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要素阅读
第六单元
单元语文要素概述
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关键句能突出地体现文章的旨趣,标示文章的思路,显示文章结构的特点。如:中心句、主旨句等。抓住文章的关键句,就能够准确把握文章中作者的主要观点。《浪淘沙(其一)》中关键句“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表达出作者逆流而上,奋发有为的豪迈浪漫的精神。《只有一个地球》首先围绕关键句"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说明了地球渺小的特点;接着围绕“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写了地球资源有限,却又被不加节制地开采或随意毁坏,说明地球面临自然资源枯竭的危险;然后围绕“人类不能指望地球被破坏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说明了人类移居是不可能的,一步步说明了“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最后发出了保护地球的呼吁。
阅读方法讲解
所谓文章的关键语句,是指一篇文章中能揭示中心、主旨、观点、情感、对象的句子;能表示文章脉络、层次、逻辑的句子;或者是内涵丰富或结构复杂的句子。比如首尾句、点睛句、抒情句、转承句、修辞句等。在阅读中抓好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有助于准确而又迅速地理解文章内容。
1.抓首句。一个语段往往是相对独立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转承作用。如《只有一个地球》第三自然段的首句:“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这句话提示了本段所要讲述的主要内容,即地球上的资源。
2.抓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具有四个特征: 一是课文中多次出现;二是哲理性较强;三是具有结论性; 四是意味深长,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青山不老》一文中:“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这句话既有哲理,又意味深长,而且出现在文章的末尾,起到结论性的作用。
3.抓转承句。有的语段有几层意思,为了使层次间连贯紧凑,中间常用转承句或转承词。如《只有一个地球》第七自然段,用一个“但是”和一个“再说”,进行了两次反转。
4.抓警句。有的语段中的有些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如《只有一个地球》末段首句:“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这句话警醒人们保护好地球。
5.抓矛盾句。语段中有些句子,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或相互依托,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如《青山不老》一文中:“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6.抓抒情句。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地表达出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如《三黑和土地》中的第一句:“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
7.抓特殊句。阅读语段时,有时会碰到一些特殊句式,只有弄清句式的特点,才能准确理解句意。为了更好地写景状物、传神达意,作者还往往会运用一些修辞格。如《青山不老》一文中:“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这是一个排比句式,同时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晋西北的恶劣气候描写得生动形象,与老人不屈的意志形成鲜明的对比。又如古诗《浪淘沙》,全诗采用了夸张、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十分生动。
8.抓尾句。语段中的尾句或概括总结全文,或留下余地让人思索,或饱蘸笔墨抒发情感。如上文提到的《青山不老》一文中:“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这一句既是全文的中心,又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例文讲解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习题。
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节选)
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②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持续40亿年。过了40亿年,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③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实在是太巨大了,“只要太阳吼一吼,地球立即抖一抖”。至于人类,却承受不了地球的任何抖动!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太阳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能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0万年为奋斗目标!
④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如果人们认为400年前伽利略是近代科学之父的话,那么这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过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与此同时,人类近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0年后乃至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
⑤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虽然人类可以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补充一些不可再生资源,但这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所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将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⑥其实,40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000万年内发生,而且人们完全能发射有超强破坏力的导弹,使小行星改变航道。所以,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可不必“杞人无事忧天倾”的。
⑦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
1.【整体感知】(1)默读短文,找出文中的关键句,画上“____”。
(2)思考:这个关键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
A.承上启下,伏笔铺垫 B.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C.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D.呼应上文,形成对比
【答案】(1)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2)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要仔细阅读分析作答。通读文章可知,第①自然段“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是文章的关键句(即中心句),在文章中起着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作用。
2.【梳理内容】结合关键句,短文从两个方面回答了所提出的问题:一个方面是太阳能否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另一方面是___________。
【答案】地球上的资源能按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多少年正常生活,人类能否合理利用资源。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把握。根据文章第①自然段“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再结合下文内容可知,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一个方面是太阳能否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另一方面是地球上的资源能按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多少年正常生活,人类能否合理利用资源。
3.【句子理解】联系上下文及资料袋,理解句子的意思。
(1)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
“来自人类自身”的威胁指的是_____________
(2)不过,太阳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0万年的年代里,太阳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能量的1%!
