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要素阅读(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要素阅读(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5 18:13: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要素阅读
第八单元
单元语文要素概述
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本单元的课文描写的内容离我们的生活较远,语言表达也有差异,借助有关辅助资料,才能真正地读懂课文。《少年闰土》可以借助《故乡》的写作背景及节选等资料,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理解闰土的人物性格,体会“我”与闰土之间真挚的友谊以及“我”对他的怀念之情;《好的故事》可以借助课后“阅读链接”中的作品评价,适当补充时代背景资料,进一步理解鲁迅面对现实生活的怅惘和失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阅读方法讲解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多种渠道和方法。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我们需要掌握其中的一种,即通过相关资料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学习不应单单是对语文课本的知识的学习,而是应该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学习。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资源,拓展学习空间。这对于培养我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意义深远。
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查找哪些资料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呢?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查找写作背景。大多文章的创作年代都比较久远,因此我们可能无法理解那个年代人的生活状态,所以,只有了解当时作者写作的背景,明白当时作者写作的目的,对文章的理解才更容易。如《穷人》《开国大典》《三黑和土地》等,我们只有通过资料,了解当时作者所处的环境,才会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领会文章主旨。
2.查找原文。有的文章在入选时进行了改动、删减或节选,留有许多空白,我们可以借助查找到的资料,进行对比、补充,更加完整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比如课文《小少年闰十》,写了作者记忆中的闰土、初次相识时的间土、给作者讲新鲜事的闰土,那么,闰土到底是个怎样的少年呢? 闰土后来又怎么样了呢?我们不妨找出鲁迅先生的原文《故乡》,完整地读一读,就能更全面、更准确地了解闰土这个人物了。
3.查找他人对作品的评论。一部好的文学作品能够广为流传,靠的是它本身的文学性、艺术性。而其他人对作品的价值作出的评论,也可以成为别的读者参考的资料。作品评论,从故事的内容出发,评价其写作年代的背景及其产生的对社会的影响;评价故事中的主要人事物在故事中的地位和作用;评价周围的环境中影响主人公性格的因素;评价作品主要表达的情感。这些无疑都是很好的理解作品内容的资料。例如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所写的回忆文,我们同样可以找来其他各界人士对鲁迅先生及其作品的评价,与课文内容进行对比、印证,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鲁迅先生其人其事。
例文讲解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习题。
雪(节选)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lián)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却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嬉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选自《鲁迅散文集》)
1.【字词理解】鲁迅先生写作的那个时期,语言表达和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写出下列加点词的近义词。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 )( )
(2)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 )
【答案】南方 从来 消融
【解析】此题考查近义词,解答此题要在理解词语含义的基础上并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暖国:气候温暖的南方地区。向来:一贯如此:先前。消释:消除、处理、解除。
2.【句子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
(1)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联系上下文理解,将___比作“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写出了江南雪的____、___和充满生机的特点。
