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要素阅读
第一单元
单元语文要素概述
本单元课文,作者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优美的语言,为读者展现了一幅幅大自然的美图。《观潮》一文由远及近,抓住声音、形态的变化,将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让读者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走月亮》一文细致描绘“我”在“走月亮”过程中的所见所想,勾画出静谧、恬淡的意境,让读者感受到田园之美与母女亲情。阅读本单元的选文,我们可以根据作者描写的事物的形状、声音、气味等特点和动态变化的过程,还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发挥眼、耳、鼻、舌、口等感官的作用,边读边想象文章描绘的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
阅读方法讲解
文章中优美生动的语句,会营造出一种让人愉悦的情境。在阅读中,把文字通过想象转换成画面,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想象画面、描述画面,是阅读中的再加工,再创造的过程。想象画面的目的是把书读活,让画面与文字再次相遇,通过想象加深对文章的感悟。想象画面时,我们可以尝试用以下方法∶
1.留意文章中优美、生动的句子。读懂每一句话,这是想象时构建画面的前提。而优美的语句总是能够唤醒我们的联想,通过语言文字的指引,有些画面自然而然地形成于脑海。如《观潮》—课中;"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具体而形象地写了在近处观察钱塘江大潮时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充分体现出了大潮浩浩荡荡的气势。我们可以体会文中类似的优美、生动的句子,感受作者描述的画面。
2.通过想象还原文中的场面。在阅读中边读边想,想象当时的画面,想象当时的情景,想象当时作者的背景等等都很有必要,同时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感悟课文。如《观潮》一课中“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我们可以抓住“昂首东望”“等着”“盼着”等词,想象当时热闹的场面,使这段文字的描述"活"起来,在脑中得以再现。这样就可以更深刻地体会观潮人急切等待潮水来时的心情。
3.联系生活实际去想象。宋代理学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就告诉我们,要发展想象能力,提高写作能力,就得走向社会、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如《走月亮》一课中,“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着……”“有时,阿妈给我讲月亮的故事,一个古老的传说”,等等。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和妈妈相处中的点点滴滴,设身处地去感受课文中描绘的场景。
例文讲解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习题。
长白山瀑布
穿过林海长廊,拐过“托云松”弯道,有一块偌大的青石,站在这块石头上,就可以看到长白山瀑布了。因此人们就叫它“望瀑石”。
当远处银河倒挂的瀑布落入眼帘的时候,一颗悬着的心似乎落了地,饱览之余,不禁使人想起唐代诗人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著名诗句。这壮丽的图景,磅礴的气势,仿佛落在“遥看”二字上。遥看挂在半壁天堑上的瀑布,不禁使人心旷神怡,思潮澎湃,巴不得马上站到它前面。
近看发源于天池的瀑布,流经1250米的乘槎河后,使从68米高的悬崖峭壁上飞流直下,与天然屏障玉壁、金壁相映,恰如一条白练从天而降。玉龙似的飞流迅速扑向突起的石阶,冲向深深的谷底,溅起几丈高的飞浪,犹如天女数花,飘然而下。水汽弥漫,如烟、如雾、如尘、如云。须睛日,看鸿飞霓越,神采焕发,更为绚烂壮丽。看它纬地经天,云翻雪倾,势如万马奔腾。
面对这巨瀑飞泻,气壮山河的景象,多少诗人画家吟诗作画,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仿佛那半空中飞泻下来的瀑布,不是落在深邃的幽谷,而是冲击在人们心海上,激起一串串美丽幸福的浪花。它们那丽日中珠重玉坠,霞光中喷金泼翠,风雨中不摇不馁,峪谷中百折不回的美景,不仅为长白山增添了无限光彩,而且激励着人民的战斗意志。
啊!奔腾吧,壮观的长白山瀑布。
1.【积累运用】文章引用了李白的诗句写出了长白山瀑布______的气势,还借用了“心旷神怡”“思潮澎湃”________、______等词语写出了长白山瀑布的______特点。
【答案】磅礴 飞流直下 纬地经天 绚烂壮丽
