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谏逐客书》同步练习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1《谏逐客书》同步练习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12 22:4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第11-1课《谏逐客书》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②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B.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②损民以益仇
C.①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②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D.①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下列对文章第三、四段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第三段,从事实上论证逐客是错误的,作者列举地广、国大、兵强的常理,再以太山、河海为譬,说明纳客之利。
B.用五帝三王广纳人才无敌于天下的例子,说明王天下者应能容纳万民万方。
C.将上面的两个方面与今日秦王“却宾客”进行对比,说明逐客之害,一利一害,从两个方面,论证了逐客的错误实质及危害。
D.第四段在本论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得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的结论,结束全文。
3.下列对文章第二段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首先极力铺陈秦王喜爱别国的珍宝、美色、音乐以满足自己欲望的事实,从皇帝的爱好着笔论证。
B.第二段揭示了秦王喜爱和重视的是物,是为了“娱心意、说耳目”,“快意当前”的自我满足,是一种唯我所用的态度。
C.作者指出“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用秦王在用人方面一味排斥客卿的态度和取物方面唯我所用的态度构成对比。
D.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重物轻人的态度是和先君之道背道而驰的,是和秦王意在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的。
4.下列对文章第一段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议论文最好的开头是开门见山,本文正是如此,文章伊始,便明确地提出了论点: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这是本议论文的绪论部分。
B.第一段,从昔日先君之得着笔论证,以穆公、孝公、惠王、昭公四君任用客卿使秦成帝业的史实为依据,论证任用客卿的重要意义。
C.作者斩钉截铁地指出,四君的成就“皆以客之功”。
D.第一段最后笔锋一转,继续从正面推论无客卿会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从而有力地证实了文章的中心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5.下列对全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第一部分列举四位明君、诸多贤士为秦国作出巨大贡献来说明客卿有功于秦,借贤人扬己,排比句的使用增强了说服力。
B.作者认为,如果秦君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士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
C.李斯对秦王辞退一切宾客、把兵器和粮食给予敌人,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国建立怨仇的做法很不理解。
D.文章最后指出,驱逐客卿就会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国的实力,在内使秦国虚弱,在外又和各国结怨,使国家陷于危地。
6.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秦王最终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联系作品,谈谈李斯是怎样使秦王收回成命的
7.《谏逐客书》一文有理有据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逻辑严密,雄辩有力。试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8.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请结合具体语句作一下分析
9.词类活用
(1)西取由余于戎:
(2)蚕食诸侯:
(3)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4)却宾客以业诸侯:
(5)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6)强公室:
(7)故能明其德:
10.文言句式
(1)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2)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3)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4)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5)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6)西取由余于戎
(7)东得百里奚于宛
(8)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11.通假字
(1)遂散六国之从
(2)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3)而陛下说之
12.辨析古今异义:写出加点词的古义。
(1)窃以为过矣。
古义:
今义:偷盗。
(2)疏士而不用。
古义:
今义:不听从,事实上没必要。
(3)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
古义:
今义:没有,跟“有”相对。
13.翻译句子
(1)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
(2)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14.通假释义
