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写景抒情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写景抒情类(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12 23:31: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写景抒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暮春
陆游
数间茅屋镜湖滨,万卷藏书不救贫。
燕去燕来还过日,花开花落即经春。
开编喜见平生友,照水惊非曩岁人。
自笑灭胡心尚在,凭高慷慨欲忘身。
【注】开编:打开书。曩(nǎng):以往,从前。曩岁:往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数间茅屋”可见生活清贫,而“万卷藏书不救贫”语带夸张中满含辛酸的自我解嘲。
B.颔联对仗工整,将时序匆匆,浓缩在燕之来去、花之开落中,并点出暮春之意。
C.全诗构思很见匠心,后半首紧承前半首,且有照应之妙,如颈联内容上与首联和额联都有照应。
D.体裁上,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风格上,这是一首浪漫主义诗作;语言上,诗歌用语质朴,不事雕琢。
2.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其二)
宋·陈与义
天入平湖晴不风,夕帆和雁正浮空。
楼头客子杪秋后,日落君山元气中,
北望可堪回白首,南游聊得看丹枫。
翰林物色分留少,诗到巴陵还未工。
3.下列对杜甫的《登岳阳楼》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今”对照,虚实交错,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
B.颔联是写洞庭湖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滔天,浩茫无际,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C.颈联写诗人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其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不言自明。
D.尾联“戎马”,采用比喻手法,指战争;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体现了诗人一贯的忧国忧民的大襟怀。
4.两首诗均有一“浮”字,请从炼字角度分别赏析其妙处。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沁园春·恨①
【清】郑燮
花亦无知,月亦无聊,酒亦无灵。把夭桃斫断,煞他风景;鹦哥煮熟,佐我杯羹。焚砚烧书,椎琴裂画,毁尽文章抹尽名。荥阳郑②,有慕歌家世,乞食风情。
单寒骨相难更,笑席帽青衫太瘦生。看蓬门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细雨,夜夜孤灯。难道天公,还箝恨口,不许长吁一两声?癫狂甚,取乌丝③百幅,细写凄清。
【注】①这首词是作者出仕前,中年落拓扬州时所作。②荥阳郑:引《李娃传》中的常蝇刺史之子郑生奉父命赴长安应试,爱上妓女李娃,弃试,流连花巷,钱尽被逐街头行乞的故事,词人在此借以自喻。③乌丝:全称乌丝栏,一种专供书写用、带黑格的绢素或纸张。
5.上阕“夭”字,意为_______;下阕着一“_______”字,极写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6.“癫狂甚”,是全词词眼。试结合整首词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楼①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②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③。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杜甫在成都所写。当时朝廷宦官专权,藩镇割据,西方吐蕃虎视眈眈。②玉垒:山名,在四川灌县西,成都西北。③梁甫吟:古乐府中的一首,《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
7.本诗首句以乐景写哀情,与杜甫《春望》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8.清沈德潜评价此诗“气象雄伟,笼盖宇宙”。试简析本诗在构思上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淡黄柳
[南宋]姜夔
客居合肥①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②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①宋光宗赵淳绍熙二年(1191年),姜夔寄居在合肥。其时南宋已经偏安江南一隅,合肥在当时已经是离金兵很近的临战之区了。②小桥:后汉乔玄次女小乔,此或借之谓姜夔在合肥所恋歌女。
9.在词的下片中,词人含蓄地隐藏了两个时间跨越,从______到______,从______到______,表达了词人复杂的情感。
10.结合词句简析本词蕴含的复杂“客怀”。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代东门行
(南北朝)鲍照
伤禽恶弦惊,倦客恶离声。离声断客情,宾御皆涕零。涕零心断绝,将去复还诀。一息不相知,何况异乡别。遥遥征驾远,杳杳白日晚。
居人掩闺卧,行子夜中饭。野风吹草木,行子心肠断。食梅常苦酸,衣葛常苦寒。丝竹徒满坐,忧人不解颜。长歌欲自慰,弥起长恨端。
11.诗歌首句隐含了“________”这一成语,“丝竹徒满坐”中的“丝竹”指代________。
12.赏析本诗的抒情艺术。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开。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休憩;人在远处,岸边的野鸭就受惊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风格“沉郁顿挫”。
14.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减字木兰花 〔宋〕苏轼
钱塘西湖有诗僧清顺,所居藏春坞,门前有二古松,各有凌霄花络其上,顺常昼卧其下。时余为郡,一日,屏骑从过之,松风骚然,顺指落花求韵,余为赋此。
双龙对起,白甲苍髯烟雨里。疏影微香,下有幽人昼梦长。
湖风清软,双鹊飞来争噪晚。翠飐红轻,时下凌霄百尺英。
15.词中“白甲苍髯”指_______________(物),“幽人”指_______________(人)。
16.赏析本词下片的艺术手法。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过洞庭①
(南宋)张孝祥
洞庭青草②,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疏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③西江,细斟北斗,万象④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①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 年),张孝祥因受政敌谗害而被免职。他从桂林北归,途经洞庭湖,即景生情,写下这首词。②青草:和洞庭相连的另一个湖。③挹:舀。挹一作“吸”。④万象:万物。
17.下阕词人直抒胸臆,表明自己襟怀光明磊落的词句是 ________“稳泛沧溟空阔”中,“沧溟”指 __________
18.黄蓼园评此词说:“从舟中人心迹与湖光映带写,隐现离合,不可端倪。”分析词人在上阕如何表达自己的“心迹”。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答何中丞伯寿
(宋)庞谦孺【注】
三载皇舆驻武林,宫前新柳渐成阴。