【解析】此题考查诗句的识记和理解,结合诗句进行理解和分析即可。唐代诗人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句子品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比喻,为我们描绘了一个飞流直下水势湍急、水汽弥漫的画面。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玉龙似的飞流迅速扑向突起的石阶,冲向深深的谷底,溅起几丈高的飞浪,犹如天女数花,飘然而下。比喻的修辞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个飞流直下水势湍急、水汽弥漫的画面。
3.【内容梳理】阅读全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作者观察瀑布的顺序是由远及近。
B.长白山瀑布发源于乘槎河。
C.李白的那首诗写的就是长白山瀑布。
D.“望瀑石”位于林海长廊。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在解答文章主要讲述几件事的问题时,可以找一些关键性的信息,进行概括,语言要简练明确。BCD选项有误,B长白山瀑布发源于乘槎河。长白山天池 湖水自北面缺口闼门外泄为乘槎河。所以B选项有误。C李白的那首诗写的不是长白山瀑布,是庐山瀑布。穿过林海长廊,拐过“托云松”弯道,有一块偌大的青石,站在这块石头上,就可以看到长白山瀑布了。因此人们就叫它“望瀑石”。D有误。
4.【合理练习】你也一定领略过不少大自然的优美风景吧,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说出你的所见所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月光从树林和高处的灌木丛中照出来,斑驳的黑影和鬼魅的山脊,还有弯弯的柳树稀疏的影子,像荷叶上的画。池塘里的月光并不均匀,但光影却有着和谐的旋律,如著名的咏咏曲。月亮如此可爱迷人,让我陶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理解文章的能力,结合文章以及自己的理解描述即可。
类文训练
一、阅读《漓江》,完成习题。
漓江
桂林的漓江是一条美丽的江。
春天,漓江岸边的树木又换上了新的衣裳,小草也从沉睡中醒来,伸展着嫩绿的叶儿,在春风的吹拂下,正朝漓江笑呢!
夏天的漓江给人们带来了欢乐,许多人在江里游泳。江面上有红色的小船,颜色各异的游泳圈和五颜六色的游泳帽,真是色彩斑斓,为夏日的漓江增添了光彩。
秋天的漓江更加美丽,岸边上的一片片香蕉林虽然枯黄了,可香蕉树上却挂满了香蕉,这丰收的景色倒映在美丽的漓江里,真是美不胜收。
冬天的漓江也很美,虽然没有春天那么生机勃勃,夏天那么热闹非凡,秋天那么丰硕诱人,但它是那么纯洁,那么安静。漓江就像一条翠绿的带子,由远到近环绕着象鼻山、优波山……使桂林的山水永远那么清秀、隽美。
1.在短文中选出自己喜欢的比喻句、拟人句并抄下来。
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短文围绕一词,按顺序描写了漓江景色。请选用文中的词语写一写每个季节的特点。
春天:____ 夏天:____ 秋天:____ 冬天:____
3.你最喜欢哪个季节?把你家乡那个季节的美景写一写,吸引大家去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秋天的田野》,完成习题。
秋天的田野
秋天的田野,景色多么迷人,像一幅美丽的画卷。
清晨,白蒙蒙一片,似薄纱的雾气笼罩着田野,好像在给水稻最后的滋润。太阳出来了,眼前金黄一片,饱满的稻穗低着头,把稻秆都压弯了。露珠挂在稻粒上,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亮,好似无数珍珠。一阵风吹来,水稻随风而动。早饭过后,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着,老人、青年都不约而同,手拿闪着银光的镰刀,走出家门,急匆匆来到田里,开始抢收。汗水在他们脸上流淌,他们也顾不得擦一下。“咔嚓咔嚓”响成一片,汇成了一支田园交响曲。这声音多么动听,多么欢快呀!你瞧,那大豆从豆荚里探出圆圆的小脑袋,向外张望,好像也在欣赏这丰收的景象。一夜之间,站立的稻子都睡在了地上,像平铺了一层地毯。田野变得非常宽广。又过了一段时间,睡在地上的稻子不见了,出现了一片绿色。呀!原来是绿油油的麦叶。麦叶又细又长,又柔又嫩,它们吮吸着晶莹的露珠,争先恐后地生长,好像在比谁长得最高,长得最快。前面有块凹地,我上前一看,那里种满了蔬菜:火红的辣椒、翠绿的青菜……我拔起一棵青菜,它的根就像老爷爷的胡子,那叶子和菜柄就像一个个乒乓球拍。
多么迷人的秋天田野呀! (有删改)
1.文章写了人们“走出家门,急匆匆来到田里,开始抢收”,人们抢收的是( )。
A.稻子 B.麦子 C.蔬菜 D.水果
2.文章中的“田园交响曲”指的是什么?( )
A.流水声 B.风声
C.割稻子的声音 D.麦子拔节的声音
3.文章主要写了( )的景象。
A.果园生机勃勃 B.田野丰收
C.菜园生机勃勃 D.麦田生机勃勃
4.文章的结构方式是什么?( )
A.分—总 B.总—分 C.分—总—分 D.总—分—总
