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历史试题(Word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镇江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历史试题(Word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13 15:09:12

文档简介

镇江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
历史 解析版
一、选择题
1.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距今约4300年—3900年)发现墓葬1000余座。约占90%的小墓几乎没有随葬品,而9座大墓都是男性,随葬品达一、二百件。该现象反映当时该地区( )
A. 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 B. 已迈入母系氏族社会
C. 发动战争以掠夺财富 D. 具备国家的成熟形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各墓随葬品差异巨大,占89%的小墓几乎没有随葬品,而8座大墓中发现了随葬品200多件”体现的是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和等级的划分,A项正确;父系社会才出现等级,排除B项;从材料中看不出财物的来源,排除C项;我国第一个国家是夏朝,排除D项。故选A项。
2. 有学者指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采录南朝王俭的小说《汉武故事》,刻意构建符合其政治需要的汉武帝形象,而相关记载不见于《史记》《汉书》等汉代基本史籍,因此可信度不高。该学者认为( )
A. 史料的缺失导致不能还原历史真相 B. 《资治通鉴》的历史叙述可信度低
C. 研究者的立场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D. 《史记》《汉书》等史籍更加可信
【答案】C
【解析】
【详解】司马光为构建符合其政治需要的汉武帝形象,在《资治通鉴》中采录南朝王俭的小说《汉武故事》等,意在说明研究者的立场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C项正确;该学者并未分析史料缺失对历史研究的影响,排除A项;该学者的主要目的并非强调《资治通鉴》的历史叙述可信度低,排除B项;《史记》《汉书》等史籍更加可信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3. “南海一号”是南宋初期外出贸易时失事的一艘古沉船。已出水的数千件完整瓷器汇集了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其中还有来样加工的棱角分明的酒壶和喇叭口的大瓷碗,具有浓郁的阿拉伯风情。对该船贸易活动表述正确的是( )
A. 出口瓷器以白瓷和青花瓷为主 B. 海上丝绸之路已远至西亚地区
C. 携带玉米、土豆和南瓜等食物 D. 促进了阿拉伯地区制瓷业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海一号”沉船上出水的来样加工的酒壶等瓷器,具有浓郁的阿拉伯风情,反映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已远至西亚地区,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南海一号”出口瓷器以白瓷和青花瓷为主,排除A项;南宋时期玉米、土豆和南瓜等美洲作物尚未传入我国,排除C项;“南海一号”沉船未到达阿拉伯地区,没能促进当地制瓷业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4. 从1550年到1645年,从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大约有1.4万吨之多,是这一期间中国自产白银总量的近10倍。而从1645年到1800年,则大约有6万吨,约1/3到1/2的美洲白银,最终流向了中国。该现象( )
A. 加速了自然经济瓦解 B. 抵制了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
C. 改变了世界贸易格局 D. 改变了中国的货币流通结构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促进了中国的白银货币化,改变了中国的货币流通结构,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才逐步解体,排除A项;美洲白银流入中国与抵制西方殖民势力无关,排除B项;改变世界贸易格局的是新航路的开辟,而非美洲白银流入中国,排除C项。故选D项。
5. 道光二十九年(1849)十一月,乡村塾师管庭芬出游宁波,在日记中写道“偶步南门,内有英夷设立讲书之所,但其妄谈耶稣之旨,非儒非释非道,词义极其俚鄙(粗俗),且刊刷成卷,递相分送,近闻愚民为其煽诱,皈依极多。”这反映出当时( )
A. 有识之士警惕西方文化渗透 B. 英国教会势力渗透内地
C. 洋教传播导致民族矛盾尖锐 D. 西方不断进行经济掠夺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9年即鸦片战争后,管庭芬留意到英国传教士在宁波建立教堂、办报刊,宣传基督教,百姓“为其煽诱,皈依极多”,反映出当时有识之士警惕西方文化渗透,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英国教会势力已渗透到了内地,排除B项;洋教传播导致民族矛盾尖锐与“愚民为其煽诱,皈依极多”不符,排除C项;西方不断进行经济掠夺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6. 如图为1933年3月,在苏区瑞金《红色中华》杂志第57期推出的“三八特刊”的一幅插画。这体现了当时的农村革命根据地( )
A. 塑造新女性形象 B. 宣传婚姻自主 C. 废除封建旧制度 D. 推动妇女解放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三八特刊”的插画可以看出,主要内容是宣扬了妇女社会地位的提升和对社会的贡献,这有利于推动妇女解放,D项正确;材料主要是宣扬妇废除封建旧制度女,解放妇女,不是塑造新女性形象,排除A项;材料主要是宣扬妇女,解放妇女,没有体现宣传婚姻自主,排除B项;材料主要是宣扬妇女,解放妇女,不是废除封建旧制度,排除C项。故选D项。
