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与妻书》同步练习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2《与妻书》同步练习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12 22:08: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第11-2课《与妻书》
1.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意洞手书 B.不可数计
C.瓜分之日可以死 D.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吾作此书时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B.吾尝语曰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
C.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竟日不出门
D.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适冬之望日前后 适:正,恰逢
B.第以今日事势观之 第:仅,但
C.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 抑:难道
D.使之肖我 肖:相像,类似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如晤(见面) 察吾衷(内心) 抑汝能之乎(抑或)
B.语云(说) 吾至爱汝(极)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仅,但)
C.竟书(写完) 当哭相和也(应和) 使之肖我(相像,类似)
D.一恸(痛哭) 不能禁(禁止) 老吾老(敬重)
5.下列加点字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A.瓜分之日可以死 B.渔人甚异之
C.汝幸而偶我 D.当尽吾意为幸
6.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B.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C.而母立于兹 D.汝幸而偶我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陈意映看到丈夫的《与妻书》立刻想到死,林觉民的父母双双跪在她面前,恳请陈意映念在家中尚有幼儿,而她腹内还有一个小生命的份儿上,一定要活下去。但是,陈意映一直因失去丈夫而悲伤。1911年,悲伤过度的陈意映早产,生下遗腹子林仲新。
你怎样看待“陈意映一直因失去丈夫而悲伤”这件事?请写下来。200字左右
8.一词多义
(1)至
吾至爱汝____________________
吾爱汝至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
吾尝语曰____________________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____________________
何事不语____________________
(3)其
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____________________
助天下人爱其所爱____________________
吾亦望其言是实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则又望其真有____________________
汝其勿悲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
为天下人谋永福也____________________
虽不谓吾言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____________________
9.词类活用
(1)汝幸而偶我: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____________________
(3)汝泣告我:____________________
(4)瓜分之日可以死:____________________
(5)不能竟书而欲搁笔:____________________
(6)当尽吾意为幸:____________________
(7)卒不忍独善其身:____________________
(8)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言句式
(1)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____________________
(2)称心快意,几家能彀____________________
(3)钟情如我辈者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通假字
(1)吾灵尚依依旁汝也____________________
(2)几家能彀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未三月念六夜____________________
12.填空。
【书】信。称书为“信”,是近代才有的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信又有许多别名、美称。因古时书函长约一尺,故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尺简”“尺纸”“尺书”;古代传说鸿雁能传书,信又有了“_________”“雁足”“雁帛”“雁书”等代名词;用白绢(或绸)写成的书信称为尺素,后来“_________”成为书信的代称;一般信纸也叫笺,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函原指信的封套,后来就称信件为“_________”;书简原指盛书信的邮筒,“书简”也成了书信的代称;古人常把书信扎在两片竹木简中,简多刻成鱼形,故又有“_________”“_________”“鱼书”等名称。
