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新文化运动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山东省各地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期末试题分类选编2021-2022学年山东省各地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13 23:01: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12 新文化运动
1.(2022·山东济南·八年级期末)胡适1923年给友人的信中写道:“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二是《新民丛报》,三是《新青年》。”其中,《新青年》所创造的“新时代”指的是( )
A.君主立宪时代 B.民主科学时代
C.民主共和时代 D.尊孔复古时代
2.(2022·山东济宁·八年级期末) “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猛烈抨击封建礼教的文化启蒙运动。”这次“运动”的主要阵地是
A.《新青年》
B.《文学改良刍议》
C.《狂人日记》
D.《劳动界》
3.(2022·山东枣庄·八年级期末)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旧的观念、旧的礼教依然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A.提出三民主义革命纲领,发动了广州黄花岗起义等武装起义
B.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C.发动“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反对袁世凯的专制独裁统治
D.高举民主和科学旗帜,掀起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
4.(2022·山东临沂·八年级期末)构建时空坐标是提升学生时空观念的有效途径之一。下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这一单元的时空坐标。其中①代表的历史事件是
A.护国战争 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 D.北伐战争
5.(2022·山东临沂·八年级期末)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发展过程,呈现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的特点,反映了中国人民不懈的探索精神。下列社会阶层登上历史舞台的先后顺序是
①进步知识分子 ②资产阶级改良派 ③洋务派 ④资产阶级革命派
A.③②④① B.③①④② C.②③①④ D.①③②④
6.(2022·山东济南·八年级期末)1918 年,连续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颂扬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是( )
A.李大钊 B.胡适 C.鲁迅 D.陈独秀
7.(2022·山东济宁·八年级期末)每个人一生都有自己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三人的选择不同,三人的共同目的是为了( )
A.建立民主共和国 B.实行君主立宪制
C.推翻清王朝 D.挽救中华民族
8.(2022·山东滨州·八年级期末)历史学家徐中约说:“《_____》和《新潮》以及包括《每周评论》在内的许多其他杂志,对传统主义的堡垒——旧文学、旧道德、旧式人际关系和儒家——发动了全面攻击。”这里,《_____》处的杂志应该是( )
A. B.
C. D.
9.(2022·山东济南·八年级期末)民国时期有人说:“他是中国思想界的一个清道夫,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因此时时被那无数吃惯孔孟的老头子们跳脚痛骂,怪他不识货。”文中的“他”是( )
A.曾国藩 B.李鸿章 C.梁启超 D.陈独秀
10.(2022·山东济南·八年级期末)电视剧《觉醒年代》刻画了许多经常客串我们历史课本的人物,如蔡元培、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激情澎湃的历史时期。与之相关的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长征
11.(2022·山东临沂·八年级期末)新文化运动期间,有很多中国留学生,本来学习的不是文学专业,但最后却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这种现象在留日学生中尤为明显,鲁迅“弃医从文”就是典型。其主要原因是( )
A.政治革命需要广泛参与 B.日本文学创作氛围浓厚
C.经济不景气致就业艰难 D.文学可以推动社会变革
12.(2022·山东枣庄·八年级期末)针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革新运动。这场运动提倡( )
A.自强求富 B.变法图强 C.三民主义 D.民主科学
13.(2022·山东德州·八年级期末)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不断探索的历史。下列选项与之关联正确的是( )
A.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洋务运动 B.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戊戌变法
C.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辛亥革命 D.民主共和的实现——新文化运动
14.(2022·山东潍坊·八年级期末)“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下侧三篇文章所为“时”“事”在于
A.呼吁维新变法 B.弘扬民主与科学
C.阐发三民主义 D.宣传马克思主义
15.(2022·山东青岛·八年级期末)“以青春之我,创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 青春之宇宙。”李大钊的这篇《青春》最初应发表在( )
A.《申报》 B.《新青年》 C.《民报》 D.《大公报》
16.(2022·山东日照·八年级期末)胡适曾提出“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由此可知他主张( )
A.提倡民主 B.扶清灭洋 C.提倡科学 D.提倡新文学
17.(2022·山东济南·八年级期末)陈独秀在《新青年》中明确宣告: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此段文字中的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 )
A.自强与求富 B.变法与改革 C.鲁迅与胡适 D.民主与科学
18.(2022·山东潍坊·八年级期末)在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的情况下,一批又一批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下列口号或主张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变法图强②“自强”“求富”③民主共和④“民主”“科学”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④②③ D.②③①④
19.(2022·山东济宁·八年级期末)1840年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始而言技,继而言政,进而言教的过程,言教即主张学习西方自由、民主、平等资产阶级观念。能够印证“言教”的史实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20.(2022·山东临沂·八年级期末)“我们抛弃了之乎也者,学做白话文。我们也把红楼水浒做圣经宝典来研究,又竭力阅读西洋名著。”这种状况始于( )
A.新文化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 D.五四运动
21.(2022·山东·成武县实验中学八年级期末)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先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和科学”的思想,这反映出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是
A.学制度→学技术→学思想 B.学思想→学制度→学技术
C.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 D.学制度→学思想→学技术
22.(2022·山东潍坊·八年级期末)“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只忽飞还。剩下那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这首《蝴蝶》被称为“中国第一首白话诗”,创作于…
A.新文化运动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戊戌变法时期 D.北伐战争时期
23.(2022·山东聊城·八年级期末)胡适1917年发表的一篇文章指出,文学创作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胡适此文的直接目的是
A.改变文学现状 B.推行民主政治 C.传播先进科学 D.批判旧式道德
24.(2022·山东枣庄·八年级期末)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①陈独秀
