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二学业水平模拟测试(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60分)
1. 下图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及半坡文化中出土的陶器,尽管他们相距遥远、几乎没有交通,但它们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这可以说明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的特点是
A. 起源最早 B. 世界领先 C. 独一无二 D. 多元一体
2. 综合已发现的卜辞资料来看,目前见到的甲骨文单字已达5000以上。字形结构也相当复杂,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转注六种构字原则皆可找到实例。词类上已有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等区分。这说明甲骨文
A. 是周代的一种文字 B. 与现代汉语没有差别
C. 是我国最早的文字 D. 是一种很成熟的文字
3. 据《史记》记载:“周幽王用褒姒废太子,立褒姒子为适(同“嫡”),数欺诸侯,诸侯叛之。”由此可知,周幽王之死的制度性原因是违背了
A 禅让制 B. 内外服制 C. 宗法制 D. 分封制
4. “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与材料核心思想基本一致的学派是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兵家
5. 汉代以前中原人民习惯于席地而坐,即跪坐。魏晋以来,随着胡汉杂居,胡床自北而南广为流行,促使高足家具出现,改变了过去席地而坐的习惯。这说明
A. 民族交融推动汉人生活习惯改变 B. 胡汉交融以汉族吸收胡人文化为主
C. 胡人汉化与汉人的胡化同步进行 D. 胡族文化在中原地区得到广泛传播
6. 唐朝武则天崇佛,唐武宗灭佛,秦朝焚书坑儒,汉朝独尊儒术。这四个实例从本质上说明了
A. 思想服务于政治的需要
B. 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
C. 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
D. 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
7. 运用下表(《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可以说明( )
地域年代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 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 北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 南宋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
北方 965 493 459 679
南方 111 257 830 1280
A. 政治中心移到南方 B. 南方商业超过北方
C.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 民族交融逐渐加强
8 .北 宋名臣蔡襄曾说:“枢密院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也;管军将帅少兵则请增,不计较今日兵籍倍多,何故用不知也;三司但知支办衣粮日日增添,不敢论列,谓兵非职事也。”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A. 权力分割过细 B. 崇文抑武政策
C. 行政效率低下 D. 承袭前朝传统
9. 徐中约指出,“这样一种高度的集权,在康熙、雍正和乾隆辈足智多谋的君主统治下尚能运转良好,一旦最高首脑踌躇徘徊时,这艘国家之舟便放任自流了”。在此,徐中约着重强调
A. 晚清君主统治脱离国情 B. 康乾盛世值得后世铭记
C. 皇帝勤政事关国家存亡 D. 皇权专制暗含统治危机
10. 下表所示是某学校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整理的材料,据此可以判断他们的研究主题是
地区 措施
东南地区 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东北地区 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蒙古和新疆地区 平定准噶尔部、大小和卓的叛乱
西藏地区 1727年派驻驻藏大臣
A. 清朝前期的民族关系 B. 捍卫国家统一的康熙帝
C.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11. 《天朝田亩制度》的原则,一为土地公有,依照产量,将田分为九等。二为计口授田,不论男女,按家口多寡,杂以九等,好丑各半。三为丰荒相通。这突出体现了太平天国的土地制度
A. 具有平均主义色彩 B.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C. 与资本主义相适应 D. 最终得以付诸实施
12. 1898年维新派成立保国会,其目的在于“保国、保种、保教”,他们提出“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据此可知,他们主张
A. 驱除鞑虏,建立民国 B. 推翻帝制,顺应潮流
C 君主立宪,救亡图存 D. 中体西用,变法维新
13. 朱德总司令指出:“二十年来的革命战争,向来是敌人找我们决战。今天形势变了,是我们集中主力找敌人决战。东北决战已把敌人消灭了,现在,正在徐州地区进行决战。”“现在的决战”是指
A. 辽沈战役 B. 平津战役 C. 渡江战役 D. 淮海战役
14. 彭德怀曾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这说明抗美援朝战争
A. 使冷战扩展到亚洲 B. 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
C.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D. 造就了国内的稳定
15. 2014年1月1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5周年。它的发表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被看成是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这主要是因为它( )
A. 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 B. 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C. 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 D. 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16. 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发起创办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当今中国( )
