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纲要上册第9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课件(共8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纲要上册第9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课件(共8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13 15:13: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2张PPT)
高中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措施;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课标要求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课标要求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1)时间、地点:1949年9月21日、北平。
(2)内容
①大会一致决定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名。
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__________》等重要文件。
③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新课导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知识点一
共同纲领
2.成立:开国大典。
(1)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
(2)开国大典:10月1日下午三时,在__________广场举行。
新课导学
天安门
3.意义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__________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新课导学
社会主义
1.背景
(1)军事: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
(2)经济:新中国面临财政经济上的巨大困难。
(3)国际: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的安全危害。
新课导学
人民政权的巩固
知识点二
2.措施
(1)土地改革
①原因: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尚有约占总数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②开始: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③结果: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__________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④意义: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新课导学
少数民族
[误区警示] 土地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性质是不同的,前者是将土地分给农民个体经营,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范畴;后者则是将分散的生产资料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属于社会主义革命范畴。
新课导学
(2)“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
①原因: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乘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涨。
②目的: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
③结果:到1950 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
④意义: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
新课导学
(3)统一财经:为了从根本上稳定物价,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新课导学
(4)抗美援朝
①背景: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立即进行武装干涉,同时派第七舰队侵入中国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扩大侵朝战争,严重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
②概况:1950年10月,___________________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③结果:美国不得不在《______________》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④意义: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志愿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汇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新课导学
中国人民志愿军
朝鲜停战协定
1.外交方针
(1)方针:“___________”“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2)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一次建交高潮。
新课导学
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知识点三
一边倒
[家国情怀]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并不矛盾,因为它的最终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新课导学
2.日内瓦会议
(1)时间:1954年4月。
(2)内容: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3)结果: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4)意义
①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
②显示了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
新课导学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1953年12月,中印两国举行谈判,__________第一次提出。
(2)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
新课导学
周恩来
4.万隆会议
(1)时间:__________年4 月。
(2)地位: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3)成果:中国提出并坚持“__________”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
(4)影响: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了新的进展;与更多的亚非欧国家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新课导学
1955
求同存异
1.经济制度的建立
(1)过渡时期总路线
①提出:1953年,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经济、政治条件及国际形势的变化提出。
②内容: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________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新课导学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知识点四
手工业
[时空观念]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具有新旧社会交替时期的特征。
新课导学
(2)社会主义改造
①完成: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②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_________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新课导学
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 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使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
新课导学
(3)“一五”计划
①实施:经过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
②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新课导学
2.政治制度的建立
(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①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②内容:通过了《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③意义: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
(2)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新课导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误区警示] 中国的政党制度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是多党制。因为在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与之密切合作,属于参政党;在西方,各党派之间是执政党与在野党的关系,靠竞选交替坐庄。
新课导学
3.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
新课导学
史料1 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
——《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及五年建设计划纲要的指示》
史料2 从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来完成中国的工业化;《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课中探究
“一五”计划
探究点一
[史料实证]
根据上述史料,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基本特点,并分析这一特点的成因。
课中探究
[提示]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成因:重工业基础薄弱;新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借鉴苏联的成功经验。
[历史解释] 全面认识“一五”计划
(1)特点
①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②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③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④渐进性和长期性。
(2)实质: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课中探究
(3)成因
①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②从现实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
