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1张PPT)
基于“立意”的教学设计
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为例
困惑的问题
高考怎么考
上课怎么上
内容多
课时少
《课程标准》要求
进一步精选学科内容,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路径:
主题立意筑课魂;
教学主线需明确;
知识结构要清晰;
史料情景育素养;
问题链条助深化;
细节故事偶讲讲。
路径:
巧定课魂,统领全局;化繁为简,优化结构;问题引领,训练思维;
强干弱枝,聚焦素养;
……
省内专家提出的实施建议
(台州中学 胡囡娟)
(嘉兴教育学院 戴加平)
路径:
以立意统领教学目标
以问题引领深度学习
以细节拓优学习资源
用图表整合教学内容
以逻辑优化教学过程
以情感促进学生发展
(杭师大附中 朱世光)
教学主旨即教学立意,是教师在借鉴史学成果,深入把握相关史实的纵横、前后联系的基础上,结合课程目标所确立的中心或灵魂,是教学设计时的立足点。教学立意的确立要基于特定教学内容,能够统领贯穿全课教学的过程,彰显出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真正解决为什么而教的问题。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对中国古代史来说,辽宋金夏元时期是继三国两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民族活跃的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三个民族融合的高峰期。
这一时期民族的并立与融合进一步奠定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发展使得中国得以继续保持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
单元基本分析
1.单元地位
单元基本分析
2.单元内容
课时 主要内容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辽与西夏,金朝入主中原,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元朝的民族关系
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城市的繁荣,经济重心的南移,社会的变化
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儒学的复兴,文学艺术,科技,少数民族文字
3.课标分析
(1)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2)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要点1
学习要点2
4.单元特征
多元并立与大哉乾元
多元交互与社会渐变
5.新旧教材的比较
人民版教材 统编教材
政治 北宋削弱相权的措施、元朝行省制 加强中央集权、边防压力和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辽夏金元的统治
经济 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经济中心南移;社会的变化
文化 理学、科技、宋词元曲 儒学的复兴、文学艺术、科技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等方面的新变化。
单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教材四目内容内在有严密的逻辑递进关系,北宋建立初期的防弊之政加强了中央集权,但造成地方自主性缺乏、军队战斗力不强,所以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往往以失败告终,使北宋面临严重的边防压力(积弱),而连年的岁币、岁赐及分化事权带来的冗官、募兵制下的冗兵也给北宋王朝带来严重的财政危机,造成冗费(积贫),积贫积弱现象一直伴随大宋王朝,且日益凸显,为改变现状,挽救危机,范仲淹、王安石先后主持变法,虽取得一些成果,但未能挽救北宋衰亡的命运。南宋偏安半壁的局面维持了较长时间。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设计理念:以加强中央集权为重点展开,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就是赵匡胤在即位之后在政治、军事和财政经济诸方面的立法原则:以防弊之政,为立国之法。(即祖宗家法)
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宋大诏令集》
一场争论
祖宗之法不可变。
----熙宁二年(1069年)司马光《上体要疏》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宋史-王安石传》
赵匡胤在即位之后在政治、军事和财政经济诸方面的立法原则:以防弊之政,为立国之法。——邓广铭《宋史二十讲》
《雪夜访普图》
明代画家刘俊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宋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司马光《续资治通鉴》
学习任务一:根据材料分析,宋朝初立年间存在哪些时弊?阅读书本内容分析宋初的统治者是如何改革这一弊政的?结合课本论述,制作宋初防弊之政的逻辑结构示意图。
一、创“家法”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特点:
中央集权、分化事权、崇文抑武
结合上述材料及P53问题探究,分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利弊得失。
二、循“家法”
因 循 保 守
二、循“家法”
边防压力(积弱)
澶渊之盟:
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
宋夏和议:
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和议: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二、循“家法”
财政危机(积贫)
北宋官员人数增长示意图
三、变“家法”
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
改 革 者:范仲淹
支 持 者:宋仁宗
改革目的:整顿官僚机构
改革结果:失败
失败原因: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
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愿陛下顺天下之心,力行此事,庶几法制有立,纲纪再振。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领域 措施 内容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募役法 纳钱代役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取士 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 三、变“家法”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1021~1086)
富国
强兵
熙宁六年(1072年)散发的青苗钱回收13,965,459(贯匹石两),利息钱为2,920,000(贯匹石两)…熙宁九年全国共收免役财赋10,414,553(贯匹石两)……熙宁五年(1071年)军队改革,军队总数较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 裁减了八十万人,相应的,军费也节省下13,000,000贯有余。
——《以富国为目的的王安石变法为何没能使北宋强大?》
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大笔收入,消除了财政赤字。
王安石变法效果如何?
