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语文要素阅读(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语文要素阅读(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13 17:32: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语文要素阅读
第五单元
单元语文要素概述
体会文章是怎样文绕中心意思来写的。本单元的课文,都运用了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的写作方法。《夏天里的成长》围绕“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中心,描写夏天里有生命的植物、动物,甚至无生命的河流、铁轨、柏油路的“生长”,最后写人的成长,观察细腻,中心突出。《盼》中叙述了“我”得到新雨衣,盼望下雨穿雨衣、想借买酱油穿雨衣、如愿穿上雨衣的经历,通过语言、动作、心理描写,详细、具体地展示了小孩子“盼”的心理。
阅读方法讲解
文章的中心意思,就是通过主要内容表达的思想、观点、情感或态度等。文章的中心意思都是通过一定的材料来体现的。如果说中心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材料则是文章的"筋骨"和"血肉"。因此,阅读一篇文章不仅要理解其中心意思,还要能明白这个中心意思是通过哪些材料表现出来的,文章通过议论材料表达了怎样的中心。自然中的人、事、物等都可以成为文章的材料,阅读时,就要看文章使用了哪些材料,这些材料是怎样安排的,是否很好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作者为了将中心意思表达得充分、全面、深刻,往往不只是从单一层面来表达,而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层面来展开。因此,在阅读文章时,我们不但要能整体感知文章的中心意思,还要能够知道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达中心意思的。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主要内容入手。(1)可以抓住主要人物的语言、行为和内心活动,分析其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面貌、思想品质和特点。(2)可以抓住主要事件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3)可以抓住文章中的重点语段表现出来的思想、观点、情感或态度。
2.从中心句入手。有的文章,作者用简单明了的句子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意思,我们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把中心句找出来,再仔细体会,能帮助我们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意思。中心句一般有四类:1.篇首点题;2.篇末点题;3.过渡句或过渡段点明中心;4.借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点明中心。
3.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有些记叙文的题目就十分明确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意思。如《夏天里的成长》。我们还可以考虑用扩句的方法,在题目的基础上,加上适当的词语,扩展成意思完整的句子,就是文章的中心意思。当然,用这种方法体会文章的中心意思,还要先认真阅读文章的主要内容,再仔细考虑题目与中心意思的内在联系。
例文讲解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习题。
瓶盖上的童年
①作为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我不但经历了国家改革开放、发展强大的整个过程,两且亲身感受了社会的巨大变迁。
②我生在农村,小时候家里穷,根本就别指望父母会花钱买玩具。但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任凭物质再缺乏也抹杀不了孩子的天真和童趣。
③有一年暑假,永然的叔叔从城里回家小住,带回来一副中国象棋。永然的叔叔有时也带我们玩几盘,小孩子学得快,我们很快就知道了“马走日子象飞田,炮打过去一溜烟”等基本走法。那几天,我们几乎天天泡在永然家,瞅准机会就拿出象棋“杀几盘”。可好景不长,永然的叔叔回城了,带走了他那副可爱的象棋。
④自此我们好像“丢了魂”似的,玩什么都感到没意思,于是四处琢磨谁家有象棋。但是找不着……记不清是谁提出了自己制作象棋的想法。主意一出,全体响应。
⑤用什么做棋子呢?32颗棋子,不但形状一样,还得分成两种颜色,一下子凑这么多不容易。我们先用硬纸片,太薄,拿着不顺手;用小木块,找不到那么多……最后,想到了瓶盖。当时在农村,夏天流行“格瓦斯”——一种麦芽汁发酵饮料,2角钱一瓶,大人干一天活都爱买上两三瓶消暑解渴,所以瓶盖很好找,而且每个瓶盖里都有一个白色的皮垫,上面可以用圆珠笔写字。不到两天的时间,我们找了50多个瓶盖,从中又挑出来32个新瓶盖。永然从他当老师的父亲那里找来蓝色圆珠笔、红色圆珠笔,我们在瓶盖里面的皮垫上写上“将”“车”“马”“炮”等字,就做好了棋子。
