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要素阅读
第六单元
单元语文要素概述
本单元课文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的童年成长故事,不仅有童年的欢乐,更有经历挫折带来的成长。《牛和鹅》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细致刻画,讲述了“我”对待牛和鹅态度的变化,《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记叙了扮演老虎给"我"带来的困惑,《陀螺》讲述了“我”玩陀螺的烦恼与快乐。阅读本单元选文,我们要敢于尝试用批注的方法阅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感受童年的快乐,获得成长的启示。
阅读方法讲解
批注是指在阅读时,当我们遇到不认识或难懂的字、词,查字典、找参考书,弄清词义,指明出处,写在空白处;读文章时,遇到写得好的地方、有疑问的地方、有启发的地方等,在一旁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或疑问。
批注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可以标画出相应的词句,也可以在旁边的空白处简单写写自己的批语。
批注式阅读的基本方法可以分为三步:一画,二注,三批。
一画。1.用圆圈画出生字,用黄色荧光笔画词语,并在上方加一个括号(为注音留位置)。
2.用绿色荧光笔画出好的句子,用三角号画出好的词语。
3.用红笔画横线加一个问号画出文段中不理解的内容,批注符号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进行批注。
二注。1.注音。对于不认识的字,先查字典再标注音。
2.注释。对于不理解的词,刚开始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也是先查字典,在理解能力提高后,可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词语进行理解。
三批。1.可以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2.提出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
3.就文章在遣词造句、结构层次、修辞手法等方面表达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受。
批注式阅读的开展,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情感体验,还可以形成阅读个性,让读书成为我们的一种精神需求。
例文讲解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习题。
捅马蜂窝
冯骥才
①爷爷的后院很小,里边花木丛生,枝叶纠缠,是鸟儿、蝶儿、虫儿们生存和嬉戏的乐土,也是我儿时的乐园。这里,最壮观的要数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些什么。爷爷不敢开窗,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闯进屋来。
②“真该死,屋子连透透气儿也不能,哪天请人来把这马蜂窝捅下来!”奶奶总为这个马蜂窝生气。
③“不行,要蜇(zhē)死人的!”爷爷连连摇手。
④“怎么不行?头上蒙块布,拿竹竿一捅就下来。”奶奶反驳道。
⑤“捅不得,捅不得。”爷爷连连摇手。
⑥我站在一旁,心里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愿望。那多有趣!我找来妹妹,趁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通往后院的小门口。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上衣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作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我和妹妹约定好,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门关住。
⑦妹妹躲在门缝后边,瞧着我这非凡而冒险的行动。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儿地摇撼两下,只听“嗵”的一声,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将门在里边插上,她跑了,将我关在门外。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这复仇者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我抬手想挡住脸,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剧烈地一疼,挨蜇了!我捂着脸大叫,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到屋里。
⑧当夜,我发了高烧,眉心处肿起一个枣大的疙瘩,自己都能用眼瞧见。打针吃药,七八天后才渐渐痊愈。
(有删改)
1.【整体感知】快速默读文章,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文按____的顺序,介绍了“我”小时候_________的事情。
【答案】事情发展 捅马蜂窝,结果被马蜂蜇伤
【解析】考查对文章写作顺序和主要事件的掌握。文章主要围绕“捅马峰窝”进行叙述,主要介绍了“我”小时候捅马蜂窝,结果被马蜂蜇伤的事情。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描写的。先写出了“我”捅马蜂窝的原因,接着介绍了捅马蜂窝的经过,最后介绍了捅马蜂窝的结果。
2.【体会情感】在捅马蜂窝的前后过程中,“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用“__”在文中画出描写“我”心理变化的句子。
(2)选择词语,填写“我”心理变化的示意图。(填序号)
( )→( )→( )→( )
①迟疑、胆怯 ②好奇 ③惊呆 ④觉得有趣
【答案】(1)我站在一旁,心里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愿望。那多有趣!