元丰四年、五年 , 宋夏之间两次大战, 宋军中义勇、保甲约占一半, 这两场战争都以宋军败北 、死伤数十万人而告结束……
——吴巨洪《浅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强兵效果并不明显。
材料2 梁启超在《王荆公》一书中,对王安石变法进行全新的评价。他把王安石的变法措施与近代西方国家相关制度进行对比,认为青苗法和市易法近似于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免役法“与今世界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的社会革命”。
材料1 今介甫为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学习任务二:根据以上材料结合变法内容评价王安石变法。对于王安石变法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宋高宗即帝位后退保南方,是为南宋。
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
四、困“家法”
南宋的偏安
公元960年—1127年
公元1127年—1276年
1127年,金灭北宋
1279年,元灭南宋
四、困“家法”
重蹈覆亡
——成也家法,亡也家法
五、叹“家法”
学习任务三:结合本课所学,谈谈你对“家法”的认识。
创家法难,守家法更难;学习祖宗创家法时的精神,敢于针对传统带来的变化不断改革,历史才会不断向前。
第10课 辽宋夏金元的统治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分析:
教材按时序描述辽、夏、金、元政权的兴起和发展过程,时间线索比较清晰,但若按教材编写的顺序进行的教学的则容易割裂各政权之间的相互联系,反而忽视了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特征,且一一罗列显得单一枯燥,因此需要教师找准切入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以助于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设计理念
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张帆《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
这段材料突出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正是这些民族在我国历史上的纵横捭阖,实现了“中华”从“小中国”到“大中国”的华丽转变。所以,我们需要从边疆民族自身的视角和中华民族发展的高度去讲述这段历史,从这四个政权的发展历程及其确立的相关制度来认识它们在历史上的作用。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
——2019.9.27习近平在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讲话
政权并立到国家统一
壹
学习任务一:根据教材并结合初中学过的知识梳理下列表格
政权 辽 西夏 金 元
时间
民族
建立者
都城
主要制度
灭亡于
学习任务二:1.结合这一时期的地图和历史年表,概括这一时期阶段特征。
多民族政权并立到元代国家统一
2.思考:为什么这一时期少数民族政权能与汉族政权并立并最终由少数民族政权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因俗而治 民族融合
贰
材料一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 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 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 得其宜矣!——《辽史·百官志一》
材料二 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 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 ——[宋]余靖《武溪集》 卷17《契丹官仪》
材料反映了辽朝职官设置的特点是什么?你能否从第二段材料的描述中体会到这一特点?
借鉴与交融
材料一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 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 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 得其宜矣! 《辽史·百官志一》
材料二 (西夏)其制度基本模仿北宋,中央机构除汉式官称外,同时有一套本民族称谓的官称。…… 金朝制度基本沿袭唐宋,但却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叫作猛安谋克。 ——《中外历史纲要》
材料三 宋朝史料记载了宋神宗对边疆两大对手辽和西夏的评价。他忧心忡忡地说:“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中外历史纲要》
学习任务三:就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共同主题,谈一谈你的认识。
借鉴与交融
如何理解元朝开启的“大中国”时代?
