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要素阅读
第二单元
单元语文要素概述
本单元课文内容丰富。童话《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通过五粒豆的话语,启发读者思考对待生命应有的态度;说明文《夜间飞行的秘密》《呼风唤雨的世纪》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分别介绍了蝙蝠与雷达的科学关系和 20 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激发读者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阅读本单元选文,我们可以尝试从内容、写法、生活经验等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并思考最有价值的问题,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阅读方法讲解
培根说过:“谁的问题越多,谁就能学得更多,记得更多。”我们要学习从不同角度思考并提出问题,再试着在文中去寻找答案,这样有利于更深层次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和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提出问题,我们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一、由课文内容提问、思考。1.针对课文中一部分内容提出问题。例如《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一文中,掉到窗边的小豆子给了小女孩怎样的心理支撑呢? 通过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五粒豆子的区别,从而揭示文章的主题∶能够为他人作出贡献,才是最有价值的。
2.针对全文提出问题。如《蝙蝠和雷达》一文,读完文章之后,我们可以试着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无线电波跟超声波是一样的吗? 提出问题之后,结合文章和相关资料,我们就能够楚地知道,无线电波和超声波的原理是一样的,但是传播的速度不同,用途也不同。这样一来,就更好地理解了课文标题《蝙蝠和雷达》所阐述的内涵了。
二、从课文的写法上来思考、提问。不同的文章,作者在构思时往往采用不同的写法,我们在阅读和学习时,要根据不同的写法特点,采取不同的思考方法。在针对文章写法提问时,可以从文章结构入手,如《蝙蝠和雷达》一文中,作者详细写了第一次实验,而后两次实验仅仅只是交代了实验方法,这是为什么呢? 而在课文《蝴蝶的家》中,作者用了大量的设问,运用设问的作用是什么呢?如此,根据不同的内容,思考不同的问题,才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文章。
三、从课文中得到启示后,联系生活经验提问。好的文章,要么给人美的熏陶,要么启迪人们思考,要么揭示一定的道理。如果我们能够从文章中获得一定的启示,不妨试着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提出几个问题。上比如学习了《蝙蝠和雷达》,我们知道了雷达的发明是利用了蝙幅躲避障碍的原理里,那么还有哪些科学发明是通过研究动物的习性和特点而实现的呢? 学习了《呼风唤雨的世纪》,我们可以畅想—下,在下—个世纪,人类会讨过上怎样的生活呢? 学习了《蝴蝶的家》,我们是不是可以试着研究一下其他小动物们家呢?
总之,在阅读文章后,提出自己的问题,与他人一起探讨,将大家的问题归纳起来,尝试一起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会了对问题进行分类,更重要的是通过提问和探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同时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例文讲解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习题。
旅行鸽
旅行鸽和普通的鸽子非常相似。不过,它的后背是灰色的,似乎还有些发蓝,而胸前的颜色又是鲜红的,所以看上去是那么的绚丽多彩。
旅行鸽不仅好看,而且数量繁多,曾经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鸟类之一。当它们组成庞大的队伍,唱着高昂响亮的歌儿,飞过北美洲森林上空时,鸟群遮住了阳光,地面上一片昏暗。有的旅行鸽的队伍长达十五公里,宽两公里,数量足有两亿只!
改变旅行鸽命运的是什么?原来是它的肉食用起来味道鲜美。
当时捕杀旅行鸽十分简单。用木棒向天空挥动几下,就能打下好几只旅行鸽。用猎枪,捕杀几百只甚至几千只就更不在话下了。这就是当时的事实那时候,每天都有几百万只旅行鸽被火车送到城里,变成了餐桌上的佳肴。随着人们对森林的大面积砍伐和狩猎活动的普遍进行,旅行鸽的数量逐渐减少。到1880年,成群的旅行鸽只能在个别地方看到了。即使这样,那里的猎人还是每年向餐桌提供三百万只旅行鸽!
