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要素阅读(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要素阅读(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5 18:12: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要素阅读
第七单元
单元语文要素概述
本单元的文章,可以借助语言文字从不同角度展开想象,进入课文的情境,感受艺术的美丽,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和感悟。《伯牙鼓琴》中锺子期对伯牙的琴声的评价“魏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表明他真正听懂了伯牙通过琴声表达出来的情怀;《书戴嵩画牛》通过“古语有云:‘排当问奴,织当问娇。’未可改也”说明了艺术源于生活的道理;《月光曲》中通过皮鞋匠和妹妹聆听音乐时,联想到了月亮初升,月亮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海面上刮起了巨风,卷起巨浪的惊暴,展现了音乐的美妙。
阅读方法讲解
语文的世界姹紫嫣红,春色无限。那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能兹润我们的心灵,诱发无尽的遐想。如果我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借助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美的真谛,对培养我们的艺术鉴赏力,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很有帮助。那么,我们该如何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去体会艺术之美呢
1.关注人文主题。本单元的课文都与艺术相关,但其内涵又不仅限于艺术。如《月光曲》反映了贝多芬这样的大艺术家对底层人民的关怀,《京剧趣谈》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本单元学习的内容可以说是丰富的,多方面的,既有情趣,也有理趣,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来认识。
2.注重语言的品味。每篇课文的语言特点不同,阅读时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采取不同的方式加以品味。如《月光曲》叙事简练,景物描写优美动人,宜采用朗读的方式,重点揣摩人物语气,体会音乐给人带来的画面美。《京剧趣谈》以介绍相关知识为主,但语言平易近人,轻松幽默,读来仿佛在听作者谈天,丝毫不觉得枯燥,可以以默读为主,重点体会这种“谈话风”。
3.注重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借助语言文字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是本单元的阅读重点。本单元除了要能在头脑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情境,还要注意到课文中的某些情境本身就是联想和想象的产物,要学习课文是怎样将无形的艺术(如音乐)写得形象感十足的。
总之,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扩大自己的学习范围,接触各种各样的文艺形式,丰富文化素养,了解艺术知识,培养艺术欣赏能力,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来滋养自己。
例文讲解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习题。
天堂音乐(节选)
那是1791年的圣诞夜,21岁的贝多芬当时穷困潦倒。他遇到了一个正在啜泣的小姑娘。这个小姑娘的名字叫爱丽丝。她的邻居雷德尔老爹已身处弥留。而老人夙愿还未达成,他坚信如果不能满足他今生的最后一个愿望,就升不到天堂。
“他的愿望是什么呢?”贝多芬问。
“他想去塔西提岛,去看看森林和大海;还想乘船出海……”爱丽丝一边擦眼泪一边说。贝多芬没有多说什么,用自己的大衣掩着小爱丽丝来到了雷德尔老爹的身旁。他看了一眼双目失明的老人,轻轻地走到墙角打开了那架几乎已经快要朽掉的旧钢琴。当这位青年音乐家的手指触到琴键的一刹那,一种特殊的情感油然而生,仿佛是天使在歌唱着为他指引方向。美妙的音乐在他脑海中旋转着,在他手指间旋转着……他忘情地弹奏着,感觉自己的灵魂好像在飞翔……
老人静静地听着。他好像看到了塔西提岛茂密的丛林和碧蓝的海水,听到了鸟儿的歌唱。大海上还有点点的白帆,美妙的阳光……突然海面上狂风四起,电闪雷鸣。风,越来越大,浪,一阵高过一阵,巨浪不断冲击着船舷,好似要吞噬一切。就在这时,曲调又有了变化,天空中的乌云突然散去,海面又开始变得平静,微风吹来,轻抚起阵阵的涟漪。
