点,如“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两个句子,句式完全相同,音韵谐调,给人美感。又如“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 运用两两相对的整齐句式,营造了抑扬顿挫的音韵美,描摹出冷泉亭环境的宜人,表达了作者对冷泉亭的喜爱。
【点睛】参考译文:
东南地区的山水胜景,余杭郡的最优;就郡里而言,灵隐寺最突出;从寺庙看,冷泉亭第一。
冷泉亭筑在灵隐山下面,石门涧中央,灵隐寺西南角.它高不到两寻(十六尺),宽不逾两丈,但是这里集中了最奇丽的景色,包罗了所有的美景,没有什么景物可以走漏的。春天,我爱它的花草芬芳,林木茂盛,在这里可以吐纳清新空气,令人气血舒畅。夏夜,我爱它泉水轻流,清风凉爽,在这里可以消去烦恼,解除酒困,令人心旷神怡。山上的树林是亭子的大伞,四周的岩石是亭子的屏障。云生于亭梁之间,水漫到亭阶之上。你坐着玩赏,可用亭椅下清泉洗脚;你卧着玩赏,可在枕上垂竿钓鱼。又加清澈的潺潺涧水,不息地缓缓在眼下流过。不论你是个凡夫俗子,或者是位佛门中人,你看到的听到的邪恶门道,你想着的要说的肮脏念头,不等那清泉洗涤,见了这里的景致,就会一下子全部消亡。这种无形中能获得的益处,哪能给你说得完呢?所以我说冷泉亭是余杭郡最优美的地方、灵隐寺第一的去处啊!
8. 动词,砍伐 动词,讨伐,进攻 形容词,大 名词,日光 名词,景观,风景 副词,能够 副词,能够 动词,克制 动词,战胜、打败 动词,选拔 形容词,简单 形容词,简便,容易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 形容词,牢固,稳固 副词,本来 动词,坚持到底 名词,最后 形容词,安定 形容词,安逸,安乐 动词,养,奉养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递进 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并列 代词,它的 代词,自己 表祈使,还是 语气词,表揣测,大概 连词,表目的,来 介词,用 连词,表目的,来,以便 介词,把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伐:动词,砍伐。句意:这也如同挖断树根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
(2)伐:动词,讨伐,攻打。句意:齐军攻打鲁国。

(1)形容词,大。句意: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
(2)名词,日光。句意:春光和煦,阳光照耀。
(3)名词,景观,风景。句意:四季的景色不同。

(1)副词,能够。句意:国君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2)副词,能够。句意:既能勤劳,又能节俭。
(3)动词,克制。句意: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就达到了仁者的境界。
(4)动词,战胜、打败。句意: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

(1)动词,选拔。句意: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
(2)形容词,简单。句意: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3)形容词,简便,容易。句意:如果只印两三本,还不算是简便。

(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句意: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
(2)形容词,牢固,稳固。句意: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得高。
(3)副词,本来。句意: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

(1)动词,坚持到底。句意:(国君)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2)名词,最后。句意: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

(1)形容词,安定。句意: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
(2)形容词,安逸,安乐。句意: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3)动词,养,奉养。句意: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
(4)疑问代词,哪里,怎么。句意: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1)连词,表转折。句意: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
(2)连词,表递进。句意: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
(3)连词,表顺承。句意: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
(4)连词,表并列。句意: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

(1)代词,它的。句意: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
(2)代词,自己。句意:失去了自己所结盟的力量,真是不明智。
(3)表祈使,还是。句意:我们还是回去吧。
(4)语气词,表揣测,大概。句意:大概都出于这吧?

