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要素阅读(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语文要素阅读(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1-25 18:11: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语文要素阅读
第七单元
单元语文要素概述
静态描写指的是对静止状态下的事物进行的描写。体会景物的静态美可以抓住描写景物形态、大小、颜色、位置等语句进行体会。如《鸟的天堂》中,“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写出了榕树的大,也写出了它的形态和生长的位置。从“垂”“卧”我们可以体会到景物的静态美。动态描写指的是对运动状态下的事物进行的描写。体会景物的动态美可以抓住描写景物动态特征的词句进行体会。如《山居秋瞑》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见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开,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是动态描写,写来更富有诗情画意。动静结合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景与静景,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如《四季之美》中,“秋天最美是黄昏。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落日余晖是静景,写出了傍晚的静谧,归鸦回巢是动景,暗示一天的结束。动静结合,一扫夕阳西下的伤感,使整幅画面生动了起来,表达了作者对秋天黄昏的喜爱之情。
阅读方法讲解
静态描写,就是具体描写客观事物,以寄托作者的情感,也为读者创造具体感人的形象,从而实现描写的目的。动态描写,是指记叙文中对人物、景物作运动状态的描写,创造具体的、栩栩如生的感人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动态描写从不同角度刻画景物和人物的特征,达到更好地表现事物,更强烈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
1.感受景物的静态美。静态描写可以准确、真实、生动、形象、具体地勾勒出景物形态的特征,就像画家画静物写生似的描写景物(或人物)在静止中的状态。静态描写的范围包括;景物或人物整体的样子、位置、颜色、形状、细部的变化等。例如课文《鸟的天堂》中对大榕树的描写,“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一个“簇”,一个“堆”,体现了树叶的多而茂密,可想而知,鸟儿在树上安家落户,必定能为它们遮风挡雨。“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力。”“那美丽的色彩不正与榕树旺盛的生命力相得益章、相映成趣吗?”这样的静态描写既描写了景物本身的特点,又寄托作者的情感,也为读者创造了具体感人的形象,从而实现描写的目的。
2.感受景物的动态美。动态描写就在于它是按照时间将景物的活动、变化、姿态、声响描绘出来,用于表现紧张、热烈、欢快、烦躁、不安等气氛与情调。课文《鸟的天堂》中关于鸟的描写,“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一幅群鸟嬉戏图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鸟儿是那么多,那么活泼,那么可爱。“一只画眉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吓,又飞进了叶丛,立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这样近距离观察,细腻的刻画使可爱的小鸟活灵活现,鸟儿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动态描写从不同角度刻画了景物的特征,同时调动了我们的视觉和听觉,让我们更强烈地受到感染。
例文讲解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习题。
冬的等待
秋天随着一场寒凉的秋风隐遁无形,代之而来的便是期待许久的冬,渴望在这个漫长的冬日里,能有一场场沸沸扬扬的大雪降临村庄,遮蔽大地的______。但随着冬日渐深,飘雪的惊喜依旧未能如愿,而我对雪花的期待初衷不改,就像等待一位从天上下来的仙女,挥手之间为广袤的人间降临一场福祉,唯美而又持久。
冬天本就是一个______的词语,镶嵌在季节的轮回里,而雪花便是这轮回里的精灵,缀饰着冬之静怡。落雪的时候,村庄就更像一位蒙了神秘面纱的女子,素素雅雅地立于大地之上。①黛赭色的山峦瞬间被雪花覆盖,辽阔的褴褛倏忽隐遁在旷野深处,唯有那些高举着手臂的杨树,将枝干遥遥指向广袤穹苍,旗帜一般引领着冬天不断深入。
