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第10-1课《<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在天山地区,牧民们都喜欢放马南山,因为天山南麓有大片丰沃的草场和洁净的水源,阳光充足。
B.优等生的学习效率非常高,与其他同学忙着赶作业相比,他们常常能够无所事事地阅读课外书籍。
C.台湾近日来遭受台风袭击,我们十分关心那里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对他们所遇到的困难感同身受。
D.在文学作品中,对那些芸芸众生应该如何写,是大可研究的,所谓“中间人物”正是社会的主流。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些限量版大牌精品既浓缩了品牌最受欢迎的经典元素,还赋予了物品特殊的纪念意义,对于奢侈品收藏家来更是朝思暮想。
B.以确保质量为目的的全面管理,在丰田公司发挥了酣畅淋漓的作用,而在我国的企业中却没能产生应有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呢?
C.“风情神州行”,别样风景,万种风情。新的一年,“风情神州行”栏目将继续陪伴您足不出户,赏遍万水千山。
D.各级政府的救助基金、专项扶持资金种类繁多,而一些企业对这些资金的发放政策不甚了了,代办中介服务便应运而生
3.分析下面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1)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但是它们却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
(2)为什么说“蒸汽、电力和自动走锭纺纱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4.“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这种对抗”表现在哪些方面?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5.《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的主旨是什么?演说的时间、背景、场合、对象分别是什么?
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
背景:_____________________
场合: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6.马克思旨在阐述无产阶级革命的原理。但他为何从1848年革命谈起?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
7.这篇演讲词的逻辑结构是怎样的?
8.理解下面这句话的含义。
我知道英国工人阶级从上世纪中叶以来进行了多么英勇的斗争,这些斗争只是因为资产阶级历史学家把它们掩盖起来和隐瞒不说才不为世人所熟悉。
9.理解下面这段话的含义。
为了报复统治阶级的罪行,在中世纪的德国曾有过种叫作“菲默法庭⑤”的秘密法庭。如果某一所房子画上了一个红十字大家就知道,这所房子的主人受到了“非默法庭”的判决。现在,欧洲所有的房子都画上了神秘的红十字。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
10.如何理解文章第6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
11.体会下面句子的深刻含义。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
12.请概括下面文段的主要内容。
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例如他曾经密切注视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进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密切注视马塞尔·德普勒④的发现。
13.从整体上看,下面的文段运用了什么论述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14.怎样理解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它们顺序能否调换
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⑤和卓有成效⑥地进行斗争。
15.我们知道,要使社会的新生力量很好地发挥作用,就只能由新生的人来掌握它们,而这些新生的人就是工人。工人也同机器本身一样,是现代的产物。在那些使资产阶级、贵族和可怜的倒退预言家惊慌失措的现象当中,我们认出了我们的勇敢的朋友好人儿罗宾④,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革命。英国工人是现代工业的头一个产儿。他们在支援这种工业所引起的社会革命方面肯定是不会落在最后的,这种革命意味着他们的本阶级在全世界的解放,这种革命同资本的统治和雇佣奴隶制具有同样的普遍性质。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力量和作用是什么?
16.理解下面这句话的含义。
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17.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明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这种对抗”表现在哪些方面?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18.“这样两个发现”是什么?从写作方法的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的关系是什么 为什么要这样写?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③。
19.说说本段的作用。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②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暗中摸索。
20.文中第3段是一个长句,对于这个长句,有人说其表达了丰富的内容,有人说其太拗口,不好理解。请认真读一读,谈谈你的看法。
21.怎样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的确,这个社会革命并不是1848年发明出来的新东西。蒸汽、电力和自动走锭纺纱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②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22. 这里有一件可以作为我们19世纪特征的伟大事实,一件任何政党都不敢否认的事实。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兆,这种衰颓远远超过罗马帝国末期那一切载诸史册的可怕情景。
这一段的用意是什么?
23.探究争鸣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你认可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24.本文第一段语言幽默,在巧妙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上堪称典范。请简要赏析。
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但是它们却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
25.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这样”指的是什么?