(1)连词,表目的,来。句意: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
(2)介词,用。句意: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
(3)连词,表目的,来,以便。句意: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
(4)介词,把。句意: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9. 名词作动词 居于……之下 动词作名词 贪图的东西 动词作名词 指兴建宫室一类事情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倾覆 形容词作名词 重任、重权 形容词作名词 重大的地位 形容词作名词 安逸的环境;危难的情况 形容词作名词 邪恶的人 形容词作名词 有才能的人 形容词作名词 好的意见 形容词作动词 流得长远 形容词作动词 流得长远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稳固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安定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虚心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端正 形容词作动词 光大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疲劳;使……辛苦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乐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忧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1)“下”,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句意: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
(2)“欲”,动词作名词,贪图的东西。句意: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
(3)“作”,动词作名词,指兴建宫室一类事情。句意:将要兴建什么。
(4)“覆”,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倾覆。句意:(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
(5)“重”,形容词作名词,重任、重权。句意: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
(6)“大”,形容词作名词,重大的地位。句意:(国君)在天地间尊大。
(7)“安”,形容词作名词,安逸的环境;“危”,危难的情况。句意: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
(8)“恶”,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人。句意: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
(9)“能”,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句意: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
(10)“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意见。句意: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
(11)“远”,形容词作动词,流得长远。句意:想要泉水流得远。
(12)“长”,形容词作动词,流得长远。句意: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
(13)“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句意: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
(14)“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句意: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
(15)“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虚心。句意: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
(16)“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端正。句意: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
(17)“弘”,形容词作动词,光大。句意:弘扬这九种美德。
(18)“劳”“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疲劳;使……辛苦。句意: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
(19)“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句意:喜爱狩猎。
(20)“忧”,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忧。句意:担心意志松懈。
10. 判断句 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却想要泉水流远啊。 省略句 江海居于百川之下。 状语后置句 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们。 状语后置句 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 定语后置句 国君掌握着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1)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句意: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却想要泉水流远啊。
(2)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应为“江海下(于)百川”。
句意:江海居于百川之下。
(3)状语后置句。介词短语“以严刑”作状语修饰“董”,后置了,正常语序为“虽以严刑董之”。
句意: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们。
(4)状语后置句。介词短语“以威怒”作状语修饰“振”,后置了,正常语序为“以威怒振之”。
句意: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
(5)定语后置句。句中“大”做定语修饰宾语“域中”,“之”有定语后置的功能,把“大”后置了。
句意:国君掌握着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11.“振”通“震”, 威吓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
“振”通“震”,威吓。句意:用威势和怒责去慑服他们。
12. 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部分 泛指古代的帝王 放纵情感 路人 把(它)当作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1)“根本”,古义,树木的根。句意:一定要使它的根牢固。
(2)“元首”,古义:泛指古代的帝王。句意:所有的君主帝王。
(3)“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句意: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
(4)“行路”,古义:路人。句意: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
(5)“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当作。句意: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