13.【鼓】古代夜间击鼓以报时,一鼓即一更。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_________(19:00~21:00)为一更,_________(21:00~23:00)为二更,_________(23:00~01:00)为三更,_________(01:00~03:00)为四更,_________(03:00~05:00)为五更。例如: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14.通假释义
①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通“_______”
②吾灵尚依依旁汝也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_________”表判断
(2)状语后置句
②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 正常语序为“_____________”
(3)主谓倒装句
③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正常语序为“________________”
(4)定语后置句
④钟情如我辈者 “________”作定语,后置,应为“________”
(5)省略句
⑤吾与并肩携手 “________”后省略宾语“________”
⑥必以告妾 “________”后省略宾语“________”
(6)固定句式
⑦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________”译为“________”
能力培优训练
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2)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3)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17.文言句式
(1)状语后置句
①西取由余于戎 正常语序为___________
②东得百里奚于宛 正常语序为___________
③迎蹇叔于宋 正常语序为___________
④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正常语序为___________
⑤外树怨于诸侯 正常语序为___________
(2)省略句
⑥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以”后省略代词“___________”
(3)被动句
⑦百姓乐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革命者,林觉民希望自己的妻子能够“以天下人为念”,能够体察自己“为天下人谋永福”的衷肠,从而能够“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B.作为丈夫,林觉民对妻子的爱是发自内心的,他希望柔弱的妻子能够一生无忧,“先吾而死”,他愿意独自承担死别之痛。
C.作为一个深爱自己妻子的革命者,面对妻子的泣诉埋怨,林觉民也曾经痛苦无奈,甚至借酒消愁。
D.作为一个忠诚于革命事业的真情男子,即使在赴死前林觉民也无法忘记和妻子幸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但是也正因为对幸福的真诚渴望,他才“率性就死”“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妻书》之所以感人至深,足以流芳百世、名垂千古,就在于它是一篇情理交融的动人篇章。它情真意切,字字泣血,到处都是浓得化不开的真情,缠绵悱恻而又充满激情。
B.这篇文章笔端饱含感情,融抒情、记叙、议论于一体。第一、五两段是议论,第三段是充满感情的记叙,第二、四、六段是充满感情的说理。
C.文章在抒发作者为之奋斗而虽死无悔的崇高理想时不流于泛泛的说理,而是渗透着感人肺腑、动人心弦的“人情味”。很明显,作者并非刻意为文,而是其情之所及,笔之所至。
D.《与妻书》形式上是一封遗书,实际上是一篇感情真挚、说理深刻、感人至深的抒情散文。它反映了一个民主主义革命战士高尚的内心世界,表达了革命者的生死观和幸福观。
20.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能够直接作为林觉民对妻子解释自己参加起义的原因的一项是( )
①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②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④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⑤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⑥亦以天下人为念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21.下列对于文段内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简要说明自己写这封遗书的原因和悲痛心情。
B.第一段,作者采取了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了烈士在面临为革命献身之时,从内心汹涌而出的强烈的情感浪涛。
C.第二段细述投身革命的道理,烈士为天下人争取自由幸福而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精神是崇高的。
D.作者清楚地点明了“吾忍舍汝而死”是为了“爱汝一念”,扩而展之,为国事,为革命,为民众。
22.下列各句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林觉民对妻子的眷恋的一组是( )
①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②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③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 ④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
⑤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 ⑥故惟日日呼酒买醉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23.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请结合具体语句作一下分析。
24.加点字字音识记
眷属( ) 称心快意( ) 几家能彀( ) 婉解( )
