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13 21:30: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 《世说新语》二则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陈寔.(shí) 太傅.(fù) 何所似.(sì)
B.柳絮.(xù) 无奕.(yì) 谢道韫.(yùn)
C.雪骤.(zhòu) 俄.而(é) 差可拟.(nǐ)
D.期行.(xíng) 王凝.之(níng) 尊君在不.(bù)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日中
B.待君久不至. 宾至.如归
C.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D.友人惭,下车引.之 抛砖引.玉
3.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撒盐空中差可拟 B.未若柳絮因风起
C.尊君在不 D.友人惭,下车引之
4.根据提示默写。
(1)当谢太傅问“白雪纷纷何所似”时,得到了两个答案,谢朗把此比作
“ ”,谢道韫则把此比作“ ”。
(2)“太丘舍去”的原因是友人“ ”。友人由“怒”到“ 惭” , 是因为在元方的批评下, 认识到自己既“ ” 又“ ”。
(3)《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写出友人知错的句子是: ,

(4)《咏雪》中写出谢公对孩子们咏雪感到满意的句子是: 。
5.根据课文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谢道韫咏雪形神兼备
下联:
6.(2022 江西赣州大余期末)下列句子中,语言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
A.昨日您不在,您的家母已经把您调离的事情告诉了我。
B.各位朋友能够光临寒舍,是我们全家的荣幸。
C.我是一个新手,刚开始接触兵器,希望各位老师不吝赐教。
D.大家好,很荣幸能向各位阐述我的一点拙见。
三、阅读题
(2022 江苏无锡期末测试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0 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 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
(3)相委.而去
(2)尊君在不.
(4)入门不顾.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译文:
(2)友人惭,下车引之。
译文:
9.请从选文中各找出一个谦辞和敬辞,分别说说它们用于指称谁。
答:
10.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杨氏之子》,再回答问题。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杨氏之子的应答同陈元方一样巧妙,请指出巧妙在哪里?由此看出他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
答案全解全析:
1.答案 D 不 fǒu。
2.答案 D A.约定。B.到。C.判断动词,是。D.拉,牵拉;使出现。
3.答案 C “不”是通假字,同“否”。
4.答案 (1)撒盐空中 柳絮因风起
(2)过中不至 无信 无礼
(3)友人惭 下车引之
(4)公大笑乐
解析 注意“撒”“絮”“惭”等字的写法。
5.答案 (示例)陈元方驳客义正词严
解析 根据对联的特点,结合课文中陈元方的行为对出下联。
6.答案 A “家母”用来谦称自己的母亲,尊称对方的母亲用“令堂”。
7.答案 (1)约定 (2)同“否” (3)舍弃 (4)回头看
8.答案 (1)正午过后(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便丢下(他)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2)友人(听了元方的话)感到惭愧,下车去拉元方。
解析 (1)舍:舍弃。去:离开。乃:才。
(2)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惭愧。引:拉,牵拉。
9.答案 (示例)尊君:敬辞,友人尊称元方的父亲。家君:谦辞,元方谦称自己的父亲。
解析 古代汉语中有许多敬辞和谦辞,我们要懂谦敬,不能误用。
10.答案 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杨氏之子采用了否定的方式,婉转应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家禽,杨梅又岂是我家的家果”这一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这反映了杨氏之子思维敏捷、语言幽默的特点。解析 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杨氏之子亦是如此。他由孔君平的姓“孔” 想到了孔雀,并且用否定的方式婉转应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他思维敏捷、语言幽默的特点显而易见。
[参考译文]
[链接材料] 梁国杨家的孩子九岁,非常聪明有智慧。孔君平去拜访他的父亲,其父不在家,就叫这个孩子出来。孩子给孔君平摆设果品,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家果。”孩子应声而答:“我没有听说过孔雀是先生家的家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