【答案】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认为不幸吗? 江南的雪 美艳 滋润
【解析】(1)此题考查理解句子的意思。这是一句拟人手法,提出耐人寻味的思索:“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从全文来看,他不能变成“灿烂”的雪花,似乎不幸,但他可以转化为蓬勃奋飞的北方雨的“精魂”,又未必是不幸。(2)此题考查修辞手法及作用。联系上下文理解,此句形容了江南雪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指江南的雪孕育着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此句把江南的雪比作“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写出了江南雪的美艳、滋润和充满生机的特点。
3.【题目感知】下面各组题目多多少少都与鲁迅相关,照样子,填序号。
雪 风筝 狗 猫 鼠( A ) 少年闰土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阿Q正传( )
奔月 补天 铸剑( ) 朝花夕拾 呐喊 彷徨( )
A.以事物命题 B.以人物命题 C.以事件命题 D.题目特别吸引人
【答案】B C D
【解析】此题考查命题。“ 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阿Q正传”都是写人的文章,所以题目是以人物命题的,“奔月、补天、铸剑”即“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干将莫邪铸剑”是叙事的文章,所以题目是以事件命题的;“朝花夕拾、呐喊、彷徨”的题目特别吸引人。
4.【内容梳理】作者围绕“雪”,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第1~3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6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写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以及孩子们塑雪罗汉的美好情境。 写朔方的雪在旋风中蓬勃奋飞的壮美景象。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通过阅读文章可知第1~3段写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以及孩子们塑雪罗汉的美好情境。第4~6段写朔方的雪在旋风中蓬勃奋飞的壮美景象。
5.【走近鲁迅】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说说对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的理解。
资料袋
作者借江南和朔方的雪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缅怀和对冷酷现实的否定。南雪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和憧憬,北雪抒发了作者战斗的情怀。南雪和北雪都有其不幸的一面,但现实的冷酷扼杀不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作者虽身处严寒肃杀的冬天,但追求的却是春天和光明。
——选自中国现代文学李关元教授评论
写作背景:鲁迅的《雪》写于1925年1月。当时正处于北伐革命的前夜,革命形势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鲁迅当时生活的北平仍在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反动势力猖獗,斗争极其激烈。鲁迅通过对江南和江北的雪景的对比描写,赞美了飞雪追求自由和顽强斗争的精神,表达了其对冷酷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抒发了对美好事物的赞颂和坚决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革命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蓬勃奋飞” 的北雪抒发了作者战斗的情怀,相比南雪,作者更喜欢北雪。他觉得朔雪才称得上是“雨的精魂”;而雨只有化为朔雪才是真正的幸福。鲁迅坚定了同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作斗争的决心,在黑暗中追寻革命的方向。
【解析】此题考查概括文段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及写作背景来理解。鲁迅先后用象征手法,通过对江南和北平的雪景的对比描写,相比南雪,作者更喜欢北雪。北方的雪冰冷坚硬,单调枯燥,十分孤寂,但却昂扬向上。寓含了作者坚强不屈、不懈斗争的品格。他觉得朔雪才称得上是“雨的精魂”;而雨只有化为朔雪才是真正的幸福。鲁迅坚定了同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作斗争的决心,在黑暗中追寻革命的方向。
类文训练
一、阅读《老舍先生(节选)》,完成习题。
老舍先生(节选)
汪曾祺
北京解放前有一些盲艺人,他们沿街卖艺,有的还兼带算命,生活很苦。他们的“玩意儿”和睁眼的艺人不全一样。老舍先生和一些盲艺人熟识,提议把这些盲艺人组织起来,使他们的生活有出路,别让他们的“玩意儿”绝了。为了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他把盲艺人请到市文联演唱了一次。老舍先生亲自主持,做了介绍,还特烦两位老艺人翟少平、王秀卿唱了一段《当皮箱》。这是一个喜剧性的牌子曲,里面有一个人物是当铺的掌柜,说山西话;有一个牌子叫“鹦哥调”,句尾和声用喉舌作出有点像母猪拱食的声音,很特别,很逗。这个段子和这个牌子,是睁眼艺人没有的。老舍先生那天显得很兴奋。
