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7张PPT。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返回首页 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倒,运下来。就这样,山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倒,运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倒,运下来。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谁家想( ),谁家( ),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 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倒,运下来。就这样,山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一年年,一代代,山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树木变成了一栋栋大大小小的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烟囱冒出的浓烟,消失在天空中了。 一年年,一代代,山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树木变成了一栋栋大大小小的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烟囱冒出的浓烟消失在天空中了。播放动画返回首页 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返回首页二选一 ◎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出一份“保护绿色家园”的手抄报。 ◎ 以小组为单位,对学校周围环境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写出简单的汇报材料及补救措施,与同学交流。返回《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实录
课文通过一个小村庄的变迁,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教学目标:
1、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
2、理解词语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
3、领悟文本所蕴涵的深刻道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适当开发文本资源。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为什么喜欢听故事?
生:我觉得很好玩!
生:故事能给我们启发。
生:能告诉我们做人的道理。
师:是呀!学故事不能光图热闹,还得明白其中的道理。今天我们学习一个小故事《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板书后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巩固生字
先抽生读大屏幕上出示的生字。
师:真不简单,全都读对了。点出“裸露”“喘气儿”及“冒”字的写法。
再增加难度,从后往前齐读。
师表扬:这么多生字都认识了,了不起!这回再读课文我们就不怕了。
师:课文读几遍了?
生:(陆续地)3遍。4遍。许多遍了!
师:待会儿要展示读给大家听,为了给老师一个惊喜,给同学们一个惊喜,请你放开声音把课文读一遍,看看你有什么收获?
三、新授:
1、归纳课文大意。
师:谁能用简单的话说说这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老师这儿给你们提供了一些提示语,填上去说说看。
生:早先,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后来由于人们砍伐树木,最后,小村庄被洪水冲走了,变得一无所有。
师:师表扬。我们一起说一说,早先,有一个——(师生齐说)
师随之板书:美丽 一无所有
2、抓住重点,深入探究,想像感悟
师:读过课文之后,你的心情如何?
生:很伤心!
生:很遗憾!
生:很可惜!
生:很震惊!
生:深感悲哀!
师:是啊,老师和你们有着一样的感受。那个被洪水吞没的小村庄曾经是多么地美丽,多么地让人向往,多么地让人魂牵梦绕啊!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小村庄的美丽。
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大屏幕出示文字)
师:读过这几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又仿佛闻到了什么呢?
生:我仿佛看到了茂盛的树木。
生:我看到了清澈的小河。
生:我仿佛闻到了芬芳的花香。
生:我多么想生活在这么美丽的地方呀!可惜,小村庄被洪水吞没了!
师:是啊,你们看,多美的小村庄啊!(课件:美丽的村庄图片和文字)
师:谁来读一读?
生: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
师:同学们,小村庄里的树木长得怎样?
生:很高大,很茂盛。
师:颜色呢?
生:非常绿。
师:树木茂盛,颜色翠绿,这就叫——
生:郁郁葱葱。
师:根据你所了解的知识,这郁郁葱葱的树木有那些作用呢?
生:(陆续地)能防止泥土流失。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能美化环境。
师:树木真是宝贝呀!因为有了这些郁郁葱葱的树木,所以那里的河水——
生:清澈见底
师:天空——
生:湛蓝深远
师:空气——
生:清新甜润
师:来到这样的小村庄,你的心情怎样?
生:很愉快!
师:把你轻松愉悦的心情读出来!
生:山上的……
师:来到这美丽的小村庄,你会说什么?
生:太美了!真是人间天堂呀!
师:把你的赞美读出来!
生:山上的……
师:小村庄美,你们读得更美!老师也情不自禁想读一读。(教师范读课文)你们喜欢这美丽的小村庄吗?就让它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吧。山上的树木——
生:(接背课文)
4、教材重组,对比感受。
师:多么令人向往的地方啊!可是好景不长,后来,这个美丽的小村庄不见了,这个人间仙境般的小村庄不见了,它被无情的洪水吞没了。让我们来看看那惨不忍睹的情境吧!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和相关的文字:然而,不知过了多少年,多少天,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儿,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可是小村庄,却被咆哮的洪水不知卷到了何处。)
生自由读。
师:什么叫没喘气儿?
生:就是一直没有停!
