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语文要素阅读
第八单元
单元语文要素概述
信息指阅读材料所提供的消息,这些消息传递文本的主要内,作者的观点、看法或思想感情等。很多文本的题目就是文本内容的高度概括,看到题目就能知道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如《古人谈读书》这篇文本是说古人关于读书的看法的,《忆读书》是回忆自己怎样读书的。梳理文本的信息还可以找中心句。中心句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句子,一般出现在文本的开头或结尾,有时也会出现在段中。如《古人谈读书》中,“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中心句在开头是对读书方法的概括,抓住这样的句子,最主要的信息也就提取出来了。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了解写作顺序,问题引导等多种方法梳理信息。
阅读方法讲解
阅读文章,把握内容要点的关键在于获取信息和梳理信息。
1.获取信息。要想获得关键信息,我们不妨分两步走:
(1)“筛选信息”是获取信息的第一步。从把握内容要点的角度来说,就是根据阅读的要求,淘汰非相关的信息,挑选合乎要求的有关信息。
(2)“整合信息”是获取信息的第二步。将阅读掌握的信息经过“筛选”之后,去粗存精,披沙拣金,综合、归纳、概括,使之符合把握内容要点的要求。
例如,学习课文《我的“长生果”》,我们知道本文讲述了作者小时候关于读书的几件小事。通过筛选和梳理信息,我们可以总结归纳出这几件小事;小时候,“我”读那很小的小画片,看得津津有味;长大后,“我”看到了真正的连环画,看得废寝忘食;之后,“我”又发现了一个小图书馆,看得牵肠挂肚;写作文的时候,“我”获得了个“甲优”悟出了一点道理;后来,“我”开始看小说,看得如痴如醉;写作文时,“我”又获得大家的好评,又悟出了一点道理。
2.梳理信息。梳理信息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应该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只有抓住了主要内容,筛选和梳理信息才会心中有数。
(2)根据要求,从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出发,明确筛选信息的标准。文章内容简单的,可直接摘录文中重要词句进行梳理;文章涉及范围大、信息多时,就应该采用对比、求同的方法,分清信息的主次,把有效信息加以概括提炼出来。
例文讲解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习题。
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
古人讲,既要读“万卷书”,又要“行万里路”。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
“读万卷书”,是知识学问的博览。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先贤经验的结晶,是冷静可靠的朋友。所以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我们一直都在读书。既读课内书,又读课外书;既读专业书,又读修身书。越读越明白,知识就是力量。越读越清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行万里路”,是实践经验的积累。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世上有很多的路,而只有自己亲身走过的路,心里最清楚。种过地,才知道种地的艰辛;做过工,才知道做工的劳苦;求过人,才知道求人的难堪;跌过跤,才知道摔打的痛楚。也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之后,人们才学会了分析和判断,并从中找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光“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那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想得很多,策划得很好,但一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往往处处碰壁。只“行万里路”,不“读万卷书”,那就更难成大事。尤其在现代社会,处处讲知识,样样要科技,一个“大老粗”,怎么干得下去?所以,“读万卷书”是我们所需要的,“行万里路”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紧密结合起来,知识才能化为力量,书本才能变成财富。
比起“读万卷书”来,“行万里路”是一个更加艰难的奋斗历程。多彩的世界,给我们每个人都设计了一条独特的人生之路。但眼前的路有千条万条,自己的路究竟在哪里?这就需要迈开双腿,一条一条地去试,一条一条地去找。这一条走不通,再走下一条。寻找是一种磨炼,也是一种积累。等找到最适合自己走的那一条路的时候,经验就丰富了,信心就提高了,成功就不远了。
“夫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先修于闺门之内;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于纤微之事。”任何大事,都从小事起步。既然读了万卷书,就不怕再走万里路!
