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秋天的怀念》课件(共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 《秋天的怀念》课件(共4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13 08:16: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好好活着,才是王道
———《秋天的怀念》史铁生
1951年生于北京, 1972年,21岁的他因病瘫痪,从此永远坐上了轮椅。
他写的《我与地坛》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最优秀的散文之一。
2002年,他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是现在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史铁生简介
瘫痪 侍弄 整宿 憔悴 整宿
仿膳 豌豆 诀别 烂漫 鲜血
翻来覆去 絮絮叨叨 砸碎 捶打 淡雅
tān huàn shì xiǔ qiáo cuì
shàn wān jué màn
fù xù dāo
生字生词积累
侍弄:
憔悴:
诀别:
絮絮叨叨:
喜出望外:
暴怒无常:脾气非常恶劣,时常极端愤怒,变化不定。形容人很容易发怒。而且很没有规律。
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来回的翻动身体。
淡雅高洁:素净雅致,高尚纯洁
泼洒烂漫:姿态摇曳,颜色鲜明美丽。
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经营照管。
多指不再相见的分别。
形容说话啰嗦,唠叨。
遇到出乎意料的事情而特别高兴。
读懂一个标题
秋天的怀念
题目的中心是?
《怀念母亲》?《母亲带我去看花》
“秋天”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
“秋天”暗示了人物心情。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秋天”升华了文章主题。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怀念”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这是一篇怀念母亲的经典之作。
了解一段过往
“我”双腿瘫痪之后,性格脾气有什么变化?具体体现在哪些事情上?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
——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听着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
妈妈让我去看菊花,我会说
——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不,我不去!我活着什么劲!
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的残废了双腿。
两条腿瘫痪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突然似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病况不明,史铁生的内心愈发焦躁起来,日渐沉重的双腿令他脾气越来越坏,整天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仇恨一切声音,脾气变得暴怒无常。譬如他会把鸡蛋羹一下扔向屋顶,把床单撕成一条一条,妹妹史岚吓得已经不会哭了,只是大气不出地看着他,心里盼着这一天赶紧过去。史铁岚曾亲眼看见他把一整瓶药吞下,然后疼得在床上打滚,也看见他一把摸向电源,全院电灯瞬间熄灭。没人能体会到史铁生内心的恐惧和绝望。”(叶立文《史铁生评传》,河南文艺出版社,第205页)
“我终日躺在床上一言不发,心里先是完全的空白,随后由着一个死字去填满。”(史铁生《我与地坛<我二十一岁那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第56页)
贴近一位母亲
悄悄地
偷偷地
红红的
憔悴
央求
躲出去
听着
进来
看着
扑过来
抓住
忍住

好好儿活
(一直都)不知道
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着
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艰难地呼吸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品读我和母亲的最后一次对话
母亲: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我:什么时候?
母亲: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我:好吧,就明天。
母亲:那咱就赶紧准备准备。
我: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母亲: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这是一位饱尝艰辛的母亲
这是一位备受压力的母亲
这是一位时刻担惊受怕的母亲
这是一位在儿子面前永远坚韧的母亲
这是一位被病魔折磨得苦不堪言的母亲
这是一位牵肠挂肚死不瞑目的母亲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
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明确一种情感
怀念中有自责
怀念中有忏悔
怀念中有心痛
怀念中有奋起
“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她不是那种光会疼爱儿子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她知道我心里的苦闷,知道不该阻止我出去走走,知道我要是老待在家里结果会更糟,但她又担心我一个人在那荒僻的园子里整天都想些什么。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母亲知道有些事不宜问,便犹犹豫豫地想问而终于不敢问,因为她自己心里也没有答案。她料想我不会愿意她跟我一同去,所以她从未这样要求过,她知道得给我一点儿独处的时间,得有这样一段过程。她只是不知道这过程得要多久和这过程的尽头究竟是什么。每次我要动身时,她便无言地帮我准备,帮助我上了轮椅车,看着我摇车拐出小院;这以后她会怎样,当年我不曾想过。”
(史铁生《我与地坛<我与地坛>》,人民文学出版社,第8页)
感悟一份执念
1.1983年,史铁生32岁,他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创作了散文《我与地坛》。作品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巨大轰动,热烈反响。更有一个读者说,1991年整个中国文坛没有文章,只有《我与地坛》立着。
3.1996年,史铁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发表,次年同名作品出版。
4.2001年3月,见到自己崇拜已久的美国田径巨星刘易斯。5.2002年,写成《病隙碎笔》。
6.2002年,获首届华语传媒文学大奖“终生成就奖”。7.2005年,第二部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问世。
“高烧不退,整天昏睡、呕吐,差不多三个月不敢闻饭味,光用血管去喝葡萄糖,血压也不稳定,先是低压升到120,接着高压又降到了60,大夫们一度担心我活不过那个冬天了——肾,好像是接近完蛋的模样,治疗手段又像是接近于无了。”