必不能禁( )双栖( ) 抑汝能之乎( ) 使之肖我( )
25.林觉民(1887—1911),字_________,号_________,又号_________,福建闽县(今福州)人。中国民主革命者。14岁进福建高等学堂,毕业后到日本留学,加入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1911年得黄兴、赵声通知,回国约集福建同志参加_________(黄花岗之役),随黄兴攻打总督衙门,受伤被捕,从容就义。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遗有《_________》,感情深挚,充满为国牺牲的革命精神。
26.重点字音
①鄢( ) ②郢( ) ③膏腴( ) ④功施( )到今
⑤穰( )侯 ⑥纤( )离 ⑦灵鼍( ) ⑧犀( )象
⑨外厩( ) ⑩駃騠( )( )
傅玑之珥( ) 击瓮( )
搏髀( ) 黔( )首
2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A.瓜分之日可以死 B.渔人甚异之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D.意洞手书
28.下列对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
②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
③汝其善抚之
④吾疑其女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孙文
清朝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碚①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岗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纪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
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②之象,视清季有加;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选自《梦想与路径:1911一2011百年文萃》,有删改)
【注】①踬碚:遭受挫折。②杌陧:(局势、局面、心情等)不安定。
2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
B.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
C.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
D.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
3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辛亥,即辛亥年,属我国传统纪年方式的干支纪年,其中,“辛”为十天干之一,“亥”为十二地支之一。
B.碣,刻石中的一类形制。汉代以前的刻石没有固定形制,大抵刻于山崖的平整面或独立的自然石块上,后人将刻有文字的独立天然石块称作“碣”。
C.史迁,即司马迁,其所著《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序,也作“叙”或称“引”,相当于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作者情况等的文章。序一般写在一部书的前面。
3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运用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手法高度评价黄花岗起义,认为它与武昌起义一样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革命进程。
B.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事迹十年之后才有简略编纂,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国内政局动荡。
C.作者有感于当时形势,奋笔直书,痛斥黑暗势力气焰嚣张,呼吁后来人继承先烈遗志。
D.鉴于黄花岗起义失败,作者深感必须发动民众,体现了作者思想的转变和进步。
3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2)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
33.名句默写。
(1)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后列举泰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目的是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谏逐客书》中,作者开篇即直入主题表明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谏逐客书》中,作者以事实为依据,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善于接纳外来人才的君主为例,并用假设的语气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谏逐客书》中,李斯立足现实,通过对比论证一针见血地指出,同样是非秦国所出,如果国君对待外来人采取不同的态度的话,会给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不良印象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考查词类活用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
A项,名词作状语,译成“用手”。译文:林觉民亲自写的信。
B项,名词作状语,译成“用数字”。译文:不能用数字来计算。
C项,名词作状语,译成“像切瓜一样”。译文:列强瓜分中国的时候可以使人死亡
D项,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译成“照顾,爱抚”。译文:爱抚自己的孩子,进而也爱抚别人的孩子。
故选D。
2.B