7. 如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年画《开掉田埂,生产合作是一家》,这一作品( )
A. 体现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B. 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C. 反映出工业建设的巨大成就 D. 表明国民经济在逐步恢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年画《开掉田埂,生产合作是一家》”,可知这一作品主要是体现当时对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组织生产合作社,这是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体现,A项正确;年画内容是体现了当时的现实,而不是艺术想象,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农村社会主义改造,不是工业化建设,排除C项;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是1949年-1952年,这一时期是“一化三改”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8. 过去,古丝绸之路最知名的产品是丝绸、茶叶、瓷器,今天在“一带一路”上川流不息的是高铁、核电、航天科技等。如中国国家电网推动国际能源合作,华为陆续与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国签署5G合作协议等。这表明当今中国( )
A. 积极加入经济区域化集团 B. 科技实力领先世界
C. 推动多中心的经济全球化 D. 努力推进大国合作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借用古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推过沿线地区和国家在高铁、核电、航天科技等方面的商贸合作,打造“一带一路”上的国际合作新平台,表明当今中国正推动多中心的经济全球化,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国积极加入区域化集团,排除A项;科技实力领先世界与“一带一路”上新产品新合作等不符,排除B项;“一带一路”推进的并非只是大国合作,排除D项。故选C项。
9. 有学者评价一个在6世纪达到鼎盛的地跨亚非欧的帝国:“是具有乌托邦意义的诺亚方舟,保留了基督教会的古老习俗,拥有一套完整的帝国机构和社会组织”,“帝国的唯一贡献是保存了希腊文化并将其向周边国家传播”。据此判断,该帝国是( )
A. 亚历山大帝国 B. 波斯帝国 C. 阿拉伯帝国 D. 拜占庭帝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6世纪达到鼎盛,曾经地跨亚非欧三洲,保留了基督教会的古老习俗,保存了希腊文化并将其向周边国家传播的帝国是拜占庭帝国,D项正确;公元前4世纪晚期强盛一世的亚历山大帝国与基督教习俗的保留无关,排除A项;波斯帝国的兴盛是在公元前6世纪,排除B项;阿拉伯帝国兴起于7世纪,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大,且以伊斯兰教为国教,排除C项。故选D项。
10. 西欧中世纪的城市中不管是市长、法官、贵族、教士或作坊主、商人,还是受雇佣的帮工、学徒,乃至从农村逃来而住满期限的农奴,尽管财产方面存在差别,然而在法律身份上都是平等的自由人。他们可以自由支配他的财产,如同自由支配他的人身一样,而不受领主的管制。这一状况( )
A. 加剧了西欧的分裂割据局面 B. 削弱了君主专制统治
C. 促进了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有利于教会控制城市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西欧中世纪的城市中不管是市长、法官、贵族、教工或作坊主、商人,还是受雇佣的帮工、学徒,乃至从农村逃来而住满期限的农奴,尽管财产方面存在差别,然而在法律身份上都是平等的自由人。他们可以自由支配他的财产,如同自由支配他的人身一样,而不受领主的管制”可以看出中世纪欧洲城市里个人政治权利得到一定的保障,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领主对城市的控制,城市居民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财富,让他们就会努力的去创造新的财富,从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也整体上促进了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这一状况更多的是会促进经济的发展,与西欧分裂格局关系不大,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城市居民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财富,促进经济的发展,不是强调削弱君主专制统治,排除B项;这一状况并不利于教会控制城市,排除D项。故选C项。
11. “这一时期的宗教还是神圣的,然而由于广泛吸收了希腊罗马的古典美、世俗的对美好人生的渴望,使该时期的美术、雕刻、建筑、音乐、文学,表现出迥异于肃穆、苦涩、古板的中世纪特征,鲜活反映了人间的关怀。”该时期的学者侧重于( )
A. 提出未来理想王国的构想 B. 抨击基督教的禁欲主义
C. 主张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 D. 理性科学化的思维方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广泛吸收古希腊罗马人文精神,在多个艺术领域中,表达对美好人生的渴望,反映人间的关怀等,体现的是文艺复兴运动的特征,此时期的学者侧重于抨击基督教的禁欲主义,B项正确;提出未来理想王国构想的是启蒙运动的思想家,排除A项;主张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与在艺术领域广泛而“鲜活反映了人间的关怀”不符,排除C项;理性科学化的思维方式即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12. 法国雅各宾派掌权时期,宣布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地价在10年内付清。1804年,《拿破仑法典》规定“所有权是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力”,正式从法律上确立了法国大革命中农民取得的土地所有权。法国的这些措施( )
