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课时作业-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课课时作业-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12 22:51: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遂宁东辰高2025届语文课时02
班级: 姓名:
1.下列选项中,对诗词中表现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长沙》里,“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设问句,由写景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B.《致云雀》中,作者将云雀比作诗人、少女、萤火虫、绿叶,使云雀更加美丽、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C.《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关于“力”的句子在诗中出现多次,全诗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描绘了太平洋的浪潮,吟唱了一曲惊心动魄的力的颂歌。
D.《红烛》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2.下列对诗歌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蜘蛛和《致云雀》中的云雀都在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描写蜘蛛的形象主要用了对比的手法,对云雀的描写则运用比喻、类比、设问等多种手法。
B.《红烛》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都是五四时期激情澎湃的青年的热血表白,这两首诗都使用了反复、呼告等修辞手法以表达强烈的感情。
C.《红烛》的情感表达激越直接,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具有浓重的抒彩。《峨日朵雪峰之侧》是王昌耀先生的抒情短诗,与《红烛》的抒情方式相同。
D.《致云雀》是雪莱的抒情长诗,云雀是贯穿全诗被诗人赞美的对象,该诗和《红烛》一样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
3.下列关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诗人郭沫若对于力的赞歌,可以看作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发起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B.这首诗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可以"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号角。
C.《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严格遵守格律,节奏感很强。随着感情的推进,句式,节奏也同时发生变化,显出一种内在的韵律美。
D.这首诗堪称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从这首诗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4.下列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展现的空中云海,描绘的北冰洋、太平洋的滚滚洪涛,充分表现了大自然的雄奇、壮阔、瑰丽、博大,气势磅礴。
B.“无数”“无限”这些词语,写出了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威力的自然形象,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和伟力。
C.诗人描写大自然,是把整个大自然当作“自我表现的全宇宙的本体”,当作生命的化身,诗中对大自然进行了客观的描绘歌颂。
D.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也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5.下列对《红烛》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节,诗一开始就突出红烛意象,由此联想到诗人热烈的心,“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
B.诗中表达了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诗人自问自答,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
C.第四节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既制了,便烧着”,反映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
D.“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既是对红烛精神的提炼,也是诗人对自己的勉励:不惜牺牲,无私奉献。
6.下列对《峨日朵雪峰之侧》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取题为“峨日朵雪峰之侧”而不是“之顶”“之巅”,是因为诗人描写的景象不是自上而下,而是从山壁的一侧看过去。
B.“落日”“山海”等意象形象地写出了攀登时脚下的险情,也象征了一个人在生活的困境中身心的遭遇。
C.“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不管是动作的叙述,还是画面的描写,都极具视觉冲击力。
D.小得可怜的蜘蛛,与落日、山海、滑坡、军旅、巨石、雄鹰、雪豹等,不管是形体、力量、风格,都相差巨大,形成鲜明对比。
