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
训练1 东、中、西差异
[基础过关]
我国沿海与内地的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差异,依照各省、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可把全国大致分成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东部经济地带和东部季风区的范围是基本吻合的
B.西部经济地带位于内陆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均属于沿边省区
C.重庆直辖市属东部经济地带
D.中、西部经济地带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
2.下列省区中与所属经济地带对应一致的是 ( )
A.吉林、辽宁、浙江——东部地带
B.内蒙古、陕西、西藏——西部地带
C.江西、福建、上海——东部地带
D.安徽、湖南、山西——中部地带
3.目前,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产业结构是 ( )
A.东部地带的产业结构相对较优,二、三产业比重较大
B.中部地带的产业结构较优,一、二、三产业比例均衡
C.西部地带的产业结构最优,一、二、三产业均在27%~41%之间
D.中、西部地带的第二产业比重大,生产力水平较低
4.读2010年我国东部与中、西部文化产业的统计数据,图中数据表明,中西部与东部在营业收入上差异最大,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这一差异的是 ( )
A.中、西部地广人稀,文化产业的分布不均衡,导致消费不便
B.中、西部的人口少,且人均文化水平较低,观念落后,文化产业的消费较少
C.中、西部地区由于少数民族多,所以与东部的消费观念有一定的不同
D.中、西部拥有文化产业的数量虽较多,但并没有针对中、西部人口的消费
5.下列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格局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沿海、沿江和沿铁路干线形成了主要经济带
B.中心城市在区域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
C.区域社会经济呈现出均衡增长的发展特点
D.经济发展核心区域不断增多
6.我国开发开放战略的形成顺序是 ( )
A.沿海——沿江——沿边——沿陇海—兰新线
B.沿江——沿海——沿陇海—兰新线——沿边
C.沿海——沿江——沿陇海—兰新线——沿边
D.沿海——沿边——沿江——沿陇海—兰新线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的开放地区和开放城市主要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布。
(2)A开放地区大量出口农产品,简述该地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3)从社会经济方面,简要分析甲、乙、丙三城市对外开放区位优势的主要差异。
[能力提升]
下图中甲、乙、丙是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中的省级行政区,图中分别反映了这三个省级行政区的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率。读下图,回答8~10题。
8.有关甲、乙、丙三个省级行政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乙、丙分别位于我国的东、中、西部经济地带
B.甲、乙、丙分别位于我国的西、中、东部经济地带
C.三个省级行政区中,经济最发达的是甲
D.三个省级行政区中,经济最发达的是乙
9.就乙省区而言,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 ( )
①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②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③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④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0.乙省区所在的经济地带,其特点有 ( )
①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 ②我国粮、棉、油、糖的重要产区
③我国的海洋水产区都分布在这个地带 ④经济国际化程度最高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区位指数是综合了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交通、能源、劳动力、经济、科技、政府管理等多项自然、社会指标的量化参数。读“我国区位指数分布示意图”,完成11~13题。
11.关于图中区位指数的正确说法是 ( )
A.我国区位指数由南向北递减
B.我国东部沿海省份区位指数较高的主要原因是资源丰富
C.乙地区区位指数小于10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恶劣
D.丙地区区位指数较低的主要原因是交通落后
12.区位指数为10~20的省级行政区有 ( )
A.山西、陕西、宁夏 B.甘肃、宁夏、重庆
C.陕西、宁夏、重庆 D.山西、宁夏、河南
13.东部经济带与中、西部经济带相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东部较中、西部具有资源优势
B.中、西部较东部具有区位优势
C.东部较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高
D.中、西部较东部发展速度快