A. 有利于巩固革命成果 B. 被欧洲各国所效仿
C. 彻底摧毁了封建经济 D. 杜绝了君主制复辟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法国这些措施使得法国农民获得了土地,这有利于法国农民支持革命,巩固革命成果,A项正确;法国的这些措施是根据法国国情制定的,并没有被欧洲各国所效仿,排除B项;应该是打击了封建经济,但并没有摧毁,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后来波旁王朝复辟,所以并没有杜绝君主制复辟,排除D项。故选A项。
13. 19世纪英国曾存在一种职业——“叫醒工”。他们专职叫人起床上班:早晨挨家挨户拜访顾客,用短棍敲门或长杆敲窗,或者射豆子的方法,直到把客户叫醒为止。这项职业反映了英国( )
A. 工厂制度兴起发展 B. 市民缺乏时间观念
C. 社会分工日益细化 D. 城市生活丰富多彩
【答案】C
【解析】
【分析】此题考查是19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的英国是工业革命时期。材料显示,“叫醒工”是专职的,他们专门负责叫人起床上班。也就是说,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分工,产生了一种专门的职业——“叫醒工”。这反映19时期的英国,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故C选项符合题意;英国工厂制度兴起于18世纪中叶,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故A选项错误;“叫醒工”的出现,只是帮助人们及时起床,防止因起床问题导致上班迟到,这恰恰反映人们时间观念很强,而不是缺乏时间观念,故B选项错误;“叫醒工”是一种新的职业,工作单调,同时,材料信息也不能体现城市生活丰富多彩,故D选项错误。所以选C选项。
【点睛】审题要注意题干中的“时空”——时间、国家;注意带帽的词语:引号中的词语、冒号后面的解析。同时,思考选项时,一定要注意,题干中的信息一定要充分说明或论证选项中的结论,即“一份材料一份话”。做完此题之后,大家可以换一个角度思考,比如分析“叫醒工”出现的原因。
14. 1917年7月19日,德国国会以212对126票通过了《和平决议》,奥匈帝国,1917年11月21日,年轻皇帝查理继位后,开始了秘密议和,同时在英国,前外交大臣兰斯多恩提出若不采取某种方法结束冲突,西方文明将崩溃。这说明( )
A. 同盟国集团的最终失败 B. 战争灾难引发厌战情绪
C. 美国参战改变力量对比 D. 俄国退战产生连锁反应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期,德国国会通过《和平决议》,奥匈帝国皇帝开始秘密议和,英国前外交大臣希望结束冲突等,说明战争灾难引发厌战情绪,B项正确;直到1918年11月,同盟国集团才失败,排除A项;美国参战改变力量对比与英国前外交大臣忧心“西方文明将崩溃”不符,排除C项;俄国退出一战是在1918年,排除D项。故选B项。
15.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说:“我们并不苛求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者知道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的一切具体情况。……至于在实践中具体如何走,那只能在千百万人开始行动以后由千百万人的经验来表明。”列宁的相关成功经验是( )
A. 实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B. 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取胜
C. 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 D. 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我们并不苛求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者知道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的一切具体情况。……至于在实践中具体如何走,那只能在千百万人开始行动以后由千百万人的经验来表明”,并结合所学可知,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将马克思主义与苏俄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的苏俄,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即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同时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D项正确;斯大林时期实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的探索,“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取胜”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勃列日涅夫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排除C项。故选D项。
16. 下图为美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年度百分比变化示意图。造成20世纪80年代美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政府( )
A. 扩大财政开支 B. 减少经济干预 C. 完善福利制度 D. 发展第三产业
【答案】B
【解析】
