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荷塘月色》课件(共96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2《荷塘月色》课件(共96张PPT)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13 20:01: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96张PPT)
荷 塘 月 色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出淤泥而不染,
濯青莲而不妖。
关于月亮的诗文: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
流进了月色中微微荡漾
弹一首小荷淡淡的香
美丽的琴音就落在我身旁
萤火虫点亮夜的星光
谁为我添一件梦的衣裳
推开那扇心窗远远地望
谁采下那一朵昨日的忧伤
我像只鱼儿在你的荷塘
只为和你守候那皎白月光
游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
等你宛在水中央
荷 塘 月 色
朱 自 清
散文
  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
  一种文学体裁,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
抒情散文
叙事散文
写景散文
哲理散文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散文的主要特点: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情真意切。
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散文的鉴赏技法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就是文中画龙点睛,揭示全篇旨趣的关键性词语。一般位于篇首、篇中、篇末。
作用:揭示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
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
  
 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
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抓住散文中的线索,理解作品的思路,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线索的分类:
时间变化为线索
空间位置变化为线索
思想、情感的变化为线索
以人物、事情、物品、地点为线索
线索
明线:文章直接找的出来的线索,如记事写景的时间线、空间线
暗线:文章中不能直接找出来的人物活动/事件发展线索,比如情感的变化
线索的作用:
明线:结构上-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完整,情节集中。
暗线:内容上-①表达某种感情或思想 ②揭示主题③使行文富于变化,感情浓厚,深化主题
3.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
  散文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的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的事物作细致的描绘和精心的刻画,就是所谓的“形得而神自来焉”。我们读文章就要抓住“形”的特点,由“形”见“神”,深入体会文章内容。
 5.品味散文的语言美。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一篇好的散文,语言凝练、优美,又自由灵活,接近口语。优美的散文,更是富于哲理、诗情、画意。
 6.抒情散文的写作技巧
表达技巧”:诸如渲染、铺垫、象征、伏笔、照应、悬念等技巧有利于鉴赏散文,把握美文实质。
1、了解本文创作背景解读课文题目和作者感情。
2、读课文经典段落,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品味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修辞、通感、叠词动词)
学 习 重 点
作 者 简 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916年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为了勉励自己在学校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毕业后在清华大学担任教授。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课前准备
作者简介
主要作品有:
《雪朝》(诗集)1922,
《踪迹》(诗与散文)1924,
《背影》(散文集)1928,
《欧游杂记》(散文集)1934。
散文名篇
《春》、《绿》、《背影》、《威尼斯》、《匆匆》
《荷塘月色》(1927.7)、《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创 作 背 景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陷入了愤懑而又苦闷彷徨之中,于是“心里颇不宁静”
2、源于思乡之情
文章结尾: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3、家庭问题
1.写什么:关注标题、抓住由头
2.怎样写:理清思路,抓住关键
(抓住关键词句,分析具体事物,鉴赏艺术手法)
3.为何写:把握情感,领悟主旨
散文阅读鉴赏的方法
2022/9/13
28
荷 塘 月 色
朱 自 清
听 课 文 朗 读
思考2:用自己的话概述文章的内容。
思考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找出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和抒情的段落
思考3:作者的行踪是怎样的?请用箭头表示出来。
思考4:作者感情发展脉络是怎样的。
给下列生字词注音
Xiè duó wěng niǎo nuó shà
煤屑路 踱步 蓊蓊郁郁  袅 娜 霎时
mí qiàn mò hān chǔ
弥望 倩影 脉脉 酣眠 独处
cēn cī liǎn jū xì bó   léng
参差 敛裾 空隙 斑驳 峭楞楞
fàn zhà wǎn yuàn
梵婀玲 乍看 宛然 妖童媛女
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
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弥望:满眼。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
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大意:大概的轮廓。
如何理解题目《荷塘月色》?
荷塘
月色
是指作者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表明作者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既是主要描写的景物,又象征着作者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月色下的荷塘
荷塘上的月色
暗示写作顺序,即先写:“月色下的荷塘”,后写“荷塘上的月色”。
标题的作用:
分析内容上的作用:
内容: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交代(点明)写作对象;②概括事件或暗示事件的发展,呼应细节;③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④是全文的“文眼”(提示文章中心)。
情感主旨:①作者感情的出发点。②表明……感情(态度),透露(点明、暗示)情感主旨。
人物:表明作品人物性格
题目本身特点: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
分析形式上的作用:
结构——①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②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修辞——①运用了比喻、拟人、双关、化用诗词、象征等手法,……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
根据课文题目,文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文章的结构如何?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荷 塘
月 色
主要写了作者的一段
经历,到荷塘去,受
到荷塘景物的感染,
而产生的一段联想。
荷塘
找出本文集中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划分课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 —— )
第二部分( —— )
第三部分( —— )
1 3 交代夜赏荷塘的缘由-情
4 6 写荷塘月色的美景-景
7 10 由联想江南采莲回到现实-情
1.本文写了朱自清一次怎样的经历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月下散步
3.作者的游踪是怎样的(根据文中表示地点转移的词语进行概括)
求宁静
小径
颇不宁静
得 宁 静
小径
失宁静
明线:空间变化
暗线:情感变化
文章的线索:
(圆形结构)
作者行踪
荷塘