26.请具体分析下面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这篇演讲词虽然不长,但逻辑严密推断合理,有强烈的感染力,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是如何做到的
演讲又叫讲演或演说,是指在_____________,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从而进行_____________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演讲词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29.卡尔 马克思(1818.5.5—1883.3.14)_____________的创始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奠基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_____________的精神领袖。1818年马克思出生于德国特里尔城一个律师家庭。1841年大学毕业后担任《莱茵报》编辑,在此期间与恩格斯相识,并结下深厚的友谊。1847年两人加入正义者同盟并指导该同盟改组成共产主义者同盟,此后起草同盟的纲领《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马克思
①那些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但是它们却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它们吵吵嚷嚷、模模糊糊地宣布了无产阶级解放这个十九世纪的秘密,十九世纪革命的秘密。
②的确,这个社会革命并不是1848年发明出来的新东西。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但是,尽管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大气把两万磅重的压力加在每一个人身上,你们可感觉得到吗?同样,欧洲社会在1848年以前也没有感觉到从四面八方包围着它、压抑着它的革命气氛。
③这里有一件可以作为我们十九世纪特征的伟大事实,一件任何政党都不敢否认的事实。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象,这种衰颓远远超过罗马帝国末期那一切载诸史册的可怕情景。
④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有些党派可能为此痛哭流涕;另一些党派可能为了要摆脱现代冲突而希望抛开现代技术;还有一些党派可能以为工业上如此巨大的进步要以政治上同样巨大的倒退来补充。可是我们不会认错那个经常在这一切矛盾中出现的狡狯的精灵。我们知道,要使社会的新生力量很好地发挥作用,就只能由新生的人来掌握它们,而这些新生的人就是工人。工人也同机器本身一样,是现代的产物。在那些使资产阶级、贵族和可怜的倒退预言家惊慌失措的现象当中,我们认出了我们的勇敢的朋友、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革命。英国工人是现代工业的头一个产儿。他们在支援这种工业所引起的社会革命方面肯定是不会落在最后的,这种革命意味着他们的本阶级在全世界的解放,这种革命同资本的统治和雇佣奴役制具有同样的普遍性质。我知道英国工人阶级从上一世纪中叶以来进行了多么英勇的斗争,这些斗争只是因为资产阶级历史家把它们掩盖起来和隐瞒不说才不为世人所熟悉。为了报复统治阶级的罪行,在中世纪的德国曾有过一种叫作“菲默法庭”的秘密法庭。如果某一所房子画上了一个红十字,大家就知道,这所房子的主人受到了“菲默法庭”的判决。现在,欧洲所有的房子都画上了神秘的红十字。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
30.第③段中加点字“事实”的内涵是。
31.请分析第①段中画线句的作用。
3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运用比喻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强大彻底。
B.第②段通过对比揭示了革命即将到来的历史趋势。
C.第③段从正反两方面阐释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
D.第④段提出无产阶级担负着推翻资产阶级的使命。
33.对结尾段画线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本句以坚定而富有哲理的句式,点明了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前景。
B.从最终意义而言,“审判官”与“执刑者”都是由无产阶级创造的历史。
C.“执刑者”是被历史选中来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又以斗争创造了历史。
D.本句揭示了无产阶级解放自己和推翻资产阶级是存在着一定的偶然性的。
34.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本文的语体风格与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1.D
【详解】该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A项,望文生义,“放马南山”比喻天下太平,不再作战,现用以形容因太平而产生的麻痹思想。此项语境是牧民们放牧,只看了它的字面意思,故使用不当。
B项,褒贬失当,“无所事事”指游手好闲,什么事也不干。此项语境是优等生的学习方法,故使用不当。
C项,不合语境,“感同身受”指内心很感激,就像自己亲身领受到(恩惠)一样,代人表示谢意。此项语境是我们对于台湾近日来遭受台风袭击的感受和态度,故不合语境。
D项,正确,“芸芸众生”原指世间的一切生灵。后多指大群无知无识的人,符合语意。
故选D。
2.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成语能力。成语的运用要靠平时多积累。熟记其意义和用法。另外还要注意适用范围和对象(如“明日黄花”、“春秋鼎盛”)是否准确,感彩是否得当,与语境是否矛盾或重复,是否有语法错误等,切忌望文生义,并注意一词多义现象。本题要求选出“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
A项,朝思暮想:意思是早晚都想念。形容十分想念。不合语境,此处是说这些限量版大牌精品是奢侈品收藏家做梦的时候都在想得到的,应该用“梦寐以求”;
B项,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此处是说以确保质量为目的的全面管理,在丰田公司发挥了非常充分、透彻的作用。应改为“淋漓尽致”;
C项,万水千山:形容路途遥远艰险,用在此处不合语境,此处说“风情神州行”栏目将继续陪伴您足不出户,赏遍无限美好的祖国国土。可改为“大好河山”;
D项,不甚了了:指不十分清楚明白。符合语境。
故选D。
【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3.(1)运用比喻,将当时1848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将来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对比,突出无产阶级革命的宏大。形象生动,吸引听众。
(2)“蒸汽、电力和自动走锭纺纱机”代表工业革命,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由这一生产方式产生了无产阶级;而“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代表,由他们发起的革命必将被无产阶级革命取代,所以说“蒸汽、电力和自动走锭纺纱机”甚至“更危险”。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及作用,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1)“那些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把“1848年革命”比作“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非常形象,且由一个整体的喻体,衍生出“外壳”和“无底深渊”“汪洋大海”“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等分喻体,生动地写出了无产阶级力量的巨大,比喻套着比喻,突出了“1848年革命”的巨大影响,把深邃的思想描述得鲜明而生动,吸引听众注意。