“我看到了,我看到了……爱丽丝,你找到了一位天神,他带我找到了天堂的路……”老人老泪纵横,挣扎着拥抱了正在演奏的贝多芬,“感谢您让我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看到了我想看到的一切——美丽的大自然。”
“不,我想我们都要感谢这个天使般的女孩爱丽丝。请允许我把这支曲子献给你,我想永久地把这段曲谱记录下来,让它陪伴我走以后的路。”说完,贝多芬起身吻了爱丽丝之后,又走进了圣诞夜凛冽的寒风中。
(选自《科学思维总动员》,选入时有删改)
1.【字词理解】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的词语。
(1)病重将要死亡。( )
(2)形容处境困难,失意颓丧。( )
【答案】弥留 穷困潦倒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词语解释写出文中的词语,先要读懂词语的意思,再找出相对应的词语即可。弥留:病重将要死亡。穷困潦倒:形容处境困难,失意颓丧。
2.【语段理解】(1)反复朗读第4自然段,想象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第一幅画面:塔西提岛茂密的丛林和碧蓝的海水,大海上还有点点的白帆,美妙的阳光。
第二幅画面: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幅画面:_________________
(2)读资料袋中的内容,联系第4自然段内容想一想:老人至少感受到了怎样的音乐旋律的变化过程?( )
资料袋:《献给爱丽丝》全曲由五段组成, 结构是ABACA的形式。A段用的是A小调,显得温柔而亲切。B段出现一个新的曲调。伴奏采用重复音造成一种神秘的气氛。音乐从弱起,渐渐变强,情绪亦随之紧张,然后再松下来。经过一连串快速音的过渡,又回到A段。C段多用和弦,情绪显得严肃而稳重,好似作者在沉思。接下来,出现了一个由三连音组成的乐句,表现热烈的情感。经过一段下行半音阶的过渡,又把乐曲引回到A段。
A.温柔而亲切热烈而紧张优美与温和
B.严肃而稳重温柔而亲切热烈而紧张
C.热烈而紧张温柔而亲切优美与温和
D.老人的联想与音乐的旋律无关
【答案】海面上狂风四起,电闪雷鸣,巨浪不断冲击着船舷。 乌云突然散去,海面又开始变得平静。 A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要求从第四自然段找出,总共描绘了三幅想象的画面,进行归纳概括即可。第一幅:“他好像看到了塔西提岛茂密的丛林和碧蓝的海水,听到了鸟儿的歌唱。大海上还有点点的白帆,美妙的阳光……”第二幅:“突然海面上狂风四起,电闪雷鸣。风,越来越大,浪,一阵高过一阵,巨浪不断冲击着船舷,好似要吞噬一切。”第三幅:“就在这时,曲调又有了变化,天空中的乌云突然散去,海面又开始变得平静,微风吹来,轻抚起阵阵的涟漪。”
3.【整体感知】贝多芬为什么要把这首钢琴曲命名为“献给爱丽丝”?下面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贝多芬被爱丽丝的美丽所感染,忘情地创作出了这首音乐,命名为“献给爱丽丝”。
B.爱丽丝、老人的穷困让贝多芬深感同情。以“献给爱丽丝”为名,是为了激励自己发奋努力,改变命运。
C.爱丽丝的善良打动了贝多芬,经过长期的酝酿,他创作出这首优美的曲子。以“献给爱丽丝”为名,向爱丽丝表示感谢与崇敬。
D.爱丽丝的善良打动了贝多芬,使他能够即兴创作出这首优美的曲子。以“献给爱丽丝”为名,不仅是为了向爱丽丝表示感谢与崇敬,还是为了将爱丽丝的善良传播到全世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联系上下文思考,准确理解人物思想意图。从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可知,贝多芬是被爱丽丝的善良打动了,这首曲子也是他即兴作出来的,以这首曲子为名,也是为了表示对爱丽丝的感谢和崇敬,所以他才会说:“不,我想我们都要感谢这个天使般的女孩爱丽丝。请允许我把这支曲子献给你,我想永久地把这段曲谱记录下来,让它陪伴我走以后的路。”
4.【迁移运用】你一定也有自己喜欢听的音乐吧,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舒缓的钢琴前奏中,我仿佛推开了一扇窗,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一直通往很远很远的地方。我漫步在山间小道上,路两旁是一棵棵火红的枫树,一片片枫叶正随着连绵悠长的乐曲有节奏地下落……继续前行,一条小溪随着乐曲中“叮叮咚咚”的声音往前流,它的对岸是一间正冒着炊烟的田间小屋,几只小鸟在空中自由地歌唱,好似在告诉我:“秋来了,秋来了,欢迎来到秋的世界。”
【解析】主题考查学生结合歌词内容发挥想象,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注意要是聆听音乐时的感受,可发散思维,写出想到的情景。比如:每当《让我们荡起双桨》的音乐响起,我的脑海里就会出现一个碧波荡漾的河面,小朋友们唱着歌,划着小船在河面上穿行,串讲激起的浪花伴着飞扬的歌声,轻轻洒落河面,仿佛有谁向河面抛洒晶亮的珍珠。
