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劳动的歌-军民大生产》教学设计-人音版七年级音乐上册
学习目标
(一)学生通过试听,演唱,劳动参与感受体验本节课作品,能够对劳动号子及劳动歌曲有所了解并产生兴趣,在演唱、聆听中增强对劳动的热爱及对劳动者的尊重。
(二)学生通过演唱《军民大生产》,体会歌曲的劳动节奏特点及乐观情绪并尝试多种形式参与演唱,树立音乐原本性的意识,力图塑造一个相对真实的“音乐感受者”。
(三)学生通过音乐与声势的结合感知体验,学会从音乐要素深化表达和人的情感归属出发,回归音乐的原本性,力图塑造一个相对真实的“音乐理解者”。
(四)学生通过参与体验卡农、声势、体态律动及相关活动的构建过程,感知、体验、理解、表达音乐的原本性属性,从而习得一种新的音乐表达方式,力图塑造一个相对真实的“音乐表达者”。
教学重难点
尝试多种形式参与演唱《军民大生产》。
学情分析
1.中国民歌重要题材在全国各地各民族分布广泛,是初中生应该通过亲身体验和学习的基本内容。其中号子因为随着现代劳动方式的演进而逐渐消失,当代学生很难见到听到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风格各异、魅力无穷的劳动号子。
2.学生接触到与劳动有关的作品及艺术作品略作整理。文学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音乐作品小学五年级《苹果丰收》及单元作品,中学七年级第四单元《伏尔加船夫曲》。
3.后续会接触到美术作品《捣练图》(八年级)《夯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高中学段)。教学过程
抬木号子《哈腰挂》导入
师:
1、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所要探讨的音乐主题是——“劳动的歌”。
2、我请咱们同学来说一说自己了解到的与这一主题相关的音乐或音乐活动。(学生发言,老师鼓励学生用音乐(劳动歌曲)的方式表达,并给与回复。)
3、咱们今天的探讨,从一首“抬木号子”开始。请大家起立,八人一组准备劳动。老师先将劳动的节奏传递给大家,我在前传递,同学们在后接收,请尽量把握好这个劳动的节奏。声势+动作+嗓音+劳动号子体验
(1)呼吸--拍手,呼吸--拍手,呼吸--拍手,劳动与歌不分家嘛,所以请同学们在拍手同时加上嗓音“嘿”
(2)呼吸--蹲腿哈腰(动作--嘿);呼吸--搂钩挂好(手上动作--嘿);呼吸--挺腰(哟嘿);呼吸--调整位置(嘿吔);呼吸--推住(嘿);呼吸--不晃荡(嘿);呼吸--往前走哇(哟嘿嘿);嘿吔
4、同学们请回坐,大家劳动辛苦了。但是有没有感觉伴随着歌声的劳动其实还挺开心的?嗯,真的是这样。刘安在《淮南子·道应训》中写道:“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在远古时代,人们在与大自然进行搏斗和各种集体劳动中发出的呼喊声,为劳动收获而愉快地敲击石块、木棒,以及手舞足蹈发出的欢呼声和歌唱声,逐渐形成了最早的民歌。古人的劳动之歌我们只能从史籍中去查考,但革命战争年代的劳动歌曲,艺术家们将它搬上了舞台,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视频资料。让我们通过舞台上艺术家们的演绎,一起来回顾那段峥嵘岁月。观看《东方红》之《军民大生产》片段,学唱作品师:视频通过艺术化的劳动场景,向我们展示了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国民党顽固派加紧了对陕甘宁边区(解放区)的经济封锁,毛主席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在陕甘宁边区内部开展的这场轰轰烈烈的军民大生产运动。
(1)通过视频我们得知当时的劳动人民进行了哪些大生产劳动?(开梢林,开荒地,纺线。和学生一起设计固定定做代替每一个劳动)
(2)这一首劳动的歌,哪一句让你印象最深刻?(根据学生提出的进行教唱)感受体验理解与表达多形式演唱
①、领唱、齐唱(第一段)
②、加动作的卡农(二三段)
③、加入势伴奏的齐唱与即兴说唱(第四段)
④、变速演唱,结束(第五段)
学习与表达过程
(1)完整欣赏视频后,学生分析作品演唱形式,确定“一领众和”的演唱形式;随后老师用柯达伊手势教唱“众和”部分旋律,帮助学生准确演唱三个“嗬嗨”。结合身体打击乐完成“西哩哩哩擦啦啦啦嗦啰啰啰太”部分学唱。
(2)接龙演唱。老师演唱歌曲领唱部分,学生接唱三次“嗬嗨”与“西哩哩哩擦啦啦啦嗦啰啰啰太”部分,后每段交换角色演唱,并加入动作,教师加入晚一拍卡农,直到学生完整掌握 5段演唱,并可分组进行卡农演唱。
(3)声势演唱探索。根据老师提供的“节奏四宫格”,探索身体上的不同音色,并为歌曲第四段创编身体打击乐。
(4)综合上述演唱方式,对歌曲进行演唱形式再创编,跟随老师钢琴伴奏,分两组进行班级小舞台展演。
(5)结合所学创作手法,创编“拔河号子”并展示。
拓展:多元背景下赏析劳动的歌
(一)书画作品:《捣练图》与《杵歌》咚哒
(1)介绍《捣练图》是中国唐代名画,是表现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捣练图》的“练”是一种丝织品,刚刚织成时质地坚硬,必须经过沸煮、漂白,再用杵捣,才能变得柔软洁白。这幅长卷式的画上共刻画了十二个人物形象,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熨烫三组场面。
(2)第一组描绘四个人以木杵捣练的情景。带学生体验捣米动作,并跟随《杵歌》,8人一组进行“劳动体验”。