西湖风月愁难度,艮岳峰峦梦枉寻。
老马惊思归汴路,寒江吼激破胡心。
白蘋洲上怀乡久,夜夜啼鹃卧未深。
【注】庞谦孺(1117~1167),字祐甫,晚号白蘋老人,单州(今山东单县)人,寓居吴兴。
19.联系整首诗,诗人“卧未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赏析本诗借景抒情的艺术。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过洞庭(注)
张孝祥[宋]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注)孝宗乾道二年,作者被谗言落职,本词作于其从广西经洞庭湖北归途中。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注)
孟浩然[唐]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为丞相,作者西游长安,以此诗献之。
21.下列对两首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词上阕巧用数量词“三万顷”“一叶”对比写物境与心境,突出了洞庭湖之大和一己之小。
B.张词下阕用夸张手法写自己在清冷月色中泛舟“豪饮”西江水、敲着船舷发泄内心的愁闷。
C.孟诗前四句运用夸张写法,描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象,体现了诗人自己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
D.孟诗中“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端居耻圣明”,言不甘闲居。这是借此向张丞相表白心事。
22.张词和孟诗都描写了洞庭湖的美景,但寄寓的思想情感并不完全相同。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思想感情的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冲雪至余庆雪连日不止
【宋】陆游
策蹇①清吟涉若耶②,灞桥犹恨近京华。
山前千顷谁种玉?座上六时天散花。
林雀无声溪彴③断,炊烟不动竹篱斜。
胜游更觉平生少,未羡银河泛客槎④。
【注】①策蹇;同策蹇驴,乘跛足驴。喻工具不利,行动迟慢,②若耶:山名,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又溪名,出若耶山,北流入运河。溪旁旧有浣纱石古迹,相传西施浣纱于此,故一名浣纱溪。③彴(zhuó);独木桥或山间溪流中用以渡人的踏脚石。④槎(chá);木筏。客楼指升天所乘之槎。
23.这首诗从体裁上划分属于______,本诗—改陆游平日雄浑豪放的诗风,而显得______。
24.有人评价此诗“诗句未及一雪字;而大雪之景宛若前”。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本诗在雪景描写上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越调】小桃红·鉴湖夜泊
(元)张可久
鉴湖①一曲水云宽,鸳锦秋成缎,醉舞花间影零乱。夜漫漫,小舟只向西林唤。仙山②梦短,长天月满,玉女③驾青鸾。
【注】①鉴湖:在浙江绍兴市南,传说因黄帝在此铸剑而得名。②仙山:传说渤海有三座仙山,即蓬莱、方丈、瀛洲。③玉女:传说西王母乘玉女驾驭的紫云车,由二青鸟陪侍。
25.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小令时空交织,虚实错落,光线明暗的不同变化,色彩浓淡的合理搭配,给人以跳宕多姿、宛若仙境之感。
B.开篇二句用墨极简,勾勒出一幅清新明丽的镜湖秋景:水波动荡,烟波浩淼,彩霞斑斓,鸳鸟联翩,融入天际。
C.“醉舞花间影零乱”一句化用了李白的“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笔墨酣畅地抒写了作者载酒行舟借酒消愁的忧愁之态。
D.“夜漫漫,小舟只向西林唤”将读者从飘渺虚幻的神仙境界拉回到现实中来,为作者孤寂苦闷心情又重重渲染一笔。
26.有评论说,张可久一生仕途失意,诗酒消磨,徜徉山水,此曲就传达出了一种“旷达出世”的情怀,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案·被檄①出郊题陈氏山居
张榘② 〔宋代〕
西风乱叶溪桥树。秋在黄花羞涩处。满袖尘埃推不去。马蹄浓露,鸡声淡月,寂历荒村路。
身名多被儒冠③误。十载重来漫如许。且尽清樽公莫舞。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
【注】①檄:官府公文。被撤出郊,指由上司差遣出郊。②张榘:南宋词人,当过句容县的县令,后曾任江东制置使参议,为闲职。③儒冠: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有“纨绔不饿死,儒冠多饿死”句。
27.前人认为词的上片中“羞涩”两字用得极妙,它既写出了黄花之貌,同时又恰好地表现出词人此时此地产生的 (限四字作答)的心情。
28.结句说“万感天涯暮”,赏析词的下片如何表达这种“万感”交集的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闲居寄端及重阳①
【唐】韦应物
山明野寺曙钟微,雪满幽林人迹稀。
闲居寥落生高兴,无事风尘独不归。
闲居怀旧
【唐】顾况
日长鼓腹②爱吾庐,洗竹浇花兴有余。
骚客空传成相赋③,晋人已负绝交书。
贫居谪所谁推毂④,仕向侯门耻曳裾。
今日思来总皆罔,汗青功业又何如?
【注】①此诗为诗人辞官闲居长安西郊时寄赠在朝做官的亲人而作。②鼓腹:袒腹,谓饱食无所事事。③成相赋:《荀子》篇名,唐人杨倞注为“成功在相,故作《成相》三章”。④推毂:提携推荐。
29.《闲居寄端及重阳》一、二句借助系列意象,描绘了__________的山居图景;《闲居怀旧》首联叙写庐中雅事,展现了__________的家居生活。
30.比较两首诗在“闲居”上寄寓的情感及抒情方式的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春词
刘禹锡
昨来楼上迎春处,今日登楼又送归。
兰蕊残妆含露泣,柳条长袖向风挥。
佳人对镜容颜改,楚客①临江心事违。
万古至今同此恨,无如一醉尽忘机。
【注】① “楚客”,指屈原,一说指贾谊,后成为唐宋诗词中的代名词。
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昨来迎春”“今日送归”暗含对比,诗句含而不露,情在言外。
B.颔联采用拟人手法,写出兰花凋零、兰露如泣、柳枝迎风招摇的情状。
C.颈联对仗工整,典故运用巧妙,不着痕迹,妥帖自然,抒发心中积郁。
D.尾联时空交织,“一醉忘机”意味深长,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态。
32.“万古至今同此恨”中的“此恨”有哪些含意?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摸鱼儿·午日雨眺
(清)纳兰性德
涨痕添、半篙柔绿,蒲梢荇叶无数。台榭空蒙烟柳暗,白鸟衔鱼欲舞。红桥路,正一派、画船萧鼓中流住。呕哑柔橹,又早拂新荷,沿堤忽转,冲破翠钱雨。
蒹葭渚,不减潇湘深处。霏霏漠漠如雾,滴成一片鲛人泪,也似汨罗投赋。愁难谱,只彩线、香菰脉脉成千古。伤心莫语,记那日旗亭,水嬉散尽,中酒阻风去。
33.标题中“午日”是指__________。“记那日旗亭”,“旗亭”即_____。
34.分别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和下片的抒情艺术。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一剪梅·舟过吴江
蒋捷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注],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 秋娘渡、泰娘桥是当地两处有名景点。
3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开篇写词人触景生愁,无法排解,就想找寻酒家,希望能够借酒浇愁。
B.“舟摇”写出漂泊之感,“帘招”写见酒楼心喜,两处描写表露了词人心迹。
C.洗袍、调笙、烧香这一系列动作,是在实写词人回家之后宁静而又闲适的生活。