13. 和“所”连用,表示“缘故,理由” 连词,表示结果 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目的 介词,把 介词,拿,用 以为,认为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①“故今具道所以”意思是: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以:和“所”连用,表示“缘故,理由”。
②“以致天下怨谤也”意思是:以至于天下受害之人争相诽谤于我。以:连词,表示结果。
③“以授之于有司”意思是: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以:连词,表顺承。
④“以兴利除弊”意思是: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以:连词,表目的。
⑤“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意思是: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以:介词,把。
⑥“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意思是: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以:介词,拿,用。
⑦“自以寿不得长”意思是:(贾谊)自认为寿命不会长久。以:以为,认为。
14. 判断句,“者也”为标志。 这也就像砍断树根来要求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 被动句,无标志。 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
【详解】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文言句式类型,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意思是:这也就像砍断树根来要求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一样啊。这是判断句式,有判断句的标志“者也”。
(2)“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意思是: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这是被动句式,没有标志,但“壅蔽”语意含有被动的意思。
【点睛】文言文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
一、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
二、被动句式: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三、倒装句式: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四、省略句式: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更普遍。
15.贪图的东西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可根据对课内词语活用的积累,根据常见的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词类活用类型,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诚能见可欲”意思是:如果真的能够作到,看见引起自己爱好的东西。欲,动词作名词,贪图的东西。
16. 辨 辩 辩解 卤 鲁 粗疏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的能力。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即“通用、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其他类型的字代替本字。需要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通假字。
(1)“不复一一自辨”意思是:不再做自我辩解。“辨”同“辩”,辩解。
(2)“于反复不宜卤莽”意思是:在书信的往来中不应该草率从事。“卤”同“鲁”,粗疏。
17. 动词,算作,算是 介词,替,给 动词,当作 介词,因为 名词,作为 介词,跟,同 和“所”连用,表被动 句末语气助词,表反问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①“不为侵官”意思是:(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为:动词,算作,算是。
②“为天下理财”意思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为:介词,替,给。
③“同俗自媚于众为善”意思是: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为:动词,当作。
④“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意思是: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为:介词,因为。
⑤“未能助上大有为”意思是: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为:名词,作为。
⑥“不足为外人道也”意思是:不值得对外人说这件事。为:介词,跟,同。
⑦“若属皆且为所虏”意思是:你们都将被他俘虏。为:和“所”连用,表被动。
⑧“何辞为”意思是:为什么要告辞呢 为:句末语气助词,表反问。
18. 植物的根 路人 大 把……作为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能力。古今异义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彩变化等。在解释古今异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1)“必固其根本”意思是:必须稳固它的根部。根本:古义,树木的根部;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主要的,重要的。
(2)“傲物则骨肉为行路”意思是:而若傲慢自满地对待他人,即使是骨肉亲人见了面也会形同陌路。行路:古义,形同陌路;今义,走路。
(3)“承天景命”意思是:承受上天重大使命。景:古义,大;今义,景致,风景。
(4)“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意思是:喜爱狩猎,就想到用三面不杀,留一面给它们逃生(不要赶尽杀绝),以此为度。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点睛】古今异义的种类:
1.词义的扩大。如:“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2.词义的缩小。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
3.词义转移。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4.词义弱化。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5.词义强化。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6.感彩变化。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
7.名称说法的演变。如:“目”现已换成“眼睛”,“寡”现已换。
19. 以……为乐 以……为忧
【详解】此题考查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后面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
①“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意思是:爱狩猎,就想到用三面不杀,留一面给它们逃生(不要赶尽杀绝),以此为度。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②“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意思是:忧虑自己松懈懒惰时,就要想到自始至终都要谨慎。忧,意动用法,以……为忧。
