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教学设计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外交事业的发展 教学设计 (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13 10:55: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 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课题:第 17课外交事业的发展
课型:新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学案
设计理念: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着眼于素质教育,采用自学探究、自我展示、小组合作、读书归纳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敢于亮剑的实战精神;同时利用多媒体进行情景教学,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大历史教育。
学习目标:
1、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70年代以及新时期中国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
2、理解新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是新中国取得外交成就的最主要原因
3、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和爱国情怀,齐心共筑中国梦
学习重点: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不同时期的取得重大外交成就。
学习难点:
理解新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是新中国取得外交成就的最主要原因
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以国家实力和国际关系为主线索,学会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外交,注意挖掘本课零散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本课图片及史料来观察分析历史事件,进一步加深对历史的认识。教学方法
本课通过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阅读、观察、探究、及合作等多种学习形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路及多媒体引用分析
一、导入新课 展示大唐外交官《西游记》中的唐僧 过渡:遥想当年,中华外交曾经是那样的繁花似锦,举世无双,唐僧凭借一本大唐护照,便可畅通无阻,然而 1840风云为之变色,我们的华夏经历了近百年屈辱,无数华夏儿女抛洒热血,迎来了我巍巍华夏壮丽的外交诗篇出示动画展示外交风采 观看大屏幕,认真倾听,共情,思索,收获 动画展示外交风采,利用教师讲述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自然而然导入新课。
二、出示目标 指导学生齐读目标,引出本节课三维目标 学生齐读目标,并明确所学 展示学习目标,使学生学习明确重点,有的放矢。确定有无疑难,用激励语言肯定学生,为学习鼓足干劲
三、新课讲授 (1)回顾展示建国初期三大世界顶端人物毛泽东斯大林杜鲁门,跟踪展现建国初期的外交特征(2)树状图回顾展现中国 50年代外交,四个一精准解读:先出示图片同时配以解说,然后抛出问题:何为一个政策?一个原则?一个方针?一大伟人?展示颗粒归仓 (3)回顾再现一代伟人周恩来:首先由设问导入,之后用史料展示周恩来的外交魅力及才华,随机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深思 (4)自然过渡:如果说50年代一枝独秀,那么70 年代中国的外交便是百花齐放,繁花似锦。自然过渡到 70 年代外交。 ( 5 )展示三大篇章——以连锁图片展示 70 年代外交重大成就 (6)解读第一篇章:通过出示乔冠华基辛格对话,巧设痛苦的巧合,使学生得到意料之外的惊喜,从而得出结论——中国,众望所归 (7)歌谣漫画展示当时中美关系(8)加入尼克松珍贵原版视频,通过连锁发问引入中美关系新篇章 (9)通过王毅与基辛格会面,同乐堂及费孝通十六字箴言,展现中国方案 (10)快闪,比一比,看谁眼疾手快 (11)习主席至理名言,中国致力于大力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12)沙场点兵展示快乐点击;中考试航;加入相应典例剖析展示做题注意事项 看建国初期中国外交特征,以图为证,以史为标,得出建国初期的外交看树状图展示,首先进行独立思考,自我展示,然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学生全体起立随堂记忆,同时积极思考,跟随老师思路,生生互动记忆,取得共赢仔细看图倾听,同时认真跟随老师思路。最后得出结论——伟人格局开拓外交新局面倾听,思考,共情......先独立思考,后通过辩论交流所思所想,之后小组合作交流。齐读三大篇章有担当者,山海相迎顺时事者,山还可平同命运者,山海成路所见,所思,所想所悟,跟随思路理解记忆,理解中美关系摒弃前嫌,齐头并进。确保学有所得、学有所悟生消化吸收,更深层次的理解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积极举手展示所学学生积极上台展示,生生互动,加深记忆快乐点击;中考试航;认真思考,积极作答加深理解、查漏补缺,认真审题,审慎答题 展示建国初三大世界顶端人物,使学生得出建国初期的外交特征 .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对图示展示,了解 50年代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利用多媒体对答,当堂展示所学所获通过展示周恩来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与海纳百川的外交魄力,提升学生积极思考、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史料展示及随机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深思,最后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能力。通过篇章展示,再现70年代外交风云,之后辅以解说,引发深思,使学生过目不忘。给学生创造一个思考、讨论和展示的平台,让学生参与课堂,点评时事 激励点评的同时,传授一种方法,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与素养。这一点很关键,一定程度上改善填鸭式教学的弊端,情感教育润物细无声通过快闪,聚精会神通过一分钟颗粒归仓:限时集中记忆图片滚动展示,更加震撼心灵,为当今巍巍中华而自豪
情感升华 (14)展示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升华提升自己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树立正确观念 展示《少年中国说》,从而升华主题——牢记历史使命勇挑重担
一、选择题(共 6小题每题 10分共 60分其中第 6题为选做题) 1.读毛主席语录,中国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  ) A.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 B.1955年万隆会议上 C.1971年第 26届联合国大会上 D.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中 2.2020年是周恩来总理诞辰 122周年,为此,小明想制作一个主题为“周恩来外交风云”的网页,下列内容不适合入选该网页的是(  ) A.出席万隆会议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上海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D.与到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会晤 3.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又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这体现了我国外交呈现的新特点是 () A.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B.