【详解】通过观察图中曲线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走出滞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里根政府减少了经济干预,B项正确;1980年代的美国政府削减而非扩大了财政开支,排除A项;1980年代美国减少福利开支,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发展第三产业并非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东汉末年开始,在中原地区历次战乱的推动下,南迁人口逐渐增多。至唐中期,南方一些地方人地关系开始紧张起来。在人口压力下继续实行火耕水耨易田制的耕作方法,显然不能解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量。北方人南下过程中,首先采取的是复栽技术实行土地连作,土地利用率从原来的50%提升至100%。
稻麦复种制出现于北宋时期,但实行之初种植规模并不大。南宋时期习惯面食的北方人大量南下,为了满足需求,南宋朝廷多次下诏劝民种麦。在朝野的共同推动下,冬小麦种植范围逐渐扩展,江南一带(即太湖平原与长江三角洲地带)四五月间“处处稻分秧,家家麦上场”已不是稀罕之事。由于农时要求收麦与秧稻几乎在一周左右完成,充足的劳动力是实现“双抢”的必要保证。农作物一年两熟使土地利用率从100%发展到200%,并在这一基础上加大了精耕细作的力度,进而在亚热带地理条件的支撑下,为江南赢得经济重心的地位。
北宋中期江南部分地区平均人口密度简表
地区 主要地形 平均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苏州、湖州、常州、秀州 平原 104
稳住、台州 丘陵 55
歙州、睦州 山区 30
——以上材料摘编自韩茂莉《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综合以上材料,拟定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论题: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对南方开发的影响
论述: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北宋时江南地区出现一年两熟稻麦复种的耕作方式,尤其是平均人口密度高的平原地区得到推广。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地区的经济重心地位:伴随着北方的劳动力和先进技术的传入,南方地区的经济得到快速开发,在地少人多的情况下,稻麦复种制得到推广,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同时加大了精耕细作的力度,亩产进一步提高。
小结:综上所述可知南宋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
【解析】
【详解】据材料“南宋时……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亩产进一步提高”可得出论点:南宋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对南方开发的影响。阐释时可从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及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逐渐超过北方。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据材料“北宋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一年两熟稻麦复种的耕作方式……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平原地区稻麦复种规模大于山区”及表格数据可知,北宋时江南地区出现一年两熟稻麦复种的耕作方式,尤其是平均人口密度高的平原地区得到推广;据材料“南宋时,习惯面食的北方人大量南下..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亩产进一步提高”结合所学得出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地区的经济重心地位:伴随着北方的劳动力和先进技术的传入,南方地区的经济得到快速开发,在地少人多的情况下,稻麦复种制得到推广,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同时加大了精耕细作的力度,亩产进一步提高。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南宋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
18. 民法是调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20世纪之前,中国没有独立的民法典。尽管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法典的编纂,但这些法典大都是刑法,其中虽涉及民事关系,如户、婚、钱债、赔偿等,亦采取刑罚的手段调整之,本质上仍属刑法规范。纵观中国古代,没有成文的民法典,民刑不分,以刑事责任代替民事责任;民法观念不发达,民法中的平等、自由、权利等观念一直没有形成。
——摘编自房绍坤《中国民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材料二 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政府派员分赴各地调查民商事习惯,并强调:“中国幅员广远,各省地大物博,习尚不同。使非人情风俗洞澈无遗,恐创定法规,必多窒碍。”至1910年,《大清民律草案》完成。共分五编,前三编主要是以日本公布的民法为蓝本,同时对德国、瑞士的民法有所参考,采纳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契约自由、过失致人损害应予赔偿等近代民法基本原则。后两编(亲属和继承)虽也采纳了一些西方新制,但更注重的是中国固有的礼教民俗。
——摘编自李启成《中国法律史讲义》
材料三 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领布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2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实施。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民法不发达的原因有哪些?