①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通“_______”
②吾灵尚依依旁汝也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_________”表判断
(2)状语后置句
②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 正常语序为“_____________”
(3)主谓倒装句
③称心快意,几家能彀 正常语序为“________________”
(4)定语后置句
④钟情如我辈者 “________”作定语,后置,应为“________”
(5)省略句
⑤吾与并肩携手 “________”后省略宾语“________”
⑥必以告妾 “________”后省略宾语“________”
(6)固定句式
⑦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________”译为“________”
能力培优训练
16.名词的活用
①西取由余于戎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东得百里奚于宛 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蚕食诸侯 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 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却宾客以业诸侯 __________,__________
17.通假释义
①遂散六国之从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傅玑之珥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而陛下说之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西蜀丹青不为采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动词的活用
⑦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__________,__________
⑧遂散六国之从 __________,__________
19.重点词语理解
①并: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动词,__________
②施:功施到今 动词,__________
③垂:垂明月之珠 动词,__________
④向使: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连词,__________
⑤致:今陛下致昆山之玉 动词,__________
⑥让:是以太山不让土壤 动词,__________
⑦择:河海不择细流 动词,__________
⑧资: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动词,__________
⑨赍:藉寇兵而赍盗粮 动词,__________
2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2)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3)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21.形容词的活用
⑨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⑩逐华阳,强公室 __________,__________
而歌呼呜呜快耳者 __________,__________
故能明其德 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言句式
(1)状语后置句
①西取由余于戎 正常语序为___________
②东得百里奚于宛 正常语序为___________
③迎蹇叔于宋 正常语序为___________
④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正常语序为___________
⑤外树怨于诸侯 正常语序为___________
(2)省略句
⑥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以”后省略代词“___________”
(3)被动句
⑦百姓乐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一词多义
①过
窃以为过矣 动词,__________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 动词,__________
是寡人之过也 名词__________
②却
王者不却众庶 动词,__________
却之为不恭 动词,__________
却话巴山夜雨时 副词,__________
③而
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连词,__________
今急而求子 连词,__________
夜缒而出 连词,__________
24.名词的活用
①泪珠和笔墨齐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汝幸而偶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意洞手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古今异义
①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古义:_______
今义:指生活上的利益,特指对职工生活(食、宿、医疗等)的照顾。
②汝可以模拟得之 古义:_______
今义:模仿。
26.一词多义
①竟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动词,______________
何竟日默默在此 形容词,______________
②顾
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动词,______________
顾视无可置者 动词,______________
顾计不知所出耳 副词,______________
③禁
必不能禁失吾之悲 jīn,动词,______________
令人长号不自禁 jīn,动词,______________
④幸
当尽吾意为幸 名词,_____________
今日吾与汝幸双健 形容词,_____________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动词,_____________
⑤以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介词,_____________
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 介词,_____________