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
这复仇者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
(2)④ ① ② ③
【解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理解。要分析“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要从体现人物心理的重点句子进行分析。第⑥段“我站在一旁,心里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愿望。那多有趣!”是觉得:有趣。第⑦段“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可概括出人物的心理是:先迟疑、胆怯。接着好奇战胜了胆怯。第⑦段“这复仇者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可概括出人物的心理是:惊呆。
3.【品读词句】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字词,体会作者是怎样描写捅马蜂窝时的情景的。
(1)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上衣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
这句话通过____描写,写出了“我”________的心情。
(2)只听“嗵”的一声,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
这句话从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写出了马蜂窝被捅掉时的具体情景。
(3)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
这句话用____来比喻____,突出了马蜂飞行____、进攻____的特点,表现了马蜂_____的气势。
【答案】(1)动作 跃跃欲试想要捅马蜂窝
(2)声音 形态 颜色 动作
(3)战斗机 马蜂 速度快 凶猛 以死相拼,不顾一切
【解析】考查对句子的理解。(1)加点字词是动作描写。生动形象表现出“我”跃跃欲试想要捅马蜂窝的状态。(2)“嗵”是声音。“沉甸甸”是形态。“一团黄色”是颜色。“腾空而起”是动作描写。(3)此句是比喻句。“马蜂”是本体,“好像”是喻词。“战斗机”是喻体。此句中是为了更加形象说明马蜂的特点。
4.【自主批注】默读短文,按提示在短文右侧空白处作批注。
(1)读第①段,从写法的角度进行批注。
(2)读爷爷和奶奶的对话,从体会他们的心情的角度进行批注。
(3)读第⑦段,你产生了哪些疑问?请从疑问的角度进行批注。
【答案】(1)运用环境描写,烘托了背景,为下文捅马蜂窝埋下伏笔。
(2)奶奶生气,爷爷无奈。他们俩的对话激发了“我”捅马蜂窝的兴趣。
(3)为什么说马蜂是“复仇者”?
【解析】做批注,要与内容相符合。(1)运用了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包括: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的描写,有助于表现人物身份、地位、活动,对描绘人物心理活动,渲染氛围都具有重要作用。在小学初中高中作文中主要起到一个场景交代借用,也可用于作文章内容的过渡。(2)第②段中“奶奶总为这个马蜂窝生气。”可以看出奶奶很生气。从两次“爷爷连连摇手。”可以分析出爷爷很无奈。(3)答案不唯一,写出自己产生的疑问即可。注意提出的疑问要对理解文章有帮助。
5.【感悟道理】读了这篇文章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人与动物要和谐相处,我们要关爱生命。②做事情不能太鲁莽,危险的事情要小心处理。
【解析】考查阅读文章写感受。注意语句通顺,条理清晰。根据文章内容,可以围绕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关爱生命进行叙述,也可以围绕做事情的态度进行叙述,比如做事情不能太鲁莽,危险的事情要小心处理。
类文训练
一、阅读《土拨鼠哪儿去了》,完成习题。
土拨鼠哪儿去了
①老师给学生讲了个故事:有三只猎狗追赶一只土拨鼠,土拨鼠钻进了一个树洞。
②这个树洞只有一个出口,可不一会儿,居然从树洞里钻出一只小猪。小猪飞快地向前跑,并爬上一棵大树。它慌乱中没站稳,掉了下来,砸晕了仰头观望的三条猎狗,小猪逃走了。
③讲完后,老师问:“这个故事有什么问题吗?”
④学生说:“小猪不会爬树。还有,一只小猪怎么可能砸晕三条猎狗?”