这一句使用______的说明方法,强调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
(3)所以,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可不必“杞人无事忧天倾”的。
资料袋: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依托,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
结合资料袋,我知道作者引用诗句是想说明地球上的人类不必_____________
【答案】人类对资源过度的消耗。 列数字 去忧虑和担心地球的外在环境发生反常的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要仔细阅读所给句子分析作答。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①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句意。②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意。③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④思考言外之意,理解句意。⑤分析修辞方法,理解句意。(1)根据第④自然段中“人类近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所消耗的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0年后乃至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分析可知,“来自人类自身”的威胁指的是人类对资源过度的消耗。(2)根据该句中“长达4000万年的光和热”这一具体数字可知,这句话使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强调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3)根据第⑥自然段中“40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000万年内发生,而且人们完全能发射有超强破坏力的导弹,使小行星改变航道。”分析可知,作者引用诗句是想说明地球上的人类不必去忧虑和担心地球的外在环境发生反常的变化。
4.【语段理解】阅读第④段,想想作者是怎样表达观点的。下面论述正确的是( )
A.围绕“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作者先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人类近400年来取得的成就比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取得的成就还大,同样消耗的资源总量也多得多。再说如不加以控制,后果难以想象。
B.“4000年后乃至40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作者用强烈的反问表达担忧之情。围绕这个观点,作者用作比较的方法,说明人类近400年来取得的成就和对地球的破坏同样巨大。
C.围绕“人类近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所消耗的资源总量”这一观点,作者先说人类的威胁来自人类本身,再说人类取得的成就和破坏同样巨大,最后用设问的方法表达担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段落内容的阅读理解。要仔细阅读题干中要求的段落,分析作答。本段围绕“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人类近400年来取得的成就比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取得的成就还大,同样消耗的资源总量也多得多。如不加以控制,后果难以想象。由此可知,B项中“人类近400年来取得的成就和对地球的破坏同样巨大”说法错误,C项中“围绕‘人类近400年来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也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所消耗的资源总量’这一观点”说法错误。
5.【观点表达】读第⑥~⑦段,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说说你对“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人类能在地球上活多久取决于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和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作者觉得第二方面更重要,即要控制人类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控制人类对生存环境的破坏,倡导人们保护自然环境。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义,要仔细阅读所给句子分析作答。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及下文内容分析可知,“但是,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类能在地球上活多久取决于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和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要控制人类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控制人类对生存环境的破坏,倡导人们保护自然环境。