⑥用什么做棋盘呢?我家的草棚里有一个盛石灰的牛皮袋,我从上面剪了一大块牛皮纸,裁成大长方形,用蓝色圆珠笔画出“楚河汉界”。棋盘也做好了。
⑦由于人多,大家都想玩,我们就先后用瓶盖做了三副象棋。从此在整个暑假,我们一有时间就凑到一起,在树底下、在房顶上、在门洞里……肆无忌惮、快快乐乐地玩着我们的象棋。痛痛快快玩了一段时间,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大家不再慌着下棋了,兴趣又转到别的方面了,童年的时光就这样在如斯的欢乐中悄然流逝。
⑧回想过去,尽管贫寒的日子曾带来许多遗憾和沮丧,但“少年不识愁滋味”,我们的童年也不乏快乐。其实,穷也罢,富也罢,生活总不是圆满的,快乐要靠自己去找。
1.【理解句段】如果阅读目的是“象棋的制作”,应重点关注的内容是第( )自然段。
A.①② B.③④ C.⑤⑥ D.⑦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学生通读原文后可知,第⑤⑥段讲到“象棋的制作”,所以选C。
2.【信息提取】作者和小伙伴们制作象棋的直接原因是( )。
A.生活在农村 B.家里非常穷 C.象棋被带走 D.爱玩的天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结合“可好景不长,永然的叔叔回城了,带走了他那副可爱的象棋”可知选C。
3.【合理练习】“夏天流行‘格瓦斯’——一种麦芽汁发酵饮料”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表示声音延长 B.表示解释说明 C.表示话题转换 D.表示提示下文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理解。前面说“格瓦斯”,后面说“一种麦芽汁发酵饮料”,由此可知“格瓦斯是一种麦芽汁发酵饮料”,所以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选B。
4.【内容梳理】如果将“找瓶盖自制象棋”这一情节插入文中,应处于( )。
①永然的叔叔带回象棋②和永然的叔叔下象棋③永然的叔叔带走象棋④和小伙伴们下象棋
A.①之前 B.①②之间 C.②③之间 D.③④之间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永然的叔叔带走象棋后,孩子们提出了自己制作象棋的想法,所以“找瓶盖自制象棋”这一情节应插入③④之间,选D。
5.【总结写法】对文章结尾段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篇末点题,点明中心 B.篇末点题,深化中心
C.篇末点题,首尾呼应 D.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段落作用的理解。结合“回想过去,尽管贫寒的日子曾带来许多遗憾和沮丧”可知总结了全文,结合“穷也罢,富也罢,生活总不是圆满的,快乐要靠自己去找”可知点明了中心,所以选D。
6.【题目感知】对本文以“瓶盖上的童年”为题的好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制造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B.瓶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表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C.透露了情感主旨,表达了童年时期虽然贫穷,但生活充满了快乐的情感
D.透露了情感主旨,表达了童年时期很贫穷,生活没有快乐的情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标题含义及作用的理解。结合“瓶盖”可知比较有趣,所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A正确。结合文章内容可知,“瓶盖”在文中多次出现,且对文章主要内容起连接作用,所以B正确。结合文章内容可知,“瓶盖”表明生活比较贫穷,所以只能玩“瓶盖”做的玩具,但是生活非常快乐,所以C正确。由此可知D错误。
7.【句子分析】第⑦自然段划线的句子中“在树底下、在房顶上、在门洞里……”改为“在任何地方”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好。理由是换线句子“在树底下、在房顶上、在门洞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很好的表现了我们在任何地方都想下象棋,生动表现出我们对象棋的热爱之情;如果换成“在任何地方”,就显得平淡无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句子详细具体地描述下象棋的地点,强调了“我们”对下象棋的喜爱,也强烈地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如果换成“在任何地方”,就显得平淡无奇。
类文训练
一、阅读短文,完成习题。
一支弯曲的木橹,在水面上一来一回悠然搅动,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都被这不慌不忙的木橹搅碎,碎成斑斓的光点,迷离闪烁,犹如在风中漾动的一匹长长的彩绸,没有人能描绘它朦胧炫目的花纹……