师:从课文中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生:(陆续地)雨水奇多的八月。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到第六天黎明,雨才停下来。
师:什么叫“才停下来”?把“才”改成“就”行不行?(屏幕:句式对比训练)
生:不行! “才”说明雨下的时间太长了。
师:是呀!大雨一连下了五天五夜,小河里怎样了?
生:发大水了!
师:水流的速度呢?
生:很快!
师:发出的声音呢?
生:非常大,震耳欲聋!让人毛骨悚然。
师:声音很大,很恐怖,就像什么动物在叫?
生:(陆续地)老虎!狮子!猛兽!
师:洪水的声音很大,就像猛兽在号叫,可以用课文中的哪一个词语来概括?
生:咆哮。
师:读过本段,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
生:觉得很恐怖,很害怕!
师:是呀!当咆哮的洪水到来时,那是多么可怕呀!那悲惨的情景绝不是这只字片言所能详尽的。请大家听一段录音,想象一下,除了画面上显示的,你还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什么?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播放水灾录音)
生:我仿佛看到人们恐惧的神情。
生:我仿佛看到波浪翻滚的洪水怎样一下子把房子卷走。
生:我仿佛看到污浊的洪水上漂浮着的木头,还有人和动物的尸体。
生:我仿佛听到洪水的怒吼和房屋倒塌的声音。
生:我仿佛看到洪水翻着巨浪,把大树连根拔起!
生:我仿佛看到了庄稼被冲毁了,房屋倒塌了!
生:我仿佛看到了许多动物和人在洪水里挣扎,发出凄惨的叫声。……
师:这样的情境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生:太可怕了!
生:太恐怖了!
生:太悲惨了!
师:你们的想象真丰富!读书是自己的事情,每个人的理解感受不同,读出的效果就不一样。请你边读边想,究竟应该怎样读好这一段。
生:(自由练习)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
生:然而……(有些紧张,声音有些颤抖)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洪水这么大,我的心里很害怕。
师:谁的理解和他不一样?
生:然而……(缓慢,低沉)读这句话,你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沉重)
师:为什么这么读?
生:看到这悲惨的情景,我的心里很伤心,很难过。
师:你是个善良的孩子!谁再读?
生:我不但感到伤心,而且觉得很可惜,这么好的一个小村庄,怎么就这样了呢?
师:把你遗憾的心情读出来。
生:然而……
生齐读。
5、分析原因
师:对呀!这么好的小村庄咋就变成这样了呢?小村庄的人也许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也许还没有来得及思考就被洪水卷走了,他们真是死不瞑目!今天,就让我们来帮他们找找原因吧!读书切记在慌忙,涵咏工夫兴味长!原因都在书里呢!请你细读二、三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个问题,找到了就用笔把它划下来。
师:谁找到了?
生: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师:原因是什么?
生:是因为人们乱砍树木。
师:学习语言要学会品味,要像品茶那样,用心慢慢体验,就觉出味儿了。请大家默读本句,看你想强调哪个词,为什么?
生:我想强调两个“谁家”,它写出人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谁家想砍都可以,没有人管。(范读)
师:对呀,谁家想盖房,就(砍树),谁家想造犁,就(砍树),那么,(屏幕出示:谁家想 ,谁家想 ,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生:我想强调一个“拎”字,把人们随便的心态写出来了。(范读)(换成拿、带好不好?)
生:我想强调“一棵一棵”,说明人们砍树不是一棵两棵,而是很多!(范读)
师:我们来学习他们的方法,把这些重点词语重读,体会一下人们当时那种无所顾忌的心情。谁家——
生:(接读课文)
师:还有吗?还从哪儿找到原因了?
生: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上午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师:你想强调哪些词语?
生:我想强调“一年年,一代代”这说明砍树时间很长,每年都砍,树木就越来越少。(示范读)
师:如果换成“一年,一代”好吗?
生:不好,他们不停地在砍树。不是砍了一年。
师:是啊,他们的祖辈在砍,他们的子孙还在砍。
生:我想强调两个“不断”,说明小村庄逐渐发生变化,但人们并没有意识到。(示范读)
师:所以作者在句子后面加了一个——
生:省略号。
师:这个省略号表示什么?
生:人们还在继续砍树。
师:多么贪婪无知的人们啊!一起来读——
师:看来大家已经完全掌握了重音重读的方法。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可以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课文,让我们一起来读。一年年——
生:(齐读本句)
师:随着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其他的东西也开始发生变化,不过作者并没有写出来。让我们结合第一段,说说还有什么发生了变化。
生:河水不再清澈见底,逐渐变得浑浊起来。
生:天空不再湛蓝深远,因为游乐大量灰尘而变得灰蒙蒙的!