类文训练
一、阅读《小公筷,大文明》,完成习题。
小公筷,大文明
公筷,即“公用的筷子”,是出于健康卫生的考虑,放在菜盘上让大家用来夹菜,但不能放进口里的筷子。使用公筷就像使用口罩一样,既能防止别人把疾病传染给自己,也能防止可能的疾病从自己身上传染出去。
围桌同餐,相互夹菜是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在其乐融融地共享美食时,我们有可能不小心“共享”了消化道传染病。比如,幽门螺旋杆菌是众多胃病的罪魁祸首,如有家人感染,其牙菌斑和唾液中会带菌,供餐食,筷子就可能成为病菌的传播媒介,增加其他亲人感染的概率。甲肝和戊肝更是典型的“病从口入”式消化道传染病,传递途径主要为粪口传播,如长期和患者公用碗筷,健康人也可能被传染。
“小公筷”带动“大文明”,为了自身和他人的健康,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我做起,营造“舌尖上的文明”,让卫生、文明的用餐方式惠及每个人。
1.文章中的文字与图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使用公筷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公筷与个人的筷子混淆的问题,请在上面的图文中找到解决的办法,并作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不用公筷,互相夹菜才显得关系亲密,感情好,所以使用公筷没有必要。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请结合上述图文内容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短文,完成习题。
材料一: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多,但由于人口数量庞大,人均用水量就低,而其中能作为饮用水的水资源有限。大量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其他废弃物进入江河湖海等水体,超过水体自净能力造成了严重污染。据统计,我国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市水域中78%的河段不适合做饮用水源。
材料二:
图(一) 图(二)
1.材料一所表达的主要意思是__________。
2.材料一中,画线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
3.材料二主要说明的是_____(写序号)
①水污染很严重。 ②水污染的主要来源。 ③如何防止水污染。
4.读图(二)中一滴水的话语,“水滴”想要表达的观点是________。
5.某印染企业,将工业污水直接排入赣江。你觉得这样做对吗?试着从几方面表达清楚自己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字典老师》,完成习题。
字典老师
①字典是无声的老师。在校园学习阶段,是字典为我们释疑解惑,不断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在我们工作以后,同样是字典为我们把关纠错,保证文化产品的内容质量和文字质量。
②在老一辈艺术家中,“带着字典拍片”早已成为习惯。电影艺术家孙道临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银幕形象风流倜傥,按今天的话说,绝对是个“帅哥”;演技更为精湛,一招一式,无不传神。然而他却是“艺高胆不大”,哪怕是排练一首短诗,也会在包里装着一本《新华字典》备查,唯恐稍有闪失。正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严谨”,练就了他的台词功夫,在演艺界有口皆碑:不仅嗓音浑厚,吐字清晰,而且发音准确,字正腔圆,没有在演出中念过什么白字。孙道临先生曾经真诚地说:“中国字那么多,念不出来没什么难为情;但如果想当然地乱念,那是对不起观众的。”
③由孙道临想到了巴金老人。巴老健在的时候,我们曾多次登门祝贺他的生日。他的书房里有一张简陋的狭小的书桌,《随想录》中的不少文章,便是在这张书桌上完成的,让人见了肃然起敬。我们每次去的时候,见到书桌上除了摆放着纸、笔之外,还有一本《现代汉语词典》。遇到一时想不起来的字,巴老总是会翻开词典,查清楚以后才肯落笔。这就是一代大家的写作态度。《随想录》的手稿本,我至少读过三遍,几乎没发现什么错字,原因大概就在此吧。
④字典对人们学习及工作的帮助是如此之大,怎能不称之为我们的老师
1.用“___”画出作者在本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
2.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列举了两个事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的事例,完成练习。
艺术家如此,文学家如此,政治家又何尝不是如此 毛泽东主席便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辞源》伴随毛主席转战南北。毛主席深夜写作时,常常会在奋笔疾书的间隙,停下来翻翻《辞源》。
(1)如果需要补充事例,这个事例放在文中最恰当的位置是( )。
A.①②之间 B.②③之间 C.③④之间 D.④之后
(2)关于是否在文中补充这个事例,同学们有不同的意见,你同意______的观点。
文文:不需要补充,文中的两个事例已经足够说明作者的观点了,再补充就略显重复了。
刚刚:需要补充,三个或三个以上的事例可以代表一般规律,这样从艺术家、文学家、政治家等不同人群进行论证,更有说服力。
四、阅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完成习题。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材料一)
①2019年12月底以来,湖北省武汉市及全国其他地区陆续出现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这种病毒从何而来?