有什么事情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小小的木船,在窄窄的河道中缓缓滑行,拱形的桥孔一个接一个从头顶掠过。贞丰桥,富安桥,双桥……古老的石桥,一座有一座的形状,一座有一座的风格,过一座桥,变换了一道风景。站在桥上的行人低头看河里的船,坐在船上的乘客抬头看着桥上的人,相看两不厌,双方的眼帘中都是动人的景象。
周庄的河道呈“井”字形,街道和楼宅被河分隔。然而河上有桥,石桥巧妙地将古镇连缀为一体。据说,当年的大户人家,能将船划进家门,大宅后院,还有泊船的池塘。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一个外乡人到周庄,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以及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景物。
1.“有什么事情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这句话是_____句,这句话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在周庄泛舟有诗意的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如何理解“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短文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 )
A.美丽的周庄 B.周庄水韵 C.我爱周庄
5.结合自己的理解,请你试着从课文主旨和文章写法两个不同的角度提出两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艺术宝库——“莫高窟”》,完成习题。
艺术宝库——“莫高窟”
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坐落在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四周布满沙丘。在断崖绝壁之上,492个洞窟像蜂窝似的排列着,其中最有价值的要数彩塑、壁画和藏经洞。
莫高窟保存着三千多尊彩塑。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称赞。
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悉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莫高窟里还有一个面积不大的洞窟——藏经洞。 洞里曾藏有我国古代的经卷、文书、帛画、刺绣、铜像等六万多件。由于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大量珍贵的文物被外国入侵者掠走。第一个来敦煌窃取藏经洞文物的是英国人斯坦因。斯坦因原为匈牙利人,后加入英国籍。1922年,24箱经卷和5箱经过仔细包扎好的绢画、刺绣等艺术品,平安地存在伦敦的英国博物馆里。如今,仅存的部分经卷,陈列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处。
1.文章介绍了莫高窟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画线句子是______句,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
3.“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这句话运用了_____和_____的说明方法。
4.“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这段文字描写了莫高窟里______上的______。
5.这篇文章想要表达的主旨是( )。
A.对莫高窟中大量文物的丢失表示惋惜。
B.对外国侵略者的做法表示不满。
C.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其中饱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三、阅读《人性的脊梁》,完成习题。
人性的脊梁
1993年,苏丹全国爆发饥荒,饿殍遍野,惨不忍睹。
有一个叫凯文·卡特的西方摄影记者,在苏丹游历。
一个极其偶然的时候,在一片荒郊野外,他看见一只兀鹰站在一堵墙上,目不转睛地盯着一个骨瘦如柴的女孩。就在兀鹰扑向女孩的一刹那,艺术的灵感在他心头一闪,他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按下快门,拍下一张极为传神的特写照片。
很快这张照片被众多西方国家的媒体刊载传播,它以不同寻常的艺术视角向世人展示了大饥荒给苏丹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绝望。
这幅摄影作品获得了1993年度摄影方面的众多国际大奖,凯文·卡特也因此在摄影界声名鹊起。
但时隔不久,便传来了年仅33岁的凯文·卡特在自己的寓所中自杀身亡的消息。人们深感震惊和费解:一位有着如此美好前途的摄影记者怎么会亲手结束自己的生命呢?
