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3-10-14 08:43:11

文档简介

第四节 区域经济联系
训练1 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资源跨区域调配
[基础过关]
下左图是东、西部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图,右图是西气东输的区域协调效应图,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政府协调了东、西部发展的原因,叙述错误的是 (  )
A.西部输出了资源,但是得到了资金,有利于经济的再发展
B.东部输出了资金,但是得到了资源,有利于解决资源短缺问题
C.通过东、西部资金与资源的相互流动,加强了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D.通过西气东输国家增加了东、西部的税收,有利于投资其他行业
2.东、西部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图说明 (  )
A.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耗能量就越大
B.经济发展水平越低,耗能量就越小
C.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能耗有很大影响
D.单位国民生产总值能耗的高低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
“川气东送”工程是继西气东输之后我国兴建的又一条能源大动脉,西起四川达州市,途经六省两市,干线长度1 700千米。“川气东送”可被列为继三峡工程、西气东输、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之后的第五大工程。到2010年,中石化每年将往上海输送19亿立方米天然气。据下图回答3~4题。
3.与轮南至上海的西气东输管道干线相比,普光至上海的川气东送方案具有的优点是(  )
①沿线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 ②途经我国水能最丰富的三峡地区,供气更方便
③经过的高原、山地少,工程量小 ④供气来源更多,供气更稳定 ⑤运输线路短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4.下列关于川气东送方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有助于改善东西部地区能源的供求矛盾,促进东西部的共同发展
B.有助于西南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西南地区经济的发展
C.配合原有的西气东输工程,可从根本上解决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能源短缺问题
D.有助于东部地区改善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
河南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线最长、占地最多、移民征迁任务最重、投资最大、计划用水量最大的省份。读“河南省地图”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线路示意图”,回答5~6题。
5.影响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走向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地形 B.水源 C.交通 D.城市
6.关于南水北调工程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
A.工程建设加重受水区的环境恶化
B.能缓解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引起的盐碱化问题
C.利于解除海河流域洪涝的威胁
D.将促进北方缺水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读“中国电力流向示意图”,回答7~8题。
7.下列关于我国电力流入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都位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B.都是我国能源资源缺乏地区
C.都属于我国能源的跨区域调配
D.都是工业发达、对电能需求量大的地区
8.下列对电力流入地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
①缓解了流入地能源长期紧张的局面 ②有助于改善当地大城市的环境质量 ③调整了流入地能源消费结构 ④解决沿线广大地区人口的就业问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能源是保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物质基础。增加能源生产、提高能源利用水平、加强能源合作已成为各国发展中的重要内容。
材料二 我国能源消费构成表(单位:%)
年份
煤炭
石油、天然气
水能、核能、风能
1980
72.2
23.8
4.0
1990
76.2
18.7
5.1
2000
69.2
24.4
6.4
2010
70.3
21.9
7.8
(1)2011年初,中、俄原油管道正式投入运营,俄罗斯每年向中国输送1 500万吨原油。简述其对中、俄两国的意义。
(2)归纳1980~2010年间我国能源消费构成的特点。
(3)目前我国东北地区除引进常规能源外,也大力发展新能源。说出风能的主要优点,并简述该地区能够大规模发展风能的主要原因。
[能力提升]
美国某州盛产蔬菜和水果,该州通过“北水南调”工程和“水银行”(调剂州内水资源余缺的管理机构)运作,较好地解决了州内水资源供需矛盾。下图为该州“北水南调”工程示意图,下表为该州“水银行”交易统计表。据此回答10~11题。
年份
“水银行”买入
“水银行”卖出
价格(美元/m3)
水量(亿m3)
价格(美元/m3)
水量(亿m3)
1991
0.10
10.12
0.14
8.15
1992
0.04
2.34
0.06
1.97
1993
0
0
1994
0. 04
2.72
0.06
2.09
10.该州实施“北水南调”的地理背景是 (  )
①自北向南地势逐渐升高 ②北部地区湿润多雨 ③农业用地多集中在中部和南部 ④中部和南部聚落较密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1993年该州“水银行”没有运作,是因为当年中南部地区 (  )
A.节水技术改进,用水效率提高
B.产业结构调整,用水量减少
C.水价过高,需水方难以承受
D.降水量增加,水资源充足
12.读“我国‘西电东送’工程路线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西电东送”工程的目标市场主要是我国东部沿海三大工业基地,据图写出它们的名称分别是________工业基地、________工业基地、________工业基地。
(2)据图分析,“西电东送”工程三条路线的电力构成有何差异?
