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密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一种特性。
2.能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
3.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初步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物质密度的简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学会用实验数据列表和绘制图像,进一步认识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2.学会用查表的方法,了解各种物质的密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同种物质的密度是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增强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感悟密度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2.在生活中有应用密度知识的意识,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比值的方法定义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利用比值的方法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大家是否喜欢爆米花?爆米花是由玉米粒变成的。仔细观察爆米花和玉米粒的结构,它们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得出:玉米粒的结构紧密,爆米花的结构疏松,即它们的疏密程度不同。
老师:物质的疏密程度物理中用密度来反映,“密”是疏密的意思,“度”是程度。玉米粒的疏密程度比爆米花大,也就是玉米粒的密度比爆米花大。
出示海绵、铝块和铁块,让学生比较:
海绵和铝块比较,哪一个密度大?
铝块和铁块比较,哪一个密度大?
二、新课学习
(一)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物质的密度有大小,只凭观察不行,用什么方法科学地反映密度大小呢?
我们知道玉米粒的数量增大一倍,质量也增大一倍,如果每粒玉米的体积相等,我们可以猜想,其质量与体积成正比。那么,由其他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是否也成正比呢?
实验──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提出问题:
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存在怎样的关系?
2.实验方案:
几个不同体积的铁块和几个不同体积的铝块,用天平分别测量它们的质量,用刻度尺分别测量与体积相关的长度,计算它们的体积。
一部分小组测量铁块,一部分小组测量铝块。
数据记录在教材所示的表格中。
3.实验器材:天平、砝码、体积不同的铁块和铝块。
4.实验步骤:
(1)调节天平平衡。
(2)用天平分别称量不同体积的铁块(铝块)的质量,并记入表格。
(3)用刻度尺测量铁块(铝块)的边长,计算铁块(铝块)的体积,并记入表格。
实验过程中教师重点指导:天平、刻度尺要使用规范;学生的分工协作是否合理。
5.数据分析与归纳结论
(1)分析各组实验数据表,请学生观察并说明数据反映的规律。
学生讨论得出:物体体积增大几倍,质量也增大几倍,也就是说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既然成正比,就有比值,大家算一算每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看有什么发现?
现在综合我们实验中的两种物质的数据,再来比较,你能得出了什么结论?
思考:对于刚才的数据处理过程,同学们会感到运算量大,数据比较繁琐。除了这种方法,大家看有没有不用计算的数据处理方法?
(引导学生想出作图像的办法。)
(2)用图像描述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指导学生以体积V为横坐标,以质量m为纵坐标,在坐标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起来,看看它们是否大致为一条直线。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画出的图像,会发现把所有的点连起来,得到近似的一条直线。大家结合数学中的正比例函数图像知识思考:图像为一条直线能说明什么?
请思考:一粒玉米和由它爆出的爆米花,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吗?哪个大?
老师讲述:前面我们已经知道,玉米粒的密度比爆米花大。这样我们就找到了反映密度的好方法,那就是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二)密度
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密度”内容,多媒体出示自学指导题目:①为正确反映“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物质不同,其比值一般也不同”这一结论,物理学中引入了什么物理量?它是如何定义的?其定义方法跟我们前面学过的哪个物理量相似?其公式、单位如何?
②其国际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如何?你会换算吗?
指出:密度是反映物质疏密程度的物理量,密度的计算公式是。可以看出,密度的单位是由质量单位与体积单位相除得到的。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体积的单位是立方米,那么密度的国际单位就是千克每立方米,符号是kg/m3或kg·m-3。如果质量的单位用克,体积的单位用立方厘米,那么密度的单位就是克每立方厘米,符号g/cm3或g·cm-3。密度还有其他单位,如kg/dm3等。
思考:密度的单位一个是千克/米3,一个是克/厘米3,它们谁大谁小?
方法一:可以从单位的表示意义来判断。1克/厘米3表示体积1厘米3的物体质量是1克,按这样计算1米3(=106厘米3)的物体质量是106克,合103千克。而千克/米3表示体积1米3的物体质量是1千克。所以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方法二:根据以前学过的速度单位的换算,可以把分子、分母的单位分别进行换算:所以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对密度公式的理解:
(1)要理解公式中ρ、m、V的物理意义,记住公式。
(2)明确ρ、m、V的关系,同一种类物质m和V的比值不变即ρ值相同,不同种类物质的ρ值一般不同。
(3)此公式是密度的定义式、计算式而不是决定式,某一种物质的ρ(密度)值与m及V无关。物质的密度由物质的种类(本身特性)决定。
对于物质的密度,科学家已经测量出了常温、常压下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值。大家观察课本第114页“小资料”的密度表,找出水的密度,看还能发现哪些规律?
师生归纳:
(1)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表示1m3水的质量为1.0×103kg。
(2)固、液、气体中,气体密度最小,固体的密度一般比液体大。
(3)水和冰的密度不同,说明物质的状态变了,密度改变。
(4)冰、蜡和植物油的密度相同,说明不同物质的密度有可能相同。
(5)表中的密度都是在常温、常压下测得的,说明密度与温度的高低、压强的大小有关。
例1.一块实心金属块由同种材料制成,它的质量是1.97t,体积是0.25m3,它的密度多大?这是什么金属?
解:==7.9×103kg/m3
查表可知:此金属为铁块。
例2.有一烧杯内装有质量是55g、密度为1.1×103kg/m3的盐水,盐水的体积是多大?
解:由
所以 V===50cm3
则盐水的体积为50cm3。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