版图辽阔;统治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统一草原各部落,建立蒙古汗国,被奉上“成吉思汗”的尊号。1260 年,忽必烈即位,兴建大都作为首都。1271 年,定国号为大元,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材料五 元朝以前的中国历史,包括汉、唐在内,本质上属于“小中国”。到了元朝,加上此前辽金等北方民族政权的影响,中国才变成了“大中国”。
——张帆:《元朝开启了“大中国”时代》
如何做到统治有效且稳定?
集权、防范
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思考:元朝是如何实现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以及强化中央集权的?
忽必烈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如何集权?
“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并不是地方政府,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地方”。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回族:来自中亚、西亚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民族长期相处、不断通婚,逐渐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如何防范?
虽然激化社会矛盾,但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发展;加强中央集权。
文明交流 多元一体
叁
文化的相互交流、交融
多元与一体
材料一 金朝迁都燕京,是北京成为王朝都城的开始。后来元朝在金中都东北兴建大都。明朝前期建都北京,比元大都略微南移。明朝中期,又在北京城南面加修外城。这样,今天北京的中心区域形成。 ——《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二 宋人徐梦莘所撰史书《三朝北盟汇编》这样记载了辽朝后期女真人的生活方式:环屋为土床,炽火其下,相与寝食起居其上,谓之炕,以取其暖。
——《中外历史纲要(上)》
曆史
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材料三 人为的文化屏蔽现象在蒙元时期被打破,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现实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四海为家”“天下一家”的观念深入人心,多元一体格局在统一的环境里变为事实。
——乌恩:《蒙元王朝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
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
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习近平
本节课参考课例:
《历史新课程单元教学探微与实践——以大单元破解“辽夏金元的统治”一课的历史玄机》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 张宝奇 李惠军《历史教学》22.7
《“辽夏金元的统治”教学设计》浙江省义乌中学张鹏《历史教学》22.4
《领会主旨.淬炼要义.叙史见人——“辽夏金元的统治”教学设计》上海市敬业中学邵家豪《历史教学》21.2
《构建多元逻辑课堂的高中历史教学尝试——以“辽夏金元的统治”一课为例》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王乐娜《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1.7
1.认识两宋时期在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2.了解元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
课标要求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本课分四个子目,分别从经济和社会两个视角分析了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的变化。从经济的层面看,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很多学者用“经济革命”来形容这一时期的变化,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带来宋元时期经济格局的变化——经济重心南移,这也是这一时期经济的一大特点,而经济的发展又带来了社会的变化。从社会的层面看,主要是社会流动性加强,人身自由的增加、国家控制的松懈。
教材分析
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本书引用很多汉学家、西方学者的观点,从多个角度指出“唐代是中世纪的黄昏,而宋朝是现代的拂晓时辰(站在近代门槛上的朝代)”
近代化的衡量标准:
商业化、市场化、货币化、城市化、工业化、契约化、流动化、平民化、平等化、福利化……文官化、集权化、法治化
(经济变迁、社会转型、政治构建三个方面)
教学立意
宋史学者葛金芳认为,宋代已经出现了这样的“原始工业化”。一个最能体现宋代“原始工业化”的例子是铁的产量。由于煤矿的规模化开采并应用于炼铁,北宋的铁产量表现出飞跃性的发展势头,一些学者因此认为宋代发生了一场“煤铁革命”,而英国要到十六世纪的工业化早期才产生类似的“煤铁革命”。按日本学者吉田光邦的估计,北宋的铁年产量为3.5万—4万吨,美国学者郝若贝则相信有7.5万—15万吨,葛金芳也认为宋代一年用铁约在15万吨上下。而到十八世纪初,整个欧洲(包括俄国的欧洲部分)的铁总产量才有14.5万—18万吨。
导入新课
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本书引用很多汉学家、西方学者的观点,从多个角度指出“唐代是中世纪的黄昏,而宋朝是现代的拂晓时辰。
近代化的衡量标准:
商业化、市场化、货币化、城市化、工业化、契约化、流动化、平民化、平等化、福利化……文官化、集权化、法治化
(经济变迁、社会转型、政治构建三个方面)
宋史学者评估,北宋的粮食商品率约为17%。在江南,每个农户可以养活2.35个五口之家,粮食商品率达40%。换言之,宋代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使得大量粮食得以成为商品粮,流入市场;大批农业人口得以脱离土地束缚,进入城市生活,推动城市化进程。
稻麦复种制的普及
粮食产量的提高
经济作物的种植
冲击传统自然经济结构
中国古代人口史上一个跨时代的标志
学习任务一:结合下列材料和课本内容,思考这一时期农业革命、手工业发展的具体表现?