类文训练
一、阅读短文,完成习题。
我父亲被称为漫画大师,在艺术上,他早已有很高造诣。他的漫画往往寥寥几笔,就能令人物栩栩如生。尽管如此,但他还是坚持不懈,精益求精,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
父亲作画哪怕有一点小缺点,例如图章的位置不对,稍微影响画面的平衡,他宁可重新画过。我常趁他不注意,偷偷地把这些十分宝贵的“废画”从纸篓里拣出来收藏着,久而久之,竟也藏了不少。
那时我家住在嘉兴。有一天父亲带我到烟雨楼去玩。当我剥吃南湖菱的时候,忽然听到邻座有几位游客谈到父亲的名字。我正要说话,父亲立刻示意我不要作声,而他却聚精会神地去“偷听”他们的议论。其中有人说:“丰子恺画的人真怪,有的没有五官,有的脸上只有两条横线,这难道是时髦吗?”其实这叫做“意到笔不到”,可以更含蓄,更发耐人寻味,更给人以遐想的余地。但是父亲还是听取了茶客的意见,从此在人物的刻画上下更大的功夫,注意通过生动的姿态表达没有五官的面部表情。
1.第3自然段中加点字“这”指的是___
2.下面是一段漏掉的文字,应该补在第____自然段和第____自然段之间。
父亲还喜欢听取批评意见,在他的“画师日记”里有这样一句话:“赞美的话不足道,批评的话才可贵。”
3.从哪里可见父亲作画精益求精?用“   ”画出来。
4.从丰子恺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联系实际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二泉映月》,完成习题。
二泉映月
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突然,他问小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小阿炳摇了摇头,因为除了淙淙的流水声,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师父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
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呀!
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1.“二泉映月”是无锡惠山的一个景点,摘录文中描写“二泉映月”景色的词语。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2.阿炳两次听泉,感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短文的第5自然段,哪些句子写出了人的联想和想象 抄写一句,并谈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短文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阿炳小时候听泉,什么也没听出来,因为他不用心
B.《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起初委婉连绵,后来旋律升腾跌宕,步步高昂
C.阿炳借《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表现了他对音乐、家乡、清泉和月光的热爱
D.《二泉映月》不仅被我国人民喜爱,也得到了国外人民的喜爱
5.回忆课文《月光曲》,想一想《月光曲》和《二泉映月》这两首曲子有什么相似之处。(至少写两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蒙娜丽莎微笑揭秘》,完成习题。
蒙娜丽莎微笑揭秘
近五百年来,人们对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怀着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她那神秘的微笑,引起了种种猜测和议论。
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之处在于:当你注视她的笑容时,先是看到微笑,既而似乎隐去,然后微笑重新出现,过一会儿再次神秘地隐去……
哈佛大学脑神经科学家玛格丽特博士,是一位研究视觉系统的权威学者,特别对人的眼睛和大脑如何处理视觉形象的光照度和对比度感兴趣。她认为蒙娜丽莎微笑之所以时隐时现,是由于视觉系统的本性所致。她在一本名为《美术故事》的书中读到这样一段话:“我知道你已看这幅画不下一百次,但是再看,就这么看……”她照着做了——近看远看,左看右看,上看下看……她感觉《蒙娜丽莎》具有一种闪烁的特性,但还是不明白到底是为什么。一天,她在骑自行车回家的途中,忽有所悟:微笑的忽隐忽现是由于我眼睛注视的部位不同所造成的。玛格丽特大喜过望:蒙娜丽莎微笑之谜终于解开了!