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大力推行结盟外交政策 4.有因方有果!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复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及友好合作 B.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C.中美、中日关系趋向缓和 D.中国的国际威望的进一步提高 5.从“跨越太平洋的握手”到“跨越太平洋的合作”,中美关系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蓬勃的生命力。中美两国“跨越太平洋的握手”开始于( ) A.1953年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B.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国合法席位C.1972年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D.1979年签署《中美建交公报》 6.下面的题 图所示内容体现了 A.世界各国空前团结 B.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C.世界贸易自由化完全实现 D.中国现代化建设成就举世瞩目 二、材料题(共 40分)(2021·创新题) 19.(12分)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逐步提升,外交事业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 ——周恩来(1955年) (1) 材料一体现了周恩来在哪次国际会议上提出的什么方针?(10分) 材料二一个更为显著的变化是在外交领域,在不断加深与亚、非、拉国家友谊的同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新中国一步步打开西方世界的封锁,为国家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筑梦中国》解说词 (2)请用一个事例说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新中国外交“为国家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10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联系现实,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外交布局。建国初我国一直践行的外交政策是怎样的(20分)
课后反思 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课不磨,更不成器,千雕万琢,方可成器!在学习完人教版五四制《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外交事业的发展》后,引起了我对新课程形势下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的反思。总结如下: 1、本节课我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动态图示法、谈话法、讨论法等手段,动静结合,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予了学生思维自由飞翔的空间,使他们对外交有了新的认识,增强了了解当今世界外交局势和大国博弈的渴望。珍贵视频穿插其中,学生更能身临其境感受中美外交细腻的变化!快闪吸引学生眼球,以最快的速度,最集中的精力,最刻骨的记忆,引发学生对我国大国外交的情感共鸣,轻松解决本目重点!之后颗粒归仓,给学生丰收的喜悦!运用板块集结法对本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再回顾,概括提炼出本课的重点,一网打尽,帮助学生记忆历史,以达到润物细无声之效。 2、本节课我把这种转变贯彻于课堂教学,形成了“创设情景,启动思维——解决问题,自主感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回归现实,感悟身边——总结得失交流收获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在整堂课中都体现出来。课堂教学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中心论。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包缆课堂的演员和导演,只是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学生的顾问,是交换意见的参与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由原来的教师一讲到底,变成了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互相交流,师生、生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师生成为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教学设计中我运用了文字材料、影像材料、图片材料等,并结合了讲授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演示法、情境创设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努力做到既学习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升华了情感。 3、本节课运用情境教学对本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再回顾,概括提出本课的重点知识:ppt中用智慧树的形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归纳,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向学生展示新中国 50年代的外交成就——4个 1,即一个政策,一个原则,一个方针,一个伟人。嵌入周恩来的外交风采、人格魅力、政治眼界、语言魅力外交智慧!言人所未言,发人所未发,也由此引出本课的另一个重点“70年代及新时期的外交”。从三大篇章入手——同命运者,山海成路——我们引领世界潮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顺时势者,山海可平——潮流引领我们(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有担当者,山海相迎——世界接纳我们(全方位外交)纵观整堂课,这堂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遗憾之处: 1、这节课我感到遗憾的是导语的设计,引领情境导入略显拖沓。 2、因为多媒体设计内容较多,上课时节奏较快,所以感觉前松后紧。 3、课堂上教师预设的太多,学生动态生成的较少。学生的思维一直禁锢在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条条框框之中,接受问题略显被动。 4、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问题、解读问题的时间不是太充足。教师有时多次的催促学生,讨论时间不充分,必将影响到学生的思考效果。 今后突破的方向: 1、情境导入精益求精、短小精悍,直击主题,为课题服务 2、统筹安排,宏观调控,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流程,避免前松后紧。 3、教学模式上,由教师为主改为师导生演,变老师提问学生回答,为学生自问自答。老师起引导和关联作用,真正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4、因时发问,因势利导,有的放矢。为了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而且应注意到每位学生的差异性,必须因人而问。 5、在以后的授课过程中,积极探求将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当堂知识当堂消化吸收。另外,我会采取比如让学生根据教师授课过程回忆写本课小结,或者将讨论的问题整理成书面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既要学生积极参与,也要学有所得、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