②李大钊
③鲁迅
④胡适
⑤梁启超
A.②④⑤
B.①③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25.(2022·山东聊城·八年级期末)胡适说:“北大是因为三只兔子而成名的,一是老兔子蔡元培,二是中兔子陈独秀,三是小兔子胡适本人(三人年有长序,但都属兔)。”“三只兔子”因高举哪两面大旗而闻名?( )
A.自强与求富 B.维新与变法 C.自由与平等 D.民主与科学
26.(2022·山东济宁·八年级期末)鲁迅的《狂人日记》这样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里是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吃人”。 对该书和这段文字解读最恰当的是( )
A.描绘了一个精神不健康的狂人 B.作者喜欢看历史书,且看得仔细
C.估计成书于新中国之后 D.作者借狂人之口抨击封建礼教
27.(2022·山东聊城·八年级期末)1920年春,北京大学首次招收9名女生入学旁听,开创了中国国立大学男女同校的先例。这一社会进步主要得益于(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28.(2022·山东滨州·八年级期末)杜威《中国的新文化》一文中,大力宣扬“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也试图让中国人相信,只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那么政治、经济、军事、技术等的改革也将随之水到渠成。”这里最为坚实的基础指的是( )
A.新文化运动弘扬了民主和科学思想 B.新文化运动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D.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了马克思主义
29.(2022·山东菏泽·八年级期末)下图是某学习小组开展“中国近代史”研究性学习时拟定的汇报提纲。如果要为这个提纲确立一个主题,最贴切的是主题( )
主题:___________ 一、洋务运动 二、百日维新 三、辛亥革命 四、新文化运动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地主阶级的抗争 C.救亡图存的探索 D.民主制度的实践
30.(2022·山东枣庄·八年级期末)近代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下列有关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历程表述正确的是( )
A.技术层面-制度层面-思想层面 B.制度层面-技术层面-思想层面
C.思想层面-技术层面-制度层面 D.技术层面-思想层面-制度层面
31.(2022·山东青岛·八年级期末)“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在操场的树荫下,在宿舍里,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这则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洋务运动兴办新式学校 B.维新变法思想开始广泛传播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已动摇
32.(2022·山东济宁·八年级期末)“皇帝倒了,民国创建了,共和实现了,但民主、自由、博爱、独立等一切具有外部因素的新鲜主张,好像都与中国主体人群无缘。中国没有从国体变更这样大的历史调整中重建秩序,更没有构建出中国人可以普遍接受的信仰,中国人精神困惑更加严重。”为解决“精神困惑”,中国人掀起了(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33.(2022·山东济南·八年级期末)“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由此看出新文化运动的片面性主要体现在( )
A.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B.盲目崇洋媚外
C.提倡民主与科学 D.革新政治制度
34.(2022·山东·曲阜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八年级期末)近代以来,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之路,寻求变革,推动了社会进步。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尽管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强烈反对,但统治者面对着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患,为生存计还是不得不实践这一主张。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渐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理论的层次和阶段。
——雷颐《取静集》
(1)材料一中“师夷长技的主张”在什么运动中得以实施?“为生存计”说明这一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材料二 甲午战败让中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唯一值得中国人庆幸的是,失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然承认失败,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
——马勇《甲午战争影响:沉痛的转身》
(2)材料二中“中国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发起了什么运动?请列举出该运动的代表人物一名。
材料三 观察下列与1911年革命有关的一组图片(图一:北京市民观看宣统《退位诏书》;图二:“中华民国元年月份牌”,是中华民国首次使用公历纪年的见证物;图三:湖北军政府关于剪除发辫的公告。)
图一:北京市民观看 宣统《退位诏书》 图二:“中华民国元年月份牌”,是 中华民国首次使用公历纪年的见证物 图三:湖北军政府关于 剪除发辫的公告
(3)据材料三,概括“1911年革命”的积极影响。材料四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
——陈独秀
(4)材料四中陈独秀提到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什么?为此,他发起了什么运动?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因素有哪些?(要求至少答出两点)
35.(2022·山东临沂·八年级期末)屈辱、抗争、牺牲、觉醒、希望、光明在中国近代交织,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某校学生以《回望历史砥砺前行》为主题进行系列探究,请你参与:
材料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自那时开始的半个多世纪里,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逐步加深。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材料三:
(1)材料一中“这场战争”指什么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2)因为“从制度上感觉不足”,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怎样的政治实践?并举出其领导人一位。
(3)图1所示场景的出现表明中国进入哪一黑暗的历史时期?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陈独秀等人以图2所地的刊物为阵地在思想领域高举出哪两面大旗?
(4)综上分析,近代中国遭受的深重苦难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概括指出近代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
36.(2022·山东日照·八年级期末)屈辱、抗争、牺牲、觉醒、希望、光明在中国近代交织,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屈辱与反抗并存】
材料一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自那时开始的半个多世纪里,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逐步加深。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这场战争”指什么?为何说它是“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困惑与希望交织】
材料二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2)因“从制度上感觉不足”,在中国近代兴起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尝试学习了西方的什么政治体制?
【黑暗与光明搏击】
材料三
材料四
材料五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妄共和,即称民贼。吾侪昔以大仁大义铸此巨错,又焉敢不犯难,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
(3)材料三图1说明中国进入哪一黑暗的历史时期?面对其倒行逆施,以材料四图2为阵地在思想领域高举出哪两面大旗?根据材料五为冲破黑暗,1915年在孙中山的号召下掀起了哪一次革命运动?
