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3】2022年中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15——生物的起源和生物进化部分(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考2023】2022年中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15——生物的起源和生物进化部分(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9-14 09:23: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年中考生物真题分类汇编——生物的起源和生物进化部分
一.选择题(共37小题)
1.(2022 枣庄)下列有关生命的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原始生命诞生的场所是原始海洋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
C.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直立行走是人猿分界的一个重要标准
2.(2022 日照)下列关于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原始地球上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B.哺乳类是由古代爬行类经过长期进化而来的
C.越复杂、越高等的生物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里
D.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3.(2022 陇南)达尔文发现,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昆虫的翅或者很发达,或者完全退化。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A.发生了定向变异 B.由食物种类决定
C.是否经常使用翅的结果 D.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4.(2022 宿迁)如图表示几个植物类群的进化关系。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最先出现的植物类群是甲
B.乙和丙都是由甲进化而来的
C.戊最可能是水生的
D.丁的结构比丙复杂
5.(2022 宿迁)人们栽培的菊花有很多品种,不同品种的菊花在颜色、形态等方面都有差别,造成这些差别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工选择的结果 B.菊花为了适应不同环境的结果
C.自然选择的结果 D.菊花为了满足人类的喜好而产生了变异
6.(2022 铜仁市)下列关于生物起源和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进化论的观点是: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诞生的场所
B.人类起源于现代类人猿,人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志是使用工具
C.化石是生物进化的唯一证据,每种生物都有化石保存下来
D.生物进化的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体型小到体型大、由水生到陆生
7.(2022 广东)以下四类动物的通俗名称都含有“鱼”字,其中进化程度最高等的是(  )
A.B.C.D.
8.(2022 呼和浩特)大熊猫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设计原型。大熊猫进行有性生殖,最初是食肉动物,经过进化,其99%的食物都来源于竹子。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大熊猫种群不会发生进化
B.生物的进化降低了大熊猫与其他动物的竞争压力,有利于其生存
C.有性生殖促进了大熊猫由食肉向食竹方向的进化
D.最初的大熊猫至少是次级消费者,经过进化后的大熊猫是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
9.(2022 烟台)夏天来临,养鸡场的苍蝇明显增多,饲养员一般使用杀虫剂除蝇,开始使用的效果很好,连续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现药效变差了。推测其原因是(  )
A.杀虫剂使苍蝇产生抗药性变异 B.抗杀虫剂能力强的苍蝇存活下来并大量繁殖
C.杀虫剂的品质不稳定 D.苍蝇的繁殖能力太强,无法全部消除
10.(2022 连云港)生命起源问题的研究处在模拟实验和推测的阶段。生物进化的研究,科学家则找到了许多证据,提出了进化理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化石是表明生物进化的间接证据
B.达尔文提出了以自然选择理论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C.科学家推测,从原始生命进化为各类生物经历了化学进化过程
D.米勒模拟实验证明,在原始地球环境下无机物形成了原始生命
11.(2022 围场县)始祖鸟化石证实,鸟类起源于(  )
A.古代鱼类 B.古代两栖类 C.古代爬行类 D.古代哺乳类
12.(2022 围场县)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过程中发现的最直接的证据(  )
A.化石证据 B.胚胎发育上的证据
C.解剖证据 D.结构方面的证据
13.(2022 太原)依据形态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其中排列正确的是(  )
①腔肠动物 ②节肢动物 ③环节动物 ④鱼类 ⑤鸟类.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②④⑤ C.③①②⑤④ D.①③②⑤④
14.(2022 东营)科学以证据为判断尺度,下列证据与推论之间不相符的是(  )
选项 证据 推论
A 比较鲸的鳍肢、蝙蝠的翼手、猿的上肢的解剖结构 它们可能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B 研究中华龙鸟化石 鸟类可能由古代爬行类进化而来
C 比较爬行类、哺乳类动物化石出现的早晚 无法推测它们的进化历程
D 比较不同生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差异 可判断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A.A B.B C.C D.D
15.(2022 东营)下列为某同学绘制的长颈鹿进化简图(如图)及相关阐述,你不认同的是(  )
A.①表示长颈鹿祖先的颈和前肢在长度上存在差异
B.②表示通过生存斗争,长颈鹿有利变异保存下来,不利变异被淘汰
C.长颈鹿选择了有利变异以适应环境变化
D.③表示有利变异经过逐代积累和加强,进化成现代的长颈鹿
16.(2022 大庆)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最早出现的植物类群是(  )
A.藻类植物 B.苔藓植物 C.蕨类植物 D.种子植物
17.(2022 德州)2022年4月,科研人员首次发现距今约5.04亿年的寒武纪特异埋藏化石库,并将其命名为“临沂动物群”。“临沂动物群”中多种多样的海底生物,成为探寻生命大爆发之后生物演化的重要窗口。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始生命诞生在原始海洋中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
C.晚期地层中只有结构复杂的生物化石
D.埋藏化石库对深入了解寒武纪大爆发之后动物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18.(2022 北京)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不同小岛上生活的地雀种类存在差异。地雀喙型的进化过程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多种地雀具有共同的祖先