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历史剧往往注重剧情和史实的吻合。郭沫若却独辟蹊径,超越了史实的限制,借此来实现自己借古讽今的目的,如历史剧《屈原》。
②龙是中国的标志,然而,这一形象往往让对中国历史文化了解不多的外国人产生一些不可理喻的联想。
③最近几年来,许多中国人对食用野生动物极度狂热,尤其对珍贵的飞禽情有独钟,这导致国内哀鸿遍野。
④王立群教授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汉初历史,可谓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得到了学术界同仁的一致好评。
⑤实现“人机对话”已是唾手可得,能听懂人类语言的“智能”型计算机即将进入中国千家万户。
⑥闻立鹏教授是闻一多先生的小儿子,他最近在一次访谈中指出,父亲一生危言危行,对自己人格的养成起到重要作用。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①②④ D.④⑤⑥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位于四川乐山沙湾的郭沫若故居是一代文豪郭沫若曾在这里诞生和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B.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的《死水》以想象的奇诡、色彩的浓郁、节律的和谐以及格式的整饬著称,因而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
C.在《舌尖上的中国》火遍全国之后,导演陈晓卿的名字渐渐为人所熟知,因为他既是广受尊重的导演,又是酷爱美食的吃货。
D.海南豇豆事件再次警示我们,检测的漏洞才是最可怕的“结石”。因此,必须从检测机制、手段、程序等诸多方面入手,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
9.请阅读下面内容,指出文段从哪四个方面介绍了“绒花”。每点不超过4个字。
绒花谐音荣华,是中华富资文化的代表。唐代被列为皇室贡品。明清时代更具规格,清康熙、乾隆年间为极盛时期。当年南京的“花市大街”曾是绒花的海洋,经营绒花的店铺盛极一时。绒花制作,需经染色、软化黄铜丝、勾条、打尖、传花等近十道工序。匠人制作一朵直径约十厘米的绒花,至少得花两三天,还不包括选购蚕丝等前期准备工作。红、粉、黄、绿等色的蚕丝绒,在钳子下被穿上钢丝,弯成花朵、柿子、元宝、如意等各种形状的绒花制品,色彩明快,栩栩如生。2006年,南京绒花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位于南京甘家大院南京民俗博物馆的赵树宪绒花工作室具有全套绒花工艺操作和设计能力;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绒花艺人赵树宪成为南京唯一仍在从事绒花制作的艺人。由于制作工艺复杂,耗时长,收益慢,绒花技艺后继乏人。
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
现代诗歌阅读
神女峰
舒婷
在向你挥舞的各色花帕中
是谁的手突然收回
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
当人们四散离去,谁
还站在船尾
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
江涛
高一声
低一声
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
人间天上,代代相传
但是,心
真能变成石头吗
为眺望远天的杳鹤
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
沿着江岸
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
正煽动新的背叛
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
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注)神女峰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城以东,是巫山十二峰之一,传说神女是一个忠贞于爱情的贫家渔女,盼夫未成化成石人。
10.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神女峰引得人们驻足瞻望,诗人选取了向神女峰挥舞花手帕的游客,将镜头对准他们。
B.“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说明诗人被神女峰的神奇秀美震撼而非常激动。
C.“江涛/高一声/低一声”指江水的澎湃,其实指的也是诗人内心的澎湃,引出了下文的反思。
D.诗歌反映了诗人对自由和解放的追求,对女性生命价值的思考,批判了约束女性的旧道德。
11.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写景与抒情完美融合,基本不着标点,形式自由,“江涛/高一声/低一声”展现了十足的韵律感。
B.“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中,对衣裙这个意象的描写凸显了诗人独处时环境的安静、冷清。
C.“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这一疑问发人深省,正表达了诗人对神女峰传说中蕴含的价值的批判。
D.“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中的“金光菊”和“女贞子”既指长江两岸的植物,又象征着新时代女性新思想的觉醒。
12.请简要分析“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表达的情感。
13.善于把具有鲜明反差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是本诗的一大特色,请举出两例并分析这种组合的作用。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孤雁(节选)
闻一多
(此诗是诗人1922年在赴美的旅途中所作)
归来罢,流落的孤禽!
与其尽在这水国的绝塞,
拼着寸磔的愁肠,
泣诉那无边的酸梦,
不如擢翅回身归去罢!
啊!但是这不由分说的狂飙
挟着我不息地前进;
我脚上又带着了一封书信,
我怎能抛却我的使命,
由着我的心性
回身擢翅归去来呢?