(2)“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等机器的发明,给当时的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正是这些机器的发明,带动了工业革命,从而产生了工人阶级;“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代表,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工业、科技革命的发生所带来的无产阶级力量必然是巨大的,他们所发动的社会革命,必然会推翻资产阶级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社会。所以马克思说“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4.【表现】
机器提高生产效率却带来工人的贫穷和劳动强度的提高;
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而大多数人更加贫困;
无序竞争使社会道德日益沦丧;
人所创造的技术,反过来成为束缚人自身的枷锁;
人成为物质的奴隶。
【原因】
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使现代工业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站在了人们生活福祉、社会安定和谐的对立面。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表现:结合原文“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可知,机器提高生产效率却带来工人的贫穷和劳动强度的提高;
结合原文“新发现的财富的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根源”可知,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而大多数人更加贫困;
结合原文“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可知,无序竞争使社会道德日益沦丧;
结合原文“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可知,所创造的技术,反过来成为束缚人自身的枷锁;
结合原文“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可知,人成为物质的奴隶。
原因:所有这一切社会矛盾产生的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根本对立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以及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使现代工业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站在了人们生活福祉、社会安定和谐的对立面。
5. 阐述无产阶级革命的原理
1856年 19世纪中叶的欧洲崇尚革命、追求革命,发表这篇演说时近代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48年革命已经过去,新的革命高潮尚未到来。 在伦敦《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 参加纪念会的欧洲群体,志同道合的革命友人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根据课文“1856年4月14日在伦敦”可知,这次演讲的时间是1856年。
从原文“那些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1856年4月14日在伦敦”“我们知道,要使社会的新生力量很好地发挥作用,就只能由新生的人来掌握它们,而这些新生的人就是工人”可知这次演讲的背景是:1848年革命结束后,直到演讲发生的19世纪中叶,新的革命力量形成,但革命的高潮还没有到来。
马克思于1856年4月14日应英国宪章派机关报《人民报》编辑部的邀请,参加该报创刊4周年纪念会。他被邀请第一个讲话,发表了关于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使命的演说。所以这篇演讲发表的场合是:在伦敦《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
听众是参加这次纪念会的所有的人,即欧洲群体,志同道合的革命者。
通读文章,并结合“这种革命意味着他们的本阶级在全世界的解放,这种革命同资本的统治和雇佣奴役制具有同样的普遍性质”“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等句子可知,本次演讲的主旨是:阐述无产阶级革命的原理。
6.①形成落差,吸引听众。
发表演讲时,近代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48年革命已经过去,新的革命高潮尚未到来。马克思首先从1848年革命谈起,称这场革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此时,1848年革命的壮烈场面、浩大声势还深深印在听众的心中。因此,从听众的接受心理来看,马克思对1848年革命的这种评价就与听众的接受期待产生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从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了听众。
②形成对照,突出无产阶级革命。
在这篇演说词里,马克思意欲以1848年革命来对照反衬由它“宣布”预示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他把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喻为“一片汪洋大海”,一旦它汹涌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马克思把1848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将来的无产阶级革命以比喻性的评价对照起来,这就把后者的宏伟气势、重大意义艺术地展示在听众的面前,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演讲开篇以精妙的比喻总结评价了1848年革命之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意义,同时极力赞叹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威力:轰轰烈烈的1848年革命虽只是作为“干硬外壳”上的“细小的裂口和缝隙”,却暴露了外壳下面的、能撞碎坚硬大陆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这片“汪洋大海”,吵嚷而模糊地宣告了无产阶级解放这个“秘密”。接下来,马克思通过一个巧妙的对比把话头一转,从1848年革命谈及蒸汽、电力和自动走锭纺纱机等“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自然地将话题转到工业和科学;又通过我们无法感觉大气压力的比喻,提示听众去感受与思考这些“革命家”造成的不易觉察的“革命气氛”,揭示了革命即将到来的历史趋势。从听众的接受心理来看,马克思对1848年革命的这种评价就与听众的接受期待产生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了听众。
马克思以1848年革命导入演讲,是有着特殊用意的。从《人民报》的创立背景及其创立者的身份推断,四周年创刊纪念会上演讲的听众应主要为英国和其他国家无产阶级运动的领导者和参与者。此时距离1848年革命已有八年之久,而新的革命高潮尚未到来,可以说无产阶级革命处于一个较为低潮的时期。当年的革命战友中,也出现了对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持怀疑论者。马克思在演讲开篇的回顾和高度评价,将那场声势浩大、场面壮阔的革命从听众的回忆中拉至眼前,极易引起听者的共鸣,激发战友的战斗豪情,惊醒处于低潮中的怀疑论者。