且以汝之有身也 介词,_____________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连词,_____________
⑥其
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 人称代词,_____________
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人称代词,_____________
吾亦望其言是实 指示代词,_____________
今则又望其真有 代词,_____________
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 语气副词,_____________
27.字音识记
蹇叔( ) 商鞅( ) 鄢郢( ) 搏髀( )
范雎( ) 穰侯( ) 太阿( ) 灵鼍( )
外厩( ) 傅玑( ) 阿缟( ) 窈窕( )
击瓮( ) 赍盗粮( )
28.重点字音
①鄢( ) ②郢( ) ③膏腴( ) ④功施( )到今
⑤穰( )侯 ⑥纤( )离 ⑦灵鼍( ) ⑧犀( )象
⑨外厩( ) ⑩駃騠( )( )
傅玑之珥( ) 击瓮( )
搏髀( ) 黔( )首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项羽
[宋]陆游
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
29.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两句是写项羽的人、马,用“八尺”和“千里”进行修饰,突出了项羽的威猛形象。
B.第二句虽然语气平淡,是具体的叙事,写出了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
C.第三句写出了范增虽然尽力为项羽出谋划策,但是项羽一意孤行,纵使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
D.第四句运用冷峻的反问语气,写出了项羽兵败乌江之后的后果。
30.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
A.第一个“而”表转折,第二个“而”表假设;
B.两个“以”表目的;
C.两个“乎”都相当于“于”;
D.两个“乃”都是“竟然”的意思。
故选A。
2.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
A.“从事实上论证逐客是错误的”分析错误。在第三段中,作者列举地广、国大、兵强的常理,是从理论上论证逐客是错误的。
故选A。
3.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从皇帝的爱好着笔论证”错误。本段从今日陛下之失着笔论证。首先极力铺陈秦王喜爱别国的珍宝、美色、音乐以满足自己欲望的事实,揭示了秦王喜爱和重视的是物,是为了“娱心意、说耳目者”,“快意当前”的自我满足,是一种唯我所用的态度。接着笔锋一转,指出“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用秦王在用人方面一味排斥客卿和取物方面唯我所用的态度作对比,紧接着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重物轻人的态度是和先君之道背道而驰的,是和秦国“跨海内制诸侯”统一天下的基本国策背道而驰的,因此,是从皇帝之失着笔论证的。
故选A。
4.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段内容及手法的能力。
D.“第一段最后笔锋一转,继续从正面推论”错误,第一段最后是笔锋一转,进入反面推论。
故选D。
5.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把兵器和粮食给予敌人”理解有误,原文是“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问,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是比喻的说法,为说理服务,不是真的“把兵器和粮食给予敌人”。
故选C。
6.第一部分列举四位明君、九个贤士为秦国做出巨大贡献来说明客卿有功于秦,借贤人扬己,第二部分由物及人,指出逐客的无理和偏执、秦王轻视人民不思进取的过错,最后直接说理,秦王欲成就统一大业,必须海纳百川。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并理清层次的能力。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筛选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即可作答。
李斯的《谏逐客书》,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文章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反复阐明了驱逐客卿的错误,写得理足词胜,雄辩滔滔,因此打动了秦王,使他收回了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而《谏主客书》也就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文,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所传诵。
全文由四段组成,第一段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因用客卿而成帝业的事实说明客卿对秦国作出了巨大贡献,为论证逐客的错误提供依据。作者在第二段里却笔锋一转,设了许多比喻,用来说明秦王对不是秦国产的物十分喜爱,对人却持有另一种态度是不对的,此段所设比喻多种多样。第三段论述驱逐客卿有利敌国,而不利于秦国。先从正面说理,指出土地广大粮食就丰富,国家辽阔人口就众多,兵力强盛军士就勇敢。接着又深一层阐明此意:地不分东南西北,人才不论来自那一个诸侯国,这就是五帝三王所以能够无敌于天下的原因。此处以古论今,强调应该不分地域,广揽人才。下文就落脚说明逐客的危害。这里不仅运用古今对比,还有敌我对比,提出两种做法,两种结果,以此说明对敌人有利,对秦国的统一大业不利。论证鞭辟入里,雄辩有力。第四段 收束全文,进一步证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秦王欲成就统一大业,必须海纳百川。
7.①列举事实陈述道理时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可以说通篇文章就是一味地铺陈,而这种铺陈是由一个接一个的排比句组成的。《谏逐客书》在论点鲜明、论据真实的基础上铺陈,使得文章淋漓酣畅,气势逼人,无懈可击,不可辩驳。