⑤“还有呢?”老师继续问。但是学生不再有问题。
⑥老师说:“还有一个问题,你们都没有提到( )?”老师的话,一下子将学生拉回到了猎狗追寻的目标上一只土拨鼠。
批注 1: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土拨鼠哪儿去了?土拨鼠就是心中的目标。
⑦因为小猪的出现,大家的注意力被分散,土拨鼠竟然消失了。
批注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短文中括号里最恰当的问题是( )。
A.猎人去哪里了 B.土拨鼠去哪里了 C.小猪到底有多大
2.根据“批注 1”,我们知道文中的“土拨鼠”指的是( )。
A.问题 B.目标 C.注意力 D.慌乱
3.读到最后一段,写在“批注 2”横线上最恰当的是( )。
A.看来猎狗更喜欢吃小猪 B.土拨鼠好可怜,被人忘记了
C.要有明确的目标,不受外界干扰 D.小猪太可爱了,吸引了猎狗的注意
4.联系上下文,“居然”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仰头观望”写出了三条猎狗__________________。
5.改为陈述句:一只小猪怎么可能砸晕三条猎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短文,你获得了什么启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抽陀螺》,完成习题。
抽陀螺
①陀螺,是一种很简单的玩具,小孩子自己都可以制作。找一块木头,削成一寸多高、直径也一寸多的圆柱形,再把下端削尖,尖端安一粒滚珠,陀螺就算做成了。再做一根鞭子,就可以玩起来。
批注1:陀螺是怎么做成的?请用“﹏﹏﹏”在第①段中画出来。
②玩的时候,先得从鞭梢一圈一圈缠住陀螺的腰身,然后直放在地上,用手指轻轻按住陀螺顶端,用力一拉鞭绳,陀螺就在地上旋转起来,再用鞭子不断地抽打,越抽打,陀螺转得越快。
批注2:第②段中,作者运用一系列的动词具体描写了抽陀螺的方法,请圈出来。
③为了让陀螺转得更轻快,我们常到冰上去玩。鞭梢儿“噼啪噼啪”响,陀螺“滴溜滴溜”转。尽管天寒地冻,谁也不觉得冷。
批注3:第③段中的“噼啪噼啪”“滴溜滴溜”写出了( )。
④在我的印象中,抽陀螺似乎是男孩子的游戏。现在想起来,大约是因为这种游戏刺激性较强,你必须一下一下地去抽打,它才转;稍微一慢,它就会东倒西歪。
⑤抽陀螺,还可以玩得很有攻击性。几个人一起在冰上抽打,常常是扬鞭猛抽一下,让自己的陀螺以极快的转速去撞向别人的陀螺,谁的陀螺把别人的陀螺撞倒,谁就是赢家。
批注4:第⑤段主要写了( )。
⑥有时候,大人们在一旁看着看着,也会走上前来,和我们一起抽它几鞭子。
1.请完成四个批注。
2.短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抽陀螺这种游戏的?在正确的内容后面打“√”。
(1)陀螺的制作( )
(2)陀螺的种类( )
(3)抽陀螺的方法( )
(4)抽陀螺可以玩得很有攻击性( )
(5)陀螺的新名称( )
3.为什么说抽陀螺似乎是男孩子的游戏?用“ ”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4.第⑥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猫》,完成习题。
猫
①我姥姥经常领着我去胡同南边一个院子里,找她的老姐们儿聊天。那个老太太养了一只猫,黄白相间,个头很大。我不是很爱去她家。第一,我虽然喜欢看着猫,但是从心里害怕它们,我希望它们会和我保持距离。第二,她家里总有一股味儿,形容不上来,很不好闻。后来才知道那应该是猫尿的味儿。
②我姥姥带着我去,我又不可能不跟着,所以每次进了那个门,都会觉得很别扭。刚坐下,那只猫就过来围着我转。我假意看着别处,心里却在祈祷着让那只猫离我远点。可不知为什么,我的祈祷就好像从来也没有应验过,越是希望什么,越不来什么。那猫不仅没躲开我,反而直接趴到了我的腿上。我还在假装轻松,笑得很刻意的那种,居然还问那猫,“你叫什么啊?你冷不冷啊?”之类的废话。
③那老太太看见我和猫还挺融洽,也有点惊讶。对我说:“看来你有猫缘儿,它跟别人都不亲,就跟你好。”小孩子就是容易逞脸,听了这番“夸奖”,我居然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和别人都不亲的猫,就和我好!当时,我就在心中默默立誓要做一个爱猫的人。