D.上片白描写景,景中带情;下片正面写情,情中有景,表达了倦游思归之情。
36.词下片“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是流传千古的名句,请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各题。
吴江舟中
[清]叶大庄
孤月溶溶波底生,繁星点点林外荧。
二更三更无人行,水际萧械多秋声。
秋声忽远复忽近,汀雁樯乌不定鸣。
曼吟幽啸孤亭发,细听非笛亦非筝。
悄然吹竹作裂帛,秋坟叶落诗魂惊。
西风满城水拍岸,湖灯散尽天将明。
37.全诗以______为线索,写出秋夜江上所见所闻,诗中“_____”一字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38.简要赏析本诗是如何描绘“秋声”的。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宋】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39.“黄芦苦竹”采用了___________手法,用白居易《琵琶行》中“住进湓江地低湿,__________________”之句,点出了自己的处境与被贬谪的白居易相类。
40.本词寓情丰富,请结合词的下片作简要的分析。
参考答案:
1.D
2.①“万卷藏书不救贫”,诗人虽然饱读诗书,满腹才华,却无处施展,可读出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愤懑;
②颔联和“照水”一句,感叹时光流逝,深含年华易逝的悲慨和虚度年华的惆怅心情;
③“开编”句说打开书卷阅读,如遇平生向慕的古人,传达出与古人神交的喜悦和满足;
④尾联是诗歌主旨所在,诗人当年雄心不改,欲舍身报国却又无可施展,徒留无奈的自嘲自叹。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D.“这是一首浪漫主义诗作”说法错误,应该是现实主义诗作。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前两句,诗人概述归家后生活的清贫。陆家世代诗书传家,藏书丰富,但生活比较清贫,“万卷藏书不救贫”既是诗人对一家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他满含辛酸的自我解嘲,可读出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愤懑。
颔联“燕去燕来还过日,花开花落即经春”,诗人抓住有特征的物候变化,一鸟一花,一动一静,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时间的流逝。
颈联写在物候变化中读书成了诗人生活的重要部分,打开书本,古圣先贤,良师益友都在眼前,诗人的生活、诗人的感情都与书本交织在一起,传达出与古人神交的喜悦和满足。在与书为伴的过程中,岁月天天流逝,人也一天天衰老,“照水惊非曩岁人”,一个“惊”字写出了诗人对岁月催人老的慨叹。
末两句,诗人以自嗨的口气抒发了自己抗敌报国的豪情。尽管诗人罢官归家,退居林下,且已年逾古稀,贫病交加,但灭胡的雄心尚在,自己也曾登高远望,慷慨悲歌,希望能够舍身报国,但这只是空想而已,这“自笑”二字饱含着诗人辛酸的自嘲,意味深长,既表现了诗人执着深厚的爱国感情,又流露了壮志难酬的郁闷感叹,还间接地揭露了权贵们苟安妥协的嘴脸。
3.D
4.“乾坤日夜浮”中“浮”字具有动感,仿佛日月都随洞庭水一起漂浮起落,呈现出雄浑壮阔的图景;“夕帆和雁正浮空”中“浮”字巧妙地把船帆、大雁、湖水交织一起,似乎帆与大雁均得进于空中,写出洞庭湖水清幽宁静的美感。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比喻”错,以“戎马”代战争,应为借代。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乾坤日夜浮”乾坤:指日、月。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四面眺望,到处都是无边无际的洞庭水,仿佛天地万物都日日夜夜地在洞庭湖水上浮动漂游。“浮”字极有动态感,仿佛整个苍穹是被湖水托住的—个半球,而万物的运动,都是湖水荡动的结果。
“夕帆和雁正浮空”行驶的帆船和大雁好似都漂浮在空中。“浮”,飘浮。诗人登上岳阳楼,看到船帆、大雁、湖水融为一体,一个“浮”字,把天空、湖水、倒影、夕日、大雁描画进一个画面,构成了洞庭湖独有的清幽宁静之景。
5. 茂盛 恨
6.整首词想象奇特,富有反叛精神,表达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反抗,处处体现着“癫狂气”。①开篇词人对“花”“月”“酒”等为一般人所喜爱讴歌的事物加以否定,奠定了词作不同流俗的狂傲基调。②接着用“斫”“煮”“焚”“烧”“椎”“裂”“毁”“抹”等一连串近乎癫狂的富有破坏力的动作,破坏一切被文人赞美的事物,表达内心的愤激之情。③借用典故,将为世俗不齿的风月之事,称为自身家事,表达对封建礼教的叛逆之狂放。④下阕“难道天公,还箝恨口,不许长吁一两声?”以反诘的方式,质问天公,指斥世俗,再现无所畏惧的“癫狂”气。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把夭桃斫断,煞他风景”两句的意思是:把茂盛的桃树砍断,减损他的风景。其中“夭”字意为“茂盛”。
下片继续写自己贫困潦倒,抒发对黑暗社会的愤懑之情。开头两句写自己从来就是穷命相,这是难以更改的。“看蓬门秋草”的“看”提领以下四句,写家门贫困,冷落孤单。词中的“疏窗细雨,夜夜孤灯”,进一步描写自己的冷落孤寂——细雨敲打着稀疏的窗棂,夜夜是孤灯伴着自己,“自刻苦,自激愤”地读书。最后以反诘句式将郁结在心中的不平投向那不平的社会。“恨”字极写对黑暗社会的愤怒之情。这不仅是板桥个人的恨,同时也表达了当时有正义感的人的心声。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诗眼的能力。
“颠狂甚”是借用世人语。因作者不肯从俗,因而常遭不顺,并斥为“狂”、“怪”。这里借而用之,表示自己决不妥协的精神,全词处处体现着“癫狂气”。
首先,一开头,作者就对“花”“月”“酒”这些为一般诗人所沉湎而讴歌的事物加以否定,表明自己并非“风月派”。说花是无知的,不必为花伤情,月是无聊的,不必为之徘徊流连,酒也是无法消愁解恨的,更不必沉湎,不必讴歌,奠定了词作不同流俗的狂傲基调。
其次,“焚砚烧书,椎琴裂画,毁尽文章抹尽名”几句中的“焚”“烧”“椎”“裂”“毁”“抹”等几个动词,富有近乎癫狂的破坏力,既生动又形象地刻画出作者激愤、决绝、狂放的神态。
再次,“荥阳”三句,是引用《李娃传》中的常蝇刺史之子郑生奉父命赴长安应试,爱上妓女李娃,弃试,流连花巷,钱尽被逐街头行乞的典故,借以自喻,表示对封建礼法的蔑视之狂放。
最后,炎凉的世情,深重的压迫,使词人情不自禁地呼出“难道天公,还箝恨风不许长吁一两声”,这是以反诘句式将郁结在心中的不平投向那不平的社会,再现无所畏惧的“癫狂”气。
7.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8.①时空结合,构思雄浑。从空间着眼,诗人登楼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锦江、玉垒”之远景和“花近高楼”之近景互相配合,诗境阔大;从时间着眼,“日暮”点明徜徉时间之久,这样兼顾空间和时间,增强了意境的立体感。
②前后对比,浩气凛然。首联“万方多难”,然“朝廷终不改”,而诗人寄语“寇盗莫相侵”,警告吐蕃莫前来侵扰,词严义正,诗意悠远,突出表现作者江山不改的坚定信念和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
③即景抒怀,语壮境阔。综合运用叙事、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将自然景象、国家灾难和个人情怀融为一体,山川人事互相渗透,寄慨遥深,体现着诗人强烈的忧思之感。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意思是:繁花靠近高楼,远离家乡的我触目伤心,在这全国各地多灾多难的时刻,我登楼观览。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气象雄伟,笼盖宇宙”,“气象雄伟”就是景色雄浑、壮丽;“笼盖宇宙”指的是诗歌的意境阔大。