【回望历史 砥砺前行】
(4)综合上述历史事件,概括指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
37.(2022·山东临沂·八年级期末)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追随世界历史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由于在对内对外战争中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威力大开眼界,对来自西洋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鸿章语)开始有所认识,这样才能转而主张缓和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并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以求“御侮自强”之术。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 乃知其战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兴学校,广书院、重技巧,别考课,使人尽其才,育才于学校,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电线铁路出其用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材料三 (20世纪初)尽管中国告别了过时的政治体制,往昔的阴影却继续沉重地支配着社会习俗和思想生活。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进步的社会。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节选》
材料四 ……追本溯源,……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教出,引到光明借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促使李鸿章等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他们在自救运动中创办的近代军事和民用企业各一例。
(2)材料二与材料一李鸿章的观点相比,有哪些新的认识?把材料二观点首次付诸实践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对我国有何影响?
(3)材料三中“过时的政治体制”是指什么制度?它终结于哪个派别领导的什么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的创立”为何不能给人们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
(4)材料四中的“德、赛两先生”是指什么?回顾这场运动,你觉得我们对待西方文化应采取怎样的正确态度?回首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你有何感悟和认识?
38.(2022·山东聊城·八年级期末)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进行一系列探索,开始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
材料一 下列图片分别反映了相应的四个重大历史事件。
材料二 晚清外文书籍翻译简况一览表
1850-1899年 1902-1904年
类别 译自英美 译自日本 书籍总数 译自英美 译自日本 书籍总数
史地、社会科学类 63本 22本 103本 34本 173本 264本
自然、科学技术类 278本 61本 399本 25本 97本 168本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四个事件的思想主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呈现出什么趋势?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与19世纪中后期外文书籍翻译相比,20世纪初期外文书籍翻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这上述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的共同影响?
39.(2022·山东济南·八年级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英国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尽管表面上清王朝仍继续维持其统治地位,但实际上中国已经不再像以往那样拥有独立完整的国家主权,在许多方面不得不受制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摆布,成为西方诸列强掠夺和奴役的对象。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指哪个条约?概括其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影响。
材料二 兴办军事工业以图自强,是当时世界上后进国家如奥斯曼帝国、埃及、日本和俄国实行改革所采取的常见形式,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受到外来侵略的极大刺激和震撼,感到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势在必行,终于启动了一场持续30多年的“自强运动”。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自强运动”所指的历史事件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三
《青年杂志》封面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先生、赛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两先生才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陈独秀
(3)材料三中涉及的运动是什么?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陈独秀所说的“德先生”、“赛先生”指什么?列举一位该运动其他的代表人物。
40.(2022·山东德州·八年级期末)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屈辱史,又是一部抗争、探索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屈辱篇】
材料一
(1)图一条约的签订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图二条约中哪一内容使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朝廷”?
【抗争篇】
材料二 此外更有一事,亦复不应去者,即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己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更加以备具出人意外之勤俭巧慧诸性,以及守法易治……尚有无穷希望。
——《瓦德西拳乱笔记》
(2)材料二“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指什么事件?该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探索篇】
材料三 在列强坚船利炮逼迫下,中国陷入屈辱、仿徨与困惑。近代前期,为挽救民族危机,无数志士仁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等,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材料四 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3)材料三所述“自救之路”运动中提出的口号是什么?“维新之路”和“共和之路”分别指什么?
(4)材料四中“德先生”“赛先生”指的是什么?本次运动的重要阵地有哪些?
41.(2022·山东德州·八年级期末)“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梦,承载着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是中国人民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之梦。近代以来,众多仁人志士为追求“中国梦”而不懈探索,几多教训,几多启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近代寻梦之路】
材料一 梦想要成真,先须顺应时代的潮流。李鸿章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1)材料一反映了李鸿章的什么主张?为实现“自强”,李鸿章等人进行了怎样的实践探索?这次探索最终失败,请问失败的标志是什么?
(2)有人用“无心栽柳柳成荫”比喻李鸿章等人的探索,请说明理由。
材料二 梦想要成真,还须除旧布新的勇气。康有为等主张设议院,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创办报刊,训练新式军队等。
(3)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说出康有为等人所属的阶级派别。
材料三 梦想要成真,仍须高瞻远瞩的智慧。孙中山提出,“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4)材料三中,孙中山为进行“革命”起步于哪一团体的建立?孙中山为“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进行了怎样的实践探索?这次实践探索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材料四 梦想要成真,更须百折不挠的意志。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
(5)材料四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针对社会现状提出“求变”的思路,为此进行了怎样的实践探索?指出这次探索事件的口号。
【实践寻梦之悟】
(6)综上材料所述,中国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在向西方学习上呈现出什么趋势?
42.(2022·山东济宁·八年级期末)屈辱、抗争、牺牲、觉醒、希望、光明在中国近代交织,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某校学生就《回望历史砥砺前行》为主题进行系列探究,请你参与:
【屈辱与反抗并存】
材料一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自那时开始的半个多世纪里,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逐步加深。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这场战争”指什么战争?
【困惑与希望交织】
材料二 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2)因为“从制度上感觉不足”,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怎样的政治实践?
【污秽与崇高并存】
材料三
(3)图1所示场景的出现表明中国进入哪一黑暗的历史时期?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陈独秀等人以图2所地的刊物为阵地在思想领域高举出哪两面大旗?