A. 致力于加强与周边邻国合作
B. 主导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
C. 极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
D. 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17. 《汉谟拉比法典》被称为“刻在石柱上的法律”。石柱上端是汉谟拉比王站在太阳和正义之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权权标的浮雕,这反映了该法典
A. 是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 B. 宣扬“君权神授”思想
C. 标志城市国家开始形成 D. 维护了奴隶主阶级利益
18. 《欧洲史》中记载,“庄园主很久以来就对奴隶拥有一切权力,而且他们也对自己的封臣和其他自由身份的臣民有广泛的权力。在其领地内,庄园主不仅拥有经济权力,还拥有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据此可知,西欧庄园的存在( )
A. 是中古西欧一种开放的经济形态 B. 是相对独立政治集团,具有割据性质
C. 促进了中世纪奴隶制发展 D. 有利于法律的公正实施
19. 唐朝初年,遣唐使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典章制度,对646年日本的大化改新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化改新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A. 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B. 引进中国先进的政治制度
C. 幕府掌握国家实权 D. 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0. “浮动园地”(见下图)是古代文明的智慧结晶。下列对“浮动园地”描述正确的是
A. 产生于古代美洲的印加文明 B. 促进了阿兹特克文明的农业发展
C. 承担着城市交通运输的功能 D. 属于玛雅文明管理方式上的创新
21. “人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他可以利用自然力,可以丈量大地与天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限制他的活动……他奋力要成为和上帝同样的永恒者。”材料体现的思想解放运动
A. 主张廉俭教会 B. 追求民主法治
C. 彰显人性价值 D. 提倡主权在民
22. “几乎完全没有通风设备,在工厂里经常闻到许多人身上发出的汗臭味……-机油、棉尘及夜晚蜡烛等发出的恶浊气味……-曼彻斯特近郊的传染病,对许多人而言,是致命的疾病……——从哪里得来的寒热病?回答都是:棉织工厂的工人。”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 气候环境变迁影响人类生活 B. 化学工业污染影响人体健康
C.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相对缓慢 D. 工业化使城市环境遭到破坏
23. 国家间一般以天然地理特征为国界线,导致下图中非洲国家国界线规整平直的原因是
A. 非洲各国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
B. 丛林和沙漠等天然屏障的阻隔
C. 列强瓜分非洲时进行“地图上作业”
D. 欧洲探险者深入非洲腹地探险
24. “起初,在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家和帝国之争引发了敌对行动。除了如何瓜分权力和领土之外,欧洲列强之间没有取得任何一致。”由此可见,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实质是
A. 意识形态的差异 B. 权力领土的争夺
C. 帝国主义的战争 D. 综合国力的较量
25. “目前俄国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性不高和组织性不强,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应该使政权转移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阶级手中。”上文中“革命的第二阶段”
A.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B. 促成了两个政权并存
C. 采取了和平方式夺权 D. 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
26.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本身包含着无法克服的矛盾。战败的德国不堪忍受屈辱的、苛刻的和约,一定要复仇。战胜的意大利和日本觉得分赃太少,伺机重新瓜分世界。”这反映了
A. 战胜国与战败国矛盾尖锐 B. 欧洲列强继续统治世界
C. 新体系蕴藏新的矛盾冲突 D. 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27. “由于他的努力,精神运动取代了武装暴动,祈祷取代了枪炮,沉默取代了恐怖分子炸弹的爆炸声……他建议同伴们身穿用手纺制的土布衣服,作为这支大军的军服。”材料上,他领导的运动
A. 表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 保持了本民族的独立状态
C. 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 D. 使本国走上了现代化之路
28. 一位德国将领在战后纽伦堡军事法庭上的供词:“到1939年,我们当然有力量摧毁波兰一国,但无论在1938年还是1939年,实际上我们从来无力抵抗这些国家的合力攻击,我们在1939年之所以没有被击败,那只是因为,当我们经过波兰时,在西线与23个德军师对峙的将近110个师的英法军队完全没有动作之故。”材料可以说明
A. 欧洲战争策源地正在形成 B. 英法绥靖政策致使二战全面爆发
C. 反法西斯联盟建立迫在眉睫 D. 德国政府对二战做出了深刻反思
29 阅读《1973-1975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与通货膨胀变化表》,对此解读正确是
项目 美国 英国 联邦德国 法国 日本
工业生产下降幅度 15.3% 11.2% 123% 16.3% 20.8%
通货膨胀 15.3% 43.9% 11.1% 19.1% 32.5%
A. “福利制度”弊端日显 B. “经济滞胀”现象出现
C. “民权运动”逐步兴起 D. “国家干预”继续强化
30.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感慨道:“今天,积累知识的速度是空前的、爆炸性的。同样空前的、爆炸性的是用计算机储存和检索信息的速度,还有以光速——尤其是通过卫星——向全世界发送信息的速度。”材料反映了当今社会呈现的特点是
