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树下的小学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以“学校生活”为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第一课《大青树下的小学》描写了一所边疆小学欢乐祥和的校园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古老的铜钟,洁白的粉墙,还有摇曳的凤尾竹,是那么美丽。小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共同学习生活,是那么团结。他们上课认真读书,下课尽情玩耍,小动物的出现增添了趣味。
课文表达丰富,有许多有新鲜感的词句。如“坪坝”“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凤尾竹的影子”“洁白的粉墙”等词句,表现出比较新鲜的边疆风貌;“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民族名称学生会比较陌生;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分别运用了“从……从……从……”和“向……向……向……”这样的反复句式,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第三自然段以树枝、鸟儿、蝴蝶、猴子的状态来表现窗外的安静,衬托出学生上课时的专心,这样的表达既与课文的情境相吻合又比较特别。
二、教学目标
1.认识“坝、汗”等10个生字,会写“晨、绒”等8个生字,会写“早晨、穿戴”等8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与同学交流。
3.学习第一自然段,能边读边想象画面,说出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语文作业本》
四、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先看老师写两个字(板书:小学)
我们都是一名小学生,小学是我们学习成长的地方,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最喜欢校园里的哪个地方?为什么喜欢?
2.揭题、读题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所特别的小学,相信学完这篇课文,你一定会喜欢上这所学校。(板书:大青树下的小学)
齐读课题。
(二)读准课文,交流字词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
(1)指名读、齐读。
(2)“坪坝”是什么意思?
预设:“坪坝”就是平坦的场地。
(3)出示资料拓展:“坪坝”这个词其实是我国一些地区的方言词,这篇文章中的大青树下的小学就在我国西南边陲。作者吴然先生就是一个云南人,因此他对那里的环境非常了解,才写出了这样有趣的校园。
(4)完成《作业本》字音选择题。校对。
(三)深入学习,感受学校的特别之处
1.再读课文,找一找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特别之处。
预设一:大青树下的小学是一所边疆的小学,这所学校里不仅有汉族的小学生,还有傣族的,景颇族的,阿昌族的和德昂族的。
预设二:大青树下的小学用敲铜钟的方式当上课铃。
2.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把你认为有新鲜感的句子用横线划出来。
预设一:
(1)你觉得这句话新鲜在哪儿?(这些小学生是从不同的地方来学习的,有的从山坡上,有的从坪坝里,还有的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而来。这个句子不仅写出了孩子们从不同的地方来学习,还写出了上学之路的美。)
(2)这个句子还有什么新鲜之处呢?(作者用了三个“从”写了孩子们从不同的地方来学习,这个句式很新鲜)
(3)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句子吧,读的过程中想象一下,你的眼前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谁能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看见了一条开满鲜花的小路,花香还吸引了蝴蝶和蜜蜂,很多小学生在嬉戏。
预设二:
(1)读完后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预设:有很多小学生穿着不同款式不同颜色的衣服的衣服,还佩戴着不同的装饰品,把学校装扮的绚丽多彩。
(2)齐读2、3两句话。
3.在这么美的校园里,有着一群怎样的小学生呢?
预设:活泼开朗、有礼貌、说爱国……
(1)从哪里读出来了?
预设:从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读出来的。而且作者用“向……向……向……”这个新鲜的句式描写了一群可爱的小学生。
(2)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个句子,想象一下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四)指导生字书写
1.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边读边观察哪些字是书写时要特别注意的。
预设:“晨”“装”是上下结构,上面扁一点,下面舒展开;其余都是左右结构,写的时候左窄右宽。
2.教师范写“绒”。(强调:绞丝旁不能超过竖中线,右半部分,左下方的一横一撇要写清楚。)
3.学生在生字本上将生字端正写两遍,教师巡回指导。
4.展评书写。
(五)回顾内容,作业布置
1.大青树下的小学不仅景美人更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第一自然
2.这节课我们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将大青树下的小学的美给读了出来,那么同学们的校园生活又是怎样的呢?下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
附板书:
大青树下的的小学
穿戴不同
语言不同
共同学习
共同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