【黑暗与光明搏击】
材料四
材料A: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材料B: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孙中山《讨袁檄文》
(4)“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为什么说“却黑暗依旧”?材料中“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中国又发生了什么大事?有什么重要的历史意义?
【回望历史砥砺前行】
(5)综合上述历史事件,概括指出中国近代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
43.(2022·山东聊城·八年级期末)【路漫漫】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就不断有人做着各种各样的西方梦:梦想有西方的坚船利炮,梦想有西方的新型工业,梦想有西方的民主制度……。(19世纪中期)“运动”倡导者的梦想,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近代化的新式国家。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
(1)材料中的“运动”指的是什么?为此“运动倡导者”做了哪些努力?
(2)“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近代化的新式国家。”这一观点是否正确?简要说明理由。
44.(2022·山东青岛·八年级期末)近代各种政治力量在中国近代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由于在对内对外战争中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威力大开眼界,(李鸿章)对来自西洋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开始有所认识,这样才能转而主张缓和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并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以求“御侮自强”之术。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 戊戌新政在很大程度上更是洋务新政播下的现代文明种子的提前收获―洋务 新政中成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所培育出来的近代政治和伦理观念,所引进和传播的科学 知识和观念等等,正是戊戌新政得以开展的物质的、精神的基础。但戊戌新政不只是继承了 洋务新政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
——汪林茂《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
材料三 当时的清政府,正如孙中山所形容的那样,像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彻底的腐朽了,全国革命的时机已经成熟。可见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客观情势使然,而不是什么激进主义思潮的产物。因此,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事件,无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飞跃。
——陈其泰《近代史上有关重大是非的两个问题的评价》
材料四 清王朝虽然被推翻,但专制主义幽灵仍在国中游荡,不管是袁世凯的称帝还是“革命”者的集权行为都说明,专制主义对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数年以来,创造共和再造共和的人物,也算不少。说良心话,真心知道共和是什么,脑子里不装着帝制时代旧思想的,能有几人?”陈独秀等深感“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王铁群 《新文化运动―中国的启蒙运动》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鸿章等人“引进西方军事技术”的主要原因?结合所 学知识,列举他们为“御侮自强”而创办的近代企业代表?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两次“新政”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戊戌新政“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的理解?
(3)根据材料三,概括“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客观情势使然”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飞跃”?
(4)根据材料四,归纳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陈独秀为“洗刷”国民的旧思想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45.(2022·山东聊城·八年级期末)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先进的中国人寻找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材料二:以甲午战争为转折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和民主思潮迅速崛起……一些中国人走上了学习日本、变法图强的道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志士开始走上了以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武装革命道路。历史进入了以变革政治制度为主流的新时期。
——摘编自虞和平、谢放《中国近代通史·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材料三:民国早期……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这场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西方14世纪兴起的一场宣传新思想的运动)”。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内容说出这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哪次运动 简述这场运动为何没有实现“中国的自强”?
(2)指出材料二中“学习日本、变法图强的道路”指的是什么事件?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的主要历史功绩。
(3)材料三中“中国的文艺复兴”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为何说这一事件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近代化探索的阶段特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6.(2022·山东滨州·八年级期末)某历史社团围绕“中国近代化探索”开展研究性学习。
(1)史料按表现形式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和图像史料等。将上述史料进行分类。(填序号)
属于文献史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属于实物史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属于图像史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帮助历史社团整理上述史料,将表格中A、B、C、D处补充完整。
研究主题 史料 相关史实
中国近代化探索 “器物”篇 C 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化探索 “A”篇 ⑤ 戊戌变法
②、③ 辛亥革命
中国近代化探索 “B”篇 D 新文化运动
(3)从上述史料中任选一项,说明其与研究主题、相关史实的关系。(仿照示例完成,不得选用示例中的史料)
示例: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是辛亥革命的成果。
(4)通过参与此次研究性学习,谈谈你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史认识。
参考答案:
1.B
【解析】 我们通过学过的知识知道:陈独秀、胡适等领导的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其标志是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故答案选B。
2.A
【解析】 依据题干“北洋军阀统治前期,在中国满布阴霾的天空中,响起一声春雷,爆发了一场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猛烈抨击封建礼教的文化启蒙运动。”可知是指提倡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这次“运动”的主要阵地是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故A符合题意。《文学改良刍议》、《狂人日记》都是发表于《新青年》的文章,故BC不符合题意。《劳动界》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于1920年在上海创办的刊物,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D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为了反对“旧的观念、旧的礼教” 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解放了人们的思想。ABC项与题意不符,D项符合题意,故选D。
4.B
【解析】 根据图示内容可知①时间起自1915年,一直延续到1921年以后,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一历史事件应该是新文化运动,故选B;护国战争是在1915—1916年,排除A;五四运动是在1919年,排除C;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排除D。
5.A
【解析】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发动了洋务运动;19世纪末,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了戊戌变法;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1915年进步知识分子发动了新文化运动。故各阶层登上历史舞台的先后顺序是③②④①。故A符合题意。B、C和D顺序错误。排除。故选A。
6.A
【解析】 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颂扬十月革命,为扩大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底李大等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故选A;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7.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都是中国近代史上伟大的仁人志士,他们的探索史实分别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他们的选择的道路虽然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挽救中华民族,救亡图存,D项正确;康有为是保皇派,排除A项;孙中山是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排除B项;康有为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统治,排除C项。故选D项。
8.C
【解析】 根据“对传统主义的堡垒——旧文学、旧道德、旧式人际关系和儒家——发动了全面攻击”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新文化运动,所以和《新潮》以及包括《每周评论》在内的许多其他杂志一起发起新文化运动的是《新青年》,C项正确;《时务报》和《国闻报》宣扬的都是维新思想,排除AD项;《民报》是同盟会的机关报,与新文化运动无关,排除B项。故选C项。
9.D
【解析】 根据“他把启蒙的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结合所学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年杂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反对封建孔孟旧道德,D项正确;曾国藩、李鸿章是晚清大臣,不符合“民国时期”,排除AB项;梁启超是维新派代表,主张君主立宪,没有猛烈抨击封建孔孟旧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10.C
【解析】 据题干关键信息“蔡元培、陈独秀、鲁迅、胡适等”并结合所学,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等,以北京大学和《新青年》为主要阵地,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掀起新文化运动,蔡元培是新文化运动时期北京大学的校长。C项正确;ABD项与材料中人物不相符,排除。故选C项。