【详解】本题是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考查。应对此类试题只有靠结合语境进行翻译,加点词语必须意义和用法均相同才算符合要求。另外,还在于平常多读文言文,多积累出现频率较高的文言词。
A项,名词,信/动词,写信。用法不同,意义不同。
B项,名词作动词,告诉。用法相同,意义相同。
C项,动词,完毕/形容词,整,全。用法不同,意义不同。
D项,副词,最终/动词,完成,终结。用法不同,意义不同。
故选B。
3.C
【详解】本题是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应对此类试题要结合语句的意思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特别要注意词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活用的现象。
C项,“抑:难道”错,应为“抑或,或是”。译文:我能做得到吗?抑或你能做得到吗?
故选C。
【点睛】文言实词考查重点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其中对一词多义、通假字、偏义复词的考查是重中之重。从词性上说,主要侧重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实词的考查常有语境的限制,语境限制下的实词意义往往是确定的意义。
4.D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平时广博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其次审清题干要求,看是选择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千万别答非所问;然后逐项检查验证,一定要结合句子来判断,有的还要扩展到原文,若遇到生僻词语,可以借助排除法。
D项,“禁:禁止”错误,原句“不能禁失吾之悲”译为“一定经受不住失去我的悲痛”,结合语境“禁”在此处应含义为“禁得住”。
【点睛】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用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
5.B
【详解】例句与B项均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A项,名词作状语,像切瓜一样。C项,名词和动词,配偶,嫁。D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尽。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常见活用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数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
例句中: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句子意思:就应当也把牺牲我跟你的福利作为乐事。
A项,瓜:名词作状语,像切瓜一样。句子意思:列强如同切瓜一样地分割中国的时候可以使人死亡。
B项,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异。句子意思:渔夫认为十分奇异。
C项,偶:名词作动词,做配偶,嫁。句子意思:你有幸嫁了我。
D项,尽: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尽。句子意思:应当使我的心意完全领会就好了。
故选B。
6.D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正确辨别通假字也是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通假字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一般通假有两类:同音(或音近)通假和形声通假(相同声旁的字或者声旁),考生平时要注意积累。解答此类题时,首先要看清楚题干要求,然后再逐一辨别句中存在的通假字,查找时,一定要结合语境。
A项,“彀”同“够”;
B项,“念”通“廿”;
C项,“而”通“尔”;
D项,无通假字。
故选D。
7.例文:
林觉民不但是一位革命先烈,在生活中还是一位好丈夫。陈意映因失去丈夫而悲伤,是可以理解的。林觉民写下的绝命书(即《与妻书》),情感诚挚,激情澎湃,表示出献身革命的坚强决心,充满爱国主义的革命精神,勉励妻子“以天下人为念”,其情其志影响深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舍小我成就大我,为人民、为国家、为民族舍生取义、慷慨赴义。英雄也有血,也有泪。自古忠孝不能两全,真正的英雄就是要舍小家为国家。所以知书懂礼的陈意映应该理解丈夫,从失去丈夫的阴影中走出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这是一道议论类微写作题目。
材料概述了林觉民死后陈意映的表现,从“立刻想到死”“陈意映一直因失去丈夫而悲伤”“悲伤过度的陈意映早产”等句子可以看出丈夫的死对陈意映打击巨大。作文要求对“陈意映一直因失去丈夫而悲伤”这件事做出自己的评价,也就是评价陈意映在林觉民牺牲后的表现。
写作时可以先肯定林觉民夫妇感情深厚,这从《与妻书》中可以看出来,丈夫牺牲对陈意映打击巨大,她一度沉浸在悲伤中,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无论从小家还是“大家”的角度,陈意映都应该振作起来,担起自己的责任。从他们的小家来看,上有老人下有幼子,陈意映应当承担起照顾老人抚养孩子的责任,让林觉民放心;其次,《与妻书》不仅有伉俪情深,更有英雄保家卫国的豪情,舍生取义的慷慨,陈意映作为林觉民的妻子,她应该能够理解丈夫的做法,并从失去丈夫的阴影中走出来,继续沿着丈夫未完的道路走下去。
8. 副词,极、最 副词,到了极点 动词,告诉 动词,告诉 动词,说 代词,他 代词,他们 代词,他们的 代词,它 副词,表希望语气 介词,替、给 判断词,是 动词,作为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吾至爱汝”句意:我非常爱你。“至”,副词,极、最、非常;“吾爱汝至”句意:我对你的爱到了极点。“至”,副词,到了极点。
(2)“吾尝语曰”句意:我曾经告诉你说。“语”,动词,告诉;“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句意:我平时不曾把我所追求的(理想)告诉你。“语”,动词,告诉;“何事不语”句意:什么事不说。“语”,动词,说。