首先,时空结合,构思雄浑。颔联“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诗人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诗人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日暮”点明徜徉时间之久,这样兼顾空间和时间,增强了意境的立体感。
其次,前后对比,浩气凛然。首联“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颈联“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诗人登楼远眺,由浮云想到了国家现时情况,虽然大唐朝廷风雨动荡,但代宗又回到了长安,可见“终不改”;下句“寇盗”“相侵”,进一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在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
最后,即景抒怀,语壮境阔。“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诗中综合运用叙事、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诗人将自然景象、国家灾难和个人情怀融为一体,山川人事互相渗透,寄慨遥深,体现着诗人强烈的忧思之感。
9. 今朝 明朝 春 秋
10.①时光流逝的伤感之情。如“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怕”秋色,既是因为暮春时节、春色难长,也暗含家事国事皆凄然。
②客居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如“江南旧相识”“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垂柳勾起对熟悉的江南的回忆,而现实是客居异乡又逢节日,身世飘零,孤寂凄凉。
③感时伤世的家国之痛。如“巷陌凄凉”“空城晓角”等句,冷清的城中响起战争时用来预警的号角之声,感伤南宋王朝风雨飘摇,表达深沉的“黍离之悲”。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正岑寂”是诗人当下之情感,写其此时心情寂寞,属于“今朝”;“明朝又寒食”写明天是寒食节,属于“明朝”;“怕梨花落尽成秋色”意思是:深怕梨花落尽而留下一片秋色。暗含着“春”“秋”两季。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的能力。“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意思是:深怕梨花落尽而留下一片秋色。燕子飞来,询问春光,只有池塘中水波知道。诗人用一个“怕”字描写自己的心理,他担心转眼之间,梨花落尽,春天逝去,秋天到来,怕燕子问春归何处,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伤感之情。上片下二句写所见,即夹道新绿的杨柳。“鹅黄嫩绿”四字形象地再现出柳色之可爱 。“看尽”二字既表明除柳色外更无悦目之景,又是从神情上表现游子内心活动——“都是江南旧相识”。诗歌用“旧相识”抒发自己客居异乡,看到垂柳想起江南,表达客居之愁苦。“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写诗人因为思乡而倍感惆怅,想到明朝又是寒食节,而自己漂泊江湖,不由更加孤独凄凉。结合注释“姜夔寄居在合肥。其时南宋已经偏安江南一隅,合肥在当时已经是离金兵很近的临战之区了”,再分析上片首二句写所闻,“空城”先给人荒凉寂静之感,于是,“晓角”的声音便异常突出,如空谷猿鸣,哀转不绝,象在诉说此地的悲凉。战争的号角声凄凉冷清,响在这空荡荡的城池,更加让诗人感到南宋王朝风雨飘摇,表达深沉的“黍离之悲”。
11.惊弓之鸟;音乐
12.诗歌运用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相结合的抒情手法,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的离情别恨。
(1)直接抒情,诗中“倦客恶离声”“弥起长恨端”“皆涕零”“心断绝”等直接抒发诗入离愁长恨。
(2)间接抒情
①借景抒情,诗中“遥遥征驾远,查杳白日晚”“野风吹草木”等诗句,通过对日渐昏暗、游子车渐远和野风吹林景色的描写,抒发游子肝肠寸断的痛苦之情。
②用典抒情,诗歌开头运用惊弓之鸟的典故,勾画出倦客恶离别的心理状态,抒发久倦羁旅的游子对离歌的害怕之情。
③对比中抒情,诗中“居人掩闺卧,行子夜中饭”句,在对比中写出游子漂泊天涯的羁旅之苦。
④融情于理,诗中“一息不相知,何况异乡别”句,写即使片刻分离也是难受的,更何况是远游异乡的长别,融抒情于议论中,指出伤感的原因。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首句“伤禽恶弦惊”的意思是“受伤禽鸟畏惧惊弦”,这里用的是更赢射雁的故事。在这种情况下,大雁一听到弓弦声就惊慌高飞,所以隐含了“惊弓之鸟”这个成语。
“丝竹徒满坐”中的“丝竹”是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代指音乐。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先,诗歌采用了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如“倦客恶离声”“弥起长恨端”“皆涕零”“心断绝”中的“恶”“恨”“涕零”“断绝”直接抒发诗入离愁长恨。
其次,诗歌中还采用了间接抒情的表现手法。
“伤禽恶弦惊,倦客恶离声”化用了“惊弓之鸟”的典故,用以比喻“倦客恶离声”——久倦羁旅的游子最厌恶、最害怕的便是离歌之声,勾勒出倦客恶离别的心理状态,抒发久倦羁旅的游子对离歌的害怕之情。采用的是用典抒情的表现手法。
“遥遥征驾远,杳杳白日晚”写出了漫漫长路征驾渐远,天色昏暗白日已晚。“野风吹草木”写出了野外的寒风吹动草木,发出萧萧的声响。写出了漂泊天涯,流浪江湖游子的真实感受,抒发游子肝肠寸断的痛苦之情。采用的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居人掩闺卧,行子夜中饭”描写了日落黄昏,夜幕笼罩了静寂的大地,眼看周围的人家都掩门入睡了,可是远行的游子直到半夜才盼得一顿晚餐 的图景,“居人”与“行子形成巨大的反差,写出了游子征途中苦难生活,表达了羁旅之苦。采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
“一息不相知,何况异乡别”一句,意思是“片刻不能相聚一起,何况他乡长久别离?”指出伤感的原因。采用了融情于理的表现手法。
13.B
14.(1)观览山水的愉悦,诗歌开始四句“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集,人远凫鸭乱”记录了游览过程,写了诗人眼中通泉地暖境幽的特点,此时诗人看到美景心情是愉悦的。
(2)生不逢时的苦闷。“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中“登顿(且行且停)……欹倾(道路崎岖)”暗示了诗人生不逢时的苦闷。
(3)飘零他乡的哀痛。“我生苦飘零”,诗人直言飘零他乡的哀痛。
(4)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安史之乱发生在755-763年,诗歌写于762年,结合孔子、王粲典故的运用,可知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解析】13.本题综合考查学生鉴赏诗句内容、表达技巧以及情感的能力。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休憩”理解错误,根据诗句“冬温蚊蚋集”,可知是蜀中的暖冬天气,蚊虫飞舞;“人在远处,岸边的野鸭就受惊乱入河中”分析也是错误的,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水中野鸭欢乐嬉闹,少见行人,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前八句,写出了诗人晨起走路时见到的雾气、凫鸭、山路、阴云、山崖、枯柳、炊烟等景色,再由九、十两句“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回望一路缘岸而行的泉水,曲折注入江中;在夕阳照射下,是多么绮丽壮观。描写了通泉山水的壮丽美好,表达了诗人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两句作者感叹来路崎岖,山原高危,层云频生,崖岸斜出,道出了路途的艰险,结合中注释“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可知此诗写于安史之乱之时,这两句暗示了诗人生不逢时的苦闷。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二句意为:我这一生漂泊凄苦,历经磨难,只能独自叹息。结合注释,此时作者在四川境内,远离京城,表达了作者飘零他乡的哀痛,直抒身世之慨。
