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要素阅读
第五单元
单元语文要素概述
本单元以日常生活中的动物、植物和场景为描写对象,表现周围世界的五彩缤纷。《搭船的鸟》既观察了旅途中听到的雨声,如,坐在船舱里,“我”听到雨点打在船篷上“沙啦沙啦”的响声;又观察到翠鸟的外貌和捕鱼时敏感的动作,如,羽毛是翠绿色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还有一张红色的长嘴;翠鸟捕鱼时“冲”“飞”“衔”“站”“吞”等动词,也充分说明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能把文章写得栩栩如生。《金色的草地》写了早上草地是绿色的,因为蒲公英的花朵是合拢的了;中午草地变成金色的,因为蒲公英的花开了;傍晚草地又变绿了,因为蒲公英的花朵又合拢了。从作者的描写中,我们体会到细致地观察可以对事物有更多更深的了解,有利于文章表达严谨。
阅读方法讲解
观察是思维、想象的基础,也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我们要体会作者的细心观察,首先要弄清文章的结构,把握作者观察的顺序,感受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还要感受作者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体会作者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所抒发的感情,感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
1.把握观察顺序。要想突出景物的特征,写出此景与他景的不同,描绘出一幅独具特色的风景画,就离不开细致地观察。我们要想很好地理解写景的文章,就要设法理清作者的观察顺序,这样才能跟随作者一同走进作者笔下的景物画卷。
写景的文章通常采用的观察顺序有三种:以时间推移为序,如《金色的草地》第 3 自然段;以空间变化为序; 由静态到动态的观察顺序,如《搭船的鸟》第 4 自然段,介绍了翠鸟的外貌和捕鱼的样子。
2.感受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虽小,但不可小视其作用。好的细节描写能够增强内容的真实性、生动性和感染力。细节描写与细致地观察是分不开的,阅读课文时,我们一定要从细节描写中体会作者细致地观察。如课文《搭船的鸟》一文中对翠鸟捕鱼的动作描写,运用了“冲”“飞”“衔”“站”“吞”等一连串动词,将翠鸟那矫健的身姿、麻利的动作描写得活灵活现。《金色的草地》一文中,作者通过观察草地上早晨、中午、傍晚的颜色变化,发现了蒲公英的花瓣开合的“秘密”,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作者观察的细致与无穷的乐趣。
3.体会生动语言。有了细致地观察,我们还要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将观察所见所感描述出来的。有时读完一篇写景的文章,我们就像跟着作者进行了一次愉快的旅行一样,尽情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欣赏了无尽的美景,发现了千奇百怪的精彩奥秘。我们能有如此深刻感受,除了作者细致的观察,还少不了作者精妙的遣词造句。课文中这些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例如习作例文《我爱故乡的杨梅》—文第 2 自然段,小作者熟练地运用拟人手法,用“吮吸”“伸展”“欢笑”等词语描绘出杨梅在雨中的鲜活状态;又用“感觉牙齿又酸又软,连豆腐都咬不动了”这样的夸张手法,将贪吃杨梅的后果写得让人读来忍俊不禁。
例文讲解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习题。
五色梅
①我家院子里养着许多花。那盆枝繁叶茂的五色梅,我最喜欢。
②五色梅的叶子刚长出来时是浅绿色的,后来逐渐变成了深绿色。它七月份长出花蕾,八月份开花,九月份怒放。五色梅开出的花非常别致,一朵花是由多种颜色的小花组成的,黄、绿、橙、红、白,样子像一把花雨伞。花在阳光的照耀下,加上绿叶的衬托显得更好看了,远看就像一棵小树上落了几只小鸟,近看又好像几个小姑娘穿着一身的花衣裳,微风吹来,摇摇摆摆,美丽极了。
③五色梅有顽强的生命力,只要剪下一枝泡在水里,过几天,就会长出根,再把它拿出来,埋在土里,就会长成一株新的五色梅。它就是这样“传宗接代”的。
④五色梅的躯干是娇弱的,但谁要想借此欺负它,那无疑是自讨苦吃。记得我上一年级的时候,爸爸刚把五色梅买回家,我觉得好玩,上去要摸,奶奶急忙告诉我说:“别摸,茎上有刺,会扎着的。”我不在乎,把奶奶的话当耳旁风,用手一碰,坏了!许多小刺儿扎在了我的手上。这时我才知道,五色梅看上去弱不禁风,可实际上它长了许多小刺儿在保护自己呢!