(2)据材料二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编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
(3)据材料三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民法典编纂历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法典颁布的主要意义。
【答案】(1)原因:专制主义长期存在;民刑不分,偏重刑法;自然经济,重农抑商;儒家思想重义轻利;宗法制的影响。
(2)特点:借鉴西方法律;重视结合国情,实地调查;强调礼教民俗。背景:清末新政的影响;西方法律思想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近代知识分子的倡导。
(3)特点:阶段性和渐进性;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逐步完善。意义: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解析】
【详解】(1)原因:从政治角度分析,专制主义长期存在;根据材料“纵观中国古代,没有成文的民法典,民刑不分,以刑事责任代替民事责任”可知,民刑不分,偏重刑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经济,重农抑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重义轻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影响。
(2)特点:根据材料“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可知,借鉴西方法律;根据材料“中国幅员广远,各省地大物博,习尚不同。使非人情风俗洞澈无遗,恐创定法规,必多窒碍”可知,重视结合国情,实地调查;根据材料“后两编(亲属和继承)虽也采纳了一些西方新制,但更注重的是中国固有的礼教民俗。”可知,强调礼教民俗。背景:根据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清末新政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法律思想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知识分子的倡导。
(3)特点:从法律制定的时间线看,阶段性和渐进性;根据材料“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可知,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从法律成果看,逐步完善。意义:民法典的编纂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民法典承认保护私有财产,顺应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民法典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一部分,其编纂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1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至道光初年,大运河已千疮百孔,处处淤塞难通,整个河道仅存一线河形而已。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大改道,洪水北泻,殃及山东、河南、直隶三省部分地区。清朝政府无暇顾及治黄、治运之事,漕运逐步转为海运。1872年在上海成立轮船招商局,正式用轮船承运漕粮。1901年,清廷颁布了停漕改折的命令:“自本年开始,直省河运海运,一律改征折色(折价征银),责成各督、抚等认真清厘整顿,节省局费、运费,并查明各州县征收浮费,勒令缴出归公,以期成巨款。”
——摘编自王频《清代运河衰落原因论析》
材料二 目前欧洲公路兴建以每天吞噬0.1平方千米土地的速度发展,公路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占整个交通运输业总排放量的八成以上,欧洲公路交通拥堵造成的经济损失已高达其GDP的0.5%,欧洲的交通事故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00亿欧元,随着精力充沛的退休人员增加、旅行机会增多、购买力提高等,国际间客运量强劲增长,铁路客运市场获得新的发展机遇。而物流与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欧盟单一市场的诞生与发展,为开拓欧洲的铁路货运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铁路、城市和城际轨道交通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在欧洲,一个新的铁路时代已经到来。
——摘编自耿志民、季令《欧洲铁路联盟交通政策对中国铁路的启示》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时期漕运衰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分析欧洲“新的铁路时代”到来的社会背景。
(3)综合以上材料,从中外交通方式的变迁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1)原因:年久失修;黄河改道,冲击漕运;清政府内忧外患,物无力治理;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2)社会背景:欧洲公路交通弊端;国际间客运量强劲增长;物流与信息技术的进步;欧盟单一市场的诞生与发展。
(3)启示:交通运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重视交通运输的建设;交通运输方式要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交通方式要尽量多元化,满足社会需求。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道光初年,大运河已千疮百孔,处处淤塞难通,整个河道仅存一线河形而已”可知年久失修;根据材料“黄河大改道,洪水北泻,殃及山东、河南、直隶三省部分地区”可知黄河改道,冲击漕运;根据材料“清朝政府无暇顾及治黄、治运之事,漕运逐步转为海运”可知清政府内忧外患,物无力治理;根据材料“872年在上海成立轮船招商局,正式用轮船承运漕粮”可知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2)社会背景:根据材料“公路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占整个交通运输业总排放量的八成以上,欧洲公路交通拥堵造成的经济损失已高达其GDP的0.5%,欧洲的交通事故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00亿欧元”可知欧洲公路交通弊端;根据材料“国际间客运量强劲增长,铁路客运市场获得新的发展机遇。而物流与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欧盟单一市场的诞生与发展,为开拓欧洲的铁路货运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可知国际间客运量强劲增长;物流与信息技术的进步;欧盟单一市场的诞生与发展。
(3)启示:根据材料和上述两题的答案,可从交通运输方式的重要性、交通运输方式的转变及交通运输方式的多样性等角度去分析,具体分析可得:交通运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重视交通运输的建设;交通运输方式要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交通方式要尽量多元化,满足社会需求。
20. 2005年第二十九届世遗大会上,澳门历史城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澳门历史城区以澳门旧城为中心,串连起逾20个历史建筑,是中国境内现存年代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东西方风格共存建筑群。该城区建筑群中的各建筑建成时间从明至民国,时间跨度达400多年。
材料二 澳门历史城区内有22处不动产,受中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些建筑形式和风格多样。……但管理权复杂、难以统一管理。同时,澳门文化遗产保护起步晚,并受限于人才和技术条件,缺乏与保护相关的记录和存档,政府开展保护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急需采取立法的手段,以便统一协调、规范和指导多方管理者更科学地实施保护。
——以上摘编自王怡婕《<澳门历史城区建筑修复技术指南>编制的技术路线》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澳门历史城区的建筑有何特点?现今对它的保护遇到哪些困难?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对澳门历史城区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有哪些现实意义?