②善用对比手法。有纵的方面的对比,昔四位国君唯才是用与今秦王的重物轻人的昔今之比;在横的方面,有秦王为政的重异地之物与轻异国之士的是非之比。对比强烈,态度鲜明,更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③较深锤炼语言,尤以动词的使用为最。“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中的“取”“得”“迎”“来”四个动词的使用,恰到好处。五位客卿虽然都是入秦为穆公重用,但又各有原因,各具特色,作者通过四个不同的动词便把这些细微的差别表现出来。这四个动词绝不可随意更换,足见作者在遣词方面的推敲之苦,锤炼之深。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写作特色的能力。
《谏逐客书》是李斯给秦王的一个奏章。这件事是在秦王嬴政十年。秦国宗室贵族借韩国派水工修灌溉渠,阴谋消耗秦的国力,谏秦皇下令驱逐一切客卿。秦王读了李斯这一奏章,取消了逐客令。可见本文说服力之强。
(1)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推理严密,逻辑性强,论据充分有力。四君用客(实笔)与“却客不内”(虚笔)的对比,首层四君用客与次层秦王轻客的对比,次层重物与轻人的对比,处处在对比之中显示逐客之谬误。
(2)文章气势奔放,文采斐然。这与作者多用铺陈、夸饰手法和排比、对偶句子以及多选用华美辞藻有密切关系。如文中写秦国历史上“四君”因客功而成事的情况,手法铺张,多用排比,对偶句显得文势充畅,并有音节之美。此外,从用词上看,如文章第一自然段“取”“得”“迎”“来”四个动词的使用,可见辞藻的丰富。
8.①易,多用典故。这封信使用的是杂有白话成分的通俗文言。如“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泪珠和笔墨齐下”“吾心不忍”“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等,都同白话很接近。信中用了许多典故,如“太上忘情”“望夫化石”“破镜重圆”等,但都融入通俗的语言之中,既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又没有冗繁之感。
②真挚感人,巧用修辞。作者语言修养很高,说理时选择了带有感彩的词语和表达丰富感情的句式,使议论也涂上了自己所憎所爱的感彩。例如,作者在谈到清朝血腥凶残的统治时,用“遍地腥云,满街狼犬”来比喻,又如在“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一部分中分析黑暗现状,接连使用了排比、反问等句式,酣畅淋漓,一气呵成,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从而有助于思想观点的表达。
【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语言特点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通读并理解全文内容;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内容、写作背景,从文体特征,使用手法,句式特点等角度分析把握其语言特点;最后概括特点,分析其艺术效果,并形成答案。
1、从整体情感上看,这不是一封普通的家书,诚如鲁迅先生所咏:“无情未必真豪杰。”英雄战士、志士仁人,他们也是人,也有丰富的感情世界。林觉民写这封信的时候,年近二十五岁。风华正茂,临巾絮语,也正当儿女情长。自“意映卿卿如晤”一开头,整封信围绕着一个有血有肉的“情”字倾诉心曲。“卿卿”一呼,落笔动情。“吾至爱汝”,“吾爱汝至”,“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吾作此书,泪珠与笔墨齐下”,这些饱含感情的倾诉,使读者心魂为之摇荡。2、从句式、用词上看,在这封感人至深的信中,也可见作者挥洒自如地驾驭语言的功力。如对婚后生活的回忆,人间醉人的幸福境界,无须慷慨陈词。作者基本上采用了四言、七言句式,参差错落,娓娓动听,明净如洗的语言,极富诗的韵致。信中为了表达对妻子的至爱至情,时时出现叠字,如“低低”“切切”“真真”“的的”“日日”“依依”等,把作者对妻子无限爱恋,对人生无限眷恋的浓烈感情传达了出来。3、从所用修辞上看,信中在抒发革命者以天下为已任和痛斥旧中国血腥统治等方面,大气磅礴,精光四射。大抵长短句式交替运用,接连使用了排比、反问等句式及比喻,句意或层层递进,或回旋曲折,铿锵之声如金石掷地,又于参差错落中显示出语句大致相仿的特点,增添了文章悲壮恢宏的气度与政论雄辩的色彩,使感情的进发与理性的思辨有机地统一起来。此外信中还使用典故,如“太上忘情”“望夫化石”“破镜重圆”等。据此分点作答即可。
9.
(1)名词作状语,向西
(2)名词作状语,像蚕一样
(3)名词作动词,值得珍惜
(4)使动用法,使……成就霸业
(5)使动用法,使……来
(6)使动用法,使……强
(7)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彰明。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能力。
(1)西,名词作状语,向西。本句翻译为:向西从戎那里得到了由余。
(2)蚕,名词作状语,像蚕一样。本句翻译为:像蚕食桑叶一般,侵蚀着诸侯的土地。
(3)宝,名词作动词,值得珍惜。本句翻译为:许多东西并不产于秦,然而可当作宝物(利用)的却很多。
(4)业,使动用法,使……成就霸业。本句翻译为:驱逐宾客使他们去事奉诸侯。
(5)来,使动用法,使……来。本句翻译为:使丕豹和公孙支从晋国来。
(6)强,使动用法,使……强。本句翻译为:使王室的权力得到加强。
(7)明,形容词活用做动词,彰明。本句翻译为: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
10.(1)判断句,“此所谓”“者也”表判断
(2)判断句,“此非……也”表判断
(3)判断句,“此……也”表判断
(4)省略句。省略宾语“之”
(5)宾语前置句,“自虚”实为“虚自”,即削弱自己。状语后置句,应是“于诸侯树怨”
(6)状语后置句,应是“西于戎取由余”
(7)状语后置句,应是“于宛得百里奚”
(8)定语后置句,应是“夫不产于秦,可宝之物多;不产于秦,而愿忠之士众”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句式的能力。
(1)本句意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啊。“此所谓……者也”表判断。
(2)本句意为: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此非……也”表判断。
(3)本句意为:这就是五帝、三王无可匹敌的缘故。判断句,“此……也”表判断。
(4)本句意为:人民因此殷实,国家因此富强。省略句。两个介词“以”后均省略宾语“之”。
(5)本句意为:内部虚弱自己而外部在诸侯中构筑怨恨。“自”是“虚”的前置宾语,“自虚”实为“虚自”,即削弱自己。“于”是状语后置句的标志,应是“于诸侯树怨”。
(6)本句意为: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于”是状语后置句标志,应是“西于戎取由余”。
(7)本句意为: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于”是状语后置句标志,应是“于宛得百里奚”。
(8)本句意为:不出产在秦国,而宝贵的物品很多;不出生于秦,而愿意效忠的贤士很多。“不产于秦,可宝者”是“物”的后置定语,“不产于秦,而愿忠者”是“士”的后置定语。
11.
