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要素阅读(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要素阅读(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5 18:09: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要素阅读
第七单元
单元语文要素概述
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是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重要方法。本单元课文为读者呈现了不同时期、不同人物的爱国情怀。学习古诗《出塞》,关注西汉名将李广的事迹,把握古诗主要内容,读者不难感受到诗人希望边关能够巩固、国家安全与统一能够实现的爱国情怀。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关注课堂师生对话和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华不振"的两件事情,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经历,读者不难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阅读本单元选文,我们要注意通过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的家国情怀。
阅读方法讲解
在阅读的过程中,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有助于我们快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那么,我们该怎么把握人物要素和事件要素呢?
一、把握人物要素。人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作品主题思想服务的。阅读时只有了解了人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下列几方面入手。
1.从直接描写入手。人物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的思想品质和件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如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周总理的性格特征。
2.从侧面描写入手。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如古诗《出塞》中的诗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从侧面反映出飞将军李广的英勇善战。
3. 从细节描写入手。所谓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变化以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分析细节描写,首先要注意细节的真实性,要经得起推敲;其次看是否具有典型意义,看其是否经过精心选择,巧妙安排。
二、把握事件要素。阅读文章,先要想想文章讲了哪几件事,将这几件事连起来,总结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果文章只写了一件事,那就要理清这件事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和结果,进而理解事件与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的密切关系。连续的时间和地点要注意整体过程,找出这些时间、地点的内在联系。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背景知识,把时间、地点要素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
例文讲解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习题。
“0”的突破
1984年7月29日,第23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男子自选手枪比赛开始了。
身穿绣着“中国”两个大字运动服的许海峰紧握手枪,神色庄严地站在40号靶位上。在他的眼前,靶心上最小的圆圈就像52年来那个令人屈辱的“0”字。“击碎它!击碎它!”许海峰决心为祖国争光。
许海峰稳稳地把枪举过头顶,又慢慢直臂下落,轻轻地扣动扳机——砰!砰!子弹射向50米外的靶心。“10环!”“10环!”许海峰出色地发挥了水平。
众多的世界名将都参加了这次比赛。在许海峰的挑战面前,他们哪肯示弱?比赛争夺得十分激烈。打完前五组,赛前夺魁呼声最高的瑞士名将斯卡纳克尔发现自己仍比许海峰落后两环,就憋足了劲儿,要在最后一组射击中超过许海峰。
最后的决战来临了。许海峰前三枪打得不错,可是第四、第五枪却只打了两个“8”环。斯卡纳克尔趁机赶了上来,在靶位后面观战的记者们也开始向斯卡纳克尔的靶位那边涌去,仿佛这位名将已经胜券在握。在这关键时刻,许海峰非常镇定。他静静地坐了一会儿,又走上靶位。只见他轻松地左手插兜,右手握枪,一双大眼睛闪出必胜的光芒。砰!砰!砰!三发子弹从他的枪口呼啸而出,“10环!”“10环!”“9环!”——胜利了!许海峰以566环的成绩,夺得男子自选手枪比赛的冠军。
这是中国人在奥运会上夺得的第一块金牌,实现了“0”的突破,许海峰为祖国争了光。
1.【品析字词】“击碎它!击碎它!”句中的“它”有两层意思,分别指的是( )和( )。
A.靶心上最小的圆圈 B.许海峰心中的信念
C.中国在奥运会上金牌数“0”的记录 D.众多世界名将的士气
【答案】A C
【解析】此题考查文的理解能力。联系上下文“靶心上最小的圆圈就像52年来那个令人屈辱的“0”字”,可知“它”指的是“靶心上最小的圆圈”“中国在奥运会上金牌‘0’的突破”。
2.【句子理解】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画线的句子。
(1)文中画“ ”的句子描写了比赛的进展情况,体现了( )。
A.许海峰面临的形势极其险峻。 B.斯卡纳克尔非常受人欢迎。
C.人们都不喜欢许海峰。 D.斯卡纳克尔在赛场上的表现更吸引人。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对许海峰的( )描写。
A.动作和语言 B.动作和神态 C.神态和语言 D.语言和神态
(3)读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你有什么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A B 这些句子表现了许海峰沉着冷静,对胜利充满了信心。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理解分析能力。(1)通过语句的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在比赛过程中许海峰面临的形势极其严峻。(2)文中波浪线的句子是对许海峰的动作神态的描写。(3)通过“静静地坐了一会儿”“紧握手枪,神色庄严地”“稳稳地把枪举过头顶,又慢慢直臂下落,轻轻地扣动扳机”“一双大眼睛闪出必胜的光芒”可以感受到许海峰的沉着
冷静,对胜利充满了信心。
3.【主要事件】这篇短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篇短文主要讲的是许海峰在比赛中沉着冷静,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夺得了中国奥运史上的第一块金牌。
【解析】考查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结合《“0”的突破》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是提高学生概括能力的重要途径。主要内容是一篇文章的浓缩,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抓住主要内容,才能知道文章究竟讲什么。“准确”、“简洁”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基本要求。可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分析,课文开始写了什么时间,地点,什么事情,再写事情的经过,先写许海峰的沉着冷静,不畏强手,再写比赛竞争的激烈,课文最后写实现了中国奥运史上“0”的突破。这样可以运用这些句子,把句子串连起来,注意语句通顺,即为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我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在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不畏强手,沉着冷静,通过激烈的竞争,最后实现了中国奥运史上“0”的突破,勇夺中国人在奥运史上第一枚金牌的事。
4.【质疑问难】读了这篇短文,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写许海峰的同时,为什么要写斯卡纳克尔呢?