7.演说的中心观点是无产阶级在社会革命中起主要作用,最终会推翻资本主义,建立共产主义。作者开篇先由1848年革命谈起,揭示欧洲社会蕴蓄的革命力量,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足引出无产阶级革命;再通过分析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对抗,阐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原因;最后作出无产阶级就是资本主义灭亡的“执刑者”的预言。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马克思的这篇演讲,中心观点是无产阶级在社会革命中起主要作用,最终会推翻资本主义,建立共产主义。
第一段是在阐释1848年革命与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关系。首先,必须明确1848年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马克思说这个革命“暴露”和“宣布”了无产阶级革命与解放及其秘密。这里也可以理解为1848年革命,从某种意义上讲,“促发”了无产阶级革命;而且这个革命是更巨大的革命,马克思形容其为“无底深渊”,能“把大陆撞得粉碎”。那么,为什么一场资产阶级革命会“促发”无产阶级革命呢?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我们明白,无产阶级是伴随着资产阶级发展起来的;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那一天,无产阶级也同样站上了历史舞台。
接下来,马克思开始阐释生产力(或者说生产力的发展)为什么带来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说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两种相反的效果——这里我们看到了马克思的辩证法——一方面推动了工业和科学的进步(这也是生产力本身发展的表现);另一方面带来了生产关系的恶化——这种生产关系当然指的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关系,其恶化是指矛盾之深。马克思原文说的是“另一方面却显出衰颓的征兆,这种衰颓远远超过罗马帝国末期那一切载诸史册的可怕情景。”所以,马克思下面描述了生产力进步的双面效果:科学纯洁的光辉与黑暗的背景,并凸显了生产关系的恶化——“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贫困的根源”(资产阶级财富的源泉与无产阶级贫困的根源)“道德的败坏”“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异化)——“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无庸争辩的事实”。总之,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不相适应这一矛盾,是无产阶级革命根本原因。
分析完生产力的进步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或者说造成的“衰颓”——接下来自然就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马克思先否定了一系列错误的观点,然后提出了自己主张的真正的解决之道——工人革命,也即无产阶级革命。最后,马克思说“现在,欧洲所有的房子都画上了神秘的红十字。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马克思告诉大家,无产阶级解放自己,推翻压迫者资产阶级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
8.工人阶级的斗争由来已久,不为世人所熟悉只是因为被资产阶级历史学家掩盖和隐瞒。从侧面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忌惮。
【详解】本题考查了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和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这句话里包含着这样几个信息,第一,由“我知道英国工人阶级从上世纪中叶以来进行了多么英勇的斗争”可知,工人阶级的斗争由来已久;第二,由“这些斗争只是因为资产阶级历史学家把它们掩盖起来和隐瞒不说才不为世人所熟悉”可知,工人阶级的斗争由来已久,但不为世人所熟悉;第三,工人阶级的斗争不为世人所熟悉的原因是被资产阶级历史学家掩盖和隐瞒;第四,从侧面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忌惮。
【点睛】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其次要理解句子的语境意,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第三要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如反语、双关、婉曲等,表达的往往是言外之意。
9.把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比作“菲默法庭”的判决,说明无产阶级革命必将最终取得胜利并载入史册。
【详解】本题考查了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和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这句话中,“现在,欧洲所有的房子都画上了神秘的红十字”意思是整个欧洲资产阶级的革命都会受到审判;而“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意味这场审判是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革命的审判,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并载入史册。
10.①本段具有过渡的作用。②“他为科学家就是这样”,是承上,是对第5段的总结。“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是启下,即过渡到评述马克思革命的科学观,这是本段内部的过渡。③而对马克思革命的科学观的评价,说明了马克思不是一位远离革命实践的书斋学者,而是一位将科学与单命斗争密切结合起来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为下段概述马克思的革命实践做了过渡。
【详解】本题考查赏析段落作用的能力。分析语段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对此段在全文结构中作用的分析,可从以下角度手:本段具有过渡的作用。它的特点是含有两层过渡。“他为科学家就是这样”,是承上,是对第5段的总结。“这样”指的是第5段中提到的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都不是浅尝辄止”。“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是启下,即过渡到评述马克思革命的科学观,这是本段内部的过渡。而对马克思革命的科学观的评价,则说明了马克思是一个完全新型的“科学巨匠”,他不是一位远离革命践的书斋学者,而是一位将科学与单命斗争密切结合起来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这样就把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和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融合到一起,为下段概述马克思的革命实践做了过渡。
【点睛】分析语段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
11.最后一句饱含作者深沉的悼念之情,表达了作者坚定的信念和对马克思的赞颂之情:马克思将和整个无产阶级事业共存。
【详解】此题考查分析句子的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的含义包含三层: (1 )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2) 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3) 句外意义(言外之意) ,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此题答出两点即可:句内意义,句外意。本句既是悼念,更是表达了一种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赞颂之情,在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将始终以他为榜样,将始终需要他的指导——马克思将与整个无产阶级共存。