⑤我爱五色梅,我爱它娇美的姿态,我爱它迎着风霜不畏秋寒的傲骨,我爱它不择条件、不屈不挠的旺盛生命力。
1.【字词解释】从短文中找出与下面意思相对应的成语,填在括号里。
(1)身体虚弱,连风吹都禁不住。( )
(2)在困难或恶势力面前不屈服,不退缩。 ( )
【答案】弱不禁风 不屈不挠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字词解释,注意根据全文的内容和题干的描述,写出相对应的成语即可。本题中“身体虚弱,连风吹都禁不住”指的是弱不禁风。“在困难或恶势力面前不屈服,不退缩。”指的是不屈不挠。
2.【提取信息】短文在介绍五色梅时,先写了五色梅的______和______,接着写五色梅有_________,最后写五色梅善于保护自己。
【答案】叶子 花 顽强的生命力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从“五色梅的叶子刚长出来时是浅绿色的,后来逐渐变成了深绿色。它七月份长出花蕾,八月份开花,九月份怒放。”可以得出先写了五色梅的叶子和花,根据原文内容“五色梅有顽强的生命力,只要剪下一枝泡在水里,过几天,就会长出根,再把它拿出来,埋在土里,就会长成一株新的五色梅。”可以得出接着写出了五色梅的顽强的生命力。
3.【内容梳理】下列对短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短文写了五色梅躯干的娇弱,呼吁大家不要欺负它。
B.五色梅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叶子无论在几月份都是浅绿色。
C.短文通过对五色梅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五色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原文的主旨和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可以得出短文理解正确的是短文通过对五色梅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五色梅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句子分析】文中画“ ”的句子描写的是五色梅的________,从______、______两个方面写出了它的美丽动人。我也能像这样描写一种我喜欢的花:___________
【答案】花 颜色 样子 桂树的花非常特别,一朵朵小花像一粒粒黄色的小米粒,那么多花挤在一起,就像一群可爱的小孩聚在一起玩耍。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划线句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划线句的内容“五色梅开出的花非常别致,一朵花是由多种颜色的小花组成的,黄、绿、橙、红、白,样子像一把花雨伞。花在阳光的照耀下,加上绿叶的衬托显得更好看了,远看就像一棵小树上落了几只小鸟,近看又好像几个小姑娘穿着一身的花衣裳,微风吹来,摇摇摆摆,美丽极了。”可以得出这句话中描写了五色梅的花,从颜色和样子两个方面写出了它的美丽动人。仿照对五色梅的描写,来描写一种喜欢的花,注意要从多个方面和角度进行描写,注意语言完整流畅,不要写错别字即可。
类文训练
一、阅读《奇妙的植物》,完成习题。
奇妙的植物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奇妙的植物。
植物能吃虫。夏天,在沼泽地带常常可以看到一种淡红色的小草,这就是会捕捉飞虫的毛毡苔。毛毡苔的叶子上有200多根小绒毛,这些小绒毛能分泌出一种黏性很强的液体,这种黏液还含有一种很甜的味道和香气,小虫子一闻到这种气味,就急急忙忙地飞来,一旦落到它的叶子上,就会被牢牢地粘住。经过1~2小时,小虫就被叶子消化吸收掉了。
植物还会听音乐呢。一位印度的科学家常喜欢在花园里拉小提琴,放交响乐。日子久了,他竟然发现那园中的花木,长得格外旺盛。于是,他开始正式对水稻进行试验。他每天在一块稻田里播放25分钟交响乐。一月后,发现这块田里的水稻比同样一块没听过音乐的水稻要长得更加茂盛,平均株高超过30厘米。
此外,还有预报地震的山芋藤,能净化水的水葫芦,会“咬人”的漆树……
1.毛毡苔能分泌出含有很甜的味道和香气的液体,___小虫,然后___小虫。听音乐的花木、稻子比没听音乐的同样的花木、稻子长得___。
2.短文重点介绍了___、___的奇妙之处。简略地介绍了奇妙的___、___、___。
3.文章结尾的省略号表示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奇妙的植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翠鸟》,完成习题。
翠鸟
翠鸟喜欢停在水边的苇秆上,一双红色的小爪子紧紧地抓住苇秆。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蓝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小巧玲珑,一双透亮灵活的眼睛下面,长着一双又尖又长的嘴。
翠鸟鸣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一眨眼,又轻轻地停在桅杆上了。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
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小鱼,贴着水面向远处飞走了。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
1.第一自然段依次写了翠鸟的活动地、__、__和__等内容。第二、三自然段抓住了翠鸟__的特点来写,包括鸣声清脆、____、___几个方面。
2.把第一自然段中表示颜色的词语圈出来。作者是从 、 、 这几个方面来描写翠鸟羽毛的颜色的。
3.“翠鸟爱贴着水面疾飞”这句话体现了翠鸟动作_____的特点。“小鱼悄悄……锐利的眼睛”这两句把__和__对比,突出了翠鸟__的特点。
三、阅读《沈括小时候的故事》,完成习题。
沈括小时候的故事
沈括小时候有一次正在自己家的庭院里背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突然,一阵风吹来,将院中树上的桃花吹落在地。沈括心中产生了疑问:山下的桃花四月已经凋谢了,而山上寺庙里的桃花怎么会才开放呢?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沈括特意邀请了几个同伴一起到山上去观察。他们来到山上,果然发现山上的桃花正在怒放,这可把小沈括难住了。同样是桃花,为什么这里的却开得这么晚呢?于是他仔细看了看桃花周围的景象:山下已经是初夏时节了,天气暖和,人们只穿单衣就行了,可是山上还是凉飕飕的,山上的人们都穿着夹袄;山下的柳条已经随风轻摆了,山上的柳絮还没有落尽……就在这时,一阵冷风吹来,沈括恍然大悟,拍着自己的脑门大声说:“我明白了,山上地势高,温度低,所以花开得就晚,这是由气候条件决定的!”