【解析】此题为思路拓展题,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答案不唯一,根据文本的理解,提出自己的问题即可。如:为什么写斯卡纳克尔呢?
类文训练
一、阅读《鞋匠的儿子》,完成习题。
鞋匠的儿子
在林肯当选美国总统的那一刻,整个参议院的议员们都感到尴尬,因为林肯的父亲是个鞋匠。
当时美国的参议员大部分出身于名门望族,自认为自己是上流社会的优越的人,从未料到要面对的总统是一个卑微的鞋匠的儿子。于是,林肯首次在参议院演说之前,就有参议员想要羞辱他。当林肯站上演讲台的时候,有一个态度傲慢的参议员站起来说:“林肯先生,在你演讲之前,请你记住,你是一个鞋匠的儿子。”所有的参议员都大笑起来,为自己虽然不能打败林肯但能羞辱他而开怀不已。
等到大家的笑声止歇,林肯说:“我非常感谢你使我想起了我的父亲。他虽然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参议院陷入一片静默。林肯转头对那个态度傲慢的参议员说:“就我所知,我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鞋子。( )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它。( )我不是伟大的鞋匠,( )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然后他对所有的参议员说:“对参议院里任何人都一样,如果你们穿的那双鞋是我父亲做的,而它们需要修理或改善,我一定尽可能地帮忙。但是有一件事是可以确定的,我无法像他那么伟大,他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
说到这里,林肯流下了眼泪。所有的嘲笑声全部化成赞叹的掌声……
1.为文中括号处选择合适的关联词。
就我所知,我父亲以前也为你的家人做鞋子。__你的鞋子不合脚,我可以帮你改正它。__我不是伟大的鞋匠,__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
A.虽然 B.如果 C.但是
2.选择。
从文中可以看出林肯是一个( )的人?
A.态度傲慢的人。
B.有博大胸襟、超人的智慧、谦逊朴实的人。
C.自卑的人。
二、阅读《周恩来在东关模范学校》,完成习题。
周恩来在东关模范学校
在东关模范学校的三年,周恩来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学到了很多知识,他各门功课成绩都不错,特别是作文、书法和英文,每学期都名列第一。他的作文经常受到老师表扬,让全班同学传阅。有一位历史教师高戈吾,发现周恩来聪明、勤奋、爱国、求上进,非常喜欢他,经常借给她一些反映历史上热心变革的政治家、思想家的著作。国文老师也感慨地说:“我教了十几年书,从未见过这么好的学生,为这样的学生,就是呕心沥血也心甘情愿。”
周恩来在东关模范学校期间,还非常注意锻炼身体,他每天早上从家跑到学校,下午放学再从学校跑回家,从不间断。当时都是土路,无风三尺土,下雨一身泥。冬天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吹得喘不上气来。他还积极参加体育课,踢球、打拳、做体操,还用冷水擦身,他最喜欢的运动是踢“熊头”。这张运动和踢足球差不多,但当时条件差,连球门都没有。在球场上他勇敢得像小老虎。有一次,他们这个班输了一个球,有的同学垂头丧气,周恩来说:“没关系,咱们踢球不是为了赢几个球啊!”那个同学不理解:“那是为什么啊?”周恩来说:“我们踢球,最主要的是能练好身体,报效中华啊!只要能锻炼好身体,输几个球算得了什么!”