B.地雀祖先存在喙型不同的变异
C.喙型的进化与食物种类无关
D.喙型的进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19.(2022 日照)19世纪初期的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绿树如茵,生活在这里的桦尺蠖大多是浅色型,深色型极为少见。随着该地区工业的发展,大量煤烟排放,树皮被熏成黑色,深色型桦尺蠖变成常见类型,而浅色型却成少数。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不符合达尔文观点的是(  )
A.环境使桦尺蠖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变异 B.深色型桦尺蠖在生存斗争中得以生存
C.环境在桦尺蠖的进化过程中起着选择作用 D.桦尺蠖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20.(2022 鞍山)下列化石可以证明鸟类可能起源于古代爬行类的是(  )
A.始祖马化石 B.始祖鸟化石 C.鱼类化石 D.蕨类化石
21.(2022 济南)下列有关生命演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原始大气的成分中没有氧气 B.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是化石
C.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准是使用工具 D.长颈鹿长颈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2.(2022 贵港)下列科学家中,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法国科学家巴斯德 B.瑞典科学家林奈
C.英国科学家达尔文 D.奥地利科学家孟德尔
23.(2022 金昌)人类和现代类人猿DNA的差别由大到小依次为:长臂猿、猩猩、大猩猩、黑猩猩,据此推断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是(  )
A.长臂猿 B.猩猩 C.大猩猩 D.黑猩猩
24.(2022 湘潭)1890年至1960年,英国某地区由于工业发展,排放大量黑烟,对环境造成污染。有研究者统计了这段时间桦尺蛾的数量变化情况,如下表。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年份 种类 1890年 1900年 1910年 1920年 1930年 1940年 1950年 1960年
 深色桦尺蛾 65 70 69 58 130 222 323 440
 浅色桦尺蛾 451 462 445 450 303 212 128 70
A.1920~1960年,浅色桦尺蛾的数量逐渐减少,深色的逐渐增加
B.浅色和深色的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
C.由于环境污染,浅色的桦尺蛾在生长的过程中,逐渐变成了深色
D.1920年前,浅色桦尺蛾能够更好的生存
25.(2022 通辽)现存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来的,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研究细胞色素c可以断定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及生物进化的顺序
B.米勒实验说明在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C.越晚形成的地层里,形成化石的生物一般越复杂越高等
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26.(2022 娄底)生命的起源充满奥秘,吸引人们不断探索,根据已有研究作出的推测,合理的是(  )
A.地质学研究表明,原始大气中存在着氧气和二氧化碳
B.美国学者米勒的模拟实验可证明原始地球上能形成原始生命
C.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D.在现有的环境条件下,地球上还会形成原始生命
27.(2022 朝阳)关于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古代爬行类进化为原始鸟类,原始鸟类进化为原始哺乳类
B.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化石出现在新近形成的地层里
C.米勒实验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下,无机小分子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
D.生物的变异是定向的,自然选择也是定向的
28.(2022 益阳)科学家对不同种类生物的基因和蛋白质进行比较,可知这些生物亲缘关系的远近。如图为不同生物与人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据图推测合理的是(  )
A.酵母菌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数目最多
B.马在地球上出现早于果蝇
C.黑猩猩与人的亲缘关系最近
D.动物的进化趋势是从胎生到卵生
29.(2022 湘西州)仙人掌适应沙漠的干旱环境,它的叶异化为刺,这是____的结果。(  )
A.过度繁殖 B.生存斗争 C.自然选择 D.人工选择
30.(2022 常德)学习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知识后,聪聪同学整理知识清单如下,不正确的是(  )
A.米勒实验为生命起源的化学演化提供了实验依据
B.比较不同地层的化石可说明生物的进化是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的
C.生物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不定向的变异
D.人类的进化发展大约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四个阶段
31.(2022 阜新)下列有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物产生的变异一定都有利于适应环境
B.各种生物普遍都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C.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并繁殖后代
D.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32.(2022 牡丹江)下列不属于生物进化总体趋势的是(  )
A.由低等到高等 B.由水生到陆生
C.由简单到复杂 D.由不能运动到能自由运动
33.(2022 铁岭)化石成为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主要原因是(  )
A.化石是保存下来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
B.化石在地层里的出现是有一定顺序的
C.化石是古生物学研究的对象
D.化石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形成的
34.(2022 大同)下列关于生命的起源及实验探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原始生命诞生的场所是原始陆地
B.原始大气与现代大气成分相比没有氧气和氢气
C.米勒实验中火花放电模拟了原始地球的闪电
D.米勒实验证明了无机物可以合成蛋白质等有机物
35.(2022 营口)下列叙述中,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为了适应污染的环境,桦尺蛾的体色由浅色变成深色
B.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无翅昆虫特别多是由于有翅昆虫大量迁出
C.草地里的昆虫多是绿色的,昆虫的这种保护色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D.长期使用某种农药防治害虫,农药使害虫发生了抵抗农药的变异