20. 安稳,稳定 使……安定 安逸 安于,习惯于 疑问代词,哪里 能够 战胜,攻破 克制 诚信 相信,信任 信用 信物,凭证 通“伸”,伸直 随意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学习时一要熟读强记,二要用心关注古文中词语在用法上的变化,比如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本题是考查一词多义。
(1)安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意思是:要想国家太平安定,一定要积聚它的道德仁义。安,安稳,稳定。
②“则思知止以安人”意思是:就想到要适可而止以使百姓安宁。安,使……安定。
③“死于安乐”意思是:意思是: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安,安逸。
④“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意思是:给了他八十匹马,重耳对这种生活很满足。安,安于,习惯于。
⑤“项王曰:‘沛公安在?’”意思是:项王说:“沛公在哪里?”,安,疑问代词,哪里。
(2)克
①“能克终者盖寡”意思是: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克,能够。
②“彼竭我盈,故克之”意思是:对方的势气已丧尽,我们的势气正旺盛,所以我们能够打败对方。克,战胜。
③“克己复礼”意思是: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克,克制。
(3)信
①“信者效其忠”意思是:诚信的人献出他的忠诚。信,诚信。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意思是:恳请陛下亲近并信任他们。信,相信,信任。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意思是:小小的信用不足以相信,神灵不会赐福(指保佑)的。信,信用。
④“今行而毋信”意思是: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信,信物,凭证。
⑤“屈而不信”意思是:(他的)无名指弯了,不能伸直。信,通“伸”,伸直。
⑥“低眉信手续续弹”意思是:她(琵琶女)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信,随意。
【点睛】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A.就词的来源说,即该词的最初意义。如“去”的最初意义是“离开”,“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B.就词的应用来说,把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的常用意义是“士兵”等。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关联的意义。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义是从词的本义、基本义产生的。
21. 书信往返 回信
【详解】此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古今异义的能力。古今异义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彩变化等。在解释古今异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1)“于反复不宜卤莽”意思是:在书信的往来中不应该草率从事。反复:古义,书信往返;今义,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等。
(2)“故略上报”意思是:所以(我)只是简单地给您写了封回信。上报:古义,回信;今义,刊登在报纸上;向上级报告。
22. 施加恩惠 办事 好事 有利的事情/有害的事情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可根据对课内词语活用的积累,根据常见的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词类活用类型,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1)名词作动词
①“以膏泽斯民”意思是: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膏泽:名词作动词,施加恩惠。
②“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意思是: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事(第一个):名词作动词,办事。
(2)形容词作名词
①“同俗自媚于众为善”意思是: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善:形容词作名词,好事。
②“以兴利除弊”意思是: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利:形容词作名词,有利的事情;弊:形容词作名词,有害的事情。
23. 加在动词前称代自己 加在动词前表被动 看见 拜见 同“现”,表现 修正,修订 修建 长,这里指身高 修饰,装饰
【详解】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3)见
①“冀君实或见恕也”意思是:希望您或许能够宽恕我吧。见,加在动词前称代自己。
②“终必不蒙见察”意思是:最后一定不会不被您看到(事情的真相)。见,加在动词前表被动。
③“见渔人,乃大惊”意思是: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见,看见。
④“夜缒而出,见秦伯”意思是:当夜把烛之武用绳子从城墙上坠下去,见到秦穆公。见,拜见。
⑤“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意思是: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见,同“现”,表现。
(4)修
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意思是:在朝廷上议论修订法律制度。修,修正,修订。
②“乃重修岳阳楼”意思是: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修,修建。
③“邹忌修八尺有余”意思是:邹忌身高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指身高。
④“好修容仪”意思是:喜欢整理仪表。修,修饰,装饰。
24. 状语后置句,应为“于人主受命,议法度而于朝廷修之”。 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 宾语前置句,“何为”应为“为何”。 那么众人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
【详解】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文言句式类型,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
(3)“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意思是: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这是状语后置句,“于人主”“于朝廷”是状语,后置了。
(4)“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意思是:那么众人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这是宾语前置句,“何”是介词“为”的宾语,前置了。
25. 状语后置句,应为“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用威严的愤怒威吓人民。 省略句,应为“则思江海下于百川”。 害怕骄傲自满,听不进不同意见,就想到江海居于百川之下(而能容纳百川)。
【详解】此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式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文言句式类型,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