14.图甲和图乙是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有关资料。读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A、B、C分别代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济地带,图乙中与此对应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能反映经济国际化程度的指标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从图乙可知,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________,工业化程度最低的是________。
(4)两图反映了我国三大经济地带__________________的不平衡。
15.城镇化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果。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受到区域发展基础条件、产业发展和体制背景等多方面的影响。读2000年与2005年大陆沿海省区城镇化水平及变动幅度,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2000~2005年,我国大陆沿海省区(市)的城镇化发展的特点。
(2)图中珠三角和辽中南地区的城市化推进动力有何不同?试从工业结构差异入手,分析说明广东省和辽宁省的城镇化的差异。
(3)简要分析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先天竞争力排名第一的原因。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相比,目前制约环渤海城市群发展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
答案
1.D 2.D 3.A 4.B 5.C 6.C
7.(1)海岸 江河 铁路干线 边境
(2)热量丰富、降水充足,雨热同期;地势较为低平,土壤肥沃;河川径流丰富(水源充足);濒临海洋。
(3)(甲城市)哈尔滨:陆上对外交通便捷,靠近能源基地,工业基础好。
(乙城市)广州:海运便利,经济技术实力雄厚,思想观念开放,著名侨乡,毗邻港澳。
(丙城市)拉萨:旅游资源独特,民族政策优惠,交通条件显著改善。
8.B 9.C 10.A 11.C 12.A 13.C
14.(1)西部 中部 东部 ② ③ ① (2)出口额 外商直接投资额 (3)① ② (4)经济发展水平
15.(1)城镇化水平较高;各省(区、市)城镇化水平差异很大;城镇化发展速度不均衡。
(2)珠三角城市化主要是通过对外开放,在外资企业推动下发展推进的;辽中南地区主要是随着资源的开发,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发展而推进的。
辽宁省的重工业比重大,产业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小城镇发展慢;广东省的轻工业比重大,工业化发展速度快,小城镇发展迅速。
(3)位于南北沿海航线的中点,长江入海口,水运便利;平原面积广,腹地宽广;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 水资源不足
训练2 南方与北方 西部大开发
[基础过关]
下图为“沿106.5°E我国局部地形剖面图”,分析完成1~3题。
1.关于③地形区的地貌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
A.冰川广布,雪山连绵
B.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
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D.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2.秦岭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其地理意义表现在 ( )
A.为农耕区和畜牧区的分界线
B.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的分界线
C.为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区
D.是长江水系与淮河水系的分界线
3.有关①地形区农业发展条件及面临的问题,叙述正确的是 ( )
A.河网密布,灌溉水源充足
B.地势平坦,草原辽阔
C.水土流失严重,陡坡应退耕还林还草
D.土壤盐碱化严重,多中、低产田
4.我国西部地区的地理差异主要有 ( )
①甘、新多戈壁沙漠,藏多湖泊 ②陕、甘、宁地势低平,云、贵、川地形崎岖 ③新疆的河流皆为内流河,西藏的河流皆为外流河 ④青、藏高寒,甘肃干旱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986年,中国邮政发行“中国民居”特种邮票一套,邮票上的这些民居建筑除了反映各地风俗外,还反映了当地地理环境的重要特征。读图完成5~6题。
5.关于图中邮票上的民居判断正确的是 ( )
A.①内蒙古民居 ②陕北民居 ③云南民居
B.①云南民居 ②陕北民居 ③内蒙古民居
C.①陕北民居 ②云南民居 ③内蒙古民居
D.①陕北民居 ②内蒙古民居 ③云南民居
6.三地民居的特点反映了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下面关于三地民居与其所在地区气候特点对应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①—温差较大,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B.②—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C.③—终年高温多雨
D.②—湿热的气候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很多重大事件。其中,1999年我国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回答7~8题。
7.下列省份中属于西部大开发省份,而不属于西部经济地带的是 ( )
A.新、青 B.川、滇
C.内蒙古、桂 D.鲁、陕
8.我国在西部开发的过程中注意了很多问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①注意改善生态环境 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③借助沿边贸易优势,成为我国对外贸易、国际金融基地 ④大力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⑤利用草场的资源优势,加强牧区建设,发展畜牧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④⑤