11.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中鲁迅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鲁迅“弃医从文”就是通过文学唤醒国人以推动社会变革,D项正确;文学创作与政治革命无关,排除A项;日本文学创作氛围浓厚不是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不是为了谋生,而是救国,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尊孔复古,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冲突。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和鲁迅等,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掀起新文化运动,向尊孔复古的封建逆流展开猛烈的进攻,把斗争锋芒直指维护封建统治的孔教,袁世凯为了建立独裁统治,复辟帝制,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针对他的倒行逆施,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场革新运动。这场运动是新文化运动。D项正确;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主张,排除A项;变法图强是戊戌变法的主张,排除B项;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13.C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C项正确;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洗礼,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了民主共和,排除D项。故选C项。
14.B
【解析】 根据图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针对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猖獗一时的尊孔复古逆流,《新青年》发表了大量文章,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新文学的形式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号召人民起来推翻“黑漆漆的”吃人社会。题干图片著名文章所为“时”“事”在于弘扬民主与科学。B项正确;资产阶级维新派呼吁维新变法,排除A项;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排除C项;五四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改变中国人的思想,知识分子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李大钊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故李大钊的这篇《青春》最初应发表在《新青年》杂志,B符合题意;《申报》于1872年4月30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上海创刊,1949年5月27日停刊,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因《申报》见证、记录晚清以来中国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排除A;《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该报的创办及其宣传壮大了革命派的声势,也壮大了同盟会的队伍,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排除C;《大公报》是中国近代报纸,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创刊。初由天主教徒柴天宠、主教樊国梁、法公使鲍渥等集资筹办,宗教色彩比较浓厚,曾受法国势力的干预,1927年以后﹐《大公报》总体上对国民党持支持态度,排除D;故本题选B。
16.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 1917年, 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 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陈独秀紧接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综上可知,胡适曾提出“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日不摹仿古人;三日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意在提倡新文学,故D项正确;AC两项与材料提倡新文学的主旨不符,排除;扶清灭洋是义和团的口号,排除B项。故选D项。
17.D
【解析】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青年杂志》后来改为《新青年》。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提出。民主与科学就是陈独秀在《新青年》中所说的两位“先生”。D项正确;自强与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排除A项;变法与改革不是陈独秀所说的两位“先生”,排除B项;陈独秀在《新青年》中所说的两位“先生”指的是民主与科学,排除C项。故选D项。
18.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变法图强”是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提出的主张;“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提出的口号;“民主共和”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的革命目标之一;“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所以四者的先后顺序应该为②①③④,故选B;其他三个选项的顺序均错误,故排除ACD。
19.D
【解析】 根据材料“1840年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始而言技,继而言政,进而言教的过程,言教即主张学习西方自由、民主、平等等资产阶级观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所呈现的特点是由器物(技术)层面到制度(政治)层面再到思想(精神)层面。洋务运动主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先进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新文化运动则提出了“民主”“科学”的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企图从人们内心深处上根除封建专制思想。能够印证“言教”的史实是新文化运动。选项D符合题意;而ABC项与题意不符。故选D。
20.A
【解析】 根据“学做白话文”、“竭力阅读西洋名著”可知,新文化运动期间开展文学革命,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同时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学习外国先进文化,A正确;义和团运动是近代中国的农民起义运动,与题不符,B错误;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政治制度,与题不符,C错误;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学生、工人、市民等在这一过程中进行了“三罢”,与题不符,D错误;综上故选A。
21.C
【解析】 “师夷长技以自强”与洋务运动有关,洋务运动是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君主立宪”与戊戌变法有关,戊戌变法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民主共和”与辛亥革命有关,辛亥革命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新文化运动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故题干信息反映出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是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故C符合题意;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是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排除ABD。故选C。
22.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陈独秀紧接着发表《文学革命论》一文,主张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倡导,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这首诗被称为“中国第一首白话诗”。它的写作背景是新文化运动,A正确;BCD都不是这首诗创作的背景,排除。故选A。
23.A
【解析】 依据题干“文学创作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和所学可知,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倡导文学革命,主张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因此其直接目的是改变文学现状,故A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民主、科学,故BC错误;题干反映的是批判旧文学而不是批判旧式道德,故D错误。故选A。
24.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1915年起,进步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反对旧文化、旧道德、旧传统的新文化运动,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代表人物,⑤不符合题意。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中国近代化探索的重大事件以及历程的特点。
25.D
【解析】 本题难度适中,由关键信息胡适、北大、蔡元培、陈独秀,可知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答案选D,自强与求富是洋务运动,维新与变法是戊戌变法,自由与平等是西方启蒙思想。
26.D
【解析】 依据题干“狂人日记”“鲁迅”可知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结合课本所学,1915年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为代表,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发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鲁迅在小说中借狂人之口愤怒揭露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吃人的真面目,对封建统治和封建道德进行了深刻批判。D项符合题意;C项不合题意; AB两项反映的材料的表面现象,不符合题意。ABC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D。
27.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1920年春,北京大学首次招收9名女生入学旁听,开创了中国国立大学男女同校的先例。这一社会进步主要得益于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倡男女平等,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C项正确;北京大学首次招收9名女生入学旁听,开创了中国国立大学男女同校的先例,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28.C
【解析】 根据材料“……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只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改革也将随之水到渠成”及所学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新文化运动对促进人们思想解放的重要性,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有利于社会的转型,C项正确;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排除A项;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排除D项。故选C项。
