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4张PPT)
6 芣 苢
插 秧 歌
四川省双流棠湖中学语文组
诵读诗歌,感受古代灿烂的文化,陶冶高尚的情操。
1
2
3
学习重章叠唱及诚斋体在两首诗中是如何体现的,反复诵读体会并背诵。
领会劳动之乐,体会劳动之美与劳动者之美,丰富对劳动生活的认识。
学习目标
4
树立正确劳动观念,积极践行与发扬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一代代炎黄子孙在这片可爱的土地上,耕耘着、收获着,春种希望,秋收喜悦,传承了历史,推动了中华文明绵延不息。
也正是因为有了国人的勤劳质朴,才有了大量的劳动场景被记录到文学中,才有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那欢愉生动的画面,才有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那诗中有画的美丽,才有了“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那简单质朴的生活。
今天,让我们走进诗歌世界里,去看一下古人的劳作场景。
乡土中国
《芣苢》《插秧歌》
统编教材 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
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常识博览,知人论世
学习任务二:朗读诗歌,感受诗韵
学习任务三:走进诗情画意的劳动场面
学习任务(一)
常识博览,知人论世
《诗经》: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相传为孔子编订。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走近《诗经》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
《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
《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芣苢》
《芣苢》是《诗经·周南》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周南指周以南地区,是周公旦的封地,即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一带。
《周南》为十五国风之一,大多数诗是西周末年、东周初年的作品。
芣苢,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食物。具有利尿、清热、明目、祛痰药理作用的功效。车前子是分期成熟,一般在端午节前后,种子呈黄黑色,边成熟边采收。选晴天采收为宜。因其种子多,故有多子的寓意。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此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有《诚斋集》传世。
清新自然——杨万里
走近杨万里
学习任务(二)
诵读作品,感受音韵之美
诵读两首诗歌,感受两首诗歌在句式、韵律上的不同之处。
注意诵读方法:
1.《诗经》在句式上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夹杂二言八言不等。在诵读节拍上多为“二二”的节奏。
2.《插秧歌》是七言律诗,可采用“二二二一”“二二一二”的节拍形式。
3.诵读时注意节奏,读起来要有抑扬顿挫之感。
活动: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芣 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采采:茂盛,众多貌。《诗·秦风·蒹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毛传:“采采,尤萋萋也。”
薄:发语词,勉励义
言:语助词,无义
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兜鍪(dōu móu): 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
胛(ji ): 肩胛骨
莳(shì): 移植(秧苗)
匝(zā): 遍,满
《芣苢》以二二节拍为主,通篇短促的四字显得节奏感鲜明,易于传诵吟唱,是构成全词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基本可以代表《诗经》的体例与韵律,作为古典诗歌源头的《诗经》,句式上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夹杂二言八言不等。
《插秧歌》是一首七言古诗,通常节拍有两种方式,即“二二二一”“二二一二”,读起来有抑扬顿挫之感。
学习任务(三)
走进诗情画意的劳动场面
活动一:揣摩诗意
根据课下注释与工具书,尝试译读这两首诗歌。
鲜艳繁盛的芣苢呀,采呀采呀采起来。
鲜艳繁盛的芣苢呀,采呀采呀采得来。
鲜艳繁盛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
鲜艳繁盛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鲜艳繁盛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
鲜艳繁盛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疏通文意
《诗经·周南》
芣 苢
疏通文意
种田的农夫将秧苗抛在半空,农妇一把接住,
小儿子把秧苗拔起,大儿子再把秧苗插入水中。
斗笠是头盔,蓑衣是战甲,
但似乎没什么用,雨水从头上进入,直湿到肩胛。
喊他停下来吃早餐好休息一会儿,
那农夫低头弯腰,努力插秧,半天不回答。
秧苗根部尚不牢固,栽种也还没完成,
一定要照看好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
活动二:感受《芣苢》的美
《芣苢》,主要问题:
1.发挥想象,描绘采集芣苢的景象。
2.赏析六个动作,品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3.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
4.诵读诗歌,感悟诗歌语言特色。
1.发挥想象,描绘采集芣苢的景象。
一群妇女
田间
夏天晴日
掇捋袺襭
喜悦欢乐
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方玉润《诗经原始》
2.赏析六个动作,品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劳动开始的准备
劳动成果的想象
逐棵摘取
歌咏唱答
成片捋取情感热烈
衣角包裹成果初现
满载而归
收获欢乐
这是一群妇女采集车前子时随口唱的短歌,其从劳动的发展过程,表现了心理的发展过程。不断地采取,伴随着不断的歌唱,越采越多,越采越高兴,语言的反复,篇章的重叠,表现了对劳动的热爱。
3.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
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
4.诵读诗歌,感悟诗歌语言特色。
芣 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1)采采芣苢,薄言V之
重章叠句
回环往复,意境优美
简单重叠,留白想象
(2)采、有、掇、捋、袺、襭
动态变化
动作多样,画面感强
动作连贯,凸显情感
赋:铺陈叙事
劳动的节奏,劳动的欢快,劳动的喜悦。
重章叠句的作用
三
层层递进,增加诗的抒情容量,强化生命感受。
反复咏唱,强化对主题的表达。
一
借助特殊的音乐效果,创造诗的氛围和意境。
二
活动三:品读探究《插秧歌》
探究《插秧歌》,主要问题:
1.结合种水稻的基本步骤,找出诗中的动词,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
2.如果要你给诗歌加一个“诗眼”,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3.作者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用的非常精彩,作者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尝试赏析。
4.此诗是一幅描绘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有人认为“游离诗外”了,你怎么看?