听雁(节选)
付秀红
在这肃杀季节,我常置身于北国的旷野,听离开家乡的大雁的鸣叫。它们极为守时,深秋的风一吹,它们就踏上展示生命耐力的征程,把迁徙的梦变成现实。
它们几十只、数百只,甚至上千只汇集在一起,用号子般的叫声给同伴鼓舞,那高亢的鸣叫似呼朋引伴的呼喊,又极像行军歌那极有气势、不断唱和的声音,十里八里之外都听得到。此时听雁,你会精神为之一振,力量陡增。
14.下列对杜甫的《孤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唤出“孤雁”,孤雁非常想念它的同伴。不单是想念,而且还拼命追寻,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
B.颔联“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
C.颈联通过对孤雁飞着叫着寻找同伴的描写,将孤雁的渴望、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犹”和“更”道出了诗人心中沉重的悲哀与伤痛。
D.尾联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表现了孤雁对野鸦团聚在一起的羨慕、 向往之情。
15.三篇作品塑造的“雁”的形象有何不同?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课时02参考答案
1.【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诗歌内容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C.“关于‘力’的句子在诗中出现多次,全诗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分析错误,《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诗人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由衷地赞美和颂扬劳动和工农大众。描写“力”的句子,采取直接抒情的方式。
故选C。
2.【答案】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与《红烛》的抒情方式相同”错。《峨日朵雪峰之侧》的抒情方式是含蓄而深沉的,诗人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峨日朵之雪和石岩壁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通过意象之间的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描绘出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那是一个仅存于诗人心中的天堂。与《红烛》的激越直接的抒情方式不同。
故选C。
3.【答案】C 严格遵守格律
4.答案:C
解析:C项,“客观的描绘歌颂”错误,这里应该是渗透着强烈的主观感受。
5.答案:C
解析:C项,这里写出了诗人的信念: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灿烂的火光。
6.答案:C
解析:C项,“拟人”手法错误。
7.【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辨析与运用能力。①独辟蹊径: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此处形容郭沫若在历史剧创造上独创的一种方法。使用恰当。②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不能修饰“联想”,搭配不到。③哀鸿遍野:形容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的悲惨景象。句中指受伤的鸟类。属于望文生义,使用不当。④高屋建瓴: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现指对事物把握全面,了解透彻。句中用来形容王立群教授的学术水平,使用恰当。⑤唾手可得:形容非常容易得到。该词并非指“容易实现”,句中用来形容“人机对话”的实现,使用不当。⑥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句中用来形容父亲的人品,是恰当的。分析可知,②③⑤成语使用不当。故选A。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句式杂糅,“郭沫若故居是一代文豪郭沫若曾在这里诞生和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应为“郭沫若故居是一代文豪郭沫若诞生和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B项,不合逻辑,前后句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因而”强加因果。D项, “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不合逻辑,应为“防止此类事件再发生”。故选C。
9.【答案】 寓意 历史 工艺 现状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
本文段共8句话,分四个层次。第一层:绒花始于唐朝,谐音荣华,是中华富贵文化的代表。即可概括为“寓意”方面。第二层:唐代被列为皇室贡品。……经营绒花的店铺盛极一时。主要是按时间朝代顺序进行了介绍,即可概括为“历史”方面。第三层:绒花制作,需经染色……色彩明快,栩栩如生。主要介绍了工序和形状,即可概括为“工艺”方面。第四层:2006年……绒花技艺后继乏人。主要是从目前的工艺操作和设计能力、从事绒花制作的艺人、后继乏人等方面的现状来分析,即可概括为“现状”方面。
【答案】10.B 11.B 12.①表达了对封建道德的强烈批判;②表达了对真正的爱情和自由生命的追求。 13.①组合:众人对神女峰的狂热和诗人一个人的痛心反思,对远天的杳鹤的眺望和对春江月明的错过,悬崖上可笑的千年展览和在爱人肩头的一晚痛哭。②作用:这种组合,使形象更加鲜明,情感更加强烈,更能反映诗人的态度。
【分析】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现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说明诗人被神女峰的神奇秀美震撼而非常激动”错误,诗人捂住眼睛是因为她在为神女所代表的被封建思想桎梏的女性伤心。
故选B。
11.本题考查分析鉴赏现代诗歌艺术特色能力。
B.“凸显了诗人独处时环境的安静、冷清”错误,此处的描写是为了表现诗人的心潮澎湃。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现代诗歌语句的丰富含意能力。