1900年的一天,随着一声枪响,最后一只野生的旅行鸽被击伤了。1909年,曾经有铺天盖地般阵容的旅行鸽,只剩下三只了,它们生活在一家动物园中。1914年9月1日,最后一只旅行鸽在这家动物园中死去,美国所有的报纸和电台都报道了这一消息。
旅行鸽从铺天盖地到物种灭绝,只有短短五十年时间。而在二十世纪,竟有数以百计的动物,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
1.【内容梳理】填空。
文章向读者介绍了旅行鸽______的过程。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灭绝 人类的捕杀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章第一、二段介绍了旅行鸽不仅好看,且数量繁多。第三、四、五、六段介绍了旅行鸽从数量繁多到物种灭绝的过程。最后结尾总结了全文。旅行鸽灭绝的原因则是因为人类的捕杀。从文中第四段可以分析出。
2.【句子练习】判断下面句子使用的表达方式,用“√”表示。
(1)当时捕杀旅行鸽十分简单。用木棒向天空挥动几下,就能打下好几只旅行鸽。用猎枪,捕杀几百只甚至几天只就更不在话下了。(A.举例子 B.作比较)
(2)有的旅行鸽的队伍长达十五公里,宽两公里,数足有两亿只!(A.列数字 B.作比较)
(3)当它们组成庞大的队伍,唱着高昂响亮的歌儿,飞过北美洲森林上空时,鸟群遮住了阳光,地面上一片昏暗。(A.拟人 B.比喻)
【答案】(1)A.举例子√ (2)A.列数字√ (3)A.拟人√
【解析】本题考查对表达方式的判断。(1)第一句是总述句,说明当时捕杀旅行鸽非常“简单”,接着通过列举“用木棒”和“用猎枪”两种方式,证明了捕杀旅行鸽的简单。运用了作比较的表达方式。(2)通过“长达十五公里”“宽两公里”“数足有两亿只”可以分析出,运用了列数字的表达方式,突出了旅行鸽数量多。(3)“唱歌”是人才有的行为,这里形容旅行鸽,赋予了旅行鸽人才有的行为思想,运用了拟人。
3.【分析句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1)旅行鸽曾经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鸟类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随着人们对森林的大面积砍伐和狩猎活动的普遍进行,旅行鸽的数量逐渐减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能去掉,因为这句话表示旅行鸽以前很多,曾经属于“地球上数量最多的鸟类之一”但现在已经绝种了,所以不能去掉“之一”,与现实不符。 不能去掉,“逐渐”指渐渐;逐步。旅行鸽的数量减少是渐渐发生的过程,如果去掉,则与现实不符。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句子。(1)“之一”意思是一定范围内的数量或事物中的一个。可以将去掉“之一”的句子和没有去掉“之一”的句子作比较,分析二者的区别。可以从语言的严谨性进行分析。(2)“逐渐”指渐渐;逐步。将有“逐渐”和没有“逐渐”的句子进行比较,从语言的严谨性角度分析句子。
4.【提出问题】阅读短文,仿照例子提出两个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例:美国所有的报纸和电台为什么报道最后一只旅行鸽死去的消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①在二十世纪,竟有数以百计的动物,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②面对旅行鸽从铺天盖地到物种灭绝这一情况,你想对人类说些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提问题。可以从文章内容、写法(修辞手法、说明方法)、文章主旨等角度进行提问。
类文训练
一、阅读《苍蝇与宇宙飞船》,完成习题。
苍蝇与宇宙飞船
①令人讨厌的苍蝇,与宏伟的航天事业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仿生学却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②苍蝇的嗅觉特别灵敏,远在几千米外的气味也能嗅到。但是苍蝇并没有“鼻子”,它靠什么来充当嗅觉的呢?原来,苍蝇的“鼻子”——嗅觉感受器分布在头部的一对触角上。
③每个“鼻子”只有一个“鼻孔”与外界相通,内含上百个嗅觉神经细胞。若有气味进入“鼻孔”,这些神经立即把气味刺激转变成神经电脉冲,送往大脑。大脑根据不同气味物质所产生的神经电脉冲的不同,就可区别出不同气味的物质。因此,苍蝇的触角像是一台灵敏的气体分析仪。