④从那之后,附近胡同里,不管谁家的猫,我见了都不再害怕,而是会主动跟它们打招呼,有时候还会把自己兜里的零食分给它们吃点儿——那时候我跟胡同里的猫,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
⑤想和猫混在一处,其实挺难的。因为大部分时间,它们是在房顶上晒着太阳睡觉,或者是躲在哪儿的阴凉儿里舔着屁股。但我总去拿好吃的喂它们,时间长了,困难的事情也变成了可能。每次看见胡同里那些猫, 它们都会晃悠着来到我身边,和我一起晒晒太阳。我坐在门墩上,几只猫就趴在院门口的青石台阶上,各自伸着懒腰、打着哈欠,各种惬意,谁也不去打扰谁,就好像夕阳下定格的剪影。
⑥就这样,我和猫变得难舍难分,结下了不解之情。
1.请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丽和小峰针对短文第①-③段的部分做了以下批注,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语句 小丽的批注 小峰的批注
我虽然喜欢看着猫,但是从心里害怕它们,我希望它们会和我保持距离。 害怕猫—假意亲近猫—立誓要爱猫,这种心理变化过程写得很真实。 作者害怕猫,不愿意亲近猫。
我还在假装轻松,笑得很刻意的那种,居然还问那猫,“你叫什么啊?你冷不冷啊?”之类的废话。
当时,我就在心中默默立誓要做一个爱猫的人。
(1)你更欣赏哪位同学的批注?说说你的理由。____
(2)读一读第④—⑥段,试着给这三个自然段写下你的批注。
批注:____
3.读下面句子,你会长话短说吗?试着写一写。
我坐在门墩上,几只猫就趴在院门口的青石台阶上,各自伸着懒腰、打着哈欠,各种惬意,谁也不去打扰谁,就好像夕阳下定格的剪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我”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联系短文内容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那一季的黄金》,完成习题。
那一季的金黄
我自小身体不好,五岁那年又进了医院,准备动第三次手术。当时爸爸远在北京,妈妈还是小学教师,白天要上课,晚上就整夜守在医院里,一面备课,一面为我操劳着。
一天傍晚,我照例到医院大门口等妈妈来,街上来往的行人很多。当时正值橘子上市的时节,我看见大人小孩手中都是橘子。我是特别爱吃橘子的,
但在当时,它对于我们这样的家庭简直是件奢(shē)侈(chǐ)品。爸爸、妈妈的工资少得可怜,我接二连三的手术又需要一大笔钱,
别说是橘子,就是一日三餐也日渐稀薄了。我只能眼巴巴地盯着别人手中的橘子,在那片金黄中倒咽口水。①为什么说“橘子”对“我们”家来说是“奢侈品”?不知从哪儿飞来块橘子皮,刚巧落在我面前。我直愣愣地望着它,脑海里想象着橘肉的甘甜,难以自制,终于禁不住诱惑,捡起那块橘子皮,贪婪地放在鼻子下闻了起来。我如获至宝地捧着它跑回病房,把它捏在手中,闻了又闻,竟恍然睡去。我梦见自己吃了很多橘子……
朦胧中,我被一阵抽泣声惊醒。我看见妈妈坐在床边背对着我,手里紧紧握着那块橘子皮。那时我理解不了妈妈的哭泣,我只是把小脸贴在妈妈的背上。妈妈忽地颤了一下,慌忙用手擦了下眼,回身一把抱住我。我看见妈妈红着眼睛在笑,笑得苍白。我忍不住哭了,泪水打湿了妈妈的羊毛衫,那是妈妈最体面的一件衣服,是爸爸用一个月的工资买的。七八年了,妈妈就这么一件羊毛衫。
妈妈依偎在我的头顶,轻轻地说:“好孩子,不哭,妈妈给你买橘子。”妈妈去的时间真长,回来时果真带了一篮金灿灿的橘子,妈妈在那片金黄中苍白地微笑着。
我扑向橘子,贪婪地嗅着,忽视了世界的一切,连妈妈什么时候离去都一无所知。突然,我发现邻床刚才和妈妈一起来的一位母亲乜(miē)斜着眼看我,轻轻对自己的孩子说:“她妈妈一件衣服只换了一篮橘子,想想妈妈的心吧……”
橘子?衣服?妈妈的羊毛衫?我猛地记起点什么!妈妈那苍白的微笑和突然单薄的身影……
橘子啊!从那以后,我再也忘不了那一季的金黄。
1.读完短文后,“状元大课堂”的同学们作了几个批注(见文章下侧空白处),请你来品析。
(1)菲菲在读短文的时候,在第2自然段旁边写出了自己的疑问(批注①),结合上下文来推断,我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是( )。
A.市场上的橘子不多
B.妈妈不想买橘子
C.“我”不想吃橘子
D.“我们”家家境贫寒,买不起橘子