作者的感情发展脉络是怎么样的?
请找出文中表达作者心情的语句,
并归纳作者的感情变化线索。
文眼
“心里颇不宁静”
理 清 思 想 感 情 的 脉 络
整体把握:
文章“文眼”: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所谓“文眼”,就是能反映文章主旨或主要情感的句子。
文眼
“心里颇不宁静”(文眼)
1、它是夜游荷塘的缘由
2、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理 清 思 想 感 情 的 脉 络
A.本文写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历,作者为什么深更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步呢 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心里颇不宁静
B.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到了另一世界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渴望自由
暂得解脱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暂时获得宁静)
(重新陷入失落)
(不再宁静)
思考4:
朱自清去月下散步的目的是什么
----寻找宁静
思考5:
那么,作者找到宁静了么
超然物外总是短暂的,总要回到现实中。

小煤屑路
荷塘
荷塘四周





“ 心 里 颇 不 宁静”
(寂 寞 、 苦 闷 与 彷 徨 )
淡淡的哀愁
流露出淡淡的喜悦却又
无法摆脱淡淡的哀愁
游赏线索
家中的宁静与和谐反衬出“我”那无法排除的烦闷

情 感 变 化
本文的情感基调理解为
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第3段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心境?
写行在小路上的感受
作者感到在这素淡朦胧的环境中,自己成了一个自由人,这就表达了作者什么心境?
A.独处心境—淡淡喜悦.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从压抑和不自由中暂得宽余,欣赏荷塘月色的淡淡喜悦。
自由: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自由宁
静生活的向往。
荷 塘 月 色
赏 读 课 文
体 味 妙 处
文章4——6段分别写了那几幅画面?
月色下的荷塘(渺茫)
荷塘上的月色(淡淡)
荷塘的四周(阴森)
鉴赏写景段落的三把钥匙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借代、反复等等。
写景角度:高低;远近;虚实;正面侧面;动静。
语言风格:炼字,动词,形容词,叠词,数词等等。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 ,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欣赏课文第4段
思考:
(1).本段具体写了什么景物 各有什么特点
(2).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好在哪里
月色下的荷塘
作者怎样描写荷叶?作者运用什么手法,写出荷叶的 什么特点?表现什么意境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舞女的裙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荷叶比喻成“亭亭的舞女的裙”。
以动写静,写出了荷叶高而舒展的风姿
田田、层层:用叠词,突出荷叶多、密
叠词作用:生动传神地表现事物的特征和姿态。使得行文舒缓,节奏鲜明。
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袅娜:原本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的样子。这里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荷花在月光下柔美绽放的姿态,令人感到亲切可爱 ,产生丰富的联想。
羞涩:原本用来形容人难为情的样子。这里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荷花在月光下含苞待放的美好姿态,令人感到亲切可爱 ,产生丰富的联想。
用写女子姣美神态的词来写荷花,
赋予荷花生命的活力和感情,拟人手法
写出了荷花的情态美。
拟人:就是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来叙述或描写,使“物”具有人一样的言行、神态、思想和感情。一句话,拟人就是用写人的词句去写物
作用:描写的事物具有人的言行和思想感情,更生动逼真。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排比、博喻修辞手法。
博喻: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的比喻句
博喻的表达效果:
能使所写的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能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
把含苞欲放的荷花比喻为“明珠、星星”、“美人”
明珠
星星
美人
比喻,晶莹剔透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比喻,忽明忽暗地闪光,暗写月光柔和
比喻,露珠点点、冰清玉洁的美质
写出了月光下的荷花的各种姿态。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即移觉,是一种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的形式沟通起来的特殊修辞方法。
(1) 她笑得很甜。
(2) 人靓歌甜。
(3) 你给我吹个小曲儿,要酸酸的,
甜甜的,凉凉的。
作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增强文采
①这女孩长得好甜
视觉
味觉
③红杏枝头春意闹
视觉
听觉
②那政客名声很臭
听觉
嗅觉
④暗香浮动月黄昏
嗅觉
视觉
这句是两种感觉的相通,即使用了“通感”(移觉) 的修辞方法。
相通
清香
歌声
(嗅觉)
(听觉)
(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
运用通感,写出荷香的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飘渺、沁人心脾等特点,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叶子当成人来写,写出了叶子的密集,还写了叶子底下的流水,赋予流水人的情感,流水无声,荷叶含情,仿佛和人进行无声的对话与交流。
荷波 闪电
凝碧
流水 脉脉
比喻,突出快速
以静写动
拟人,默而有深情
荷塘
田田 出水很高 像婷婷舞女的裙( 比喻 )
零星 袅娜( 拟人、排比 )
明珠 星星 美人
缕缕
渺茫的歌声似的( 通感 )
一道凝碧
看不见的 脉脉


