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课堂目标·表解】
课程标准 明确目标
1.了解当代中国的法制建设成就 2.了解当代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成就 1.按阶段分期梳理新中国成立后法治建设的基本历程,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依法治国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重大意义 2.了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成就,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英勇奋斗的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知识点一 新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1.初创时期(20世纪50年代)
(1)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________________》等法律、法令。
(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______________》等法律,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2.遭到破坏:“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3.新发展
(1)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强调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____________。
(2)1982年,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此前后,我国还制定了《________________》《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一批基本法律。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4.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1)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要“________,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将以往的“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1999年和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先后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________”写入宪法,法治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3)到2010年,我国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5.全面依法治国
(1)中共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中共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
(3)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________________》。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它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
[构图解史]
“人治”和“法治”的主要区别
[构图解史]
新时期的法治建设
知识点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全社会形成了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氛围,关心集体、无私奉献、全心全意________的行动准则,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新型人际关系。这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热情和干劲。
2.改革开放后
(1)20世纪80年代,“____________”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最响亮的口号。
(2)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展以创建________、文明村镇、文明行业为主要内容的三大系列创建活动,对促进社会风气好转起了积极作用。
(3)1994年,中共中央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加强____________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
(4)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从________的高度进一步规划思想道德建设。
(5)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中共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中共十八大进一步提炼、概括,形成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________________。
【史论史观·研透】
1.1954年宪法
(1)体现两大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意义深远
①新中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以立法的形式固定了中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新中国成立五年来的新胜利,反映了中国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愿望。
②宪法以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作为国家的总任务,并把党所创建的基本制度和党所制定的基本方针和重要政策予以宪法化、条文化,为我国后来的民主建设与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
2.新中国成立初期法治建设的两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以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基础,其特点是运用立法手段,巩固革命胜利成果,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法律秩序,保障各项社会民主改革运动的顺利进行。
(2)第二个阶段: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加快国家立法进程,推动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基础,促进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3.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1997年,党的十五大 正式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主义法治问题的认识实现了从“社会主义法制”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大转变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以宪法形式规定下来
2002年,党的十六大 提出“坚持依法执政,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党“依法执政”
2011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 宣布“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体系的基本成型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点
(1)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2)体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3)体现了结构内在统一而又多层次的科学要求。(4)体现了继承中国法制文化优秀传统和借鉴人类法制文明成果的文化要求。
(5)体现了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
5.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特点
(1)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需要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既可避免多党制造成的政治不稳定,又可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
(2)把民主建设与法制建设结合起来:前者是后者的内容与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体现与保障。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民主的完善与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法制的健全与保障。
(3)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法治与德治两者本身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通过立法可以选择并推动一定的道德普及,严格的执法也可以弘扬一定的道德精神。
(4)增强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宪法和法律的权威需要全社会的维护。依法治国不是强迫人民群众接受法律,而是由绝大多数公民自觉运用、遵守和维护法律的过程。
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
(1)深厚的历史积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秉承服务人民、教育大众、促进和谐的宗旨。
(2)中国共产党优良的革命传统:我党在长期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保持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关心护爱的积极向上的思想风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3)世界优秀的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了民主、文明、自由、平等等世界优秀的思想文化,顺应了历史潮流,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出现了不同步的问题。
探究点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学术前沿]
[史学新论] “法治”即法的统治(Rule of Law),法律至上,标志着民主政治……“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
——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
[思维激活] 材料表明法律应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立法权应归人民,所立之法应维护人民权益。
[考题研析]
[例]
如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解题模板]
抓关键 本题时空定位在1956年,关键信息是“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
排易误 材料仅提及建设社会主义,无法体现以工业化为中心,故A项错误;1958年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城乡差别,故D项错误。
验结论 题中漫画反映了妇女的地位及作用,即家庭主妇不仅量布做衣服,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可以建设社会主义,这体现了女性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贡献,故B项正确。