而“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两句,意为我感慨时局动荡,无法为国出力,愧对孔圣人的教诲,我远离京城,如同王粲一般。诗歌写于762年,安史之乱发生在755-763年,可见诗人在诗中结合孔子、王粲典故的运用,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15. 古松(答“松”也可) 僧(答“诗僧”“清顺”“和尚”皆可)
16.①“翠”“红”借代绿叶红花,色彩鲜明;②“飞”“噪”“飐”“下”,以动写静,反衬环境幽静;③以生活环境的清幽烘托出人物的恬淡心境。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白甲苍髯”是将松树比作朦胧烟雨中白甲苍髯的巨龙,挺拔腾跃,突出了古松的虬龙刚健之势,所以“白甲苍髯”指古松。
“幽人”指幽栖之人,幽隐之人。根据小序中“钱塘西湖有诗僧清顺,所居藏春坞,门前有二古松,各有凌霄花络其上,顺常昼卧其下”可知,此处指清顺。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下阕中“双鹊飞来争噪晚”写一对喜鹊飞来树上,叽叽喳喳,写出喜鹊争相鸣叫、分外热闹的场景,鸟儿的鸣叫更能显示境界的幽静。
“翠飐红轻,时下凌霄百尺英”写在微风的摩挲之下,青翠的松枝伸展摇动,金红色的凌霄花儿微微颤动。在浓绿的枝叶之中,忽然一点金红,轻飘飘、慢悠悠地离开枝蔓,缓缓而下,渐落渐近,安然无声。过了好一会儿,又是一点金红,缓缓而下。“翠”指青翠的松枝,“红”指金红色的凌霄花儿,为借代手法。
下阕以动衬静,词人创造出了一种超然物外,虚静清空的艺术境界,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风景画。而在这天然的图画中,没有任何人力的作用,没有人的丝毫活动,树风花鸟自由自在,了无交涉,昼梦的幽人似乎也融化为自然之中了。以生活环境的清幽烘托出人物的恬淡心境。
17. 肝胆皆冰雪 洞庭湖/湖面/湖水/青苍色的水等皆可
18.①情景交融/融情于景,以洞庭湖万里无云、水波不兴的景色,表达自己洒脱与开阔的胸襟。②以比喻、夸张、对比写湖水的明净和湖面的广阔,小船行于其中,表达融入自然、物我两忘的心迹。③运用双关,“表里俱澄澈”,既指洞庭湖景光洁透明,也表明襟怀坦白、光明磊落的心迹。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第一空,考生需要抓住“下阕”“直抒胸臆”“襟怀光明磊落”几个提示性信息,据此可以确定“肝胆皆冰雪”。“冰雪”比喻心地光明磊落像冰雪般纯洁,“肝胆皆冰雪”意思是“胸襟仍像冰雪一样透明”。
第二空,“稳泛沧溟空阔”意思是“平静的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苍溟之中”。“沧溟”意思是青苍色的水,结合标题“过洞庭”可知,这“沧溟”既可指水,也可指洞庭湖。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技巧,品味诗歌情感的能力。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意思是“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浩瀚无垠,在这个中秋将至的时候,没有一丝风过的痕迹”,“更无一点风色”说的是洞庭青草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不仅没有风,而且连风的影子都没有,以湖面的开阔平静来抒发此时的心境,展现作者洒脱而开阔的胸襟。这是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意思是“秋月下浩浩汤汤、一碧万顷的湖水,载着我一叶细小的扁舟”,用“玉鉴琼田形容的是秋月下浩浩汤汤、一碧万顷的湖水,玉鉴也好,美玉般的琼田也好,都是以玉比喻湖水清澈透明之美,使用比喻;“万顷”则极言湖面之广,使用夸张修辞;“三万顷”的湖面和“一叶扁舟”,二者形成对比。如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游其中,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是多么惬意。
“表里俱澄澈”,一层是写秋月秋水之美,美在哪里,美在澄澈。澄是水清,澈也是水清,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没有一丝一毫浑浊,没有一丝一毫污染,这样的清澈明亮,有如非人间的琉璃世界;另一层是说三万顷湖上扁舟上的我,也有如秋月,有如秋水,我就是一个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男子汉、大丈夫。所以表里俱澄澈不仅是写景,而且也是写人,写自己品格之美。这是使用双关的手法。
19.思乡之久、失地未能收复
20.①以“新柳渐成阴”表明南宋统治者苟安一方,委婉地抒发诗人对统治者安于现状的不满。②“西湖风月”“艮岳峰峦”诗人借乐景抒痛失山河的悲情。③借“老马”“寒江”表明对故国山河的眷恋以及破金杀敌的决心。④诗人借“啼鹃”抒发自己故国难忘故土难归的绝望与悲痛。
【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尾联写“夜夜啼鹃卧未深”,“卧未深”指难以入眠,表面看“卧未深”是因为“夜夜啼鹃”,夜晚常听到杜鹃鸟的啼叫,但是实际上是因为思乡,因为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好像“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加上前句有“怀乡久”,可见“卧未深”的原因之一是“思乡之久”;
其次,诗歌颈联有“寒江吼激破胡心”,寒江的怒吼激发了诗人的“破胡心”,作者是南宋诗人,由此可见诗人也是一位爱国志士,渴望收复失地,但却没有报国的机会,因此“卧未深”的原因之二是“失地未能收复”。
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景手法的能力。
首联写“三载皇舆驻武林,宫前新柳渐成阴”,“武林”,旧时杭州的别称,“皇舆”代表朝廷,“三载”为虚指,此句写南宋南迁杭州之事;“宫前新柳渐成阴”,借宫前新柳成荫,写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此句借景抒情,表明南宋统治者苟安一方,委婉地抒发诗人对统治者安于现状的不满。
颔联写“西湖风月愁难度,艮岳峰峦梦枉寻”,“西湖风月”指西湖美景,“艮岳峰峦”,指宋徽宗的古典园林建筑。在一个想要收复失地的志士眼中,再美的景色也心欣赏,也无法消除他心中的愁绪;北宋时期的园林风光在梦里也难以寻觅得到。诗人借乐景抒痛失山河的悲情。
颈联写“老马惊思归汴路,寒江吼激破胡心”,都是老马识途,老马惊是因为思念回到卞州的路途;寒江发出怒吼,好似代替诗人吼除了破胡的决心。诗人借老马表达对故国山河的留恋,借寒江表达了破金杀敌的决心。
尾联写“白蘋洲上怀乡久,夜夜啼鹃卧未深”,古人传说杜鹃啼血,而诗人就似那夜夜哀啼的杜鹃,诗人借“啼鹃”表达对故土的眷恋和无法回归故土的绝望和悲痛。
21.B
22.不同点:虽同处于贬谪后,但张词用“表里俱澄澈”“肝胆皆冰雪”“扣舷独笑”表达了对自己冰雪般品格的自信,对奸佞的不屑;而孟诗用“端居耻圣明”“徒有羡鱼情”更多地表达了诗人正当年富力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希望得到引荐,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的思想感情。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