(2)批注①是从___的角度来写的;批注②是从___的角度来写的;批注③是从___的角度来写的。
A.有启发的地方 B.写作手法 C.有疑问的地方
2.对文中画“ ”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一次妈妈买的橘子味道很特别,那种金黄色让“我”记忆深刻。
B.那一季的金黄饱含着母亲对“我”浓浓的爱,让“我”永远铭记于心。
3.读完短文后,你有什么感想或疑问?请在下面横线处作批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答案】B
【解析】考查了联系上下文补充短文内容的能力。短文先写老师给同学们讲三只猎狗追赶一只土拨鼠的故事,然后请同学们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同学们提出了“小猪不会爬树”和“一只小猪怎么可能砸晕三条猎狗”这两个问题后,就不再有问题。于是老师提醒同学们:“还有一个问题,你们都没有提到。”根据上下文语境,这个问题应该是:“土拨鼠去哪里了?”故选②。
2.【答案】B
【解析】考查了对短文内容的掌握情况。阅读短文中批注1“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土拨鼠哪儿去了?土拨鼠就是心中的目标”这句话可知,文中的“土拨鼠”指的是目标。故选②。
3.【答案】C
【解析】考查了根据短文内容写批注的能力。短文最后一段“因为小猪的出现,大家的注意力被分散,土拨鼠竟然消失了”,这是对前文的总结。由于同学们被故事中小猪掉下来砸晕了三条猎狗这一情节分散了注意力,所以忘记了“土拨鼠去哪儿了”的问题。因此,批注2应该是:要有明确的目标,不受外界干扰。故选③。
4.【答案】竟然,表示出乎预料 置身事外静观事态发展的态度
【解析】考查了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词语意思的能力。“居然”的意思是竟然,表示出乎预料。“仰头观望”写出了三条猎狗置身事外静观事态发展的态度。
5.【答案】一只小猪不可能砸晕三条猎狗。
【解析】考查了改写句子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了反问句改陈述句:先一般都要去掉”难道”、”怎能”等语气助词,有否定词改时去掉,没有否定词改时加上,句末的问号号改为句号。即:把“怎么可能”改为“不可能”, 句末的问号号改为句号。
6.【答案】人一定要怀着目标前进,没有目标,就会事倍功半,碌碌无为。
【解析】考查了阅读短文后的启示。这篇短文通过写学生听老师讲土拨鼠去哪儿了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自己心中的目标。读了这篇短文后我得到的启示是:告诉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自己心中的目标。
二、1.【答案】批注1:找一块木头,削成一寸多高、直径也一寸多的圆柱形,再把下端削尖,尖端安一粒滚珠,陀螺就算做成了。再做一根鞭子,就可以玩起来。
批注2:缠 放 按 拉 抽打
批注3:孩子们玩得很起劲
批注4:抽陀螺可以玩得很有攻击性
【解析】本题考查的对文段内容的把握。要读懂文段,联系上下文。批注1:从第一自然段中去找,联系上下文,“小孩子自己都可以制作”后文得知,后面是关于陀螺制作的方法。 批注2:在第二自然段中,找出抽陀螺的动词“缠”、“放”、“按”、“拉”、“抽打”。批注3:“噼啪噼啪”是一种拟声词,形容的是鞭梢儿抽打地面的声音,从声音可以看出来鞭梢儿抽打地面的声音大;“滴溜滴溜”在这里形容的是陀螺转的速度快,从两个词语来看,孩子们玩得很起劲。批注4:第5段从第一句中心句可以看出来,抽陀螺可以玩得很有攻击性。
2.【答案】(1)√ (3)√ (4)√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能力。要从文章的整体来把握。第一自然段写了陀螺的制作;第二自然段写的是抽陀螺的玩法,第四、五自然段写的是抽陀螺玩得很有攻击性。(1)(3)(4)正确,(2)(5)错误,文章只是提及到,并不能把作为抽陀螺的某一方面。
3.【答案】大约是因为这种游戏刺激性较强,你必须一下一下地去抽打,它才转;稍微一慢,它就会东倒西歪。
【解析】本题考查的找关键词句理解文段的能力。找到句子中的关键词,去理解整个文段。是找关键词“抽陀螺似乎是男孩子的游戏”,出现在第四自然段,联系文段内容得知原因。