沈括回到家后,立即把这一重大发现记录了下来。从此,沈括对气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始阅读有关气象的图书,注意观察气象的变化,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大科学家。
1.文中写沈括在背诗后产生了怎样的疑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沈括观察到了______和______在山上和山下的不同之处。请展开想象,他可能还会观察到__________。
3.第3自然段中的“这一重大发现”指的是什么呢?在文中用“ ”画出相关的语句。
4.这个故事让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春风沉醉的西湖》,完成习题。
春风沉醉的西湖
我很喜欢西湖,尤其是春天的西湖,特别美丽、亲切。
西湖四周,近看,百花齐放,绿树成荫,生机盎然。远看,山色葱茏,画桥烟柳,云树笼纱,如同一幅(优秀 优美)的画卷,让人赏心悦目。
漫步于西湖的石阶路上,秀丽的湖光山色,充满了诗情画意。西湖的美在于晴天水光潋滟,雨天山色空濛,犹如人间仙境。
湖面上波光粼粼,小船荡漾,无论雨雪睛阴,还是朝晖晚霞,都能(变化 变幻)出美丽的景色。
漫步苏堤,白堤,(凝望 环顾)四周,仿佛是“景在城中立,人在画里游”。 的确,“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西湖”。 苏堤两边,水波潋滟,游船点点,远处天色空濛,青山滴翠,杂树升烟。走在堤上,你会被眼前的景色所惊叹,心醉神驰。
西湖三面环山,朦朦胧胧,山宛如与湖相衔接,山中蕴涵着碧水,水中斜映着青山,山水辉映。西湖之美,美在其如诗如画的湖光山色,将西湖连缀成了色彩斑斓的绸带。
西湖的美景不仅是春天繁花(灿烂 绚烂),景色别具一格。更有夏日里莲碧接天,秋夜中月印三潭,冬雪后疏影横梅。但我更喜欢春天的西湖,也许是春天的西湖在百花与绿树的环抱中,来的特别有精神。
细雨蒙蒙,漫步西湖,沉醉在这美景之中。
1.用“\”划去文中不恰当的词语。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七自然段列举西湖四季的美丽,目的是______。
4.文中画“ ”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答案】粘住 吃掉 更茂盛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课文内容“毛毡苔的叶子上有200多根小绒毛,这些小绒毛能分泌出一种黏性很强的液体,这种黏液还含有一种很甜的味道和香气,小虫子一闻到这种气味,就急急忙忙地飞来,一旦落到它的叶子上,就会被牢牢地粘住。经过1~2小时,小虫就被叶子消化吸收掉了。”可以得出相应的答案。
2.【答案】毛毡苔 水稻 山芋藤 水葫芦 漆树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课文内容“植物能吃虫。夏天,在沼泽地带常常可以看到一种淡红色的小草,这就是会捕捉飞虫的毛毡苔。”“植物还会听音乐呢。一位印度的科学家常喜欢在花园里拉小提琴,放交响乐。”等内容可以得出,短文重点介绍了毛毡苔、水稻的奇妙之处。简略地介绍了奇妙的山芋藤、水葫芦、漆树。
3.【答案】表示奇妙的植物还有很多。我还知道摸摸香叶子、食虫草。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标点符号的作用,结合原文的内容“此外,还有预报地震的山芋藤,能净化水的水葫芦,会“咬人”的漆树……”进行分析,可以得出省略号表示奇妙的植物还有很多。其他的奇妙植物还有摸摸香叶子、食虫草。
二、1.【答案】羽毛 眼睛 嘴 动作 飞的速度快 机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依据题干,在文中捕捉相关信息和概括归纳的能力。先审准题目,确定题目范围,再回到文中相应位置寻找相关信息。依据文章内容进行填空的,有时需要进行概括归纳。题目的前半部分锁定的范围是“第一自然段”,回归原文对应位置,仔细阅读可知,依次写了翠鸟的活动地(水边的苇秆)、羽毛、眼睛和嘴。后半部分锁定的范围是“第二、三自然段”,这部分写的是翠鸟飞行和捉小鱼的内容,主要抓住了翠鸟的动作进行描写,体现其鸣叫清脆、飞的速度快(通过“疾飞”“一眨眼”“像箭一样飞过去”这些信息可以归纳出来)、机灵(从翠鸟捉鱼的过程可以看出)的特点。
2.【答案】红色 蓝色 翠绿色 浅绿色 赤褐色 头部 背部 腹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依据题干,在文中捕捉相关信息和概括归纳的能力。根据题目要求,圈出表示颜色的词语,回到第一自然段,表示颜色的词语依次是:红色、蓝色、翠绿色、浅绿色、赤褐色。第一自然段着重描写了翠鸟的羽毛,主要写了头部、背部和腹部的羽毛颜色。
