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要素阅读(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语文要素阅读(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5 18:09: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要素阅读
第八单元
单元语文要素概述
简要复述课文,就是按照课文的顺序,抓住课文中最重要、最主要的内容,用简明扼要的语言陈述出来。梳理复述的内容时,要理清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将围绕同一个内容写的自然段进行合并,然后将各部分内容连接起来。可以尽量保留中心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概括性的关键语句,让复述语言更简洁。复述时,要分清内容主次,主要内容复述详细些,次要内容复简略些。如在复述《西门豹治邺》这篇文章时,调查民情这个情节不是主要内容,可以复述得简单一些,而惩治巫婆和官绅是主要内容,可以复述得详细-些。复述时,要注意课文中提示顺序的词句,如《扁鹊治病》中表示时间的词,这样不容易逃漏情节。
阅读方法讲解
复述课文要求我们能快速提取课文中的核心信息,高效处理信息内容,合理进行语言表达。这虽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依然有章可循。
1.紧扣中心,分层提取复述内容。复述不是对课文内容简单、朴素、纯粹地重复呈现,而是要依据文本表达的中心,理清文本语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提取出复述内容。这就要求我们要熟练地辨析语段的构段方式,准确地给语段划分层次,正确地概括语段的段意。语段的构段方式一般有这样几种:总分关系、并列关系、因果关系、承接关系、转折关系等。
2.了解故事情节。要想完整地复述一个故事,必须先了解清楚故事的情节。一般情况下,情节=主要人物+事件(故事的意义);或者:情节=主要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理清故事情节和行文思路。如课文《王戎不取道旁李》,文章短小,但是思路清晰,情节明了:先简要介绍情景,七岁的王戎和孩子们一起游玩;接着说现象,孩子们竞相抢摘路边的李子,只有王戎不为所动;最后说明原因,李子长在路边而没有人去摘,肯定是苦的。理清思路之后,复述就不难了。
抓住表明情感变化的词句。如课文《扁鹊治病》一文中,蔡桓侯从“不高兴”到“非常不高兴”,体现出蔡桓侯几次三番不听劝谏的过程。
3.利用关键词直观复述。关键词,即课文的重点词语,与课文的描写线索或写作特色等要素有密切关联。关键词引领,为我们复述提供了一根拐杖。借助这根拐杖,既支撑我们把握了文章的精髓,降低了复述的难度,同时又留下了表达的空间,训练了我们的思维能力。
例文讲解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习题。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东晋杰出诗人、散文家,曾祖父是东晋名将陶侃,虽然做过大官,但不是士族大地主,到了陶渊明一代,家境已经很贫寒了,因为看不惯当时政治腐败,在家乡隐居。
陶渊明从小喜欢读书,不想求官,家里穷得常常揭不开锅,但他还是照样读书作诗,自得其乐。他的家门前有五株柳树,他给自己起个别号,叫五柳先生。
后来,陶渊明越来越穷了,靠自己耕种田地,也养不活一家老少。亲戚朋友劝他出去谋一官半职,他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当地官府听说陶渊明是个名将后代,又有文才,就推荐他在刘裕手下做了个参军。但是过不了多少日子,他就看出当时的官员将军互相倾轧,心里很厌烦,又要求出去做个地方官。上司就把他派到彭泽(在今江西省)当县令。
当时做个县令,官俸是不高的。陶渊明一不会搜刮,二不懂贪污,日子过得并不富裕,但是比起他在柴桑家里过的穷日子,当然要好一些。再说,他觉得留在一个小县城里,没有什么官场应酬,也还比较自在。
有一天,郡里派了一名督邮到彭泽视察。县里的小吏听到这个消息,连忙向陶渊明报告。陶渊明正在他的内室里捻着胡子吟诗,一听到来了督邮,十分扫兴,只好勉强放下诗卷,准备跟小吏一起去见督邮。小吏一看他身上穿的还是便服,吃惊地说:“督邮来了,您该换上官服,束上带子去拜见才好,怎么能穿着便服去呢!”
陶渊明向来看不惯那些依官仗势、作威作福的督邮,一听小吏说还要穿起官服行拜见礼,更受不了这种屈辱。他叹了口气说:“我可不愿为了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号小人打躬作揖(文言是“不为五斗米折腰”)!”