(1)同“纵”,合纵。
(2)同“纳”,接纳。
(3)同“悦”,喜悦、高兴。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之通假现象的能力。
(1)句意“(秦惠王用张仪的计谋)于是就拆散了六国的合纵抗秦的联盟”,“从”,通“纵”,指六国联合抗秦的合纵政策。
(2)句意“假使这四位国君拒绝客卿、闭门不纳”,“内”通“纳”,让……进入、接纳、容纳、放入。
(3)句意“陛下却十分喜欢”,“说”通“悦”,高兴、喜欢、愉悦、快乐、欣喜。
12.(1)古义:私下,谦辞。
(2)古义:不任用。
(3)古义:不分,不论。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1)句意: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窃”,私下。
(2)句意:疏远贤士而不加任用。“不用”,不加任用。
(3)句意:所以,地不分东西,民不论国籍。“无”,不分,不论。
13.(1)从此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啊!
(2)这是为什么呢?要使事情酣畅于眼前以适合观赏罢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的翻译能力。做文言翻译,一定要有整体意识,也就是要在整体把握全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待翻译的句子。翻译的时候要把握住关键字,以直译为主,落实关键点,真正做到“信达雅”。题干的两句出自李斯的《谏逐客书》。
第一句的关键是:“负”,动词,辜负,对不起;“何负于秦”是倒装句,介宾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秦何负”,意思是对秦国有什么辜负(对不起)的呢?
第二句的关键点:“快意”,使动用法,使……酣畅满意;“适”,适合;“而已”,句末语气助词,可译为“罢了”;“而已矣”,语气词连用,加强语气。
【点睛】文言文语句的翻译步骤: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最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从而达到词句通顺。
14. 够 傍 靠近 廿 二十的俗称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文言文中通假字的能力。通假是我国古书中用字现象之一,即“通用,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其它类型的字代替本字,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通假字。
①句,“彀”通“够”,句意:有几家能够称心满意呢?
②句,“旁”通“傍”,解释为“靠近”;句意:我的灵魂还能依依不舍地伴着你。
③句,“念”通“廿”,解释为“二十”;句意:辛未年三月二十六日深夜四更。
15. 为 汝于啼泣之余,体吾此心 几家能彀,称心快意 如我辈 如我辈钟情者 与 汝 以 之 与使……,无宁 与其……,不如……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式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会分析句子成分结构;然后熟知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掌握其语法特点,常见标志;最后准确理解句意,结合语境进行判断。
①为,是,表判断。句意:厅旁有一间房,那是我和你共同居住的地方。
②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调整为“汝于啼泣之余体吾此心”。句意:你在哭不成声以后体察我的苦衷。
③调整为“几家能彀,称心快意”。句意:有几家能称心满意呢?