B.“发泄内心的愁闷”错误,诗人作主人,请万象(天地万物)作客人,舀尽西去长江的水,用北斗七星作酒器,低斟浅酌的招待天地万物,这是何等气势,因此该句表现的“豪迈的气概”。“扣舷独笑”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愤慨。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
分析诗歌情感需要结合诗人生平、诗歌意象等进行比较鉴赏。
张诗中,“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中的“表里俱澄澈”是这首词主旨所在,它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是写秋月秋水之美,美在哪里,美在澄澈。澄是水清,澈也是水清,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没有一丝一毫浑浊,没有一丝一毫污染,这样的清澈明亮,有如非人间的琉璃世界;另一层是说三万顷湖上扁舟上的我,也有如秋月,有如秋水,我就是一个光明磊落,坦坦荡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男子汉、大丈夫。所以表里俱澄澈不仅是写景,而且也是写人,写自己品格之美。“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一方面指月亮在天宇中,只能自我孤独地照耀着;另一方面想起自己的岭表一年,不被人所理解,同时诗人也无需别人理解,只能与孤月作伴,引清冷的月光相照。冰雪的特点是洁白晶莹,所以“肝胆皆冰雪”,实际上是说,尽管自己被免职,但自己是光明磊落、心地纯洁、肝胆照人的;另一层意思是说,我问心无愧,话语中有愤慨、有失望、有自我安慰,但主要还夹杂着自豪、感情真挚而又复杂。“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中,扣舷是动作,独啸是声音,张孝祥则是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与愤慨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对奸佞的不屑。
孟诗中,前四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引出下文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最后两句,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23. 七言律诗 清丽婉约
24.①诗的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落下的雪比作“玉”,将飘散的雪比作“天散花”,而其中“千顷”“六时”表现了雪下的大和时间之长。②颈联是侧面描写,通过林雀无声、溪流断流、(大雪堵塞了烟囱)而造成炊烟断绝,大雪压斜了竹篱笆来表现雪之大。
【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体裁和风格的分析能力。
本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从这些特点可以判断该诗是七言律诗。
陆游的绝大部分诗歌都表现出雄浑豪放的诗风,但本诗却有所不同,如“林雀无声溪彴断,炊烟不动竹篱斜”一联中,诗人选取了“林雀”“炊烟”“竹篱”等意象,写出自己在去往若耶山的路途中看到的景象,且恰与首句中的“清吟”意境相合,没有那种“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雄浑之气,表现出的则是清丽婉约的特点。
2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作手法的分析能力。
本诗是写大雪,从题目“冲雪至余庆雪连日不止”可知,此雪大且下雪时间长。在诗的颔联“山前千顷谁种玉?座上六时天散花”,是说大雪将山前千顷面积全面覆盖,就像是谁种下的玉一样,而漫天的大雪就像天上神仙所散下的花瓣,连绵不绝。此联第一句中“千顷”表现出雪覆盖面积之大,而“天散花”表现出雪花之大和密集,“六时”则是突出了雪下的时间之长。而句中将落下的雪比作“玉”,将飘散的雪比作“天散花”,这些都突出了雪的大。
其次,诗的颈联“林雀无声溪彴断,炊烟不动竹篱斜”,是说大雪覆盖了大地,此时鸟雀鸦雀无声,而由于雪下的太大,堆积的雪将溪流都截断了。大雪覆盖住烟囱,炊烟也无法冒出,大雪还把竹篱笆都压斜了。此处作者运用侧面描写,通过对鸟雀、溪流、炊烟、竹篱的描写来表现雪之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诗中并没有直接写雪,而是通过比喻和侧面描写的方式来突出雪之大,正如题干中所说“诗句未及一雪字;而大雪之景宛若前”。
25.C
26.①手法上:多处引用与出世相关的仙家典故,强化了对鉴湖夜景的独特情感。②内容上:暗含出世思想。抒情主人公驾着一叶扁舟只向西林,梦三山,见玉女,宛若置身仙境。③人物塑造上:全曲字字句句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纵情山水、旷达出世的情怀。
【解析】2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写了作者载酒行舟借酒消愁的忧愁之态”错。此处化用李白诗句,表现了作者悠闲散漫惬意之态。
故选C。
2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写作特色的能力。
考生抓住“旷达出世”四字,从内容、手法、人物形象、情感等角度赏析即可。
手法上,“鉴湖一曲水云宽”中的“鉴湖”传说因黄帝在此铸剑而得名;“仙山梦短,长天月满,玉女驾青鸾”中“仙山”指传说渤海有三座仙山,即蓬莱、方丈、瀛洲;“玉女”是传说西王母乘玉女驾驭的紫云车,由二青鸟陪侍。诗句多处引用与出世相关的仙家典故,时空交织,虚实错落,跳岩多姿,宛若仙境,强化了对鉴湖夜景的独特情感。
内容上,诗句描写抒情主人在水天相映的鉴湖游赏,水波动荡,烟波浩淼,彩霞斑斓,鸳鸟联翩,融入天际,仿佛仙境一般。在这样的画境中“小舟只向西林唤。仙山梦短,长天月满,玉女驾青鸾”,抒情主人公驾着一叶扁舟只向西林,梦三山,见玉女,宛若置身仙境。
人物形象上:抒情主人公驾着一只小船在风景如画的鉴湖游玩,在锦缎一般的秋水上滑过,与成双成对的鸳鸯相伴,在花间醉舞,在长天满月中梦入仙山,驾着青鸾的玉女引导他前行。全曲字字句句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纵情山水、旷达出世的情怀。
27.羞愤苦涩
28.①化用诗句,抒发愤懑之情。时隔十年旧地重回,岁月蹉跎,词人借杜甫诗意来表明自身遭遇,道出了误入仕途的懊悔与愤懑之情。②前后照应,语带双关。“且尽清樽”与上片“推不去”照应,写尽词人欲以酒解忧、聊以自慰的无可奈何。“公莫舞”语带双关,表面指尘埃莫舞,实是对官场得意者不要过分轻狂的奉劝。③借古讽今,寄托忧怀。借六朝覆亡,预感到南宋王朝重蹈六朝覆辙的命运,寄托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④数字连用,增强历史纵深感,加深悲慨之叹。结句以“六”“一”“万”等数字连用,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自身日暮难归、仕途难遇的愤慨融合在一起,层层深入地抒发出来。
【解析】2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秋在黄花羞涩处”,“羞涩”两字极妙,既写出此黄花经过一夜浓霜摧打,尚未抬起头来,似乎有些羞答答、苦涩涩的神态,同时又恰好表现出词人此时的羞愤苦涩的心情。另外一层含义是傲霜独开的菊花在一夜的摧打之后也不免“羞涩”,花犹如此,人何以堪!
2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词的下片,抒发作者到达陈氏山居后触发的无限感慨。下片的第一句是:“身名多被儒冠误”。时隔十年,重回旧地,风物依然如故,而人呢,白白地蹉跎了岁月,且“身”与“名”俱误。一个“误”字,道出了他在仕途中的几多怨恨,几多懊悔。这里词人借杜甫的诗意来表明自己的遭遇心情,并进一步说“身”与“名”都被儒冠所误,足见愤慨之深!