5.文章中有许多生动优美的句子,请找出一句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这句话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瞧,那大豆从豆荚里探出圆圆的小脑袋,向外张望,好像也在欣赏这丰收的景象。”读完这个句子,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哪幅丰收的画面呢?请把你想到的画面描绘出来与大家分享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巫峡赏雾(节选)》,完成习题。
巫峡赏雾(节选)
半山雾,又叫遮山雾。犹如一道天幕从空中垂下来,将山峰拦腰隔断。一座座农家小院,一片片田园果林,便严严实隔在了这道天幕后面。就那小路倔强得很,硬左拐右拐从雾中一头伸了出来。一时让人想起贺敬之先生写的那首诗:“半山的云彩,半山的雾。深山里的人家,云雾的路……”此情此景,真是活画出了。一阵铃铛声传来,雾中走出一头头黄牛。那是地道的巴山牛。盘着绳子叉角上,似乎还粘着许多雾絮。走在后面的放牛人连连吆喝,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轻纱雾,丝丝缕缕,看上去如同落地纱帘。如此珍品,非织女那一双巧手不能完成。微风轻拂,轻纱雾慢慢走动起来;于是,雾中的山峰也跟着走动,农舍也跟着走动,牛群羊群也跟着走动;神女峰上的“神女”也苏醒了,拖着长裙,一步一步……好心的“神女”哟,你是不是又要去盗父王的宝剑斩杀搅乱峡江水道的恶龙?
巫峡的雾,迷人的雾。每次赏雾前我一再提醒自己千万不要被那雾所迷惑。千万千万。却每次都不争气,一赏便痴迷在雾中。
1.半山雾的特点是_________,轻纱雾的特点是________。
2.用“ ”画出第二段中运用联想的句子。
3.下面与文末形成呼应的句子是( )。
A.巫峡的雾,像巫峡一样俊秀迷人。
B.巫峡赏雾,如同欣赏一幅幅绘画珍品。
C.巫峡赏雾,人不知不觉便进入了那种如梦如幻的境界。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正面、侧面)描写,突出了_______。由画线句能联想到诗句______________。
四、阅读《庐山云雾》,完成习题。
庐山云雾
庐山云雾,天下闻名。初次上庐山,便在雾中行。车在山间盘旋,路沿山势蜿蜒。城市的炎热、喧嚣,统统被甩在车后。迎接我们的是:满山的绿,凉爽的风,还有守在半山、频频招手的白云。我闭上眼睛,任由身体随着车子摇晃、颠簸,嗅着混杂一点汽油味的山野气息,进入半梦半醒状态。猛一睁眼,发现四周已被云雾包围,恍然是浮在云海之上了。
原来,那半山上的云,已成了身旁弥漫的雾。到底哪儿是云,哪儿是雾,谁也分不清了。就这么穿云破雾行到了住处。住处在半山坡,有小溪在旁边潺潺流过。傍着小溪,一条石阶小径通到山下。周围苍翠的松林,笼着轻柔的白纱。里面隐隐地隆隆作响,似有仙人在作法,远远听来,像是有大雨倾盆一般。我好奇地走入松林,雾气罩在身上,湿湿的。偶尔有几滴水珠从树上落下,却分明没有下雨。以前听过“松涛”这个词,在此亲身体验,原来不仅是“形似”,也是“声似”。如果说,溪流的“哗哗”声犹如“ ① ”,那么,这雾罩松涛的“隆隆”声真是“ ② ”了。
庐山雾有声,古时就有记载,其成因至今尚不明。有种说法是认为“风做鬼”,使雾中水汽在树叶间激荡出声,可我感受了雾的抚摸,却并没有觉得有风的吹拂。这耐人寻味的自然之谜更为庐山云雾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庐山雾四时常有。正是夏日旅游旺季,我在山上小住几日,已为庐山雾的多姿多彩所折服。若是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时候,雾天更为多见。那时,云掩雾锁的庐山又该有怎样的神韵呀。
庐山雾著称于世,不仅因为它四季常有,扑朔迷离,更由于它形态万千,瞬息万变。雾起时,那蓝天、绿树、红屋顶、青石壁,犹如画家信手涂抹出的斑斑色块,又像梦境中随意组合的点点断片。奇峰秀岭一时变得虚无缥缈,若有若无。
而雾散后,天高气爽,阳光明媚。群峰傲然挺立。枯岭上,白色铁皮屋顶银光闪耀。山谷下,阡陌交通,良田美宅,尽收眼底。身处望江亭,更可见天际横着一线苍茫水色,那便是长江了。
1.短文的①②处,依次应填入的诗句是( )、( )。
A.飞流直下三千尺 B.小弦切切如私语 C.疑是银河落九天 D.大弦嘈嘈如急雨
2.短文画横线的句子是一个( )句。
3.用“ ”画出文中一处拟人句。
4.读句子,回答问题。
身处望江亭,更可见天际横着一线苍茫水色,那便是长江了。
(1)“横”字可以改为“飘”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几个句子写一写你想象中长江的样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下面的横线上摘抄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你用一段话介绍庐山云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答案】漓江就像一条翠绿的带子,由远到近环绕着象鼻山、优波山…… 春天,漓江岸边的树木又换上了新的衣裳,小草也从沉睡中醒来,伸展着嫩绿的叶儿,在春风的吹拂下,正朝漓江笑呢!