④“如我辈”作定语,后置,调整为“如我辈钟情者”。句意:像我这样感情专注的人。
⑤省略宾语,补充后为“吾与(汝)并肩携手”。句意:我和你并肩携手。
⑥介词“以”省略宾语“之”,补充后为“必以(之)告妾”。句意:一定要把(它或这件事)告诉我。
⑦“与使……,无宁……”是固定句式。句意:与其使我先死,不如你比我先死。
16. 名词作状语 从西面 名词作状语 从东面 名词作状语 像蚕一样 名词作状语 对外 名词的意动用法 把……当作宝贝,珍爱,珍视 名词的使动用法 使成就霸业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文言实词用法及意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结合句意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
名词的活用
①“西”作动词“取”的状语,从西边。句意:从西边在西戎取得由余。
②“东”作动词“得”的状语,在东边、从东边。句意:在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
③“蚕”作动词“食”的状语,像蚕吃桑叶一样。句意:像蚕吃桑叶一样吞并诸侯领土。
④“外”作动词“树”的状语,对外。句意:在内部自己造成空虚而对外在诸侯中构筑怨恨。
⑤宝,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宝贝。句意:物品中不出产在秦国,但可当作宝贝的却很多。
⑥业,使动,使……成就霸业。句意:拒绝宾客使使诸侯成就霸业。
17. 纵 特指合纵 纳 接纳 附 附着,加上 悦 喜欢 彩 颜料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文言文中通假字的能力。通假是我国古书中用字现象之一,即“通用,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其它类型的字代替本字,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通假字。
①句,“从”通“纵”,古义指“合纵”;句意: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
②句,“内”通“纳”,解释为“接纳”;句意: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
③句,“傅”通“附”,解释为“附着,加上”;句意:戴在耳上的玉坠。
④句,“说”通“悦”,解释为“喜欢”;句意:而陛下却很喜欢它们。
⑤句,“采”通“彩”,解释为“颜料”;句意:西蜀的丹青也不会作为彩饰的颜料。
18.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来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解散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文言实词用法及意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结合句意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
⑦来,使动用法,使……来。句意: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
⑧散,使动用法,使……解散。句意:于是使六国的合纵同盟解散。
19. 吞并 延续 悬挂 假使 求得,收罗 推辞,拒绝 舍弃 资助,供给 送给,付与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①句意:吞并国家二十多个,于是称霸西戎。并,动词,吞并。
②句意:功绩延续到今天。施,动词,延续。
③句意:衣饰上悬挂着光如明月的宝珠。垂,动词,悬挂。
④句意:倘若四位君主拒绝远客而不予接纳。向使,连词,假使。
⑤句意:陛下罗致昆山的美玉。致,动词,求得、收罗。
⑥句意:因此,泰山不拒绝泥土,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让,动词,拒绝。
⑦句意: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择,动词,舍弃。
⑧句意:如今竟然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资,动词,帮助、资助。
⑨句意:借武器给敌寇,送粮食给盗贼。赍,动词,送给。
20.(1)增强了王室的力量,抑制豪门贵族的势力,像蚕吃桑叶那样逐步吞并了诸侯,使秦国成就了帝王之业。(2)泰山不拒绝细小的沙土,所以才能成就它的高大;大河大海不排斥细小的水流,所以才能成就它现在的深广;做君王的不拒绝众多的百姓,对民众一视同仁,所以才能使他的德行显明于天下。(3)这就是我敢于(为人民)去献出生命而不顾及你的原因。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本题关键点有:
(1)强,使动用法,使……强大、增强;杜,杜绝、抑制;私门,指卿、大夫的家族;蚕,名词作状语,像蚕吃桑叶那样;食,吞并。
(2)让,拒绝;故,所以;择,挑拣、这里指排斥;却,推辞、拒绝;庶,平民、百姓;明,使动用法,使……显明。
(3)此……也,判断句;所以,……的原因;率性,顺着本性,毫不犹豫;就,靠近,“就死”即赴死、献出生命。
21.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娱乐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愉悦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增强,使……巩固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快乐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彰明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文言实词用法及意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结合句意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
