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庄园制流行
9世纪
476
西罗马帝国灭亡
商业凋敝
城市衰弱
前情提要
90%人口都居住在农村
农奴被束缚在庄园里
他们(管事)可以处罚他-甚至鞭笞他-如果认为他偷懒的话。
——《骑士时代:中世纪的欧洲》
自 由 该往何处找寻 ?
自 由
城市的空气使人
——中世纪德国民谚
城市一般坐落在封建领主的领地之上……很多人进入城市以前还是农奴,一旦进入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了市民的身份,从此享有自由,领主无权强迫他们重新变成农奴。 ——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
1
2
3
自由之花 自由之果
自由的土壤
——城市复兴
自由路漫漫
——争取城市自由与自治
第9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
——城市与自由的故事
第 1 幕
自 由 的 土 壤
—— 城市复兴
一、自由的土壤 ——城市复兴
结合材料,快速找到:
中世纪城市兴起的时间
兴起的原因
城市具有哪些特征?
材料二: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相对安全、能够吸引人们聚集的地区,如道路的交汇处、港口、海湾、主教驻地等……欧洲中世纪城市的规模很小,人口数量一般不超过5000人……像法兰西的巴黎,意大利的米兰、威尼斯等拥有超过5万人口的城市屈指可数。 ——p42相关史事
材料一:从10世纪起,西欧开始恢复,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 ——世界历史p42
时间
原因:生产力的提高
商业贸易的需要
特征
著 名 的 城 市
威尼斯
10世纪末建为独立的城市共和国
佛罗伦萨
巴黎
伦敦
城市一般坐落在封建领主____之上
领地
领主像控制庄园一样,对城市居民任意征税,甚至要求居民像佃户一样履行义务。
自 由 路 漫 漫
——争取城市自由与自治
自由之树必须时时用暴君的血作养料。
——杰弗逊
第 2 幕
材料:整理自马世力、陈光裕《一本书读懂世界史》
公元12世纪的法国琅城
国王:颁布“特许状”
市民采取哪些形式争夺自治权?成功取得自治权的标志是什么?
集资活动,赎买自治权
发动起义,杀死主教
主教高德理
市民
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
特许状
苛捐杂税,敲诈勒索
撕毁协约,恢复统治
法国琅城
由“特许状”而来的“自由”?
市民取得自由自治的形式,是从国王或领主的手中取得“特许状”。
——九上世界历史
特许状授予城市居民各种特权是为了市民们更好的从事商业交易,这些权利主要包括: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权 。 ——《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中世纪的特许状
自由城市
自治城市
有权选举城市管理者,设立城市法庭
取得自治的城市能完全摆脱国王和领主的控制吗?
不能!
被限制的“自由”
欧洲封建权利示意图
国 王
市 民
削弱地方大贵族力量
取得自治的城市
并不能完全摆脱控制
市民阶层受到王权制约
巩固
王权!
国王
领主
贵族
民众
利益向中间倾斜
联合
城市工商业繁荣
早期资产阶级的出现
______和_____是城市的基本居民
从周围农村的 ______ 而来
城市的发展
工商业的繁荣
_____阶层形成
阶层分化
富裕大手工业作坊主和商人和银行家,成为了__________
为西欧资本主义兴起奠定基础
手工工匠
商人
农民
市民
早期资产阶级
阅读教材43-44页,完成示意图:
找寻真正的“自由之果”
庄
园
城
市
自给自足的
封建庄园经济
走向瓦解
自 由 之 花 自 由 之 果
城市是中世纪的
花朵
——恩格斯
被誉为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大学
第 3 幕
行会
面包师
酿酒
裁缝
铁匠
防止恶性竞争
维护行业共同利益
防止封建领主侵犯
16世纪
巴黎大学博士会议
巴黎师生行会
+
大学特点:
行会性和宗教性
巴黎大学的发展历程
12世纪
13世纪
教会学校
教师私人创办学校学校
教
会
许可证
教师行会
维权
教皇
国王
大学取得自治权利
支持
免赋税特权、教育自主权、司法特权
希望大学成为教育文化中心
支持,但不允许异端言论
基础课程:七艺
文法
修辞
音乐
逻辑
算数
几何
天文
中世纪大学的专业课程设置有哪些,主要源自哪两个方面的影响?
索邦神学院
(巴黎大学前身)
教会的影响
博洛尼亚大学解剖室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课程
从人才培养来看,中世纪大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职业性学校,他们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以后从事法律、医学这些世俗专业或献身教会工作(神学)所用。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特色》
专业课程:
结合本课所学,请你探究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的意义?