商业化
城市化
汝窑
定窑
钧窑
官窑
哥窑
景德镇
元朝青花瓷和青花釉里红开光镂花罐
《天工开物》南方挖煤图
采煤业
1078年,北宋生铁年产量已经达到7.5万到15万吨,这一产量是1640年英国本土生铁产量的两倍半至五倍。
——罗伯特·哈特威尔(美国)《北宋中期中国铁与煤工业的革命》
原始工业化
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鸡肋篇》
“宋代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方面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学习任务二:结合下列材料和课本内容,思考这一时期商业革命具体表现?
◎南宋、金、西夏榷场分布示意图
今朝半醉归草市,
指点青帘上酒楼。
——陆游:《杂赋》
外贸税收成为宋元两朝国库的重要财源。丝织品、瓷器等,远销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
◎宋代海上交通路线图
◎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的南宋古船——南海Ⅰ号
从长安和东京布局图和上面的材料中,你可以看出北宋时期市出现了什么新变化?
唐长安城
北宋东京
“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市井最盛” ……市人通宵达旦,往来不绝……小贩“吟叫百端”……夜市至三更才结束,五更又开晓市……。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 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唐会要》卷20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全长5.2米
北宋中晚期以降,各地城市广泛出现的“瓦子”“瓦肆”等商业性文化娱乐场所,其中所表演的说唱、歌舞、杂技、杂剧等百伎艺术,大多来自于民间文艺。
——陈国灿:《转型与调整:宋代都市文明的演变》
北宋交子
南宋会子
蜀人以铁钱重,私为文券,
谓之交子,以便贸易。
宋元
商业
繁荣
表现
市场扩大
贸易增长
城市发展
边境市场(少数民族)
基层市场:市坊制度被打破,早市、夜市繁荣
海外市场繁荣
货币发行量增多,出现纸币
商业税成为重要财源
东京、临安、大都等商业兴盛
城市功能增强
商业革命
市场化
货币化
城市化
结合地图思考:这一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区域特点。
学习任务三:经济重心南移
思考1:指出各个时代的经济重心及其移动趋势。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材料 宋朝经济重心的南移不是个偶然现象,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北人南迁从秦时就已开始,在这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北人南移,不仅增加了江南的劳动力,更重要的是带去了北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加速了南方的开发。……自从十世纪后,由于少数民族的崛起,辽、西夏、金不断南侵,北方屡次遭到践踏,生产受到极大破坏,而宋王朝却实施妥协退让的政策,直到最后,北宋南渡,促使了历史上第五次北方人的大迁徙。它标志着南方经济文化的空前发展,随着政治中心南移,我国经济中心也完成了南移这一过渡。……高宗即位初年,南宋就开始采用“免耕牛税”的办法,来奖励农民归田,同时还进行了军屯、民屯以及水利工程的修建,由于这些措施的实施,南方农业获得了很大发展。
——王松苗:《关于宋朝经济中心的南移》
思考2:根据材料分析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因素。
(1)经济因素:自唐朝晚期以来,大量中原人口南迁,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也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
(2)自然因素:宋代气候条件变化,使南方更适宜农业发展。
(3)政治因素:自唐末以来,北方战乱频繁,而南方相对安定。
(4)统治者重视经济的发展,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文化重心南移
【历史趣闻】两宋时期的全国Ⅰ、Ⅱ、Ⅲ卷