答题时,要注意句中的关键词语,同时要注意结合全诗来分析这两句蕴含的情感。句中的“与其……不如……”否定了前者,肯定了后者。“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分析这句表达的情感,首先要理解诗句表达的内容,然后分析出情感。指出“神女”们为了一种道德虚荣,在寂寞痛苦中挣扎,甘做一个毫无意义的展览品,实在不值得,不如步入世俗生活,向心爱的人倾诉心声,宣泄委屈,这才是幸福。表达了对传统道德的批判,说明诗人认为做道德展览的载体流芳千古不如做有真情实感的人,表达了对真正的爱情和自由生命的追求。联系诗歌主旨即可得出答案。
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现代诗歌意象和艺术手法能力。
本题答题时注意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标出意象,然后分析哪些是具有鲜明反差的意象。
如“为眺望远天的杳鹤/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神女被当作异乎寻常的坚贞的化身来瞻仰,她生存的意义在于“眺望远天的杳鹤”,而必须失去她自己的独立人格,失去作为一个真实的、普通人的生活权利,即“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也就是错过世间真挚的爱情。
如“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表达了对封建道德的强烈批判;“神女”们为了一种道德虚荣,在寂寞痛苦中挣扎,甘做一个毫无意义的展览品,实在不值得,不如步入世俗生活,向心爱的人倾诉心声,宣泄委屈,这才是幸福。
这两组意象的组合,对比鲜明,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强烈,鲜明的表达了诗人的态度。
【答案】14.D 15.《孤雁》描写的是离群独飞、思念同伴的孤独妻苦、热烈执着的大雁形象。诗歌通过孤雁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颠沛流离的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以及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和执着精神。
《孤雁(节选)》刻画的是一只对故乡充满思念带有使命感和意志力的孤雁形象。诗歌借孤雁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在逆境中的奋发意志力,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使命感的爱国精神。
《听雁(节选)》借雁阵的高亢鸣叫塑造了一群团结友爱有耐力的大雁形象。写出了对生活的启示,对周围的同学、相携的同伴们要互助合力,团结友爱;对目标或理想的追求要有耐力,坚持不懈。
【解析】14.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联系写作背景和诗歌的前后语境。这首明写孤雁失群,思寻同伴;实际上写自己对亲朋的思念。诗歌前三联写孤雁思念、寻找和悲伤,最后一联,“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运用了反衬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爱憎感情。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尾联进-步表现了孤雁渴望团聚的哀愁与奋力寻找的坚持不懈。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无意绪”是孤雁对着野鸦时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所以,D项,“表现了孤雁对野鸦团聚在一起的羨慕、向往之情”错。
故选D。
15.本题考查鉴赏作品形象和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答本题,要在把握每部作品的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作品形象,从而得出其不同之处。进而理解蕴含在作品的思想感情,不管是分析作品形象还是理解作者感情,都要结合具体内容。
杜甫《孤雁》首联“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写孤雁不单是想念,同伴而且还拼命追寻,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寄寓诗人当时渴望与亲人朋友团聚的心情。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这孤零零的雁儿,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影子。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通过对孤雁飞着叫着寻找同伴的描写,将孤雁的渴望、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中体现出诗人流离失所,生活困苦,又没有亲人和朋友可以依靠的状态。”犹”和”更”道出了诗人心中的沉重的悲哀与伤痛。尾联“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用了反衬的手法,表达了诗人的爱憎感情。
闻一多《孤雁》(节选)在《孤雁》一诗中,闻一多表现去国离乡的苦恼,也以“雁”为依托。然而,在这一首诗中,“孤雁”又并不仅仅是愁苦的情绪符号,它本身也充满了意志力,有自己的个性、追求和思想,能够在急风暴雨、山呼海啸以及无涯的黑暗中作出自己正确的判断。“与其尽在这水国的绝塞,拼着寸磔的愁肠,泣诉那无边的酸梦,不如擢翅回身归去罢”前程的晦暗,人生的恐惧,很容易让诗人转入“归去来兮”的感叹。然而,“孤雁”也没有真的顺着伙伴的呼唤,一路折回。“我怎能抛却我的使命,由着我的心性,回身擢翅归去来呢”。诗的最后一节作出了这种决绝的决定,这就是诗的第五个层次。促使诗人(“孤雁”)作出这一决定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是“不由分说的狂飙”。其次是个人的使命感和意志力。“孤雁”虽“孤”,却是必不可少的“信使”,肩负着千万人的嘱托,牵引了时代的希望,寄寓着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使命感的爱国精神。
付秀红《听雁》(节选)本段对于雁的描写的文字,我们可以从中概括出雁的诸多的优点:守时、勇敢、团结、友爱、互助。特别是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雁阵高亢的鸣叫声比作“呼朋弓|伴的呼喊”和极有气势的“行军歌”,突出了雁鸣的嘹亮高亢,充满力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让他人从中可以汲取积极的力量。大雁南飞的征程与我们的人生旅途有很多相似之处,从大雁身上我们也能获得一些生活的启示:(1)对周围的同学,相携的同伴们要互助合力,团结友爱。(2)对生活要抱有认真诚挚的态度。(3)对目标或理想的追求要有耐力,坚持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