后来人们从他的遗书得知,他是死于良心的谴责。
原来,凯文·卡特认为他的荣誉是用作品中小女孩的生命换来的,他本该救助那个可怜无助的小女孩,但他只顾着捕捉摄影的最佳时机,使得那个可怜的小女孩成为兀鹰的口中食。虽然他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成功和荣誉,但无法摆脱良心的谴责和煎熬。因此,他选择了自杀。
得知事情的真相后,人们在为凯文·卡特的自杀感到遗憾和惋惜的同时,也对他这种将良心置于荣誉和生命之上,勇于自我批评、自我反省的精神大为赞誉。
良心是人性的脊梁,如果不能在灵魂的坝坎上修筑一条柔性的道德防线,人很容易在私心的驱使下迷失自我,在功利的诱惑下丧尽天良。
良心,唯有良心,才能撑起人性大厦,才能使这世间充满浓浓的人情味。
1.读短文,用“ ”画出体现“凯文·卡特在摄影界声名鹊起”的句子。
2.读短文,用“﹏﹏﹏”画出人们得知凯文·卡特自杀的真相后对他的看法。
3.第6自然段的第二句话是_____句,它在文中起_____的作用。
4.短文的主旨内涵是什么?选择了凯文·卡特哪两个事例来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凯文·卡特的做法,你赞成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受伤的核桃树》,完成习题。
受伤的核桃树
①老家里有几棵核桃树,每年春夏之交,长得枝繁叶茂,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没事的时候我就数树上的花朵,看看今年到底能结多少核桃。数不胜数的花让我心里暖暖的,今年核桃肯定能够大丰收。我望着核桃树,脸上是掩饰不住的对丰收的渴盼表情。
②核桃刚成形的时节,邻居家馋嘴的小孩经常趁我们不注意的时候,用石块、长棍将我家伸出墙外的核桃树一阵乱打。等我出门时,他们早已跑得无影无踪。看到地上打落的树枝和叶子,我很心疼。毕竟果实还没成熟不能入口啊!再看看被打伤的核桃树,有的树枝被打断了,歪歪斜斜掉了下来,有的枝桠主杆被打断了仅仅连着一点点树皮,有的核桃皮被打烂了,惨不忍睹。我很痛心地叹息道:“完了,今年的核桃肯定减产了!”站在一边的父亲却笑嘻嘻地说:“这是好事啊,这是好事!”我弄不懂,父亲到底是什么意思。父亲说:“等秋天收核桃的时候你就明白了。”语气平和坦然,一点都没有责备人家的意思。
③此后,经常有不懂事的小孩子光顾我家,趁我们不在家或者不注意的时候袭击我家的核桃树。我想出门拦阻时,总被父亲劝住:“由着他们吧,实际上他们在帮我们的忙呢。”父亲如此宽宏大量,我也不好再说什么了,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由着性子用石块、棍子和我家的核桃树亲密接触。
④快到秋天收核桃时节,我发现我家的核桃树遍体受伤,几乎没有一根完整的树枝。同时,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被小孩子打过的核桃枝上的核桃比没有打过的树枝上结的核桃大多了,而且果实也比一般的多。核桃成熟后一尝,果然受伤的核桃比没受伤的核桃可口得多。这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便向父亲请教其中的原因。
⑤父亲解释说:“核桃树的脾性和一般的果树不一样,越是使它的枝丫受伤,它长得越茂盛,果实越香,而且第二年比第一年更好,尤其是正在结果成形的时候受的惩罚越多越利于结果。”吃了多年核桃,我从没深究过其中的奥秘,父亲的一席话使我恍然大悟。
⑥第二年挨打的那些枝丫长势比第一年还茂盛蓬勃,花开得更艳更密。
⑦我在想,这个植物界的道理同样适合我们。一个人如果在适宜的方式下受到更多的痛苦、灾难、挫折,他生命的枝头结的果实比顺境中结出的果实更甜更香些。好比成功不一定要经历失败的过程,但可以肯定,在失败的逆境中人的潜力,比在顺境中发掘得更深些、更大些。
⑧与自然界而言,或许命运更喜欢垂青那些伤痕累累却又倔强地迎着灾难和风雨生长的种子;与人生而言,或许命运更喜欢将最丰硕的果实馈赠给那些含着泪微笑的灵魂。
1.事件概括:可以运用要素归纳法、抓关键句法来概括。
主要记叙了邻家小孩_______,父亲_________,“我”________,引出出人意料的结果__________
2.内容理解:小时候,“我”面对受伤的核桃感到心疼,而父亲却不以为然。联系上下文和相关语句,写出父亲不以为然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情感会意:概括“我”对核桃树的感情变化过程。( )
A.渴盼一心疼—无奈—惊喜
B.渴盼—痛心一生气一惊喜
4.文章第①自然段和第⑥自然段有什么关系?都提到老家那几棵核桃树的长势,这样写有什么妙处呢?( )
A.桃树的长势之好,生命力之强,引出下文的故事,结尾再写核桃树的长势,与开头相照应,揭示了核桃树越是受打击越是长得好的特点,强化了主旨。首尾呼应,深化主题。