【点睛】分析语句的含义注意抓住语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析,然后还要考虑语句的位置,在文章的开头应该是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下文和阅读兴趣、照应标题,文章的结尾应该是升华主旨、照应标题和开头等,文中的中间是承上启下等作用。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句子主要是文章的线索或文章的中心主旨有关。
12.本段是一个过渡段,从评述马克思的科学发现过渡到评述他对革命事业的贡献;从评述科学家马克思过渡到评述革命家马克思。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本段是一个过渡段,“这”是直承上一段说的,指的是马克思所有科学发现的共同特点:“独特的发现”“领域很多”“都不是浅尝辄止”。
接着,“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换句话说就是,对待科学,马克思更多着眼于它的一般历史发展所产生的革命影响这一面(即不仅仅停留在“某种发现”,更重要的是产生革命性的影响,这是从评述马克思的科学发现过渡到评述他对革命事业的贡献;从评述科学家马克思过渡到评述革命家马克思。
13.本段运用了对比手法,论述了无产阶级及其阶级敌人对待马克思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革命人民爱戴他,阶级敌人憎恨他。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的能力。
作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议论文的几种常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纳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等,这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夯实基础。
考生在熟读语段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论证方法各自不同的特点,进而分析本段选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本段选文,运用了对比手法,用敌人对马克思的恨与战友对马克思的爱对比,用“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和“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对比,这样更加突出马克思的伟大。
14.“满腔热情”写革命的激情,“坚韧不拔”写革命的意志和毅力,“卓有成效”写辉煌的革命成果。三个词语从不同侧面概括了马克思伟大的斗争精神,排列顺序由因而果,具有极强的逻辑性。
【详解】本题考查文章中重要词语的鉴赏能力。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等理解词语的含义。语段分别从革命热情、革命意志、革命成果三个方面评价马克思。“满腔热情”表现了马克思对革命事业的热爱;“坚韧不拔”表现了马克思作为一个革命家的光辉品质,即不屈服、不放弃,这是热爱的升华和深化;“卓有成效”表现了马克思辉煌的革命成果。这三个词语由表达热情到表达行为再到表达结果,层层递进,不可颠倒。顺序不能改变,因为没有革命热情,就没有革命意志,没有革命热情和革命意志,就没有革命成果。排列顺序由因而果,具有极强的逻辑性。
15.现代工业产生工人,工人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力量。这种由新生力量发起的革命具有普遍性,将解放全人类。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的能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次,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如此题的题干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力量和作用是什么”,本题有两问,第一问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力量”,结合“我们知道,要使社会的新生力量很好地发挥作用,就只能由新生的人来掌握它们,而这些新生的人就是工人”可知,现代工业产生工人,工人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力量。第二问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作用是什么”,结合“他们在支援这种工业所引起的社会革命方面肯定是不会落在最后的,这种革命意味着他们的本阶级在全世界的解放,这种革命同资本的统治和雇佣奴隶制具有同样的普遍性质”可知,这种由新生力量发起的革命具有普遍性,将解放全人类。
【点睛】信息筛选,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
16.这句话突出了马克思的性格和斗争精神。“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这个比喻句含蓄且引人深思,它具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说明敌人对马克思的攻击很多,但十分无力;二是说明马克思对敌人十分蔑视,表现了马克思崇高的精神境界和无畏的气魄。“回敬”是对敌人的嘲弄,带有鲜明的个人情感,表现了马克思的大无畏精神。
【详解】本题考查了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及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结合上文“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可知,敌人有多痛恨他,但是他却“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运用比喻,把敌人对马克思的攻击比作蛛丝,一方面说明敌人对马克思的攻击很多,但十分无力;另一方面说明马克思对敌人十分蔑视,表现了马克思崇高的精神境界和无畏的气魄。“回敬”是对敌人的嘲弄,带有鲜明的个人情感,表现了马克思的大无畏精神。
17.表现:①机器提高生产效率却带来工人的贫穷和劳动强度的提高;②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而大多数人更加贫困;③无序竞争使社会道德日益沦丧;④人所创造的技术,反过来成为束缚人自身的枷锁;⑤人成为物质的奴隶。
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使现代工业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站在了人们生活福祉、社会安定和谐的对立面。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如此题的题干是“‘这种对抗’表现在哪些方面?其根本原因是什么”,第一问,“这种对抗”表现在哪些方面?首先要明确“这种对抗”具体指的是什么?结合文本可知,“这种对抗”指的是“马克思在自己的时代看到资产阶级社会具有的悖论性”,结合“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分析,可知这种对抗表现为机器提高生产效率却带来工人的贫穷和劳动强度的提高;结合“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分析可知,这种对抗表现为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而大多数人更加贫困;结合“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分析可知,这种对抗表现为无序竞争使社会道德日益沦丧;结合“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分析可知,这种对抗表现为人所创造的技术,反过来成为束缚人自身的枷锁;结合“我们的一切发明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分析可知,这种对抗表现为人成为物质的奴隶。第二问,产生这种对抗的原因是,结合“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可知,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使现代工业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站在了人们生活福祉、社会安定和谐的对立面。
