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细胞——2022-2023学年高一生物人教版(2019)
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科学家探究、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着耐人寻味的曲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体每个细胞都能单独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B.细胞学说主要是由罗伯特·胡克建立的
C.一切生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
D.细胞学说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
2.恩格斯把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和生物进化论并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细胞学说的内容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建立过程。下列关于细胞学说建立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观察法是人类最早认识自然规律使用的研究方法
B. 施莱登通过归纳法得出了植物细胞都有细胞核的结论
C. 科学的发现需要归纳和概括,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无关
D. 科学理论的建立往往要经历不断修正完善的过程
3.田野菟丝子一般只会寄生在薇甘菊之类的有害杂草上,但是,田野菟丝子刚萌发时只是一根黄白色的、半透明的丝状体,当遇到薇甘菊后会形成“吸器”并通过“吸器”从薇甘菊中获得营养。下列有关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刚萌发的一株田野菟丝子属于个体层次
B.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有机分子,最大的生命系统是生物圈
C.这块田野中的所有田野菟丝子和薇甘菊构成群落
D.这块田野中植物和动物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通常是相同的
4.下列实例中,能说明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的是( )
①手触碰到盛有沸水的电水壶会迅速缩回
②流感病人打喷嚏时,会有大量流感病毒随飞沫散布于空气中
③体操运动员完成单杠动作离不开肌肉的收缩和舒张
④人的胚胎发育过程中,细胞不断地进行分裂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5.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病毒无细胞结构,比细胞更微小的生命系统是病毒
B.缩手反射是由许多相同的细胞共同参与完成的比较复杂的生命活动
C.大熊猫的生活环境中,所有的竹子构成一个种群
D.在同一区域中,大熊猫、冷箭竹和其他所有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群落
6.今年的新冠疫情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与警惕。下列有关病毒叙述正确的是( )
A.为获得大量新冠病毒用于研究,可以用富含有机物的培养基培养
B.该病毒虽然能引发传染病,但因其没有细胞结构,因此它不是生物
C.该病毒结构简单,因此属于原核生物
D.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
7.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致病性很强的RNA病毒,下列关于该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冠状病毒虽然能引起人患肺炎,但是它没有细胞结构,因此它不是生物
B.为研制疫苗要先在人工配制的富含有机物的普通培养基上培养病毒
C.它只有侵入活细胞内才能在宿主细胞中增殖
D.冠状病毒主要寄生在野生动物体内,但能在动物与植物、人与动物之间、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播
8.在使用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的实验中,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高倍镜下观察叶肉细胞时,应用粗准焦螺旋调节镜筒,使视野清晰
B.若在视野中看透明的口腔上皮细胞,可调到凹面镜或用大光圈使物象更明亮
C.在透明玻璃纸上写下较小的“b”放在物镜下方,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将是“p”
D.在其他操作不改变情况下,低倍镜下视野较亮,转到高倍镜下视野会变暗
9.观察细胞结构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低倍镜下物像清晰,换高倍镜后视野变暗,应首先调节细准焦螺旋
B.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神经细胞,可以观察到核糖体,线粒体等结构
C.视野中有异物,转动目镜发现异物不动,移动装片也不动,则异物在物镜上
D.制作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首先在载玻片上滴加1~2滴清水,然后再盖上盖玻片
10.低倍镜(10×)观察根尖,看到约64个细胞。若选择观察的目标位于视野左下方,则有关换用高倍镜(40×)观察的操作,错误的是( )
A.换用高倍镜前,先向左下方移动装片至视野中央
B.换用高倍镜后,若视野模糊,则需调节细准焦螺旋;若视野变暗,则换用凹面镜
C.换用高倍镜后,会发现显微镜中的观察目标图像变大,清晰度升高
D.换用高倍镜后,工作距离变小,并可能只观察到4个左右的细胞
11.下列为两种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蓝细菌细胞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能进行光合作用