玛格丽特解释说,人眼的视网膜具有两个不同的区域:中心的小凹区对阴影不敏感,而善于分辨彩色和细节;环绕小凹区的外围区对彩色和细节不敏感,却善于辨别运动和阴影。人们在欣赏蒙娜丽莎时专注于她的美目,视网膜的外围区恰好落在她的嘴部和面颊部。由于外围区善于辨别阴影,将蒙娜丽莎嘴角和颧骨部位的曲线突出了,从而显示出笑容。人们发现蒙娜丽莎在微笑,很自然地将视线移到她的嘴部,在看她的嘴时,会发现笑容消失了。
为了证实这个论断,玛格丽特用电脑将蒙娜丽莎的面部进行了图像处理。面部阴影完全消除时,笑容也随之消失了。面部阴影逐渐加强时,笑容就出现了。蒙娜丽莎微笑的时隐时现,原来是人们的视线在画面上游移所致。
至此,有人会说:“让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美流传百世不是更好吗?为什么非得要去揭秘呢?科学家真是无事忙。就算你对了,将旷世奇美归结成眼球的转动、视线的游移、脑电波的闪烁,还有什么电脑图像处理等等,以这些世俗之物来亵渎艺术,岂不大煞风景?达·芬奇在天之灵闻之,当跌足叹曰:‘焚琴煮鹤,莫此为甚!’”
但也有人会说:“达·芬奇乃文艺复兴之旷世奇才,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他特别对物理学、生理学和医学感兴趣,研究人体颇有心得,作出过许多贡献。如今蒙娜丽莎微笑之谜揭开了,达·芬奇在天之灵当拊掌赞之曰:‘后生可畏,深得吾心!’”
孰是孰非?唯有去问达·芬奇本人了。
1.用“____”画出蒙娜丽莎的微笑被称为“神秘的微笑”的原因。
2.细读短文第四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完成下表。
视网膜区域名称 功  能
(1)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
3.“为了证实这个论断”中的“论断”指的是什么?用“  ”画出相关语句。
4.结合短文,对“焚琴煮鹤,莫此为甚”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把琴当柴烧了,把鹤煮了吃,没有比这种做法更错误的了。
B.揭秘蒙娜丽莎的微笑,无异于把琴当柴烧了,把鹤煮了吃,糟蹋美好的事物。
C.揭秘蒙娜丽莎的微笑,这种做法属没事找事。
5.细读第六、七自然段,回答问题。
(1)关于揭秘蒙娜丽莎的微笑,这两段阐述了截然相反的观点,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这两种观点,你支持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优美的琴声》,完成习题。
优美的琴声
①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郊外,有一座掩映在绿树丛中的豪华别墅。每天傍晚时分,从别墅的窗口会传出一阵优美的钢琴声,弹钢琴的是一个小姑娘,名叫璐丝,长得漂亮又可爱,曾在欧洲少年钢琴比赛中夺得冠军。
②这天傍晚,有个老乞丐来到别墅,璐丝的父亲见了,要把乞丐赶走。这时,璐丝突然来到老乞丐的面前,亲切地问道:“我能帮帮你吗 ”老乞丐点了点头。璐丝又问:“你肚子很饿,是不是 ”老乞丐又点了点头,璐丝马上说道:“你等着,我攒了一些零花钱,我把它拿给你。”这时,老乞丐终于开了口:“不用啦,孩子,你的心意我领了。其实我最喜欢吃的东西就是你的钢琴声,不知为什么,只要听一阵你弹的钢琴,我就觉得肚子饱了。”璐丝听了,愉快地说:“老爷爷,你等着。”说完就回到屋子里,不一会儿,一阵钢琴声从窗口飞出来。当璐丝再次出来时,老乞丐又说道:“孩子,你对我这么好,我该怎么感谢你呀 ”璐丝笑笑说:“不用感谢,你喜欢我的琴声,就是我的知音,我应该感谢你呀!”老乞丐又说道:“以前我曾给一位音乐家抄过乐谱,如果你愿意,从今天起我给你抄乐谱好吗 ”璐丝听了,高兴地说:“谢谢你!那太好了。”
③从此之后,老乞丐每天都要来给璐丝抄乐谱,但却从来没有吃过璐丝家的一顿饭,也从来不要任何报酬。璐丝每天弹着老乞丐给她抄的乐谱,钢琴弹得越来越好。璐丝的父亲刚开始对这个老乞丐很厌恶,但为了不使女儿扫兴,加上老乞丐抄乐谱的确很卖力,渐渐地也就喜欢上他了。
④一天,老乞丐对璐丝的父亲说:“你的孩子很有音乐天赋,该给她找一个好老师了。”璐丝的父亲说:“我本想请本市著名的钢琴家吉斯尔教授,他是世界上一流的钢琴家,可我登他的门时,他说什么也不愿意见我。”老乞丐听了,叹了一口气说:“这样吧,我给你写封信,拿着这封信再去找他,他也许会给我一个面子。”