(3)“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句意:那么也要教他以他父亲的志愿作为自己的志愿。“其”,代词,他;“助天下人爱其所爱”句意:愿天下所有人爱他们所爱的。“其”,代词,他们;“吾亦望其言是实”句意:我也希望他们的话是真的。“其”,代词,他们的;“今则又望其真有”句意:现在却又希望它真有。“其”,代词,它;“汝其勿悲”句意:(希望)你不要悲伤。“其”,副词,表希望语气。
(4)“为天下人谋永福也”句意: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了。“为”,介词,替、给;“虽不谓吾言为是”句意:(她)虽然不认为我说的是对的。“为”,判断词,是;“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句意:那么也要教他以他父亲的志愿作为自己的志愿。“为”,动词,作为。
9. 名词作动词,婚配,嫁给 名词作动词,尊敬;疼爱 名词作状语,哭着 名词作状语,像瓜一样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完成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领会尽 形容词作动词,完善 意动用法,以……为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之辨析词类活用类别的能力。
(1)本句意为:你有幸嫁给了我。“偶”,名词作动词,婚配,嫁给。
(2)本句意为:尊敬自己家的老人,并推及到别人家的老人;疼爱自己家的孩子,并推及到别人家的孩子。“老”“幼”,名词作动词,尊敬;疼爱。
(3)本句意为:你哭着告诉我。“泣”,名词作状语,哭着。
(4)本句意为:国家被列强像分瓜那样分割那天起能够造成死亡。“瓜”,名词作状语,像瓜一样。
(5)本句意为:不忍写完而想搁笔。“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完成。
(6)本句意为:一定要完全理解我的意思,这是我最后的希望。“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领会尽。
(7)本句意为:我终究不忍心只顾全自己。“善”,形容词作动词,完善。
(8)本句意为:应该也乐意牺牲我一生和你一生的福利。“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10. 判断句,“为”表判断 主谓倒装,应为“几家能彀,称心快意” 定语后置,应为“如我辈钟情者” 固定句式,“与使……无宁……”相当于“与其……不如……”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1)“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是判断句,“为”,是,表判断。
(2)“称心快意,几家能彀”是主谓倒装句,其中“彀”通“够”,“几家能彀”为主语,“称心快意”为谓语,位置颠倒了,正常语序为“几家能彀,称心快意”。
(3)“钟情如我辈者”是定语后置句,“如我辈”为“钟情”的定语,后置了,“者”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4)“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是固定句式,“与使……无宁……”为固定句式,相当于“与其……不如……”。
11. 同“傍”,靠近 同“够”,能够 同“廿”,二十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之通假字的能力。
(1)本句意为:我的灵魂还能依依不舍地依傍着你。“旁”,通“傍”,依傍,靠近。
(2)本句意为:有几家能够称心满意呢?“彀”,同“够”,能够。
(3)本句意为:辛未年三月二十六日深夜。“念”,同“廿”,二十。
12. 尺牍 尺素 尺翰 鸿雁 素 函 双鱼 双鲤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作答本题需要学生识记有关“信”的常识,以及与之相关的典故。
13. 戌时 亥时 子时 丑时 寅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受科技水平和计时手段的限制,古人将夜里的时间还分为更和点 ,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用12地支表示,每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二个小时。古代把晚上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前半夜23:00时至1:00时为子时,午夜1:00时至3:00时为丑时,后半夜3:00时至5:00时为寅时,早上5:00时到7:00时为卯时,上午7:00时到9:00时为辰时,9:00时到11:00时巳时,11:00时到下午13:00时为午时,下午13:00时到15:00时为未时,下午15:00时到17:00时为申时,下午17:00时到19:00时为酉时,晚上19:00时到21:00时戌时,21:00时到23:00时为亥时。
14. 够 傍 靠近 廿 二十的俗称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文言文中通假字的能力。通假是我国古书中用字现象之一,即“通用,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其它类型的字代替本字,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通假字。
①句,“彀”通“够”,句意:有几家能够称心满意呢?
②句,“旁”通“傍”,解释为“靠近”;句意:我的灵魂还能依依不舍地伴着你。
③句,“念”通“廿”,解释为“二十”;句意:辛未年三月二十六日深夜四更。
15. 为 汝于啼泣之余,体吾此心 几家能彀,称心快意 如我辈 如我辈钟情者 与 汝 以 之 与使……,无宁 与其……,不如……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会分析句子成分结构;然后熟知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掌握其语法特点,常见标志;最后准确理解句意,结合语境进行判断。
①为,是,表判断。句意:厅旁有一间房,那是我和你共同居住的地方。
②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调整为“汝于啼泣之余体吾此心”。句意:你在哭不成声以后体察我的苦衷。
③调整为“几家能彀,称心快意”。句意:有几家能称心满意呢?