1.在第一个自然段中你看到了一个__的周恩来;第2自然段中,你有看到了一个___的周恩来。
2.为了锻炼身体,周恩来做了哪些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是如何理解周恩来在班级踢“熊头”比赛中输了一个球后他所说的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认为周恩来在东关模范学校的三年为他日后报效中华奠定了哪些基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短文,完成习题。
_______
宋庆龄十五岁那年,被父母送到美国留学,进了佐治亚州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学院。
有一天,班里要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她广泛收集资料做了充分的准备。讨论的时候,一位美国学生站起来说:“我认为,历史发展是难以估计的,你们看,那些所谓的文明古国,特别是亚洲中国,已被历史淘汰了。人类的希望在美洲,在我们这里……”
坐在第一排的宋庆龄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紧锁着双眉,耐心地听完了这位同学的发言。
轮到宋庆龄发言了。她虽然有些激动,但仍然温文尔雅地站起来,声调柔和地说: “历史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着的,但它永远属亿万大众。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有人说她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她决不会永远沉睡下去。有多少仁人志士正在为她的振兴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啊!有一天,东方睡师的吼声必将震惊全世界!因为她有广阔的土地,有勤劳的人民,有悠久的历史,有富饶的物产,有优良的传统……”。
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交口称赞。
一次,有一位同学问她: “亲爱的宋庆龄,我们女孩子年纪轻轻的,应该无忧无虑地尽情享乐,你为什么总是想着祖国啊、大众啊?你不觉得这是自寻烦恼吗?’
宋庆龄听了,抿着嘴笑了笑,说:“我自己觉得非常愉快。我不能忘记祖国,我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一个人,如果真的忘记了祖国,那人生该是多么没有趣味呀!”
1.本文有一句话既点了题,又点出了文章中心思想,找出来画上“__”。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想到了本学期学的哪篇课文?此时,你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给文章取个题目,写在文章上面的横线上。
四、阅读短文,完成习题。
吉鸿昌同志是共产党员。在党的领导下,他坚决抗日,尽力为党工作。蒋介石恨他,把他逮捕了。吉鸿昌被送到北平。刚一下车,敌人就给他看一份电报,上面写着“立即处决”四个字,妄图吓唬他,要他投降。吉鸿昌看了,平静地说:“行啊!你们什么时候动手?”
有一次,反动头目何应钦亲自审问,要吉鸿昌招出抗日活动的秘密。吉鸿昌把眼睛一瞪,大声说:“抗日是四万万五千万中国人的事情,有什么秘密!只有蒋介石和你们,跟日本人勾勾搭搭,干些祸国殃民的坏事,才有见不得人的秘密。”何应钦被骂得张口结舌,恼羞成怒。敌人把吉鸿昌打得遍体鳞伤。直到临难的前一夜,吉鸿昌还在狱中宣传抗日,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 “我就要永远‘休息’了,你让我多宣传几句吧!”
就义那一天,吉鸿昌像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地出发了。
在刑场上,他对特务说:“告诉你们,我为抗日而死,可不能跪下挨枪,我死也不能倒下!”
“你说怎么办呢?”特务们有些害怕了。
“给我拿把椅子来,我得坐着死。”
椅子拿来了,吉鸿昌厉声对那个拿枪的特务说:“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不能在背后挨枪。”
“那你说怎么办?”那特务发抖地说。
“你在我眼前开枪。我要亲眼看到敌人的子弹是怎样打死我的。”
那特务愣了一下,只好走到前面,发抖地举起了枪。吉鸿昌瞪起两只大眼,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
枪响了,吉鸿昌同志为革命事业壮烈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但是,他那“死也不倒下”的英雄形象,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1.给短文加个题目:______
2.在文中用“ ”画出两个描写吉鸿昌神态的句子,用“﹏﹏”画出两个描写敌人神态的句子。
3.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我就要永远‘休息’了,你让我多宣传几句吧!”第一个“休息”指______。
第二个“休息”指______。
4.这篇短文主要讲了___________,表现了吉鸿昌_____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5.读了本文,我想对吉鸿昌说: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答案】B A C
【解析】本题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本题前面分句提出假设“你的鞋子不合脚”,后面分句说明结果“我可以帮你改正它”,分句之间为假设关系,应填入“如果”。前面分句说明事实“我不是伟大的鞋匠”,后面分句说明相反的意思“我从小就跟父亲学到了做鞋子的艺术”,分句之间为转折关系,应填入“虽然……但是……”。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文章写了在林肯当选美国总统的那一刻,整个参议院的议员们都感到尴尬,因为林肯的父亲是个鞋匠。其中一个态度傲慢的参议员想要羞辱林肯,但是林肯并没有为自己的出身卑微而自卑,而且在别人的嘲笑面前表现出自信,他告诉大家,虽然父亲是鞋匠,但是父亲的手艺是无人能比的,自己从小从父亲身上学了不少的东西。由此可知,林肯是一个有博大胸襟、超人的智慧、谦逊朴实的人。