1.政治上:_____阶层不断壮大,促使_______阶级出现,为西欧 _______的兴起奠定基础
2.经济上:城市 经济的发展对 经济起到瓦解作用
3.思想上:为 运动 奠定了基础。
市民
文艺复兴
早期资产
资本主义
商品
封建
自由的新兴城市将推动欧洲走出近千年的中世纪
近代,追求自由享受生活的资产阶级将建立统治
小结:“自由之花、自由之果”
历史的追述——若失去自由
第 4 幕
西欧 威尼斯
城市 对比 市民阶层 城市 规模 城市 地位 发展过程
西欧 中世纪
中国 宋朝
北宋汴京:100万
南宋临安:124万
法国巴黎:6万
英国伦敦:4万
√
√
历史追述:若失去自由
北宋 汴京
史料觅真知
材料一:中古西欧城市是作为经济中心出现的,它们是自然地在一些位于交通路口的集市,废旧的古代城堡上兴起的……城市所集中的手工业和商业所构成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材料二: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既是当时全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又是全国性的商业经济中心。 ——《论宋代城市发展的时代特征》
材料三:(北宋城市)不同于欧洲中世纪晚期的情况,不是在封建地主官僚的对抗中成长起来的,而是自然就处在他们的操纵把持之下。
——《中国史纲要》
根据材料,分析中古西欧城市和中国宋朝的城市地位有何不同?
他们的发展过程又有什么区别?
中世纪西欧城市:
是经济中心,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复兴,在与领主的对抗中获得自由,独立自由的城市最终发展出早期资产阶级。
中国古代大城市:
往往也是政治中心,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使城市缺乏自由独立氛围,市民很难成为独立阶级,更无法产生资产阶级。
自由只存在于束缚之中,没有堤岸,哪来江河?——金斯伯格
自由的城市
为打破封建制度,
迎来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曙光埋下伏笔
“农业、采矿业、渔业和林业产量的提高,相应地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发展……城市作为地方贸易和地方行政的中心,开始慢慢地出现。”材料反映欧洲城市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 大学的兴起 B. 市民阶层发展壮大 C. 庄园的出现 D.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有学者在描述中世纪时说:“城市兴起的过程中,我们第一次在欧洲历史上写了‘平民的传记’,一个新社会集团出现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新社会集团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B.新社会集团指的是农民阶级
C.西欧城市是在封建主或教会领地上兴起的,促进了佛教的发展
D.所有的城市都发动了争取自治的斗争,成为独立的城市共和国
A
夯实基础
“农业、采矿业、渔业和林业产量的提高,相应地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发展……城市作为地方贸易和地方行政的中心,开始慢慢地出现。”材料反映欧洲城市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 大学的兴起 B. 市民阶层发展壮大 C. 庄园的出现 D.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西欧城市取得自治权的方式主要有( )
①选举 ②用金钱赎买 ③和封建主进行谈判 ④通过武力斗争
A.① ③ B. ② ③ C.③ ④ D. ② ④
3.在法国有一个城市叫做琅城,被视为英雄的城市,这主要是因为
11、12世纪哪一历史史实( )
A.琅城市民争取自治权的斗争 B.琅城市民反侵略斗争
C.琅城市民抵御了日耳曼人的袭击 D.这里是罗马政府的古战场
夯实基础
D
A
“农业、采矿业、渔业和林业产量的提高,相应地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发展……城市作为地方贸易和地方行政的中心,开始慢慢地出现。”材料反映欧洲城市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
A. 大学的兴起 B. 市民阶层发展壮大 C. 庄园的出现 D.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的是( )
A.基督教的兴起 B.大学的兴起 C.庄园的出现 D.城市的兴起
5.西欧中世纪大学兴起的条件是( )
①城市的复兴 ②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③市民阶层的需要 ④教会的支持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夯实基础
B
D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古西欧城市是作为经济中心出现的,它们是自然地在一些位于交通路口的集市、废旧的古代城堡上兴起的……城市所集中的手工业和商业所构成的商品经济从一开始就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城市里的市民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
——《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材料二 宋代把自行聚散,私相贸易的定期集市,称为草市。在人烟稠密的乡村聚落和交通要道上……不少颇具规模的草市后来发展成固定的商业居民点,上升为镇或县(成为城市)。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古西欧城市有怎样的地位?它的兴起有什么历史意义?
(2)结合两则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城市和中古西欧城市在形成时,有哪些相同点
地位:经济中心;意义:瓦解了封建制度,孕育早期资产阶级
共同点:都在交通要道上产生,都由集市贸易兴起,由小集市发展成城市(镇),都是自发形成。都产生了市民阶级
思维提升
你以为本课到此结束了
还没做作业就想跑?
【作业】从两则材料中提取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展开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Tips: 对比中西城市,并根据其对历史发展的不同影响,展开论述。
谢 谢 大 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