④“如我辈”作定语,后置,调整为“如我辈钟情者”。句意:像我这样感情专注的人。
⑤省略宾语,补充后为“吾与(汝)并肩携手”。句意:我和你并肩携手。
⑥介词“以”省略宾语“之”,补充后为“必以(之)告妾”。句意:一定要把(它或这件事)告诉我。
⑦“与使……,无宁……”是固定句式。句意:与其使我先死,不如你比我先死。
16.(1)增强了王室的力量,抑制豪门贵族的势力,像蚕吃桑叶那样逐步吞并了诸侯,使秦国成就了帝王之业。(2)泰山不拒绝细小的沙土,所以才能成就它的高大;大河大海不排斥细小的水流,所以才能成就它现在的深广;做君王的不拒绝众多的百姓,对民众一视同仁,所以才能使他的德行显明于天下。(3)这就是我敢于(为人民)去献出生命而不顾及你的原因。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本题关键点有:
(1)强,使动用法,使……强大、增强;杜,杜绝、抑制;私门,指卿、大夫的家族;蚕,名词作状语,像蚕吃桑叶那样;食,吞并。
(2)让,拒绝;故,所以;择,挑拣、这里指排斥;却,推辞、拒绝;庶,平民、百姓;明,使动用法,使……显明。
(3)此……也,判断句;所以,……的原因;率性,顺着本性,毫不犹豫;就,靠近,“就死”即赴死、献出生命。
17. 西于戎取由余 东于宛得百里奚 于宋迎蹇叔 于晋来丕豹、公孙支 外于诸侯树怨 之 “用”含有被动意味,被任用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句式的辨析能力。
①介宾短语“于戎”作状语,后置,调整为:西于戎取由余。句意:在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
②介宾短语“于宛”作状语,后置,调整为:东于宛得百里奚。句意:在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
③介宾短语“于宋”作状语,后置,调整为:于宋迎蹇叔。句意:又从宋国迎来蹇叔。
④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调整为:于晋来丕豹、公孙支。句意: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
⑤介宾短语“于诸侯”作状语,后置,调整为:外于诸侯树怨。句意:对外与各国诸侯结仇。
⑥介词“以”省略宾语“之”,民以(之)殷盛,国以(之)富强。句意:民众因此富足兴旺,国家因此富裕强大。
⑦“用”含有被动意味,被任用。句意:百姓乐意被国家任用(为国家效力)。
18.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C.“妻子的泣诉埋怨”错误,因为林觉民并未将自己参加起义的事情告诉妻子,所以妻子没有泣诉埋怨。
故选C。
19.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第一、五两段是议论”分析错误。依据原文第一段“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以及第五段“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可知,文章第一、五两段是直接抒情。
故选B。
20.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③引用古语,不是直接说明,应排除。
⑤表明自己对于感情的态度,应排除。
综合上述分析,只有②④⑥为直接作为林觉民对妻子解释自己参加起义的原因。
故选D。
21.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间接抒情的方式”分析错误。依据文章“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真真不能忘汝也”“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等内容可知,作者采用的应该是“直接抒情的方式”。
故选B。
22.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③表现妻子对林觉民的眷恋。④是林觉民告诉妻子欲参加爱国起义的事。⑥写林觉民的悲伤。排除这三项即可。
故选C。
23.①易,多用典故。这封信使用的是杂有白话成分的通俗文言。如“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泪珠和笔墨齐下”“吾心不忍”“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等,都同白话很接近。信中用了许多典故,如“太上忘情”“望夫化石”“破镜重圆”等,但都融入通俗的语言之中,既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又没有冗繁之感。
②真挚感人,巧用修辞。作者语言修养很高,说理时选择了带有感彩的词语和表达丰富感情的句式,使议论也涂上了自己所憎所爱的感彩。例如,作者在谈到清朝血腥凶残的统治时,用“遍地腥云,满街狼犬”来比喻,又如在“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一部分中分析黑暗现状,接连使用了排比、反问等句式,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从而有助于思想观点的表达。