(3)“西电东送”工程的实施对东部地区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答案
1.D 2.C 3.B 4.C 5.A 6.D 7.D 8.A
9.(1)对俄罗斯:开辟了原油出口的稳定市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中国:具有了稳定的石油供应,缓解了石油供应紧张的状况;加强了中、俄经济合作,促进了两国经济发展。
(2)以煤炭为主(或煤炭比重大;或煤炭一直占70%左右);石油、天然气比重波动较大;水能、核能、风能所占比重逐渐上升。
(3)清洁无污染;可再生。离亚洲高压近,风力大;地势平坦开阔。
10.B 11.D
12.(1)京津唐 沪宁杭 珠江三角洲
(2)北线由火电和水电两种构成(以火电为主);中线由水电构成;南线由火电和水电两种构成(以水电为主)。
(3)缓解能源紧张;促进经济发展;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质量
训练2 产业转移
[基础过关]
广东东莞本地人口约150万,外来人口约200万。现在东莞约有3 000多家电脑外围设备生产企业,已有“北中关村,南东莞”之说。阅读上述材料,结合下图,完成1~2题。
1.外商在东莞大量投资电脑生产企业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东莞临近香港,海洋运输便利
B.东莞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C.东莞经济发达,电脑消费市场广阔
D.东莞环境优美,科技水平高
2.关于珠江三角洲工业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资源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
B.原料指向型→劳动力指向型→技术指向型转变
C.轻度污染工业→中度污染工业→重度污染工业转变
D.工业分散→工业集聚→工业分散转变
读“日本产业向外转移比例变化图”,回答3~4题。
3.1951~1994年间,日本产业向外转移增加最多的地区是 (  )
A.亚洲 B.北美
C.欧洲 D.非洲
4.日本把产业转移到该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  )
①接近原料地 ②劳动力廉价 ③科技发达 ④市场广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读“深圳和长沙两地某单位产品成本构成和市场价格表”(单位:元),完成5~6题。
生产成本
市场平均价格
技术
原料
劳动力
其他
深圳
1990年
1
5
8
4
28
2010年
1.2
6
18
6
32
长沙
1990年
1
5
6
2
28
2010年
1.2
6
10
3
32
5.生产该产品的工厂属于 (  )
A.技术指向型企业 B.劳动力指向型企业
C.原料指向型企业 D.市场指向型企业
6.该类工业由沿海向内地转移的主要目的是 (  )
A.接近原料产地,降低生产成本
B.接近消费市场,降低交易费用
C.接近廉价劳动力丰富的地方,降低生产成本
D.接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校,获得技术支持
读“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示意图”,回答7~8题。
7.珠三角向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转移产业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是 (  )
A.劳动力需求量大 B.生产规模大
C.技术含量高 D.环境污染较轻
8.“腾笼换鸟”对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产生的有利影响有 (  )
①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市场繁荣 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环境质量提高 ③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④土地利用多样化,耕地面积扩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工业结构的调整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第一次调整阶段日本主导产业为__________,其重点部门是__________、________。其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二次调整阶段,日本集中力量发展了__________等主导工业。其发展的国外有利形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第三次调整阶段,日本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受到严重冲击的原因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在此种情况下,日本大力发展__________产业和__________产业。
[能力提升]
读下图,完成10~11题。
10.若甲乙分别是珠江三角洲与粤西地区,MN代表的产业要素在区域间流向合理的是(  )
A.M为资金和技术,N为农副产品和劳动力
B.M为零部件,N为信息
C. M为资金,N为技术
D.M为能源,N为资金
11.若M为钢铁厂,关于其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促进甲地劳动力向第一产业转移
B.增加甲地的就业机会
C.加快乙地工业化进程
D.带动乙地资金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
下图为“某产业区域转移方向示意图”,读图回答12~14题。
12.该产业可能是 (  )
A.碳酸饮料 B.计算机软件开发
C.电子装配 D.汽车制造
13.承接该产业转移的地区往往 (  )
①科技发达 ②劳动力丰富 ③工业基础好 ④市场广阔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4.下列有关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促进了东莞的产业升级
B.第一次调整增加了新竹的就业机会
C.加剧了图示区域的产业竞争
D.降低了硅谷的失业率
15.图甲为广东省佛山市产业分布示意图,图乙为佛山市顺德区家具生产专业镇联系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佛山市工、农业空间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革开放初期,港商在佛山市投资建厂,主要考虑的区位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顺德区家具业高度集聚,并且形成了分工明确的专业镇,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近年来,佛山市工业出现向外地转移的趋势,其对佛山市的有利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国际产业转移使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了国际产业分工和合作。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产业典型产品周期一般分为四个阶段,依据图甲判断,信息产业处于____和____期,纺织工业处于____期或____期。(填字母)
注:根据典型产品周期中的不同阶段,可以把产业分为:开发期(A)、增长期(B)、成熟期(C)和衰退期(D)四个发展阶段。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图乙表示________型产业在东亚地区的转移。吸引该产业转移的地区,共同的区位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产业转移对转移国或地区而言,往往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据图丙分析日本产业向国外转移对日本经济产生了哪些不利影响。
(4)读图丁,按产品生产环节的价值链,你认为我国在接受发达国家产业转移过程中应采取怎样的策略?
答案
1.B 2.B 3.A 4.C 5.B 6.C 7.A 8.C
9.(1)轻工业 纺织 食品 战争期间轻工业较重工业损失小;轻工业多为消费工业,应优先发展;轻工业有生产周期短,见效快,恢复容易等特点;美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日本重工业的发展
(2)重化工业 美国对日本给予资金、技术、原料、市场等优惠条件
(3)新技术革命 两次石油危机 信息 高科技
10.A 11.C 12.C 13.D 14.B
15.(1)工业主要分布在东部;农业主要分布在西部
(2)政策支持;劳动力充足;临近香港;交通便利
(3)便于企业间交流与协作;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4)有利于产业升级;改善环境
16.(1)A B C D
(2)劳动密集 具有充足、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3)外国投资减少,失业率上升,市场萎缩等。
(4)加强对产品的设计,研发核心技术,培育著名品牌;加强市场营销,努力进入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