②病毒学家明确指出,新型冠病毒和SARS是相当遥远的亲戚,两者之间的基因序列差距很大。SARS的天然宿主很可能是蝙蝠,新冠病毒的天然宿主也很可能是蝙蝠。
③新冠状病毒对人体的危害极大。目前该病毒造成的综合死亡率在3%左右。通常患者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大约半数患者会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少部分患者可快速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和出凝血功能障碍,甚至死亡。
④根据前期诊治经验,发病前2周内有武汉市旅行史、居住史或接触过来自武汉的发热伴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患者发热的同时具有肺炎影像学特征,就可判断为疑似病例。在此基础上,对病患实时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方可确诊。这就是新型冠状肺炎确诊的流程。
(材料二)
①对于外界关心的新型肺炎是否存在人传人的现象。钟南山院士给出回应:肯定会人传人。目前广东有2个病例,本人没有去过武汉,但家中有人去了武汉并且得了病,他们也染上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多名未到过武汉的医护人员在接触医治新冠患者时出现感染症状。
②病毒传播的主要方式:一是飞沫传播: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产生的飞沫进入易感粘膜表面;二是接触传播:在接触感染者接触过的东西后触碰自己的嘴、鼻子或眼睛导致病毒传播;三是空气传播:病原体能在长时间远距离散播后仍具有传染性。
③预防病毒传染的主要途径:佩戴口罩,可以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开窗通风,加强空气流通,是有效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注意卫生,勤洗手,用肥皂和清水搓洗20秒以上;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场所。
(材料三) “公开报道及论文中的各省市无症状感染者比例”
1.阅读“材料一”,文章从哪三方面介绍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毒来源、______和_____。
2.阅读“材料一”,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陈某,1月20日湖北回温,31日出现发热症状,核酸阴性,可确诊新冠病毒感染。( )
(2)李某,有确诊病例接触史,2月8出现发烧症状,10日CT显示肺部感染,核酸检测呈阳性,可确诊新冠病毒感染。( )
(3)林某,无武汉市旅行史、居住史,2月10日出现发烧伴有呼吸道感染症状,可判断为疑似病例。( )
3.阅读“材料二”,关于“对于外界关心的新型肺炎是否存在人传人的现象”,钟南山给出怎样的观点?他又列举了哪两个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观点 事例一
事例二
4.阅读“材料二”,下列不属于新冠病毒传播方式的一项是( )。
A.飞沫传播 B.血液传播 C.接触传播 D.空气传播
5.阅读“材料三”,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全国无症状感染者比例是1.83% B.浙江无症状感染者人数多于其他省市
C.湖南无症状感染者比例高于山东 D.黑龙江无症状感染者人数多于贵州
6.近期,随着天气逐渐炎热,小明的妈妈在出入菜市场、超市等公共场所经常不愿意佩戴口罩,如果你是小明,结合以上材料,你会怎么劝说她。
参考答案
一、1.【答案】与他人围桌同餐时,大家要使用公筷公勺,文明卫生。
【解析】考查了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结合句子“为了自身和他人的健康,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从我做起,营造‘舌尖上的文明’,让卫生、文明的用餐方式惠及每个人。”和图片内容可知,文章中的文字与图片主要表达的观点是与他人围桌同餐时,大家要使用公筷公勺,文明卫生。
2.【答案】使用比个人筷子更长的筷子,或是不同花纹的筷子作为公筷,都可以将公筷和个人筷区分开来。
【解析】考查了读文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可知,使用比个人筷子更长的筷子,或是不同花纹的筷子作为公筷,都可以将公筷和个人筷区分开来。
3.【答案】我认为这种观点不对。使用公筷既能防止别人把疾病传染给自己,也能防止可能的疾病从自己身上传染出去,有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是尊重他人、文明卫生的用餐方式。
【解析】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学生结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回答即可。即:我认为这种观点不对。使用公筷既能防止别人把疾病传染给自己,也能防止可能的疾病从自己身上传染出去,有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是尊重他人、文明卫生的用餐方式。
二、1.【答案】我国水资源污染严重,饮用水源减少。