(二)音乐与中国古诗:《催咚催》与《秋日田园杂兴》《打连枷》为宋代范成大创作的劳动诗歌,诗中说的正是咱们打稻谷脱粒的劳动场景呀!请大家通过古诗阅读与画面分析,跟随歌曲《催咚催》,即兴进行劳动创编。课的结束《船工号子》引入
(1)展示一组三峡纤夫石图片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江石上面的痕迹是怎么来的吗?学生:各抒己见。
(2)展示纤夫与船工图片,解释江石的来历与船工纤夫的日常工作
(3)劳动是永恒的主题,致敬时代劳动者
设计意图
1.当下中学生乃至整个社会对于劳动歌曲,特别是号子,了解与认知是不足的。而劳动号子又是集创作、表演、传承、应用等活动于一体的为数不多的音乐体裁。
2.号子兼具实际功用和艺术表现作用。如何让当下孩子喜欢唱号子,有兴趣创编号子,通过唱号子继而喜欢上劳动,尊敬崇尚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理念是我选择这节课最重要的思考。因此结合当下孩子的演唱喜好,我设计了声势伴奏与说唱号子的演唱形式,一方面延续传统号子的演唱特点与风格,另一方面加入更多的现代化音乐元素,赋予传统劳动号子新的时代气息。
3.随着现代社会劳动方式的演进,号子逐渐淡出人们的劳动生活,但号子折射出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以及乐观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应跟随时代的号角继往开来。与此同时,号子作为人与自然和劳动相结合又相碰撞而产生的最早的精神、艺术之花,具有永恒的历史文化价值。
《劳动的歌》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人音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聚焦了教参与核心素养要求下对学生音乐学习的要求,确定了三个目标:音乐理解,音乐文化和音乐行为。确定目标后选择教学法进行教学设计。这节课我上过两个版本:声势律动版本和音乐剧体验版本。鉴于录课时间场地和个人身体实际情况限制,最后锁定化繁为简,展开教学。关注音乐与相关文化是我设计这节课的灵魂,通过简单的歌曲学唱,帮助学生逐步拾取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旨在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能从音乐迁移更多的相关文化,从感受体验渗透更深层的理解。遵循“感受-体验-理解-表达”的学习规律,循序渐进。课时原本设计了“节奏四宫格”和即兴创作作业,录制时间与条件限制,没有在课中呈现,现实教学中是有设计了为“拔河”创作加油号子的环节。对教学环节的反思。整堂课的设计以动作教育为种子展开教学。课的开始通过教师动作传递给学生,引出劳动的呼应节奏,结合号子《哈腰挂》体验一领众和的演唱。紧接着引出《军民大生产》学唱。我的教学重点旨在通过演唱感受号子与劳动中的关系。因此对于学生演唱,没有太多音乐性和技术上的要求。学生全程基本清唱,我只用音叉标出启始音。也正因此,学生的演唱听上去不那么悦耳动听,缺失了音乐性。我的想法是,抛出去音乐的理解与体验,剩下音乐技巧的素养,交给后续更多的唱歌课去训练,以及孩子在课上累积到的音乐演唱和鉴赏的能力慢慢自我实现。原设计在歌曲学习后会有一个跟随原唱,一领众和的沉浸式劳动演唱环节,因为录播室空间限制,也是删掉了这一环节。在日常的课上,我的孩子们都是席地而坐,活动比较自由,能够参与的体验还是比较丰富的。同时删除的还有依靠节奏四宫格为歌曲创编声势伴奏谱这一环节,以及这一环节学习前提下即兴创编拔河号子。删除的原因无它,怕拖堂。但是自己内心还是很期待这个环节的。在之前赛课的时候,这个环节孩子们的创造非常精彩。每位孩子都可以模仿老师的声势演奏,也有一些创新。不足之处在于很多学生缺少节奏的创新。模仿是第一步,模仿基础上的音乐创作,是我想看到。这一点直接决定了后面学生的“创作”,至关重要。因此在这一环节,还需要下功夫。我想在下一次课的时候,或许可以给学生演示更多固定节奏型或风格鲜明的节奏型,抛砖引玉,引导学生们更多的音乐思考。接下来跟随“画家、诗人和音乐家”结合现实生活,和孩子们一起走进号子文化。对于作品的劳动体验,我则是让孩子继续用学到的“一领众和”等劳动号子特点,即兴加入到音乐中进行表达。在此要多说一句,删掉的“拔河号子”创作是基于前面学习设计的反馈任务。形式比较直白,主要用来检验学生的感受体验学习效果,假如学生在前面有了跟随老师设计认真进行感知体验经验累积,这个任务还是比较有可行性的。创作任务的实施,想要效果好并且扎实深入,学生这个环节就要动笔了。用自己的方式亲手记录下创作(无关记谱法等专业知识,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集体拿出来分享研究,过程非常棒。假如有同仁看到我这一段并且不批评,可以试一试,孩子的创造很精彩。“号子与号子文化”最初的设想是来自广东卫视的“劳动号子”,这个栏目。时时处处皆音乐,这是我音乐教学的一个梦想。期待孩子们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喜欢听音乐,爱好谈论音乐,乐于分享音乐。总的来说,没有试课,也没有提前和孩子沟通,非常真实的一节常态课。录制匆忙,设备简陋,很多环节的设计还需斟酌,细节需要打磨。拿到一师一优课平台展示着实有伤大雅,盼专家同仁指导,不胜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