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古 诗 两 首
教学内容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饮湖上初晴后雨》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天门中断楚江开” 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 “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长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远望天门两山所见的雄姿,下句则点明“望” 的立脚点和诗人的淋漓兴会。《望天门山》一句一个画面。在诗人笔下,山,灵秀;水,矫健;帆,潇洒,无须刻意修饰,全天然巧成。这种白描的手法使这首诗清新、明丽。更令人称奇的是此诗题为“望天门山”,而在诗中却无一个“望”字。但你去慢慢揣摩,细细体味,就会发现每句诗中都隐含“望” 的神韵。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写于公元1073年,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水光潋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啊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姿。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选编本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学习状态分析:
课文中的两首古诗,有不少学生都会背诵了。因此教师指导朗读时,重点要放在怎样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韵。可以结合看图,边读边想象,感悟诗句的含义。在诵读中,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诵读,必须注意把握好停顿,把握好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
教学目标:
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背诵两首诗,默写《望天门山》。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词语意思,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读懂诗句,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天门山、西湖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步 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重构1( )
教学重构2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2、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板书课题)
1、学生背诗。
2、学生齐读课题。
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又为新课学习作好铺垫。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热情,实现自然过渡。
二、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1、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检查交流。
出示课文中生字:断 楚 孤 帆 亦 妆
3、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4、请学生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1、学生初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2、学生读生字。
3、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4、自读自悟诗意。
学生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深入挖掘学生学诗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梳理学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障。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实践当中。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学生汇报,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表达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合作能力的提高。通过汇报、补充、评价、点拨等活动,达成教学目标。
三、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1、教师范读。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1、学生自由体验。
2、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3、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4、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通过多形式的读书实践,激发学生的想像,丰富学生的体验,加深对诗句内容的感悟,以读促思,升华理解,促进语言积累,受到美的熏陶。
四、书
写生字
1、出示生字。
2、强调:“断”“孤”“帆”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结构的匀称与紧密。“孤”字的右边是“瓜”,不是“爪”,要提醒学生注意,“楚”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的“林”要写得扁一些,下面的“正”字形比较复杂
1、学生读音并组词。
2、学生看教师范写并书写。
五、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朗读内化,促进学生个性化理解。
第二课时
步 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重构1( )
教学重构2
一、创
设情境,导入课文
1、讲西湖的传说并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2、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3、理解课题。
1、学生欣赏。
2、读课题。学生根据课前预习简介作者。
3、学生理解题目(饮: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雨过天晴)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紧扣课题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为新课学习作好铺垫。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热情,实现自然过渡。
二、自
由诵读,初步感悟
1、教师重点指导
潋滟liànyàn 空蒙kōngméng
淡妆浓抹dànzhuāngnóngmǒ
相宜 xiāng yí
2、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3、师巡视,纠正。
4、质疑: 作者没见过西施,西施当时也没有站在湖边给作者作比较,那作者怎么对他们进行比较呢?
1、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3、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4、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且比喻恰当。
重视学生朗读和评价能力的培养,促进合作能力的提高。通过汇报、补充、评价、点拨等活动,达到学生人人能够正确诵读的目标。
三、 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1、朗读交流。
2、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3、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4、师巡视,掌握情况。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2、体会诗意。
3、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4、学生自由背诵。
紧扣古诗特点,在教学中以读为本,在读中深入理解诗意,在读中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物的美。
四、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1、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2、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1、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2、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通过背诵其它描写风景的诗句,唤起学生的认知,激励学生阅读背诵更多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祖国传统文化,促进认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布置完成研究性作业,指向课外,促进学生发展
板书: 望 天 门 山 饮湖上初晴后雨
( 唐.李白 ) ( 宋.苏轼)
断 开 水光 晴 好
流 回 山色 雨 奇
出 西湖 西子
来 淡 浓 相宜
教学反思1:
课件29张PPT。21课 古诗两首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2.背诵两首诗,默写《望天门山》。望天门山天门山楚江李白 望天门山
唐代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至此回:
至:到;
此:这儿,这里;
回:旋转。
指(江水)流到这里打回旋。
孤帆:
帆:船上挂在桅杆上的布篷,常被用来代指船。
孤:单独、一个。
孤帆指一只小船。查字典并参照课本的注释理解词意 望天门山
唐代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唐代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唐代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1. 了解诗人明题意。
2. 解词连句知大意。
3. 展开想象悟诗意。
4. 朗读背诵抒真情。《饮湖上初晴后雨》1.了解诗人明诗题。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2.解词连句知大意。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空蒙:雾气迷茫的样子。
方好:正好。
亦: 也。
欲: 想要。
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
淡妆:淡雅朴素的装饰。
浓抹:浓艳华丽的打扮。抹,涂脂抹粉。
相宜:合适。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3.展开想象悟诗意。晴天西湖雨天西湖4.朗读背诵再传情。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六月二十七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根据《望天门山》这首诗意,参考书上的插图,你也用彩笔画一幅图。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读给大家听。古诗两首
一、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楚江 (cǔ chǔ) 孤帆 (fān fán) 中断(dàn duàn)
淡妆 (zhānɡ zhuānɡ) 潋滟 (liàn niàn) 雨亦奇 (yí yì)
二、写出下列字的偏旁。
断 ( ) 楚 ( ) 孤 ( ) 帆 ( )
三、写出诗句中带点词的意思。
天门中断楚江开 孤帆一片日边来
山色空濛雨亦奇 水光潋滟晴方好
四、默写本课所学的两首古诗。
望天门山 饮湖上初睛后雨
五、写出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这一诗句的意思。
六、填空。
《望天门山》的作者是 。我还知道他的诗:《 》和《 》。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
的感情。我还知道他的诗:《 》、《 》。
七、想象下列诗句描绘的画面,并画下来。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我应和学生一起起步——《古诗两首》教后反思:
《望天门山》与《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两首描写祖国风光的诗,重点是学生体会到从诗句中所反应出的意境,学习诗人的观察及表达。所以在同年级的老师问我怎么讲,我就想先让学生读读诗大概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再看图体会作者看到的景物美,再读诗,用自已的话说说诗人看到的景物,我想如果学生能说出来,并体会出美,那么学生就肯定已经理解了古诗,再带着感情反复读一读体会作者的诗,说不定学生也能作诗了。所以课堂上我也这么做了,学生确实能自已悟出来,并比我想象得还要好,所以一节课就把两首古诗全部学习了,但课尾就没有时间让学生自已练习作诗了,只好留在课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已试着把祖国那美丽的山河之景用诗的语言表现出来。虽然我没有给学生讲诗的写法,因为自已实在也是个笨手,但我想学生学了不少诗歌可以比葫芦画瓢,说不定会有人写出更好的句子,到时可以让大家学习。下课后想想自已不禁脸红,学生也是刚学,我为什么不可以和他们一起来学诗,一起来写,说不定我还能因此学会写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