B.开头写核桃树的长势之好,生命力之强,引出下文的故事,结尾再写核桃树的长势,与开头相照应,揭示了核桃树越是受打击越是长得好的特点,强化了主旨。
C.首尾呼应,深化主题。开头写核桃树的长势之好,生命力之强,引出下文的故事,结尾再写核桃树的长势,与开头相照应,揭示了核桃树越是受打击越是长得好的特点,强化了主旨。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与核桃树一样,在挫折中不断成长,越挫越勇,努力奋斗。
参考答案
一、1.【答案】反问句 强调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
【解析】考查分析理解句子。所给句子是反问句(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表达的意思是没有什么事情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有诗意,在这里强调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
2.【答案】倒映在水中的石桥、楼屋、树影,还有天上的云彩和飞鸟,小小的木船,窄窄的河道,拱形的桥孔,古老的石桥。
【解析】考查信息提取能力。找到关键句“有什么事情比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更富有诗意呢?”可以知道,第二自然段接下来的内容是对在周庄的小河里泛舟具有诗意的具体形容,所以在本段找出对应即可。
3.【答案】威尼斯是水城,可以相媲美,通过对比,突出江南水乡的特色,富有诗意
【解析】考查理解句子含义。本文明明写的是周庄的景象,却提到了威尼斯,是想通过对比,突出江南水乡的特色,富有诗意。
4.【答案】B
【解析】考查给文章拟定题目。文章题目要与文章相符且具有概括性,能吸引读者注意。本文主要围绕周庄的“水”进行描写,选项B更恰当。
6.【答案】写作方法: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或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课文主旨:作者描写周庄要表达什么情感?
【解析】本题答案不唯一,能根据课文主旨和文章写法两个不同的角度提出两个问题即可。
二、1.【答案】彩塑 壁画 藏经洞
【解析】考查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阅读可知,第一自然段总说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然后重点介绍了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及藏经洞,最后一自然段总结文,说明了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赞扬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2.【答案】过渡句 承上启下
【解析】考查了学生对于过渡句的辨析。“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为过渡句,其中上半句总结上文,下半句启示下文,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答案】举例子 列数字
【解析】此题考查句子的理解能力,句子中“长达16米”可以看出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举了这个卧佛的例子,属于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4.【答案】壁画 飞天
【解析】此题考查句子的理解能力,这个句子在第三自然段,从句子“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悉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可以看出描述的描述的是壁画上的飞天。
5.【答案】C
【解析】这篇说明文介绍了我国西北边睡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曾经藏有大量文物的藏经洞,赞扬了我国古代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表达了作者强烈的自豪感。C选项是文章想要表达的主旨,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其中饱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三、1.【答案】很快这张照片被众多西方国家的媒体刊载传播。 这幅摄影作品获得了1993年度摄影方面的众多国际大奖。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从文中提取信息。我们可以从以下句子找到答案:很快这张照片被众多西方国家的媒体刊载传播。 这幅摄影作品获得了1993年度摄影方面的众多国际大奖。