【答案】(1)特点:历史建筑数量多、年代久、规模大、保存完整、东西方风格共存;时间跨度大;建筑风格多样。困难:管理权复杂、难以统一管理:文化遗产保护起步晚,人才和技术条件不足,缺乏相关记录和存档。
(2)现实意义:对澳门历史城区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文明传承;有利于增进民族情感,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人类共同发展。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澳门历史城区)是中国境内现存年代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东西方风格共存建筑群”可知,建筑多、年代久、规模大、保存完整、东西方风格共存;根据材料二中“各建筑建成时间从明至民国,时间跨度达400多年”可知,时间跨度大;根据材料二中“这些建筑形式和风格多样”可知,建筑风格多样。困难:根据材料二中“管理权复杂、难以统一管理”可知,管理权复杂、难以统一管理:根据“澳门文化遗产保护起步晚,并受限于人才和技术条件,缺乏与保护相关的记录和存档”可知,文化遗产保护起步晚,人才和技术条件不足,缺乏相关记录和存档。
(2)现实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可知,对澳门历史城区的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文明传承,能促进澳门经济发展,有利于增进民族情感,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人类共同发展。镇江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
历史 原卷版
一、选择题
1.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距今约4300年—3900年)发现墓葬1000余座。约占90%的小墓几乎没有随葬品,而9座大墓都是男性,随葬品达一、二百件。该现象反映当时该地区( )
A. 部落中出现权贵阶层 B. 已迈入母系氏族社会
C. 发动战争以掠夺财富 D. 具备国家的成熟形态
2. 有学者指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采录南朝王俭小说《汉武故事》,刻意构建符合其政治需要的汉武帝形象,而相关记载不见于《史记》《汉书》等汉代基本史籍,因此可信度不高。该学者认为( )
A. 史料的缺失导致不能还原历史真相 B. 《资治通鉴》的历史叙述可信度低
C. 研究者立场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D. 《史记》《汉书》等史籍更加可信
3. “南海一号”是南宋初期外出贸易时失事一艘古沉船。已出水的数千件完整瓷器汇集了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其中还有来样加工的棱角分明的酒壶和喇叭口的大瓷碗,具有浓郁的阿拉伯风情。对该船贸易活动表述正确的是( )
A. 出口瓷器以白瓷和青花瓷为主 B. 海上丝绸之路已远至西亚地区
C. 携带玉米、土豆和南瓜等食物 D. 促进了阿拉伯地区制瓷业发展
4. 从1550年到1645年,从海外流入中国的白银大约有1.4万吨之多,是这一期间中国自产白银总量的近10倍。而从1645年到1800年,则大约有6万吨,约1/3到1/2的美洲白银,最终流向了中国。该现象( )
A. 加速了自然经济瓦解 B. 抵制了西方殖民势力的入侵
C. 改变了世界贸易格局 D. 改变了中国的货币流通结构
5. 道光二十九年(1849)十一月,乡村塾师管庭芬出游宁波,在日记中写道“偶步南门,内有英夷设立讲书之所,但其妄谈耶稣之旨,非儒非释非道,词义极其俚鄙(粗俗),且刊刷成卷,递相分送,近闻愚民为其煽诱,皈依极多。”这反映出当时( )
A. 有识之士警惕西方文化渗透 B. 英国教会势力渗透内地
C. 洋教传播导致民族矛盾尖锐 D. 西方不断进行经济掠夺
6. 如图为1933年3月,在苏区瑞金《红色中华》杂志第57期推出的“三八特刊”的一幅插画。这体现了当时的农村革命根据地( )
A 塑造新女性形象 B. 宣传婚姻自主 C. 废除封建旧制度 D. 推动妇女解放
7. 如图为1954年某画家创作的年画《开掉田埂,生产合作是一家》,这一作品( )
A. 体现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B. 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
C. 反映出工业建设的巨大成就 D. 表明国民经济在逐步恢复
8. 过去,古丝绸之路最知名的产品是丝绸、茶叶、瓷器,今天在“一带一路”上川流不息的是高铁、核电、航天科技等。如中国国家电网推动国际能源合作,华为陆续与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国签署5G合作协议等。这表明当今中国( )
A. 积极加入经济区域化集团 B. 科技实力领先世界
C. 推动多中心经济全球化 D. 努力推进大国合作
9. 有学者评价一个在6世纪达到鼎盛的地跨亚非欧的帝国:“是具有乌托邦意义的诺亚方舟,保留了基督教会的古老习俗,拥有一套完整的帝国机构和社会组织”,“帝国的唯一贡献是保存了希腊文化并将其向周边国家传播”。据此判断,该帝国是( )
A. 亚历山大帝国 B. 波斯帝国 C. 阿拉伯帝国 D. 拜占庭帝国
10. 西欧中世纪的城市中不管是市长、法官、贵族、教士或作坊主、商人,还是受雇佣的帮工、学徒,乃至从农村逃来而住满期限的农奴,尽管财产方面存在差别,然而在法律身份上都是平等的自由人。他们可以自由支配他的财产,如同自由支配他的人身一样,而不受领主的管制。这一状况( )