A. 世界多极化 B. 经济全球化 C. 社会信息化 D. 文化多样性
二、非选择题(40分)
31. 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均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治理。阅读下列材料(21分)
材料一 见下图
材料二 为适应疆域空前辽阔的特点,元朝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它具有双重性,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地方,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三 清代既继承了历代王朝的治边思想,又有创新和发展。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统治者极其重视对边疆民族的治理,逐步形成以“因俗而治”为核心的边疆民族统治政策。如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在中央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反映了哪一朝代的疆域形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朝代加强疆域管理的地方行政制度。(4分)
材料二中的“新体制”是什么制度?结合材料指出这一制度是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6分)
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在治理边疆时遇到了什么新问题?概括清朝边疆治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8分)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以上边疆治理措施的共同作用。(3分)
32. 当代美欧关系是全球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9分)
材料一 二战后,美苏“冷战”很快爆发,随之欧洲成为“冷战”的中心区。美国从对苏遇制的全球战略出发,奉行大西洋联盟政策,试图联合西欧国家共同遏制苏联。二战严重削弱了西欧列强,使它们在战后沦落为二流或三流的国家,其生存受到苏联的“威胁”。……这样,西欧对美国的安全需求与美国联欧制苏的需要相结合,就使得共同反苏成为美欧利益的交汇点。美国凭借其实力地位充当联盟的盟主,而弱小的西欧国家则在联盟内扮演从属性的“小伙伴”角色。
——摘编自赵怀普《从“特殊关系”走向“正常关系”--战后美欧关系纵论》
材料二 20世纪60、70年代,西欧国家已无须美国提供经济援助,因而在政治问题的处理方面获得了更大的机动性。……与西欧和美国之间经济关系变化相似的是政治关系的相应变化。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并在各个领域里推行其独立自主的的政策。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冷战结束后,美欧矛盾上升。反恐战争发动以来,双方矛盾在广度和深度上又有新发展……美欧矛盾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大国关系的积极互动和世界多极化进程,但也会引起欧洲内部分化,对欧盟一体化进程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尽管美欧矛盾还将继续上升,但在相当长时期内,美欧联盟和双方以相互依存与合作为主的关系不会发生根本变化。 ——摘编自沈世顺《美欧矛盾的新发展及其影响》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欧联合的原因,并指出美国“保护”西欧的具体表现。(8分)
据材料一、二,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与西欧关系有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西欧国家进一步走向联合的标志性事件。(6分)
(3)据材料三,指出冷战结束后美欧关系的特点及其影响。(5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二学业水平模拟测试(历史)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图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及半坡文化中出土的陶器,尽管他们相距遥远、几乎没有交通,但它们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这可以说明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的特点是
A. 起源最早 B. 世界领先 C. 独一无二 D. 多元一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尽管他们相距遥远、几乎没有交通,但它们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可知,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故选D;材料没有提及其他文明的发展状况,无法得出中华文明是起源最早或是世界领先的结论,排除AB;每种文明基本都是独一无二的,C项并不仅仅是中华文明发展的特征,排除。
2. 综合已发现的卜辞资料来看,目前见到的甲骨文单字已达5000以上。字形结构也相当复杂,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转注六种构字原则皆可找到实例。词类上已有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等区分。这说明甲骨文
A. 是周代的一种文字 B. 与现代汉语没有差别
C. 是我国最早的文字 D. 是一种很成熟的文字
【答案】D
【解析】
【详解】甲骨文中象形、指事、会意、假借、形声、转注六种构字原则皆可找到实例,词类上已有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等区分。这说明甲骨文是一种很成熟的文字,故D正确;甲骨文是商代的一种文字,故A错误;甲骨文与现代汉语还是有差别的,故B错误;甲骨文不是我国最早的文字,故C错误。
3. 据《史记》记载:“周幽王用褒姒废太子,立褒姒子为适(同“嫡”),数欺诸侯,诸侯叛之。”由此可知,周幽王之死的制度性原因是违背了
A. 禅让制 B. 内外服制 C. 宗法制 D. 分封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其中周幽王废太子的行为明显违背了宗法制,C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的选贤任能制度,A排除;B是商朝推行的政治制度,排除;D是西周在地方推行的政治制度,D排除。故选C。