1.从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提倡——( ) 熟悉——( )
2.用恰当的小标题概括该段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叙述了老舍的一件什么事?你认为老舍先生和本课中的鲁迅先生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怀鲁迅》,完成习题。
怀鲁迅
郁达夫
①真是晴天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
②发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③二十二日上午八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④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⑤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的、更猛烈的寂光。
⑥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⑦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进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1.整体感知,短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可知“晴天霹雳”指的是____。这个词写出了作者_______。
3.仔细读画“   ”的句子,给关键词选择对应的含义。
A.对鲁迅去世的悲愤  B.对鲁迅的热爱  C.对鲁迅的敬仰
D.对鲁迅去世的悲痛 E.决心继承鲁迅的遗志 
真诚的脸( ) 热烈的脸( ) 悲愤的脸( )
将要破碎的青年男女的心肺( ) 紧捏的拳头( )
4.对“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点明时间,照应前文。
B.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让人们在悲愤中看到光明和希望。
C.微红的新月是胜利之光,鼓舞人们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D.渲染悲凉的气氛,烘托人们的悲愤之情。
三、阅读《鲁迅与萧红》,完成习题。
鲁迅与萧红
一九三四年十月,一个二十三岁的东北姑娘,突然闯进鲁迅先生的生活中,她立即引起鲁迅先生的注意。先生待她如亲人,又视她如调皮的女儿,她就是萧红。
一个陌生的东北姑娘,从遥远的关外来到举目无亲的上海。原来一颗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心,被几年的流浪生活打击得已经冰冷了。然而,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产生了,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
在这以前,这世界上已经有了一个寂寞的萧红,一个在生活中挣扎搏斗的东北姑娘。萧红呢,从小得不到父爱,没有家庭的温暖,她把鲁迅当作老师和父亲。原来的一双对人间有些怀疑的眼睛,一下子便明亮起来;一个孤立无援的贫弱女孩子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家。
鲁迅先生的一家同这个东北姑娘一见如故。鲁迅先生喜欢她,关怀她;许广平同情她,爱她,处处照应她。甚至连小海婴(周海婴,鲁迅先生的独生儿子)也不愿意离开这位年轻的、梳着两条小辫子的东北阿姨。萧红成了鲁迅先生家中的常客,亲密得宛如一家人。
萧红,正是由于鲁迅先生的帮助闯进了上海文坛。从此,一股沁人心脾、清新如朝霞的风便吹进了文艺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才华的青年女作家诞生了。是的,没有鲁迅先生在荆棘满地的前面为青年们开路,萧红同时代的一批青年作家也就不可能冲出牢笼走进文坛。
萧红在文坛上健步地奔跑。人们看到她前进的脚印下,也流着一位慈祥老人的汗珠,这位老人正是伟大的鲁迅。
1.联系上下文,说一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举目无亲:__________________
一见如故: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产生了,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这句中,“心里的冰块”指的是__________;“冰块开始融化了”是因为______________。
(2)“萧红在文坛上健步地奔跑。人们看到她前进的脚印下,也流着一位慈祥老人的汗珠,这位老人正是伟大的鲁迅。”这两句话中,“健步地奔跑”是指________;“汗珠”指的是_________。
3.结合本单元的课文和这篇短文,说说你心目中的鲁迅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完成习题。
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
一张瘦削的脸庞,透露出刚毅与坚强;两道犀利的目光,仿佛能刺透那沉沉的黑夜;一头不屈的硬发,根根显示出与恶势力的不调和。每每读完鲁迅的文字,眼前便会出现这样一个面部特写。这形象与那不朽的文字一起,随岁月的增长,由模糊而清晰了,终于画出了我心中的鲁迅先生。