B.发菜、颤蓝细菌、念珠蓝细菌等都属于蓝细菌
C.蓝细菌细胞与水稻叶肉细胞都以DNA作为遗传物质
D.两种细胞都有的结构是细胞壁、细胞质膜、细胞质、核糖体和核仁等结构
12.自然界有许多名字中带有“藻”字的生物,比如蓝藻(即蓝细菌)、绿藻、红藻和黑藻等。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蓝藻和绿藻是原核生物,红藻和黑藻是真核生物
B.核糖体是蓝藻、绿藻、红藻和黑藻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C.黑藻是单细胞生物,其细胞内有多种能吸收光能的色素
D.蓝藻细胞的拟核区域有若干个裸露的环状DNA分子
13.下列是关于几类生物的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菌与高等植物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
B.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和人肝细胞都为真核生物细胞,但不是都含细胞核
C.颤蓝细菌细胞质中含光合色素,而发菜细胞中光合色素在叶绿体内
D.细菌和蓝细菌在结构或物质上有统一性,都有细胞壁、细胞膜、核糖体和DNA等
14.黄河故道横贯曹县东西,全长74公里。故道东段的野鸭湖是平原地区少有的万亩天然湖泊;中段的界牌集水库,碧波万顷,鱼虾肥美,万亩芦苇,千亩桃花,景色宜人;西段的万亩荷塘、万亩稻田、万亩花海、万亩森林,是故道的三大美景,被誉为黄河故道休闲旅游的三颗明珠。如图是黄河故道中常见的几种单细胞生物,结合生物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大明湖中生活的所有生物属于 ______层次,大明湖畔的一棵垂柳属于 ______层次。
(2)图中属于原核细胞的是 ______,此类细胞的DNA主要存在于 ______中。
(3)图中细胞中都有的细胞结构是 ______(至少写出2个),这体现了细胞的 ______。
(4)图中与绿色开花植物细胞的结构最相似的生物是 ______。脊髓灰质炎病毒与上述生物相比,最典型的区别是 ______。
15.图1是光学显微镜的一组镜头,目镜分别标有“5×”字样和“15×”字样,物镜分别标有“10×”和“40×”字样。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要使放大倍数最大,显微镜的目镜、物镜及其与玻片间距离的组合应为_______(填序号)。此时放大的倍数为___________。
(2)若在低倍镜视野中发现有一异物,当移动装片时,异物不动,转换为高倍镜后,异物仍可观察到,此异物很可能在______________。
(3)若用同一显微镜观察同一标本4次,每次仅调整物镜或细准焦螺旋,结果观察得到图2中的四个图形。其中物镜与玻片距离最远时观察到的一组图形应是图2中的 __________(填字母)。视野最暗的应是图2中的________(填字母)。若要将B视野右上方的目标移到视野中央,应将装片向 移动。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人等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A错误; B、细胞学说主要由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建立,后来魏尔肖对细胞学说进行了补充,B错误;
C、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C错误D、细胞学说从结构上揭示了动植物的统一性,从而阐明了生物界的统一性,D正确。
故选D
2.答案:C
解析:A、科学发现需要从观察入手,观察法是人类最早认识自然规律使用的研究方法,A正确;
B、植物学家施莱登通过对花粉、胚珠和柱头的观察。发现它们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而且细胞中都有细胞核。施莱登通过归纳法得出了植物细胞都有细胞核的结论,B正确;
C、细胞学说的建立离不开显微镜的发明,故说明科学发现的过程与技术进步有关,C错误;
D、科学学说的建立过程是一个不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D正确。
故选:C。
3.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一株田野菟丝子属于个体层次,A正确;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最大的生命系统是生物圈,B错误;群落是由该地区所有的生物组成,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不只是田野菟丝子和薇甘菊,C错误;植物不具有系统这一层次,D错误。
4.答案:B
解析:流感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存,但流感病人打喷嚏时,会有大量流感病毒随飞沫散布于空气中,这不能说明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①错误。
5.答案:D
解析:A.生命系统最小的层次是细胞,病毒无细胞结构,不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故A错误;B.缩手反射活动的完成需要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脊髓)、传出神经、效应器构成的反射弧来完成,因此该活动的完成说明多细胞生物完成复杂生命活动依赖于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所以由许多不同细胞共同参与完成的比较复杂的生命活动,故B错误;C.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大熊猫的生活环境中,竹子的种类有很多种,因此所有的竹子构成多个种群,故C错误;D.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空间内上的分布各物种的种群集合,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的种群,共同组成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所以在同一区域中,大熊猫,冷箭竹和其他所有生物共同形成了一个群落,故D正确。
6.答案:D
