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
训练1 湿地的概念 “地球之肾”
[基础过关]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有多条河流从东、南、西三面注入,北部有水道通往长江,湖泊水面呈现“冬季一条线、夏季一大片”的景象变化。鄱阳湖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栖息地。据此完成1~3题。
1.鄱阳湖在冬季成为迁徙鸟群重要栖息地的原因是 ( )
A.湖滩面积大,水浅
B.湖底砂砾石广布,水质好
C.湖区少有大雾,能见度好
D.湖泊受人类活动影响小
2.鄱阳湖冬、夏水面景象变化的原因是 ( )
A.湖底有线状洼地,冬季河道封冻,夏季来水量大
B.湖底平坦,入湖水量夏季大于冬季
C.湖底有线状洼地,水位季节差异明显
D.湖底平坦,长江顶托作用季节变化明显
3.过去50年来,鄱阳湖湿地大面积减少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水土流失加速湖泊淤积
B.围湖造田
C.气候变干造成湖泊水位降低
D.湖区地壳明显抬升
4.下列有关湿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湿地是蓄水池,有储存水源的功能
B.湿地是众多珍稀动植物生长地,维持生物多样性
C.湿地能净化水质,调节气候
D.我国湿地类型多样,但水库、稻田不是湿地
5.我国湿地分布具有的明显特点是 ( )
A.北方多于南方 B.南方多于北方
C.东部多于西部 D.西部多于东部
6.中国湿地面积最大的省区是 ( )
A.内蒙古 B.四川 C.青海 D.黑龙江
7.下列关于湿地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湿地号称“地球之肾”是由于湿地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且生态价值较高
B.湿地号称“天然水库”是因为湿地就是水库,它包括天然湖泊、人工湖泊
C.湿地能为人类提供水源,但是不能发展航运
D.湿地是重要的环境资源,它能降解污染物质,故人类可以向湿地中大量排放废弃物
8.下图能够体现出的湿地的生态功能是 ( )
A.天然蓄水库 B.调蓄洪水
C.补充地下水 D.保护海岸及控制侵蚀
9.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甲地在发展生产过程中易产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受盛行风影响,该现象最有可能向________方向扩展。
(2)图中乙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
(3)1963年,图中湖泊的面积为2.5万平方千米,但到2001年,其面积已减少为不到1 500平方千米。试分析该湖泊面积缩小的主要原因。
[能力提升]
下图为人类活动破坏前后“东北三江平原湿地气温年变化及该区域内某河流流量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反映的人类活动对湿地破坏后的气温曲线、流量曲线分别是 ( )
A.甲和丙 B.乙和丁 C.甲和丁 D.乙和丙
11.下列关于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主要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土壤侵蚀,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大增
B.环境污染,水体富营养化速度加速
C.大量引水灌溉及河流的截流改道
D.开垦湿地,扩大耕地面积
下图是我国“十二五”中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林草、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分布图。结合图文材料,回答12~13题。
12.对下列各组生态功能区自然环境共同特点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 ( )
A.ab—草原广布、温差大
B.bf—地表崎岖、降水少
C.ce—光照充足、风沙大
D.dg—气候湿润、林地多
13.下列生态功能区中,规划目的以保护湿地、涵养水源为主的是 ( )
A.c B.d C.e D.g
读图,回答14~15题。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图中水文站测得的此时长江径流量为全年最小
B.乙图中水文站测得的此时长江水位为全年最高
C.丙图中洞庭湖此时水位全年最高
D.洞庭湖对长江有天然的调节作用
15.2004年以来,水文站观测数据表明,长江径流量较以前稳定,最主要的原因是( )
A.营造长江中下游防护林,水土流失大大减少
B.2002年洞庭湖开始退耕还湖,水域面积大大增加
C.长江三峡大坝的修建与水库的蓄水
D.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后,人们的防洪意识明显增强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乍得湖地处非洲中部的乍得、尼日尔、尼日利亚、喀麦隆等国交界处,是由古代内海演变而成的海迹湖。在
乍得湖的东北部,有一个比它低得多的地面,这就是非洲大地上著名的博得累盆地。盆地最低处海拔155米,大量湖水通过地下路径源源不断地往盆地渗流过去。
(1)简述乍得湖所处地区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2)乍得湖的水文特征主要有哪些?
(3)乍得湖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哪些条件?