“且尽清樽”,乃是出于无可奈何,内心的苦痛、郁闷,兴许只能以酒相解了。这与上片的“满袖尘埃”遥相呼应。表现出作者无可奈何,以酒解忧,聊以自慰的情态。
“公莫舞”一语双关,表面指尘埃莫舞,实际上是指官场得势之人,一时得势之人不必那么轻狂得意,这是对官场得意者不要过分轻狂的奉劝。
“六朝旧事,一江流水,万感天涯暮”,君不见六朝奢华也终付与一江流水,万千感慨尽因暮色天涯。六朝共同的特点是统治者奢侈腐化、醉生梦死,因而一个个国运不长,相继灭亡。南宋的情况与六朝相似,词人似乎已预感到了它将重蹈六朝覆辙的历史命运,因而在这里借咏史抒发时事之感,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担心。
这里,词人用“六”“一”“万”几个数字,反复盘旋,层层深入,似直而纡,似达而郁,将万感交集的复杂思想感情生动地表露了出来。
29. 幽静(清幽/恬淡/恬静) 悠闲
30.同:都运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对闲居生活的喜爱和对功名仕途的厌倦之情。异:①韦应物诗借景抒情,借助雪满幽林、远离世俗的幽静之景表达诗人的闲情逸致。(或由景入情,由情入理,“风尘不归”既是诗人的价值取向,也是在向亲人表露自己的隐逸情怀)②顾况诗用典抒情,借用“成相赋”“绝交书”的典故表达空有凌云之志却无人举荐的悲哀与无奈。(或运用反问句式,在今昔对照中表达失意与愤激之情)
【解析】2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闲居寄端及重阳》中的一二句“山明野寺曙钟微,雪满幽林人迹稀”,其中运用典型意象“野寺”“曙钟”“雪”“幽林”等意象,描绘出了山居生活的幽静。
《闲居怀旧》首联“日长鼓腹爱吾庐,洗竹浇花兴有余”中,作者通过对饭后坦腹,“洗竹浇花”的闲情写出了自己悠闲的家居生活。
30.本题考查学生诗歌比较阅读的鉴赏能力。
《闲居寄端及重阳》与《闲居怀旧》两首诗都是写作者的日常生活,二者在情感及抒情方式上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
首先在相同点上,二诗都是表达对闲居生活的喜爱和对功名仕途的厌倦之情,《闲居寄端及重阳》中“闲居寥落生高兴,无事风尘独不归”,写出了诗人对闲居的清幽深深地喜爱,“风尘不归”则是表明作者无意仕途的情怀。
在《闲居怀旧》中,“日长鼓腹爱吾庐,洗竹浇花兴有余”则写出了饭后洗竹浇花的悠闲,“今日思来总皆罔,汗青功业又何如”则是表明自己放弃建功立业的想法,暗示对对功名仕途的厌倦之情。两诗都是运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这一情绪的。
不同点上,虽然两诗都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喜爱之情,但两人的表达方式却不同,在《闲居寄端及重阳》中,作者通过一二句“山明野寺曙钟微,雪满幽林人迹稀”中“野寺”“曙钟”“雪”“幽林”的典型意象,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诗人对山居生活的闲情逸致。
而《闲居怀旧》的颔联“骚客空传成相赋,晋人已负绝交书”中,则是借用“成相赋”“绝交书”两则典故,自比荀子与嵇康,表达自己空有凌云之志却无人举荐的悲哀与无奈。
31.D
32.①对春天离去的怅惘哀伤。首联以迎春送春的对比,表达了伤春之情。(或以残花凋零,兰露如泣,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对春天离去的哀伤之情)②对人生易老,年华已逝的悲叹。借佳人对镜发现容颜改变,抒发对年华已逝的悲叹。③贬谪他乡,困顿不得志的郁闷。诗人用屈原(贾谊)的典故,表达理想落空的郁闷。
【分析】3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D.“‘一醉忘机’意味深长,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态”错误,只有在醉中才能忘却世俗烦庸,与世无争,恰恰表现出诗人对现实人生的失意和痛苦。
故选D。
3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昨来迎春”“今日送归”暗含对比,颔联“残妆”“含露泣”等词写暮春时节兰花凋零、兰露如泣,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离去的伤感和失意。
颈联“容颜改”写佳人对镜发现容颜改变,表明时间流逝,借此作者抒发了对年华已逝,人生易老的慨叹。
颈联中“心事违”指不得志,结合注释“‘楚客’,指屈原,一说指贾谊”可知,诗人用屈原(贾谊)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和他们一样,被贬他乡,客居异地,人生困顿,理想落空的郁闷。
33. 端午 酒楼
34.上片的写景艺术:(1)意象丰富。如“涨痕”“柔绿”“蒲稍蒋叶”“新荷”等端午时节颇有特征性的意象。
(2)绘声绘色。“白”“红”“绿”“翠”,色彩丰富;“呕哑柔橹”,水声轻柔。
(3)动静结合。“涨痕添、半篙柔绿,蒲稍荐叶无数”侧重静景描写,“空蒙台榭烟丝暗,白鸟衔鱼欲舞”侧重动景描写。
下片的抒情艺术:(1)直接抒情。“愁难谱”“伤心莫语",直抒胸臆。
(2)用典抒情。借“鲛人泪”“汨罗投赋”等典故抒发今昔之慨和身世之感。
(3)借景抒情。借“兼葭”“乖罪漠漠”之景抒忧怨哀愁之情。
(4)借事抒情。借酒楼饮酒抒伤心欲绝之情。
【解析】3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由文中“霏霏漠漠如雾,滴成一片鲛人泪,也似汨罗投赋”可知,雨纷纷而下,迷迷蒙蒙,如雾一般,恰似鲛人的眼泪,亦如正作赋投江以凭吊屈原。所以“午日”指的是端午节。
由文中“记那日旗亭,水嬉散尽,中酒阻风去”可知,记得那日在酒楼中,待到水上游戏做罢,人群散尽,我饮酒至半酣,迎风而行。所以“旗亭”指的是酒楼。
3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上片的写景艺术:
“涨痕添、半篙柔绿,蒲梢荇叶无数”意思是雨后水涨,嫩绿的水面已涨至半篙,蒲柳和荇叶无数。这里面选取了“涨痕”“柔绿”“蒲稍蒋叶”等端午节特有的意象。同时“又早拂新荷”中有选取了“新荷”这一意象。所以上阙意象丰富。
“半篙柔绿”“白鸟衔鱼欲舞”“红桥路”“冲破翠钱雨”中,在写景的过程中运用了绿、白、红、翠等表示色彩的词语。同时“呕哑柔橹”写到轻柔的划桨之声,所以字写景的过程中既绘声又绘色。
“涨痕添、半篙柔绿,蒲梢荇叶无数” 意思是雨后水涨,嫩绿的水面已涨至半篙,蒲柳和荇叶无数。这里在写景的时候侧重于对静景的描写。“台榭空蒙烟柳暗,白鸟衔鱼欲舞”意思是亭台楼榭迷蒙一片,柳枝暗沉,白鸟衔着鱼儿飞掠欲舞。这里在写景时侧重于对动景的描写。所以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下片的抒情艺术:
“愁难谱”“伤心莫语”直接点出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属于直抒胸臆。