【点睛】信息筛选,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
18.“两个发现”,一是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二是发现了剩余价值。从写作角度看,“两个发现”与“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点”与“面”、“详”与“略”的关系,这样处理使文章重点突出且介绍全面。
【详解】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以及分析作者写作构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根据题干的要求,找到答题区位,然后摘取文中的关键句子作答。本题有两问,第一问是要求概“括两个发现”是什么,答题时注意根据原文的句子“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概括作答,可知“两个发现”,一是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二是发现了剩余价值。第二问从写作方法的角度进行考查,“两个发现”在文中是详细写的的内容,“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是略写内容,两者显然是“小”与“大”、“详”与“略”的关系,这样写是为了说明马克思的贡献之大、研究领域之广。
19.“不仅如此”承接上文,“马克思还发现了……运动规律”领起下文。“豁然开朗”与“在黑暗中摸索”形成了对比,突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意义。
【详解】本题考查赏析段落作用的能力。分析语段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不仅如此”承接上文,也就是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运动规律”领起下文对“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的阐述。“豁然开朗”与“在黑暗中摸索”形成了对比,突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意义。
【点睛】分析语段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
20.观点一:这一长句的内容是理论上的第一个发现——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繁茂的枝叶是为了更准确、更丰满、更生动地表现主干的思想内容。
观点二:由于这一长句,内容复杂,粗略一看往往不得要领,抓不住句子的主要意思。再者,不符合演讲的形式要求,演讲者觉得拗口,听众也会觉得费解。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思路:找角度——扣内容,析效果——剖感情。常见角度:1.从表现手法(写景写人写物及抒情)、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等)、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2.从句式的角度: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整句(对偶句、排比句、四字格短语)散句(句子参差不齐、长短不一)的运用。3.从词语使用的角度:例如动词的作用,形容词的作用,副词的作用,数词的作用,叠词的作用等等。4. 语体色彩:口语、书面语……整体的语言风格:平实、清新、华丽、幽默、辛辣、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寓庄于谐、口语化、生动形象、有地方色彩、富有情趣、符合人物身份等。本题题干是“文中第3段是一个长句,对于这个长句,有人说其表达了丰富的内容,有人说其太拗口,不好理解。请认真读一读,谈谈你的看法”,作答本题需要从长句的表达效果以及句子所表达的内容来分析。长句便于表达复杂、严密的意思。观点一:全文的中心是赞颂马克思一生的丰功伟绩,文中具体论述了马克思在理论上的伟大贡献和实践上的光辉业绩。理论上写了三个方面的“发现”,而这一长句则是理论上的第一个发现——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繁茂的枝叶是为了更准确、更丰满、更生动地表现主干的思想内容。观点二:由于这一复杂长句的附加成分和特殊成分较多,枝繁叶茂,粗略一看往往不得要领,抓不住句子的主要意思。再者,演讲稿是演讲的依据,句子长了,演讲长了,演讲者觉得拗口,听众也会觉得费解。演讲中应尽量使用短句,在注重文采的同时,也要注意语言的平易近人。
21.“蒸汽、电力和自动走锭纺纱机”代表工业革命,代表先进的生产力,由这一生产方式产生了无产阶级;而“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代表,由他们发起的革命必将被无产阶级革命取代,所以说“蒸汽、电力和自动走锭纺纱机”甚至“更危险”。
【详解】本题考查了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和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课文关于“革命家”的表述是“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等机器的发明,给当时的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代表,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所以马克思说“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点睛】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其次要理解句子的语境意,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第三要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如反语、双关、婉曲等,表达的往往是言外之意。
22.时代富有工业和科学的力量,却显露出衰颓的征兆,因此需要社会革命。为下文具体说明这种矛盾的时代特征张本。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段落作用的能力。
内容上,本段指出19世纪充满矛盾的特征——产生难以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却显露出衰颓的征兆,因此需要社会革命。
在结构上,为下文具体说明这种矛盾的时代特征张本。
23.观点一:认可。每一种事物确实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就如马克思在文中提到的机器、财富和技术等,它们都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
观点二:不认可。这句话中有“好像”一词,这说明作者并不非常认可这一说法。尤其是马克思在提到“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时,其中也有“似乎”一词。换句话说,如果这一事物不具备绝对优势,人们是不会接纳它的。
【详解】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概括以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认知,表达自己的观点。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不要求答案的统一,言之有理即可。认可,结合“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可知,作者认为每一种事物确实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不认可,这句话中有“好像”一词,这说明作者并不非常认可这一说法。