幽雅宁静
月下的
( )
( )
( )
( )
( )
荷叶
荷花
荷香
荷波
流水
叠词:田田.亭亭.层层.缕缕.密密.脉脉.
1.没有写月,但处处有月.所写景物皆是在淡淡月色下的荷塘美景.
2.淡淡的喜悦.
画面美:
月色下的荷塘,朦胧、静谧的美。
写景技巧:
由远及近、由上而下、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比喻、拟人、通感、叠词的巧妙使用。
小结
思考:
1.本段写了什么内容
2.所用的修辞手法
3.找出用的生动传神的词语.
第5段:
荷塘中的月色
月色
( )
( )
月光
月影
如流水 静静地泻
薄薄的青雾浮起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
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
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




朦胧优雅
塘上的
思考 :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叶、花、树
——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比喻,把叶子和花在月下的姿态比喻成牛乳洗过一样。
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月色的朦朦胧胧。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运用了通感的手法,视觉转为听觉。
月光与树影是宁静的,用“名曲”来形容,将读者带入一种幻境 ,光与影的白黑块,仿佛变成了活泼的、跳跃的音符。这是化静为动的写法,也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带来了温馨、幽雅的氛围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和通感的手法,写出了树影在月光的照射下的错落,衬托出月光的轻柔和荡漾。
思考:作者用了哪些传神的动词 ,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 ?
泻、浮、洗、笼、画
炼字品味美
月光
青雾
叶花


写出了雾的轻飘柔美,有状态美。
写出了月色下叶花的洁白而鲜艳,有色彩美。
写出了月色下叶花的飘浮虚幻。
杨柳


人为动作,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写出了月辉照耀,一览无余的景象,化静为动,有动感美。
荷塘
月色
画 面 是
—美丽的
气 氛 是
—宁静的
格 调 是
—雅致的



欣赏课文第6段
思考:
1.本段写了什么 跟哪一段相照应
2.重点写什么
3.写作思路如何
4.本段的情感转折点在哪里
1.本段写荷塘四周环境,跟第二段相照应。
2.重点写树.以树写月,侧面写月色。
3.写作思路:总写树多----树色----树姿----树梢上的远山----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
4.情感转折点是:“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表明仍摆脱不了绵绵的愁绪。
《采莲赋》
英俊男儿漂亮少女,心心相印驾船采莲来。鹢鸟画船缓缓掉头,双方传递着酒杯。船桨轻摇水草牵绊,船儿微移浮萍已分开。姑娘身材苗条白巾束腰,恋恋不舍把头回。正值春末夏初,叶儿正嫩花儿初开。撩水逗乐笑微微,又怕水珠溅湿衣衫,担心船儿倾斜,急忙提起罗裙。
欣赏课文第7、8段
思考:
1.这两段写什么内容?
对江南采莲的联想和对家乡的思念.
2.流露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绪?
想到江南采莲风俗乃是由眼前之景触景生情,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月光下的荷塘
荷塘上的月色
素淡
宁静
朦胧
和谐
淡淡的喜悦
淡淡的忧愁
一切景语皆情语(清 王国维)
曲折幽僻的路
荷塘的四面
领悟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品味文章的语言
1、 比喻和拟人
2、 通感的运用
3、动词和叠词的使用
课堂总结
朱自清通过在月下荷塘静谧幽美的景色中独处的心境描述,表达了他抑郁孤寂、想超脱现实自得其乐而不可得的情绪,以及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之情。
语言 作用小结:
比喻
拟人
通感
动词
叠词
加强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使我们在遐思中获得无尽的美感享受
更添景物灵动秀人的气质
使迷人境界又增无限韵致,迷离精妙,令人情动神摇。
精当生动,富于表现力
传神地表现了事物的特征和姿态,又使行文轻缓舒徐,读起来节奏鲜明,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