北宋后期,科举考试采取南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大体均衡。明宣德年间,科举考试正式实行南北分卷录取制度:应天及苏、松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归入南卷;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归入北卷;一些文化较落后、士子登第困难的地区归入中卷。每录取百人,南卷取55人,北卷取35人,中卷取10人。
唐 宋 明 清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材料: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思考3:经济重心南移带来的影响。
【南方财赋顺利北运的保障措施】
①重开大运河,裁弯取直,缩短航程。
②开辟长途海运路线。
◎元朝运河、海运路线图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是贵族社会,宋以下是纯粹的平民社会”
——钱穆《理学与艺术》
材料 早期儒家传统中,士的形象往往与“贫”分不开。但到宋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魏晋至隋唐时期的豪门阶层渐次衰落,代之而起的是新兴的布衣阶层,宋人郑樵总结道:“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这种不问家世而取士的姿态,随着科举制度的严密化,无疑会加速社会阶层的流动。相应地,宋代商业经济繁荣,社会中也出现了都市贫民阶层,为应对这一新的社会变化,宋代政府开始有专门针对救济贫弱老者的政策出台。
——张文涛:《宋代救济制度与当代扶贫》
学习任务四:根据材料和课本,可以看出宋代的社会结构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原因有哪些?
平民化
福利化
公平化
材料1:“奴婢贱人,律比畜产”(世袭人身占有) ——《唐律疏议》
材料2:“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3:“仁宗朝,商人、佃农、奴婢均为编户齐民。齐,等也。无有贵贱,谓之齐民。”
——郭尚武《两宋良贱制度的消亡及其影响》
人身束缚较强
契约化
平等化
流动化
经济发展
经济重心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农业:农业生产提高, 商品化、城市化
手工业:工业化,技术领先世界
商业:市场化、货币化、城市化
经济
之变
社会之变
宋:一个站在近代门槛的朝代
——吴钩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正>序》
(宋文化)既是中华文明历史积累的产物,又是宋人全面创新、富有时代特色的文化高峰。
——杨渭生等:《两宋文化史》
两宋:文化高峰、承前启后
聚焦——两宋文化之新变化
教学立意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第12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儒学复兴
科技
文学与艺术
少数民族文字
(科技新高度)
(儒学新发展)
(文字多元一体)
(文艺世俗化)
聚焦——两宋文化之新变化
教材内容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正>序》
(宋文化)既是中华文明历史积累的产物,又是宋人全面创新、富有时代特色的文化高峰。
——杨渭生等:《两宋文化史》
两宋:文化高峰、承前启后
学习任务一: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第8课已学知识和本课第一目第一段,分析为什么北宋需要复兴儒学?
(受佛、道的冲击;汉以来儒学的自我僵化)
2.结合本课第一目第一段,分析北宋儒学复兴运动的目标?
(继承并发展先秦儒学的孔孟之“道”:挖掘儒家经书的思想内涵,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充分发挥儒学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方面的作用。)
突破汉学,探索义理
内圣外王,经世致用
一、新儒学:
唐人在政治上表现的是“事功”,而宋人则要把事功消融于学术里,说成一种“义理”,尊王与明道,遂为他们当时学术之两骨干。
——钱穆《国史大纲》
这一哲学流派中人感觉到儒家的道理浅近简单,不足与佛教、道家之玄妙境界相抗,故都努力吸收佛教、道教的教义最抽象的部分、最玄远深奥的部分,用来对儒家经典(特别是四书)给予新的注释以使儒家的义理愈益玄学化。
——邓广铭:《辽宋夏金史讲义》
3.结合材料回答,为实现目标,两宋儒学是如何进行自我改造的?