⑤就这样,璐丝的父亲带着女儿又一次来到了著名钢琴大师吉斯尔教授的家门。这回他拿出了老乞丐的信,没想到仆人十分客气,领着璐丝的父亲来到吉斯尔的工作室。仆人指着那位正在弹钢琴的老人说:“他就是古斯尔教授。”
⑥璐丝站在那里,静静地听着那美妙的琴声。天啊,这乐曲璐丝是那么的熟悉,这不就是老乞丐抄的谱子吗 一曲终了,她走上前去,向老教授深深地鞠了一躬:“吉斯尔教授,您好。”老教授缓缓地转过身来,璐丝父女俩大吃一惊,眼前这个衣冠楚楚的老教授不是别人,正是那个给璐丝抄乐谱的老乞丐!
⑦吉斯尔教授朝他们父女微微一笑说:“没有想到,是不是 ”为了解除这一尴尬局面,老教授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⑧原来,吉斯尔教授是个十分严谨的音乐家。不久前,他收到璐丝父亲的信,请他收他的女儿跟他学钢琴。可是吉斯尔教授带学生有个原则:要学艺,必须先学做人。为了了解璐丝的思想品德怎么样,他就故意扮做老乞丐来试试她。让吉斯尔教授感到欣慰的是,小女孩璐丝不仅钢琴弹得好,而且人品也好。这正是作为一个未来的艺术家所必不可少的优秀品质。于是吉斯尔教授愉快地收下了璐丝做自己的学生。后来,璐丝终于成了世界上优秀的女钢琴家。
1.看了文章的题目《优美的琴声》,你对本文产生了哪些疑问?请你用疑问句至少提出一个问题来。然后通读全文,根据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加以解答。
(1)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分析概括文中人物的性格,并说说文章是怎样来表现她(他)这种性格的。
(1)璐丝:通过写璐丝_________,表现了她_____________的性格。
(2)吉斯尔教授:通过写吉斯尔教授______,表现了他______的性格。
3.由上面对人物的分析,你认为作为一个艺术家应具备哪些优秀品质?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对璐丝的父亲描述的文字虽然不多,但只要你仔细地研读,你仍然会有所发现。请根据你的发现,回答下列问题。
(1)璐丝的父亲是一个______________的人。
(2)你喜欢璐丝的父亲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从故事情节安排的角度,简要评点本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答案】画的人有的没有五官,有的脸上只有两条横线。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熟读第3自然段可知,第3自然段中的“这”字指的是什么有的没有五官,有的脸上只有两条横线。
2.【答案】2 3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对文章的理解能力。“父亲还喜欢听取批评的意见。在他的‘画师日记’里有这样一句话:‘赞美的话不足道,批评的话才可贵。是一个过渡句,第二段的内容时父亲喜欢听批评的意见,因此这句话引出下文,应放在第2段和第3段之间。
3.【答案】父亲作画哪怕有一点小缺点,例如图章的位置不对,稍微影响画面的平衡,他宁可重新画过。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可以找一些关键性的信息,进行概括,语言要简练明确。由文中“父亲作画哪怕有一点小缺点,例如图章的位置不对,稍微影响画面的平衡,他宁可重新画过。”可知答案。
4.【答案】我从丰子恺的身上学到了做事要认真,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做好每一件事,并精益求精;做人要谦虚,愿意接受别人的意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总结文章内容的能力。文章第一段总起全文。所以从丰子恺的身上,我学到精益求精,坚持不懈的精神。联系实际写一写自己的体会即可。
二、1.【答案】树木葱茏 藤萝摇曳 月光似水 静影沉璧
【解析】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摘录文中描写“二泉映月”景色的词语,首先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抄写下来即可。树木葱茏:意思是草木青翠而茂盛,引申为繁密茂盛;浓厚、旺盛、美好、朦胧。藤萝摇曳:意思是指藤类植物在微风的吹动下轻轻地摇荡。月光似水:如同闪光而缓缓流动的清水。形容月色美好。静影沉璧:意思是平静的月影映在水底,好似
沉下的一块玉。