36.(2022 菏泽)化石、比较解剖学、胚胎学、分子生物学等在研究生物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
B.鲸的鳍、鸟的翼在外形和功能上差异很大,说明它们没有亲缘关系
C.人和鱼的胚胎发育经历了有鳃裂及有尾的阶段,说明人和鱼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D.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蛋白质或核酸分子的相似性越高
37.(2022 广安)原始生命经过极其漫长的年代,不断进化、繁衍,才能形成今天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是(  )
A.DNA B.化石 C.同源器官 D.细胞色素c
二.填空题(共4小题)
38.(2022 嘉兴)野生鸟类的鸟蛋有白色、绿色、蓝色、黑色等多种颜色。为什么鸟蛋颜色如此丰富?
(1)科学家发现,越往寒冷地区,鸟蛋颜色种类越少,颜色越深。这是因为深颜色的鸟蛋会吸收更多的    ,更好地起到保温作用。
(2)科学家推测,野生鸟类的鸟蛋颜色与花纹是逐渐演化形成的。现如今,树林里筑巢鸟类的鸟蛋颜色多呈绿色或蓝色,这与树林里的环境色调相接近,有利于鸟蛋    。
39.(2022 黑龙江)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   是非常重要的证据。
40.(2022 荆州)中国是金鱼的故乡。金鱼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观赏鱼,由野生类型金鲫鱼培养而来。由野生类型金鲫鱼进化为现代各品种金鱼的主要原因是    。
41.(2022 围场县)根据米勒以及其他学者的实验结果可以推测,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    。原始大气在高温、   以及    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
三.判断题(共4小题)
42.(2022 衡阳)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判断对错)
43.(2022 黑龙江)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判断对错)
44.(2022 湘潭)在地质年代较晚的地层中也可能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    (判断对错)
45.(2022 郴州)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非常重要的证据.   .(判断对错)
四.解答题(共3小题)
46.(2022 围场县)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合理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什么是自然选择?一般情况下,生物是通过什么实现不断进化的?
47.(2022 咸宁)囊鼠是一种啮齿类哺乳动物。囊鼠体色的深色(A)对浅色(a)为显性。
(1)囊鼠体色的深色与浅色在生物学上称为一对    。
(2)浅色囊鼠基因组成是    ,若基因组成为Aa的囊鼠与浅色囊鼠交配,理论上后代的性状及比例是    。
(3)某研究团队调查不同区域不同体色囊鼠的数量,调查结果如图。
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下列推测合理的有    (多选,填序号)
①深色岩区,囊鼠的浅色属于不利变异
②囊鼠在不同区域表现出来的性状只由环境决定
③囊鼠的浅色与深色岩区环境差异较大,浅色囊鼠更容易被天敌捕食
④深色囊鼠与浅色囊鼠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现状受自然选择的影响
48.(2022 太原)
生物的进化与适应
科学家在观察研究某小岛上一种啄木鸟的进化特点时,发现这种啄木鸟唯一的食物是一种生活在树干中的昆虫。他们测量了这种啄木鸟喙的长度以及这种昆虫在树干中分布的深度,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如图二)。请据图及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1)啄木鸟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它和我们常见的麻雀、喜鹊等都属于鸟类,它们的共同特征有    、   等。
(2)大量化石证据表明,现代的鸟类和②   都起源于远古时期的①   。
(3)根据科学家在该小岛上的研究结果(如图二)可知,这种啄木鸟喙的长度多数为    cm左右,昆虫在树干中分布的深度多数在    cm左右。啄木鸟喙长短的差异,昆虫在树干上钻洞深度的不同,这都源于生物的    。一部分昆虫钻洞的深度大于啄木鸟喙的长度,保证了总有昆虫能够幸存下来,并将这些特性    给后代。
(4)啄木鸟的喙有长的、短的和长短适中的,在坚硬的树干以及树洞中昆虫的共同选择下,其中    喙更占优势。啄木鸟与树洞中的昆虫通过长期激烈的    ,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    。
(5)啄木鸟具有适于凿树洞的坚硬锋利的喙、能伸缩且尖端带勾的长舌等特征,这表明其形态结构与环境是相适应的,用达尔文的进化论解释,这些都是    的结果。请你再举出一个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例如:长颈鹿的长颈适合吃到高处的树叶):   。
生物的起源和生物进化部分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7小题)
1.【解答】A、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因此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A正确。
B、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除此之外还有解剖学证据和分子生物学证据,B错误。
C、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
D、人类学家将能否直立行走作为人猿分界的一个重要标准,D正确。
故选:B。
2.【解答】A、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物形成有机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A正确。
B、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哺乳类。原始鸟类和哺乳类是原始的爬行类进化而来的,B正确。
C、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研究发现,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形成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这说明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所以化石记录显示,在越晚形成的地层里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的越多,但是也有简单的、低等的、水生生物,C错误。
D、生物进化的总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D正确。
故选:C。
3.【解答】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生活着的昆虫多是无翅或残翅的类型,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由于这些海岛上经常刮大风,哪些有翅能飞但翅膀不够强大的昆虫,就常常被大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较少,是不适者被淘汰。而无翅或残翅的昆虫,由于不能飞翔,就不容易被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就多,是适者生存。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选择之后,昆虫的翅要么强大,要么退化,没有中等大小翅的种类,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大风作用下,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选:D。