生:空气也不再清新甜润,而是有些刺鼻!
师:这一切,人们意识到了吗?
生:没有。
师:多么可悲啊!让我们齐读这一句。
生:一年年……
师:砍伐了树木。人们得到了暂时的幸福生活,因此,他们拥有了一栋栋——
生:房子
师:各式各样的——
生:家具
师:应有尽有的——
生:工具
师:还有大量的——
生:柴烟
师:不对!人们不需要柴烟,需要——
生:柴火
师:(随着板书)大量砍伐树木,过上了不错的日子!你喜欢这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的幸福吗?
生:不喜欢!
师:作者也不喜欢吗。看看课文第四自然段中是怎么写的?
生: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
师:那个词体现了这种不赞同的态度?
生:“还都不错”!“还”显得很勉强。
师:你有一双慧眼,理解得很到位!
6、感悟学习最后一段。
师:短暂的幸福带来的却是不可挽回的灾难!所以直到最后,他们——、
生:一无所有。
师:请齐读最后一段。
生:(课件出示文字,学生齐读)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
师:什么都没有了,他们没有了郁郁葱葱的——
生:树林
师:没有了——
生:清澈见底的小河
师:没有了——
生:湛蓝深远的天空
师:也没有了——
生:清新甜润的空气。
师:没有了——
生:一栋栋房子(师抹去板书。)
师:没有了——
生:各式各样的工具
师:也没有了——
生:应有尽有的家具
师:直到最后一无所有,甚至是最宝贵的生命!
四、拓展
师:但是,人们觉醒了吗?请看一组环保数字。
(学生配乐朗读材料:每年,有1460万公顷的森林被砍伐。 全球每年有600万公顷的土地沦为荒漠。由于不洁净水而导致的疾病每天都会夺去1.4万到3万人的生命。 一半以上的国家严重缺水。科学家们预计,到2020年,随着人口继续增加,用水需求也将增加17%,到那时,全世界每3个人中就有2个人没水喝! 平均每天有140种生物消亡。动物学家们称,在未来的100年中,有15%-20%的生物将绝种。那时,我们也许只能像“欣赏”恐龙那样,在博物馆里观看大熊猫、金丝猴等动物的标本了。如果再这样下去,迟早有一天,这个五彩斑斓、生机盎然的地球将伤痕累累、满目疮痍,人类终将失去生存的家园。)
师:真是触目惊心,令人发指!读到这里,你知道使小村庄消失的罪魁祸首是什么?
生:是那些锋利的斧头。
师:对,“锋利的斧头”!是他们没有环保意识,只贪图眼前的利益,致使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都没有了。想一想,我们学校周围,我们住宅周围,我们生活的城市有没有这样破坏环境的斧头?
(生交流。)
师:老师这儿还搜集到了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件播放)看了这些,可能每个同学有许多的想法和看法要告诉小村庄里的人们,告诉我们身边的人们,告诉全世界还没有觉醒的人们。拿起你们手中的笔,把它写下来吧,写到书上去,也写到你自己的心里去。
学生交流。
生:我想告诉人类,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生: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生:破坏了大自然,终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
师:同学们,这些充满激情的话语,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是我们共同生活的家园。如果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将别无去处。心动不如行动,让我们都来做环保小卫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我们的后代留下一片碧水蓝天。
?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板书设计
一、板书设计: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
( )
美丽 什么都没有了
破坏环境 受到惩罚
(注:括号内由学生自学课文中间部分之后用自己概括归纳的词填写)
二、设计理念:
1、准确性。
板书设计应以准确理解文章的行文思路、教师的教学思路、学生的学习思路为前提,做到用词精练、准确。
这则板书紧扣教材,短小精悍,提纲挈领——按照课文的叙事顺序,把一个美丽的小村庄由于人们无节制地乱砍乱划树木,周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最后受到大自然的严厉惩罚——整个小村庄都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的故事简明扼要地概括出来了。板书既表现了课文的行文思路,也表现了段与段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突出了要爱护树木,保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的教学思路。条理清楚,用词准确、精当,造型简单而不失美观。
2、灵活性。
板书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防止“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常常会遇到原定的板书难以自然出现,不能“水到渠成”的情况。这时教师就要在不影响教学要求的前提下,适当采取应变措施,主动给学生留有余地,让学生获得“填写补空白”的思维机会。这样做,上起课来就灵活自然。这则板书就留有空白,供上课时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去填写,体现了灵活性。
三、板书说明:
(一)、解题生疑,循路读通。
课文题目是课文的窗口,透过它可以较快地认定写作对象或明辨作者的用意,了解课文的梗概。我板书课题之后,直接向学生质疑:“一个小村庄会有什么故事呢?请自由读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把课文所写的故事说一说。”在学生解题生疑、带着问题自读感知的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循路读通。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文章思路:
美丽 冲毁了
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引导学生解题生疑,并把问题作为自读的出发点,从而使学生自觉地进入了“心欲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学习状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读感知,在感知的基础上理清作者的思路,然后循路读通。这样学生自己找路走,就顺应了教学主体——学生的思维向上发展。
(二)、选准突破口,设疑读懂。