⑨娱、说,使动,使……娱乐、使……愉悦。句意:用以装饰后宫、广充侍妾、爽心快意、悦人耳目的所有这些。
⑩强,使动,使……增强。句意:驱逐华阳君,使王室的权力加强、巩固。
快,使动用法,使……快乐。句意:乌乌呀呀地歌唱,能使人耳目得到快乐。
明,使动用法,使……彰明。句意:所以能使他的德行显明。
22. 西于戎取由余 东于宛得百里奚 于宋迎蹇叔 于晋来丕豹、公孙支 外于诸侯树怨 之 “用”含有被动意味,被任用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句式的辨析能力。
①介宾短语“于戎”作状语,后置,调整为:西于戎取由余。句意:在西边从西戎取得由余。
②介宾短语“于宛”作状语,后置,调整为:东于宛得百里奚。句意:在东边从宛地得到百里奚。
③介宾短语“于宋”作状语,后置,调整为:于宋迎蹇叔。句意:又从宋国迎来蹇叔。
④介宾短语“于晋”作状语,后置,调整为:于晋来丕豹、公孙支。句意:还从晋国招来丕豹、公孙支。
⑤介宾短语“于诸侯”作状语,后置,调整为:外于诸侯树怨。句意:对外与各国诸侯结仇。
⑥介词“以”省略宾语“之”,民以(之)殷盛,国以(之)富强。句意:民众因此富足兴旺,国家因此富裕强大。
⑦“用”含有被动意味,被任用。句意:百姓乐意被国家任用(为国家效力)。
23. 错 经过,路过 错误 拒绝 推辞 还,再 表转折,却 表承接,才 表修饰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意义的能力,这里主要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可以根据词语在文言语句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结合语境进行推断。有的词可分析结构辅助推断词义。同时要考虑词类活用现象。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在具体环境中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①过
第一句句意:私下里认为是错误的。过,动词,不对,错。
第二句句意: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有。过,动词,走过、经过。
第三句句意:这是我的过错。过,作宾语,名词,过错。
②却
第一句句意: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拒绝、嫌弃民众。却,后接宾语“众庶”,动词,拒绝。
第二句句意:如果拒绝接受,就显得不恭敬。却,后接宾语“之”,动词,推辞。
第三句句意:再当面诉说巴山夜雨的况味。却放于动词“话”前作状语,副词,还、再。
③而
第一句句意:贤士中不出生于秦,愿意效忠的很多。而,连词,表转折,却。
第二句句意:现在由于情况危急才求您。而,连词,表承接,才。
第三句句意:深夜,烛之武让人用绳子吊出城。而,连词,表修饰。
24. 名词用作动词 落下 名词用作动词 婚配,嫁给 名词作状语 亲手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文言实词用法及意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结合句意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
①下,名词活用作动词,作谓语,落下。句意:泪珠和笔墨一齐落下。
②偶,后接宾语“我”,名词用作动词,婚配,嫁给。句意:你有幸嫁给了我。
③手,名词,作动词“书”的状语,亲手。 句意:意洞亲笔写。
25. 福和利益。 想象,揣摩。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古今意义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有两个关键点,一是结合文言语境准确理解词语的古义,二是结合平时积累了解词语的今义。然后进行比对辨析,同时我们还需加强积累,并掌握一些导致词语古今异义的原因,以提高辨析的准确度。
①句,福利,古文中是两个词,指福和利益。句意:应该也乐意牺牲我一生和你一生的幸福和利益。
②句,模拟,古义:想象,揣摩。句意:你可以凭方巾领会没写完的话。
【点睛】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把古文中的字词变成了现代的词语。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一)词义扩大。词义扩大,指今义的范围大于古义,古义被包括在今义之中。(二)词义缩小。词义缩小,指今义的范围小于古义,今义被包括在古义之中。(三)词义转移。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四)感彩变化。1、古褒今贬,2、古贬今褒。(五)名称说法改变。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六)词义弱化。(七)词义强化。(八)名称说法改变。(九)改音变意。
