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字词的注音或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百舸(gě) 橘(jú)子洲 遒劲(强劲有力)
B.峥嵘(zhēng) 携(xié) 遏(è)制
C.漫江(满) 寥(liáo)廓 挥斥(斥责)
D.惆怅(chàng) 稠(chóu)密 辟谣(pì yáo)
2.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夸张)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反问)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偶) D.粪土当年万户侯(比喻)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谁主沉浮(主宰) 漫江碧透(表程度,极)
B.峥嵘岁月稠(不平凡、不寻常) 怅寥廓(怅惘,失意的样子)
C.浪遏飞舟(阻止) 激扬文字(激浊扬清,抨击恶浊,褒扬清明)
D.挥斥方遒(强劲有力) 粪土当年万户侯(视……如粪土,表鄙视)
4.下列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用“独立”起笔,一方面是实写,另一方面也同下阕的“百侣”相呼应,以便触景生情,从容地展开下阕的回忆。另外也奠定了这首词深远、广阔、深沉的基调。
B.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C.“谁主沉浮”由上文的俯观游鱼,仰看飞鹰,思考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这句话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在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国家兴衰和人民祸福的命运?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刻画了一批奋发有为的青年知识分子激流勇进的精神,直接地回答了上阕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5.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开头三句就点明了时令、地点、特定的情景,突出了词人卓然独立、深沉思索的形象。
B.词中描写了大自然一切生物在深秋争相蓬勃发展,过着自由自在生活的情景,这是情景交融的写法。
C.上阕一个“看”字引领了从“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秋天的各种景色。
D.“独立寒秋”中的“寒秋”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的秋天,也暗指当时的政治气候,含义深刻。
6.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词又称诗余、长短句、乐府,约开始于南朝,定形于晚唐,盛行于宋朝。
B.按照词的风格,词人可以分为两大派别,一派是以苏东坡、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一派是以柳永、姜夔为代表的婉约派。
C.《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为词牌,“长沙”为词题。
D.因为词的句子长短不一,因此不再讲究格律,比较自由。
二、情景默写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词人旧地重游,引起对往昔不平凡生活回忆的过渡句子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描绘江水碧绿澄澈,船只争相行驶的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沁园春·长沙》中,表现词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4)《沁园春·长沙》中,词人用“_______________”一句高度概括了大自然万事万物在美好秋景中的生存状态。
三、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上片主要是写景抒情,下片主要是回忆往事,用诗中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把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联系起来,从“谁主沉浮”的设问到“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再到“到中流击水”的壮志,鲜明地彰显出诗人少年时期的______________,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
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把诗人心忧天下和人民的生活处于______________之中的情景和祖国的大好河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对比反差展现了人民无法做江山主人的悲哀,在____________,充分显露出诗人要改造旧天地,建立新世界的决心和胸怀。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在心中始终流动着奔涌的鲜血旨在报国,作为一个青年,能够把祖国放在心中,以天下为己任,在文中展现得______________。
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蹉跎岁月 水深火热 弦外之音 淋漓尽致
B.峥嵘岁月 生灵涂炭 弦外之音 酣畅淋漓
C.峥嵘岁月 水深火热 字里行间 淋漓尽致
D.蹉跎岁月 生灵涂炭 字里行间 酣畅淋漓
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正是需要这样千千万万个胸怀崇高理想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的热血青年
B.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
C.正是需要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
D.正是需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肩负起主宰大地的重任的千千万万个这样胸怀崇高理想的热血青年
1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
B.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成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