4.【解答】A、最先出现的植物类群是甲原始的藻类植物,有单细胞和多细胞个体,多是水生植物,A正确。
B、乙原始的苔藓植物和丙原始的蕨类植物都是由甲原始的藻类植物进化来的,B正确。
C、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水生到陆生,戊比甲丙高等,因此戊最有可能是陆生的,C错误。
D、丁原始的裸子植物和戊原始的被子植物是由丙原始的蕨类植物进化来的,结构比丙原始的蕨类植物复杂,丁原始的裸子植物和戊原始的被子植物较高等,多是陆生生物,D正确。
故选:C。
5.【解答】首先人工选择的方向是人们的需求和喜好。菊花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其花瓣呈舌状或筒状。菊花是经长期人工选择培育的名贵观赏花卉,也称艺菊,品种达三千余种。菊花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在中国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中国人极爱菊花,从宋朝起民间就有一年一度的菊花盛会。古神话传说中菊花又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含义。所以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进行选择的结果。而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由于菊花品种众多,有些并不一定适应自然环境,在自然界中难免被淘汰。
故选:A。
6.【解答】A、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中,原始海洋为原始生命的诞生提供了场所,A正确。
B、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直立行走是人类脱离森林束缚,开拓新家园的标志,是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的基础。恩格斯曾指出,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古猿的直立行走造成了前后肢的分工,直立行走使古人类能够将前肢解放出来,使用工具。前肢所从事的活动越来越多,上肢更加灵巧,B错误。
C、化石是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最主要、最可靠的证据,但不是唯一证据,C错误。
D、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D错误。
故选:A。
7.【解答】如图生物进化树
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动物→原始腔肠动物→原始扁形动物→原始线形动物→原始环节动物→原始软体动物→原始节肢动物。无脊椎动物进化为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古代鱼类→古代两栖类→古代爬行类→古代鸟类、哺乳类。
选项中的鲸鱼属于哺乳动物,章鱼属于软体动物,金鱼属于鱼类,鳄鱼属于爬行动物。所以,进化程度最高等的是鲸鱼。
故选:A。
8.【解答】A、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人为因素也会导致大熊猫种群发生进化,A错误。
B、大熊猫最初是食肉动物,经过进化,其99%的食物都来源于竹子,其食性的进化降低了大熊猫与其他动物的竞争压力,有利于其生存,B正确。
C、有性生殖的生物具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的可遗传变异,为大熊猫的进化提供了材料,促进了大熊猫由食肉向食竹方向的进化,C正确;
D、大熊猫最初是食肉动物,经过进化,其99%的食物都来源于竹子。最初的大熊猫至少是次级消费者,经过进化后的大熊猫是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D正确。
故选:A。
9.【解答】AC、苍蝇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并不是这种杀虫剂的药效不稳定,AC错误。
B、使用杀虫剂时,把抗药性弱的棉铃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棉铃虫活下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棉铃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在使用杀虫剂时,又把抗药性弱的棉铃虫杀死,抗药性强的棉铃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选择。最终活下来的棉铃虫是抗药性强的棉铃虫。在使用同等剂量的农药时,就不能起到很好的杀虫作用,导致杀虫剂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B正确。
D、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苍蝇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减弱的原因是棉铃虫对害虫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强的害虫被保留了下来,D错误。
故选:B。
10.【解答】A、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直接的、比较全面的证据,A错误。
B、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较为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B正确。
C、根据化学进化学说,人类和现存的所有生物都起源于原始的生命,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C错误。
D、米勒的这个经典实验证明在生命起源中,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合成有机小分子的化学过程是完全可能的,没有证明形成原始生命,D错误。
故选:B。
11.【解答】1860年,在德国巴伐利亚省的石灰岩层中,发现了第一个始祖鸟化石。始祖鸟的身体大小如乌鸦,它保留了爬行类的许多特征,例如嘴里有牙齿,而不是形成现代鸟类那样的角质喙;指端有爪等;但是另一方面,始祖鸟又具有鸟类的一些特征,如已经具有羽毛,在一些骨骼形态上也表现出一些鸟类特征或过渡特征,如它的第三掌骨已经与腕骨愈合,总之,它的身体结构既和爬行动物有相似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根据以上特征,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由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如图所示:
故选:C。
12.【解答】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的进化历程和进化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始祖鸟化石说明了鸟类是由古代的爬行动物进化来的等;而比较解剖学上的同源器官只是证明了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胚胎学上的证据(如鳃裂)只是说明了古代脊椎动物的原始祖先都生活在水中。这些证据都只是从某一方面来证明生物的进化。
故选:A。
13.【解答】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动物→原始腔肠动物→原始扁形动物→原始线形动物→原始环节动物→原始软体动物→原始节肢动物→原始棘皮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鸟类、哺乳类。因此动物在地球上出现的顺序是①腔肠动物③环节动物②节肢动物 ④鱼类 ⑤鸟类。