2.【答案】得知事情的真相后,人们在为凯文·卡特的自杀感到遗憾和惋惜的同时,也对他这种将良心置于荣誉和生命之上,勇于自我批判、自我反省的精神大为赞誉。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从文中提取信息。同样,我们可以从以下句子找到答案:得知事情的真相后,人们在为凯文·卡特的自杀感到遗憾和惋惜的同时,也对他这种将良心置于荣誉和生命之上,勇于自我批判、自我反省的精神大为赞誉。
3.【答案】过渡句 承上启下
【解析】过渡句是一个句子,承接或总结上面的内容,同时提示或领起下面的内容。它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到点明文章主旨的作用。
4.【答案】主旨:良心,唯有良心,才能撑起人性大厦,才能使这世间充满浓浓的人情味。事例:①凯文·卡特拍下了兀鹰扑向女孩的照片而声名鹊起;②凯文·卡特死于良心的谴责。
【解析】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原文,深刻理解原文内容。通过阅读原文我们知道,本文的主旨是:做人要讲良心。良心,唯有良心,才能撑起人性大厦,才能使这
世间充满浓浓的人情味。具体事例为:①凯文·卡特拍下了兀鹰扑向女孩的照片而声名鹊起;②凯文·卡特死于良心的谴责。
5.【答案】不赞成。无论是拍摄还是自杀,都不能为自己赎罪,应该多为那些在穷苦中生活的儿童做一些事情。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同学们言之有理即可。我们在做此题时,要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我们要用恰当的语言,将自己想象到的语句表达出来,要语句通顺,表意明确,符合题目要求。
四、1.【答案】打核桃树 阻拦“我”出门阻拦小孩子 不理解父亲为什么阻拦“我” 受伤的树枝结的核桃多、大且可口
【解析】本题是对概括事件的考查。要素归纳法。事件概括,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事件的主要内容。起因:邻家小孩打核桃树,父亲阻拦“我”出门阻拦小孩子;经过:不理解父亲为什么阻拦“我”,父亲为我解释原因,引出结果:受伤的树枝结的核桃多、大。
2.【答案】父亲解释说:“核桃树的脾性和一般的果树不一样,越是使它的枝桠受伤,它长得越茂盛,果实越香,而且第二年比第一年更好,尤其是正在结果成形的时候受的惩罚越多越利于结果。”
【解析】本题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原文第⑤自然段父亲的话,“核桃树的脾性和一般的果树不一样,越是使它的枝丫受伤,它长得越茂盛,果实越香,而且第二年比第一年更好,尤其是正在结果成形的时候受的‘打击’越多越利于结果”。即可找到第2题的答案。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情感。作答此题,要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找到相关语句,提炼概括。注意借助示例。①段“没事的时候我就数树上的花朵,看看今年到底能结多少核桃。数不胜数的花让我心里暖暖的,今年核桃肯定能够大丰收。我望着核桃树,脸上是掩饰不住的对丰收的渴盼表情”中心理描写以及神态描写,可以概括出“我”对核桃树的情感是渴盼。②段“核桃刚成形的时节,邻居家馋嘴的小孩经常趁我们不注意的时候,用石块、长棍将我家伸出墙外的核桃树一阵乱打。等我出门时,他们早已跑得无影无踪。看到地上打落的树枝和叶子,我很心疼”中心理描写,可以概括出“我”对核桃树的情感是心疼。③段“我也不好再说什么了,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由着性子用石块、棍子和我家的核桃树亲密接触”中“我”的表现,可以概括出“我”对核桃树的情感是无奈。④段“同时,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被小孩子打过的核桃枝上的核桃比没有打过的树枝上结的核桃大多了,而且果实也比一般的多。核桃成熟后一尝,果然受伤的核桃比没受伤的核桃可口得多”中核桃树之后结出的果实的情况,可以概括出“我”对核桃树的情感是惊喜。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首尾呼应的表达效果。文章开头和结尾都提到老家那几棵核桃树的长势,可知写作手法为首尾呼应,然后根据首尾呼应的作用,结合原文作答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