【解析】考查对材料主要信息的概括。通过阅读信息内容,可知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多”,但由于人口数量庞大,污染等问题,我国水资源污染严重,饮用水源减少。抓住关键信息“水资源污染严重”和“饮用水源减少”进行概括即可。
2.【答案】列数字
【解析】考查对说明方法的掌握。通过划线句子中“82%”“78%”可知,这里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3.【答案】②
【解析】考查对关键信息的掌握。注意观察图片内容,通过图表显示信息,可以分析出材料二主要说明的是水污染的主要来源。 ②正确。
4.【答案】地下水污染严重
【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分析。通过“水滴”的话语“藏在地下也得不到点清净……”可知,地下水污染严重。
5.【答案】这样做不对。工业污水含有重金属、细菌、病毒等多种污染源,直接排入赣江,会污染水源,影响人类健康。
【解析】本题是表达看法类题目。首先要亮明自己的观点,判断这种做法的对错。接着从几方面表达观点,本题可以从将工业污水直接排入赣江的坏处进行分析。注意语言流畅,逻辑清晰。
三、1.【答案】字典是无声的老师。
【解析】这道题考查获取信息的能力。解答这道题,要从第①段中去找,短文所写的两个事例都是为了说明“字典是无声的老师”这个观点的。
2.【答案】电影艺术家孙道临带着字典拍片 巴金老人的书桌上一直放着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以备写作时查询
【解析】这道题考查整体感知的能力。解答这道题,只要把每个事例按照“谁干了什么事”这个思路概括出来即可。第一个事例讲的是电影艺术家孙道临的故事,他在排练时,包里随时装着一本《新华字典》。第二个事例讲的是巴金老人的故事,他的书桌上一直放着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写作时遇到一时想不起来的字,巴老总是会翻开词典,查清楚以后才肯落笔。
3.【答案】C 刚刚
【解析】这道题考查形成解释的能力。第1题,阅读短文可知,第②段讲的是电影艺术家孙道临,第③段讲的是文学家巴金,“艺术家如此,文学家如此,政治家又何尝不是如此?”这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的是第②③段的内容,所以,应该放在③④之间。第2题,虽然是三个事例,但这三个事例并不重复,而是从艺术家、文学家、政治家三种不同人群进行说明,补充这个事例更有说服力。
四、1.【答案】对人体危害大 确诊流程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材料内容。材料一的第二段写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来源;根据“新冠状病毒对人体的危害极大。”可知第三段写了病毒对人体的危害极大;根据句子“这就是新型冠状肺炎确诊的流程。”可知第四段写了病毒确诊的流程。
2.【答案】× √ ×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掌握。(1)根据材料一“对病患实时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方可确诊。”可知本句叙述错误。(2)根据材料一“对病患实时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方可确诊。”可知本句叙述正确。(3)本句林某无武汉市旅行史、居住史,不符合确诊新冠病毒感染的条件。本句叙述错误。
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肯定会人传人 广州2各病例未到过武汉,接触有感染的家人而得病。 多名未到过武汉的医护人员出现感染症状。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掌握。根据句子“钟南山院士给出回应:肯定会人传人。”可知观点是“肯定会人传人”。根据句子“目前广东有2个病例,本人没有去过武汉,但家中有人去了武汉并且得了病,他们也染上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多名未到过武汉的医护人员在接触医治新冠患者时出现感染症状。”概括出事例。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根据句子“病毒传播的主要方式:一是飞沫传播;二是接触传播;三是空气传播。”可知答案。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掌握。A.本句题干叙述正确。全国无症状感染者比例是1.83%.B.本句叙述正确,浙江无症状感染者108人,多于其他省市。
C.本句叙述错误,湖南无症状感染者是36人,山东无症状感染者是14人。D.本句叙述正确,黑龙江无症状感染者是104人,贵州无症状感染者是15人。
6.【答案】妈妈,去人口密集的地方还是要带上口罩。第一,新冠肺炎会人传人,去人群密集地存在感染风险;第二,新冠肺炎病毒主要是通过飞沫、接触和空气传播的,戴口罩能效降低感染风险。第三,全国陆续出现无症状感染患者,疫情还没有得到完全的控制。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要求劝说妈妈带口罩。劝说要做到有理有据,语气要温和,语言要亲切。根据新冠病毒会人传人的特点以及传播途径进行劝说。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