26. 完成 全,终 顾及 环顾 表轻微转折 受 忍住 幸事 幸运 临幸 用 把 因为 表修饰 他 他们 这 它 大概,表揣测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意义的能力,这里主要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可以根据词语在文言语句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结合语境进行推断。有的词可分析结构辅助推断词义。同时要考虑词类活用现象。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在具体环境中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①第一句句意:不能写完,而想要停笔(不写)。竟,后接宾语“书”,动词,完成。
第二句句意:为什么整天默默在这里。竟,形容词,修饰名词“日”,全部、整个。
②第一句句意:所以我才敢在你之前死而不顾及你呀。顾,后接宾语“汝”,动词,顾及。
第二句句意:看看四周,没有什么可以安置的地方。顾,动词,环顾。
第三句句意: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顾,副词,表轻微转折,只是。
③第一句句意:一定经受不住失去我的悲痛。禁,动词,经受。
第二句句意:真叫人禁不住要大哭一场。禁,动词,忍住。
④第一句句意:应当完全理解我的心意是好。幸,作“为”的宾语,名词,幸事。
第二句句意:今天我和你幸好双双健在。幸,形容词,幸运。
第三句句意:宫妃们久久地站着,远远地探视,盼望着皇帝来临。幸,动词,临幸。
⑤第一句句意:我现在用这封信跟你永远分别了!以,介词,用。
第二句句意:希望今后要远走,一定把这事告诉我。以,介词,把。
第三句句意:况且因你怀孕了。以,介词,因为。
第四句句意:我确实愿意和你相依为命直到老死。以,连词,表修饰。
⑥第一句句意:你就也教育他以父亲的志向作为志向。其,人称代词,他。
第二句句意:帮助天下人爱他们所爱的人。其,人称代词,他们。
第三句句意:我也希望这话是真的。其,指示代词,这。
第四句句意:现在却又希望它真有。真,代词,它。
第五句句意:大概你会在梦中梦到我吧!其,语气副词,大概,表揣测。
27. jiǎn yāng yān bì jū ráng ē tuó jiù jī gǎo yǎo wèng jī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汉语字音的能力。
声调注意:“蹇”为三声,“穰”为二声,“缟”为三声,“窈”为三声,“瓮”为四声;
形声字思维误导:“髀”不能读作“卑”,“穰”不能读作“襄”,“厩”不能读作“既”。
形近字:“雎”不要误认为“睢(suī)”,“赍”不要误认为“赉(lài)”。
28. yān yǐng yú yì rǎng xiān tuó xī jiù jué tí ěr wèng bì qián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①鄢,左右结构汉字。基本字义是指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焉陵县一带;该字也是姓。
②郢,故楚都,在郡江陵北十里。从邑,呈声。
③腴,名词,形声字。从肉,臾声。本义:腹下的肥肉。
④施,形声。也声。本指旗帜。读yì,蔓延,延续。
⑤穰,形声。从禾,襄声。本义:禾茎中白色柔软的部分。此处读rǎng。
⑥纤, 多音字:xiān,细小,吝啬,qiàn,用于“纤夫”。
⑦鼍,扬子鳄,钝吻鳄科的一种爬行动物,产于长江下游,是中国特产。亦称“鼍龙”。
⑧犀,南徼外牛,一角在鼻,一角在顶,似豕,从牛,尾声。
⑨厩,本意是指马圈,马棚,引申义是牲口棚。
⑩駃騠,古时良马名。
珥,有中国古代的珠玉耳饰和日、月两旁的光晕等的意思。
瓮,一种盛水或酒等的陶器。
髀,股部;大腿。搏髀,拍击其股。用为歌曲节奏。亦以表示赞叹或惋惜。
黔,形声。从黑,今声。本义:黑色。指百姓。
29.D
30.(1)诗的前两句通过对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的描写,表现了对项羽的敬仰、敬佩之情。(2)后两句写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等到项羽败退乌江,后悔已晚。表达了诗人的惋惜之情及对项羽不知任用贤人的批评。
【解析】29.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D项,“第四句运用冷峻的反问语气”理解错误,“路到乌江君自知”,只有到乌江畔,你才知道悔之晚矣。此处是平淡的叙事。
故选D。
30.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八尺、千里、拔山扛鼎”塑造了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结合陆游本人的经历,我们应该看出他的英雄情结,敬慕英雄,成就事业是他一生的梦想,对项羽形象的描写寄寓作者的敬佩之情;“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项羽刚愎自用,让范增的才能无法施展,只有兵败乌江,诗中拿项羽的英雄形象与他的乌江自刎形成对比,对项羽的匹夫之勇表达了不满,体现了诗人对项羽不知任用贤人的批评。
【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
(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
(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
(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赏析:
前两句是写项羽的人、马,虽然语气平淡,是具体的叙事,但是在句里行间充满了对项羽的敬仰、敬佩!语句简单,但是写出了项羽单枪匹马、勇冠三军、力大无敌的英雄形象!后两句是感叹之句,范增虽然尽力为项羽出谋划策但是项羽一意孤行,纵使范增再有才能也无处施展!只有到乌江畔,到时也是悔之晚矣!苦涩自知!这两句表面是这个意思,其实在感叹!即使一世英豪,做事也要听取别人的意见,一意孤行,只能是自吞苦果!表明诗人在敬的同时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