5.请结合本诗,从内容、语言、情感角度分析“诚斋体”的特点。
1.结合种水稻的基本步骤,找出诗中的动词,思考诗中描绘了什么场景?
拔秧
抛秧
接秧
插秧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抛秧接秧图
拔秧插秧图
雨中插秧图
呼唤早餐图
农夫应答图
2.全诗围绕一个什么字来描绘的?如果要你给诗歌加一个“诗眼”,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忙
首联以极其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
颔联通过环境描写衬托插秧之“忙”。
颈联诗人巧妙地插入了画外音,给紧张忙碌的插秧场面以灵动的点染。
尾联勾勒出了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忙碌的农人形象。
3.作者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用的非常精彩,作者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请尝试赏析。
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成的好坏。因此,每逢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投入到劳动中去。诗中正是根据这一特点,用了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
知识拓展:炼字类题目答题思路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
思考:尝试将上一题答案改为这种思路模式。
示例:“抛”“接”“拔”“插”等字均为插秧时的一系列动作。(解释含义)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描述景象)“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表现劳动人民忙碌而充实的生活。(点明效果)
我来试一试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软”为“柔和”“柔软”之意,“涌”为“涌出”“涌现”之意。(解释含义)“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描述景象点明效果)
4.此诗是一幅描绘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有人认为“游离诗外”了,你怎么看?
此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用“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有一股火药味儿,暗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也突出了农忙抢种的题旨。所以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
5.请结合本诗,从内容、语言、情感角度分析“诚斋体”的特点。
内容
语言
情感
撷取日常生活的小事,自然风趣,生动形象
想象奇特,语言质朴,浅显易懂,生动活泼
以客观事物表现情感,对底层人民的关心
1.《芣苢》《插秧歌》这两首都是关于劳动的诗歌,但是它们在描绘劳动场景、歌颂劳动热情方面以及表达的思想主旨又不尽相同,试分析其在表现手法、描绘的劳动场景、表达的情感以及思想主旨等方面的差异。
活动四:对比阅读,明晰主旨
诗歌 《芣苢》 《插秧歌》
表现手法
劳动场景
表达情感
思想主旨
诗歌 《芣苢》 《插秧歌》
表现手法 重章叠句 白描、反衬、对话
劳动场景 直接描写,展现了劳动妇女快乐采摘芣苢的全过程 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展现了农忙时节插秧劳作的紧张与艰辛
表达情感 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形象表达了劳动的紧张和辛苦,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思想主旨 让我们了解了远古太平盛世时期人们生活的一个场景及精神状态,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了古人的生活理想:没有战争、暴政、苛捐杂税,内心安宁平静,生活上能够丰衣足食 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当时作者辞官在家。这首诗展现的是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图景,通过一家人插秧劳作的场面描写,真实客观地表现出农人吃苦耐劳的美好品格,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00
活动五:课堂讨论
1.中华民族有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阅读这两首诗歌,谈谈你对劳动有怎样的认识?
无论是欢愉的劳动场面,还是劳动者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都表明,劳动从来都是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的不二法门。如果只关注生活的质量,不关注生活质量的来源,就会脱离生活实际,走进空虚和腐朽没落。关注生活中的劳动者,才能真正认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正是一位位普通而伟大的劳动者,创造了生活的物质条件,开拓了生活的智慧空间,让我们能够幸福生活。
00
活动六:演讲比赛
主题演讲比赛——
“我眼中的劳动(者)”
劳动的崇高与美丽
话题1
劳动的价值与意义
话题2
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
话题3
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话题4
00
1.首先要了解听众,注意听众的组成,了解他们的性格、年龄、受教育程度、出生地,分析他们的观点、态度、希望和要求。
2.要有一个集中、鲜明的主题。无中心、无主次、杂乱无章的演讲是没有人愿意听的。一篇演讲稿只能有一个中心,全篇内容都必须紧紧围绕着这个中心去铺陈。
3.好的演讲稿,应该既有热情的鼓动,又有冷静的分析,要把抒情和说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4.语言要求做到准确、精练、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不能讲假话、大话、空话,也不能讲过于抽象的话。可多用比喻,多用口语化的语言,深入浅出,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把概念的东西形象化,让听众听得入耳、听得明白。
演讲(稿)的要求:
评分标准 具体要求 分值
主题 思想深刻,主题正确鲜明,针对性强。(对劳动的认识深刻独到) 20
结构 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层次推荐 15
语言 文字简练流畅,通俗易懂,富有文采 15
材料 材料丰富充分,典型新颖,与观点一致 15
对象 注意演讲者的身份、听众及场合 10
表达 语速适中,节奏张弛有度,有感染力 5
脱稿 肢体语言、表情能准确灵活地表达演讲内容和情感 5
时间 表现熟练 5
劳动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类,创造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在新的时代,劳动的领域愈发宽广。在我们生活的社会里,有无数的大国工匠在精磨手艺,有无数的科研工作者在深度探索,有无数的小人物在敬业奉献。所有这些劳动者,支撑起了我们这个时代!
总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