故选:B。
14.【解答】A、比较鲸的鳍肢、蝙蝠的翼手、猿的上肢,发现他们虽有差异,但也有许多共同的特征,说明这些生物可能有共同的原始祖先,A正确;
B、1996年8月辽宁省的一位农民发现了“中华龙鸟”化石标本,科学家们经过认真地研究,确认这是最早的原始鸟类,比德国发现的始祖鸟更原始,所以始祖鸟鸟和中华龙鸟的化石可以证明鸟类由古代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B正确;
C、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种类少、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较多;在越新近的地层里,形成化石的生物种类多、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的进化历程和进化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因此比较爬行类、哺乳类动物化石出现的早晚能推测它们的进化历程,C错误;
D、生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比较,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分析比较,揭示生物进化的现象和本质,为判断各种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提供了依据。细胞色素C的差别越小,其亲缘关系越近;差别越大,则生物间的亲缘关系越远,D正确。
故选:C。
15.【解答】A、①表示长颈鹿祖先的颈和前肢在长度上存在差异,这是生物的变异现象,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A正确。
B、②表示通过生存斗争,长颈鹿有利变异保存下来,不利变异被淘汰,B正确。
C、变异是不定向的,在一定环境的选择作用下,有利变异通过逐代积累而成为显著的适应性特征。C错误。
D、③表示有利变异经过逐代积累和加强,进化成现代的长颈鹿。D正确。
故选:C。
16.【解答】植物进化的大致历程:生活在海洋中的原始藻类,经过极其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成为适应陆地生活的原始的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使原来的不毛之地披上了绿装。但是,它们的生殖还都需要有水的环境,不能真正适应陆地生活。后来,一部分原始的蕨类植物进化成为原始的种子植物,原始的种子植物包括原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它们的生殖完全脱离了水的限制,更加适应陆地生活,并逐渐发展为陆地最占优势的物种。因此根据植物进化的历程,最早出现的植物类群是藻类植物。
故选:A。
17.【解答】A、生命起源的第四步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是多分子独立的体系在原始海洋中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A正确。
B、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数千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因此是研究生物进化的最直接证据。B正确。
C、晚近的地层中既有结构复杂的生物化石,也有结构简单的生物化石,C错误。
D、埋藏化石库对深入了解寒武纪大爆发之后动物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D正确。
故选:C。
18.【解答】A、根据地雀喙型的进化过程图,多种地雀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正确。
B、地雀间最明显的区别是喙部的形状和大小各异,表明地雀祖先存在喙型不同的变异,正确。
C、喙部的形状和大小不同小岛出现差异,喙的形态或大小的改变与取食类型有关,错误。
D、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加拉帕戈斯群岛的不同小岛上,不同的野生地雀喙的形状有明显差异,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正确。
故选:C。
19.【解答】A、生物的变异有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等,这些都是不定向的。因此,桦尺蠖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变异具有随机性,A错误;
B、随着该地区工业的发展,大量煤烟排放,树皮被熏成黑色,深色型桦尺蠖变成常见类型,说明深色型桦尺蠖在生存斗争中得以生存,B正确;
CD、结合分析可知,环境在桦尺蠖的进化过程中起着选择作用,桦尺蠖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CD正确。
故选:A。
20.【解答】1860年,在德国巴伐利亚省的石灰岩层中,发现了第一个始祖鸟化石。始祖鸟的身体大小如乌鸦,它保留了爬行类的许多特征,例如嘴里有牙齿,而不是形成现代鸟类那样的角质喙;指端有爪等;但是另一方面,始祖鸟又具有鸟类的一些特征,如已经具有羽毛,在一些骨骼形态上也表现出一些鸟类特征或过渡特征,如它的第三掌骨已经与腕骨愈合,总之,它的身体结构既和爬行动物有相似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根据以上特征,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由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
故选:B。
21.【解答】A、原始大气包括水蒸气、氢、氨、甲烷等,与现在大气主要的区别是没有氧气,A正确。
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因为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直接说明了古生物的结构或生活习性。因此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化石证据,B正确。
C、能否直立行走是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准,C错误。
D、长颈鹿的“长颈”的形成是由其生活环境进行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C。
22.【解答】A、巴斯德是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巴斯德通过实验证明微生物只能来自微生物,而不能凭空产生,还发现了酵母菌以及保存酒和牛奶的巴氏消毒法,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A错误。
B、林奈的最大功绩是把前人的全部动植物知识系统化,摒弃了人为的按时间顺序的分类法,选择了自然分类方法。他创造性地提出双名命名法,B错误。
C、达尔文是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在探究生物进化奥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贡献,提出自然选择学说,C正确。
D、孟德尔是遗传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发现了遗传规律、分离规律及自由组合规律,D错误。
故选:C。
23.【解答】黑猩猩和人类在DNA、大脑、内脏器官的大小,面部的形状和功能上都很相似,黑猩猩染色体数目与人类相近是24对,血清免疫实验记录与人类最接近97%、人类100%,因此表明黑猩猩与人类有着最近的亲缘关系。
故选:D。
24.【解答】A、据表中数据可见:1920~1960年,桦尺蛾的数量呈现出浅色的逐渐减少,深色的逐渐增加,A正确。
B、生物体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叫做性状,桦尺蛾浅色和深色的性状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可以遗传给后代,B正确。