A. 加剧了西欧的分裂割据局面 B. 削弱了君主专制统治
C. 促进了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有利于教会控制城市
11. “这一时期的宗教还是神圣的,然而由于广泛吸收了希腊罗马的古典美、世俗的对美好人生的渴望,使该时期的美术、雕刻、建筑、音乐、文学,表现出迥异于肃穆、苦涩、古板的中世纪特征,鲜活反映了人间的关怀。”该时期的学者侧重于( )
A. 提出未来理想王国的构想 B. 抨击基督教的禁欲主义
C. 主张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 D. 理性科学化的思维方式
12. 法国雅各宾派掌权时期,宣布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地价在10年内付清。1804年,《拿破仑法典》规定“所有权是对于物有绝对无限制地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力”,正式从法律上确立了法国大革命中农民取得的土地所有权。法国的这些措施( )
A. 有利于巩固革命成果 B. 被欧洲各国所效仿
C. 彻底摧毁了封建经济 D. 杜绝了君主制复辟
13. 19世纪英国曾存在一种职业——“叫醒工”。他们专职叫人起床上班:早晨挨家挨户拜访顾客,用短棍敲门或长杆敲窗,或者射豆子的方法,直到把客户叫醒为止。这项职业反映了英国( )
A. 工厂制度兴起发展 B. 市民缺乏时间观念
C. 社会分工日益细化 D. 城市生活丰富多彩
14. 1917年7月19日,德国国会以212对126票通过了《和平决议》,在奥匈帝国,1917年11月21日,年轻皇帝查理继位后,开始了秘密议和,同时在英国,前外交大臣兰斯多恩提出若不采取某种方法结束冲突,西方文明将崩溃。这说明( )
A. 同盟国集团的最终失败 B. 战争灾难引发厌战情绪
C. 美国参战改变力量对比 D. 俄国退战产生连锁反应
15.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说:“我们并不苛求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者知道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的一切具体情况。……至于在实践中具体如何走,那只能在千百万人开始行动以后由千百万人的经验来表明。”列宁的相关成功经验是( )
A. 实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B. 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取胜
C. 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 D. 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
16. 下图为美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年度百分比变化示意图。造成20世纪80年代美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政府( )
A. 扩大财政开支 B. 减少经济干预 C. 完善福利制度 D. 发展第三产业
二、非选择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东汉末年开始,在中原地区历次战乱的推动下,南迁人口逐渐增多。至唐中期,南方一些地方人地关系开始紧张起来。在人口压力下继续实行火耕水耨易田制的耕作方法,显然不能解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量。北方人南下过程中,首先采取的是复栽技术实行土地连作,土地利用率从原来的50%提升至100%。
稻麦复种制出现于北宋时期,但实行之初种植规模并不大。南宋时期习惯面食的北方人大量南下,为了满足需求,南宋朝廷多次下诏劝民种麦。在朝野的共同推动下,冬小麦种植范围逐渐扩展,江南一带(即太湖平原与长江三角洲地带)四五月间“处处稻分秧,家家麦上场”已不是稀罕之事。由于农时要求收麦与秧稻几乎在一周左右完成,充足的劳动力是实现“双抢”的必要保证。农作物一年两熟使土地利用率从100%发展到200%,并在这一基础上加大了精耕细作的力度,进而在亚热带地理条件的支撑下,为江南赢得经济重心的地位。
北宋中期江南部分地区平均人口密度简表
地区 主要地形 平均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苏州、湖州、常州、秀州 平原 104
稳住、台州 丘陵 55
歙州、睦州 山区 30
——以上材料摘编自韩茂莉《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综合以上材料,拟定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
18. 民法是调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20世纪之前,中国没有独立的民法典。尽管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十分重视法典的编纂,但这些法典大都是刑法,其中虽涉及民事关系,如户、婚、钱债、赔偿等,亦采取刑罚的手段调整之,本质上仍属刑法规范。纵观中国古代,没有成文的民法典,民刑不分,以刑事责任代替民事责任;民法观念不发达,民法中的平等、自由、权利等观念一直没有形成。