29.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是中国早期近代化探索四件大事,也是一部分先进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的救亡图存运动,C项正确;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与君主专制的强化无关,排除A项;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与地主阶级的抗争无关,排除B项;洋务运动是清政府的自救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思想文化运动,都与民主制度的实践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0.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是学习西方的技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学习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是学习思想文化。由此可知: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历程是由学习技术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A项正确;而BCD表述不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31.D
【解析】 据材料“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D项正确;洋务运动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他们创办的学校不会允许防抗旧礼教,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女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不能体现出维新思想得到广泛传播,排除B项;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反对帝制的表现,不符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32.D
【解析】 通过题干分析,“皇帝倒了,民国创建了,共和实现了”,说明材料描述历史事件发生在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建立后,即1912年以后。“民主、自由、博爱、独立等一切具有外部因素的新鲜主张,好像都与中国主体人群无缘”、“中国人精神困惑更加严重”,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1915年掀起的新文化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D符合题意;洋务运动发生在19世纪60-90年代,A排除;戊戌变法发生在1898年,B排除;辛亥革命是一场政治革命,C排除。故选择D。
33.A
【解析】 依据题干“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判。”由此看出新文化运动的片面性主要体现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A选项符合题意;盲目崇洋媚外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来,B选项不符合题意;提倡民主与科学在题干中体现不出来,C选项不符合题意;革新政治制度的说法不正确,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34.(1)洋务运动;维护清朝统治。
(2)戊戌变法(维新变法);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3)①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②成立了中华民国;③改变了旧的社会习俗。
(4)民主和科学;新文化运动。
(5)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先进分子的探索(列强的侵略;技术变革;制度变革;思想解放)
【分析】(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尽管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强烈反对,但统治者面对着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患,为生存计还是不得不实践这一主张”可知,这就是洋务运动,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
(2)
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失败后的中国没有就此沉沦,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奋起,坦然承认失败,毫不犹豫转身向东,向打败自己的敌人学习”可知,于是进行了戊戌变法,也就是维新变法;它的领导人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3)
根据所学可知,图片1体现的是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图片2体现的是成立了中华民国;图片3体现的是改变了旧的社会习俗。
(4)
根据所学和材料四“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黑暗”可知,分别是民主和科学,为此,进行新文化运动。
(5)
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因素有,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先进分子的探索。
35.(1)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戊戌变法;康有为或梁启超。
(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或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或袁世凯统治时期;民主、科学。
(4)外国列强的入侵和国内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反帝反封建。
【解析】 (1)依据材料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可知“战争”是指鸦片战争,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场战争也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资产阶级维新派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为代表,在19世纪末掀起了一场维新变法或戊戌变法运动,试图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但是改革最终失败。
(3)依据材料三中图1袁世凯举行祭天仪式,可知反映的是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或袁世凯统治时期。袁世凯此举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针对这一倒行逆施,陈独秀等人以图2所展示的刊物《新青年》为阵地,掀起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在思想领域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猛烈批判传统儒家文化。
(4)依据材料一中鸦片战争可知近代中国遭受的深重苦难与外国列强的入侵有关,依据材料三袁世凯建立北洋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可知也与国内专制统治的腐朽黑暗有关。因此,近代中国革命承担起反帝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
36.(1)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
(3)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民主科学。护国运动。
(4)反帝反封建。
【解析】(1)
根据材料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自那时开始的半个多世纪里,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逐步加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争是1840年开始的鸦片战争。为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和倾销商品,1840年英国借口中国的禁烟运动发动鸦片战争。1842年清政府战败求和,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所以说它是“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2)
根据材料二“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可知,因“从制度上感觉不足”,在中国近代兴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
(3)
根据材料三,图1说明中国进入北洋政府统治时期。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以材料四图2《新青年》为阵地在思想领域进行了新文化运动,高举出民主科学两面大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的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复辟帝制,为冲破黑暗,1915年在孙中山的号召下掀起了护国运动。
(4)
综合上述材料可知,中国近代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37.(1)主要原因: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增强实力(或:引进西方军事技术抵御侵略“御侮自强”);军事: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2)材料二不仅认识到时西方船坚炮利,更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戊戌变法;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或: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3)封建帝制(君主专制制度);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4)民主、科学;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学习西方优秀文化,或不能全盘西化,或洋为中用等)。感悟:①中国人民具有不解的探索精神;②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③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解析】(1)
根据材料“由于在对内对外战争中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威力大开眼界……这样才能转而主张缓和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并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以求“御侮自强”之术”,概括可知,促使李鸿章等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主要原因是引进西方军事技术,增强实力,抵御侵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先后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在继续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又提出“求富”的主张,开办一些近代民用企业,以辅助军事工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2)
根据材料“而在议院上下同心……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比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更为深刻一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把材料二观点首次付诸实践的历史事件是戊戌变法。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以“救国存亡”为己任,主张维新变法,掀起了戊戌变法,希望在中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这次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且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3)