C、环境改变后,浅色的桦尺蠖不能适应环境,大量死亡。剩下的深色桦尺蠖,能适应环境,并把自己的基因型遗传给后代,深色的桦尺蠖比例不断的增加。C错误。
D、据表中数据可见:1920年前,浅色桦尺蛾能够更好的生存。D正确。
故选:C。
25.【解答】A、通过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差异的比较,表明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小。所以说研究生物的细胞色素C可以断定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但不能推断生物进化的顺序,A错误;
B、米勒等人的实验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B正确;
C、越早形成的地层里,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越晚形成的地层里,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C正确;
D、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
故选:A。
26.【解答】A、原始大气包括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态的氧气,A错误。
B、米勒的实验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始地球上的原始大气中,各种成分是能够转变为有机小分子的,B错误。
C、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诞生的摇篮,C正确。
D、现在的地球已经不具备当时的原始地球条件了,因此在现在的环境条件下,地球上一般不会再形成原始生命,D错误。
故选:C。
27.【解答】A、原始的鸟类和原始的哺乳类都是由原始的爬行类进化来的,A错误;
B、越古老的地层里的生物化石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的越多;越新近形成的地层里的生物化石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的越多,B错误;
C、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C正确;
D、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D错误。
故选:C。
28.【解答】A、从表中数据可发现,人与酵母菌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最大,亲缘关系最远,不是酵母菌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数目最多。不合理。
B、通过表格信息可知,人与马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比人与果蝇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小,不能说明马在地球上出现早于果蝇。不合理。
C、从表中数据可发现,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和生物的亲缘关系是:亲缘关系越近,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越小,人与黑猩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差异最小,为0,故黑猩猩与人的亲缘关系最近,合理。
D、动物的进化趋势是从卵生到胎生,不合理。
故选:C。
29.【解答】达尔文认为,生物的繁殖过度引起生存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配偶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生活在沙漠里的仙人掌,叶变成刺而根、茎肥大,具有贮存水的作用,是干旱环境对仙人掌进行长期的选择的结果。
故选:C。
30.【解答】A.米勒实验为生命起源的第一阶段提供有力证据,该实验不能为生命起源的化学演化提供了理论依据,A错误;
B.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但不是唯一的证据,如胚胎学证据等,常用的研究方法是比较法,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可以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B正确;
C.生物进化是生物为了适应环境变化发生定向变异的结果,C正确;
D.人类进化历程可分为: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等阶段,D正确。
故选:A。
31.【解答】A、生物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产生的变异可能对生物的生存是有利的,也可能对生物的生存是不利的,即生物产生的变异不一定都有利于适应环境,A错误。
BD、达尔文认为,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力,即过度繁殖;而生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因此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即生存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BD正确。
C、在激烈的生存斗争中,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C正确。
故选:A。
32.【解答】由分析可知,在研究生物的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重要的证据,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可见D符合题意。
故选:D。
33.【解答】A、化石是指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的遗体、遗物、遗迹,A不符合题意。
B、化石之所以能够成为生物进化的证据,主要原因是各类生物的化石,在地层里的出现是有一定顺序的,B符合题意。
C、并不只是古生物学研究的对象的原因,化石才能够成为生物进化的证据,C不符合题意。
D、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4.【解答】A、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的相互作用,经过及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因此原始海洋是原始生命的摇篮,A错误;
B、原始大气的成分有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氮气等,原始大气中没有游离态的氧气,B错误;
C、实验中,进行火化放电是模拟了原始地球上的闪电,这主要是为该实验提供能量,C正确;
D、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在原始地球大气中,无机物可以合成有机小分子物质,D错误。
故选:C。
35.【解答】A、是污染的环境对桦尺蛾的体色进行了选择,而不是为了适应污染的环境,桦尺蛾的体色变成了灰色,A错误;
B、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生活着的昆虫多是无翅或残翅的类型,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由于这些海岛上经常刮大风,哪些有翅能飞但翅膀不够强大的昆虫,就常常被大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较少,是不适者被淘汰。而无翅或残翅的昆虫,由于不能飞翔,就不容易被风吹到海里,因而生存和繁殖后代的机会就多,是适者生存。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选择之后,岛上无翅或残翅的昆虫就特别多,少数能飞行的昆虫翅异常发达。这种两极分化现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