傍晚时分,如若置身山梁,遥望村庄深处,便见袅娜的炊烟悠悠舒展着身姿,将草木的香味播撒在辽阔的空域。②那香味里,就有母亲唤儿晚归的呼唤,和着锅碗瓢盆的叮当声从小院深处悠悠弥漫开来。此时,村庄的每一处罅(xià)隙就洋溢着浓郁的馨香,让人不免心生感念,感念生命的成长里村庄所给予我们的无私和大爱,以及前辈的辛劳与奋争;感念洋洋洒洒的雪花对大地的_______,似乎每一朵雪花里,都凝聚着村庄无尽的期许。
若是在暗夜,落雪的村庄更令人心花怒放,炉火正旺,茶香氤氲,围炉而坐的人,脸膛映照着浓艳的炉火,漫谈着,嬉笑着,少却了平日的劳碌与繁忙,热烈的时候,少不了捧出窖藏许久的米酒,你一杯,我一盏,觥筹交错,将冬夜的寒冷抵御在辽远之外。③而此刻,窗棂上的霜花悄然融化为颗颗露珠,簌簌地落下来,在墙角积聚着,缓慢中流散开来,像洇湿了的记忆,久久不肯散去。
黎明时分,推窗望远,绒绒的雪花落在干枯了的树枝上,早起的鸟雀翻飞其间,将颤颤悠悠的雪花顺着枝条弹落下来。斜睨着向阳光散射的方向望去,雪花闪耀着晶莹的光芒,就像谁撒落在空中的银屑,让人喜不自胜。
其实,对于冬天而言,雪花就是这样,在圣洁中养育_____,让人在一季悠闲中,学会享受,懂得敬畏。而无雪的冬,唯有双目蓄满期许,仰首长空,在深情的瞩望里,等待一场雪的盛宴盛开在村廓四野。
1.【词语理解】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文中横线上,正确的排序应该是( )。
①润泽与抚慰 ②荒芜与突兀 ③灵动与迷恋 ④安谧与静美
A.①③②④ B.②①③④ C.③②①④ D.②③①④
【答案】D
【解析】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原文,深刻理解短文内容,注意联系上下文。
2.【品析句子】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下列说法准确的一项是( )。
斜睨着向阳光散射的方向望去,雪花闪耀着晶莹的光芒,就像谁撒落在空中的银屑,让人喜不自胜。
A.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阳光照耀下的枝头上的雪花比作撒落在空中的银屑,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雪花的晶莹。
B.句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仙女撒落银屑般的雪花的画面,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落雪的美丽,让人欣喜。
C.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从“闪耀”“撒落”等词语可以看出来。
D.句子运用了比喻、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雪花的晶莹。
【答案】A
【解析】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通过分析可知,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阳光照耀下的枝头上的雪花比作撒落在空中的银屑,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雪花的晶莹。
3.【辨析写法】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句①采用的是( )描写,句②采用的是( )描写,句③写出了窗棂上霜花融化的( )美。
A.静态 B.动态
【答案】A B B
【解析】静态描写:指像画家画静物写生似地描写对象(景物或人物)在静止中的状态。动态描写法,是指记叙文中对人物、景物作运动状态的描摹状写,创造具体的、栩栩如生的感人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动态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运动着的景物的描写,一是对静物所作的动态(包括比拟动态)描写。
4.【整体感知】理解短文内容,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笔下描写的冬天的村庄安谧、静美、祥和。
B.作者赞美了雪景,表达了对雪的期待。
C.作者笔下的雪花让人憧憬,让人看到希望,让人看到丰收的情景和富足的生活。
D.作者从秋景写到冬景,是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描写的。
【答案】D
【解析】D作者从秋景写到冬景,是按照空间顺序展开描写的。
5.【主题探究】作者在文中写道:“村庄的每一处罅隙就洋溢着浓郁的馨香,让人不免心生感念”,请结合文意推想作者“感念”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感念生命的成长里村庄所给予“我们”的无私和大爱,以及人们的辛劳与奋争;感念雪对大地的润泽与抚慰。(意思对即可)
