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二十四节 民国时期的经济与文化 一轮复习课件(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十三、二十四节 民国时期的经济与文化 一轮复习课件(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13 16:50: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民国时期的经济和交通
中共在各时期的土地政策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概况
近代货币制度的改革历程
一、农业
——中共政权的土地政策
农村革命根据地
敌后抗日根据地
解放区
(1927-1937)
(1937-1945)
(1945-1949)
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
减租减息,开展大生产运动
土地改革,《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
1950年夏,《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纲上 P157)
农民私有
不改变地主私有制
农民私有
农民私有
1953年后,三大改造,土地所有权归国家和集体所有。
1978年后,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所有权仍归国家和集体所有。
公有
二、工业
1.民族工业
(1)民国初年(1912-1919)
纲上 P115




原因:①②③④
领域:轻工业
代表:荣氏兄弟、范旭东
影响:工人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2)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
纲上 P127
(3)全面抗战时期(1937-1945)
为保存经济实力,东部沿海工业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并加紧生产,支持抗战。
(4)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使民族资产阶级受到排挤和打击
2. 官僚资本
四大银行背后的“家族”
三、商业 ——货币制度的演变
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延续清朝以银元为法定货币
法币改革,禁止银元流通,白银收为国有
国民政府又发行银圆券,仍失败
国统区发行金圆券
河北石家庄,成立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发行人民币
1935前
1948.9
背景:法币急剧贬值,最终彻底崩溃
1935
1949.7
1948.12
①明确人民币的法定货币地位;
②人民币发行原则的确定;
(经济发行、计划发行、集中统一)
③先后发行五套人民币,形成纸币与金属币、普通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等多品种、多系列的货币体系;
④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
……
第一套至第五套人民币1元纸币图案。
新中国采取的维护人民币地位的措施:
(2021·山东淄博高三4月阶段性诊断考试·7)图2为上海三兴烟草公司刊登在1926年10月10日《申报》上的一则“孙文牌香烟”广告。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图2
A.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 B.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
C.新的营销方式开始采用 D.国民革命运动影响巨大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文化融合、传承和保护
第2课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P8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P77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P83
《选必三》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P113
第21课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P120
《纲要上》
一、文化融合
1.社会生活
2.女权运动
南京临时政府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
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人们认识到过去的陈规陋习不符合时代潮流,应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文化
中山装兼具中西服装的特点,穿着方便,同时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纷纷兴办了女子学校,让女子受教育,培养妇女参政意识。当时社会处于转型期,女子接受形式教育仍存在很大异议。
“五千年来女权之曙光”
选三 P10
(纲上 P116)
3. 新文化运动
“器物”
“制度”
“思想”
根源
对辛亥革命败因的反思:共和制度之所以不能真正得到巩固,根源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
时间 开始标志 指导思想 代表 人物 主要阵地
《青年杂志》的创办
1915
民主科学
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
蔡元培 钱玄同
刘半农
《新青年》
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
(1)前期
核心主张
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
反对旧伦理、旧政治、旧艺术、旧宗教、旧文学;
礼教、礼法、贞节、国粹
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2)后期:马克思主义传播
纲上 P121
中心:北京与上海
历程:
俄国十月革命后得到广泛传播
五四运动后大大促进了传播
方式:
撰写文章: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组织团体:李大钊——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陈独秀——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翻译著作:李达、李汉俊、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
5. 工人教育
中国国家图书馆新馆外景、内景
1909年9月9日清政府批准兴建京师图书馆
1916年,国家图书馆职能开始体现
新中国成立后,改名北京图书馆
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
二、文化传承与保护
1.图书馆
选三 P80
2. 博物馆
国立历史博物馆
1912年,教育部在北京国子监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26年,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
(后因藏品渐多,迁移到端门至午门一带,紫禁城外)
国立中央博物院