在众多的作家群中,鲁迅是很突出的一个,也是特殊的一个。与其他举世瞩目的文豪相比,人们不禁要发出疑问;仅仅是以写小说、短小杂文见长的鲁迅,何以在世界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放出夺目的光彩?是的,鲁迅没有莎士比亚的累累巨著,没有卢梭的长篇自传,也没有屠格涅夫那清新优美的诗一般的笔调,更没有雨果那曲折动人的小说情节﹔然而,他的确是位伟大的作家,因为他首先是位伟大的战士。他生活在一片混沌的世界中,却异常地清醒与敏锐。他不屈地战斗着,抗争着,以思想作剑,寸笔为枪,划破漫漫长夜,挑出些许亮色。
“我时时解剖着别人,更多的却在解剖着我自己。”确实,鲁迅的坦率无所不在,无论对人对己。在热情勇敢的农村孩子中间,他看到了一个无知无能的“我”,在衣衫褴褛的人力车夫面前,他感受到了体面外袍下的自私自利的“我”。从学医到学文,从迷信“进化论”到辩证地看问题,鲁迅就是这样不断地自我督促,自我更新,“一面清算旧账,一面开辟新路”。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在那黑暗荒芜的年代里,多少青年聚集在这位先行者的周围,听他呼吸,跟随他呐喊。他用自己的心血引导莘莘学子,走上了真理与正义的道路。
一个真正的思想家,他思想的光芒是不会受时间与空间阻隔的。即便是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鲁迅那深邃的目光依然会使你幡然悔悟。当你醉心享乐,虚度光阴时,“浪费时间无异于慢性自杀”的警告,会使你吓出一身冷汗;当你无法把握自我,却又自欺欺人,逃避现实时,阿Q的形象能使你窥见自己的影子,猛然从梦中惊醒;当你钻入虚无主义的圈子里不能自拔,对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历史产生怀疑甚至自卑时,那一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反问,又使你重新挺起胸膛……
这,就是鲁迅。他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他属于历史,也属于现实。他严厉,又慈祥。他消失了,又永远在人们心中。
1.找出出文中的排比句,并说说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第1~5自然段,说说作者心目中的鲁迅是怎样的?这表达出作者对鲁迅的什么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鲁迅先生忧国忧民受人尊敬,他逝世后,很多人为他写挽联,请你也编写两句吧。(字数可不相同)
例:有名作,有群众,有青年,先生未死﹔不做官,不爱钱,不变节,是我导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答案】提议 熟识
【解析】本题考查对近义词的掌握,近义词指的是意思相近的词语,注意本题要从文章中找。提倡:指出事物的优点鼓励大家使用或实行。提议:指提出意见。熟悉:意思是了解得清楚,清楚地知道。熟识:意思是认识某人较久,认识事物较深刻。
2.【答案】为盲艺人谋划生计
【解析】本题考查对段落内容的概括归纳。解答本题要认真阅读文段,找出其中的人物、事件,通过阅读可知,本段主要讲述了老舍为盲艺人谋划生计。
3.叙述了老舍为盲艺人谋划生计的事。他和鲁迅都是关心底层人民疾苦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通过老舍为盲艺人谋划生计可知,他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鲁迅先生一样都是关心百姓疾苦的人。
二、1.【答案】听到鲁迅逝世的消息后,作者倍感震惊,怀着悲痛的心情去悼念鲁迅。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主要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结合原文的内容可以得出主要描写的内容是作者在听到鲁迅逝世的消息之后感到非常的震惊以及悲痛去悼念鲁迅。
2.【答案】鲁迅逝世的消息 对鲁迅之死的意外、震惊、悲伤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上下文的理解和辨析,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分析。根据原文内容“真是晴天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可以得出“晴天霹雳”指的是鲁迅逝世的消息,这个词写出了作者对鲁迅之死的意外、震惊、悲伤。
3.C B A D E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句子的理解和辨析,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理解。根据原文内容“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进行分析,对鲁迅的敬仰是真诚的脸;对鲁迅的热爱是热烈的脸;对鲁迅去世的悲愤是悲愤的脸;将要破碎的青年男女的心肺是对鲁迅去世的悲痛;紧捏的拳头是决心继承鲁迅的遗志。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语句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原文的内容“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可以得出这句话写出了在黑暗和悲痛中看大了一丝曙光和光明,这里“微红的新月”指的就是一丝光明,所以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让人们在悲愤中看到光明和希望。