根据材料“(20世纪初)尽管中国告别了过时的政治体制……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过时的政治体制”是指封建帝制(君主专制制度)。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根据材料“往昔的阴影却继续沉重地支配着社会习俗和思想生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4)
根据材料“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先生”“赛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分别指民主、科学。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他还将它们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们对待西方文化应持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正确态度,批判的进行学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的耻辱,唤醒了沉睡的中国人,中国有志之士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说明,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层层递进、逐渐深入;由学习西方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中国近代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中国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近代中国先进分子追求确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的历程,也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过程。
38.(1)变化:师夷长技(自强求富)——变法图强——三民主义——民主科学。趋势:器物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2)变化:书籍翻译类别史地、社会科学类书籍增加,自然、科学技术类著作相对减少。译自英美的书籍减少,译自日本的书籍增多。
(3)都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促进了思想解放。
【解析】(1)
根据材料可知,图片反映的事件分别是学习西方科技的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新文化运动。具体来说四个事件的思想主张分别是师夷长技(自强求富)、变法图强、三民主义、民主科学。从学习西方的内容来说,呈现出从器物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特点。
(2)
根据表格可知,20世纪初期外文书籍中史地、社会科学类书籍增加,自然、科学技术类著作相对减少;译自英美的书籍减少,译自日本的书籍增多。
(3)
根据材料可知,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都是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尝试,起到了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促进了思想解放,也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等作用。
39.(1)条约:《南京条约》;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历史事件:洋务运动。历史地位: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3)运动:新文化运动;德先生、赛先生:民主与科学;人物:李大钊(胡适、蔡元培、鲁迅等)
【分析】(1)
第一小问,依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强迫中国签订的《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南京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依据所学可知,19 世纪 60 年代--90 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一场“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因此,第一小问,材料二中“自强运动”是指洋务运动;第二小问,依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3)
1915 年 9 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改运动的口号是民主与科学(德先生和赛先生)。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青年杂志》”可知涉及的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陈独秀所说的“德先生”、“赛先生”指民主与科学;第三小问,依据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的代表有陈独秀、蔡元培、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40.(1)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款: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任何反帝活动。
(2)事件:义和团运动。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3)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和求富。“维新之路”:维新变法;“共和之路”:辛亥革命。
(4)“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阵地:北大。
【解析】(1)
影响,根据材料“《南京条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规定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协定关税的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内容,根据材料“《辛丑条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丑条约》中规定清政府严禁中国人民参加任何反帝性质的活动,这表明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
(2)
事件,根据材料“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己成衰弱或已失德性之人”“《瓦德西拳乱笔记》”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把矛头指向外国侵略者,给予帝国主义沉重的打击,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因此材料中“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指的是义和团运动。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在反对帝国主义运动中受到清政府的镇压,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剿杀下,轰轰烈烈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最终失败。
(3)
口号,根据材料“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面对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向西方学习技术的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和求富的口号。“维新之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掀起向西方学习先进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因此材料中的“维新之路”指的是维新变法运动。“共和之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革命派掀起推翻清王朝统治的革命运动,于1911年10月爆发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因此材料中的“共和之路”指的是辛亥革命。
(4)
“德先生”和“赛先生”,根据材料“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资产阶级激进派掀起学习西方先进思想的新文化运动,主要学习西方民主和科学,即“德先生”和“赛先生”。阵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采取“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方针,这使得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41.(1)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2)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3)戊戌变法(维新变法、百日维新皆可)资产阶级维新派
(4)兴中会 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
(5)新文化运动 民主和科学
(6)呈现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由表及里不断深入趋势(意思接近即可)。
【解析】(1)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说明李鸿章主张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根据所学可知,以李鸿章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以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宣告了运动的失败。
(2)
根据所学可知,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无心栽柳柳成荫”指的是洋务运动的客观作用,即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对外国资本入侵起到抵制作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3)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可知,除旧布新体现了改革的主张,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设议院,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创办报刊,训练新式军队等”反映了维新派的具体主张,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首的维新派掀起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的戊戌变法运动。
(4)
根据所学可知,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指的是反对清朝专制统治,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孙中山将同盟会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5)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了民主与科学两大口号,同时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即提倡民主与科学,他认为只有民主与科学才能救治中国政治、思想、道德和学术上的一切黑暗。
(6)
根据材料可知,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再到新文化运动,不同阶层从不同领域学习西方,探索救国之路,体现了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不断深入的趋势。
42.(1)鸦片战争
(2)戊戌变法
(3)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民主、科学
(4)辛亥革命、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复辟帝制。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5)反帝反封建
【分析】(1)
依据所学知识,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使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再结合材料“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可知,“这场战争”指鸦片战争。