【解析】本题考查比喻句和拟人句的认识。比喻句,就是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文章中的比喻句如:漓江就像一条翠绿的带子,由远到近环绕着象鼻山、优波山。把“漓江”比作“带子”。拟人句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是让被描述的事物具有人的某些性格、情感、动作、神态等,把它人格化了。示例:春天,漓江岸边的树木又换上了新的衣裳,小草也从沉睡中醒来,伸展着嫩绿的叶儿,在春风的吹拂下,正朝漓江笑呢!
2.【答案】生机勃勃 热闹非凡 丰硕诱人 纯洁安静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文章内容可知,春天树木又换上了新衣裳,小草也从沉睡中醒来,伸展着嫩绿的叶儿。夏天许多人在江里游泳。江面上有红色的小船,颜色各异的游泳圈和五颜六色的游泳圈,真是色彩斑斓。秋天香蕉树上却挂满了香蕉,这丰收的景色倒映在美丽的漓江里,真是美不胜收。冬天它是那么纯洁,那么安静。漓江就像一条翠绿的带子,由远到近环绕着象鼻山、优波山…使桂林的山水永远那么清秀、隽美。结合上文每个季节的特点和短文第五自然段句子“冬天的漓江也很美,虽然没有春天那么生机勃勃,夏天那么热闹非凡,秋天那么丰硕诱人,但它是那么纯洁,那么安静。”可用文中的词语概括漓江一年四季的景色特点为:春天生机勃勃、夏天热闹非凡、秋天丰硕诱人,冬天纯洁、安静。
3.【答案】春天,我家山上的大树长满了嫩绿的叶子。小草从土地里钻出来,风一吹草就长得更快了。草地一下子变成了绿色的啦。五颜六色的花也长出来了,为草地增添了许多颜色。
【解析】本题考查开放性试题。写出你喜欢的季节,注意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把句子写得生动形象。
二、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可结合文中具体内容作答。结合文中句子“一阵风吹来,水稻随风而动”可知,人们抢收的是稻子,选A。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完成此类题目可通过文中具体内容分析作答。结合文中句子“一阵风吹来,水稻随风而动……手拿闪着银光的镰刀,走出家门,急匆匆来到田里,开始抢收。汗水在他们脸上流淌,他们也顾不得擦一下。‘咔嚓咔嚓’响成一片,汇成了一支田园交响曲”可知,文章中的“田园交响曲”指的是割稻子的声音,选C。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想准确的理解文章的内容,需要对全文有个整体的把握,然后再抓住重点的段落、句子、词语进行分析,最后再回归整体的感知,如此文章的内容就能很好的理解。通过阅读全文可知,本文用优美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田野丰收的场面,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赞美与喜爱之情。故文章主要写了田野丰收的景象选B。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的理解与掌握能力。完成此类题目注意分析开头、中间、结尾所写的内容来帮助分析结构。首先来看下本文的结构为:开头:秋天的田野,景色多么迷人,像一幅美丽的画卷。中间:稻子里的丰收,人们收割稻子及绿油油的麦叶、蔬菜等。结尾:多么迷人的秋天田野呀!从中可知这是“总—分—总”方式,故选:D。
5.【答案】把露珠比作珍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露珠的样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能力。解答这类题时,首先按照题目要求从文中找出一句你最喜欢的句子,再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人物描写等角度来理解与赏析。本题为开放性题目,从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即可。如“你瞧,那大豆从豆荚里探出圆圆的小脑袋,向外张望,好像也在欣赏这丰收的景象”这句话中从“探出”、“向外张望”、“欣赏”等词赋予了大豆人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豆成熟时的样子。
6.【答案】所有的粮食都丰收了,农民伯伯在收割粮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想象写话的能力,学生在作答时,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意思联想出相应的画面。从句子“你瞧,那大豆从豆荚里探出圆圆的小脑袋,向外张望,好像也在欣赏这丰收的景象。”中的“这丰收的景象”可以从中联想到这个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勤劳的人们在丰收的季节里忙碌着,但脸上都是笑呵呵的。本题答案不固定,符合题意即可。