2.【答案】第一次,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第二次,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因为第一次听泉,他还太小,没有经历过生活的苦难。
第二次听泉时,他的处境是师父离世,双目失明,卖艺度日,生活穷困,还遭受疾病折磨,他充分体会到人生的滋味。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从“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和“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可知短文中写了阿炳前后两次来到这如诗如画的二泉听泉,第一次是他小时候,还没有经历人生的磨难。第二次再去听是他长大了,经历了人生的磨难,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同了,所以听到的不一样。
3.【答案】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我体会出了阿炳高超的音乐才华以及他对音乐的热爱。
【解析】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和理解句子意思。仔细阅读第五自然段,如:“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这两句话中既有听到音乐产生的联想,又有由此带来的想象。正是由于阿炳坎坷的经历和亲人的祝福沉淀在心中,化为了阿炳创作的灵感,才孕育出了这首无比美妙的乐曲。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这篇短文主要写了本文主要讲了阿炳创作《二泉映月》 这首曲子的整个过程,以及阿炳苦难的一生,表现出了阿炳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A.阿炳小时候听泉,什么也没听出来,因为他还没有经历人生的磨难。说法错误。B.《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起初委婉连绵,后来旋律升腾跌宕,步步高昂。说法正确。C.阿炳借《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表现了他对音乐、家乡、清泉和月光的热爱。说法正确。D.由短文中“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这句话可知,《二泉映月》 不仅被我国人民喜爱,也得到了国外人民的喜爱。说法正确。故选A。
5.【答案】①都和月亮有关;②都能引起听者的联想和想象;③都表现了创作者高超的音
乐才华;④都饱含深厚的情感。
【解析】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和文章内容理解。《二泉映月》是阿炳创作的,它是一个二胡曲目,曲子的基调完全是悲伤的。《月光曲》 是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的,是用钢琴演奏的,曲调中带有幽、静、美的成分。这两首乐曲的相同之处是:它们都是描写月夜的曲子,都是作者在月夜的静美环境中的即兴创作。
三、1.【答案】当你注视她的笑容时,先是看到微笑,既而似乎隐去,然后微笑重新出现,过一会儿再次神秘地隐去……
【解析】考查学生对文段的理解能力。从“当你注视她的笑容时,先是看到微笑,既而似乎隐去,然后微笑重新出现,过一会儿再次神秘地隐去……”中可以看出其被称为“神秘微笑”的原因。
2.【答案】中心的小凹区 善于分辨彩色和细节 外围区 善于辨别运动和阴影
【解析】考查学生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从“中心的小凹区对阴影不敏感,而善于分辨彩色和细节;环绕小凹区的外围区对彩色和细节不敏感,却善于辨别运动和阴影。人们在欣赏蒙娜丽莎时专注于她的美目,视网膜的外围区恰好落在她的嘴部和面颊部。由于外围区善于辨别阴影,将蒙娜丽莎嘴角和颧骨部位的曲线突出了,从而显示出笑容。”中可以看出。
3.【答案】人们在欣赏蒙娜丽莎时专注于她的美目,视网膜的外围区恰好落在她的嘴部和面颊部。由于外围区善于辨别阴影,将蒙娜丽莎嘴角和颧骨部位的曲线突出了,从而显示出笑容。人们发现蒙娜丽莎在微笑,很自然地将视线移到她的嘴部,在看她的嘴时,会发现笑容消失了。