1.【整体感知】读短文,找出第2~5自然段的关键句,我发现这4个关键句( )。
A.都在段首。
B.都在段尾。
C.前两个在段首,后两个在段尾。
D.前两个在段尾,后两个在段首。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章段落的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短文内容,找出第2到5自然段的关键句都在段首。
2.【梳理信息】根据短文内容,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是先贤经验的结晶,是冷静可靠的朋友。”这句话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点明了书的重要地位。
B.读书要有针对性,小学生只要读好课本就行。
C.“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这句话的意思是:工匠要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使他的工具变锋利;读书的人要想宣扬一个人的主张,一定要先读这个人的书。
D.“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这句话所包含的道理是: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短文内容,说法错误的是读书要有针对性,小学生只要读好课本就行。这是不对的,小学生不能只读好课本。
3.【筛选信息】第1自然段中,作者认为“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下列事例中不符合此句观点的一项是( )
A.李时珍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尝遍百草,数十年如一日地搜集整理、笔耕不息,终于写成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B.竺可桢数十年如一日,亲自到室外观测气候,进行记录,为我国气象规律的探索留下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成为我国著名科学家。
C.梁启超小时候读《史记》能背诵十之八九,并善于总结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要分精读和略读,还要熟读成诵、做好读书笔记。
D.司马迁10岁开始“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为完成史学巨著《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文章的内容和题干的要求,可以得出下列事例中不符合此句观点的是C项梁启超小时候读《史记》能背诵十之八九,并善于总结读书方法,他认为读书要分精读和略读,还要熟读成诵、做好读书笔记。题干的是说成大事的人都要经过艰苦的历练,但是C项是说梁启超读书认真。
4.【句子理解】第5自然段作者为什么说“比起‘读万卷书’来,‘行万里路’是一个更加艰难的奋斗历程”?请根据文中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因为人生的路有千条万条,而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人生之路是需要自己去找的。寻找是一种磨炼,也是一种积累。等找到最适合自己走的那一条路的时候,经验就丰富了,信心就提高了,成功也就不远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多彩的世界,给我们每个人都设计了一条独特的人生之路。但眼前的路有千条万条,自己的路究竟在哪里?这就需要迈开双腿,一条一条地去试,一条一条地去找。这一条走不通,再走下一条。寻找是一种磨炼,也是一种积累。等找到最适合自己走的那一条路的时候,经验就丰富了,信心就提高了,成功就不远了。”的分析可以得出,作者说“比起‘读万卷书’来,‘行万里路’是一个更加艰难的奋斗历程”是因为人生的路有千条万条,而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人生之路是需要自己去找的。寻找是一种磨炼,也是一种积累。等找到最适合自己走的那一条路的时候,经验就丰富了,信心就提高了,成功也就不远了。
5.【文段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画“__”的句子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任何大事,都从小事起步。既然读了万卷书,就不怕再走万里路!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分析和理解,结合整段文字进行分析,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划线句表明的道理是任何大事,都从小事起步。既然读了万卷书,就不怕再走万里路!
6.【知识拓展】下列选项中,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揭示的道理不一致的一项是( )。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B.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文心雕龙》
C.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D.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谚语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名句的含义分析,在本题中,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揭示的道理不一致的一项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话的意思是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而题干句子的意思是喻要努力读书,让自己的才识过人并让自己的所学,能在生活中体现,同时增长见识,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主要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类文训练
一、阅读《鲁迅爱书的故事》,完成习题。
鲁迅爱书的故事
鲁迅小时候对书籍特别爱护。他买回书来,一定要仔细检查,发现有污迹,或者装订有毛病,他就自己动手改换封面,重新装订。看书的时候,他总是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看看手指干不干净。脏桌子是不放书的,脏手是不翻书的。他最恨用中指或食指在书页上一刮,使书角翘起来,再捏住它翻过去的翻书习惯。因为这样翻书,在书页上就会留下指甲刮过的痕迹,容易损坏书本。他还特意为自己准备了一只箱子,把各种各样的书整整齐齐地放在里面。箱子里还放了樟脑丸,防止虫蛀。
鲁迅小时候养成爱书如宝的好习惯贯穿了他的一生。他读过的书浩如烟海。他购置的书,仅据《鲁迅日记》上的“书帐”统计,从1921年至1936年,就有1900多册。他收藏的书,总是捆扎,保存得很好。鲁迅一生清贫,最大的财产,就是他的这些宝贵的藏书。
1.把第1自然段的重点句抄在下面的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鲁迅先生爱书,表现在哪些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本文之后,你有什么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读书学文》,完成习题。
读书学文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的著名作家。他读《白洋淀纪事》,每遍都要从中学到一些东西,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这次学开头、结尾,下次学结构、描写,再次学语言运用……当时,贾平凹没有给他这种读书法起什么名字,我们就叫它“读书学文”法吧!