24.运用比喻,将当时1848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将来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对比,突出无产阶级革命的宏大。
形象生动,吸引听众。“微不足道”与“汪洋大海”是规模的对比;“细小的裂口和缝隙”与“粉碎”是力量的对比。“但是”话锋一转,指出:“1848年革命”的意义是暴露了专制势力虽然根深蒂固(“无底深渊”),但是它们将在无产阶级革命的浪潮面前被“撞得粉碎”。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能力。
本文第一段语言幽默风趣,比如“那些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把“1848年革命”比作“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形象,由一个整体的喻体,衍生出“外壳”和“无底深渊”“汪洋大海”“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等分喻体,比喻套着比喻,突出了“1848年革命”的巨大影响,把深邃的思想描述得鲜明而生动;
比如“那些革命吵吵嚷嚷、模模糊糊地宣布了无产阶级解放这个19世纪的秘密,本世纪革命的秘密”,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语言风趣,充满着讽刺意味,引人入胜。
25.“这样”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里的“独到的发现”。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题要求分析“这样”的含义,注意联系上下文作答。
结合上文“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的研究”可知,“这样”指代马克思的“两个发现”和“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里的“独到的发现”。
26.“还不到两分钟”强调时间之短,流露出作者对自己在马克思临终时未能陪伴在他身边的无根惋惜和遗憾之情。“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运用了讳饰的手法,表明作者不忍心但又不得不说出马克思逝世的事实,表明了他的悲痛心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和作者情感的能力。
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答。内容方面要先概括句子的内容,然后分析这个内容能表现所阐述对象的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如是人,则分析表现人什么形象特点,表现作者对他什么情感态度。如是景物,则分析表现景物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能烘托人物什么心情或形象。分析结构,则考虑其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是否照应前文,是否为下文某内容做铺垫,是否与什么内容形成对比等。
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抓住关键词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读后可知,这段文字描述了马克思的逝世。“最伟大”是作者对马克思的评价;说“停止思想”“永远地睡着了”,都可以看出作者的悲痛来;指出具体的逝世时间,“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可以看出作者无比的遗憾。
27.演说的中心观点是无产阶级在社会革命中起主要作用,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尖锐矛盾下,最终推翻资本主义,建立共产主义。但作者并未直接抛出这一观点。开篇先由1848年革命谈起,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足引出无产阶级革命。接着作者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指出社会革命由来巳久,点明资产阶级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全社会的层面上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对抗。在层层铺垫、逐步分析的基础上,演说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新生力量——工人,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力量。最后以形象的比喻发出胜利的号召:无产阶级革命必将在欧洲取得胜利。演说的观点是在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的基础上得出的,闪耀着科学的光芒,使听众信服。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首先,从论证思路上看,开篇先由1848年革命谈起,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足引出无产阶级革命。在这篇演讲词中,作者首先从1848年革命谈起,称这场革命“只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中和缝隙”。此时,1848年革命的壮烈场面、浩大声势还深深印在听众的心中。因此,从听众的接受心理来看,马克思对1848年革命的这种评价就与听众的接受期待产生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从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了听众。在这篇演说词里,马克思意欲以1848年革命来对照反衬由它“宣布”预示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他把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喻为“一片汪洋大海”,一旦它汹涌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马克思把1848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将来的无产阶级革命以比喻性的评价对照起来,这就把后者的宏伟气势、重大意义艺术地展示在听众的面前,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接着,作者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指出社会革命由来巳久,“并不是1848年发明出来的新东西”,随后直奔主题,点明资产阶级社会的主要矛盾,在全社会的层面上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对抗,如“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我们的一切发明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即“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兆”。在层层铺垫、逐步分析的基础上,演说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新生力量——工人,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力量。
最后以形象的比喻发出胜利的号召:无产阶级革命必将在欧洲取得胜利。演说的观点是在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矛盾,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关系的基础上得出的,闪耀着科学的光芒,使听众信服。