三、1.【答案】单身在外,人地生疏。 初次见面就像老朋友一样。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释词语的能力。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也可以查阅工具书解释。举目无亲:单身在外,人地生疏。文中指萧红一个人在上海,人生地不熟。一见如故:初次见面就像老朋友一样。文中指萧红和鲁迅初次见面就像老朋友一样。
2.【答案】几年的流浪生活对萧红的打击 鲁迅家待她如亲人 萧红在文学界的成就 鲁迅对萧红的指引和关爱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填空。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1)文章前面写了“萧红原本一颗对未来充满憬憧的心,已经被几年的流浪生活打击得冰冷”,在遇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回来了,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由此可知“心里的冰块”指的是几年流浪生活的打击使萧红对未来失去了希望。文章后面写了“鲁迅先生的一家同这个东北姑娘一见如故。鲁迅先生喜欢她,关怀她;许广平同情她,关爱她,处处照应她;甚至连小海婴(周海婴,鲁迅先生的儿子)也不愿意离开这位年轻的、梳着两条小拜子的东北姑娘。萧红成了鲁迅先生家中的常客,亲密得宛如一家人。”可知“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是因为鲁迅先生一家给了萧红关怀和照顾。(2)文中“萧红在文坛上健步的奔跑。人们看到她前进的脚印下,也流着一位慈祥的老人的汗珠,这位老人正是伟大的鲁迅”这两句话中的“健步地奔跑”是指萧红闯进上海文坛,并成了青年女作家;句中的“汗珠”喻指鲁迅为了萧红的进步付出的心血。可从文中“萧红,正是由于鲁迅先生的帮助闯进了上海文坛。”“没有鲁迅先生荆棘满地的在前面为青年们开路,萧红同时代的一批青年作家也就不可能冲出牢笼走进文坛。”这些内容领悟出来。
3.鲁迅是一个关心爱护年轻人、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爱憎分明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文章写了鲁迅先生待萧红如亲人,又视地如调皮的女儿。萧红在遇到鲁迅后,把鲁迅当作老师和父亲,她的希望回来了,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在鲁迅的帮助下萧红闯进了上海文坛,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才华的青年女作家。由此可知,鲁迅是一位关心青年、慈祥、伟大的人。
四、1.【答案】当你醉心享乐,虚度光阴时……又使你重新挺起胸膛……
作用:增强语言的气势和感染力,突出了鲁迅先生带给人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排比句的理解。排比句是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排列起来组成的句子,能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有时两个句子的并列句也可以称为排比句。从“当你无法把握自我,却又自欺欺人,逃避现实时,阿Q的形象能使你窥见自己的影子,猛然从梦中惊醒;当你钻入虚无主义的圈子里不能自拔,对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历史产生怀疑甚至自卑时,那一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反问,又使你重新挺起胸膛……”可知,这个句子运用排比的手法,增强语言的气势,生动形象地突出了鲁迅先生带给人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
2.【答案】形容鲁迅先生对敌人绝不屈服,对待人民却把自己当作牛一样甘心为人民服务。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敌人的憎恨和对人民的无比热爱。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意思是横眉怒对那些丧尽天良、千夫所指的人,俯下身子甘愿为老百姓做孺子牛。这表达作者对人民的强烈的爱和对敌人的强烈的憎,表现了作者在敌人面前毫不妥协,为人民大众鞠躬尽瘁的崇高品德。鲁迅先生对敌人绝不屈服,对待人民却把自己当作牛一样甘心为人民服务。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敌人的憎恨和对人民的无比热爱。
3.【答案】作者心目中的鲁迅面对恶势力不屈不挠,首先是位伟大的战士,是位坦率无所不在,对敌人不屈服,对人民甘为孺子牛,思想光芒不受时间与空间阻隔的伟人。表达出作者对鲁迅的热爱、敬佩、崇拜之情。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能力。从“一张瘦削的脸庞,透露出刚毅与坚强;两道犀利的目光,仿佛能然而,他的确是位伟大的作家,因为他首先是位伟大的战士。他生活在一片混沌的世界中,却异常地清醒与敏锐。他不屈地战斗着,抗争着,以思想作剑,寸笔为枪,划破漫漫长夜,挑出些许亮色。刺透那沉沉的黑夜;一头不屈的硬发,根根显示出与恶势力的不调和。他用自己的心血引导莘莘学子,走上了真理与正义的道路。”可知,作者心目中的鲁迅是对敌人绝不屈服,一心只想为人民,时刻关注国家的命运。这表达出作者对鲁迅的热爱、敬佩、崇拜之情。
4.【答案】先生身虽死,精神却永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鲁迅先生的评价。可以从鲁迅先生的伟大事迹出发。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