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巧取课魂 合理建构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说课
——叶小兵
(新的课程方案)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第4页
一节好的历史课,应当有故事(细节)的渲
染,有学习方法的渗透,有灵魂的烛照。简言
之,是应当有趣、有法与有味。
——省历史特级教师 戴加平
以历史学科大概念为课魂,对一课内容,甚至一单元几单元内容进行合理建构。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说课目录
1.课标分析
2.教材分析
3.学情分析
4.学术动态
5.教学目标
6.教法学法
7.教学过程
1
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要求: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1.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代表性的文化遗存时间、分布特点、文明表现及文明阶段;
文明内涵、文明标准
旧石器时代:文明蒙昧
新石器时代:文明曙光
夏朝:文明起源
商西周:早期文明的兴盛
(1)了解新课标对本课知识点的要求,分析这些知识点间的联系
2.认识文化遗存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文明的标准、夏-中华文明的起源)
3.掌握中国早期国家的文明表现和特征。(夏商西周)
1.生产力-私有制-阶级-国家-文明诞生(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要求: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2.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的时间及分布特点(时空观念)
3.解读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史料实证)
4.理解早期国家的特征(历史解释)
5.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感受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及深厚的底蕴(家国情怀)
(2)了解新课标可能涉及的核心素养
2
教材分析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是部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是整个高中教学的第1课内容,是初中历史到高中历史的过渡,从目录中我们可以看到,高中教材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拓展与深化,所以上本课时要特别注重知识的体系化和结构化。
(1)分析教材地位及可能存在的难点
上本课内容存在几个难点
1.本课内容中上到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下到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时间跨度非常大,如果找不到好的主线,本课上起来就会像一盘散沙;
2.夏朝以前几乎没有文献记载,只有零星的考古遗址、出土文物和传说,如何让学生感受这段历史的真实性、连续性非常关键;
3.本课中存在争议性的概念较多,例如:文明内涵、文明起源的标志、文明起源的时间、文明起源的空间、国家形成的标志、夏朝是否真实存在、夏商周是否是奴隶社会等等,如何处理需要教师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然后进行取舍;
4.本课的知识点非常多,如何取舍,突出重点难点是对教师的一个考验。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学习聚焦: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
(2)比对相同内容在不同册书中的表述(上、下册文明标准表述)
(3)了解单元间的联系
中国古代史的主线由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变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春秋战国——大一统的前夜
文明起源——大一统的文明基础
(4)了解单元内课与课之间的关系
(5)了解本课内各小节之间的关系(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3
学情分析
2
1
本课内容年代久远,内容庞杂,复杂概念多,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但同时本课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是学生进入高中的第一课,学生基本是带着初中以知识为主的思维来上本课,所以本课要在落实知识的基础上,教授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4
学术动态
1.何成刚:《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丛书:中国古代史》,复旦大学出版社
2.佟洵、王松云:《国家宝藏:100件文物讲述中华文明》,四川人民出版
3.袁行霈:《中华文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4.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5.卜宪群:《中国通史》,华夏出版社
5.视频:《如果国宝会说话》第十九集大克鼎
文明的内涵、文明起源的标志、文明起源的时间、文明起源的空间、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国家形成的标志、夏朝存疑论、二重证据法……
学术动态(教材、权威、综述)
5
教学目标
B
通过时间轴、历史地图和时间表,让学生理解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时间、空间和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C
通过对文物、遗址复原图及相关史料的解读,让学生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中华文明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着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A
利用史料和示意图,让学生理解文明的内涵和文明的标志,着重培养学生的 “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素养。
D
利用时间轴、文物、遗址复原图、历史地图等,让学生感受中华文明的悠久、丰富,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着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重点:了解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文明表现及分布特点;理解夏朝是中华文明的起源。
难点:掌握中国早期国家的文明表现和特征。
课魂:
6
教法学法
1.采用“史料解读”的方法,理解文明的内涵和标志,理解各时期的文明表现和程度。
2.利用“时间轴”,让学生理解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时间、空间和过程,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采用“地图分析法”,让学生理解中国早期文化遗存的分布特点。
4.采用“情境创设”法,利用各时期的代表文物和文物视频,让学生深入当时情境,更好的理解当时的文明表现。
7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设计意图:首先,大克鼎是中华文明的典型代表。其次,大克鼎在《国家宝藏》中出现过,而且易烊千玺是它的守护人,易烊千玺是现在的高中生最喜欢的明星之一,以它导入,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兴趣。最后,通过对大克鼎用途的描述,学生能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从而更好的进入到历史的情境当中。
框架设计
走近文物,走进中华文明
设计意图:用各时期代表文物为载体,通过解读文物的背景及内涵了解不同时期文明的特征,让抽象的文明具体化、形象化。同时辅之以时间轴,增强时空观念。
距今约170万年
距今约1万年
约公元前2070年
约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1年
仰韶、大汶口、河姆渡
龙山、红山、良渚
突破重点1
了解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文明表现及分布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图示法让了解文明的标志,并理解这些标志产生的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素养。
设计意图:用考古文物和相关史料来揭示石器时代的文明表现和文明阶段,让抽象的文明具体化,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用时间轴对文物进行定位,让时间更形象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地图信息和书本信息把文化遗址填入对应的位置,增强学生的时空观念。同时,利用地图分析遗址的分布特点,突破传统的中华文明起源一元论,提升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突破重点2
设计意图:采用二重证据法解读夏朝文明的表现,把地下文物与地上文献进行比对分析,从而证明夏朝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从而增强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理解夏朝是中华文明的起源
掌握中国早期国家的文明表现和特征
攻克难点
设计意图:通过解读甲骨文、青铜铭文、其他文献资料和视频,让学生全方位了解商周的文明表现及早期国家的特征,逐步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
总结提升
设计意图:利用学案中的表格对本课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帮助学生形成体系化和结构化的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思考中国赠送“世纪宝鼎”的意图,从而让历史联系现实,同时与文物一脉相承,利用时间轴再次梳理一下本课主要知识,同时把具体的文物抽象化,通过代表文物的变化让学生感受中华文明的演进历程,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从而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提升家国情怀素养。
多谢诸位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