从别人的文章中学写作的方法,其实在古代就有不少人用过。如南宋哲学家、文学家吕祖谦,就是通过阅读著名作家的范文,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的。他说:“第一看文章的主旨大意,第二看整体布局,第三看文章展开的主要线索,第四看遣词造句……”通过这“四看”,吕祖谦既读了书,又学会了写。
北宋诗人黄庭坚读书时特别留意作家对作品的修改之处。一次,黄庭坚从开封相国寺得到一本宋子京写的《唐史》初稿。这本史稿是经作者修改过的,稿纸空白处密密麻麻地写满了蝇头小楷,有的字已无法辨认,黄庭坚却如获至宝,对修改之处读得特别仔细,凡宋子京改过的字句,他都反复推敲,对比分析。这样读下来,黄庭坚收益很大。
这些经验表明,“读书学文”,以提高写作能力为目的,从名家的范文中吸取营养,是一种非常可靠的读书方法。
1.用“ ”画出文中的过渡句。
2.本文讲了___、___、___三人的读书方法。用一句话总结一下黄庭坚的读书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什么是“读书学文”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福建省曾在全省中小学生中开展过一次关于课外阅读的情况调查。仔细阅读下面的统计图,完成练习。
图一 图二
1.图一是关于( ),图二是关于( )。
A.中小学生阅读情况调查统计图
B.全国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统计图
C.影响阅读的因素的调查统计图
D.喜欢怎样的阅读环境的调查统计图
2.读图一,下列关于影响阅读的原因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功课太重,挪不出空闲时间。
B.家长不支持,觉得看闲书影响学习。
C.学校图书室很少开放,也很少有自己喜欢读的图书。
D.书籍太贵,很难负担得起。
3.根据图一和图二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今,课外书太贵了,一般家庭负担不起,所以孩子们没机会进行更多的阅读。
B.喜欢在教室读书的人所占的比重最少。
C.尽管对阅读环境的要求各不相同,但是据调查,还是有52%的人喜欢在图书室、阅览室读书。
D.功课太重,挪不出空闲时间,在影响阅读的因素中占了72%。
4.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影响你读书的原因是什么?你喜欢怎样的阅读环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偷看小说》,完成习题。
偷看小说
季羡林
那时候,在我们家,小说被称为闲书,是绝对禁止看的。但是,我和秋妹都酷爱看闲书。
高级的闲书,像《红楼梦》《西游记》之类,我们看不懂,也得不到,所以不看。我们专看低级的闲书,如《彭公案》《施公案》《济公传》《七侠五义》《小五义》《东周列国志》《说唐》《封神榜》等。我们都是小学水平,秋妹更差,只有初小水平,我们认识的字都有限。当时没有什么词典,有一部《康熙字典》,我们不会也不肯去查。经常念别字,如把“飞檐走壁”,念成了“飞yàn走壁”,把“气往上冲”念成了“气住上冲”。反正,即使有些字不认识,内容还是能看懂的。
那时候,我们家没有电灯,晚上把煤油灯吹灭后,躺在被窝里用手电筒来看。那些闲书,都是洋光纸石印的,字极小,有时候还不清楚。看了几年,我居然没有变成近视眼,实在是出我意料。
我不但在家里偷看,还把书带到学校里去,偷空就看上一段。校门外左手空地上,正在施工盖房子。运来了很多红砖,摞(luò)在那里,不是一摞,而是很多摞,中间有空隙,坐在那里,外面谁也看不见。我就搬几块砖下来,坐在上面,在下课之后,且不回家,掏出闲书,大看特看。书中侠客们的飞檐走壁,刀光剑影,仿佛就在我眼前晃动,我似乎也参与其间,乐不可支。等到脑筋清醒了一点儿,回家已经过了吃饭的时间,常常挨数落。
这样的闲书,我看得数量极大,种类极多。光是一部《彭公案》,我就看到了四十几续①。越说越荒唐,越说越神奇,到了后来,书中的侠客个个赛过《西游记》的孙猴子。但这有什么害处呢?我认为没有。除了我一度想练铁沙掌以外,并没有持刀杀人,劫富济贫,做出一些荒唐的事情,危害社会。不但没有害处,我还认为有好处。记得鲁迅先生在答复别人问他怎样才能写通写好文章的时候说过,要多读多看,千万不要相信《文章作法》一类的书籍。我认为,这是至理名言。
注释:①续:指续写《彭公案》的书。
1.作者通过回忆______、______、_______等童年经历,突出了自己小时候酷爱看闲书的爱好。
2.用“﹏﹏﹏”画出作者描写自己读书时感受的句子。
3.在谈论读闲书的好处时,作者引用了鲁迅说的话,起到的作用是( )。