三、1.【答案】浓厚、遮挡 轻盈、飘逸
【解析】本题考查从文章提取关键信息,仔细读原文作答。从第1段“半山雾,又叫遮山雾。犹如一道天幕从空中垂下来,将山峰拦腰隔断。一座座农家小院,一片片田园果林,便严严实隔在了这道天幕后面。”可知,半山雾的特点是浓厚、遮挡。从第2段“轻纱雾,丝丝缕缕,看上去如同落地纱帘。如此珍品,非织女那一双巧手不能完成。微风轻拂,轻纱雾慢慢走动起来”可知,轻纱雾的特点是轻盈、飘逸。
2.【答案】好心的“神女”哟,你是不是又要去盗父王的宝剑斩杀搅乱峡江水道的恶龙?
【解析】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仔细读原文在文中找出答案。第2段的“好心的“神女”哟,你是不是又要去盗父王的宝剑斩杀搅乱峡江水道的恶龙?”运用了联想,把“轻纱雾”景象想象成好心的“神女”。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注意联系上下文分析。文章句末提到了“巫峡的雾,迷人的雾”让自己迷惑、痴迷。因此“巫峡赏雾,人不知不觉便进入了那种如梦如幻的境界。”与之相呼应,故选C。相呼应指彼此声气相通,互相照应。
4.【答案】侧面 雾很浓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句子赏析,仔细读句子分析。文章画线句子并没有直接写半山雾雾浓的特点,而是通过描写放牛人连连吆喝,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去体现半山雾的雾很浓以及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特点,这是运用了侧面描写。
四、1.【答案】B D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词歌赋理解。根据答题空前后的“声音”可以直接排除AC,再根据声音的大小“哗哗声”与“隆隆声”可选出第一空是“小弦切切如私语”,第二空是“大弦嘈嘈如急雨”。
2.【答案】过渡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字词句段的含义或作用。短文的前面部分写了庐山的扑朔迷离,后面部分写了庐山的瞬息万变,关联词“不仅……更……”把两部分内容串联一起,置于文段的中间,属于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答案】可我感受了雾的抚摸,却并没有觉得有风的吹拂。
【解析】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的能力以及对修辞手法的掌握。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此题
要求划出拟人句,“可我感受了雾的抚摸,却并没有觉得有风的吹拂”一句中把雾赋予了人的动作“抚摸”,故拟人句是这一句。
4.【答案】不可以。横字与苍茫一词搭配,写出了长江的宽阔与气势磅礴,也写出了雾散后的天高气爽,作者可以看到很远处的长江。 雾散了,太阳出来了,站在望江亭上,极目远眺,无尽头的长江苍苍茫茫,泛着深青,闪着亮光,犹如一条蜿蜒的巨龙,它滚滚东流,不知疲倦……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字词句段的含义以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第一小题考查的是分析重点字在句子的作用。回答这一类可否替换字词的题目,通常的回答都是不可以,当然也有特殊的情况,必须得视具体情况而定。分析原因的时候可以联系上下文的词语搭配来解答,也可以结合字词在整个句子中的意义来解答。比如这个“横”,结合“苍茫水色”“长江”分析可知,替换成“飘”,没有长江的那种气势磅礴,也没有突出远眺的感觉。
5.【答案】庐山云雾,天下闻名。
【解析】本题考查对喜欢句子的摘抄。这是一个开放性题型,摘抄出自己喜欢的句子,书写端正无误即可。
6.【答案】它不仅四季可见,而且瞬息万变,让人捉摸不透,又深深沉醉在它的独特魅力之中。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语言的组织表达能力以及概括能力。此题要求用一段话介绍庐山云雾,可以自由概括,也可以摘抄原文适合的句子使用。例如文章的过渡句,既囊括了前文,又引出了下文,很好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主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