[答案]
[史料实证]
史料一 1949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宣布“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下,国民党的六法全书应该废除”,要求“蔑视和批判欧、美、日本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反人民法律、法令的精神”“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国家观、法律观”。这一时期,国家制定了《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委员会组织通则》《惩治反革命条例》《惩治土匪暂行条例》《全国税政实施要则》《土地改革法》等法律。在立法中,大量的苏联法律被引进,当时还聘请了苏联许多法学家来华传授苏联法学。
史料二 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新宪法。1988年,原宪法第11条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1993年,将原宪法第15条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新时期以来,在有关国家组织机构和国家制度建设、民事和商事、刑事、行政行为和公民基本权利保护、经济、军事和国防建设等方面制定了大量法律。特别是经济方面,陆续制定了商标法、会计法、审计法、计量法、外资企业法等。1979~1997年,全国法院工作人员从5.8万人发展到29.2万人。到1996年,全国专门的检察人员近15.7万人。
——以上史料均摘编自蔡定剑《历史与变革——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
[解读] (1)史料一中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法制建设的特点,从中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法制建设是在废除和否定国民政府旧法和西方法律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且受到苏联法律的影响,侧重于政权建设方面的法律制定。
(2)史料二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特点,从中可以看出,20世纪80年代的法治建设反映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后经济发展的需要;20世纪90年代,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法治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法治建设进入快车道。司法队伍也不断壮大。
[探究] (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法制建设的特点并分析其背景。
[试答]
(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法治建设的新发展,并说明其影响。
[试答]
[家国情怀]
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1)20世纪50年代,制定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多部法律,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2)改革开放后确立十六字法治建设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提出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并确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建设方针。
(3)20世纪80年代,我国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通过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一系列法律,使中国的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4)20世纪90年代,中国将“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
(5)2010年,我国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课题随堂演练——————————————
1.[2021·广东金山中学期中测试]1950年,新中国的《婚姻法》规定:离婚时除女方婚前财产归女方所有外,还保障妇女拥有其家庭财产权和离婚后所带孩子的抚养权。但在河北省沙河县四区的调查中发现,该区处理的41起离婚案中,只有5位妇女带走500斤左右的粮食。这种现象说明( )
A.女性无法利用《婚姻法》维权 B.《婚姻法》形同虚设
C.新政权尚未得到巩固 D.传统习俗对司法影响巨大
2.[2021·四川宜宾高一期末考试]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据此可知当时新中国( )
A.在法律上确立了主权在民的原则 B.政协会议退出了历史舞台
C.人民代表大会属于国家行政机关 D.已完成过渡时期的总任务
3.1981年12月13日,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1993年9月2日,八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对其进行修改。此次修改( )
A.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B.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
C.进一步规划了群众思想道德建设 D.进一步深化了社会主义司法改革
4.下面是改革开放以来法治建设成就表,这说明( )
时间 名称
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 八二宪法、选举法、刑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中共十五大召开前 公司法、银行法、劳动法……
1997年至今 证券法、合同法、反垄断法、行政复议法、侵权责任法、立法法、反分裂国家法、物权法……
A.政治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 B.依法治国的理念付诸实践
C.民主政治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D.公民的法律意识得到增强
5.1963年7月,雷锋首次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报道的标题是《红色中国:成为那颗螺丝钉》。报道的内容有:一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士兵。在他去世后,人们才通过日记发现,他是一个谦卑且令人敬佩的“毛主席的学生”,他立志做机器上的一个小齿轮,为党和主席工作。下列说法正确的( )
A.美国意图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 B.美国通过雷锋以了解红色中国
C.雷锋符合美国的主流价值观念 D.美国借机示好中国以联合抗苏
6.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各地交警部门纷纷推行“礼让斑马线”文明之行活动,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其原因是此活动( )
A.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唯一途径 B.全面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C.有利于加强市民职业道德教育 D.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
课题2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必备知识·自主排查
知识点一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1)社会主义法制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4.(1)依法治国 (2)人权
5.(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知识点二
1.为人民服务
2.(1)五讲四美三热爱 (2)文明城市
(3)精神文明建设 (4)以德治国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能力·素养提升
探究点
考题研析 B
史料实证 [提示] (1)特点:废除国民政府旧法统;否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法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法制建设指导思想;侧重于国家政权建设;受苏联法制建设影响较深。背景: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需要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发展经济,稳定社会秩序,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遏制新中国;中苏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并且建立友好关系。
(2)新发展:制定新宪法并根据时代需要加以修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注重经济立法工作;司法工作队伍壮大。影响: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一步完善;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
课题随堂演练
1.解析:根据材料“处理的41起离婚案中,只有5位妇女带走500斤左右的粮食”等信息可知,虽然新中国《婚姻法》中有维护妇女权益的相关规定,但在现实中没有被很好地贯彻落实,说明传统习俗影响司法的运行,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有些女性利用《婚姻法》维护自身权利,虽是少数,但不代表没有,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虽然有《婚姻法》维护妇女权益,但由于受传统习俗的影响而实行情况不佳,不代表《婚姻法》形同虚设,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单凭《婚姻法》的实行情况无法得出新政权是否得到巩固的结论,故C项错误。
答案:D
2.解析:题干中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就是主权在民,故选A项;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后,政协会议仍然作为统一战线组织而存在,排除B项;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答案:A
3.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因此,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的修改,就是为了保护经济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故B项正确。
答案:B
4.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改革开放开启了我国法治建设和立法工作的新征程,在此时期,我国法治建设和立法工作与时俱进,契合时代需求,体现了依法治国理念的付诸实践,因此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法治建设,不是政治体制改革,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法治建设,不是民主政治建设,C项错误;材料并未强调公民的法律意识,D项错误。
答案:B
5.解析:结合这一时期中美两国处于敌对状态的历史背景可知,美国对雷锋的相关报道是为了了解中国,故选B项;材料中的报道内容是对雷锋的正面宣传,不符合“和平演变”的特点,排除A项;C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仅由材料得不出来,排除。
答案:B
6.解析:“礼让斑马线”文明之行活动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和谐”“友善”等内容,故选D项;“唯一”“全面”说法绝对,A、B两项排除;此活动有利于培养市民的文明行为,与职业道德无关,C项错误。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