4. “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与材料核心思想基本一致的学派是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兵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的是家庭要和睦,宗族要团结,邻里要和谐,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体现,故选A;道家、法家和兵家的核心思想均与伦理纲常无关,故排除BCD。
5. 汉代以前中原人民习惯于席地而坐,即跪坐。魏晋以来,随着胡汉杂居,胡床自北而南广为流行,促使高足家具出现,改变了过去席地而坐的习惯。这说明
A. 民族交融推动汉人生活习惯改变 B. 胡汉交融以汉族吸收胡人文化主
C. 胡人汉化与汉人的胡化同步进行 D. 胡族文化在中原地区得到广泛传播
【答案】A
【解析】
【详解】少数民族家具的传入使汉族改变了席地而坐的习惯,这是民族交融的表现,说明民族交融推动了汉人生活习惯的改变,故选A;胡汉交融是相互的,并不是以汉族吸收胡人文化为主,排除B;“同步进行”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广泛传播”,排除D。
6. 唐朝武则天崇佛,唐武宗灭佛,秦朝焚书坑儒,汉朝独尊儒术。这四个实例从本质上说明了
A. 思想服务于政治的需要
B. 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
C. 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
D. 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崇佛、灭佛、坑儒、尊儒看上去是矛盾的,其实并不矛盾,因为均是从维护统治的角度去做的,即均是思想服务于政治的需要,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四个实例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无关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不适合唐朝武则天崇佛、唐武宗灭佛,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天人感应学说的影响只适合汉朝独尊儒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7. 运用下表(《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表》单位:万户)可以说明( )
地域年代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 唐朝天宝元年(公元742年) 北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 南宋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
北方 965 493 459 679
南方 111 257 830 1280
A. 政治中心移到南方 B. 南方商业超过北方
C.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 民族交融逐渐加强
【答案】C
【解析】
【详解】通过观察表格,从西汉至南宋,南方户数由远远少于北方,到逐渐增多,最终远远超过北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北方长期战乱推动北方人口大量南迁,这推动了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人口布局发生重大变化,C项正确;仅有户数变化不足以说明政治中心移到了南方,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南方商业超过北方,排除B项;民族交融逐渐加强在材料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8. 北宋名臣蔡襄曾说:“枢密院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也;管军将帅少兵则请增,不计较今日兵籍倍多,何故用不知也;三司但知支办衣粮日日增添,不敢论列,谓兵非职事也。”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A. 权力分割过细 B. 崇文抑武政策
C. 行政效率低下 D. 承袭前朝传统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北宋时期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不能相互协调配合,行政效率低下的现象,结合所学可知,这是由于宋朝统治者通过分化事权来加强皇权,全力分割过细,设置部门过多,且互不统领、相互牵制,进而出现材料所述现象,故选A;材料现象与崇文抑武政策无关,故排除B;行政效率低下是结果,而不是原因,故排除C;材料现象与承袭前朝传统无关,且北宋的机构设置并非完全承袭前朝,故排除D。
9. 徐中约指出,“这样一种高度集权,在康熙、雍正和乾隆辈足智多谋的君主统治下尚能运转良好,一旦最高首脑踌躇徘徊时,这艘国家之舟便放任自流了”。在此,徐中约着重强调
A. 晚清君主统治脱离国情 B. 康乾盛世值得后世铭记
C. 皇帝勤政事关国家存亡 D. 皇权专制暗含统治危机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一旦最高首脑踌躇徘徊时,这艘国家之舟便放任自流了”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清朝设立军机处,其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皇帝的旨意,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权力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君主的的个人智慧与能力对于国家治理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他强调的是皇权专制暗含统治危机,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晚清君主统治的情况;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康乾盛世的功绩;C选项错误,材料旨在说明高度集权下可能带来的危机,并未涉及皇帝勤政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0. 下表所示是某学校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整理的材料,据此可以判断他们的研究主题是
地区 措施
东南地区 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东北地区 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蒙古和新疆地区 平定准噶尔部、大小和卓叛乱
西藏地区 1727年派驻驻藏大臣
A. 清朝前期的民族关系 B. 捍卫国家统一的康熙帝