A.总结全文 B.引起注意 C.引发思考 D.增强说服力
4.关于读闲书,作者说:“不但没有害处,我还认为有好处。”在这里,作者认为读闲书的好处是( )。
A.打发时间 B.获取知识 C.提高写作水平 D.认识朋友
5.读了这篇文章,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现在也有不少家长反对孩子看闲书,你怎么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答案】鲁迅小时候对书籍特别爱护。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阅读把握。阅读第一自然段可知,该段围绕“鲁迅小时候对书籍特别爱护。”展开描写,通过具体事例说明鲁迅是怎样爱书的。因此这句话就是第一自然段的重点句。
2.【答案】买回书仔细检查;看书时,手和桌子要干净;翻书时小心;把各种书整齐地放在箱子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阅读。仔细阅读文章第一自然段,根据该段中“他买回书来,一定要仔细检查,发现有污迹,或者装订有毛病,他就自己动手改换封面,重新装订。看书的时候,他总是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看看手指干不干净。脏桌子是不放书的,脏手是不翻书的。他最恨用中指或食指在书页上一刮,使书角翘起来,再捏住它翻过去的翻书习惯。”“他还特意为自己准备了一只箱子,把各种各样的书整整齐齐地放在里面。”可知,鲁迅先生爱书,表现在买回书仔细检查;看书时,手和桌子要干净;翻书时小心;把各种书整齐地放在箱子里。
3.【答案】我们也应像鲁迅一样,爱读书更要爱惜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把握。阅读文章根据对后一段中“他收藏的书,总是捆扎,保存得很好。鲁迅一生清贫,最大的财产,就是他的这些宝贵的藏书。”分析可知,我们也应像鲁迅一样,爱读书更要爱惜书。
二、1.【答案】从别人的文章中学写作的方法,其实在古代就有不少人用过。
【解析】考查了如何找过渡句。过渡句一个句子承接或总结上面的内容,同时提示或领起下面的内容。所以“从别人的文章中学写作的方法,其实在古代就有不少人用过。”是过渡句。
2.【答案】贾平凹 吕祖谦 黄庭坚 黄庭坚的读书方法是特别留意作家对作品的修改之处。
【解析】考查了按照课文内容填空。从“贾平凹是我国当代的著名作家。从别人的文章中学写作的方法,其实在古代就有不少人用过。如南宋哲学家、文学家吕祖谦,就是通过阅读著名作家的范文,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的。北宋诗人黄庭坚读书时特别留意作家对作品的修改之处。”可知,本文讲了贾平凹、吕祖谦黄庭坚三人的读书方法。黄庭坚的读书方法是特别留意作家对作品的修改之处。
3.【答案】他读《白洋淀纪事》,每遍都要从中学到一些东西,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这次学开头、结尾,下次学结构、描写,再次学语言运用……当时,贾平凹没有给他这种读书法起什么名字,我们就叫它“读书学文”法吧!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从“贾平凹是我国当代的著名作家。他读《白洋淀纪事》,每遍都要从中学到一些东西,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这次学开头、结尾,下次学结构、描写,再次学语言运用……当时,贾平凹没有给他这种读书法起什么名字,我们就叫它“读书学文”法吧!”可知答案。
4.【答案】以提高写作能力为目的,从名家的范文中吸取营养,“读书学文”是一种非常可靠的读书方法。
【解析】考查了对文后的感受。要求结合文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意。如:我学到了“读书学文”是以提高写作能力为目的,从名家的范文中吸取营养,是一种非常可靠的读书方法。
三、1.【答案】C 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非文本类阅读,仔细阅读材料内容,即可得出答案,图一是关于影响阅读的因素的调查统计图,图二是关于喜欢怎样的阅读环境的调查统计图。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材料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图一,可以得出关于影响阅读的原因的说法错误的是学校图书室很少开放,也很少有自己喜欢读的图书。图一种影响阅读的主要原因应是功课太重,挪不出空闲时间。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材料内容的分析和判断,结合材料内容可以得出,说法不正确的是如今,课外书太贵了,一般家庭负担不起,所以孩子们没机会进行更多的阅读。孩子们阅读量少,价格并不是主要愿意,这只是占比最小的一个原因。