——摘编自房绍坤《中国民法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材料二 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1902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政府派员分赴各地调查民商事习惯,并强调:“中国幅员广远,各省地大物博,习尚不同。使非人情风俗洞澈无遗,恐创定法规,必多窒碍。”至1910年,《大清民律草案》完成。共分五编,前三编主要是以日本公布的民法为蓝本,同时对德国、瑞士的民法有所参考,采纳了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契约自由、过失致人损害应予赔偿等近代民法基本原则。后两编(亲属和继承)虽也采纳了一些西方新制,但更注重的是中国固有的礼教民俗。
——摘编自李启成《中国法律史讲义》
材料三 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领布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2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实施。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民法不发达的原因有哪些?
(2)据材料二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编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
(3)据材料三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民法典编纂历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法典颁布的主要意义。
1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至道光初年,大运河已千疮百孔,处处淤塞难通,整个河道仅存一线河形而已。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大改道,洪水北泻,殃及山东、河南、直隶三省部分地区。清朝政府无暇顾及治黄、治运之事,漕运逐步转为海运。1872年在上海成立轮船招商局,正式用轮船承运漕粮。1901年,清廷颁布了停漕改折的命令:“自本年开始,直省河运海运,一律改征折色(折价征银),责成各督、抚等认真清厘整顿,节省局费、运费,并查明各州县征收浮费,勒令缴出归公,以期成巨款。”
——摘编自王频《清代运河衰落原因论析》
材料二 目前欧洲公路兴建以每天吞噬0.1平方千米土地的速度发展,公路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占整个交通运输业总排放量的八成以上,欧洲公路交通拥堵造成的经济损失已高达其GDP的0.5%,欧洲的交通事故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00亿欧元,随着精力充沛的退休人员增加、旅行机会增多、购买力提高等,国际间客运量强劲增长,铁路客运市场获得新的发展机遇。而物流与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欧盟单一市场的诞生与发展,为开拓欧洲的铁路货运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铁路、城市和城际轨道交通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在欧洲,一个新的铁路时代已经到来。
——摘编自耿志民、季令《欧洲铁路联盟交通政策对中国铁路的启示》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时期漕运衰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分析欧洲“新的铁路时代”到来的社会背景。
(3)综合以上材料,从中外交通方式的变迁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20. 2005年第二十九届世遗大会上,澳门历史城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澳门历史城区以澳门旧城为中心,串连起逾20个历史建筑,是中国境内现存年代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东西方风格共存建筑群。该城区建筑群中的各建筑建成时间从明至民国,时间跨度达400多年。
材料二 澳门历史城区内有22处不动产,受中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些建筑形式和风格多样。……但管理权复杂、难以统一管理。同时,澳门文化遗产保护起步晚,并受限于人才和技术条件,缺乏与保护相关的记录和存档,政府开展保护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急需采取立法的手段,以便统一协调、规范和指导多方管理者更科学地实施保护。
——以上摘编自王怡婕《<澳门历史城区建筑修复技术指南>编制的技术路线》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澳门历史城区的建筑有何特点?现今对它的保护遇到哪些困难?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对澳门历史城区的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有哪些现实意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