选准突破口,实际上是设置高质量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既能统辖全文,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去自读自悟,自感自得。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1、抓“美丽”,创情境。
在学生读通课文之后,我抓住“美丽”一词,让学生把根据自己生活经验画出的“美丽的小村庄”展示交流。当一幅幅学生自己的作品展现在大家面前时,我情不自禁地赞叹道:“真是太美了!”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学生的学习激情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具有一种内驱力,积极的情感能调动学生的激情。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教与学和双边活动,是师生之间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因此,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才能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成为学生积极学习、锐意进取、自由发挥个性的精神支柱和感情支撑。
2、抓重点段,读懂课文。
看着学生们兴奋的神情,我趁热打铁,在思路板书箭头上加上括号:
( )
美丽 冲毁了
“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就这样在一场大雨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事啊!人们不禁要问:这到底是谁造成的呢?来,自由读一读,动手填一填,你能用简短的词来概括小村庄被冲毁的原因吗?你可独立完成,也可以与同桌或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学生们立刻认真地读起书来,他们有的独自默读沉思,有的相互讨论,有的边读边画。我看见有的学生举起了手,便让他们自由上台填写。不一会儿,黑板上写上了十几种不同的填法:“斧头”、“乱砍乱伐”、“破坏环境”、“乱砍树木”、“毁灭森林”、“不爱护自然”……通过讨论,我擦去几个填错的词,然后对学生说:“这些填法都没错。你喜欢哪一个,你就选哪一个吧。”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巧妙运用“内因启动法”,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努力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的情感意向,并捕捉“闪光点”,启发“觉悟点”,诱导“迁移点”,抓住“巩固点”,不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思考时间,多一些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三)熟读悟神韵,品评读深。
熟读并非机械反复地读,应是目标明确,目的性强,把准时机,层次分明,形式多样,并与精思结合,从而达到熟读悟神韵的目的。
在学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我说:“请你们再读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写人们乱砍乱伐的句子。”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我说:“假如你是这个小村庄的人,你能把你看到的现象说一说吗?”学生们积极思考,热烈发言;我接着出示句子:“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质疑:他们的日子过得真不错吗?请再读读课文,并说说理由。学生们又认真地读起书来,不一会儿,有的学生举手回答说从“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可以看出小村庄的环境越来越差,人们的生活表面看起来不错,实际上并不是很好。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后,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紧随其后的是知识的获得,方法的掌握。在教学中,我们必须为学生创造个性自由发展的充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读书、思考,再读书、再思考。把群体教学与个别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堂不但形成师生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而且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立体网状信息交流,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总结课文,点明中心。
通过上述——“读通”、“读懂”、“读深”三步,学生们已不但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样,教师就顺水推舟地板书出本文的中心“破坏环境,受到惩罚”。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说课
一、对教材的理解: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设计了8个专题。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爱护周围环境。《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是这个单元中的第三篇精读课文,哲理性强。它以具体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去感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由此引发学生思考,使其在内心深处、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有所触动和感悟。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言简意深,通过小村庄的变迁,揭示了生活在村庄里的人们,因他们的错误行为,引发了严重的后果——不爱护自然,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呼吁人们应该爱护树木,保护周围的环境。这篇课文编排的意图有两个:一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其表达的效果。二是培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为建设和拥有一个绿色家园做出自己的努力。