(3)“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意思是: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用威严的愤怒威吓人民。这是状语后置句,“以严刑”“以威怒”是状语,后置了。
(4)“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意思是:害怕骄傲自满,听不进不同意见,就想到江海居于百川之下(而能容纳百川)。这是省略句式,“下”后省略了介词“于”。
26. 居于…之下 统治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可根据对课内词语活用的积累,根据常见的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词类活用类型,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①“则思江海下百川”意思是:就要想想江海在百川之下(虚心接纳来自百川的流水)。下,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
②“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意思是:当国君的人,如果真能够做到见到自己喜欢的,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君,名词作动词,统治。
【点睛】名词活用作动词分析:
1、两个名词连用,或名词和代词连用,它们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2、如果名词放在助动词、副词的后面或助词“所”“者”的前面,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3、谓语后面的介词结构通常作主语,名词后面如果接上了介词结构,那么这个名词就要活用为动词。
4、名词与连词“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
5、名词还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识别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要结合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27. 振 震 威吓 无 毋 不要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的能力。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即“通用、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其他类型的字代替本字。需要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通假字。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意思是: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他们,用威势和怒责去慑服他们。其中,“振”同“震”,威吓;
(1)“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意思是:有恩赏加给人,就想到不要由于偏爱而奖赏不当。其中,“无”同“毋”,不要。
【点睛】通假字辨别规律:
通假字有其规律,通假字和本字之间有一定关系,认识这种关系,有助于理解假义提高阅读能力。
1.“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代替“避”。
(2)师者,所以传道事业解惑也。(《马说》)“受”代替“授”。
2.“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食之不能尽其才(《马说》)“材”代替“才”,才能。
3.同声旁的“形声字”相互代替
为长者折枝。(《齐恒晋文之事》)“枝”代替“肢”。
4.音同或音近的字相互通假
(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蚤”代替“早”。
(2)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赤壁赋》)“以”代替“已”,停止。
28. 计划 考虑 过 量词,次,回 本来 顽固 巩固 坚持,一定
【详解】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1)度
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意思是: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而改变他原来的计划。度,计划。
②“度义而后动”意思是:考虑理由正当,然后去做。度,考虑。
③“春风不度玉门关”意思是: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度,过。
④“崔九堂前几度闻”意思是:在崔九的家里多次听到您的唱歌。度,次。
(2)固
①“则固前知其如此也”意思是:本来事先就知道会是这样。固,本来。
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意思是:固,顽固。
③“固国不以山谿之险”意思是: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通达事情的地步。固,巩固。
④“少年固强之”意思是:少年坚持要斗(蟋蟀)。固,坚持,一定。
29. sè zài yīn xiè dài jùn chù chán shē miù yōng zī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的能力。
考生可以结合字形和字义来识记字音。
“塞”是会意兼形声。从土,塞声,本义:阻隔;堵住。读音为sè。
“载”是形声字,《说文解字》:“载,乘也。从車,声。”本义:乘坐。读音为zài。
“殷”是会意字,金文左为挺着肚子的人(实为“身”),右为手拿着针往人身上刺,会医治之意。隶变后楷书写作“殷”,读音为yīn。
“懈”是形声字,声旁是“解”,形旁是“忄”,本义:不紧张。读音为xiè。
“怠”是形声字,声旁是“台”,形旁是“心”,意思:懒惰,忪懈。读音为dài。
“浚”是形声字。从水,雋声。本义:从水中挹取。读音为jùn。
“黜”是形声字,从黑,出声。本义:黑暗。句中“黜”意为降职或罢免。读音为chù。
“谗”是形声字,从言,毚声。本义:说别人的坏话。读音为chán。
“奢”是形声字,从大、者声。本义:宅院大、排场大。读音为shē。
“谬”是形声字,从言,表示和说话有关。本义:极端错误,非常不合情理:读音为miù。
“壅”是形声字,从土,雍声。本义:塞。阻塞;阻挡。读音为yōng。
“兹”是形声字,从艸,滋省声。本义:草木茂盛 。“弘兹九德”中的“兹”:此。读音为zī。
30. 《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而不乱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识记名句名篇的能力。
重点字词:淫、诽、豫、繁、寡。
31. 必积其德义 戒奢以俭 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貌恭而不心服 思虚心以纳下 择善而从之 君臣无事
32. 疏通,深挖 主持,掌管 深 监督 养 排斥
33.C
34.D
35.(1)怨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只是人心;就像水一样,既可以负载船只,也可以掀翻船只,这是应该深切戒慎的事。
(2)看见引起自己爱好的东西,就要想到应该知足来警醒自己。
(3)怕骄傲自满,就要想到应像江海那样容纳百川。
36.(1)陈述意见有针对性。这奏疏是给皇帝看的,所以“十疏”的内容无不针对皇帝的易犯病,无不为“垂拱而治”的封建统治者着想,使唐太宗乐于接受。
(2)思考问题有全面性。“十思”的内容涉及到与帝王治国兴邦有关的十个问题。
(3)安排条款有序列性。“十思”排列井井有条,多而不乱。
(4)语言表达有齐整性。“十思”十句,句式大致相同,构成排比,一气呵成。
【解析】31.此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题目要求在原文中补出空缺处的句子,考生解答时要注意文中空缺处的上句或下句,仔细回忆自己背诵的课文内容,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考查的是对魏征《谏太宗十思疏》的背诵和默写情况,难度不大,考生依据课文内容写出即可。本题还要注意下列字词的正确写法:积、戒、奢、俭、繁、寡、恭、纳、善。