④仿生学家由此得到启发,根据苍蝇嗅觉器的结构和功能,仿制成功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这种仪器的“探头”不是金属,而是活的苍蝇。就是把非常纤细的微电极插到苍蝇的嗅觉神经上,将引导出来的神经电信号经电子线路放大后,送给分析器;分析器一经发现气味物质的信号,便能发出警报。这种仪器已经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
1.找出文中的一个设问句,用“ ”画出来。
2.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仿生学家根据________,仿制成功一种______。这种仪器被安装在_______,用来_______。
3.“这种仪器已经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这句话中的“这种仪器”指的是_________。
4.读短文,请你提出一个问题并试着解答。
(1)提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第六颗钻石》,完成习题。
第六颗钻石
经过严格的考试,我在一家出售珠宝的商店当上了临时售货员。这是我找到的第一份工作。
两个星期下来,我听到部门经理对老板说:“她是个好孩子,我建议留用她……”
然而,就在第15天,出事了。那天下午,有个衣衫不整、又高又瘦的人老是在柜台边溜达。从他苍白忧郁的脸庞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失业者。
这时,部门经理吩咐我取个珠宝盒。盒子放在高处,要爬上一架小小的扶梯才够得着。我在下来时,一不小心,衣袖带翻了一个盛着钻石的托盘,我赶快伸手抓住盘子,但还是有六颗钻石滚落在地。
部门经理走了过来,“赶快捡起来,”他说,“放回去。”
我迅速从地上拾起五颗钻石,却怎么也找不到第六颗了。我找遍了墙角和柜底,就是找不到!“怎么办?”我焦躁不安,像疯了一般到处乱翻。蓦地,我想起了那个人:“准是他拿了钻石。”因为钻石最有可能滚到他刚才站着的地方。这时,他正向外走。
当他就要推门出去时,我喊道:“对不起,先生!请等一下!”
他转过身来:“你有事吗?”他脸上肌肉直抽动,表情很不自然。我想起母亲常对我说,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于是,我看着他的眼睛说:“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您知道,现在工作很难找,请多多关照。”
他也看了看我,脸上浮现出友善的微笑。“是的,工作的确很难找。”他回答,“我能肯定,你在这里干得不错,祝你好运!”他伸出手握住了我手。略一停顿,他松开了手,推门离开了珠宝店。
我伸开手,第六颗钻石正躺在手心。
1.有个衣衫不整、又高又瘦的人老是在柜台边溜达。( )
老:A.年岁大 B.时间长 C.极、很 D.排行在末尾的
2.他脸上肌肉直抽动,表情很不自然。( )
自然:A.自然界 B.自由发展 C.理所当然 D.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3.短文中“停顿”的 “顿”字用音序查字法就查大写字母( ),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结合上下文理解意思应选( )。
①安排,处理 ②立刻,忽然 ③疲劳 ④停下来,暂停
4.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词语填在括号里。
(1)衣着随便、穿着不正式或不整齐。( )
(2)着急而烦躁,不安宁。( )
5.“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您知道,现在工作很难找,请多多关照。”这一句的弦外之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短文,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选出你认为最值得思考的两个问题,写下来,并尝试解决。
问题一:_______________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
问题二:________________
我的答案: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眼镜的“进化史”》,完成习题。
眼镜的“进化史”
眼镜是玻璃国的“公民”。早在公元1世纪,世界上就有了单片镜,是用宝石制作而成的。那时,制作眼镜的原料加工不易且价格昂贵,拥有眼镜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到了13世纪,才有真正的眼镜出现,它是用玻璃水晶制作而成的。有了眼镜,人们却不知道怎样佩戴它,有人把它缝在布帽子上,有人把它装在铁圈里,还有人把它镶在皮带上。