二、本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正确读写“森林、郁郁葱葱”等词语。
2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题会期表达的效果,从而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乱砍乱伐给人类带来的灾难,领会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道理。
三、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及原因。
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四、教学设计的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而本篇课文语言浅显、朴实,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比较接近,又有以前类似课文学习的基础,因此在这节课上,我以“美丽的小村庄最后为什么消失了”为主线,采用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交流体会的形式进行教学。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在交流中使学生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理解本课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将学习引向深入,提高学习效果。教学时我创设情境,把握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学生、教材融为一体,在说、演、想、读、写的过程中,达到本课的编排意图: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其表达的效果,提高理解词句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为建设和拥有一个绿色家园做出自己的努力,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现在就具体环节加以说明。
谈话导入:
1、为什么我们国家要提倡植树造林?这个问题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而且不要求学生答全,因此学生发言并不困难,会有很高的积极性,这为下边理解“因乱砍乱伐,导致洪水爆发,美丽的村庄消失了”做准备,
2、出示美丽村庄图片,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再读课文,与课文中村庄的最后结局形成碰撞,在碰撞中感受课文蕴含的道理。
二)初读感知:
1、根据学生的年龄、识字能力,在字词的处理上精简了字词的认读,加大了词语的搭配与理解,这也为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课文扫清障碍。
2、说说小村庄现在什么样?这是对学生初读课文效果的一个检查,也是为了引出本课的主线“为什么美丽的小村庄最后却消失了呢?”
三)深入理解:
创造和谐的氛围,组织全班交流。
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想法,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体现审美价值的个性化和多元化,这主要表现在解决“为什么如此美丽的村庄,到最后竟然消失”这个统领全文的问题上,因为这个问题的设计,本身就是发散性的,就是为学生创造了多角度思考的条件,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
2、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阅读、思考、质疑,是落实自主的、独立的、创造性的阅读的基本条件,它可以使学生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这种感受是自读自悟的,老师在这个基础上,既要做好组织交流工作,又要有的放矢的进行点播、讲解,比如在学生学习理解第四自然段时,老师适时提出问题“大雨没喘气是什么意思?课文是怎样进行说明的?”“卷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用冲这个字?”引导学生体会雨大,洪水的凶猛;在学习第五节时设问“什么都没有了,你说这什么都包括什么?你猜一猜这洪水中都会有什么?”使学生的心灵经历震撼后,能够意识到破坏环境的恶果。这样就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理解能力。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想象,把语言文字符号迅速地转化成形象,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这一点表现在学习理解第二节时,“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我就让学生结合实际,将谁家换成具体的名字,用谁家想……,就拎起……说话,学生就能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起来,从而理解村民们乱砍乱伐的行为;在理解课文最后一段时,我让学生大胆地想象当洪水来临之际,村民们想什么呢?用这种换位的思考方法,把语言文字符号迅速地转化成形象,提高理解能力。
当学生理解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小村庄有如此的变迁时,我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在理解中进一步巩固理解关键句的方法,提高理解能力。
四)总结全文
语文训练讲究的是听说读写相结合,因此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里,我要求同学将自己的感受以广告的形式写下来,目的就是讲练结合、读写结合。
五)课外延伸
语文既有它的工具性、也有它的人文性,应该培养学生大的语文观,让现实社会成为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教材,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本单元有语文综合实践,让学生调查了解周围的环境,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和习作内容也是这方面的内容,因此给学生安排的这个课外延伸活动,也是为后边语文园地的学习准备材料。
五、课后反思:
1、第一节处理得不好,应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朗读,使村庄前后变化成为明显对比,这也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机会,这是老师们提的意见,我也很认同。
2、在理解课文时,虽然能给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但是老师在最后由于时间原因,没有带领学生从头到尾整理文章的顺序,使学生的理解有些支离破碎,没有提升到高层次。
3、在语文课上,我既想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充足的时间来交流,又想体现语文课特点——朗读训练、发散思维,但真正教学时,却总也不能二者兼顾,这是我今后语文课要解决的问题。
习题精选
1、拼音填汉字。
2、照样子写一写。
绿油油
家家户户
载歌载舞
3、选词填空。
往上升 不顾环境恶劣 冒充
◎不法小商贩用党参假冒人参。 ( )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 )
◎居民们冒着春寒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 )
◎大量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 )
参考答案:
1、森林 郁郁葱葱 湛蓝 砍伐 喘气 裸露 黎明
2、红彤彤 老老少少 有大有小
3、冒充 往上升 不顾环境恶劣 往上升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理解新词。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这个小村庄什么样?村庄里住着什么样的人?村庄里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
二、教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检查自学生字、字词情况。
1.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
“斧”读“fǔ”,不要读成“fó”或“fǒu”
“造”读“zào”,不要读成“zhào”
2.分析、识记字形。
“犁”上下结构,下边是年“牛”字,不要写成“木”字。
“栋”左右结构,注意“栋”和“炼”的右半部分。
“具”中间是三横,不要写成两横。
“冒”这个字是上宽下窄,上扁下长;“冒”字的上部分不是“曰”字,第三、四笔的“横”与两边是不相连的,可和下部分里边的“横”做比较。
3.难确定的部首。
犁:查“牛”字部
具:查“八”字部
黎:查“禾”字部
4.理解词语
斧头:也叫“斧子”。砍竹、木等用的金属工具,头呈楔形,装有木柄。
造犁:制作翻土用的家具。
不断:连续不间断。
拎起:用手提起。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一栋栋:一座座。
应有尽有:应该有的全都有了,表示一切齐备。
锋利:(工具、武器等)头尖或刃薄,容易刺入或切入物体。
黎明: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本文指洪水来势迅猛,势不可挡。
何处:什么地方。
包括:包含(或列举各部分或着重指出某一部分)。
奇多:出人意料的多,或罕见、少有得多。
四、自由读文,把你不明白的句子画下来。
五、作业
1.写生字、字词。
2.读书。
3.查找与环保有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悟出课文中蕴含着的道理。
2.利用文中的空白处,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交流资料,谈感受。
教学过程:
一、自由读文,了解故事内容。
班内汇报:
(这个故事讲了一个小村庄的人们利用手中的斧头乱砍乱伐,结果为自己家园创造的一切被洪水无情地夺走了。)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通过填补空白发展思维,培养想象,锻炼口头表达。
1.请一人读第一自然段,大家想象一下,这个小村庄以前是如何的美丽?
2.班上交流,归纳如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恬静的小村庄,那里绿树成荫,树木成林。绿茵茵的草坪上雪白的羊群撒欢地玩耍、嬉戏;牧羊人吹着笛子,悠扬的乐曲声在碧蓝的空中回荡。不远处有所小学校,从校园里传出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大人们都在辛勤地建造着自己的家园。整个山村充满了祥和的气氛和勃勃的生机。)
三、学习课文2—6自然段,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
1.过渡:是呀!多么美丽可爱的一个小村庄,为什么最后会消失呢?
请同学们默读2—6自然段,把你读懂的词、句用“﹏”画下来并作简单批注。不懂的词句用“—”画下来,可在小组学习中解决,如果小组解决不了,提到班上解决。
2.小组讨论,班上交流,归纳如下:
根据村庄里的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人们用锋利的斧头把一棵棵树砍下来,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不断减少,而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然而人们忽略了树能防风、固沙,不让水土流失的作用。由于村民的无知与自私,造成了山坡上的植被被破坏,环境在不断地恶化,最终受到了大自然严厉的惩罚——小村庄被咆哮的洪水卷走了,一切都没有了。
3.拓展练习: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洪水来临时小村庄什么样?洪水过后又是什么样?
班上交流,归纳如下:
万马奔腾般的洪水把仅剩下的几棵树连根拔掉。当人们听到可怕的响声正准备逃命时,汹涌奔腾的洪水已冲垮了他们的房屋,冲走了他们辛辛苦苦换来的一切。不等呼救,他们已告别了人世,告别了美好的未来。洪水过后,原本美丽而恬静的小村庄已成为一片废墟。经过这里的人和听过这个故事的人都为此叹息道:目光短浅也!罪有应得也!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设计板书,练习表达。
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自己设计一个板书,然后给大家讲解自己所设计的板书。
板书一:
树木被斧头一棵棵砍倒,变成了房屋、家具、工具、柴火等。突然有一天洪水来临,使人们辛辛苦苦用树木换来的一切都化为乌有。
板书(二)
斧头使树木变成了房屋、家具、工具等,而由于洪水的来临,使这一切以及他们的幸福和生命消失得无影无踪。
五、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
可以谈体会,也可以说说手中的资料。
六、作业
1.读课文。
2.写一写你读此文之后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