C.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涉及的地点多为边疆或者少数民族地区,其中涉及的措施有设置机构、打击侵略者、平定叛乱等,由此可知,这一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D正确;台湾地区不涉及民族关系,排除A;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是乾隆皇帝,排除B;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与中央集权强化无关,排除C。
11. 《天朝田亩制度》的原则,一为土地公有,依照产量,将田分为九等。二为计口授田,不论男女,按家口多寡,杂以九等,好丑各半。三为丰荒相通。这突出体现了太平天国的土地制度
A. 具有平均主义色彩 B. 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C. 与资本主义相适应 D. 最终得以付诸实施
【答案】A
【解析】
【详解】《天朝田亩制度》中的土地公有、计口授田、丰荒相通,突出体现了太平天国的土地制度具有平均主义色彩,故A正确;《天朝田亩制度》追求小农经济,不是背离历史发展潮流的,故B错误;这与资本主义不适应,故C错误;该制度最终没有付诸实施,故D错误。
12. 1898年维新派成立保国会,其目的在于“保国、保种、保教”,他们提出“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据此可知,他们主张
A. 驱除鞑虏,建立民国 B. 推翻帝制,顺应潮流
C. 君主立宪,救亡图存 D. 中体西用,变法维新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而“保国、保种、保教”体现了救亡图存的主张,故C项正确;AB是革命派的主张,D项中的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主张,排除ABD。
13. 朱德总司令指出:“二十年来的革命战争,向来是敌人找我们决战。今天形势变了,是我们集中主力找敌人决战。东北决战已把敌人消灭了,现在,正在徐州地区进行决战。”“现在的决战”是指
A. 辽沈战役 B. 平津战役 C. 渡江战役 D. 淮海战役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正在徐州地区进行决战”可知解放战争中在徐州地区进行的决战是淮海战役,故选D;辽沈战役是在东北,平津地区是在北平、天津地区,排除AB;渡江战役是攻占南京,排除C。
14. 彭德怀曾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这说明抗美援朝战争
A. 使冷战扩展到亚洲 B. 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
C.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D. 造就了国内的稳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抗美援朝的胜利展现了新中国的实力和反对外来侵略的信心,“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说明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升,故选C;朝鲜战争的爆发就是冷战扩展到亚洲的表现,排除A;朝鲜战争爆发前中美的关系就处于破裂状态,排除B;材料主要反映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国际影响,D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
15. 2014年1月1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5周年。它的发表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被看成是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这主要是因为它( )
A. 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 B. 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C. 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 D. 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979年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宣布采用和平统一的方式统一祖国,因此被看做是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故选D;《告台湾同胞书》是宣布采用和平统一的方式统一祖国,没有提倡两党间的对等谈判,排除A;“一国两制”是在80年代提出的,排除B;“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是在1992年达成的,排除C。
16 十八大以来中国实施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发起创办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当今中国( )
A. 致力于加强与周边邻国合作
B. 主导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
C. 极力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
D. 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可知,中国是要构建新型的国际关系,D项正确;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与中国联系的这些国家并不全是邻国和发展中国家,排除AC项;B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无从体现,排除B项。故选D项。
17. 《汉谟拉比法典》被称为“刻在石柱上的法律”。石柱上端是汉谟拉比王站在太阳和正义之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权权标的浮雕,这反映了该法典
A. 是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 B. 宣扬“君权神授”思想
C. 标志城市国家开始形成 D. 维护了奴隶主阶级利益
【答案】B
【解析】
【详解】“汉谟拉比王站在太阳和正义之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权权标”意味着君权神授,B正确;题干并不是强调法典的地位,排除A;C错在“开始”,排除;D与题无关,排除。
18. 《欧洲史》中记载,“庄园主很久以来就对奴隶拥有一切权力,而且他们也对自己的封臣和其他自由身份的臣民有广泛的权力。在其领地内,庄园主不仅拥有经济权力,还拥有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据此可知,西欧庄园的存在( )
A. 是中古西欧一种开放的经济形态 B. 是相对独立政治集团,具有割据性质