3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本题把所给句子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可知:
(1)句意为“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浚:疏通,深挖。
(2)句意为“国君掌握着帝王的重权”,当:持,掌管。
(3)句意为“因为处在深重忧虑之中”,殷:深。
(4)句意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监督”,董:监督。
(5)句意为“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牧:养。
(6)句意为“就要想到使自身端正斥退奸恶小人”,黜:排斥。
33.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重点考查词类活用现象。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将词语放回到原文中,根据平时对词类活用现象的积累情况,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
A项,“重”,形容词作名词,重权;
B项,“能”,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
C项,“傲”,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傲视;
D项,“恶”,形容词作名词,奸恶小人。
故选C项。
34.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重点考查词类活用现象中的使动用法。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将词语放回到原文中,根据平时对词类活用现象的积累情况,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
A项,“固”,使……稳固,使动用法;
B项,“宏”,使……光大,使动用法;
C项,“振”,通“震”,震慑,这里是“使……受到震慑”的意思,使动用法;
D项,“安”,形容词作名词,安定的环境。
故选D项。
35.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1)“怨”,怨恨;“畏”,怕;“惟”,只是;“人”,人心;“载”,负载;“覆”,掀翻;“宜”,应该;“深慎”,深切戒慎。
(2)“可欲”,能够引起自己爱好的东西;“则”,就;“自戒”,宾语前置句,警醒自己。
(3)“惧”,怕;“满溢”,骄傲自满;“则”,就;“下”,居于……之下;“江海下百川”,江海居于百川之下,意思是可译为“像江海那样容纳百川”。
36.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答出“魏征提出的‘十思’在构思和写法上有何特点”,考生需要通读全文,理清文章层次,从魏征提出“十思”的角度,“十思”的具体内容,“十思”的排列顺序,语言表达的特点等角度进行分析。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因此奏章要有针对性才能使唐太宗乐于接受,从原文来看,“十思”以“谦冲而自牧”“虚心以纳下”“慎始而敬终”“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为中心,为至要,“十思”的角度不同,但都贯穿着“积其德义”的主线,作者告诫唐太宗“总此十思,宏兹九德”这样就会达到天下“文武并用,垂拱而治”,只要做到这“十思”,就不必自己去劳神费思,代替百官去行使职权了。可见这“十思”针对性非常强,无一不针对皇帝的易犯病,无不为“垂拱而治”的封建统治者着想,使唐太宗乐于接受。从“十思”具体内容来看,“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而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这段话的大意为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斥退奸恶小人,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可以看出,“十思”的内容涉及到与帝王治国兴邦有关的十个问题,非常全面,而且排列井井有条,多而不乱。从语言表达来看,“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一段话中句式基本一致,构成排比,一气呵成,而且“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句式整齐,因此整体来看,语言表达具有齐整性,富有表现力。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
【点睛】理解并翻译句子类试题,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留”“删”“调”“换”“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古代是单音节词语现代是双音节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地名、人名、器物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删”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删”,对省略的内容要补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参考译文:
我听说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牢固却想要树木生长。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掌握着帝王的重权,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地忧虑而且治理成效显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微了。国君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过去夺取天下时力量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力量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处在深重的忧虑之中一定能竭尽诚心来对待臣民,已经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性情来傲视别人。竭尽诚心,虽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结成一家,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即使用严酷的刑罚来督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臣民)只求苟且免于刑罚而不怀念感激国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臣民)对国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们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这是应当深切谨慎的。疾驰的马车却用腐烂的绳索驾驭,怎么可以疏忽大意呢?
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斥退奸恶小人,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献出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爱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文臣武将争先恐后前来效力,国君和大臣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得像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寿,皇上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说什么,天下人就已经都有教化了。为什么一定要(自己)劳神费思,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明亮的耳、眼,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37.(1)驳论的论题:“人皆以孔子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2)以孔子自己的话“圣则吾不能”“攻乎异端”为材料,揭穿代代相传的“大圣”“异端”之说只是“儒先”们的“亿度之言”,是无稽之谈。文章以被驳一方所持的赖以形成其观点理论的材料证据为论据,批驳了对方的言论。