4.【答案】示例:影响我读书的原因是我对读书的重要性把握得不到位,加上自身因素——懒惰、贪玩、精力不集中、学习热情不高,导致我不喜欢读书。我需要一个安静、优雅的读书环境,比如在一个安静的小树林里,或者一个人在书房里,等等。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主观性题目,结合文章的内容以及自己实际生活的理解,写出自己所认为影响读书的原因主要事什么,以及自己所喜欢的阅读环境即可。例如可以写成,影响我读书的原因是我对读书的重要性把握得不到位,加上自身因素——懒惰、贪玩、精力不集中、学习热情不高,导致我不喜欢读书。我需要一个安静、优雅的读书环境,比如在一个安静的小树林里,或者一个人在书房里,等等。
四、1.【答案】识字有限偷看低级闲书 躲在被窝里偷看闲书 在校外偷看闲书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学生在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要注意找出文章的主要介绍对象和主要事件,准确把握和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从“反正,即使有些字不认识,内容还是能看懂的。”可以体现写了识字有限偷看低级闲书。从“那时候,我们家没有电灯,晚上把煤油灯吹灭后,躺在被窝里用手电筒来看。”可以体现写了躲在被窝里偷看闲书。从“我不但在家里偷看,还把书带到学校里去,偷空就看上一段。校门外左手空地上,正在施工盖房子。”来看写了在校外偷看闲书。
2.【答案】书中快客们的飞檐走壁,刀光剑影,仿佛就在我眼前晃动,我似乎也参与其间乐不可支。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解能力。从“我就搬几块砖下来,坐在上面,在下课之后,且不回家,掏出闲书,大看特看。书中侠客们的飞檐走壁,刀光剑影,仿佛就在我眼前晃动,我似乎也参与其间,乐不可支。”中的“书中快客们的飞檐走壁,刀光剑影,仿佛就在我眼前晃动,我似乎也参与其间乐不可支。”可以看出“我”在读书时的开心。
3.【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学生对于文章“引用”的作用。从“记得鲁迅先生在答复别人问他怎样才能写通写好文章的时候说过,要多读多看,千万不要相信《文章作法》一类的书籍。我认为,这是至理名言。”来看是要借助鲁迅的观点更深入地告诉读者读闲书的好处,所以起到强调的作用。
4.【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不但没有害处,我还认为有好处。”以及“记得鲁迅先生在答复别人问他怎样才能写通写好文章的时候说过,要多读多看,千万不要相信《文章作法》一类的书籍。我认为,这是至理名言。”来看是要阐述读闲书与提高写作的关系。
5.【答案】对读书的热爱,对童年的怀念。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学生在解答此类型的题目时,要注意找出文章的主要介绍对象和主要事件,准确理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蕴含的道理。从作者对童年读书时的描述体现了对读书的喜爱以及童年的怀念之情。
6.【答案】家长反对孩子看闲书是不对的,但是我们要理解家长的一片苦心。只要我们多读好书,自觉抵制无聊、有害的闲书,并积极将所读运用到学习、生活之中,让家长看到阅读的好处,他们就不会反对我们看闲书了。
【解析】本题属于探究题,答这类题要仔细审查题干从中筛选重要信息。从题目中看是要对“看闲书”的话题进行作答,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其次要从利处进行阐述写出自己的论据。如:家长反对孩子看闲书是不对的,但是我们要理解家长的一片苦心。课外书我们会有所选择,一定能帮助我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扩大积累。当家长看到有利的一面就不会反对我们看闲书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