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13 21:08: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唐 胡曾
这一诗句描述的是哪一历史时期?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
战国时期
战事连绵,干戈不息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对比春秋后期与战国初期的形势图,你能看出什么变化呢?
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点击添加文本
名称
距今时间
体形特征
生产工具、
生产生活
元谋人
北京人
山顶洞人
战国形势图







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东 南 西 北 上 中 下
一、战国七雄
时期 主要战役 交战国家 典故 影响
桂陵之战
马陵之战
长平之战
魏、赵、齐
魏、齐
秦、赵
围魏救赵
纸上谈兵
减灶计
齐国强大起来
东方六国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战 国
魏国遭重创
战国时期的著名战役: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桂陵之战
庞涓
孙膑


围魏救赵发生在公前354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军八万,包围赵国都城邯郸,赵向齐求救。齐王命孙膑率军援救。孙膑认为魏以精锐攻邯郸,国内空虚,于是率军围攻魏都大梁,使魏将庞涓赶回应战。孙膑却在桂陵伏袭,打败魏军,并生擒庞涓,不久被放回国,再度为将。孙膑妙计,花最少的力气获得最大的成功。围魏救赵之役从此成为经典的战例,千百年来不断被人们研究,借鉴和传颂。
著名战役:
公元前341年,齐魏两国又发生了马陵之战。齐国仍以孙膑为军师,魏国又派庞涓带兵10万迎战。孙膑主动后撤,第一天,在撤出营地留下的军灶,足够10万人吃饭用;第二天留下的军灶只5万人吃饭用,第三天只够3万人吃饭用。庞涓察看军灶变化,以为齐军大量逃亡。于是,他轻敌猛进,追到马陵,中了圈套。魏军主力被歼灭,庞涓拔剑自刎。从此,魏国大大削弱,齐国强大起来,孙膑名扬天下。
减灶计


长平之战
秦、赵两国因争夺上党,而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从秦国出兵使韩国割让上党,到秦国获胜,耗时三年。而长平之战仅仅持续了5个月,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2020年7月15日山西高平发现疑似长平之战尸骨坑。
城濮之战(晋←→楚) (春秋时期) 长平之战(秦←→赵)
(战国时期)
规模 晋:2万;楚:4万 秦活埋赵军40多万
时间 一天之内 四十六天
战争结果 晋军大败楚军, 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赵军大败,东方六国再无力抵御秦的进攻
和春秋相比,战国时期的战争发生了什么变化?
规模大
参战兵力多
交战区域广
持续时间长
时期 战争目的 战争规模
春秋 称霸 用少量军队在短时间内决定胜负
战国 兼并统一 几十万大军,时间长,死伤多
问题思考:
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
反对战争,希望结束战争;渴望国家统一,和平、安定地生活。
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多个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而到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战国后期,秦逐步消灭东方六国,完成全国一统。
诸侯并立
七雄
一雄
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程中,国家逐渐走向统一。
材料研读








邯郸

大梁

中山
洛邑













战 国 时 期 的 变 法
乐毅改革
邹忌改革
李悝变法
申不害变法
吴起变法
胡服骑射改革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背景:
内容
政治 ①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②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③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④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①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②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③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最损害旧贵族的利益,有利于新兴地主掌权
承认封建土地私有制,最能体现变法的性质
农民支持,
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军功途径参政。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
二、商鞅变法
材料一: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二: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王充《论衡》
结合下列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
影响1:使秦国国力大大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
影响2: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荒地开垦
出租
奴隶制
封建制
奴隶主
地主
奴隶
农民
阶级关系变化
奴隶主私田增多
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封建制度确立
性质:商鞅变法是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
《史记》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 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并不是看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立木为信
商鞅叫人在 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 金。”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 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 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材料研读: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hui)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
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想一想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秦国地处西部边陲,国家落后,改革的决心大。
2、秦孝公的鼎力支持。
4、商鞅作为改革家的个人品质和措施得力。
5、改革适应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顺应时代的潮流。
3、百姓的大力支持。
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你认为这说明了什么?
变法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强烈反对,要付出代价;
但只要顺应了历史潮流,改革终会推行下去。
都江堰名片
名 称:
修建者:
组成部分:
国 籍:
重要作用:
获得荣誉:
都江堰
秦 国
李 冰
鱼嘴、宝瓶口、飞沙堰
地址:
四川成都附近的岷江上
自主阅读课文P36,完成《都江堰名片》
三、都江堰
都江堰是由哪三大主体工程构成的?
三大主体工程分别发挥什么作用呢?
鱼嘴:将泯江水分成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排洪。
飞沙堰:分水堤坝与宝瓶口之间长120米的滚水坝,在洪水期用于泄洪,并减少泥沙淤积(排沙)。
宝瓶口:在内江下游人工凿山开出的出水口,引水流入网状的渠道,灌溉农田。
三大工程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都江堰修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都江堰成为全球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3个世界遗产的城市。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来都江堰考察,盛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美,世界各地无与伦比。
李冰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既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问题,也保障了周边地区的农业灌溉,为周边农业丰收提供了有利条件。
都江堰名片
名 称:
修建者:
组成部分:
国 籍:
重要作用:
获得荣誉:
都江堰
秦 国
李 冰
鱼嘴、宝瓶口、飞沙堰
防洪、灌溉、水运
世界文化遗产
地址:
四川成都附近的岷江上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