解析:A、新冠病毒营寄生生活,只能在活细胞内培养,所以在培养病毒时必须利用活细胞作为培养基,而不能利用普通培养基,A错误;
B、新冠病毒无细胞结构,但因能在宿主细胞内增殖,具有生命特征,所以它是生物,B错误;
C、新冠病毒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原核生物,C错误;
D、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DNA或RNA,D正确。
故选D。
7.答案:C
解析:A、冠状病毒虽然没有细胞结构,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因此它是生物,A错误;
B、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不能在人工配制的富含有机物的普通培养基上培养病毒,B错误;
C、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在宿主细胞中增殖,C正确;
D、冠状病毒主要寄生在野生动物体内,能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传播,但不能在动物与植物之间相互传播,D错误。
故选C。
8.答案:D
解析:在高倍镜下观察叶肉细胞时,应用细准焦螺旋调节镜筒,使视野清晰,A错误;在视野中看透明的口腔上皮细胞,应该将视野调暗才能看淸楚物象,应该用平面镜或用小光圈,B错误; 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是倒像,在透明玻璃纸上写下较小的“b放在物镜下方,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将是α”,C错误;在其他操作不改变情况下,低倍镜下放大倍数小,通过的光多,视野较亮,转到高倍镜下,放大倍数大,通过的光少,视野会变暗,D正确;故选D。
9.答案:C
解析:低倍镜下物像淸晰,换髙倍镜后视野变暗,应首先调节光圈,增加视野亮度,再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变淸晰,A错误; 用光学显微镜不能用于观察亚显微结构,故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神经细胞,无法观察到核糖体等亚显微结构,B错误;视野中的污点可能存在于玻片上、目镜上或物镜上,可以通过移动玻片、换用目镜和物镜判断污点的具体位置;视野中有异物,转动目镜发现异物不动,移动装片也不动,则异物在物镜上,C正确; 制作口腔上皮细胞装片时为防止产生气泡,首先在载玻片上滴加1~2滴生理盐水,而不是清水,生理盐水能够确保细胞的形态不受到破坏,然后将盖玻片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再慢慢放下,D错误,故选C。
10.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由于要选择观察的目标位于视野左下方,因此换用高倍物镜前,先向左下方移动装片至视野中央,A正确;换用高倍物镜后,若视野模糊,可调节细准焦螺旋,若视野变暗,可换用凹面镜,B正确;换高倍镜后,显微镜的观察目标图像变大,往往清晰度降低,C错误;换用高倍物镜后,工作距离变小,放大倍数增大4倍,因此可能只观察到64÷42=4个左右的细胞,D正确。
11.答案:D
解析:A、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不含叶绿体,但含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绿素和藻蓝素,A正确B、蓝细菌是一类细菌,包括发菜、颤蓝细菌、念珠蓝细菌、色球蓝细菌等,B正确; C、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蓝细菌细胞与水稻叶肉细胞都以DNA作为遗传物质,C正确D、两种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糖体等结构,蓝细菌细胞没有细胞核,故没有核仁结构,D错误故选D。
12.答案:B
解析:A、蓝藻是原核生物,绿藻、红藻、黑藻都是真核生物,A错误;
B、核糖体是蓝藻、绿藻、红藻和黑藻合成蛋白质的场所,B正确;
C、黑藻是多细胞生物,其细胞内有多种能吸收光能的色素,C错误;
D、蓝藻细胞的拟核区域有一个裸露的环状DNA分子,D错误。
故选:B。
13.答案:C
解析:A. 细菌与高等植物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酸,A正确;
B. 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和人肝细胞都为真核生物细胞,但不是都含细胞核,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B正确;
C. 发菜也属于原核细胞,没有叶绿体,C错误;
D. 细菌和蓝藻在结构或物质上有统一性,都有细胞壁、细胞膜、核糖体和核酸等,D正确。
故选:C。
14.答案:(1)群落个体
(2)大肠杆菌拟核
(3)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统一性
(4)衣藻没有细胞结构
解析:(1)大明湖中生活的所有生物构成群落,大明湖畔的一棵垂柳属于个体层次。
(2)图中属于原核细胞的是大肠杆菌,此类细胞的DNA主要存在于拟核中。
(3)图中细胞中都有的细胞结构是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这体现了细胞的统一性。
(4)图中衣藻含有叶绿体、细胞壁,与绿色开花植物细胞的结构最相似。脊髓灰质炎病毒与上述生物相比,最典型的区别是:没有细胞结构。
15.答案:(1)②③;600倍
(2)目镜上
(3)D;C;右上方
解析:(1)根据”目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小;物镜的镜头越长,其放大倍数越大,与玻片的距离也越近“分析可知,要使放大倍数最大,显微镜的目镜、物镜及其与玻片间距离的组合应为②③。
(2)放大倍数越小,物镜与玻片距离最远,视野越明亮,在观察时,③与④的显微视野比较明亮的是④。
(3)物镜镜头与标本最远时为低倍镜观察,细胞数目最多,观察到的一组应是图中的D。视野最暗,说明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最大,细胞的数目最少,应是图中的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