9.宁夏传统民居多坐北朝南,墙体较厚,一般不设北窗,南面窗户较大,屋顶坡度较小。分析宁夏传统民居建筑特色形成的地理原因。
[能力提升]
读图,回答10~12题。
10.图中A、B所在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分别是 ( )
A.小麦、水稻 B.小麦、谷子
C.玉米、水稻 D.水稻、小麦
11.影响A、B两地粮食作物有所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
A.土壤条件不同 B.海拔高度不同
C.水热条件不同 D.耕作制度不同
12.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要求根据各地区的区域特征,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推进重点地带开发。以下各地区与其特色农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是 ( )
A.湟水谷地——水稻、甘蔗、甜菜、玉米
B.北疆地区——苹果园、奶业、茶叶
C.渭河平原——棉花、制糖、番茄、葡萄酒业
D.云贵地区——烤烟、花卉、药用植物
13.甲、乙两图是我国两个沿边区域局部简图,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1)说出甲图中M地形区突出的气候特征,并分析其成因。
(2)乙图中A、B两条河流之间为我国一条重要山脉,在图中用粗线条画出该山脉的走向。和我国南方大米相比,该山脉以东地区大米品质优良,试从气侯角度分析其原因。
(3)从流量及季节变化方面对比说明甲、乙两图所示区域河流的水文特征。
(4)简述甲图中R地区以传统生产方式增加水稻种植面积的不利影响。
(5)据所学地理知识,简析甲、乙所代表的两个沿边区域经济发展的共同区位优势。
14.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发展的进程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和方向也存在差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湖南省、广东省简图
材料二 广东、湖南两省的区域综合发展指标
地区
年度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三次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
三次产业就业比重(%)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广东
1980
249
33.2
41.1
25.7
70.6
17.2
12.2
480
2005
21 701
6.3
49.5
44.2
32.0
39.7
28.3
23 603
湖南
1980
192
42.3
40.2
17.5
77.0
14.1
8.9
365
2005
6 473
19.4
40.2
40.4
48.6
21.5
29.9
9 616
数据中国统计年鉴(1980~2006年)
材料三 广东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制造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装备、汽车、石化等重化工业。
(1)比较湖南、广东两省地势特征的显著差异;说出两省地域联系的地形屏障。
(2)图中乙地区传统的“桑基鱼塘”已逐渐变成“杂基鱼塘”(基面改种蔬菜、花卉、水果等),而近年来“杂基鱼塘”也在不断减少。试分别说出引起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
(3)依据材料二,比较广东、湖南两省区域发展差异的具体表现。
(4)根据材料分析湖南、广东两省在重化工业发展过程中,如何扬长避短、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答案
1.B 2.B 3.C 4.A 5.C 6.D 7.C 8.D
9.宁夏地处西北内陆,降水少,所以屋顶坡度较小;冬季严寒且漫长,冬春干旱多风沙,盛行偏北风,故不设北窗,墙体较厚以防风、保暖;南面窗户较大,以便采光和冬天接受更多的阳光,提高屋内温度。
10.A 11.C 12.D
13.(1)干旱。深居内陆,距海遥远,不受夏季风影响;盆地,周围高山环绕,地形封闭。
(2)画图略(A、B两流域的分水岭,东北—西南走向)。
农作物生长期长;夏季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冬季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施用农药。
(3)甲区域河流比乙区域河流流量小,流量季节变化大,甲区域河流汛期在夏季,乙区域河流有春汛和夏汛两个汛期。
(4)下游断流;土地荒漠化扩大;绿洲萎缩。
(5)土地资源丰富;能源资源(石油和煤炭)丰富;边境线长,对外联系方便,利于发展边贸(具有对外开放的区位优势);具有全国意义的商品农业基地(乙区域有商品粮基地,甲区域有商品棉基地)。
14.(1)湖南省总体上南高北低、广东省总体上北高南低;山地(南岭山脉)横亘。
(2)市场需求的变化,“桑基鱼塘”已逐渐变成“杂基鱼塘”;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农业用地减少,“杂基鱼塘”也随之减少。
(3)与湖南省相比,广东省经济发展速度快;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工业化程度高;城市化水平高;三次产业结构层次较高(第二、三产业比重大)。
或答:与广东省相比,湖南省经济发展速度慢;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工业化程度低;城市化水平低;三次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第二、三产业比重小)。
(4)湖南有丰富的有色金属、煤炭、水能等资源,可为广东提供重化工业所需的原料和能源;广东为湖南提供资金、技术;湖南可承接广东部分产业的转移;共同培育品牌,共同建立销售网络,开拓国内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