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古诗说课
望 天 门 山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材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望天门山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二、说学情
五、说教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七、说板书设计
目 录
三、说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重难点
八、说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第六单元是赞颂祖国壮美河山单元,第一课就是古诗三首,是古代诗人对长江大湖的赞美,意义非常。可以说是自盛唐以来就掀开的一幅幅经典画卷。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词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单元分析
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此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丰富的想象力。
长江的一往无前与天门山的壮美,一览无余。
本课分析
二、说学情
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幼小,生活阅历浅薄,古诗阅读理解能力比较薄弱,所以理解本诗的境界,有较大困难,所以可以借图画与诵读来辅助理解。容易激发兴趣,教师应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找准教学的切入点,给学生一个新的视角,激发他们背诵的兴趣。
认识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古已有哉。爱国,爱河山的情感,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诗词与血脉之中,源远流长。
三、说教学目标
①认识5个字。会写13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1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 满怀激情诵读古诗。
1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2 了解李白的诗歌特点,与李白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诗画同源法,在图画中理解古诗
教法
小组交流合作,大胆猜想古诗意思。
学法
老师示范法,老师讲解直译和意译的区别。
诵读法,通过有感情朗读体会古诗内涵。
六、说教学过程
1.知诗人 2.读诗文
3.解诗题 4.明诗意
5.入诗境 6.悟诗情
学古诗思路
从诗人到作品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称为“诗仙”。
李白早年漫游四方,曾为翰林待诏,后被赐金还乡。“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25岁时,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望天门山
天门 中断 楚江开
碧水 东流 至此回
两岸 青山 相对出
孤帆 一片 日边来
从诵读到理解
读准字音
注意节奏
体现情感
满怀激情
老师讲解:古诗释义法
直译:把注释代入诗句,直接翻译,注意古今异义
意译:联系历史背景及当时自然环境,合理联想 把意思和情感补充完整,弥补诗歌的跳跃性。
诗画同源:注重通过画面理解释义。
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儿,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天门的“中断”和楚江的“开”有什么联系?你有什么感悟?
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两座山(东梁山和西梁山)。
这句诗歌衬托出楚江水的一往无前的气势,恰如诗人李白。
小组交流讨论
这首诗写了碧水青山,白帆红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绚丽的画面。但这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景色由远及近再由近及远地展开。
通过对天门山壮丽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歌颂。
课堂小结
课外拓展延伸
1 背诵喜欢的李白诗歌
2 阅读李白故事
如 《铁杵磨针》 《李白和汪伦》
《李白名字的由来》-----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与结构
李白何许人
诵读需用心
翻译要大胆
课外找李白
爱祖国大好河山
爱古诗千年传唱
八、教学反思
整堂课总体感觉教学效果不错,学生对李白和诗歌充满热爱。证明本节课一些教学设计比较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
学生对于河山的壮美与李白精神体会不够,今后还需不断加强。
理解古诗大部分同学困难很大,今后要注意循序渐进。
学无止境
请大家多批评指正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