C、昆虫的保护色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属于共同进化,C正确;
D、农药的使用只是对害虫原有抗药性的变异进行了自然选择,D错误。
故选:C。
36.【解答】A、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因此生物进化的最主要、最直接、最可靠的证据是化石证据,A正确。
B、同源器官反映出生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亲缘关系,说明凡是有同源器官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的.鲸的鳍、鸟的翼,它们的形态和功能都不相同,但它们的内部结构却基本上一致,说明它们属于同源器官,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B错误。
C、人和鱼的胚胎发育经历了有鳃裂及有尾的阶段,说明了脊椎动物和人都是由共同的古代原始祖先进化而来的,C正确。
D、研究发现,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蛋白质或核酸分子的相似性越多,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其蛋白质分子的差别就越大.所以可以通过蛋白质或核酸分子的比较研究,来揭示生物间的亲缘关系,D正确。
故选:B。
37.【解答】比较生物的化石及生物化石在地层中存在的情况,是运用古生物学上的证据对生物进化研究的方法,化石是生物进化最直接和最有力的证据。
故选:B。
二.填空题(共4小题)
38.【解答】(1)研究发现,在地球上越往寒冷地区,鸟蛋颜色种类越少,颜色越深。因为深色可以帮助蛋吸收更多热量,更好地起到保温作用。从而使得父母可以更长时间地离开巢穴去觅食。
(2)有些动物体色与周围环境色彩相似,称为保护色,不容易被敌害发现而生存下来,是动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这样利于动物捕食和避敌;达尔文认为,这是动物在长期的生存斗争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的结果;鸟类学家认为,鸟蛋的颜色和花纹有保护色的作用。蛋的颜色和花纹与周围环境比较接近,可以使敌害难以察觉,从而免遭吞食,有利于鸟蛋适应环境。
故答案为:(1)热量。
(2)适应环境。
39.【解答】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并不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就叫化石,研究发现,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埋藏于较浅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比较相似,埋藏于较深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差别较大,并且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的进化历程和进化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因此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非常重要的证据。
故答案为:化石。
40.【解答】金鱼与金鲫鱼的外形差异很大,属于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经过长时间培育,品种不断优化,进行人工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进行人工选择的结果
41.【解答】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以前形成的,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上的环境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天空中或赤日炎炎,或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甲烷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及雷电等自然条件在长期作用下,形成许多简单的有机物;后来,随着地球上温度的降低,水蒸气形成雨降落到地面上来,最终有机物也随之汇集入原始海洋,经过漫长的年代,在原始海洋中形成原始生命。
故答案为:有机物;紫外线;雷电;
三.判断题(共4小题)
42.【解答】地质学家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以前形成的,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上的环境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天空中或赤日炎炎,或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如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还有一部分硫化氢和氰化氢,虽有少量的水蒸气受到强烈的紫外线的作用,分解为氢和氧,但是氢由于太轻而浮到大气层的最高处,大部分逐渐消失在宇宙空间,而氧气很快与地面上的一些物质结合为氧化物,因此,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所以题干的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43.【解答】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哪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正确。
故答案为:√。
44.【解答】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是人们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越古老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较多,没有高等的生物。越晚近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较多,而低等的生物化石相对较少。因此证明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水生到陆生。但是不能太绝对,因为由于地质作用可能把地质年代较老的地层粉碎后变质成较新的地层,常见的是沉积岩,因此在地质年代较晚的地层中也可能找到低等生物的化石。
故答案为:√。
45.【解答】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漫长的年代和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并不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就叫化石,研究发现,不同的地层中埋藏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化石:埋藏于较浅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比较相似,埋藏于较深地层中的化石与现代生物结构差别较大,并且越是古老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简单、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越多;越是晚期的地层中发掘的生物化石结构越复杂、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的进化历程和进化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因此化石是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非常重要的证据.