C. 促进了中世纪奴隶制发展 D. 有利于法律的公正实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庄园主不仅拥有经济权力,还拥有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具有割据性质,B项正确;西欧的庄园具有封闭性,排除A项;中世纪的欧洲属于封建社会,不属于奴隶制社会,排除C项;司法权不独立,不利于法律的公正实施,排除D项。故选B项。
19. 唐朝初年,遣唐使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典章制度,对646年日本的大化改新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化改新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
A. 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B. 引进中国先进的政治制度
C. 幕府掌握国家实权 D. 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646年,大化改新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进入封建社会,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D项正确;日本确立君主立宪制度的标志是,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的颁布,A项错误;引进中国先进的政治制度是日本大化改新的条件,不是其实质性变化,B项错误;直到12世纪末,幕府才掌握了日本国家实权,C项错误。
20. “浮动园地”(见下图)是古代文明的智慧结晶。下列对“浮动园地”描述正确的是
A. 产生于古代美洲的印加文明 B. 促进了阿兹特克文明的农业发展
C. 承担着城市交通运输的功能 D. 属于玛雅文明管理方式上的创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以农业为基础的阿兹特克人通过制造“浮动园地”,扩大耕地面积,促进了阿兹特克文明的农业发展,B项正确;“浮动园地”不是印加文明的表现,A项错误;以湖中淤泥堆积成的“浮动园地”,不能承担城市交通运输的功能,C项错误;“浮动园地”属于阿兹特克文明,不是玛雅文明在管理方式上的创新,D项错误。
21. “人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他可以利用自然力,可以丈量大地与天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限制他的活动……他奋力要成为和上帝同样的永恒者。”材料体现的思想解放运动
A. 主张廉俭教会 B. 追求民主法治
C. 彰显人性价值 D. 提倡主权在民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意可知,材料中体现了对人的肯定和重视,这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特征,所以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应该是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中彰显了人性价值,故选C;A项是宗教改革的影响,排除;BD都是启蒙运动的内容,排除BD。
22. “几乎完全没有通风设备,在工厂里经常闻到许多人身上发出的汗臭味……-机油、棉尘及夜晚蜡烛等发出的恶浊气味……-曼彻斯特近郊的传染病,对许多人而言,是致命的疾病……——从哪里得来的寒热病?回答都是:棉织工厂的工人。”导致上述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 气候环境变迁影响人类生活 B. 化学工业污染影响人体健康
C.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相对缓慢 D. 工业化使城市环境遭到破坏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在工厂里经常闻到许多人身上发出的汗臭味……机油、棉尘及夜晚蜡烛等发出的恶浊气味……曼彻斯特近郊的传染病,对许多人而言,是致命的疾病……”可得出其反映了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对环境的污染、社会问题等,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气候环境的变化,排除A;B项只是一个方面,排除B;C项不是主旨,排除C。
23. 国家间一般以天然地理特征为国界线,导致下图中非洲国家国界线规整平直的原因是
A. 非洲各国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
B. 丛林和沙漠等天然屏障的阻隔
C. 列强瓜分非洲时进行“地图上作业”
D. 欧洲探险者深入非洲腹地探险
【答案】C
【解析】
【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非洲国家国界线呈现规整平直局面的原因是,列强瓜分非洲时进行“地图上作业”,C项正确;非洲国家国界线规整平直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结果,不是非洲各国历史文化传统不同所致,A项错误;丛林和沙漠等天然屏障的阻隔与非洲国家国界线规整平直不符,B项错误;欧洲探险者深入非洲腹地探险是帝国主义瓜分非洲的条件,不是造成非洲国家国界线规整平直的原因,D项错误。
24. “起初,在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家和帝国之争引发了敌对行动。除了如何瓜分权力和领土之外,欧洲列强之间没有取得任何一致。”由此可见,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实质是
A. 意识形态的差异 B. 权力领土的争夺
C. 帝国主义的战争 D. 综合国力的较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除了如何瓜分权力和领土之外,欧洲列强之间没有取得任何一致”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是列强之间为了瓜分权力和领土,实际上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战争,故选C;A项是冷战的实质,排除;BD项不是实质,排除。
25. “目前俄国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性不高和组织性不强,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应该使政权转移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阶级手中。”上文中“革命的第二阶段”
A.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B. 促成了两个政权并存