28. 公众场合 见解 主张 宣传鼓动 叙事型 说理型 抒情型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演讲又叫讲演或演说,是指在公众场合,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手段,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发情感,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
主要形式大体有如下四种:照读式演讲、背诵式演讲、提纲式演讲,即兴式演讲。
演讲词是演讲者参加各种主题演讲时使用的文稿,一般有叙事、说理、抒情三种类型。
1、叙事型演讲词: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以适当的议论、说明和抒情。叙事演讲词通过对人物、事件、景物的记叙和描述,表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2、说理型演讲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它应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而充足的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
3、抒情型演讲词: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在演讲中抒发演讲者的爱恨、悲喜等强烈的感情,对听众动之以情,以”情“这把钥匙来开启听众的心灵。(1)开幕词。指比较隆重的大型会议开始时所用的讲话稿。(2)闭幕词。指较为大型的会议结束时,领导同志所做的要求行的讲话。(3)会议报告。是指召开大中型会议时,有关领导代表一定的机关进行中心发言时所使用的文稿。(4)动员讲话。是指在部署重要工作或活动的会议上,有关领导所使用的用于鼓励人们积极开展此项工作或参加此项活动的文稿。(5)总结性讲话。是指某一事项,或某一活动结束后、有关领导对其进行回顾、概括时所使用的文稿。(6)指示性讲话。是指有关领导对特定的机关和人员布置的工作、任务、指出希望和要求并规定某些指导原则时使用的文稿。(7)纪念性讲话。是指有关领导在追忆某一特殊的日子、事件或人物时,所使用的文稿。
29. 马克思主义 无产阶级 共产党宣言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卡尔·马克思,全名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语: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之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1818年马克思出生于德国特里尔城一个律师家庭。1841年大学毕业后担任《莱茵报》编辑,1847年加入正义者同盟并指导该同盟改组成共产主义者同盟,此后起草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是德国的思想家、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创立的广为人知的哲学思想为历史唯物主义,其最大的愿望是对于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马克思创立了经济理论《资本论》,马克思确立他的阐述原则是“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认为,这是“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东西。马克思认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被认为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30.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退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对抗。
31.指出轰轰烈烈的1848年革命对当时社会震动微不足道,意义不大,引出下文无产阶级革命宏伟气势、重大意义的生动论述。
32.B
33.D
34.本文是一篇演说词,属于实用文体,语言幽默风趣,又锋芒毕露,富于哲理,充满战斗力;语言丰富、形象生动、颇具鼓动性和感召力。(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即可)
【分析】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结合语境“这里有一件……伟大事实,一件……的事实。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象,这种衰颓远远超过罗马帝国末期那一切载诸史册的可怕情景”可知,这里的“事实”指的是后文所说“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象,这种衰颓远远超过罗马帝国末期那一切载诸史册的可怕情景”,即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退之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尖锐对抗。
31.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分析语言表达作用的能力。
“那些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事件”用于段首,从内容上,“只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事件”强调1848年革命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小,意义不大;从结构上,引出下文“但是它们却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强调无产阶级革命的巨大影响力。
3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对比”错,由原文“……同样,欧洲社会在1848年以前也没有感觉到从四面八方包围着它、压抑着它的革命气氛”可知,不是对比,是类比,指出无产阶级革命与1848年革命一样都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故选B。
3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D.“一定的偶然性”错,“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强调了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
故选D。
3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它们吵吵嚷嚷、模模糊糊地宣布了无产阶级解放这个十九世纪的秘密”这种语言幽默风趣,又耐人寻味;
“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运用比喻修辞指出无产阶级是旧社会的掘墓人,形象生动又富有哲理,极具战斗性;
“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这段论述运用长句,长于论辩,语言锋芒毕露,哲理性强,充满战斗力。
“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形象生动的指出1848年革命的影响小、微不足道,“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形象的阐明无产阶级革命的力量,“我们认出了我们的勇敢的朋友、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英国工人是现代工业的头一个产儿”,这些句子运用比喻修辞,使论述形象生动,颇具鼓动性和感召力。
“在中世纪的德国曾有过一种叫作‘菲默法庭’的秘密法庭。如果某一所房子画上了一个红十字,大家就知道,这所房子的主人受到了‘菲默法庭’的判决。现在,欧洲所有的房子都画上了神秘的红十字”善于运用典故,使抽象深奥的道理始终在一种鲜活的语言环境和生动的文化氛围中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