【解析】同学们在做此类题目时,要仔细阅读原文,深刻理解短文内容,学会从文中提取信息。通过阅读短文我们知道,作者感恩亲情。因此,作者“感念”的内容为:村庄所给予“我们”的无私的爱,以及人们的辛劳与奋争;感念雪对大地的馈赠。
类文训练
一、阅读《茶乡》,完成习题。
茶乡
竹村坐落在杭州市郊的青龙山脚下。它三面环山,一面靠水。每当春暖花开时节,山间那蜿蜒曲折的溪水便潺潺地流入村前的青龙河中。
村后,漫山遍野郁郁葱葱,苍翠欲滴。那高大挺拔的是青竹,那纤巧细嫩的是茶树,相互掩映,编织成翡翠的绿衫。
春天,茶农家家户户起早贪黑地摘春茶。姑娘们身背茶篓,迎着朝霞,踏着晨露,穿梭般地巡回在茶树旁。她们那灵巧的双手不停地上下飞舞:时而如小鸡啄米,时而如彩蝶翩跹,时而又如钢琴家娴熟地演奏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一大捧一大捧鲜嫩的茶叶装进了背篓。她们那五彩的衣裳点缀着明丽柔和的绿色海洋,引得那小蜜蜂看花了眼,忙着追逐那不断晃动着的花朵儿。
太阳升上了头顶,露珠不知什么时候悄悄地隐没了身子。背篓快满了,只听见此起彼伏的山歌在山坡回荡。(小鸟争先恐后,像开赛歌会似的在枝头叽叽喳喳。)空气中弥漫着早茶的清香,沁人心脾,使人陶醉。
落日的余晖映红了天空,小鸟归巢了,晚霞也回家了。村里家家户户的烟囱冒出缕缕青烟。崎岖的山路上晃动着姑娘们的衣衫,小扁担吱嘎吱嘎地响着,把一担担冒尖的新茶挑下山来,焙制成驰名中外的龙井。
每当我品尝这甘醇晶莹的碧茶时,心中便涌起阵阵乡思……
1.短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多选)
A.对比     B.排比     C.拟人     D.比喻
2.填空。
(1)我们曾品尝过清新爽人的___;现在,我们又品尝到甘醇晶莹的__。同时,我们还能品味出作者___之情。
(2)短文第3~5自然段是按___顺序来叙述的。
(3)画波浪线的句子属于__(静态 动态)描写;括号里的句子属于__(静态 动态)描写。
3.短文最后一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深秋书简》,完成习题。
深秋书简
北京城最值得流连的秋天景色,依我看不在香山山里而在山外,在燕山山脉逶迤而西的沿山一带。这时候乘坐汽车在八达岭以北的公路中行驶,车窗外就呈现出不断变换画面的自然景观。①绕过一道山梁是一幅印象派油画,再绕过一道山梁又是一幅印象派油画。色彩从四面八方聚拢来,个个都活蹦乱跳,都有生命,②黄的黄得彻底,红的红得透明,绿的绿得苍郁,就连天上的白云也卷曲如鸡毛,在瓦蓝瓦蓝的天空中飘荡。坐在车里的人们不由得兴奋起来,带着淡淡的伤感:“好个秋天呀,怎么如此仓促,还没把你看够就要走了呢? ”
公路两旁的白杨树已经老了,虽然树叶开始脱落,有的已经老得不成样子,枝丫毕露,依然昂首向天。③这白杨树生性倔强,就连它掉在地上的叶片也不甘心就此零落成泥,倘若有人踩上去,那金黄色的看似绵绵的绒毯定会发出抗议的叫喊。
蓝天、自云、近处的白杨、远山的红树、山坳里的油松以及不知名的杂树乱草,车子真好像驶进印象派画家的油画里来了。色彩是如此调和,画面是如此丰满,汽车的发动机醉意朦胧地哼着。人们都不说话,好像也醉了,好像这一切,山、石、林、树、人,以及钢铁制成的车身,都有了生命,都在表现,都在使自己成为这些风景画中不可缺少的宝贵组成部分。
1.北京城最值得流连的秋色地点是___________。
2.选文中第①②③句各自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是静态描写还是动态描写?(填序号)
A.比喻 B.拟人 C.排比 D.动态描写 E.静态描写
①( ) ②( ) ③( )
3.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为什么第2自然段还要重点写公路两旁的白杨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短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描绘的是京郊山野的秋色,更是作者对秋色、对生命的感悟。
B.第2自然段写白杨树,作者将它们人格化,表达了对白杨树顽强的生命力的赞美。
C.第3自然段点明北京的秋天的特征是蓝天、白云、白杨。
三、阅读《秋的原野》,完成习题。
秋的原野
窗外飘进来一片梧桐的落叶,我凝视着它,忽然领悟到:这是大自然给人们的讯号,秋天已经来临。
我匆匆地走到郊外,在原野中游荡,享受着徐徐吹来的凉风,感觉浑身有说不出的舒畅。我贪婪地吸了几口新鲜空气,又不由自主地哼出一支轻快的小调。
天空像一块覆盖大地的蓝宝石。它已经被秋风擦拭得非常干净而明亮。村外的那个小池塘,也睁着碧澄澄的眼睛,凝望着这美好的天色。那开满白花的芦苇丛里,忽然钻出一对白鹅,慢吞吞地在水面浮游着:或许是嫌这儿过于寂静吧,它们伸长脖颈有节奏地叫着,为大自然平添了不少生气。
山谷里枫树的叶子,不知道是喝了过量的酒,还是为了向秋天表示它们无限的热情,红得像一团火焰似的呢!
