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3-10-14 08:43: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 区域的基本含义
[基础过关]地理必修Ⅲ湘教版同步训练
1.区域通常是指 (  )
A.一定历史时期的组合
B.一定的地域空间
C.完全按自然条件划分的地域
D.完全按人文要素划分的地域
2.我国东部季风区大致可以划分为北方旱地农业区和南方水田农业区,这种划分是(  )
A.根据地形特征划分的
B.根据降水空间分布特点划分的
C.按照自然要素的相似性划分的
D.按照人文要素的差异性划分的
3.区域是汇集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从空间分布形式来看,通常情况下,区域空间结构中表现为岛状的是 (  )
A.农业 B.城市和工业
C.城市群和工业区 D.交通运输线
4.与乡村地域相比,城镇地域的特点是 (  )
A.范围较大
B.以工业生产活动为主
C.对乡村地域有广泛的带动作用
D.是乡村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
5.从经济活动的角度看,区域空间结构的组成不包括 (  )
A.区域核心 B.网络系统
C.外围空间 D.人口状况
6.产业结构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哪几个方面 (  )
①三次产业的结构比重 ②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 ③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④三次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重新分配。回答7~8题。
7.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是 (  )
A.第一产业将逐渐增多
B.第二产业先增后降
C.第三产业将稳步减少
D.第二、三产业将稳步增加
8.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 (  )
A.第一产业比重较大
B.第二产业比重较大
C.第三产业比重较大
D.第一、二、三产业比重相当
9.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问题。
天津近、现代工业集聚地经历了由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处附近?市区海河两岸、铁路沿线?市区边缘?滨海地区、卫星城镇的变化过程。
(1)①~④表示的地理事物中,空间分布形式表现为点状的是________。
(2)从总体上看,区域①和区域②有何区别和联系?
(3)请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描述出天津市空间结构的变化,该变化的原动力是什么?
[能力提升]
读下图,回答10~11题。
10.我国人口味之杂,堪称世界之冠,人们的口味与地理环境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有关图中四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a地的辣文化与当地气候多阴湿寒冷有关
B.b地的醋文化与当地水土中的磷含量多有关
C.c地的辣文化与当地地处盆地,气候湿热有关
D.d地的甜文化与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有关
11.我国的民居风格与当地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有关下图中四地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地门窗很大,坐北朝南 B.b地开凿窑洞,冬暖夏凉
C.c地平顶瓦房,通风排水 D.d地斜顶瓦房,通风排水
下图为我国某省区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其中①代表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②代表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③代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④代表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读图回答12~13题。
12.分析图中各曲线的变化特点,判断该省区最可能是 (  )
A.甘肃省 B.江苏省 C.贵州省 D.海南省
13.该省区的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其主要的原因是 (  )
A.农业生产水平落后,产出少
B.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耕地大大减少
C.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经济不发达
D.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日渐恶化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务院正式批复了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振兴东北办组织编制的《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并确立了东北地区振兴规划的主要目标,《东北振兴规划》的出台意味着东北有望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之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极。
材料二 “东北地区”包括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蒙东地区),面积为145万平方千米、总人口为1.2亿。
材料三 东北地区图
(1)材料二、三所呈现出的区域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从区域的特征入手,分析把内蒙古自治区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和锡林郭勒盟(蒙东地区)与黑、吉、辽三省同划为一个地区的原因。
(3)从区域发展角度简要分析东北地区与“长三角”地区相比存在的主要优势和劣势。
15.探究比较不同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读“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示意图”和“1986年、1996年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结构对比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两经济区经济发达,其工业发展共同的社会经济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地区工业产值占其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1984年以来迅速下降,其中纺织、服装等行业明显转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的主要表现是____________,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