故答案为:√.
四.解答题(共3小题)
46.【解答】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故答案为: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
47.【解答】(1)囊鼠体色的深色与浅色属于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2)由题干知,囊鼠体色的深色为显性性状(Aa或AA),浅色为隐性性状,其基因组成为aa。若基因组成为Aa的囊鼠与浅色囊鼠交配,遗传图解为:
理论上后代的性状及比例是有深色也有浅色,且比例是1:1。
(3)①在深色岩区,浅色囊鼠与环境不相适应,容易被天敌发现,属于不利变异。此说法合理。
②囊鼠在不同区域表现出来的性状由基因决定,同时还受环境影响。此说法不合理。
③在深色岩区,浅色囊鼠与环境不相适应,容易被天敌发现,更容易被天敌捕食。此说法合理。
④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因此深色囊鼠和浅色囊鼠数量的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此说法合理。
可见①③④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相对性状。
(2)aa;有深色囊鼠也有浅色囊鼠,且比例是1:1。
(3)①③④。
48.【解答】(1)鸟类的共同特征是:体表覆盖羽毛;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有气囊辅助呼吸;体温恒定;直肠短,随时排便等。
(2)动物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进化过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原始的鸟类、哺乳类。因此鸟类和②哺乳类都是由①爬行类进化来的。
(3)啄木鸟捕食生活在树干中的昆虫,鸟喙的长短差异,属于变异现象。观图可知:大部分啄木鸟的喙长越3~4cm。昆虫在树干中分布的深度多数在 7cm左右。啄木鸟喙长短的差异,昆虫在树干上钻洞深度的不同,这都源于生物的 变异。一部分昆虫钻洞的深度大于啄木鸟喙的长度,保证了总有昆虫能够幸存下来,并将这些特性 遗传给后代。
(4)啄木鸟的喙有长的、短的和长短适中的,在坚硬的树干以及树洞中昆虫的共同选择下,其中长短适中喙更占优势。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
(5)啄木鸟具有适于凿树洞的坚硬锋利的喙、能伸缩且尖端带勾的长舌等特征,这表明其形态结构与环境是相适应的,用达尔文的进化论解释,这些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如:雷鸟在冬季换上一身白色的羽毛,能很好的隐藏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鲫鱼的身体呈流线型,可减少水的阻力;鲫鱼的身体两侧有侧线,可感知水流方向;变色龙能随环境颜色变换体色,使自己隐藏在环境中,有利于捕食和避敌;桦尺蛾的体色与环境颜色一致,能有效的保护自己;骆驼刺的根扎的很深,食欲在干旱缺水的环境中生存;海豹有厚厚的脂肪,生活在寒冷的环境等。(答出一种生物如何适应环境即可)
故答案为:(1)体表覆盖羽毛;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有气囊辅助呼吸;体温恒定;直肠短,随时排便等。(任选两项,合理即可)
(2)哺乳类;爬行类。
(3)3.5;7;变异;遗传。
(4)长短适中;生存斗争;自然选择。
(5)自然选择。例如:雷鸟在冬季换上一身白色的羽毛,能很好的隐藏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鲫鱼的身体呈流线型,可减少水的阻力;鲫鱼的身体两侧有侧线,可感知水流方向;变色龙能随环境颜色变换体色,使自己隐藏在环境中,有利于捕食和避敌;桦尺蛾的体色与环境颜色一致,能有效的保护自己;骆驼刺的根扎的很深,食欲在干旱缺水的环境中生存;海豹有厚厚的脂肪,生活在寒冷的环境等。(答出一种生物如何适应环境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