C.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到能够成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
D.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
四、现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1.《沁园春·长沙》用词精当,极富表现力,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遍”字写出红的范围之广,“染”字写出红的程度之深。
B.“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透”字描绘江水的满溢之状,“争”字展现千帆竞发之景。
C.“鹰击长空”,“击”字富有力量感,准确地形容出了雄鹰在空中展翅翱翔的矫健姿态。
D.“鱼翔浅底”,“翔”字写出了江水的澄澈,形象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自由轻快的神态。
12.试推敲“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句中“击”和“翔”的精妙之处。
五、古代诗歌阅读
比较阅读品味《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九三六年二月
13.《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什么人?《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
14.这两首词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少年行(其一)
【唐】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少年行(其三)
【唐】王维
一身能擘①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②,纷纷射杀五单于③。
【注释】①擘(bò):张,分开。②白羽:箭。以白色羽毛做箭羽,故云“白羽”。③五单于:原指汉宣帝时匈奴内乱争立的五个首领,这里比喻骚扰边境的少数民族诸王。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少年行(其一),第三句中的“意气”内涵丰富,包括轻生报国的壮烈情怀、重义疏财的侠义性格、豪纵不羁的气质、使酒任性的作风等。
B.少年行(其一),第四句是由马、高楼、垂柳组成的一幅画面,从侧面虚写了少年游侠的英武豪迈,但远不如正面实写宴饮场景有诗意。
C.少年行(其三),借助四幅有内在联系的画面,从少年的“技”“胆”“姿”“绩”等方面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威风凛凛、驰骋沙场的少年英雄形象。
D.少年行(其三),一个“偏”字,神气活现地写出了少年们因武艺高强而视战斗如游戏,虽临大敌,不仅毫不畏惧,而且潇洒自如,扬威耀武。
16.同样是写少年形象,王维《少年行》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毛泽东的词,完成小题。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1935年2月25日,红军与敌军为争夺娄山关展开激战,最终取得胜利。这首词写于攻克娄山关之后,
1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写拂晓时分红军急行军前往娄山关,下片写黄昏时分战斗结束,全篇没有从正面描写战争。
B.“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这两句极为精炼传神,不但交代了红军进攻娄山关的时间、环境,而且营造了一种壮烈的抒情氛围。
C.“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碎”字表明了马蹄声急而低,“咽”字表现了战士们内心的悲凉,用字十分精妙。
D.这是一首悲壮的革命战争的赞歌,凝重与雄劲豪放相统一,气氛悲壮,但又蕴含着勃勃生机,赞颂了红军的豪迈气概和英勇精神。
18.请简要赏析“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两句。(从修辞手法和思想感情两个角度考虑)
参考答案:
1.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和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C.“斥:斥责”错误,“挥斥 ”的“斥”是充满的意思。
故选C。
2.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D.“比喻”错误,应该是借代。“万户侯”与“大军阀”等是同类事物,不能形成比喻。意思是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运用借代手法,表现了“同学少年”对“万户侯”的鄙夷之情。
故选D。
3.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怅: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的激昂慷慨的心绪。句意是“面对这茫茫大千世界,怎能不激起思绪万端”。
故选B。
4.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D.因为作者提问完后就结束了全文,可见作者并没有正面直接回答,而是通过含蓄的手法来表现,让读者自然地产生联想,得到答案。
故选D。
5.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也暗指当时的政治气候,含义深刻”错误。分析颇有牵强附会之感,“寒秋”联系全词来看,是写词人登上橘子州头、远望湘江秋景是在深秋。
故选D。
6.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因此不再讲究格律”错误。一般词调的字数和句子的长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词中声韵的规定特别严格,用字要分平仄,每个词调的平仄都有所规定,各不相同。
故选D。
7.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粪土当年万户侯 万类霜天竞自由【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的字词有:携、昔、峥嵘、稠、漫、舸、侯、竞。
8.C 9.B 10.C