又过了两三百年的时光,这个问题总算解决了。到了16世纪,出现了安上手柄的长柄眼镜和夹在鼻子上的夹鼻眼镜。那时,人们购买眼镜是到眼镜铺子里去自由挑选,并没有经过眼科大夫的检查,眼镜度数不太精准。
现在有一种隐形眼镜,没有镜框子,也不用架在鼻梁上,它是在眼皮下面紧贴着眼球的一种镜片,方便美观,但这种眼镜佩戴时间过长容易引发干眼现象。儿童的眼睛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并不适合佩戴隐形眼镜。
出现近视情况以后,是否需要马上佩戴眼镜呢?医生建议,在早期度数比较小的时候,如在100度以内,可以不用佩戴,平时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即可。但是,如果近视的度数在200度以上,就需要及早佩戴,这样也能减缓近视发展的速度。
科技日新月异,未来的眼镜将逐渐变为多功能的高科技产品,如现在已推出的“谷歌眼镜”,它具有和智能手机一样的功能,可以通过声音控制拍照、进行视频通话和辨明方向等。未来还可能出现“食品识别眼镜”“坐姿监督眼镜”……智能眼镜的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1.根据解释找出文中对应的词语
(1)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形容进步、发展很快。( )
(2)擦亮眼睛等待着,形容殷切期望或密切关注事态的动向及结果。( )
2.下面是一个小组列出的问题清单,选一选这些问题的提问角度。
A.联系生活经验 B.针对文章内容 C.针对文章写法
(1)文中画线部分“这个问题总算解决了”中的“这个问题”指的是什么?( )
(2)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 )
(3)“食品识别眼镜”“坐姿监督眼镜”可能会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
3.读了短文,你有什么疑问?提出一个你认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明眸皓齿”工程的视力普查中,测出程程近视50度。他要求妈妈带他去眼镜店配一副眼镜,最好是隐形眼镜。程程的想法正确吗?结合短文内容,你会怎么劝说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用尾巴上的眼睛看世界》,完成习题。
用尾巴上的眼睛看世界
在神话传说中,一些神仙在身体的其他部位长有眼睛,比较常见的是额头、后脑勺、手掌。比如,千眼观音的每个手上都长有一只眼睛。那么,对于视神经损坏的“凡人”来说,是否也可以在身体其他部位移植一个眼睛呢?科学家认为这并非是幻想,在不久的将来是完全可行的。最近,美国科学家就把蝌蚪的眼睛移植到尾巴上,结果蝌蚪可以靠尾巴上的眼睛看到周围环境的变化。
美国塔夫斯大学的生物学家迈克尔·莱文,有一位名叫艾达的亲戚是位盲人,他天生就饱受失明的痛苦。医生检查发现,(尽管 即使)艾达的眼珠是好的,但是艾达的视神经受损严重而无法恢复,因此艾达睁眼也难以看到周边的事物。在艾达多次向迈克尔(诉说 倾诉)自己的痛苦之后,迈克尔开始思考是否可以把艾达的“好眼珠”移植到其他部位,不通过视神经就可以让艾达看到光明。
迈克尔是位熟练的器官移植专家,他开始尝试把眼睛移植到身体其他部位。有关人体的科学研究得先从动物实验入手,往往是从低等动物往高等动物逐步研究,在多次的高等动物实验成功之后才能用于人体实验。迈克尔的研究异位移植也是从低等动物开始入手,他选择了蝌蚪、蜗牛、蚱蜢等多个低等动物,最终在蝌蚪身上获得了突破。迈克尔解释说:“蝌蚪向青蛙的发育过程本身是一个形态变异的过程,比较容易完成对身体结构改变的实验。”
考虑到蝌蚪生命力的(柔弱 脆弱)性,迈克尔没有选择同一蝌蚪的异位移植,而是把一只蝌蚪的眼睛移植到另外一只蝌蚪的尾巴上。迈克尔首先从一个健康蝌蚪的身上小心地(移除 移植)一只眼睛,然后将之(移除 移植)到另外一个蝌蚪的尾巴上。通过特别精细的实验操作,他将移植到蝌蚪尾部的眼睛的神经纤维和脊髓相连。培育一段时间后,等移植的眼睛和蝌蚪尾部完全愈合在一起后,再移除掉它原来那对健康的眼睛。按照这样的程序,迈克尔总共培育了134条只在尾巴上有眼睛的蝌蚪。
接下来,迈克尔继续研究这些蝌蚪是否能看到周围的环境。他把这些蝌蚪放入到分隔成左右两个区域的水箱中,蝌蚪可以自由地往返于两片区域。然后,他随机地用红光和蓝光照射两片区域,同时他用微小电流电击那些正处于红光水域中的蝌蚪。开始这些蝌蚪还是胡乱游动,但是过了几天之后,不少蝌蚪开始有意识地躲开红光水域,尽量游向蓝光水域。这个实验充分说明,那些移植到尾巴上的眼睛能够感受到光线。迈克尔的实验成功了!