(援引佛、道等入儒 )
佛、道、儒合一
儒学哲学化
(北宋)程颢
(北宋)程颐
(南宋)朱熹
(南宋)陆九渊
(明)王守仁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理学集大成者
心学集大成者
宋明理学
什么是“理”?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接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朱子文集》宇宙观:理先于气,“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材料1: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只有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朱子语类》史料探究学习1如何求理?方法论:“格物致知”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朱子语类》须是今日格一物, 明日又格一物, 积习既多, 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二程遗书》史料探究学习2人生观:存天理,灭人欲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天理存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朱熹
怎样认识“理”?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朱熹
“人欲”并非指人的所有欲望,主要
指违反了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欲望。
史料探究学习3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四书章句集注》书影
怎样行“理”?
理论体系
四书五经
编著《四书章句集注》来统率五经,把儒学纳入程朱理学结构
人生观
存理灭欲
政治论
正君心
修身方法格物致知
后世科举考试依据
朱熹
宇宙论
理在气先
天理人性同源
南宋以后官方意识形态
朱熹思想体系
(宋代)几乎所有的官员和富商也住在城市里,因此城市中就聚集了社会的领导阶层,而高雅文化自然因此也大大都市化了,其口味与心态都具有了市民化的特征。
——[美]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元代)一批有创作激情的文人与民间艺人建立了亲密的关系,伤怀感世和人生感触促使他们以写作杂剧为寄托。
——冯天瑜、杨华、任放:《中国文化史》
二、新文艺:
学习任务二:1.阅读教材列表梳理这一时期文学体裁及相应的代表人物、作品。
2.阅读下列材料分析这一时期文艺变化特点及变化原因。
市民化、世俗化
宋元主要科技成就:
1.三大发明的成熟
2.北宋沈括及《梦溪笔谈》
3.元朝郭守敬及《授时历》
理学家们宣扬的“格物致知”精神,促使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认真的考察,以了解其本质,从而在社会上营造了追求科学的理性主义氛围。
——冯天瑜、杨华、任放:《中国文化史》
三、新科技:
新高度
学习任务三:1.阅读教材梳理这一时期科技主要成就,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两宋科技发展的原因。
天文历法是元代中国科技在文明交流中发展最明显的领域。……到元代统一中国后,吸收了这一时期传入的西方历法的长处而使元代中国的天文历法水平领先世界。——华林甫、胡恒:《中华文明地图》
四大发明向外传播时间表
结合下列材料思考这一时期科技呈现什么特点?
外传,影响深远
我们研究宋史,更确切地讲,应是包括辽、宋、夏、金史,亦即十世纪至十三世纪的中国史。研究宋代文化,理所当然地应包括宋与辽、夏、金以及宋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之间的文化融合与交流。
——杨渭生等:《两宋文化史》
四、新文字:
学习任务四:1.阅读教材梳理这一时期少数民族的文化贡献
2.结合书本图片,思考这三种文字有何共同性。
1)辽夏金:模仿汉字创制文字
2)成吉思汗:以畏兀儿文字拼写蒙古语
3)忽必烈以后:希望以八思巴字拼写各民族语言
借鉴、创新
美国著名学者阿诺德.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中说:“10世纪、11世纪、12世纪的后起蛮族,也强烈地为中国文明所吸引。除了自身采纳中国文明,他们还在自己统治的领土上传播了中国文明,而这些领土又从未纳入过中华帝国的版图。因而,中华帝国的收缩由于中国文明的扩张而得到了补偿。”
结合前三课和本课的已学知识,请从政治、军事、经济角度谈一谈如何理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新变化?
1.政治上:两宋“兴文教、抑武事”
宋朝以较开明的文化政策和重视科举来吸引文人、抑制武人,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统一。
2.军事上:
多民族政权并立,互相交战的同时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交融。
3.经济上:
宋元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兴盛,市民阶层崛起等。
思考探究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正>序》
本单元教材解析参考: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解析》历史教学杂志原主编老任 《历史教学》21.12-22.1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