【解析】8.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第一空,峥嵘岁月:形容不平凡、不寻常的年月。蹉跎岁月:把时光白白地耽误过去,指虚度光阴。结合第一空前文“把这首词的上片和下片联系起来,从‘谁主沉浮’的设问到‘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情,再到‘到中流击水’的壮志”,可知这首词鲜明地彰显出诗人少年时期的不平凡、不寻常的年月。因此第一空应该选择“峥嵘岁月”。第二空,水深火热:比喻人民生活处境异常艰难痛苦。生灵涂炭: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环境中。结合第二空前后文“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把诗人心忧天下和人民的生活处于________之中的情景和祖国的大好河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知第二空内容与“祖国的大好河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水深火热与语境相符。因此第二空应该选择“水深火热”。第三空,字里行间:指文章的某种思想感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全篇或全段文字透露出来。弦外之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没有明说的意思。语段是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的分析和概括,字里行间更符合语境。因此第三空应该选择“字里行间”。第四空,淋漓尽致:形容文章、谈话等详尽透彻,发挥充分,也形容暴露得彻底。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舒适,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分抒发。结合后文“作为一个青年,能够把祖国放在心中,以天下为己任,在文中展现得________”,可以知道这句话是说作者的情感和志向在词中展现得如何,因此第四空应该选择“淋漓尽致”。
故选C。
9.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审查选项内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时间状语,一般放在语句的前面,排除C、D两项。A项,“这样千千万万个”语序不当,数量短语应在前面,应该改为“千千万万个这样”。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画横线句“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有三处语病:一是“从湖南农村走出的一个农民的儿子”多层定语语序不当,应该改为“一个从湖南农村走出的农民的儿子”;二是“到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逻辑顺序不当,应该改成“到能够成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再到‘埋骨何须桑梓地’的有志之士,最后是一位‘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负重之人。”;三是成分残缺,“最后能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血性青年”缺少谓语,应该在“最后”后面加上“成为”。
故选C。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种类型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11.B 12.“鹰击长空”一句中的“击”字,用得极好,秋高气爽,天高云淡,雄鹰在空中翱翔,“击”字极写雄鹰搏击的英武、有力的神态,傲视苍穹的英姿。“鱼翔浅底”的“翔”,显得自由自在、轻松活泼。另外,由于湘江碧透见底,蓝天映在水中,鱼儿仿佛在空中游动似的,着一“翔”字,轻松自由的境界全出来了。
【分析】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B.“‘透’字描绘江水的满溢之状”错误,“透”字凸显江水之清澈,“漫”字描绘了江水的满溢之状。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之炼字的能力。
“鹰击长空”是说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击”有“搏击”的意思,这里用来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雄鹰在天空翱翔的样子,给人以力量感,凸显了雄鹰搏击的英武、有力的神态,傲视苍穹的英姿。
“鱼翔浅底”的意思是鱼在清澈的水里游,诗人用“翔”字来写“游”,准确细腻地表现了鱼在水中自由自在生活的情趣,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侧面突出了湘江碧透见底,蓝天映在水中的情形。
13.《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和英雄豪杰。《沁园春·长沙》中包括词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中流砥柱”。词的下阕通过写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同学少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同学少年,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同学少年,艺术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这样,上、下阕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14.《沁园春·长沙》写南方秋景,《沁园春·雪》描绘北国冰雪,后者境界更开阔。《沁园春·长沙》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的豪情。《沁园春·雪》抒发了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解析】13.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沁园春·雪》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来带领。“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和英雄豪杰。