村前村后,等待收割的水稻,好似一片金黄色的大海。一阵微风吹过,泛起金色的波浪;稻田深处,不时传来一阵阵村民的欢笑声。
当七彩的晚霞在天边编成瑰丽的锦缎时,村里各家屋顶上也升起了缕缕炊烟,骑在牛背上回家的牧童们唱着抒情的歌谣,歌声在晚风里飘得很远很远……
半空中飞过一队“人”字形的大雁。村里的孩子们立刻闭上一只眼睛,高举双手,做成托枪瞄准的姿势,对着它们 “砰!砰!”地喝叫,雁儿们“咿咿呀呀”,好像在说“明年见,孩子们!”继续向暮色苍茫的天边飞去。(有改动)
1.用“__”画出文中你最喜欢的拟人句。找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摘抄下来,并说说它是用什么来比喻什么的。
____________。这个句子用____比喻______。
2.在作者描写的景物“天空、小池塘、白鹅、枫叶、大雁”中,哪些属于静态描写?哪些属于动态描写?
静态描写:___________
动态描写:___________
3.第五自然段写的是____景色,其中第一句是对稻田的____描写,第二句是对稻田的____描写,这样______,将景物描写得形象生动。
4.把景物描写具体。
山谷里枫叶红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小塘春色》,完成习题。
小塘春色
①南方的水乡风光,历来以柔美著称,随处可见的小塘,便是这种独特风格的充分体现。春天的小塘,更是分外的旖旎明媚。
②春天的小塘,美在一个“早”字。当别处还略有薄寒的时候,您不妨漫步来到这里,欣赏一下这最先哼起的春之歌吧!您瞧,近岸的小草正默默地为大地赶制新衣时,浅岸中的水草却早已不知不觉间长出了一大截新芽。“水暖先知”的小鸭子,或三五成群地卧在岸上晒太阳,或成双成对地在水中游弋,或扑打着羽毛还不太丰满的翅膀,抖动着滚圆的身子,顾盼四周。细雨刚停,一些蜻蜓不知什么时候收到了春季盛会的请柬匆匆赶来凑热闹了。它们一会儿停在水面的草茎上打着秋千一荡一荡的,一会儿又振翅欲飞。玩到无聊时,再去寻找新的目标。
③春天的小塘,美在一个“静”字。静得使人觉得那仿佛不是一摊水,而是一块碧玉——一块翠绿晶莹的碧玉。蓝天、绿树、白云都把倩影投入它的怀抱,静静的碧波多了一丝色彩。春姑娘像酣睡正浓的少女,拥抱着岸边的水草,睡得那么香,那么甜,那么宁静,水底的鱼儿悄悄地游来游去,生怕惊扰了春姑娘的美梦。
④春天的小塘,美在一个“动”字。它像一条变幻不定的绿绸,那么美,那么纯。阳光映照之下,那跃起的粼粼波光,如飞花,似碎金,在闪烁,在颤动;微风拂过之时,泛起道道水纹,缓缓地从一边向另一边推进。岸上的树林都在沙沙作响,像是在为知音弹奏古老的乐曲,又像是在对谁讲着一个遥远的故事。
(有删改)
1.春天的小塘( )。
A.水平如镜 B.旖旎明媚
2.理解短文,填空。
(1)春天的小塘,美在___、___、___。
(2)画横线的句子让我想起了一句诗____,这句话写的是___的活动;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的修辞手法,写的是___的活动。这两个句子都是对景物的___描写。
(3)春天的小塘,美在一个“早”字,作者抓住了___、___、___这三种有代表性的事物来写。
3.第③自然段采用的描写手法是( )。
A.动态描写 B.静态描写 C.动静结合
4.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春姑娘像酣睡正浓的少女,拥抱着岸边的水草,睡得那么香,那么甜,那么宁静”,这句话运用了排比、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天小塘的静。( )
(2)写“春天的小塘,美在一个‘动’字,”主要抓住了阳光映照之下和微风拂过之时小塘的静态美来写。( )
(3)文章第②③④自然段都是围绕每段的第一句话来写的。( )
5.下列对文章 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着重写了小塘四季美丽的景色让人心情舒畅。
B.本文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小塘的春色,把旖旎明媚的小塘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6.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一段你观察到的美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答案】BD
【解析】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句子连续三个“时而”,这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子“她们那灵巧的双手不停地上下飞舞:时而如小鸡啄米,时而如彩蝶翩跹,时而又如钢琴家娴熟地演奏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这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灵巧的双手比作小鸡啄米、彩蝶翩跹、钢琴家。