【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语言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通读并理解全文内容;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内容、写作背景,从文体特征,使用手法,句式特点等角度分析把握其语言特点;最后概括特点,分析其艺术效果,并形成答案。
1、从整体情感上看,这不是一封普通的家书,诚如鲁迅先生所咏:“无情未必真豪杰。”英雄战士、志士仁人,他们也是人,也有丰富的感情世界。林觉民写这封信的时候,年近二十五岁。风华正茂,临巾絮语,也正当儿女情长。自“意映卿卿如晤”一开头,整封信围绕着一个有血有肉的“情”字倾诉心曲。“卿卿”一呼,落笔动情。“吾至爱汝”,“吾爱汝至”,“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吾作此书,泪珠与笔墨齐下”,这些饱含感情的倾诉,使读者心魂为之摇荡。2、从句式、用词上看,在这封感人至深的信中,也可见作者挥洒自如地驾驭语言的功力。如对婚后生活的回忆,人间醉人的幸福境界,无须慷慨陈词。作者基本上采用了四言、七言句式,参差错落,娓娓动听,明净如洗的语言,极富诗的韵致。信中为了表达对妻子的至爱至情,时时出现叠字,如“低低”“切切”“真真”“的的”“日日”“依依”等,把作者对妻子无限爱恋,对人生无限眷恋的浓烈感情传达了出来。3、从所用修辞上看,信中在抒发革命者以天下为已任和痛斥旧中国血腥统治等方面,大气磅礴,精光四射。大抵长短句式交替运用,接连使用了排比、反问等句式及比喻,句意或层层递进,或回旋曲折,铿锵之声如金石掷地,又于参差错落中显示出语句大致相仿的特点,增添了文章悲壮恢宏的气度与政论雄辩的色彩,使感情的进发与理性的思辨有机地统一起来。此外信中还使用典故,如“太上忘情”“望夫化石”“破镜重圆”等。据此分点作答即可。
24. juàn chèn gòu wǎn jīn qī yì xiào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称”有三个读音,“chēng”衡量物体轻重的器具。“chèn”,适合;相当;“chèng”衡量物体轻重的器具。同「秤」。
“栖”读作“qī”,不要误读为“xī”.
25. 意洞 抖飞 天外生 广州起义 与妻书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林觉民,字意洞,号抖飞,又号天外生。1911年春回国,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后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后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26. yān yǐng yú yì rǎng xiān tuó xī jiù jué tí ěr wèng bì qián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①鄢,左右结构汉字。基本字义是指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焉陵县一带;该字也是姓。
②郢,故楚都,在郡江陵北十里。从邑,呈声。
③腴,名词,形声字。从肉,臾声。本义:腹下的肥肉。
④施,形声。也声。本指旗帜。读yì,蔓延,延续。
⑤穰,形声。从禾,襄声。本义:禾茎中白色柔软的部分。此处读rǎng。
⑥纤, 多音字:xiān,细小,吝啬,qiàn,用于“纤夫”。
⑦鼍,扬子鳄,钝吻鳄科的一种爬行动物,产于长江下游,是中国特产。亦称“鼍龙”。
⑧犀,南徼外牛,一角在鼻,一角在顶,似豕,从牛,尾声。
⑨厩,本意是指马圈,马棚,引申义是牲口棚。
⑩駃騠,古时良马名。
珥,有中国古代的珠玉耳饰和日、月两旁的光晕等的意思。
瓮,一种盛水或酒等的陶器。
髀,股部;大腿。搏髀,拍击其股。用为歌曲节奏。亦以表示赞叹或惋惜。
黔,形声。从黑,今声。本义:黑色。指百姓。
27.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例句,乐:形容词意动,乐于,以……为乐。
A.瓜:名词作状语,像切瓜一样。
B.异: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
C.老:形容词作动词,尊敬,敬爱。
D.手:名词作状语,亲手(用手)。
故选B。
28.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①介词,把;
②介词,凭着;
③语气词,表期望,“可要、一定”;
④代词,代腹中孩子。
故选B。
29.B
30.C
31.A
32.(1)不然就不能够继承先烈的遗志并将它发扬光大,而只能对他们的英勇事迹发表感慨,这实在是我们后死的人的羞耻啊!