C. 采取了和平方式夺权 D. 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应该使政权转移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阶级手中”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俄国革命的第二个阶段是实现政权的转移,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故选D;AB是第一阶段革命的任务和影响,排除;“七月事件”表明和平方式已经不可能,排除C。
26.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本身包含着无法克服的矛盾。战败的德国不堪忍受屈辱的、苛刻的和约,一定要复仇。战胜的意大利和日本觉得分赃太少,伺机重新瓜分世界。”这反映了
A. 战胜国与战败国矛盾尖锐 B. 欧洲列强继续统治世界
C. 新体系蕴藏新的矛盾冲突 D. 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下隐含着诸多矛盾,如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等,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和平”,因此C正确;A属于表象,不属于材料主旨,排除;B与材料无关,排除;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危机激化内外矛盾,两大政治军事集团形成,D排除。故选C。
27. “由于他的努力,精神运动取代了武装暴动,祈祷取代了枪炮,沉默取代了恐怖分子炸弹的爆炸声……他建议同伴们身穿用手纺制的土布衣服,作为这支大军的军服。”材料上,他领导的运动
A. 表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B. 保持了本民族的独立状态
C. 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 D. 使本国走上了现代化之路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精神运动取代了武装暴动,祈祷取代了枪炮,沉默取代了恐怖分子炸弹的爆炸声……他建议同伴们身穿用手纺制的土布衣服”可知材料中描述的是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故选C;表明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是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排除A;甘地领导的运动没有实现印度的民族独立,更没有使印度走上现代化之路,排除BD。
28. 一位德国将领在战后纽伦堡军事法庭上的供词:“到1939年,我们当然有力量摧毁波兰一国,但无论在1938年还是1939年,实际上我们从来无力抵抗这些国家的合力攻击,我们在1939年之所以没有被击败,那只是因为,当我们经过波兰时,在西线与23个德军师对峙的将近110个师的英法军队完全没有动作之故。”材料可以说明
A. 欧洲战争策源地正在形成 B. 英法绥靖政策致使二战全面爆发
C. 反法西斯联盟建立迫在眉睫 D. 德国政府对二战做出了深刻反思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当我们经过波兰时,在西线与23个德军师对峙的将近110个师的英法军队完全没有动作之故”体现的是英法等大国的姑息纵容是德国肆无忌惮扩张的主要原因,B正确;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标志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A排除;C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29. 阅读《1973-1975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与通货膨胀变化表》,对此解读正确是
项目 美国 英国 联邦德国 法国 日本
工业生产下降幅度 15.3% 11.2% 12.3% 16.3% 20.8%
通货膨胀 15.3% 43.9% 11.1% 19.1% 32.5%
A. “福利制度”弊端日显 B. “经济滞胀”现象出现
C. “民权运动”逐步兴起 D. “国家干预”继续强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1973—1975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生产下降和通货膨胀严重的状况,这就是经济滞胀,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以滞胀为特征的经济危机的出现,并没有体现福利制度的弊端和“民权运动”,排除AC;“滞胀”的出现是国家干预失灵的结果,排除D。
30.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感慨道:“今天,积累知识的速度是空前的、爆炸性的。同样空前的、爆炸性的是用计算机储存和检索信息的速度,还有以光速——尤其是通过卫星——向全世界发送信息的速度。”材料反映了当今社会呈现的特点是
A. 世界多极化 B. 经济全球化 C. 社会信息化 D. 文化多样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还有以光速——尤其是通过卫星——向全世界发送信息的速度”体现的是社会信息化发展,C正确;材料未涉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及文化多样性,ABD排除。故选C。
二、非选择题
31 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均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治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下图
材料二 为适应疆域空前辽阔的特点,元朝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它具有双重性,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地方,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三 清代既继承了历代王朝的治边思想,又有创新和发展。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清统治者极其重视对边疆民族的治理,逐步形成以“因俗而治”为核心的边疆民族统治政策。如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在东北、北部和西部边疆,分设若干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在中央专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反映了哪一朝代的疆域形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朝代加强疆域管理的地方行政制度。