17.读图文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 黄浦江沿岸的后滩湿地,总面积18.2万平方米,由滨江芦荻带、内河净化湿地带、梯地禾田带以及原生湿地保护区四部分构成。芦荻植物形状像芦苇,地下茎蔓延。内河湿地平均海拔2米,水生生物多样,黄浦江平均高潮位3.29米,平均低潮位1.19米。目前黄浦江水为V类水,属中度污染。江水进入内河湿地流淌1.7千米后,水质达到Ⅲ类,成为上海世博园景观用水。
(1)指出黄浦江内河湿地的形成条件。
(2)分别说明滨江芦荻带和内河湿地各有什么功能。
答案
1.A 2.C 3.B 4.D 5.C 6.D 7.A 8.C
9.(1)土地荒漠化 西南 (2)森林破坏 水土流失 (3)气候变暖、蒸发旺盛;沿湖地区用水量增大,汇入湖泊水量减少;沿岸过度开垦,植被遭破坏,湖泊泥沙淤积。
10.B 11.D 12.D 13.C 14.D 15.C
16.(1)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两季。受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2)湖泊水量和湖区面积变化大;湖水含盐量低;湖泊含沙量大,淤积严重。
(3)为农业提供灌溉水源;发展水产养殖。
17.(1)地势低,黄浦江潮水涨落(和自然渗漏)。
(2)滨江湿地主要有过滤净化、防潮、护坡等功能;内河湿地主要有生物栖息地、水生系统净化的功能,湿地生态的审美和科普教育等功能
训练2 湿地资源问题 保护湿地
[基础过关]
“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是对洞庭湖现状的真实写照。据此完成1~4题。
1.造成洞庭湖萎缩的主要原因是 ( )
①泥沙淤积 ②蒸发加强 ③围湖造田 ④降水减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治理洞庭湖萎缩的主要措施有 ( )
①长江流域退耕还林,封山育林 ②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平垸行洪 ③洞庭湖区开挖湖泊,加大湖盆 ④长江干流修筑堤坝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洞庭湖区耕地不足,人地关系矛盾尖锐,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
①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②立体养殖,综合开发资源 ③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第三产业 ④修建电站,开发水能资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关于洞庭湖对长江干流调节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丰水季节,洞庭湖水补给长江干流,削减洪峰 ②丰水季节,长江水补给洞庭湖水,削减洪峰 ③干旱季节,长江水流入洞庭湖,补给湖泊水 ④干旱季节,洞庭湖水流入长江干流,补给河流水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黄河口是我国新增湿地最快的地区,近50年来平均每年造地4万亩,但近年来湿地增长速度减慢。回答5~6题。
5.黄河口湿地的成因是 ( )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B.渤海海区不断下沉
C.海水的堆积作用 D.河流的堆积作用
6.近年来,黄河口湿地增长趋缓的原因是 ( )
①河流搬运能力增强 ②渤海下沉迅速增快 ③小浪底枢纽工程蓄水拦沙 ④黄河下游段取水量增加,中游生态有所恢复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005年我国新增9处国际重要湿地,其中4处在云南,分别是大山包、拉什海、纳帕海和碧塔海。20世纪80年代初,纳帕海周围山上的原始森林已被砍伐殆尽,为开垦田地、扩大牧地,人们设法排干湖水、降低水位,致使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当年勘察人员仅调查到残存的100余亩沼泽地、数十只黑颈鹅。读图文材料,完成7~8题。
7.与图中4处湿地的形成无关的是 ( )
A.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
B.地形相对低洼,容易积水
C.植被较好,容易涵养水源
D.都濒临长江,常受到长江洪水的泛滥而积水
8.从保护湿地和发展经济的角度看,不合理的行为有 ( )
A.固定耕地、修筑梯田,解决粮食问题
B.停止挖沙、打坝蓄水、恢复沼泽地
C.利用文化生态优势,发展旅游等绿色产业
D.加大投入,进行改造,建湿地公园
9.读“河北省白洋淀湿地水位变化图”,完成下列问题。
(1)描述白洋淀湿地水位变化的总体趋势,并推测发生“干淀”(水位低于6.5m)的可能原因。
(2)近年来,在多种调控工程作用下,白洋淀湿地水量增加,水位有所升高,试分析该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能力提升]