③从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工业化的速度都比较快。苏联也是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④从各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课中探究
史料 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经济成分比较表
课中探究
三大改造
探究点二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史料研读]
表格反映了什么主要信息 指出其意义。
课中探究
[提示] 信息:私有经济在1956年只占7.1%,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意义:表明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
[历史解释]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行工业化的必
要条件。
(3)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质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课中探究
史料 前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党派构成表
课中探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探究点三
届数 第一届 第二届 第三届
代表总人数 1226人 1226人 3040人
中国共产党 党员 668人 (占54.49%) 708人 (占57.75%) 1667人
(占54.84%)
民主党派 274人 (占22.35%) 284人 (占23.16%) 565人
(占18.58%)
其他 284人 (占23.16%) 234人 (占19.09%) 808人
(占26.58%)
[史料研读]
史料说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怎样构成的 这反映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课中探究
[思考] 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各党派代表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最大特点:代表阶层的广泛性。
[历史解释] 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的资产阶级代议制
(1)不同点
课中探究
比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西方的资产阶级代议制
经济基础  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  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
行使权力 的主体  全体人民  资产阶级
活动原则  民主集中制  三权分立
(续表)
课中探究
比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西方的资产阶级代议制
主要权力 机构的特点  立法机关,除受人民监督外,不受任何国家机关制约  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权分立
阶级本质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代表资产阶级利益
政党活 动方式  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采取两党或多党交替执政的方式
(2)相同点
①两者都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②都是由定期选举产生的代表或议员组成。
③都属于一种间接民主。
课中探究
史料 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1954—1955》
课中探究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及意义
探究点四
[史料研读]
史料中的“这些原则”是指什么 这些原则要解决什么问题 它是针对什么现象而提出的
课中探究
[提示] 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问题:解决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问题。现象:它是针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而提出的。
[历史解释]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和意义
(1)特点
①包容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②开放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③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符合现代国际关系中的民主精神,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政治基础,它的提出与运用,是国际关系中的一大创举。
课中探究
(2)意义
①它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②它提供了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正确指导原则。
③它指明了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的有效途径。
④它有力地维护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促进了南北关系的发展和改善。
⑤它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课中探究
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时一些报刊评论道:“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句话的含义之一是 (  )
A.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已经完成
B.国民党在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清除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D.人民掌握了国家的权力
课堂评价
【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推翻了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新中国的国家权力属于人民。
D
2.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50年10月的上半月多次召开会议,毛泽东指出:“采取上述积极政策,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上述积极政策”是指 (  )
A.土地改革
B.抗美援朝
C.“一五”计划
D.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课堂评价
【解析】本题解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1950年10月的上半月”这一时间节点及“采取上述积极政策,对中国、对朝鲜……都极为有利”这一关键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本题的“上述积极政策”应为抗美援朝,故本题选B。
B
3.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和为贵”“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兼爱非攻”等理念。新中国下列外交原则、方针及政策最能体现这些理念的是 (  )
A.“一边倒”方针
B.“另起炉灶”的方针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不结盟政策
课堂评价
【解析】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逐渐发展成为与世界各国外交关系的准则,是“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等理念的最佳体现,故C项正确。
C
4.1953年,在制订“一五”计划时,我国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这主要是为了 (  )
A.迅速增强国防实力 B.体现中苏友好关系
C.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D.满足生活需求
课堂评价
A
5.美国著名未来学家约翰 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中写道:“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中国没有陷入政党争斗局面,是因为实行了 (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中国特色依法治国方针
课堂评价
【解析】由材料“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可知,本题考查的是我国的政党制度,故选B。
B
第27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1)时间:1956 年。
(2)内容
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__________。
(3)评价: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新课导学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知识点一
工业国
2.挫折失误:总路线的提出。
(1)时间:1958年。
(2)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__________地建设社会主义”。
(3)影响
①全国掀起了“__________”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②1959—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4)评价: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新课导学
多快好省
大跃进
[唯物史观] “大跃进”运动的错误在于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忽视了中国经济落后的国情,与生产关系无关。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在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新课导学
3.正确调整
(1)八字方针
①目的:克服困难。
②内容: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______、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同时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要调整。
③成果:国民经济稳步增长。
(2)“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①提出:1964年,____________________会议提出。
②意义: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
新课导学
调整
三届全国人大一次
1.概况
(1)原因:________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时间:1966—1976年。
(3)领导机构:中央文革小组。
新课导学
“文化大革命”
知识点二
毛泽东
(4)经过
①1966年春夏全面发动。
②1967年初,“全面夺权”的“__________”发生。
③1969年 4月,中共召开九大。
④1971年9月,__________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⑤1976年10月,粉碎了_______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
新课导学
一月风暴
林彪
江青