尽(jǐn jìn)管迈克尔对自己的实验结果有心理准备,但是他还是感到十分震惊,因为这是科学家首次成功地对眼睛进行异位移植。这个实验表明,动物看东西可以不通过大脑的视神经,通过脊髓的神经纤维也可以在大脑中产生视觉。迈克尔的眼睛异位移植实验只是在低等的蝌蚪身上获得成功,要在人体获得成功还需要经过十分(缓慢 漫长)的研究之路。但是迈克尔相信,终有一天盲人可以通过移植到身体其他部位的眼睛来看到自己的亲人和这个美丽的世界。
1.选择正确的读音或词语,用“√”标出。
2.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问题?请你边读文章,边在旁边写下你的问题。并筛选出对理解文章最有帮助的几个问题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答案】但是苍蝇并没有“鼻子”,它靠什么来充当嗅觉的呢?原来,苍蝇的“鼻子”——嗅觉感受器分布在头部的一对触角上。
【解析】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运用设问要抓住读者关心的问题,如果问题既不重要,也不新颖,人们并不关心,修辞者却故弄玄虚,不仅不能提高表达效果,反而令人生厌。总结:“有问有答是设问。”通读全文,“但是苍蝇并没有“鼻子”,它靠什么来充当嗅觉的呢?原来,苍蝇的“鼻子”——嗅觉感受器分布在头部的一对触角上。”是设问句。
2.【答案】苍蝇嗅觉器的结构和功能 小型气体分析仪 宇宙飞船的座舱里 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
【解析】本题考查提取关键信息。通读全文,从“仿生学家由此得到启发,根据苍蝇嗅觉器的结构和功能,仿制成功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和“这种仪器已经被安装在宇宙飞船的座舱里,用来检测舱内气体的成分。”可知答案。
3.【答案】小型气体分析仪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意思。联系上下文,从“仿生学家由此得到启发,根据苍蝇嗅觉器的结构和功能,仿制成功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型气体分析仪。这种仪器的“探头”不是金属,而是活的苍蝇。”可知,这句话中的“这种仪器”指的是小型气体分析仪。
4.【答案】为什么苍蝇的嗅觉那么灵敏? 因为苍蝇的头部有上百个嗅觉神经细胞。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学生仔细阅读文章内容,所提问题要围绕文章主要内容。如:苍蝇“鼻子”灵敏的原因是嗅觉神经细胞多,那狗鼻子灵敏的原因也是一样的吗?答:一样,狗鼻子灵敏也是因为嗅觉细胞多。
二、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原文的内容“然而,就在第15天,出事了。那天下午,有个衣衫不整、又高又瘦的人老是在柜台边溜达。从他苍白忧郁的脸庞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失业者。”中“老是”说明这个人经常、总是在这里溜达。这个“老”字也点明了时间长。
2.【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原文内容“他脸上肌肉直抽动,表情很不自然。我想起母亲常对我说,人大都是心地善良的。”可以得出“表情很不自然”是表情的不顺畅和局促。所以“自然”指的是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3.【答案】D 页 ④
【解析】本题考查汉语拼音、音序、汉字结构、偏旁部首、笔画笔顺、字义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应全面扎实地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同时在运用知识时,注意把握其不同的特点和要求。本题考查学生查字典的能力。对不认识的字用部首查字法,对不会写的字用音序查字法,一字多义要结合语境来理解。本题中“停顿”的意思是一般指说话中话语的短暂停歇。(或声音的断和连)。词典中指停留安顿,耽搁,停止。根据上文的语境可以得出“顿”字的意思是停下来,暂停。
4.【答案】衣衫不整 焦躁不安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词语解释,根据解释写出相对应的词语即可。本题中,衣着随便、穿着不正式或不整齐指的是衣衫不整。着急而烦躁,不安宁指的是焦躁不安。
5.【答案】请把钻石给我,不要让我失业。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结合上下文的语境进行辨析。根据上下文的语境,第六颗钻石找不到了被另一个男人捡到而他马上就要走出商店。这时我说到“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您知道,现在工作很难找,请多多关照。”意思是想告诉那个人,如果钻戒找不到就会失去了这个工作,所以希望这个人可以把钻戒拿出来。
6.【答案】文章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要学会用委婉的语气表达自己。 文中的“我”怎么找回钻石的? 通过对那位先生的委婉劝诫。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想要提出的问题和答案即可。根据整篇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写出自己关于这篇文章的问题即可。例如可以说文章的主旨或者给我们的启示,答案是要和店员一样好好说话用委婉的语气表达自己。还可提问题例如我怎样找回到钻石的?根据原文的内容可以得出,我是通过委婉的交流使得那位先生还回了钻戒。
三、1.【答案】日新月异 拭目以待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字词的解释。日新月异:新:更新;异:不同。 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拭目以待:拭:擦;待:等待。擦亮眼睛等着瞧。形容期望很迫切。也表示确信某件事情一定会出现。
2.【答案】B C A
【解析】考查阅读的方法。(1)通过文中画线部分“这个问题总算解决了”可知这是文章的内容,属于针对文章内容提出的问题。(2)“按照什么顺序”是文章的写作方法,属于针对文章的写法提出的问题。(3)“可能会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可知这是要求联系生活实际经验提出的问题。
3.【答案】这篇文章是如何把眼镜的“进化”过程说清楚的?