读下表,完成10~11题。
某区域2000~2004年湿地的转化表
(单位:hm2)
转化来源
湿地类型
旱田
城镇用地
工矿用地
草地
其他
河渠
489
-7
0
235
48
海涂
43
-155
-2 027
0
17 627
水库坑塘
25 657
-33
-211
5 694
926
水田
76
-793
-1 053
0
0
注:表中数据正值表示正向转化——湿地面积增加,负值表示逆向转化——湿地面积减少。
10.各类湿地面积变化幅度由小到大顺序为 ( )
A.水库坑塘 海涂 水田 河渠
B.河渠 水田 海涂 水库坑塘
C.水田 河渠 水库坑塘 海涂
D.河渠 水库坑塘 海涂 水田
11.与2000年相比,2004年该区域 ( )
A.物种多样性有所减少 B.水鸟栖息地减少
C.生态环境有所改善 D.湿地面积减少
读“我国两大淡水湖示意图”,完成12~13题。
12.甲湖面积比上个世纪缩小了近一半,其后果是 ( )
A.造成上游水土流失 B.导致湖滨土地沙漠化
C.对湘江调节能力增强 D.对长江调节能力减弱
13.根据乙湖泊周边地区生活、生产的特点,应主要防治湖水 ( )
A.富营养化 B.毒素增加
C.酸度增加 D.碱度增加
14.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的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万春园)组成,三园相连,通称圆明园。共占地约350公顷,其中水域面积占40%。目前,它是海淀区最后一块天然湿地,面积约1.3平方千米,据粗略统计,有水生草本植物36种,湿地草丛植物36种,两栖爬行动物12种,鸟类38种,兽类1种。
材料二 圆明园防渗工程(即湖底铺设防渗膜)经媒体曝光后引发了一场不小的争议。国家环保总局的报告书称:圆明园防渗工程没有依法进行环境评价,原工程方案存在严重缺陷。
(1)北京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是什么?
(2)从生态意义的角度分析圆明园防渗工程的得失。
(3)圆明园当初属于湿地。有人认为如今早已不是湿地了,请你由此分析我国湿地减少的原因。
15.湿地作为与森林、海洋并称的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据此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湖泊是重要的湿地形式,除了补给河流、调蓄洪水之外还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下列选项中与表中所示现象发生无关的是 ( )
总面积/km2
面积大于1 km2的湖泊数/个
20世纪50年代
83 400
2 848
20世纪80年代
70 988
2 305
减少数量
12 412
543
A.大规模围湖造田,使水面日益萎缩
B.过度引水灌溉,导致湖泊补给不足
C.环境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也是导致湿地萎缩的重要原因
D.人口增长,用地规模扩大
(2)关于洞庭湖湿地的利用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退田还湖后的耕地可改造为鱼塘,发展水产养殖
B.大力开垦耕地,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
C.在洪水期间可放水分洪
D.大力植树造林,发展人工林
(3)图中P地以种植业为主,且建立了许多大规模机械化农场,此举的不良后果有哪些?
(4)目前,P地已停止开垦荒地,具体有哪些措施可恢复该地环境?
答案
1.C 2.A 3.B 4.D 5.D 6.B 7.A 8.A
9.(1)水位下降。原因:引水灌溉;河流的截流改向;降水减少,入淀水量减少。
(2)逐渐恢复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
10.B 11.C 12.D 13.A
14.(1)自然因素:华北平原降水较少,气候干旱,蒸发量大。人为因素:农业灌溉用水量大,加之首都经济发达,工业生产用水量大,人口密集,生活用水量大,水污染严重。
(2)防渗工程虽满足了圆明园“水”的存在,也可以由此带来旅游方面的经济效益。但是,圆明园防渗工程破坏了这里原始的生态环境,破坏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而且防渗膜对水域环境、湿地土壤还带来了塑料污染。
(3)自然因素:降水少,气候干旱,蒸发量大。人为因素:土壤侵蚀,导致入河泥沙量大增;环境污染,造成入河营养物增加,使湖沼内藻类与水草丛生,人为加速营养化过程;围湖、围海造田,使湖沼和海滨滩涂面积剧减,乃至消失;大量引水灌溉和河流的截流改向,使水量减少。
15.(1)C (2)A
(3)①气候变干,土地盐渍化面积扩大;②河川径流减少;③地下水位下降;④动植物资源减少。
(4)①退耕还沼泽;②建立湿地保护区;③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退化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