二、1.【答案】成绩优异 坚持锻炼身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分析的能力。结合“周恩来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学到了很多知识,他各门功课成绩都不错”“他的作文经常受到老师表扬,让全班同学传阅。有一位历史教师高戈吾,发现周恩来聪明、勤奋、爱国、求上进,非常喜欢他”可概括①的答案。结合“还非常注意锻炼身体,他每天早上从家跑到学校,下午放学再从学校跑回家,从不间断”可得出②的答案。
2.【答案】每天早上从家跑到学校,下午放学再从学校跑回家,从不间断;积极参加体
育课,踢球、打拳、做体操,还用冷水擦身。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概括。结合“他每天早上从家跑到学校,下午放学再从学校跑回家,从不间断”和“积极参加体育课,踢球、打拳、做体操,还用冷水擦身,他最喜欢的运动是踢‘熊头’”可概括答案。
3.【答案】周恩来锻炼身体的目的是报效中华。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重点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结合句子“我们踢球,最主要的是能练好身体,报效中华啊!只要能锻炼好身体,输几个球算得了什么!”可知周恩来锻炼身体的目的是报效中华,不在于输赢。
4.【答案】为他日后救国救民奠定了丰富的知识、健康的身体以及丰厚的思想基础。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概括。周恩来在东关模范学校的三年里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努力学习,汲取知识,二是锻炼身体,这些为他日后救国救民奠定了丰富的知识、健康的身体以及丰厚的思想基础。
三、1.【答案】我不能忘记祖国,我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一个人,如果真的忘记了祖国,那人生该是多么没有趣味呀!
【解析】该题考查了对文章的总结与概括,我不能忘记祖国,我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希望!一个人,如果真的忘记了祖国,那人生该是多么没有趣味呀!符合文章的所讲的主旨与思想。
2.【答案】宋庆龄在美国留学时,同学在历史课上轻视中国,而宋庆龄为祖国据理力争。
【解析】该题考查了对文章所讲内容的总结,简述其发展脉络。即文章讲述了宋庆龄在留学期间,遭遇别人轻视中国,宋庆龄因此为祖国据理力争。展现了她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答案】《我的祖国》。如果我们都像宋庆龄那样热爱自己的祖国,那么我们的祖国就会变得更加强大。
【解析】该题既考查了对文章的主旨的概括,同时也考查了对课本内容的总结。课文《我的祖国》也描写了爱国之情。感悟:如果我们都像宋庆龄那样热爱自己的祖国,那么我们的祖国就会变得更加强大。
4.【答案】我不能忘记祖国
【解析】对文章取题目,就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该文是描写来了爱国,即我不能忘记祖国。
四、1.【答案】死也不倒下
【解析】本题考查给文章加标题,给文章加标题方法:①根据主要内容概括出题目②根据文章主旨提炼出题目;③利用相关的景或物做题目;④代表性时间、地点做题目;⑤用主要人物或事件做题目。根据上述方法,结合文章最后两段“枪响了,吉鸿昌同志为革命事业壮烈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但是,他那‘死也不倒下’的英雄形象,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可给文章加题目为“死也不倒下”。
2.【答案】吉鸿昌看了,平静地说:“行啊!你们什么时候动手?” 就义那一天,吉鸿昌像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地出发了。 何应钦被骂得张口结舌,恼羞成怒。 那特务愣了一下,只好走到前面,发抖地举起了枪。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找句子。作答时要认真审题,题中要求“画出两个描写吉鸿昌神态的句子”及“两个描写敌人神态的句子”。阅读文章可知,“吉鸿昌看了,平静地说:‘行啊!你们什么时候动手?’”“就义那一天,吉鸿昌像出门散步一样,从容不迫地出发了。”这两句话是描写吉鸿昌神态的句子。“何应钦被骂得张口结舌,恼羞成怒。”“那特务愣了一下,只好走到前面,发抖地举起了枪。”这两句话是描写敌人神态的句子。
3.【答案】睡觉 死去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义的理解。根据文章中“敌人把吉鸿昌打得遍体鳞伤。直到临难的前一夜,吉鸿昌还在狱中宣传抗日,有人劝他休息一下,他说:‘我就要永远休息了,你让我多宣传几句吧!’”分析可知,第一个“休息”指睡觉;第二个“休息”指死去。
4.【答案】吉鸿昌为了革命事业从容就义的故事 英勇无畏 对革命先烈无比崇敬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大意及中心,要仔细阅读文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答。阅读文章可知,本文主要讲述了吉鸿昌为了革命事业从容就义的故事,表现了吉鸿昌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对革命先烈无比崇敬之情。
5.【答案】你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好好学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而语言表达能力。阅读文章可知,本文主要讲述了吉鸿昌为了革命事业从容就义的故事,表现了吉鸿昌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对此,可对吉鸿昌说:你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好好学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