2.【答案】碧螺春 龙井 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 时间 静态 动态
【解析】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1)阅读文章可知,文中作者详细为我们介绍了采茶时的情景让我们犹如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采茶的乐趣和茶散发的清香。我们曾品尝过清新爽人的碧螺春;现在,我们又品尝到甘醇晶莹的龙井茶,同时,我们还能品味出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2)考查了学生对文章写作顺序的理解。阅读文章可知,从文段中“早晨”“太阳升上发头顶”“落日的余晖映红了天空”等语句可以看出,文章是按照时间的写作顺序来写。(3)“那高大挺拔的是青竹,那纤巧细嫩的是茶树,相互掩映,编织成翡翠的绿衫。”描写静止的景物,这是静态描写。“小鸟争先恐后,像开赛歌会似的在枝头叽叽喳喳。”描写叽叽喳喳的小鸟,这是动态描写。
3.【答案】点明中心,升华文章主题。
【解析】考查了句子作用。最后一自然段“每当我品尝这甘醇晶莹的碧茶时,心中便涌起阵阵乡思……”在全文中,起到点明中心,升华文章主题的作用。
二、1.【答案】燕山山脉逶迤而西的沿山一带
【解析】这道题考查学生联系文章内容解题的能力,结合“北京城最值得流连的秋天景色,依我看不在香山山里而在山外,在燕山山脉逶迤而西的沿山一带”可得出答案。
2.【答案】AE ACD ABD
【解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和动静态描写的掌握情况,学生在回答时需要找全面,不要主观地以为这是单选题。①结合“一道山梁是一幅印象派油画”可知是比喻,油画是不会动的,所以是静态描写,选AE两个答案;②从“黄的黄得彻底,红的红得透明,绿的绿得苍郁”看出是排比句,从“天上的白云也卷曲如鸡毛”看出是比喻句,从“在瓦蓝瓦蓝的天空中飘荡”是动态描写,所以选ACD;③从“那金黄色的看似绵绵的绒毯定会发出抗议的叫喊”看出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从“倘若有人踩上去”看出是动态描写,所以选ABD。
3.【答案】白杨树生命力最顽强,有利于凸显主题。
【解析】这道题需要学生结合文章中心思想来作答,文章一直在强调生命,白杨在本文中生命力是最顽强的,所以写白杨有利于突显文章主题。
4.【答案】C
【解析】这道题需要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回答。北京秋天的特点应为“色彩调和、画面丰满”。
三、1.【答案】村外的那个小池塘,也睁着碧澄澄的眼睛,凝望着这美好的天色。 天空像一块覆盖大地的蓝宝石。 蓝宝石 天空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找拟人句和比喻句。文章第三自然段中“村外的那个小池塘,也睁着碧澄澄的眼睛,凝望着这美好的天色。”这句话中把人才有的行为“睁着碧……的眼睛”“凝望着……”赋予了小池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是一个拟人句。“天空像一块覆盖大地的蓝宝石。”这句话是一个比喻句,把天空比喻成蓝宝石。
2.【答案】天空、小池塘、枫叶 白鹅、大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动态描写及静态描写的掌握。动态描写,是指记叙文中对人物、景物作运动状态的描摹状写,创造具体的、栩栩如生的感人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静态描写,是指记叙文中对人物、景物作静止状态下的描摹状写,创造生动具体的感人形象的一种写作方法。阅文章可知,文章对天空、小池塘、枫叶的描写属于静态描写;对白鹅、大雁的描写属于动态描写。
3.【答案】稻田 静态 动态 动静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仔细阅读文章第五自然段,从该段“村前村后,等待收割的水稻,好似一片金黄色的大海。一阵微风吹过,泛起金色的波浪;稻田深处,不时传来一阵阵村民的欢笑声。”可知,本段主要描写了水稻,其中第一句是对稻田颜色的描写,属于静态描写;第二句描写了风吹过时,稻田的样子,属于动态描写,这种动静结合的写法,将景物描写得形象生动。
4.【答案】山谷里,枫叶换上了红红的衣裳,在风中摇摆着美丽的身姿,把山谷染成了一片鲜艳的红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作答时要认真审题,题中要求“把景物描写具体”,所给景物是“山谷里枫叶红了”。我们作答时可以适当加入修辞手法写作,静景物描写得更加形象生动。如:山谷里,枫叶换上了红红的衣裳,在风中摇摆着美丽的身姿,把山谷染成了一片鲜艳的红色。