说着,他也不去见督邮,索性把身上的印绶解下来交给小吏,辞职不干了。
1.【内容理解】陶渊明以自家门前的五株柳树而自号“五柳先生”,联系后文他不愿逢迎依官仗势、作威作福的督邮而辞官回家,看出他向往的是一种_______生活。
【答案】自由自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从中筛选相关信息。结合全文来看,陶渊明更喜欢自由自在的农村生活。
2.【整体感知】陶渊明在________情况还照样读书做诗,并从中得到了很多的乐趣,由此你读出了一个______、_______的陶渊明。
【答案】家境贫寒 喜爱读书 甘于贫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从中筛选相关信息以及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第二段中“陶渊明从小喜欢读书,不想求官,家里穷得常常揭不开锅,但他还是照样读书作诗,自得其乐。”可以知道①中可以填“家境贫寒”,并且可以看出陶渊明是一个“喜爱读书、甘于贫穷”的人。②、③可以填“喜爱读书、甘于贫穷”。
3.【人物分析】当督邮前来视察,陶渊明不愿因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而去,你读出了一个________的陶渊明。
【答案】不羡慕名利,追求自由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第⑤-⑦段中当督邮前来视察,陶渊明不愿因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而去,可以看出陶渊明是一个“不羡慕名利,追求自由生活”的人。①可以填“不羡慕名利,追求自由生活”。
4.【归纳概括】请你简单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陶渊明不愿意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卑躬屈膝,向乡里小人弯腰行礼,自动解印离职的故事。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注意表述的简洁通顺。本文内容可概括为:陶渊明不愿意为了五斗米的俸禄而卑躬屈膝,向乡里小人弯腰行礼,自动解印离职的故事。
类文训练
一、阅读《伯牙学琴》,完成习题。
伯牙学琴
①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理解不深,只是单纯地把音符弹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
②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傅。”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
③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练琴之余,举目四眺。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飞扑的声响。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心旷神怡,浮想联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乐曲。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④没过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来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此后,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选文有删改)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降低——( )     虚假——( )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高山流水》这首曲子的谱写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成连先生带伯牙到东海蓬莱山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包公智断牛舌案》,完成习题。
包公智断牛舌案
北宋名臣包拯在天长任知县时,一天,一个叫刘全的农民来衙门报案,原来,他早晨来到牛圈时大吃一惊:只见他家的大黄牛满嘴鲜血,牛舌头不知被谁割掉了。
包公心想:这很可能是刘全的仇人干的。于是就对刘全说:“看来,这头牛是活不长了,你干脆把牛宰了,肉可以卖,我再资助你一些钱,这样你又可以买一头牛了。”
等这个农民走后,包公当即叫人张贴了一张禁杀耕牛的布告:为了确保春耕春种,严禁私自宰杀耕牛;如有病牛,须请兽医诊治,诊治无效的,先报呈县衙,经查验后,方可宰杀。未经查验,擅自杀牛者,一律严惩不贷。有举报杀牛者,官府赏钱三百贯。
第二天,刘全的邻居李安前来报告说,刘全违犯法令擅自宰杀耕牛。
包公看李安鬼头鬼脑的样子,就紧盯着他问:“你告他私杀耕牛,你说,他为什么要杀牛?”“因为那头牛的舌头……”刚说到这儿,李安发现说漏了嘴,忙把嘴闭上了。包公一拍惊堂木,追问说:“说!牛舌头怎么样了?”
“牛舌头被割了……” “你怎么知道牛舌头被割了?”李安被问得张口结舌,答不上来。这时候,包公大声问道:“你给我从实招来,为什么割他的牛的舌头,又来告他的状?”李安听了,大惊失色,赶紧磕头承认:“是小人和他有仇,所以割了牛舌头……”
(有删改)
1.故事的起因是(  )。
A.刘全家的牛的舌头被割,刘全来报案。
B.包公劝刘全把牛宰了。
C.李安和刘全有仇。
D.包公叫人张贴禁止宰杀耕牛的布告。
2.包公为了引出割牛舌的人做了哪些事?(  )。
①劝刘全杀牛  ②保证春耕春种 
③叫人张贴禁止宰杀耕牛的布告  ④审问李安
A.①和④ B.②和③
C.①和③ D.③和④
3.关于对本文的复述,下列说法对吗?对的打“√”,错的打“×”。
A.包公查找割牛舌的人的过程应该详细复述。 (  )
B.在复述的过程中,可以先讲明包公查案的思路,再复述他的做法。 (  )
C.李安割牛舌头的过程应该详细复述。 (  )
4.读完本文,你觉得包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徐悲鸿励志学画》,完成习题。
徐悲鸿励志学画
①1919年春天,年轻的画师徐悲鸿考取了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后来又向法国著名的绘画大师达仰学画。达仰很看重这位刻苦努力的中国学生,热情地指导他,这却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
②一天,一个外国学生很不礼貌地冲着徐悲鸿说:“徐先生,我知道达仰很看重你,但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门就能当画家。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