(2)我写这篇序文,既为沉痛地悼念先烈,也希望用它来作为对阅读这本书的国人的勉励。
【解析】29.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断句的时候要注意关键词和句式,运用排除法作答。
AD项,“草木”对“风云”,“含悲”对“变色”,两句句式整齐,构成对偶句,“含悲”“变色”后应断开,排除A、D两项;
C项,“如”意思是“像”,“如怒涛排壑”意思是“像汹涌的波涛冲击山沟一样”,从句意来看,“如”前应断开,排除C项。
再结合本局大体意思:然而这场战役,碧血到处飞溅,浩然正气充满四方,草木为他们满含悲伤,风云因他们变了颜色,全国人民长期隐藏抑制的情绪,这才大大振作奋发起来。(对清朝统治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像汹涌的波涛冲击山沟一样,无法遇止抑制。句子可以断开为: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
故选B。
30.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
C项,“编年体”错,应为“纪传体”。
故选C。
3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项,“作者运用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手法”错,文中没有使用排比手法。
故选A。
3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第(1)句关键词:继述,继承;徒,只;诚,实在。第(2)句关键词:为,写;以为,以之为;勖,勉励。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清朝末年,革命党人历尽艰难险阻,以坚强刚毅不屈不挠的精神,跟国民的敌人交锋搏斗,所受的挫折不止一次,牺牲情形的悲壮,以辛亥年三月二十九日包围攻打两广总督街门的战役最为突出。我党的优秀儿女,几乎全部在战火中牺牲,那个损失可以说是大大了!然而这场战役,碧血到处飞溅,浩然正气充满四方,草木为他们满含悲伤,风云因他们变了颜色,全国人民长期隐藏抑制的情绪,这才大大振作奋发起来。(对清朝统治者)长期积聚的怨恨和愤怒,像汹涌的波涛冲击山沟一样,无法遇止抑制,不到半年武昌起义的大革命就因此成功。那么这场战役的价值,简直可使天地惊骇、鬼神哭泣,其和武昌革命这一战役一同长存。
但是自从民国开始建立,变乱纷纷而来,(使得)黄花岗上的烈士坟墓,还埋没在荒野杂草之间。(自烈士们牺牲以后)拖延了七年之久,才有烈士墓碑的修建;拖延十年之久,才有烈士事迹的简略编辑。而七十二烈士中,有的虽有事迹记载却记述得不够详细具体,有的只留存姓名而没有(记下)事迹,更严重的是有的连姓名都不可查考,就好像历史记载的田横的事迹,即使凭着司马迁的善于为游侠作传(的手笔),也不能够为五百个壮士立传,这就越发使人悲痛啊!
邹海滨拿他所编辑的《黄花岗烈士事略》这本书请求我为它写篇序言。那时候,我正为了准备北上讨伐敌人,在桂林统帅军队。环顾国内,敌人的气焰正嚣张,(国家)倾危不安的迹象,比清朝末年还要厉害。而我在三十年前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就是被许多烈士不惜牺牲生命去争取的主张,还和过去一样不能(被)实行。那么我这次行动所肩负的责任,比三十年前更加重大。假如全国的人都以这些先烈的牺牲精神为我们的国家而努力奋斗,帮助我完成这个重大的责任,实现我们建立真正的中华民国的理想,那么这一部创建民国的用鲜血写成的历史,就可以流传后世而永垂不朽!不然就不能够继承先烈的遗志并将它发杨光大,而只能对他们的英勇事迹发表感慨,这实在是我们后死的人的羞耻啊!
我写这篇序文,既为沉痛地悼念先烈,也希望用它来作为对阅读这本书的国人的勉励。
33. 王者不却众庶 故能明其德 臣闻吏议逐客 窃以为过矣 是使国无富利之实 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本题是情景默写,作答时注意认真审题,选准所填语句,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比如“庶、德、窃、实、乎”等字。
【点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