“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七扭八歪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面前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史铁生《病隙碎笔》,湖南文艺出版社2017年,第11页)
“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儿?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史铁生《我与地坛<我与地坛>》,人民文学出版社,第6页)
2002年度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给史铁生的授奖词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2002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著,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铭记一句哲理
好好儿活
黄色的花淡雅
白色的花高洁
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
泼泼洒洒,开得烂漫
2020年未成年人轻生案例:
2月25日,重庆初一的13岁学生在家上网课,因被母亲批评不用功,在家中上吊自杀;
3月3日,河北11岁的五年级孩子,同样因为上网课被家长训斥,跳楼身亡;
3月20日,厦门一个14岁初中生,因为网课多次旷课被学校要求写保证书,同样选择了跳楼;
6月4日,常州11岁女孩因为作文被老师评价不佳受到打击,从教学四楼坠下身亡……
活出一种人生
1.逆境,是倾覆弱者生活之舟的波涛;它又是锤炼强者钢铁意志的熔炉。——戴维
2.希望是厄运的忠实的姐妹。——普希金
3.不因幸运而故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易卜生
4.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荀子
5.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
6.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
布置作业
1、 课后阅读《我与地坛》全文,完成读书卡片6页。
2、推荐阅读《合欢树》《奶奶的星星》《史铁生传》。
2、这时,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当一切都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
细节描写
3、……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
动作描写
细节描写
她憔悴的脸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我的回答让她喜出望外。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
……她忽然不说了。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神态、动作描写
品读语言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谈谈你的感受。
品读句子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这样。
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诀别。”
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母亲此时,自己的情况是怎样的?
身患绝症
儿子瘫痪
深受苦楚的母亲
有没有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有没有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有没有大声呼喊我活着什么劲!
——没有
——没有
——没有
自己做坚强的母亲
让儿子成为坚强的儿子
我的愧疚:
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 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能找到。
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我与地坛》
品味散文的结尾段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开的烂漫”?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有什么深意?
这段话表面上是在描写北海菊花的美丽,实际上是用象征的手法,赋予菊花深刻的含意。作者之所以浓墨重彩地写菊花,恰恰是对母亲生前那句“好好儿活”的深情解读,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菊花象征着作者对生命的渴望与眷恋。
结尾重复母亲“好好儿活”的话,揭示了主旨。“我”说“要好好儿活”,体现出了心中的坚强和自信,我明白了母亲没有说完的
话,找到了自我,感悟到了生活
的真谛。
黄色的花淡雅
白色的花高洁
紫红的花热烈而深沉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
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
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淡雅——要活得平淡,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
高洁——要活得高尚而纯洁。
热烈而深沉——要活得有热情,有活力,而不张扬。
探究
文章多次提到菊花有什么作用呢?
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
母亲带我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
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
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
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我 母亲
暴怒无常 耐心抚慰
浑然不知 重病缠身
同意看花 喜出望外
懂得母亲

愧疚
怀念
坚强
无私
课文讲述了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珍视生命的意义,懂得活着的价值。
主旨
史铁生经典语录
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
史铁生经典语录
幸福是要自己去寻找的,无论你在空间的哪一个角落,在时间的哪一个时刻,你都可以享受幸福,哪怕是你现在正在经历着一场大的浩劫,你也应该幸福,因为你可以在浩劫中看到曙光,能从浩劫中学到很多别人可能一辈子都学不到的东西,当你拥有了别人所不曾拥有的东西那你就是唯一。
史铁生经典语录
心灵的房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蒙尘的心,会变得灰色和迷茫。我们每天都要经历很多事情,开心的,不开心的,都在心里安家落户。心里的事情一多,就会变得杂乱无序,然后心也跟着乱起来。把一些无谓的痛苦扔掉,快乐就有了更多更大的空间。
妈妈,我们爱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