3.【答案】轻盈、迅捷 小鱼 翠鸟 机灵敏捷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理解和赏析。“贴着水面疾飞”中的“贴”“疾”体现了翠鸟飞行的速度快,动作很轻巧,可以归纳出动作轻盈、迅捷的特点。“小鱼悄悄地把头露出水面,吹了个小泡泡。尽管它这样机灵,还是难以逃脱翠鸟锐利的眼睛。”这两句将小鱼和翠鸟进行对比,小鱼虽然很小心了,但还是被翠鸟捕捉到,这说明了翠鸟比小鱼更机灵,更敏捷。
三、1.【答案】山下的桃花四月已经凋谢了,而山上寺庙里的桃花怎么会才开放呢?
【解析】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仔细阅读原文找出沈括背诗的锻炼,找出相应句子作答。文章第一自然段“突然,一阵风吹来,将院中树上的桃花吹落在地。沈括心中产生了疑问:山下的桃花四月已经凋谢了,而山上寺庙里的桃花怎么会才开放呢?”描写了沈括背诗后产生的疑问。
2.【答案】人们穿的衣服 柳树 山下的小草已经绿油油的了,山上的小草刚出头
【解析】本题考查寻找关键信息与想象力,仔细阅读文章找出答案,结合自己对内容的理解展开想象描写。从文章第二自然段“于是他仔细看了看桃花周围的景象:山下已经是初夏时节了,天气暖和,人们只穿单衣就行了,可是山上还是凉飕飕的,山上的人们都穿着夹袄”可以知道沈括观察到了山上与山下人们穿的衣服。从“山下的柳条已经随风轻摆了,山上的柳絮还没有落尽”,可以知道沈括还观察到了柳树的变化。可以联想沈括接下来还会联想到“小草”“小花”等景物的变化,结合自己对内容的理解展开想象去写,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3.【答案】山上地势高,温度低,所以花开得就晚,这是由气候条件决定的!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及寻找关键句子,找出题干内容的出处,联系前后句子及上下文分析。联系文章上下文可知,“我明白了,山上地势高,温度低,所以花开得就晚,这是由气候条件决定的!”是沈括的重大发现。
4.【答案】观察时要细致,同时要善于思考,还可以结合观察对象周围的景物来进行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文章思想及语言表达,认真读一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结合自己对内容的理解作答即可。本文描写了沈括小时候在家背书,对山上与山下桃花的不同景象产生了疑惑,最后通过对桃花周围的景象的观察得出了结论,解决了疑惑。启示人们要善于思考、善于细心观察。结合以上内容组织语言作答即可,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四、1.【答案】优秀 变化 凝望 灿烂
【解析】本题考查了学生辨析词语并选择填空的能力。完成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所给词语的意思及它们之间的区别,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填空。优秀:(品行、学问、成绩等)非常好。优美:美好。变化: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变幻:指无规则可循、不易揣测的变化。凝望: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环顾:向四周看;环视。灿烂:光彩鲜明耀眼。绚烂:灿烂。
2.【答案】本文是按空间顺序写的,从四周、远看等词有可以看出来。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顺序。由文中“四周”、“近看”、“远看”等词有可以看出来本文是按空间顺序写的。
3.【答案】更突出春天的西湖的美。
【解析】本题考查了对写作方法的辨析。通过阅读可知,第七自然段列举西湖四季的美丽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主要是突出西湖春天的美景和作者对西湖春天的喜爱之情。
4.【答案】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结合语境来理解句子,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积累,做到理解内容,分析写法,领悟情感,语言表达要准确。“沉醉”比喻深深地迷恋或沉浸在某种事物当中。由“细雨蒙蒙,漫步西湖,沉醉在这美景之中。”可知,作者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