(5)影响:学校停课,工厂停工,党政机关受到冲击,大批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遭到批判和揪斗,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6)评价: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
新课导学
[名师点睛] “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新课导学
2.动乱中的整顿
(1)时间:1972年和1975年。
(2)前提:__________、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
(3)措施:批判极左思潮,领导进行了各方面的整顿。
(4)效果:各项工作出现转机,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
新课导学
周恩来
1.成就
(1)经济方面
①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②增强了国防力量,改善了工业布局。
③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新课导学
伟大的建设成就
知识点三
(2)科教方面
①中国成功地爆炸了________、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
②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
新课导学
原子弹
(3)外交方面
①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世界各国建交的又一次高潮。
②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________的一切合法权利。
③1972年,中美两国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
新课导学
联合国
(4)先进人物
①时代楷模:“铁人”__________、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
②著名科学家: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
新课导学
王进喜
2.意义: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的意义,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新课导学
史料1 有可能高速度地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也必须估计到当前的经济上、财政上、技术力量上的客观限制,估计到保持后备力量的必要,而不应当脱离经济发展的正确比例……就是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把计划放在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基础上,以保证国民经济比较均衡地发展。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献》
课中探究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失误
探究点一
史料2 1957—1965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单位:万吨)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课中探究
年份 1957年 1960年 1962年 1965年
钢产量 535 1866 667 1223
粮食产量 19 505 14 386 15 441 19 453
史料3 1962年3月7日在中央财经小组会议上,陈云同志提出,1962年的年度计划需要有一个相当大的调整,重新安排,这是非常必要的。这次调整计划,实质上是把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发展放慢一点,以便把重点真正放在农业和市场方面。各种材料的分配,要先满足恢复农业生产的需要,其次是满足市场的需要,主要是日用工业品生产的需要。
——《陈云与新中国经济建设》
课中探究
[史料实证]
(1)根据史料1,中共八大提出了怎样的经济发展主张 你对此主张是怎样认识的
课中探究
[提示] (1)主张: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地发展国民经济。认识:为我国经济建设指明了方向。
(2)观察史料2表格数据,说明1957—1960年我国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及实质。
课中探究
[提示] (2)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实质:“大跃进”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3)依据史料3,分析此次调整的内容有哪些。实质是什么  
课中探究
[提示] (3)内容:农轻重、工业内部、工业生产与基本建设、积累与消费等比例关系。实质:部分纠正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历史解释]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征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指导思想。其特征是多快好省,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忽视基本国情。
(2)“大跃进”运动:其核心是大炼钢铁,主要特点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3)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所谓“大”,是公社的规模大;所谓“公”,是公社在所有制方面的公有化程度高。
课中探究
史料 我国1966—1976年10年间的工农业总产值变化情况如下:“1967年,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9.6%;1968年,工农业总产值比去年下降4.2%;1972年,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4.5%;1975年,工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1.9%。”
课中探究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经济有所增长的原因
探究点二
[史料实证]
指出1972年和1975年工农业总产值出现较大幅度增长的原因。
课中探究
[提示] 原因:1972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极左思潮,着手调整国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整顿。
[历史解释]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失误的原因及教训
(1)失误原因
①历史传统的影响。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影响,民主法制观念淡薄。
②急于求成的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希望尽快摆脱贫困落后状况。
③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课中探究
④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
⑤没有正确处理“左”倾、右倾的关系。长期以来,注意反对右倾错误,但缺乏对“左”倾错误的认识和警惕,认为越“左”越革命,从而造成“左”倾错误的恶性发展,多数人的失误都是在“左”倾思想指导下出现的。
课中探究
(2)经验教训
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②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
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不可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课中探究
④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⑤要坚持经济体制改革,使之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既不能落后,也不能超前。
⑥要坚持对外开放,适应经济全球化潮流。
课中探究
1.1956 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提出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  )
A.把我国尽快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
义社会
B.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C.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D.实现全面对外开放
课堂评价
【解析】1956年,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大会分析了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确立了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故答案为B项。
B
2.某同学在搜集研究性学习材料时发现了一幅“大跃进”运动时期的宣传画,上面有“老母鸡,真稀奇,生只蛋儿一斤几”等字样。此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
A.农业生产的真实情况 B.经济建设的重大成就
C.农业科技的巨大进步 D.不切实际的浮夸之风
课堂评价
D
3.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其中规定: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小规模的家庭副业;有领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等等。与这一时期对应的政策有 (  )
A.国家实施“二五”计划 B.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C.开展“四个现代化” D.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
课堂评价
B
课堂评价
【解析】 据所学,“二五”计划的开展时期是1958—1962年,而不是从1960年开始的,故A项错误;
据材料“1960年11月……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小规模的家庭副业;有领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可知,这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故B项正确;
“四个现代化”提出于1965年,故C项错误;
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步伐是从1956年开始,故D项错误。
4.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它根本不是“乱了敌人”,而只能是乱了自己。“文化大革命”得以发动的根本原因在于 (  )
A.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资产阶级复辟的危险
B.“左”倾错误持续发展
C.中共中央对国内外形势估计过于严重
D.党内民主制度不健全
课堂评价
【解析】“文化大革命”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B项正确。
A、C两项都是B项的表现;
D项是“文化大革命”发动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
B
5.以下外交事件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有 (  )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②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③中日正式建交 ④中苏正式建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课堂评价
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