5.【答案】短文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原野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可以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答。本文这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及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了秋天的天空、小池塘、白鹅、枫叶、大雁等景物,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原野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四、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由文章的第一自然段的“春天的小塘,更是分外的旖旎明媚。”这一句我们可知,春天的小塘,旖旎明媚。
2.【答案】早 静 动 春江水暖鸭先知 鸭子 拟人 蜻蜓 动态 小 鸭子 蜻蜓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掌握。(1)由文章的二三四自然段可知,春天的小塘美在早、静、动。(2)由画线句子“水暖先知的小鸭子,或三五成群地卧在岸上晒太阳,或成双成对地在水中游弋,或扑打着羽毛还不太丰满的翅膀,抖动着滚圆的身子,顾盼四周。”符合此情景的诗句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话写了鸭子的活动。由“细雨刚停,
一些蜻蜓不知什么时候收到了春季盛会的请柬匆匆赶来凑热闹了。它们一会儿停在水面的草茎上打着秋千一荡一荡的,一会儿又振翅欲飞。”在这一句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的是蜻蜓的活动。以上两个句子都是对景物的动态描写。(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第二自然段的理解。由第二自然段可知,春天的小塘,美在一个“早”字,作者抓住了小草、鸭子、蜻蜓来描写。
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第三自然段的掌握。由对第三自然段我们可知,第三自然段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描写手法来写春天的小塘,美在一个“静”字。
4.【答案】× ×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1)“春姑娘像酣睡正浓的少女,拥抱着岸边的水草,睡得那么香,那么甜,那么宁静”在本句把静谧的小塘比喻为酣睡的少女。(2)写“春天的小塘,美在一个‘动’字,”主要抓住了阳光映照之下和微风拂过之时小塘的静态美来写。不是抓住它的静态之美,而是动态之美。(3)本文第一自然段先总写小塘的春色,第二、三、四自然段再分三个方面来描写:每一段的第一句话是该段的中心句,也就是主要内容的概括。第二自然段围绕春天的小塘,美在一个“早”字,来描写小塘春色的“早”。第三自然段围绕春天的小塘,美在一个“静”字,来写小塘春色的“静”。第四自然段围绕春天的小塘,美在一个“动”字,来写小塘春色的“动”。故本题说法正确。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本文并没有介绍小塘四季的美景,而是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小塘的春色,把旖旎明媚的小塘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故本题B选项说法正确。
6.【答案】沿着水泥路向东走,便可看见一片大草坪。草坪上的小草不像春天那样翠绿,而是逐渐枯黄,更加蓬松柔软了。一阵秋风吹来,小草们欢笑着,有的舒展双臂,有的弯腰触地,有的左右摆动,真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在尽情地舞蹈、游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注意要求是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一处美景。在写的时候注意语句通顺,无统一答案。如:沿着水泥路向东走,便可看见一片大草坪。草坪上的小草不像春天那样翠绿,而是逐渐枯黄,更加蓬松柔软了。一阵秋风吹来,小草们欢笑着,有的舒展双臂,有的弯腰触地,有的左右摆动,真像亭亭玉立的少女在尽情地舞蹈、游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