【解析】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从“人们在欣赏蒙娜丽莎时专注于她的美目,视网膜的外围区恰好落在她的嘴部和面颊部。由于外围区善于辨别阴影,将蒙娜丽莎嘴角和颧骨部位的曲线突出了,从而显示出笑容。人们发现蒙娜丽莎在微笑,很自然地将视线移到她的嘴部,在看她的嘴时,会发现笑容消失了。”可以看出“论断”指的是什么。
4.【答案】B
【解析】考查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焚琴煮鹤,莫此为甚”意思是:把琴当柴烧,把鹤煮了吃。比喻糟蹋美好的事物。所以在文中指揭秘蒙娜丽莎的微笑,无异于把琴当柴烧了,把鹤煮了吃,糟蹋美好的事物。
5.【答案】第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在糟蹋美好的事物;第二种观点认为这可以宽慰达·芬奇的在天之灵。 我支持第一种观点,因为艺术大家的作品,用现代的科学手段进行所谓的揭秘有损艺术作品的神秘感。
【解析】(1)考查学生对文段的理解运用领悟能力。从“以这些世俗之物来亵渎艺术,岂不大煞风景?达·芬奇在天之灵闻之,当跌足叹曰:‘焚琴煮鹤,莫此为甚!’”和“达·芬奇在天之灵当拊掌赞之曰:‘后生可畏,深得吾心!’”中可以看出。(2)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类题首先要把握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从中分析出作者的主旨,然后结合自己的语言进行作答,表达要合理,答案不唯一。
四、1.【答案】为什么老乞丐每天都要来给璐丝抄乐谱,但却从来没有吃过璐丝家的一顿饭,也从来不要任何报酬? 因为他是著名钢琴大师吉斯尔教授,为了了解璐丝的人品,他故意扮做老乞丐。
【解析】对学生理解文本能力的考查。本文情节跌宕,根据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疑问,然后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从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这个方面解答,语言要简洁通顺。
2.【答案】对老乞丐“亲切地问”,将自己攒的零花钱给老乞丐…… 真诚而善良,富于同情心 为了了解璐丝的人品,他故意扮做老乞丐;每天都来给璐丝抄乐谱,却从来没有吃过一顿饭,也从来不要任何报酬 十分严谨
【解析】考查人物性格分析。要通过品析作者笔下的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特征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等各方面的描写,并深入细致地加以分析,从而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第二自然段通过记叙璐丝将自己攒的零花钱给老乞丐这一行为可以看出她心地善良。有同情心,而吉斯尔教授扮做老乞丐去考察璐丝,说明他做事非常严谨。
3.【答案】作为一个艺术家应该是德艺双馨(不仅琴弹得好,人品也要好)。因为学艺先要做人,只有真诚善良、富有爱心的人才乐于献身艺术,艺术才有可能达到顶峰。
【解析】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文章最后一段可知吉斯尔教授带学生有个原则:要学艺,必须先学做人。也就是说一个艺术家不仅要才艺高,最重要的品质是人品好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
4.【答案】吝啬、势利,但对女儿富有责任感 喜欢,她的父亲对老乞丐的态度是冷漠,厌恶,后来是有点喜欢,说明了他吝啬、势利,但对女儿富有责任感。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题,只要能结合文本内容,阐述出充足的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5.【答案】文章写得跌宕起伏,令人惊心动魄,平添了文章的魅力。原来吉尔斯教授为了了解璐丝的人品,他故意扮做老乞丐;通过试探,知道她是一个善良、助人为乐,有高尚品质的小女孩。本文大大吊起读者味口,读来妙趣横生,引起读者阅读和思考的浓厚的兴趣。
【解析】考查故事结构的理解。文章开篇布局巧妙,故事情节反转,设置悬念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