③徐悲鸿被激怒了,但是他知道,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④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⑤当时,巴黎的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欧洲绘画大师的作品,每逢节假日,徐悲鸿就进馆去临摹。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经过潜心临摹,徐悲鸿的画技有了很大的提高。
⑥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他只租了一间小阁楼,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为的是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
⑦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过去了,徐悲鸿在巴黎高等美术学院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结业考试。他创作的油画在巴黎展出时,轰动了整个画界。
⑧那个外国学生看了徐悲鸿的作品,非常震惊,他找到徐悲鸿,鞠了一躬说:“我承认中国人是很有才能的。看来我犯了一个错误,用中国话来说,那就是‘有眼不识泰山’。”
1.从文中哪里看出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请用“___”画出来。
2.按文章内容填空。
主要人物:______
关键事件: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发奋努力,在清苦的生活环境中潜心临摹。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哪些词语可以用来形容徐悲鸿? ( )
A.志存高远、精忠报国 B.铁面无私 C.刚正不阿
4.结合文章内容与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功夫不负有心人”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包公审驴》,完成习题。
包公审驴
宋朝的时候,有一个穷人叫刘五。他有一头驴,他用它运送干柴和木炭,挣钱养家糊口。这头驴是刘五唯一的财产,因此,刘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
一天,刘五牵着驴驮了木炭到小市镇上,他把驴拴在市镇门口外的树上,自己背了一袋木炭去卖。等卖完木炭回来,他大吃一惊:驴变成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刘五惊慌失措,到处寻找,可还是找不到自己的驴。刘五又气又恨,想把这头瘦驴牵去告官,可是不知道告谁,最后决定告这头瘦弱的驴。
包公来到公堂,开始审理案件。轮到刘五时,他把瘦驴牵上公堂,道:“包大人在上,这畜牲不知来自何方,竟敢冒名顶替!”驴耷拉着脑袋,一声不吭。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王朝,马汉!赶紧把嘴套给驴套上!别给它吃,别给它喝!把它严严实实地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
衙役们差点儿没笑出声来。站在“法官”旁边的那些人,以及站在下面大堂上的那些人当然不敢笑了。衙役们只好遵命,他们把这头瘦弱难看的驴被告关进了空荡荡的圈栏。与此同时,这个消息向四面八方传开了,人们都十分吃惊,这真是有生以来闻所未闻的奇案。到了第三天,又下令升堂了。这次,到庭听审的不只是几十号人,而是有好几百人了,他们个个都想来看看热闹。包公一拍惊堂木,大声叫道:“喂,当差的!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
“是!”衙役们齐声答道,纷纷拿起板子痛打驴子。
十下,二十下,三十下,足足打了四十下,打得驴子又蹦又跳,放声大叫。末了,包公下令道:
“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儿就上哪儿。”
这头瘦驴三天没吃没喝,又挨了四十大板,受够了惊吓,于是飞奔出了公堂,跑得那个快啊,一下子就不见了。
包公随即命令一个差役和刘五一起跟踪前去,看个究竟。
刘五便和差役去了,跟他们一起去的还有许许多多的看热闹的人。他们走了整整十五里路,看到那头驴跑进了某田庄的一户人家,人们跟着走了进去。当然,他们在那里找到了刘五被偷走的那头好驴,也捉住了狡猾的小偷。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包公审驴时,先了解____,再做出决定:将________,三天后再审。从中可以看出,包公是个___________的人。
3.第二自然段应用________的语气来朗读。
4.选文中加点词语表明人们的________,这从侧面烘托了包公________。
5.读一读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想一想:人们都来看热闹,会说什么呢?请你发挥合理的想象,写一段话,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答案】提高 真切
【解析】本题考查反义词。降低:下降;使下降。文中的反义词为:提高。虚假:意思指的是假的;不可能存在的或者是不真实的人或事。文中的反义词为:真切。
2.【答案】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提升了伯牙的情趣,使他心旷神怡,浮想联翩,产生了创作激情。他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谱写成了《高山流水》。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通读全文,从文章第三自然段“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飞扑的声响。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心旷神怡,浮想联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乐曲。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可知《高山流水》这首曲子的谱写过程,概括为: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提升了伯牙的情趣,使他心旷神怡,浮想联翩,产生了创作激情。他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谱写成了《高山流水》。