(2)材料二中的“新体制”是什么制度?结合材料指出这一制度是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
(3)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在治理边疆时遇到了什么新问题?概括清朝边疆治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以上边疆治理措施的共同作用。
【答案】(1)朝代:秦朝。制度:郡县制。
(2)制度:行省制。处理关系:行政长官由中央任命,行省负责地方的行政与民政事物;定期向中央述职,同时要定期轮换。
(3)新问题:外国势力(沙俄)的侵扰。特点:因俗而治。措施:新疆地区: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妥善安置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西藏地区:册封达赖、班禅;设立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度。
(4)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解析】
【详解】(1)从图片中“前221的边界”可得出是秦朝;根据所学可得出秦朝推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2)制度:根据“元朝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可得出行省制。处理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行省官员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为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3)新问题:根据“随着沙俄等对中国边疆的觊觎”可得出外国势力(沙俄)的侵扰。特点:根据材料根据“逐步形成以‘因俗而治’为核心的边疆民族统治政策”可得出因俗而治。措施:结合所学可概括出清朝在新疆、西藏地区加强统治的具体措施,新疆地区: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妥善安置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西藏地区:册封达赖、班禅;设立驻藏大臣;实行金瓶掣签制度。
(4)综合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32. 当代美欧关系是全球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美苏“冷战”很快爆发,随之欧洲成为“冷战”的中心区。美国从对苏遇制的全球战略出发,奉行大西洋联盟政策,试图联合西欧国家共同遏制苏联。二战严重削弱了西欧列强,使它们在战后沦落为二流或三流的国家,其生存受到苏联的“威胁”。……这样,西欧对美国的安全需求与美国联欧制苏的需要相结合,就使得共同反苏成为美欧利益的交汇点。美国凭借其实力地位充当联盟的盟主,而弱小的西欧国家则在联盟内扮演从属性的“小伙伴”角色。
——摘编自赵怀普《从“特殊关系”走向“正常关系”--战后美欧关系纵论》
材料二 20世纪60、70年代,西欧国家已无须美国提供经济援助,因而在政治问题的处理方面获得了更大的机动性。……与西欧和美国之间经济关系变化相似的是政治关系的相应变化。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并在各个领域里推行其独立自主的的政策。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冷战结束后,美欧矛盾上升。反恐战争发动以来,双方矛盾在广度和深度上又有新发展……美欧矛盾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大国关系的积极互动和世界多极化进程,但也会引起欧洲内部分化,对欧盟一体化进程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尽管美欧矛盾还将继续上升,但在相当长时期内,美欧联盟和双方以相互依存与合作为主的关系不会发生根本变化。
——摘编自沈世顺《美欧矛盾的新发展及其影响》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欧联合的原因,并指出美国“保护”西欧的具体表现。
(2)据材料一、二,指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与西欧关系有何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西欧国家进一步走向联合的标志性事件。
(3)据材料三,指出冷战结束后美欧关系的特点及其影响。
【答案】(1)原因:美苏冷战;西欧衰落;共同反苏的需要。 做法:实施杜鲁门主义;推行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变化:西欧由从属于美国(或西欧唯美国马首是瞻)到开始推行独立自主政策,要求摆脱美国控制。 标志:欧洲共同体的成立。
(3)特点:美欧矛盾上升,但相互依存与合作为主的关系不会发生根本变化。
影响:有利于促进大国关系的积极互动和世界多极化进程;也会引起欧洲内部分化,对欧盟一体化进程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二战后,美苏‘冷战’很快爆发,随之欧洲成为‘冷战’的中心区”可知,美苏冷战;根据材料“二战严重削弱了西欧列强,使它们在战后沦落为二流或三流的国家,其生存受到苏联的‘威胁’”可知,西欧衰落;根据材料可知,美欧有共同反苏的需要。 做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在政治上实施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在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变化:根据材料“美国凭借其实力地位充当联盟的盟主,而弱小的西欧国家则在联盟内扮演从属性的‘小伙伴’角色”“戴高乐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并在各个领域里推行其独立自主的的政策”可知,西欧由从属于美国(或西欧唯美国马首是瞻)到开始推行独立自主政策,要求摆脱美国控制。 标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67年欧洲共同体的成立是欧洲进一步联合的标志。
(3)特点:根据材料“冷战结束后,美欧矛盾上升”“尽管美欧矛盾还将继续上升,但在相当长时期内,美欧联盟和双方以相互依存与合作为主的关系不会发生根本变化”可知,美欧矛盾上升,但相互依存与合作为主的关系不会发生根本变化。 影响:根据材料“美欧矛盾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大国关系的积极互动和世界多极化进程,但也会引起欧洲内部分化,对欧盟一体化进程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可知,美欧之间的矛盾有利于促进大国关系的积极互动和世界多极化进程,也会引起欧洲内部分化,对欧盟一体化进程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