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故都的秋》课件(共28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1《故都的秋》课件(共28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13 19:40: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1
2
郁达夫
作 者 简 介
(1895~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郁达夫3岁丧父,家中生活艰难。随长兄赴日留学,十年客居日本,期间饱受屈辱和歧视。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抗日救亡工作。 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不久,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他去当翻译,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华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战士”,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
本 名:郁达夫
原 名:郁文
出生日期:1896年12月7日
籍 贯:浙江富阳
身份:现代散文家、小说家
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5
背景简介
从1921年到1933年,郁达夫以极大热情参加左联活动进行文学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等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闲居独处,在游历山水中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作者提倡静的文学,写的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辗转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品故都秋“味”,写下散文《故都的秋》。
6
解题:
故:过去的,以前的,有一种物是人非、沧海桑田的沉重感。
都:京城,千年古都,经济文化政治中心,给人一种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指明描写的地点、 对象,表达对古都的秋有深切的眷恋之情,暗含一种文化底蕴。
7
思考讨论
故都的秋的总印象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 文眼
奠定了全文清、静、悲凉的基调。悲凉本来是形容消极的,低落的情绪,现在用来形容古都的秋的特征,这是作者将古都的秋色与自己的内容融合在一起。
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特征是什么?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慢、润、淡
作者是为什么要用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进行对比?
运用对比,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表现对故都之秋的依恋、热爱之情。
美读——品秋
1
2
3
诵读课文3~11段。
思考:这一部分写了故都之秋的哪些景象?试用四字短语概括出来。
11
本文通过哪些景象的刻划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
秋晨图
秋槐图
秋蝉图
秋雨图
秋果图
五幅画面
秋景图
秋晨图中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清晨秋景图
天色
日光
驯鸽
牵牛花
秋草
蓝色
碧绿
一丝一丝
稀稀落落
破屋、破壁腰、


悲凉
从听觉形象、视觉形象,写了北国的秋声、秋色,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凉、清冷、孤寂
秋槐图
秋槐图
落蕊
扫帚纹路
清、静
悲凉
无声、无味
细微、柔软
细腻
清闲
落寞
秋蝉图
“衰弱”
“残声”
“啼唱”
(静、悲凉)
以声衬静
蝉多是哀怨、忧伤的象征,而蝉声更令人备感冷清。恰表明孤独者的冷落、悲凉。
秋雨图
秋雨图
秋雨
都市闲人
清、静
悲凉
奇、有味
像样
着青布单衣
咬着烟管
立着、微叹着互答
21
思考:为何突出闲人们的答话?
因为它触动了自己内心隐秘的伤痛:天气转凉,一年将近,人到中年,光阴几何,尘满面,鬓如霜,一切还在飘零之中。字里行间透出的那种沧桑,那种凄凉,那种无奈,都在秋风秋雨、凉意萧疏的氛围中。同时也表明作者很想像“都市闲人”那样过着轻松自在的生活。
秋果图
枣子树
淡绿微黄的颜色
成熟至八九分
清秋佳日
悲凉
文章结尾再次提到南国的秋有什么作用?
26
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主观方面,有三个因素:
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
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
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他将个人的不幸遭际、动荡的现实及腐败的当局都融入到故都的秋姿、秋色、秋味中去了。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
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
秋中有情的眷恋
情中有秋的落寞
小结
文章写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突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记叙故都之秋景,赞美北国之秋,表达了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