3.【答案】成连先生的真正目的是让伯牙积累生活体会,在大自然中体会艺术。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通读全文,从“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理解不深,只是单纯地把音符弹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可知成连先生带伯牙到东海蓬莱山的真正目的是让伯牙积累生活体会,在大自然中体会艺术。
二、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结合原文的内容“北宋名臣包拯在天长任知县时,一天,一个叫刘全的农民来衙门报案,原来,他早晨来到牛圈时大吃一惊:只见他家的大黄牛满嘴鲜血,牛舌头不知被谁割掉了。”可以得出故事的起因是刘全家的牛的舌头被割,刘全来报案。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原文的内容“看来,这头牛是活不长了,你干脆把牛宰了,肉可以卖,我再资助你一些钱,这样你又可以买一头牛了。”和“等这个农民走后,包公当即叫人张贴了一张禁杀耕牛的布告:为了确保春耕春种,严禁私自宰杀耕牛;如有病牛,须请兽医诊治,诊治无效的,先报呈县衙,经查验后,方可宰杀。”可以得出包公为了引出割牛舌的人做的事情有劝刘全杀牛和叫人张贴禁止宰杀耕牛的布告。
3.【答案】AB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判断,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辨析。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辨析,这道题中三句说法都是正确的。A项在原文的第一二自然段,B项关于复述的过程,是先讲思路,在复述做法。这个过程是正确的。C项,关于割牛舌的过程是应该详细复述的。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4.【答案】示例:包公是一个有智慧的人。面对案情,包公巧施妙计引出了割牛舌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概括。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辨析和理解。从包公做过的这些事情中可以概括出他是一个非常聪明有智慧的人,面对这个复杂的案情,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
三、1.【答案】他只租了一间小阁楼,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为的是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
【解析】考查人物形象理解能力。从“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他只租了一间小阁楼,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为的是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可看出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
2.【答案】徐悲鸿 外国学生轻蔑年轻的画师徐悲鸿,徐悲鸿被激怒。 改变了外国学生的偏见,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解析】考查了文章内容的理解。熟读文章,仔细分析短文内容完成填空即可。课文是一篇写人的文章,讲述的是青年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了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从主要内容中,可以概括出主要事件。
3.【答案】A
【解析】考查人物形象。从“徐悲鸿被激怒了,但是他知道,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可知,徐悲鸿是一个志存高远、精忠报国的人。
4.【答案】绘画大师徐悲鸿为了给中国人争气,奋发努力,刻苦学画,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改变了外国学生的偏见,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他做到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用心坚持去做一件事,肯付出辛勤的劳动,就会取得成功。在我们的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也要做到不怕吃苦,刻苦学习,那么一定可以成功。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用心去做一件事,就会取得成功。说明事情的成功,在于肯付出辛勤的劳动。绘画大师徐悲鸿为了给中国人争气,奋发努力,刻苦学画,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改变了外国学生的偏见,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他做到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也要做到不怕吃苦,刻苦学习,那么一定可以成功。
四、1.【答案】衙役们不得不遵命。
【解析】考查陈述句改为双重否定句,根据句子意思,选择恰当的双重否定词“不得不”,替换或删去原句中“只好”,即可。
2.【答案】案情 驴关起来 足智多谋、严谨判案
【解析】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带着问题在文中寻找答案,删去赘余成分,提取有用信息,结合文本信息,可知包公在审驴之前,先询问了案情,然后再是将驴关了起来,最后将驴关了三天,再将驴放出,最后破案。结合整个事件,可以看出包公是一个心思缜密、足智多谋、严谨判案的好官。
3.【答案】轻松、好奇
【解析】考查段落朗读语气,第二自然段写的是刘五的驴被换了这个奇怪的事情但是一开始这个事件发展是轻松和缓的,所以在朗诵时首先应该用轻快的语气朗诵,然后则是一种奇怪的语气。
4.【答案】惊讶、难以理解 过人的智谋
【解析】考查加点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十分吃惊”意为非常惊讶,表露出人们当时候在听到这个消息时,内心的惊讶,难以理解和荒诞,从侧面体现了包公的足智多谋。
5.【答案】看热闹的人很多,他们有的说:“驴子又不会说话,包公竟然要审驴,真是太奇怪了!”有的说:“包公这是怎么啦?不会是应付刘五一下吧!这样怎么能抓到小偷呢?”还有的说:“包公一向足智多谋,他这样做一定有他的道理,我们就等着看好戏吧!”
【解析】考查特定语境的句式造句,在本题中需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可以写成有的人驻足观望、有的人仔细观审等,需要注意在组织答案时,需注意语言的生动,用词的妥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