1933年,蔡元培等倡议,在南京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由于战争的影响,到1948年4月第一期工程及附属工程才竣工。
故宫博物院
1925年10月10日,成立故宫博物院,保护清朝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珍品
故宫博物院(1925年)
国立历史博物馆(1926年)
选三 P81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立历史博物馆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国立中央博物院正式改为“国立南京博物院”。
②通过国家调拨、向社会征集以及接受私人捐赠等方式,故宫博物院在旧藏珍宝的基础上,极大地丰富了文物藏品,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国立历史博物馆
国立中央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
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
国立南京博物院
国家博物馆
南京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
国家调拨、社会征集等
新中国成立后
知识延伸: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9年7月建成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馆藏特色文物为武器、军服、证章和军事题材艺术品等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
1959年9月,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建成,2003年2月,在两馆基础上组建国家博物馆,是世界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
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以及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专业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共同展现了中华文化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煌。
3.近现代中国对文物古迹的保护
清政府颁布
《保存古物推广办法》
1982
1961
1949
1930
1906
南京国民政府设立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公布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文物保护法律《古物保存法》。
建立起专业化的文物保护体系,并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文物普查。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共180处。到2019年,已公布8批,总数为5058处。
通过并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还建立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
选三 P84
(2022年·山东卷)17.(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李超的“新生”
李超,广西梧州人、先求学于梧州、广州等地,后就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李超的家庭不支持她求学,因而她生活困难,患肺炎后,无钱治疗,1919年8月病亡。李超死后,其家庭置之不理,指责她“至死不悔,死有余辜”。11月,北京教育界召开追悼大会,有1000多人参加,胡适、陈独秀、梁漱溟等现场作了演说。1920年,杭州女子师范在省女师操场举行了李超追悼会,“各界人士莅会者不下万人,挽歌诗联四五百轴”。
●李超的一生,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我们研究他的一生,至少可以引起这些问题:一、家长族长的专制。……二、女子教育问题。……三、女子承袭财产的权利。……四、有女不为有后的问题。……
——胡适《李超传》(《晨报》1919年12月1日、3日)
●涵养与发挥情感是积极的道路。北京的妇女不来吊一吊李女士,却华装丽服坐汽车去满街跑,许多妇女并不要求妇女解放,这都是麻木。麻木就是处于情感的反面。他自己既不要求,你便怎样指点问题,乃至把解决问题的道路都告诉他,他只是不理会!
——梁漱溟《李超女士追悼会之演说词》(《晨报》1919年12月22日)
●对于李超女士底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制度上两大缺点:一是男系制,一是遗产制。……李女士之死,我们可以说:不是个人问题,是社会问题,是社会底重大问题。
——(陈)独秀《男系制与遗产制》(《新青年》1920年1月1日)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概括说明李超之死为何会引发广泛的社会关注,并谈谈“李超们”新生的出路在哪里。(13分)
(一)社会关注的原因
能从近代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新旧思想冲突激烈的时代背景角度作答
能结合陈独秀等人的社会活动,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事件的推动角度作答
能结合李超与家庭的矛盾,从李超之死与当时社会的关系角度作答
(作答应主要包括三个角度)
(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层次1:作答角度具有一定合理性,说明不够充分,表达不够完整
层次2:作答角度合理,能密切联系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完整、充分,逻辑严密
(二)新生的出路
层次1:能分别概括三人的观点,并进行简要说明;
层次2:能结合三人的观点,从个人解放、社会改良、制度变革的关系角度进行较为充分的阐述;
层次3:在对三人观点的论述中,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并结合史实,阐明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进行彻底的革命是“李超们”获得新生的根本途径。
2022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
李丰友老师的参考答案
原因:
1.李超求学过程及其死后其家族对其冷漠的态度;
2.李超事件反映了长期男尊女卑腐朽观念,忽视了女性的基本权利;
3.西方文化传播和女权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4.五四新文化运动极大冲击了封建纲常伦理观念,极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5.随着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女性经济、社会地位得以提高。
出路:
1.进一步解放思想,大力宣传男女平等观念;
2.通过立法等方式保证女性在教育、就业、财政继承、家庭生活中的平等地位;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变养儿防老落后观念。
高考,是对你的再教育!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