【详解】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1)先分析第一个问题“驳论的主要论题是什么?”
文章开头“人皆以孔子为大圣,吾亦以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吾亦以为异端。”即提出了驳论的论题:“人皆以孔子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
(2)再分析第二问题“是用什么来批驳的?”
文章以被驳一方所持的赖以形成其观点理论的材料证据为论据,批驳了对方的言论。孔子说“圣则吾不能”意思就是我不能算是圣人啊。孔子又说“攻乎异端”,意思是攻击错误邪说,那指的一定是道教与佛教。儒学先辈们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猜测讲授孔子的著作,学生们糊里糊涂的听着记着,上千年都一律这么做,人们自己就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了。从而揭穿代代相传的“大圣”“异端”之说只是“儒先”们的“亿度之言”,是无稽之谈。
【点睛】参考译文:
人们都认为孔子是大圣人,我也认为孔子是大圣人;人们都认为道教、佛教是错误邪说,我也认为道教、佛教是错误邪说。人们不是真正知道大圣人与错误邪说的区别,是从父亲和老师的教导中熟知的;父亲和老师不是真正知道大圣人与错误邪说区别,是从儒学先辈的教导中熟知的;儒学先辈也不是真正知道大圣人与错误邪说区别,是孔子说过这样的话语。他说“我不能成为圣人啊”,这是他的谦虚。孔子说“攻击错误邪说”,这一定是指道教与佛教。
儒学先辈们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猜测讲授孔子的著作;父亲和老师沿袭儒学先辈们的观点朗诵记忆着孔子的著作;学生们糊里糊涂的听着记着。众口一词,就不能打破了;上千年都一律这么做,人们自己就不知道自己的无知了。不说“仅仅背诵他的话语”而说“已经知道了这个人了”;不说“勉强把没有弄懂的当作弄懂了”而说“弄懂了就是弄懂了”。时至今日,虽然有批判发现的眼光,也没有发挥它作用了。
我是什么人,竟敢说有批判发现的眼光?也是跟随众人罢了。既然跟随众人而把孔子当作大圣人,也就跟随着众人而敬奉大圣人。所以说我也是跟随众人在芝佛院事奉孔子。
38.动之以情:忘本,背叛中原出身。晓之以义:不讲礼仪,不尊天子。恩威并用(陈述利害):授王印,立信、通使;认清形势,不能祸及自身。
【详解】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他,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先动之以情,“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告诉他,他已经背叛中原,现在想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灾祸将要降临到他的身上。再晓之以义。“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告诉他,大汉实力强大,他应该拜倒称臣。陆贾对他恩威并施,让他认清形势,不能祸及自身。顺利完成授予尉他南越王封号的使命,使他向汉称臣,服从汉朝的管制约束。
【点睛】文言文筛选信息注意事项:
1。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文章的正文以及标题、作者、背景、注释等,都能向读者传递信息。文章的信息和材料有主次之分。一般来说,文章的主要意旨、主要事件或说明的主要事物,是文章的主要信息和材料;而枝蔓的事件或附带的事物,则是文章的次要信息和材料。在分析过程中,要准确把握隐含信息,先要弄清相关文字的字面含义,同时还得顾及全面,把握整体,推断时更要遵守逻辑规则。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2。弄清题干要求,根据要求筛选 “跳读法”是筛选信息较为常用的方法。因为对一篇文言文来说,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读懂,采用“跳读法”,可以把不懂的字、词跳过去,来捕捉文中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中心句、段落起始句、段末总结句、作者议论性的文字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语言信息孤立地看是重要的,但却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面对众多的“有效”信息,我们要根据题干要求,正确认识信息所涉及的对象和范围,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分析、概括和归纳,做到有的放矢。
3。剔除无效信息 我们从文章中筛选出来的信息有些往往是相似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清晰的思路,仔细地去分析、辨别,从而剔除干扰项,得出所要的正确答案。
参考译文:
在高祖刚把中国平定的时候,尉他平定了南越,于是在那里自立为王。高祖派遣陆贾带着赐给尉他的南越王之印前去任命。陆贾到了南越,尉他梳着一撮椎子一样的发髻,像簸箕一样地伸开两腿坐着,接见他。陆贾就此向尉他说道:“您本是中原人,亲戚、兄弟的坟墓都在真定。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况且秦朝暴虐无道,诸侯豪杰都纷纷而起,只有汉王首先入关,占据咸阳。项羽背叛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们都归属于他,可以称得上是强大无比。但是汉王从巴蜀出兵之后,征服天下,平定诸侯,杀死项羽,灭掉楚国。五年之间,天下平定。这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而是上天辅佐的结果。现在大汉天子听说你在南越称王,不愿意帮助天下人讨平暴逆,汉朝将相都想带兵来消灭你。但是天子爱惜百姓,想到他们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乱离,暂且罢兵,派遣我授予您南越王的金印,剖符为信,互通使臣。您理应到郊外远迎,面向北方,拜倒称臣。但是你却想以刚刚建立,还没有把人众收拢起来的小小南越,在此桀骜不驯。倘若让朝廷知道了此事,挖掘烧毁你祖先的坟墓,诛灭你的宗族,再派一名偏将带领十万人马来到越地,那么南越人杀死你投降汉朝,就如同翻一下手背那么容易。”尉他听罢,于是立刻站起身来,向陆贾道歉说:“我在蛮夷中居住的时间长了,太失去礼节了。”接着,他又问陆贾:“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有德有才呢?”陆贾说道:“你似乎比他们强一点。”尉他又问:“那我和皇帝相比呢?”陆贾回答:“皇帝从丰、沛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扫平强大的楚国,为整个天下的人兴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王的宏伟业绩,统理整个中国。而中原的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最富饶的地域,人多车众,物产丰富,政令出于一家,这种盛况是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而现在你的人数不过几十万,而且都是未开化的蛮夷,又居住在这局促狭小的山地海隅之间,只不过如同汉朝的一个郡罢了,你怎么竟同汉王相比呢!”尉他听了,哈哈大笑,说道:“我没能在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于是就非常喜欢陆贾,留下他和自己饮酒几个月。尉他说:“南越人中没有人值得(我)同(他)交谈,直到你来,让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从未听到的道理。”陆贾完成授予尉他南越王封号的使命,使他向汉称臣,服从汉朝的管制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