“霏霏漠漠如雾,滴成一片鲛人泪,也似汨罗投赋”意思是雨纷纷而下,迷迷蒙蒙,如雾一般,恰似鲛人的眼泪,亦如正作赋投江以凭吊屈原。这里面运用了“鲛人泪”“汨罗投赋”等典故抒发今昔之慨和身世之感。
“蒹葭渚,不减潇湘深处”意思是长满芦苇的洲渚,丝毫不亚于潇湘深处。“霏霏漠漠如雾”意思是雨纷纷而下,迷迷蒙蒙,如雾一般。这里面借 “蒹葭”“霏霏漠漠”之景抒忧怨哀愁之情。
“伤心莫语,记那日旗亭,水嬉散尽,中酒阻风去”意思是记得那日在酒楼中,待到水上游戏做罢,人群散尽,我饮酒至半酣,迎风而行。借酒楼饮酒抒伤心欲绝之情。运用了借事抒情的方式来抒情。
35.C
36.①“抛”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突出时光流逝之快。②“红”“绿”形容词作动词,准确贴切地展示了颜色的动态变化。③三句话化抽象为具象,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年华流逝的感慨。
【分析】3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思想内容分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C.“实写诗人回家之后宁静而又闲适的生活”错误。不是“实写”。“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是词人想象回家后的情景,属于虚写。
故选C。
36.本题考查学生炼句(赏析句子)的能力。
首先从内容上看,大意是说春光容易流逝,使人追赶不上,樱桃才红熟,芭蕉又绿了,春去夏又到。
其次从思想内涵或情感态度上分析,抒发了年华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流光容易把人抛”,指时光流逝之快。“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化抽象的时光为可感的意象,以樱桃和芭蕉这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具体地显示出时光的奔驰,也是渲染。
最后从修辞手法或表达效果上看,乐景写哀情。蒋捷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春愁是剪不断、理还乱。词中使用拟人手法,把人的行为动作“抛”赋予自然物,借“红”“绿”颜色之转变,表达时光流逝之快,感叹青春或美好时光不常在。
37. 时间 孤
38.①选材典型。作者选取多种典型的秋天声音,对大雁乌鸦的啼叫声、孤亭的曼吟声、裂帛声、落叶声,以及风声、水声等进行了描绘。②以静衬动(声),以溶溶“孤月”与点点“繁星”的寂静,衬出“秋声”的繁复与多样。③运用铺陈。写出秋声由远近飘忽不定,到“吹竹”后的“裂帛声”,再到“落叶声”的高低变化。④化用诗句。化用《琵琶行》中的“四弦一声如裂帛”,形象写出了“吹竹”声音由“悄然”到“激越”。⑤采用比较。通过与笛筝之声比,与裂帛声比,更为清晰地描写出秋声的独特。
【解析】3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炼字的能力。
由诗中“孤月溶溶波底生”“二更三更”“湖灯散尽天将明”等词、句可知,这首诗全诗是以“时间”为线索来写秋夜江上所见所闻的;
本诗首两句“孤月溶溶波底生,繁星点点林外荧”,以入夜的视觉感受,先铺叙一个秋夜宁静幽暗的环境气氛,特别是一“孤”字,为全是定下孤独、惆怅、落寞的情感基调。
3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人别出心裁地用浓墨点染出秋夜舟中的观感,铺陈渲染,描绘秋声,很有特色。
①在这宁静而光线暗淡的秋夜,人们的视觉受到很大的限制,而特别灵敏的,却是耳朵的听觉感受了。没有行人的水际舟中,先听到水边树木萧槭的声响;在水汀浅泽处宿夜的大雁和船桅上的乌鸦,也传来不时的鸣叫;在孤亭那边,隐隐传出悠悠吟声,细听时又分不出是笛音还是筝声;突然某处吹箫,声如裂帛;声鸣风吹,秋叶飘落在荒坟上。在“多秋声”的引导下,诗人选取了典型的意象:写了大雁、乌鸦的啼叫、孤亭的曼吟、裂帛的箫声、落叶的声响,以及风声、水声,以此诗人通过这些典型意象将秋夜的一切都通过秋声表达出来。
②作者以“孤月溶溶”和“繁星点点”来烘托出秋夜的宁静幽暗,并以此来衬托出“秋声”的繁多和多种多样,如写出了鸟鸣声、落叶声、风声、水声等等,诗人在这里使用了以静衬动的艺术手法。
③诗人在写秋声时,“秋声忽远复忽近”,“秋声”忽远忽近,飘忽不定,“细听非笛亦非筝”“悄然吹竹作裂帛”,“细听”说明声音极小,而“裂帛”则说明声音极大,“秋声”高低变化无穷,这样诗人采用铺陈的手法,通过丰富的听觉感受,把浓浓的秋意,强烈地烘托出来了。
④化用诗句。在“悄然吹竹作裂帛”中,诗人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四弦一声如裂帛”,形象地写出了“秋声”由“悄然”到“激越”的变化。
⑤在“细听非笛亦非筝”“悄然吹竹作裂帛”中,诗人将“秋声”与笛筝的声音相比较,又与“裂帛”的声音相比较,更为清晰地描绘出“秋声”的独特之处。
39. 用典 黄芦苦竹绕宅生
40.①寄身官场,厌恶宦海;
②漂泊在外,思亲念乡;
③愁思不已,借酒消愁。
【解析】3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题干共有两问,先看第一问。由后面“用白居易《琵琶行》中……之句”可知,此处使用典故;第二问,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且由前面“‘黄芦苦竹’……”可知,所写诗句中应含有这两个意象,据此填写即可。
40.本题考查学生品味诗歌情感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本题针对词的下片设题。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自叹身世,以社燕自比。社燕在春社时飞来,到秋社时飞去,从海上飘流至此,在人家长椽上作巢寄身。瀚海,大海。词人借海燕自喻,频年飘流宦海,暂在此溧水寄身。既然如此,“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姑且不去考虑身外的事,包括个人的荣辱得失,还是长期亲近酒樽,借酒来浇愁吧。流露出对官场的厌恶。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在宦海中飘流已感疲倦而至憔悴的江南客,虽想撇开身外种种烦恼事,向酒宴中暂寻欢乐,如谢安所谓中年伤于哀东,正赖丝竹陶写,但宴席上的“急管繁弦”,怕更会引起感伤,以“客”点明客游他乡的身份,流露出思亲念乡之情。
“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未听丝竹,先拟醉眠。他的醉,不是欢醉而有愁醉。丝竹不入愁之耳,唯酒可以忘忧,“容我”二字,措辞宛转,心事悲凉,结语写出了无可奈何、以醉遣愁的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