(2)
依据所学知识,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单凭引进外国器物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谋求制度的变革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先后领导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力图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可知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的政治实践是戊戌变法。
(3)
依据所学知识,1912年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再结合图片信息“袁世凯在天坛举行祭天仪式”可知,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他还将他们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陈独秀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因此陈独秀等人以《新青年杂志》为阵地,在思想领域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
(4)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2000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但辛亥革命的果实却落到袁世凯的手中,袁世凯建立起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因此答案为:辛亥革命。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复辟帝制。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5)
依据材料可知,中国人民既受外国势力的入侵,又受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因此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43.(1)洋务运动
努力: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创办近代民用企业,筹建新式海陆军, 兴办新式学校,设立翻译馆,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
(2)观点:正确。
理由: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或洋务运动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分析】(1)
根据材料“(19世纪中期)运动倡导者的梦想,主要是为了使国家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镇压国内动荡并加强他们自己的权位。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近代化的新式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地主阶级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统治,富国强兵,发起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为了适应洋务的需要,还兴办了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提出“求富”口号,创办了一些近代民用工业。此外,洋务派还组建了新式洋枪队,筹建新式海陆军。
(2)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了维护清朝统治,地主阶级的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是一场失败的封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他们从未梦想要把中国锻造成一个近代化的新式国家。”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44.(1)目睹了西洋火器在战争中的作用;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2)关系:戊戌新政是洋务新政播下的现代文明种子的提前收获;洋务新政是戊戌新政的物质的、精神的基础。理解: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而戊戌变法上升到政治制度领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清朝统治腐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
(4)历史背景:专制主义的影响根深蒂固;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名无实;旧思想、旧道德依然存在。思想主张:民主与科学。
【分析】(1)
根据材料一,由“由于在对内对外战争中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威力大开眼界”,可知李鸿章等人“引进西方军事技术”的主要原因是目睹了西洋火器在战争中的作用。从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先后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因此他们为“御侮自强”而创办的近代企业代表,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2)
根据材料二,由“戊戌新政在很大程度上更是洋务新政播下的现代文明种子的提前收获”,可知,戊戌新政是洋务新政播下的现代文明种子的提前收获;由“洋务新政……正是戊戌新政得以开展的物质的、精神的基础”,可知,洋务新政是戊戌新政的物质的、精神的基础。两次“新政”之间的关系,是戊戌新政是洋务新政播下的现代文明种子的提前收获;洋务新政是戊戌新政的物质的、精神的基础。戊戌新政“更多的是对洋务新政的超越”,是因为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而戊戌变法上升到政治制度领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3)
根据材料三,由“像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彻底的腐朽了”,可知“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客观情势使然”的原因是清朝统治腐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飞跃”,是因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4)
根据材料四,由“专制主义对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可知专制主义的影响根深蒂固;由“数年以来,创造共和再造共和的人物,也算不少。说良心话,真心知道共和是什么,脑子里不装着帝制时代旧思想的,能有几人”,可知,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名无实;旧思想、旧道德依然存在。因此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专制主义的影响根深蒂固;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名无实;旧思想、旧道德依然存在。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倡导民主与科学两大口号,掀起新文化运动。因此陈独秀为“洗刷”国民的旧思想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主张。
45.(1)洋务运动 因为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没有改变中国的政治
(2)戊戌变法 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3)新文化运动 积极影响
(4)由学习技术到学习制度到学习思想 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过程
【分析】(1)
依据所学知识,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再结合材料“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可知,材料一所述事件为洋务运动。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没有改变中国的政治,因此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2)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学习日本、变法图强的道路”是指戊戌变法;依据“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志士开始走上了以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武装革命道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3)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混乱的局面之中,一部分先进知识分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过敏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是“民主“、”科学”,再结合材料“民国早期……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可知,材料三中“中国的文艺复兴”指的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因此新文化运动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4)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进的中国人先后进行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探索,说明中国近代化探索经历了由学习技术到学习制度到学习思想,由表及里,层层递进,不断深入的特点。
46.(1) ③④⑤ ②⑥ ①
(2)A:制度;B:思想;C:①;D:④⑥。
(3)①江南制造总局炮厂照片见证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开启中国近代化的进程。②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旧址见证了武昌起义的胜利与清政府统治开始瓦解的历史。④《青年杂志》一卷一号目录见证了新文化运动传播民主科学思想,促进思想解放的历史。⑤“明定国是”诏书见证了戊戌变法推行改革,变法图存的历史。⑥北京大学红楼旧址见证了北京大学作为新文化运动主阵地,掀起思想解放潮流的历史。
(4)认识:由学习西方的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解析】 (1)根据图和所学可知:文献史料指的是记载在某载体上用来研究或讨论历史的根据,故③④⑤属于文献史料;实物史料指的是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故②⑥属于实物史料;图像史料主要是指适用于历史教学与研究的视觉图像,一般指地图、图片等传媒对象,故①属于图像史料。
(2)根据表格“研究主题”和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器物,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思想,故A填:制度;B填:思想。根据“史料”和所学可知,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军事工业,故 C填:①。《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创办的,后改为《新青年》,《新青年》和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故D填:④⑥。
(3)根据①和所学可知:江南制造总局炮厂照片见证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开启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根据②和所学可知:武昌起义湖北军政府旧址见证了武昌起义的胜利与清政府统治开始瓦解的历史。根据④和所学可知:《青年杂志》一卷一号目录见证了新文化运动传播民主科学思想,促进思想解放的历史。根据⑤和所学可知:“明定国是”诏书见证了戊戌变法推行改革,变法图存的历史。根据⑥和所学可知:北京大学红楼旧址见证了北京大学作为新文化运动主阵地,掀起思想解放潮流的历史。
(4)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并结合所学可以归纳出,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认识是由学习西方的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由表及里,层层深入。