《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好友正值青春少年,精 旺盛、热情奔放,做事 练。 家聚在 起,评论国家的前途命运,赞美祖国的历史 化,轻薄名利,视功名利禄为粪 。还曾记得,在波涛汹涌的江中游泳,击起的浪涛能够阻挡飞快的船只。词中包括词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中国革命队伍的“中流砥柱”。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这样,上、下阕浑然一体,天衣无缝。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沁园春·雪》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境界更开阔。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抒发了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
15.B 16.少年形象的内涵:①王维《少年行》中的少年,有着高楼纵饮的豪情和勇猛杀敌的气概,表现出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②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少年,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
【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B.“但远不如正面实写宴饮场景有诗意”错误。“系马高楼垂柳边”,这是生动精彩的一笔。本来就要借饮酒写少年游侠,上句又已点明“为君饮”,箭在弦上,落句似必写宴饮场面。然而,作者的笔却只写到酒楼前就戛然而止。这样侧面虚写要比正面实写宴饮场景有诗意得多,含蓄丰富得多。诗人的意图是要写出一种侠少特有的富于诗意的生活情调、精神风貌,而这不是靠描摹宴饮场面能达到的。虚处传神,本句所用的就是这种艺术手法。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本诗:“咸阳游侠多少年”。意思是说:咸阳城里的游侠们多半是青春少年。作者特别地点出“少年”二字,写出一群朝气蓬勃的少年英雄,这些少年游侠在“新丰美酒”的映衬下,越发显得豪纵不羁,风流倜傥。 “相逢意气为君饮”。意思是说:这些少年侠客偶然相逢,为彼此的意气所感动,都愿意为对方干上一杯。“意气”所包含的内容很丰富,仗义疏财,除暴安良,轻生重义,都是侠客们所注重的意气。这句诗把少年侠客的精神世界揭示得十分鲜明,足以令人敬慕。 “系马高楼垂柳边”。意思是说:他们把自己的高头大马,拴在那高高酒楼前的垂柳旁边。写“马”,烘托出少年侠客的奔放、刚健;写“高楼”,烘托出少年侠客的豪迈气概;写“垂柳”,则烘托出少年侠客的风流、飘逸。(其三)的一、三两句,以特写镜头为少年英武矫健的身姿写照:“擘两雕弧”言其多力善射,能左右开弓;“偏坐金鞍”言其鞍马功夫娴熟,能在疾驰的马背上自如地变换各种姿势;“调白羽”则是善于在运动中瞄准目标,箭无虚发。
二、四两句,从对方着笔来反衬少年的艺高胆大。敌我双方的力量愈是悬殊,也就愈能表现主人公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而这种气概,又正来自于其置生死于度外的献身精神。如此一来,少年高楼纵饮的豪情和勇猛杀敌的气概便跃然纸上了。毛诗:《沁园春·长沙》中,对少年的描写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一处。意思是: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踌躇满志,意气奔放,劲头正足。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少年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的特点。
17.C 18.①“雄关漫道真如铁”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暗示出夺取娄山关的艰难;②这两句词体现了红军夺取娄山关后的豪迈之情,表现了革命队伍踏平艰难险阻的决心和勇气。
【解析】17.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能力。设题角度有对诗句内容大意的考查,艺术手法特点和作用的归类判断、主旨思想或情感的探究、结构思路的整理等等。做题时对每一个选项力求仔细分析、深入理解并与原文全面对照,耐心细致地找出问题,不好直接确定答案时可以借助排除法。
C.项,“ ‘咽’字表现了战士们内心的悲凉”错误,“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大意是“霜花满地,残月在天。天将破晓,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可见暗示的是战斗的激烈。
故选C。
18.本题考查赏析相关句子的能力。题干为“请简要赏析‘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两句。(从修辞手法和思想感情两个角度考虑)”,已经提示了赏析视角为“修辞手法和思想感情”,答题区间为“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赏析句子的思路为:首先理解句子意思,然后结合手法分析,最后点明对情感的作用或者效果。
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要说娄山关坚硬如铁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使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本体为“漫道”喻体为“铁”,生动形象具体,表现了前行的路程艰辛无比,自然暗示出夺取娄山关的困难重重和不容易。
情感效果为:下阕上来起始二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一片的凄厉悲壮,豪气突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虽然语调比较舒缓了,但“真如铁”三字,突出了夺取这座雄关的艰辛——作者通过“铁”这一物象的坚硬、沉重,艺术地把“艰辛”具体化、形象化,这是很精巧的构想,“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让人有超现实之感。因而已被广泛传诵,成为佳句。而句中的“漫道”二字却又展露出藐视艰辛的豪迈情怀。“雄关漫道真如铁”这个句子的内涵极为丰富。“而今迈步从头越”是上句的自然延伸。“迈步”就是举大步,经过战斗,“雄关”而今已变成通途。“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这支革命队伍跨越雄关,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和无畏勇气就出来了。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这两句词体现了红军夺取娄山关后的豪迈之情,表现了革命队伍踏平艰难险阻的决心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