4.【答案】表达了作者对抽陀螺这一游戏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能力。明确题目的要求,联系文章内容来作答。仔细读第6段,找出主要关键词,“大人们”、“和我们一起抽它几鞭子”,从这些动作来看,体现的是人们对抽陀螺这一游戏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三、1.【答案】本文写“我”在姥姥的带领下认识了一位老太太的猫,原本不喜欢猫的“我”却得到了猫的亲近和喜爱,就在心中默默立誓要做一个爱猫的人,最后和猫接下来不解之缘。
【解析】考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从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这个方面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2.【答案】我更欣赏小丽的批注,小丽抓住了“我”对猫的态度变化,写出了“我”对猫从不喜欢到喜欢这一心理变化。 主动和猫接触——和猫融洽相处——结下不解之缘。
【解析】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1)小峰的批注指写出了作者对猫的害怕,没有把文章第③段作者因为听到了“夸奖”,在心中默默立誓要做一个爱猫的人的心理变化写出。(2)批注是指阅读时在文中空白处对文章进行批评和注解,作用是帮助自己掌握书中的内容。结合文段的主要内容简要的作出批注,文章第④自然段写作者主动接触胡同里的猫,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第⑤自然段写作者和猫融洽相处的过程,最后一段写作者和猫结下了不解之缘。
3.【答案】我坐在门墩上,猫趴在台阶上,谁也不去打扰谁。
【解析】考查缩写句子。缩写句子就是去掉句子中起修饰、限制作用的“枝叶”,保留使句子意思完整的“主干”部分,把句子缩写成一个最简单的句子。
4.【答案】文中的“我”是一个天真可爱、爱护动物,善良懂事的孩子。
【解析】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作者虽然不喜欢猫,但是仍然假意亲近猫,说明他是个善良懂事的孩子。听了大人的“夸奖”,立誓要爱猫,说明他天真可爱,拿好吃的喂猫,和猫相处融洽,说明他是个爱护动物的孩子。
四、1.【答案】D C B A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首先需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字词所在句子的大致内容,根据所给的提示,结合语境以及自己的理解进行解答。本文中的奢侈品指的是橘子,虽然是生活所需要的的普通水果,但是作者当时的家境是买不起的,所以作者称橘子为奢侈品。(2)批注①是同学们产生的疑问,想要得到答案,所以是从有疑问的地方的角度来写的。批注②点明了画波浪线句子的写作手法,所以是从写作手法的角度来写的。批注③是读者的感受,是从有启发的地方的角度来写的。
2.【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关键句子的分析、鉴赏能力。首先需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大致内容,思考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或者描写方法,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情感。那一季的金黄包含着的是母亲对“我”浓浓的爱,让“我”永远铭记在心。
3.【答案】所有的母亲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我们要学会感恩。
【解析】本题是开放性题目,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可以对文中自己有疑问的地方进行批注;可以对文中运用了修辞手法、写作手法的句子进行批注;也可以在自己有感想、启发的地方进行批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