【解析】考查质疑提问的能力。可以从文章的内容,文章的写法等角度提问,合理即可。
4.【答案】不正确。程程,医生建议,近视度数在100度以内,可以不用佩戴眼镜,而且隐形眼镜佩戴时间过长容易引发干眼现象,儿童的眼睛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并不适合佩戴隐形眼镜。所以我建议你不要佩戴眼镜,平时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即可。
【解析】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结合第四自然段“这种眼镜佩戴时间过长容易引发干眼现象。”和“儿童的眼睛还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并不适合佩戴隐形眼镜。”指出隐形眼镜的缺点。结合第五自然段“如在100度以内,可以不用佩戴,平时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即可。”从健康用眼的角度进行作答。
四、1.【答案】尽管 倾诉 脆弱 移除 移植 jǐn 漫长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选择字音和词语能力。完成此类题目需要根据自己的积累作答。“尽管”的“尽”读“jǐn”。尽管:表示不必考虑别的,放心去做,下文往往转折。即使:表示假设的让步。在正句里常用“也”呼应,说出结论。诉说:告诉﹔陈述。倾诉:把心里话全说出来。柔弱:常指体弱,易感疲劳的;易得病的(身体柔弱),容易受疾病或其它灾祸影响的。脆弱:不坚强;不稳固。移除:删除,删掉的意思。移植:意思是指将植物移动到其他地点种植,后引申为将生命体或生命体的部分转移的器官移植。缓慢:指徐缓;不敏捷。漫长:形容时间或者道路长得看不见尽头。结合词义,根据文中句子语境“医生检查发现,(尽管 即使)艾达的眼珠是好的,但是艾达的视神经受损严重而无法恢复”可知,分句之间表示转折关系,故用“尽管”词语。结合词义,根据文中句子语境“在艾达多次向迈克尔(诉说 倾诉)自己的痛苦之后”可知,括号里应用“倾诉”词语。结合词义,根据文中句子语境“考虑到蝌蚪生命力的(柔弱 脆弱)性”可知,括号里应用“脆弱”词语。结合词义,根据文中句子语境“迈克尔首先从一个健康蝌蚪的身上小心地(移除 移植)一只眼睛”可知,括号里应用“移除”词语。结合词义,根据文中句子语境“然后将之(移除 移植)到另外一个蝌蚪的尾巴上”可知,括号里应用“移植”词语。结合词义,根据文中句子语境“要在人体获得成功还需要经过十分(缓慢 漫长)的研究之路”可知,括号里应用“漫长”词语。
2.【答案】这篇文章为什么在开头引用神话传说?迈克尔为什么要做眼睛移植实验?迈克尔是怎样用蝌蚪做眼睛移植实验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自我提问的能力。在阅读时,学习并试着从不一样的出发点去思考,找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疑问,寻求解答,借此理解文本内容。答题时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提问:对自己不理解的内容进行提问;对文章的写法进行提问;对作者阐明的观点进行提问等。自我提问最终目的在于掌握文章的意义,获得乐趣和信息。 本题根据自己阅文章内容,边读边在文章旁边写下你的问题并把对理解文章最有帮助的几个问题写下来即可。如可从“为什么用‘用尾巴上面的眼睛看世界’做题目?”、“迈克尔为什么要做眼睛移植实验”、“其他动物的器官用在人身上是否有可用性?”等问题作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